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殡葬文化解析中西生死观
从传统殡葬文化解析中西生死观

・120・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死亡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之一,它的必然性和神秘性引起了古今中外无数人士对人生的思考。
葬礼是人们对死者举行的一种安葬仪式,用以怀念、圣化或者安抚亡灵以及安置尸体,各民族传统的殡葬文化则体现了人们对个体的人生价值、意义以及死亡的不同诠释。
东西方传统的主流殡葬文化也折射出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地域风俗、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中西生死观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东西方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对待死者尸体的处理方式、殡葬仪式所反映的宗教情感以及对于死者的缅怀形式。
首先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东西方殡葬文化体现了各自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
中国人传统的殡葬仪式不仅体现了对待死者的哀思,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待生死的达观和幽默。
中国俗语称结婚和丧事为“红白喜事”,其中丧事称为白喜事,把死亡看做是顺应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客观规律,对待死亡是坦然、从容的。
正如李白的诗句“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庄子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在农村许多老年人甚至是中年人都早早准备好了自己的棺材,老人们怀着宗教般的热忱或谈论或亲手制作自己的棺材。
这种对待生死的达观、幽默也体现在丧葬音乐中。
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上通常要雇请专门的丧葬礼乐人员通宵演奏、说唱,传统的哭丧音乐曲调悲戚能够烘托出悲伤哀悼的气氛,但另一方面,这些丧葬音乐也包含了调侃风格的乡村趣事,生活琐事的演绎,这些轻快、幽默的曲目和着喧闹的锣鼓、鞭炮声可以冲淡人们悲伤的心情,让人调整心态,坦然接受逝者的离去,也为死者摆脱世界的烦恼而欣慰。
[收稿日期]2012-02-16[作者简介]彭燕(1972-),女,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 。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2—0120—02西方主流丧葬文化则表现的是浓重的宗教氛围和哀思肃穆之情。
研讨题目:殡葬文化与90后的生死观

之一。中国的丧葬文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从山顶洞人算起,中国的丧葬至今已 有180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丧葬史上一 个古老的的丧学宝库。
二、丧葬习俗的起源
1、鬼魂的灵魂说 2、祖先崇拜说(衣冠冢) 3、宗法制度,孝道文化说 4、道教,佛教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 界。六道:地狱,饿鬼,畜牲,人,天,阿 修罗)
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
提高,旧式丧礼已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而遗体火化或将遗体捐赠给医院,以及 厚养薄葬等新风尚日益普遍。
七、现代丧葬礼俗新风尚
现代丧葬礼俗新风尚
1、冷藏死者遗体 3、布置灵堂 2、商酌治丧事宜 4、刊发讣告 6、遗体告别仪式 8、扫墓祭奠仪式 10、吊唁礼俗
5、筹划出殡事项
为什么大学生没法做到让人无话 可说呢?
当然90后是一部分人的代表,不代表所有90
后,更不代表奋发向上的部分90后,关注90 后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作为奋发向上的90 后的我们,其实我们仍有炫耀的资本。
湖北一名大学生为挽救一名上海白血病患者生 命捐献骨髓,在时间与考试冲突的情况下,毅 然选择放弃考试。 某日下午,在江苏省镇江高铁站出口大厅的自 动扶梯旁,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病,昏迷倒地! 险情发生时,一名大学生模样的女孩,一直看 护在老人身边并给予安慰,直至民警和120急救 中心医护人员将老人抬上担架,女孩才默默离 开。 据《齐鲁晚报》3月11日消息,近日,湖北省宜 昌市两名“90后”少年跳进冰冷江水接力救起 一名落水大学生。 (90后少年拯救的是生命,
更是道德 。)
长江大学舍已救人的英雄
流云低徊,江水呜咽。28 日10时,救人牺牲的陈及 时、何东旭、方招三位英雄 的追悼会在湖北省荆州市举 行。无数市民自发赶来,手 捧鲜花,送英雄最后一 程……三位英雄都只有19 岁。19岁花样年华,梦想 迭出;19岁壮志凌云,豪 情万丈;19岁青春无限, 前程似锦。三名大学生为抢 救他人,勇敢地献出了自己 的青春和生命……
从丧葬礼仪看中国人的生死观

067文化纵横从丧葬礼仪看中国人的生死观第一章 中国的丧葬礼仪“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荀子·礼论 》)“在我国古代社会,‘礼’贯穿人生的整个过程,是关涉生与死的人伦总则。
