糖尿病控制指标

糖尿病控制指标

糖尿病患者的控制指标

糖尿病指标

糖尿病指标 糖尿病具备三多一少症状,然后查空腹血糖,餐后1h 2h 3h 血糖可以确诊,虽然你的空腹血糖高一点,但是不能就确诊。 糖尿病引起的原因很多,目前不能确定,但是诱因我们要注意的,睡眠不好,着急生气,感冒,炎症,饮食不规律,伤口,都能生高血糖,平时注意这些。 不放心的话你可以去医院做一个详细的检查,首先空腹以后抽血,吃一个馒头或者喝75克葡萄糖1小时后化验,2小时后化验,3小时候化验,参考下面的诊断标准可以确诊。 一糖尿病诊断标准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2.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 注:儿童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 二 .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空腹血糖(mmol/L) 理想 4.4~4.6 尚可≤7.0 差>7.0 非空腹血糖(mmol/L) 理想 4.4~8.0 尚可≤10.0 差>10.0

老年人血糖控制标准略宽于一般人: 空腹血糖<7.8mmol/L (140mg/dl) 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即可 糖尿病的治疗: 口服的,像降糖药,是要经过消化系统的吸收才能作用于身体,长时间服用会产生耐药性并且还伴随着极大的副作用; 中医药灸疗法的新产品,经过经穴传感技术作用于身体,安全无作用。 如果是糖尿病,一定注意并发症的出现,大部分并发症主要是长期用药引起的,眼病足病,肾脏,心脏,脑肌等。 晚餐不过甜 糖尿病指标是多少,晚餐和晚餐后都不宜常常吃甜食。糖经消化可分解为果糖与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后分别转变成能量与脂肪。由于晚餐后人的运动量减少,而运动对糖转换成脂肪有抑制作用,所以晚餐摄入过多的甜食,会使体内的脂肪堆积,久而久之会令人发胖。 晚餐不过晚 糖尿病指标是多少,晚餐不宜吃得太晚,不然易患尿道结石。不少人因工作关系很晚才吃晚餐,餐后不久就上床睡觉。人在睡眠状态下血液流速变慢,小便排泄也随之减少,而饮食中的钙盐除被人体吸收外,余下的须经尿液排出。 糖尿病指标是多少,据测定,人体排尿高峰一般在进食后四

糖尿病常用检查一览表

糖尿病常用检查一览表,全了,值得收藏 2016-03-10 经常有人问:去医院为什么让我做那么多检查啊?为了预防并发症,我应该做哪些筛查?好了,今天我们找到这些资料,供大家参考。 在糖尿病的诊疗过程中需要做一些常规的检查,以便辅助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本文就相关的糖尿病实验室检查项目介绍如下: 血糖的测定 空腹血糖试验:一般是在禁食8小时后,在早8时左右测定的血糖。正常人的空腹血糖为3.9-6.1mmol/L(70-110mg/dl),餐后2小时血糖应在7.7mmol/L(140mg/dl)以下。正常人的血糖相当稳定,但在测定时也要注意有无影响血糖的因素:情绪激动、失眠、饥饿状态、发生其它疾病如发烧、呕吐、腹泻等都可影响血糖。 有的药物可使血糖升高,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激素、胰升糖

素、生长激素、女性口服避孕药、噻嗪类利尿剂等;有的药物可降低血糖,如:酒精、他巴唑、磺胺类药物。如有可能应在停用数日后再测。 餐后2小时血糖试验:餐后2小时血糖,应从进食开始计算时间,在2小时时测定,不是2小时内,也不是2小时以后。 要注意以下情况: 如果测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有无糖尿病,则应随便进食不限量,且一定要吃碳水化合物(主食)。 如果测定的目的是观察饮食治疗的效果,则应按饮食治疗规定的量来进食。 如果测定的目的是观察糖尿病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则应在进食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测定。

随机血糖测定:是指不考虑进食的关系,在任何时间测定的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简称糖耐量试验) 注意事项: 1. 前3日,每日进食碳水化合物不得少于150克。试验者如有感冒、胃肠炎等急性病时,要等病愈后再作。 2. 试验开始前应禁食10-16小时(禁食时间不能再短或过长),可以饮水,但不可喝茶或咖啡。 3. 试验前和试验过程中不能吸烟并应避免剧烈体力活动。 4. 对疑有反应性低血糖者,可检测服糖后4和5小时血糖。 5. 若在检查期间出现面色苍白、恶心、晕厥等症状时,要停止试验。若以上症状是在服糖后3-4小时出现,应考虑为反应性低血糖,要立刻取血测血糖,并让患者进食。 6. 药物:许多药物可使葡萄糖耐量减低,故在试验前应停药,如烟