丧葬制度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善终的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的综合。
”人的出生,是肉体开始的起点,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步走向肉体生命的终点,死亡。
中国自古都将死亡看成是肉体生命的一个终点和灵魂生命的一个起点。
肉体生命的结束代表着在这个世界,人的肉体的消逝。
因此人的生命便用灵魂开始继续自己的征途。
中国古代的人们由此创造出了鬼神、地狱和轮回转世。
第一节 古代丧葬“‘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人伦总则,是宗法等级制度和人们行为规范的总称。
”在《周礼》中记载很详细的丧葬礼仪。
丧礼属于凶礼之一,包括丧、葬、祭三个部分。
其中丧是指人死之后下葬前的一些礼仪,包括临终、始死、小敛、大敛以及成服。
葬是指人死后关于下葬入土的一些仪式,包括备葬以及入葬。
祭则是入葬之后对进行的祭奠仪式,包括丧祭和吉祭。
在古代的丧葬仪式中,虽然礼仪的环节有些相似,但是在一些内容上是不相同的。
古代因为死者的身份和地位的不同,丧葬礼仪和在其丧葬上所使用的物品是有所等差的。
《周礼》中记载:“凡凶事弁、服。
凡吊者下事弁绖、服。
凡丧,为天王斩衰,为王后齐衰;王为三宫六卿锡衰,为诸侯缌衰,为大夫、士疑衰”这是丧礼中一些关于丧服制度的礼仪,已经开始带有等级制度在其中了。
《周礼》中的丧葬仪式主要是一上层阶级的人如王、王后和士大夫等为主。
《仪礼》中的丧葬仪式较《周礼》覆盖的范围更广,内容也更加详细。
《仪礼》中关于丧葬的一共有四篇,分别是《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
《丧服》是关于丧礼是时人们的服饰制度,根据服装穿着者和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以及其社会身份和地位为其制定一些了的服饰,以及死者下葬时的穿着都有所规定。
根据一定的血缘关系服守丧的轻重等次从而守孝指礼便形成了“五服制度”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与丧葬仪式一直是备受重视和尊重的事情。
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反映了对生命的敬畏与致敬,以及对逝者的追思与缅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
一、死亡的认知和看待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将死亡视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
他们相信,人死后会有来世或者灵魂的存在,因此对于死亡的看待方式较为宽容。
人们普遍认为死亡并非是终结,而是生命的延续。
这种观念通过丧葬仪式体现出来,使人们能够以一种平静和接受的心态面对死亡。
二、丧葬仪式的重要性丧葬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尊重和表达敬意的方式。
家人和亲朋好友通常会积极参与,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怀念。
丧葬仪式也强调对死者的尊重和尊严,为逝者提供一个和谐的离世环境。
同时,丧葬仪式还能帮助亲友们减轻悲痛,以及帮助他们逐渐接受和理解死亡。
三、传统丧葬仪式的特点中国传统丧葬仪式有一系列独特的特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祭祀与扫墓活动。
祭祀是一种通过祈祷和供奉来祈求神灵庇佑和保佑亡者的仪式。
而扫墓活动一般在清明节期间进行,人们会前往墓地祭扫和悼念逝者。
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对亡者的尊重,还强调了家族和子孙后代的责任和传承。
四、逐渐变迁的丧葬观念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死亡和丧葬的认知也在逐渐改变。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火葬而非土葬,择地葬而非家族墓地,这体现了人们对于个体尊严和自由选择权的重视。
此外,一些新的悼念方式也逐渐兴起,如纪念馆和网络纪念平台等,让人们有更灵活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总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凝聚着人们对生命和逝者的敬畏,体现了对逝者的追思和缅怀。
虽然随着社会的改变,人们对死亡和丧葬的认知也有所变化,但传统仪式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理解并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与丧葬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与丧葬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与丧葬习俗是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和尊重的体现。