糖尿病的常规检查有哪几项

糖尿病的常规检查有哪几项 糖尿病对人体危害非常大,近些年糖尿病的发病几率也在不断攀升,对于可能患有糖尿病的人员来讲如何检测到准确病情非常重要,现在医疗技术不断趋于成熟,糖尿病的常规检查有很多种,下面做详细介绍。 一、检查血糖浓度 血糖含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是检查糖尿病的唯一标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是高于正常人的,对于已经表现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的患者来说,只要在血糖含量检查中出现一次浓度偏高便能够确诊病人确实患有糖尿病。如果没有上述症状,那么就需要两次异常的血糖浓度检测结果出现才能确诊,对于以上仍然不能作出明确诊断的还需要做75g葡糖糖耐量实验。 二、尿糖含量检测 患者在进行尿糖检测的时候结果通常为阳性,但是此种结果并不能作为诊断的标准,因为尿糖阳性的依据是血糖的浓度比肾糖阈的浓度要高,而如果后者的浓度有所增高,即使血糖浓度达到了,但是诊断结果依然会呈现出阴性。 三、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查 糖基化血红蛋白在人体内是一种浓度相对比较稳定的复合物,该复合物是由葡萄糖和血红蛋白在进行非酶促反应时结合而成的,因为该反应在体内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这种复合物的浓度就趋于稳定,如果体内这种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就能表明血糖浓度发生了变化,该指标是非常有价值的。 四、检查血清胰岛素含量和C肽的水平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其胰岛的功能是衰退的,因此就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通过检测血清胰岛素和C肽的水平就能反映出胰岛素的含量是否发生变化,进而推断出胰岛的功能是否正常。 五、检查血脂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体内的血脂含量是不正常的,因此通过检查血脂的含量也能诊断是否患有糖尿病。具体而言,糖尿病患者的血脂通常表现为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等的浓度增高,还伴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降低。

糖尿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题库)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测试题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部分) 一、判断题(50题) 1、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患者。() 2、35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户籍在辖区,但不居住本辖区的居民不属于管理对象。() 3、35岁及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常住,均不属于管理对象。() 4、辖区内35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临时外出,可在回辖区后继续管理,不需结案。() 5、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指在辖区内居住一年以上的、35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具有辖区户籍,均应纳入管理。 6、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不需要进行管理。() 7、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8.尿糖阳性为诊断糖尿病的初步线索,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9.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浙江省规范要求应建议其每半年至少接受1次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干预。() 10.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反映取血前4-12周血糖的总水平。() 1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应为其免费测量一次空腹血糖。() 12.对首次发现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随机血糖≥11.1mmol/L而无糖尿病症状者,应在不同日复查明确诊断,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专项管理。() 13.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浙江省规范要求应建议其至少每年测量一次空腹血糖。() 14.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15.浙江省规范要求,针对血糖控制不达标或并发症/合并症不稳定的患者,必须实施强化管理,至少1个月随访1次。() 16.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危急情况,应快速完成随访记录表填写并紧急转诊。() 17.随访过程中因危急情况紧急转诊的糖尿病患者,应在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1 对于年龄在60~70岁之间,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明显大小血管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管是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强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无低血糖风险者,可按强化血糖控制要求尽量接近上述标准以防止发生大、小血管并发症。不少病情较轻老年糖尿病患者,仅用二甲双胍和糖苷酶抑制剂,不需促泌剂及胰岛素,血糖达到正常,也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这类人血糖控制目标可接近正常范围。 1.2 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心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不应强化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在空腹血糖6~7 mmol/L之间,餐后小时血糖8~9 mmol/L左右,HbAlc为6.5%~7.0%即可,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而影响心脑功能。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所需时间平均为糖尿病发生后15年,而大多数70岁以上老人往往在此之前就死于别的疾病,所以,对7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但不能放弃血糖的良好控制,不然就将降低70岁以上发病者的10年生存率;年老与糖尿病协同作用而加快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70岁以上老人将带来更严重的后果;高血糖容易引起许多急性并发症,如感染、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等。现在社会,老年人的预期寿命较以往提高,65岁以上非糖尿病老人平均预期寿命为15年,75岁以上者不足10年,85岁以上者不足5年,因此,应尽量控制血糖以保持预期寿命。 1.3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时,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这类患者承受不了强化治疗引起的低血糖风险,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症状,通常的水平是空腹:7~9 mmol/L,餐后2小时:8~11.1 mmol/L,HbAlc:7.0%~7.5%,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保证生活质量。 1.4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时,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血糖居高不降时,应及时使用普通胰岛素尽快降低血糖,但又要不使血糖下降过快,以免诱发脑水肿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同时注意纠正脱水、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待血糖下降到13.9 mmol/L时,脱水、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已纠正,可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按上述标准控制血糖水平,有时目标要因人而异。 1.5 老年糖尿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及肾脏疾病,或基础疾病因为年老和糖尿病更为加重,生活质量低下,对这类老年糖尿患者,血糖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引起症状的高血糖,或控制在尿糖量偏低,不足以引起多尿症状及脱水的血糖水平,并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护理质控相关检查问题教程文件

糖尿病护理质控相关 检查问题

胰岛素的存放方法 胰岛素须保存在10℃以下的冷藏器内,在2℃~8℃温度的冰箱中可 保持活性不变2~3年,即使已部分抽吸使用的胰岛素也是如此。使用时,温度不超过30℃和小于2℃的地方均可,但必须避开阳光,以防失效。 正在使用中的胰岛素,只要放在室内阴凉处就可以了。开瓶使用中的瓶装胰岛素可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保存约3个月。使用中的胰岛素笔芯不要和胰岛素笔一起放回冷藏室中,可随身携带保存4周。混浊型胰岛素若是被震摇几个小时或是没有适当保存时便可能会形成团块,这时胰岛素就应该丢弃。 1、胰岛素因避免高温和日光直晒。 2、胰岛素应保存在2——8℃的冰箱中,未开启的胰岛素应在保质期前使用。 3、开启的胰岛素放在冰箱内的保质期一般为1月,注明开启时间。 4、切记不要把胰岛素放在冰箱的冷冻层,结冰的胰岛素不能使用,只能放在冷藏室内。 5、注射前从冰箱中取出胰岛素后在室温放置20分钟后注射。 6、安装了胰岛素笔芯的注射笔,清不要在冰箱内保存,放在阴凉处即可。 7、乘飞机旅行时应将胰岛素随身携带,不要放在寄托的行李。 如何存放血糖仪和试纸 1.软布蘸清水擦拭。血糖仪难免沾上灰尘、棉絮、纤维等,因此要定期清洁和保养机器,但要注意不可用酒精等有腐蚀性的溶剂。清洁时,要用软布蘸清水擦拭,如果有血迹可蘸少量中性洗洁精水。尤其要注意清洁测试区,特别是使用光反射原理的仪器时,测试窗口沾上棉絮或灰尘都会影响读数。

2.别碰试纸的测试区。正规血糖仪很少出现故障,检测误差常由试纸条受到温度、湿度、光线、化学物因素影响,导致变质变性引起的。应注意将试纸条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每次使用时不要触碰试纸条的测试区,并注意其有效期。 3.试纸在3个月内用完。非单独包装的试纸开瓶时要标上日期,3个月内必须用完。否则开瓶时间太久试纸氧化,会影响测试结果。 4.千万不能放入冰箱。打胰岛素的糖友几乎天天要用血糖仪,有些患者顺手就把它和胰岛素一起放进冰箱。殊不知,低温潮湿环境很容易使它失灵。血糖仪允许运作的温度是10℃—40℃,湿度是20%—80%。在南方,冬季室温常低于10℃,使用前可在胸口或被窝里捂一捂。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1)双胍类:二甲双胍 2)磺脲类: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美脲,格列喹酮 3)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比格列酮 4)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5)格列奈类(胰岛素促泌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6)中成药:参芪降糖颗粒,渴乐宁胶囊 胰岛素分类

糖尿病综合考试题

糖尿病综合试题 姓名: 一、选择题(A型)(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0.5分,共25分) 1.关于2型糖尿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常在40岁以后发病 B.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C.胰岛素绝对缺乏 D.胰岛素释放高峰延迟 2. 若血糖高于正常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时,为确诊糖尿病应首选的检查方法是(B ) A.血糖 B.OGTT C.糖化血红蛋白A1 D.糖化血浆白蛋白 3.下列不是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A) A.病因治疗 B.早期治疗 C.长期治疗 D.治疗措施个体化 4. 合理的糖尿病饮食,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百分比为:() A. 25%-30% B. 35%-40% C. 45%-50% D. 55%-60% 5. 被称为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是( A ) A.铬 B.铁 C.锌 D.钴 6.女,26岁,孕5月。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查空腹血糖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5mmol/L。可诊断为( D ) A.正常血糖 B.糖尿病 C.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D.妊娠期糖尿病 7.下列哪项不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A ) A.血糖多>33.3 mmol/L B.血酮体>1.0 mmol/L C. pH<7.35 D.血白细胞>10 ×109/L 8. 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最应注意的电解质紊乱是( D ) A.低钠血症 B.高钠血症 C.高钾血症 D.低钾血症 9.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注意补充:( A ) A. B族维生素 B.钙 C.铁 D.胡萝卜素 10.胰岛素注射吸收最快的部位是( C ) A.三角肌 B.上臂 C.腹壁 D.臀部 11.能导致尿糖阳性的因素为( ) 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B.胃空肠吻合术 C.弥漫性肝炎 D.急性应激状态 12.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关于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控制目标为( B ) A.血压<130/80mmHg B.血压<125/75mmHg