这些观念和习俗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并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中。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与丧葬习俗,以展现中国人对生命和死亡的独特认知和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可总结为尊重和肯定生命。
传统观念认为,人是自然天地的一部分,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终结,但并不意味着死亡是终结一切的终极归宿。
相反,死亡被视为生命轮回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哲学将生命视为一个不断变换的过程,而死亡只是生命的又一次转变。
因此,中国人对死亡有着淡然的态度,将其看作是生命的延续与再生。
在古代,中国丧葬习俗严格遵循着先祖的教诲和传承。
对于死者的丧葬,中国人有着独特的仪式和传统。
首先,丧家会在亲属或亲友的协助下准备好适合丧事的场所,宽敞明亮的屋子里会悬挂白色纱帐、挂灯笼、设香案。
其次,亲友们会给死者穿上整洁的衣服,并进行祭奠仪式,包括燃香、祭拜和祈祷等。
这些仪式旨在安抚死者的灵魂,让其能够安心而去。
丧葬期间,亲友们也会举行各种仪式来悼念死者并表达哀思,比如燃放纸钱、舞狮子等。
这些仪式旨在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并希望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和幸福。
同时,丧葬期间也是亲友们给予家属安慰和支持的时刻。
他们会前来慰问、祭奠和帮助丧家料理起居,以表达对亡者的怀念和对丧家的慰问。
除了家庭丧葬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丧葬习俗。
例如,对于皇室成员和贵族,其丧葬仪式更为庄重隆重。
在这些仪式中,会有特别的礼仪和仪式,如设立灵堂、挂白幡、撒鲜花等,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这些仪式不仅仅是对死者的告别,更是对社会秩序和尊严的确认和维护。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与丧葬习俗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火化而非土葬,同时也倡导绿色环保的葬礼方式。
中西方丧葬文化差异

殷商时期:人们崇拜鬼神,在葬礼上大量使用人 殉、人牲和车马陪葬。
• 春秋以后: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国自行称 王,诸侯王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大搞隆丧厚 葬,大出风头,老百姓也倾家荡产办丧葬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交战频繁,当时的隆 丧厚葬情形并未消减,“隆墓”就是这一 时期的产物。闻名于世的秦始皇陵墓,更 将隆丧厚葬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
即人死后是有 灵魂,是否成 鬼的问题。
东汉桓谭在《新论》 中提出了著名的“烛火 之喻“,谓”精神居形 体,犹火之燃烛矣”, “烛无,火亦不能独行 于空虚”,形象地否定 了精神可以脱离肉体而 存在的“灵魂不死”之 说。
儒家思想在其产
生之初,就把关注的 焦点投向“人”,投 向人类的现实生活。 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 取向,表明了儒家在 本质上是以人性否定 神性的。同时,儒家 “敬鬼神而远之”的 态度把人们的注意力 引向了现实的社会与 人生。
西方虽然民族众多, 但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下,丧葬礼俗基本大同小 异。传统葬礼的程序多采 用宗教形式。葬礼前, 灵 框要放在教堂中由亲友们 轮流守灵。在教堂举行的 葬礼通常包括祷告、唱赞 美诗和牧师致辞, 之后人 们向遗体告别, 用灵枢将 死者送往墓地安葬。
在整个丧礼过程中人们只是静静地在灵枢旁沉思默祷, 而 不捶胸顿足、嚎陶痛哭, 并且从始至终都保持着庄严肃穆的 气氛,意为不要打扰死者灵魂的安静。参加葬礼的人,要向 死者献唐菖蒲花, 以示对死者的哀悼。下葬时,随土撒入一 些花瓣,葬毕在墓前立上十字架,放上一束鲜花,亲友就可 以默默离开坟墓了。
西方国家的丧
葬礼仪基本上属宗 教式的丧葬礼仪。 人死后,首先在死 亡地或尸体发现地 的登记处进行登记, 由医生或验尸人员 签发书面证明,并 在死亡者生前居住 地的基层组织办理 登记;而后对亲友 发出通知或在报刊 上公开宣布。
清明节的文化对比:中西方死亡观的差异

清明节的文化对比:中西方死亡观的差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人通过祭祀、扫墓等仪式来纪念先人,悼念逝去的亲人。
而在西方文化中,死亡观念也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
本文将就清明节的文化对比,中西方死亡观的差异展开探讨。
清明节与中方死亡观中国人对死亡的看法受到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人认为死并不是终结,而是人生的另一种形态。
清明节就是中国人民纪念祭拜祖先的节日之一,通过扫墓祭祖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并不被视为一种终结,而是一种新的开始。
人们认为逝者的灵魂仍在世间存在,需要家人们的祭祀和悼念。