一分钟教你看懂糖尿病化验单及检查项目的意义!

分钟教你看懂糖尿病化验单及检查项目的意义!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糖友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相关的 化验检查又让很多糖友迷惑不解。本期的糖尿病监测知识课程,我们就此问题对糖尿病实验室检查(包括糖尿病人的血液、尿液、胰岛功能以及其他检查项目等)做一简单分析,希望大家能从中获益,并根据自身病情做相应的检测。 液检查糖尿病的血液系统检查对糖尿病的诊断、疗效判定都是有力的依据,因此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检查。根据临床 需要及时选择检查项目,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病情的 监测。1、血糖检测血糖,英文代号BS 。指血中葡萄糖的 浓度,代表进入和移出血液的葡萄糖的动态水平。血糖浓度受激素调节,胰岛素是唯一的降血糖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肝或肌糖原、甘油三酯及糖有氧氧化,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下降。升血糖的激素主要为胰高血糖素,可对抗胰岛素作用;肾上腺素在应激时发挥升血糖作用;糖皮质激素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和增加肝糖原;生长激 素也有升血糖作用。血糖是胰岛素分泌的主要调节因子,测 定血糖是了解糖代谢和胰岛功能最简便的方法。空腹血糖FPG )主要反映在基础状态下、没有加上饮食负荷时的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能较好地反映患者基础胰岛素水平。为了解胰岛的基础功能,判断病情变化,以及前一天晚间的用药剂量是否合适,应检测空腹血糖。 腹血糖是指在最后一次进食后8?10小时不再有热量摄入进 行血糖测定的数值。一般在清晨7?9 点空腹状态下抽血,空腹血糖重复性好,是糖尿病诊断必查的项目。测定空腹血糖时,要注意空腹的时间不能太长或太短,否则会影响结果的判定,另外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空腹血糖正常值3.9 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P2hPG )反映胰岛P 细 胞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即进食后食物对胰岛P细胞产生刺

控制糖尿病的理想目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614749596.html, 控制糖尿病的理想目标 作者:杨凯杰 来源:《大众健康》2003年第01期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有许多糖尿病患者已能够做到长期坚持服药和定期到医院复查,但要问他们糖尿病控制的如何,是否达到了理想的目标,许多人还是一脸的茫然。 那么血糖应控制到多少才算理想,其他指标该达到怎样的数据心中才宽慰呢?达到了控制目标后,又该何时复查呢?现在我们就来详细说说。 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应该力求两个目标:通过综合治疗积极控制血糖,使其达到理想水平;在控制好血糖的基础上,要力求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在这两个目标中,第一个是最根本的,尤为重要。血糖控制指标可分为"理想"、"尚可"和"较差",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控制指标各有所不同。如在空腹情况下,"理想"值为4.4~6.1毫摩 尔/升(79~100毫克/分升);"尚可"为≤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较差"为>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而在餐后情况下,"理想"值为4.4~8.0毫摩尔/升(79~144毫克/分升);"尚可"为≤10.0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较差"为>10.0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因此,患 者在治疗过程中要不断定期监测血糖,力求使其达到"理想"水平。一旦出现"较差"就应立刻去看医生,请医生帮助查找原因并对血糖加以控制。有些患者会问,在日常监测中,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一个更重要呢?肯定地说,餐后血糖更为重要,因为餐后血糖不仅能反映药物控制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餐后血糖的高低与并发症的程度最为相关,控制好这一段血糖就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一般讲血糖和尿糖应每周测1次,当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至每2~3周测1次,但最长也不要超过1个月。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提醒病友注意。第一、测血糖比测尿糖重要,因为尿糖受肾糖阈的影响不能准确反映血糖的水平。有些病友经常图省事,仅用尿糖试纸测尿糖来判断自己的血糖,结果住往出现较大的误差,使自己和医生被假象迷惑,盲目乐观。不过,尿常规检查却应该提倡,因为现在各医院尿常规检查一般包括8~10项内容,其中不仅有尿糖,还有尿酮体、尿蛋白等,它们对了解病情特别有帮助,如尿酮体可反映有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蛋白阳性可反映肾脏的病变等等。因此,到医院进行血糖监测时,同时进行尿常规检查是必要的。第二,做为日常血糖的监测,采取手指血所测的快速血糖结果和抽静脉血的血糖结果意义是一致的。据统计,手指血糖比静脉血糖略高10毫克/分升左右,这种微小的差异不会影响对病情的分析。另外,就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快速血糖仪所测的血糖结果是精确的,是可以依赖的。有的病友常对此抱有怀疑态度,这是大可不必的!第三,已经患有多种并发症的病友,如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病,监测应该更勤一点,应每周2~3次,以便及时掌

糖尿病患者的控糖标准

糖尿病患者控糖标准 一、不同类别的2型糖尿病患者控糖标准 1、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L,餐后血糖<L,HbA1c<%,尽量使HbA1c<%。 2、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 控制标准:餐前血糖应尽可能<L且随机血糖<L,HbA1c<%。 3、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 控制标准: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即空腹血糖~L,餐后血糖<L。 4、年龄在70~80岁的老年患者 控制标准:在安全的前提下,空腹血糖~L,餐后2小时血糖~L,HbA1c在%~%之间。 5、合并严重并发症,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 控制标准:血糖控制目标就要相对放宽,一般空腹血糖维持在~L,餐后血糖在~L,HbA1c在%~%就可以了。 6、经常出现低血糖,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L,餐后2小时血糖~L,HbA1c在%~%。

二、四种情况下,2型糖友需放宽血糖控制标准 1、大于80岁的高龄糖尿病患者; 2、无论年龄大小,或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且经常出现低血糖者,可以适当放宽血控制标准,首先要以不发生低血糖为原则; 3、有限寿命者:如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尤其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预期生存期有限者; 4、病程很长且既往血糖不理想,但却无明显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也可适当放宽。 三、1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1、儿童糖尿病患者:在不影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控制标准:餐前~L,睡前~L,HbA1c<%即可。 2、年龄超过13岁及以上者 控制标准:建议HbA1c<%,如无低血糖则尽可能使其HbA1c<%。 四、妊娠高血糖控制目标 1、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 控制标准:应严格控制血糖目标值,餐前血糖控制在~L,餐后血糖在L以下,HbA1c<%。 如应用胰岛素可适当放宽,HbA1c<%,以防止低血糖发生。 2、妊娠期间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相关项目的检验

血糖和糖尿病相关项目的检验 糖尿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有关糖尿病的检验项目很多,各有不同的用途。为了让读者对糖尿病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我们在这里除了介绍各相关项目的检验结果解读外,同时介绍一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值和临床症状。以下诊断标准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同时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等认同,并建议在中国执行的。 (1)确诊为糖尿病。 ①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 ②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 者,应再重复一次,若仍达以上数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③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2)可排除糖尿病。 ①若糖耐量2小时血糖为7.8~11.1mmol/L,则为糖耐量减低;若空腹血糖6.1~7.0mmol/L,则为空腹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②若餐后血糖<7.8mmol/L及空腹血糖<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 2.空腹血糖(英文缩写FSG) 【参考区间】 3.89~6.11mmol/L(70~110mg/dL)。 【解读要点】

(1)空腹血糖6.12~7.00mmol/L(110~126mg/dL)为空腹血糖受损;>7.00mmol/L(>126mg/dL)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饭后1~2小时,吃过高糖食物后,或精神紧张时,均可出现生理性高血糖。 (3)在饥饿,或剧烈运动后,可出现生理性低血糖。 (4)病理性高血糖,可见于:①1型、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②颅内出血、颅脑外伤、脑膜炎等能导致颅内压升高时;③呕吐、腹泻、发高烧等导致脱水使血液浓缩,血糖轻度升高。 (5)病理性低血糖,可见于:①胰岛β细胞增生或肿瘤使胰岛素分泌增加;②由于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③严重肝病时血糖降低,如肝脏贮存的糖原不足及糖异生功能下降,导致肝脏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糖。 (6)按照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餐后2小时或糖耐量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均不诊断为糖尿病。实际上空腹血糖在6.1~7.0mmol/L、餐后2小时或糖耐量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这样的人群为数不少,这部分人即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他们虽然还够不上戴上“糖尿病”的帽子,但离这顶帽子已不远了,因此不能掉以轻心,而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此时,他们若能控制饮食、增强锻炼,并在内分泌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医疗干预,那么,戴上“糖尿病”帽子的时间有可能延缓三五年甚至更长。