清明节的到来,家庭成员会一起前往墓地,将墓地扫除干净,献上鲜花祭祀,烧些纸钱等,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西方文化中的死亡观相较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看法,西方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则有所不同。
西方在宗教方面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死亡的看法。
基督教,佛教等宗教教义都对人们对死亡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死亡经常被视为生命的终结,并经常与悲伤、哀思相联系。
基督教认为死后会有天堂或地狱的生活,人们要有信仰,虔诚地向上天祈祷。
当亲人离世时,西方人们会举行葬礼仪式,进行火葬或土葬。
中西方死亡观的差异清明节在中国人心中扮演了一种凝聚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人们通过祭祀先人、清扫墓地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重之情。
反观西方文化中,死亡与哀思相联系,人们更多地将死亡视为一个永别的过程,而非一种新的开始。
中西方文化对待死亡方式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观念与传统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的多样性与全球交流的增加,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文化与现代世俗价值观之间的碰撞、融合使得死亡观念也日趋多元化。
总的来说,清明节与西方文化中的死亡观在表达方式、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传承,中西方文化在对待死亡问题上也在不断互相学习、交流,展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是不同的,眼下,我们可以将目光放在丧祭礼仪这个话题上,以此来窥探中西文化差异之一。
首先,中西文化在丧祭礼仪中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从最基础的环节看起,中西方在认定死亡的标准上,存在着相当差异。
对于西方人而言,主要是通过心跳和呼吸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的;而在中国文化中,判断一个人死亡的标准有:心跳、呼吸、瞳孔放大、肌肉松弛等,比西方更全面、更丰富。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不仅仅是身体器官的停止,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神灵身心全都在停顿。
这也影响到了整个文化在丧祭礼仪上的表现方式。
其次,中西文化在亲属丧世后的哀悼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死亡往往被视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因此哀悼的方式也更加笼统化。
比如,常常会选择在遗体处理后的一周或更长时间内何时来安排葬礼,而葬礼一般都是在教堂或家中举行的,仪式较为庄重。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会过分强调尊重、合适,需要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仪式,追求规矩节制的精神与能量、日子、配角十分繁琐。
最后,中西文化在亡者灵魂和来世的态度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别。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将来世的问题抛到一边,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加重视灵魂的转世转生。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人们相信一个人的生命不止在人间,同时也在另外一个世间。
因此,丧祭礼仪中的基本礼仪与灵性信仰及各项礼仪上均关乎祭祀、钱财甚至包括每岁谷雨之前的清明祭日。
这个传统对于一些中国家庭来说依然很重要。
不难看出,中西文化在丧祭礼仪方面的差异之大。
虽然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贡献了这些差异,但我们依旧能从这些差异中,看到各自文化性格的不同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死亡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之一,它的必然性和神秘性引起了古今中外无数人士对人生的思考。
葬礼是人们对死者举行的一种安葬仪式,用以怀念、圣化或者安抚亡灵以及安置尸体,各民族传统的殡葬文化则体现了人们对个体的人生价值、意义以及死亡的不同诠释。
东西方传统的主流殡葬文化也折射出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地域风俗、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中西生死观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东西方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对待死者尸体的处理方式、殡葬仪式所反映的宗教情感以及对于死者的缅怀形式。