糖尿病管理工作规范

糖尿病管理工作规范 为统一全区糖尿病人的管理工作,规范开展糖尿病查、治、管、转、报等环节的工作,畅通运行糖尿病人管理流程,更好的服务我区糖尿病人群,特制订本规范。 一、目的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保障,以糖尿病防治结合专科门诊为纽带,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在我区全面开展糖尿病三级预防工作,提高人群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水平,促进早诊早治,对现症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和管理,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目标 (一)近期目标 搭建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工作平台,组建工作队伍,提高医务人员糖尿病防治的理论水平和技能,规范社区糖尿病防治措施,顺利开展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 (二)中期目标 1、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普及人群糖尿病防治知识,提高人群健康意识;及时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指导与干预,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2、通过多种途径发现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及有效管理,阻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加强康复工作,降低糖尿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远期目标 建立起适合我区实际情况的经济有效的糖尿病综合防治模式,减轻糖尿病的疾病负担,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提高我区全人群的健康水平。 三、工作流程 按照“查、治、管、转、报”的工作流程,建立起病人发现、登记报告、基调建档、规则治疗、分类管理、双向转诊的长效管理机制。本机制的前提是多渠道的发现糖尿病人,核心是加强专科门诊建设、实施规则治疗,将糖尿病人逐步归口到专科门诊治管,关键是建立起畅通、有效的双

向转诊工作制度。 (一)病人发现 1、发现渠道 个例发现渠道,也是日常发现渠道,主要有: (1)机会性筛查(诊疗发现)镇、村医生在平常临床诊疗过程中,通过检测血糖,在就诊者发现或诊断糖尿病患者,是日常发现患者的主要渠道。一旦发现空腹血糖≥5.6mmol/L,应建议其进行OGTT检测。 (2)家庭访视通过村医生为主的上门服务等机会收集其他医疗机构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集中发现渠道主要有: (1)建档发现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基线调查等途径发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2)高危人群筛查根据高危人群界定条件和特点,对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血糖筛查,是早发现的主要手段,常用方法有空腹血糖检查和OGTT 检测。 (3)体检发现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费体检或其他形式的体检发现糖尿病患者。 (4)主动检测通过健康教育和宣传,促使高危人群甚至一般人群主动检测血糖来检出患者。 2、糖尿病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4年版):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或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或 (3)OGTT中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3、糖调节受损诊断 (1)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静脉血糖≥5.6mmol/L~<7.0mmol/L (2)糖耐量减低(IGT):OGTT中2小时血糖≥7.8mmol/L~<11.1mmol/L 4、高危人群界定 符合下列一项条件者即为高危人群: (1)曾经有轻度血糖升高者(即空腹血糖受损者和糖耐量减低者) (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双亲或同胞患糖尿病) (3)肥胖和超重者(体重指数≥24kg/m2) (4)妊娠糖尿病患者或曾经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的妇女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来源: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作者:童南伟时间:2011-02-18 点击:3301 欢迎在本专区内发表提问,我们会将问题收集后交给专家进行解答,提问者并有机会获得纪念品一份!(>>填写收件地址) 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它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1993)、熊本(Kumamoto, 1995)、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80(2008)还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也有保护作用[1-5]。这些研究终点的HbA1c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伴CVD极高危因素的糖尿病人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CVD的影响会怎样呢?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等对该类人群平均约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糖治疗使HbA1c<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1c水平接近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6-8]。 这些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估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ACCORD、VADT数据分析提示对病程长、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7%[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会(AACE/ACE)、英国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全球有效管理糖尿病合作组织(G PEDM)和加拿大糖尿病学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时HbA1c<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15]。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即对血糖控制的风险(risk)与获益(be nefit)、成本(cost)与效益(effectiveness)和可行性(feasibility)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的平衡,这一点已是专家共识。在我国,多数糖尿病患者居住在县以下及农村地区,经济、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障及医疗水平等诸多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差别极大,地域差别较强,因此临床医生在设定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时除考虑病理生理因素即病情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在某些特定患者甚至超过病情。比如自我血糖监测(S MBG)在我国开展不普遍,因此防范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必须放在首位,HbA1c目标的制定

糖尿病的判断标准

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1型和2型糖尿病病因因素如下: (1)1型糖尿病病因 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 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 1型糖尿病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体内的胰岛素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 (2)2型糖尿病病因 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 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型糖尿病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症状 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指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一般不明显或仅有部分病患表现,而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皮肤感染、糖尿病足。 检查 糖尿病的检查 糖尿病的检查采样一般是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检查项目包括如下: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但是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尿糖也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可稳定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基化血清蛋白(GHb)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

2018年糖尿病护理习题

十二月份理论考试 一、选择题 1. 反映近两三个月糖尿病控制情况最理想的指标为() A.空腹血糖B.餐后血糖C.尿糖D.糖化血红蛋白 2.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范围是() A. B. C. D. 下列哪项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B. 糖尿病足 C. 糖尿病肾病 D. 眼底出血 4. 下列哪一项属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A.冠心病 B.眼底病变 C.糖尿病肾病 D.神经病变 5. 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 A.血肌酐水平升高B.伴有糖尿病眼底病变C.浮肿D.尿中有微量白蛋白 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最典型的早期临床表现为() A.头晕、乏力B.恶心、呕吐C.视物模糊D.意识改变 7. 为了解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应多长时间检查一次眼底()A.两年一次B.一年一次C.每次体检时都要查D.出现眼部症状后检查 8. 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B.周围神经病变常以下肢最先出现 C.发生糖尿病足溃疡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血管病变 D.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为手术 9.关于糖尿病饮食治疗以下哪项正确() A.病情轻者可不需饮食治疗 B.有并发症者不宜控制饮食 C.使用胰岛素者要给高热量饮食 D.有肾功能不全者需限制蛋白摄入 10.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首要的和关键的措施是() A 防治诱因B使用小剂量胰岛素C补液D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E纠正脑水肿

型糖尿病人的主要死因为() A酮症酸中毒B严重感染C心血管病变D糖尿病肾病E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12.育龄妇女,停经38天,自测尿妊娠试验阳性,早上进食昨天的剩菜后出现 恶心、呕吐,无瞍痛,无阴道流血,无腹泻。即往无胃肠疾病史。目前诊断 考虑诊断( ) A、妊娠剧吐 B、急性肠胃炎 C、慢性浅表性胃炎 D、急性胃扩张 13.妊娠剧吐患者常规制图方案无效时可选用() A、多西拉敏 B、苯海拉明 C、异丙摩『 D、地塞米松 14.整个孕期都可以使用的止吐用药为() A、维生素B6 B、地塞米松 C、异丙嗪 D、甲氧氯普 15.妊娠剧吐住院治疗的治疗计划包括( ) A、括静脉补液 B、补充多种维生素 C、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素乱 D、合理使用 止吐药物,防治并发症 16.妊娠剧吐的体征包括() A.孕妇体质量下降,下降幅度甚至超过发病前的5%B、出现明显消瘦、极度 度乏C、口唇干裂、皮肤干燥、眼球回陷D、尿量减少等 17.妊娠剧吐终止妊娠指征() A、体温持续高于38℃ B、卧床体息时心率〉120次/min C、持续黄疸或货白 尿D、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及神经性体征E、有颅内或眼底出血经治疗不好转 者F、出现Wernicke脑病 18.妊娠剧吐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A、血中血HCG的水平 B、血中PRL水平升高 C、血中雌孕激素水平升高 D、血转氨酶升高F、电解质异常升高 二.填空题

各种血糖控制标准

各种血糖控制标准 为了解血糖水平,及时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制订饮食、运动及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帮助血糖达标,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保持心情愉快,糖尿病患者必须进行血糖监测。血糖监测的主要指标有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血糖应该控制在怎样的范围才算合理呢? 经典标准 在众多“指南”中,目前我国医学界比较公认的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发布的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 发布的2016年版《糖尿病诊疗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欧洲糖尿病协会(EASD)等制定的指南。前面两个指南对非妊娠成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是一致的:糖化血红蛋白<7.0%,空腹血糖4.4~7.2 毫摩/升,餐后血糖<10.0 毫摩/升。 既然这是权威而经典的标准,那么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须朝这一标准努力吗?我们知道,对于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会引起来势凶猛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致死、致残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而低血糖可能导致性格改变、精神异常、痴呆,或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梗死,甚至造成低血糖昏迷,昏迷过久可致死亡。血糖过高或过低造成的危害都是非常严重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于是,循证医学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收集、分析、评价糖尿病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了“指南”。 不过,指南在血糖控制目标值之后往往列出了补充说明,“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目标值”。这些具体情况主要指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长短、预期寿命、有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微血管并发症、有无反复低血糖或无意识的低血糖,以及个别患者 的自我要求。 分层标准 在经典血糖控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对严格或宽松的血糖目标值,也就是“分层达标”,可以在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出现 严重和(或)频繁的低血糖。 严格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一般病程较短,无频繁低血糖发生,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预期寿命较长,血糖控制标准应当更严格:糖化血红蛋白<6.5%(尽量达到6.0%),空腹血糖4.4~ 6.1毫摩/升,餐后血糖<8.0毫摩/升。 略宽松 70 岁以上、病程相对较长、无严重低血糖、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可以相对放宽:糖化血红蛋白<7.0%,空腹血糖6.1~7.0毫摩/升,餐后血糖8.0~ 10.0毫摩/升。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 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 病进展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HbA1c 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应该控制 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1993)、 熊本(Kumamoto)、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 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 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发展,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 80(2008)还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 也有保护作用[1-5]。这些研究终点的HbA1c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 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伴CVD极高危因 素的糖尿病患者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CVD的 影响将会如何?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 ADT)和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 ANCE)等 对该类人群平均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 糖治疗使HbA1c<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1c水平接近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6-8]。这些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 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 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估方法等诸多因素 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 一。ACCORD、V ADT数据分析提示对病程长、 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 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 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 <7%[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 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会(AACE/ACE)、英国 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全球有效管理 糖尿病合作组织(GPEDM)和加拿大糖尿病协 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是HbA1c<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15]。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原 则,即对血糖控制的风险(r i sk)与获益(benefit)、成本(cost)与效益(effectiveness)和可行性(feasibility)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

糖尿病化验指标解读

糖尿病化验指标解读 血糖 正常人血糖较稳定,空腹血糖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一般人任何时候都不会超过7.8mmol/L。 空腹血糖超过(包括)7.0mmol/L或/和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包括)11.1mmol/L,或者任何时间的血糖超过(包括)11.1mmol/L,即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超过了正常的血糖值,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我们把它称为“糖调节异常”(IGR.也有人称为“糖尿病前期”的),包括三种情况:①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5.6mmol/L ≤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2小时<7.8mmol/L;②单纯糖耐量减低(IGT):7.8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③:①+②。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仅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可以发现9.9%的糖代谢异常者;进行口服葡糖糖耐量实验(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检测2小时血糖),则可以发现64.2%的糖代谢异常者。这就是说,即是空腹血糖不高,如果不进行糖耐量实验的话,将有84.5%的糖耐量异常者被漏诊。所以,对于空腹血糖超过5.6mmol/L者,我们一般都要建议再检测餐后血糖。空腹血糖检测方便,但是波动大,重复性不好;餐后2小时血糖重复性好,但是检测不太方便。 另外,这里说的血糖指标都是静脉血糖检测指标,我们自己在家里用血糖仪查的末梢(即扎手指头)血糖跟这个指标有差异,可以作为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的监测,但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 血糖升高的原因包括 ①各型糖尿病; ②内分泌疾病,如甲亢、嗜铬细胞瘤等; ③急性应激,比如急性感染、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血管意外以及急性严重的精神刺激等等; ④服用某些药物,如比较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的强的松、地塞米松,避孕药,利尿剂,异烟肼(抗结核药)等; ⑤严重的肝病和胰腺疾病; ⑥饮酒可以导致低血糖也可以导致高血糖; ⑦Somogyi现象:发生低血糖以后的一两个小时。出现低血糖现象以后由于人的调节机制,虽然没有进食,但是血糖也可能反射性的升高。所以总是有人不解的问,自己总是出现低血糖怎么可能会有糖尿病? 胰岛素和C-肽 胰腺β细胞分泌出来的是胰岛素原,一分子胰岛素原迅速分解为一分子胰岛素原和一分子C-肽。胰岛素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大约有一半在肝脏被代谢分解,所以门静脉血的胰岛素水平是周围动脉血的2—3倍,周围静脉血的3—4倍。 胰岛素的半衰期为4—5分钟,C肽的半衰期为11—13分钟,外周静脉血C肽的浓度为胰岛素的5倍。因为C肽的半衰期长,浓度高,不受注射胰岛素的影响,和内源性胰岛素是1:1分泌,所以临床上常以C肽来反映胰腺β细胞分泌功能。 胰岛素的分泌受进食影响很大。正常基础状态时每小时分泌胰岛素1单位,全天大约分泌24个单位,称为基础分泌;进食食物后马上分泌5—6个单位,称为峰分泌。1型糖尿病基础和峰分泌都缺失,大部分的2型糖尿病的基础分泌正常(也存在高或低),峰分泌延迟在2—3小时。通过检查胰岛素的分泌可以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也可以知道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或者是胰岛素缺失为主,便于指导临床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己糖结合的产物,其中与葡萄糖结合的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