首先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东西方殡葬文化体现了各自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
中国人传统的殡葬仪式不仅体现了对待死者的哀思,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待生死的达观和幽默。
中国俗语称结婚和丧事为“红白喜事”,其中丧事称为白喜事,把死亡看做是顺应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客观规律,对待死亡是坦然、从容的。
正如李白的诗句“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庄子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在农村许多老年人甚至是中年人都早早准备好了自己的棺材,老人们怀着宗教般的热忱或谈论或亲手制作自己的棺材。
这种对待生死的达观、幽默也体现在丧葬音乐中。
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上通常要雇请专门的丧葬礼乐人员通宵演奏、说唱,传统的哭丧音乐曲调悲戚能够烘托出悲伤哀悼的气氛,但另一方面,这些丧葬音乐也包含了调侃风格的乡村趣事,生活琐事的演绎,这些轻快、幽默的曲目和着喧闹的锣鼓、鞭炮声可以冲淡人们悲伤的心情,让人调整心态,坦然接受逝者的离去,也为死者摆脱世界的烦恼而欣慰。
[收稿日期]2012-02-16[作者简介]彭燕(1972-),女,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 。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2—0120—02西方主流丧葬文化则表现的是浓重的宗教氛围和哀思肃穆之情。
基督教徒的丧葬仪式通常包括对于死者进行唱圣歌的守灵、罪之赦免、奉献祈祷等宗教仪式。
在显要人物的葬礼中通常伴随着大笔的钱或者物品的慈善捐赠,这些捐赠是希望对于逝者的灵魂有益。
传统的天主教徒葬礼还包括死前受洗、守灵、教堂弥撒仪式、墓地安魂仪式等。
这些充满着宗教色彩的仪式主要是用来免除死者的罪孽,防止他们的灵魂受到上帝的惩罚。
同时,西方的葬礼也表现了人们的哀悼之情。
通常在西方社会政要的丧葬仪式上,灵车前有士兵牵着一匹鞍具披挂齐全的马,没有骑手,但有一双鞋尖向后的马靴挂在马的身上,这个仪式象征着这个逝去的大人物最后一次回望他的属下。
没有骑手的马则表达了人们失去领袖的遗憾、哀伤之意。
出席殡葬仪式的来宾大多都是仪表整齐、身着深色的礼服以示对于死者的尊重和哀悼。
但是基督教要求教徒们不必对于逝者过于悲伤,人们在死者的葬礼或纪念仪式上欢呼“阿利路亚”,以欢呼死者将要得到的复活。
其次,中西殡葬仪式所反映的宗教情感不同。
中国人受佛教和道教以及儒家学说的综合影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生死观。
佛教认为死后是有来世的,今世的修为表现决定了来世是受苦还是享福,是投胎转世到高等的物种还是低等的物种;道教认为死亡是自然的过程;而儒家则持中立态度“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提出“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1]。
这种视死如生的观点演变成了中国人传统丧葬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厚葬和守孝。
受佛教的影响中国古人认为神灵鬼魂的世界与人的世界是彼此相通、相互依存的。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死的定义是:“死,澌也,人所离也。
段玉裁注释:“形体与魂魄相离,故其字从传统殡葬文化解析中西生死观彭 燕(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0)摘要:传统殡葬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融入了广大民众的宗教信仰、价值观以及人们的生死观,东西方传统殡葬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死观,本文从东西方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对待死者尸体的处理方式、殡葬仪式所反映的宗教情感以及对于死者的缅怀形式等方面解析这种生死观的不同。
关键词:传统殡葬文化;生死观;文化差异・121・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从夕人”。
书中对鬼的定义是:“鬼,人所归为鬼”[2]。
古人认为人死后要变成鬼魂,鬼可以作祟世人,也可以保佑世人。
所以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便包含了两个目的,一是对死者的灵魂百般讨好,以求其福佑;二是要力求摆脱死者鬼魂的纠缠,以避其祸害。
在丧葬过程中就要向死者提供类似生前的生活条件以安置死者灵魂,现在出土的许多陪葬丰富的古墓便说明了这一点。
这种“通过丧葬仪式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了灵魂生活的阴间世界”[3]。
古代汉族丧葬文化的主流形式是传统土葬,通常尸体被放入木质的棺木中,被埋入挖好的地穴中,地面上堆砌成的坟头大小和形式与死者社会地位、财富的多寡有关。
古书《礼记》中专门规定了从黄帝到庶民的各种丧葬仪式,其中对于葬礼的用饭、死者的穿衣、棺材重数、坟墓修造等有着不同的等级。
另外,自南北朝兴起的对于新近的死者进行七七斋也是人们安置亡灵的很好证明,即人死后每隔七天为一祭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这段时间正是人的亡灵在阴间寻求生缘的时间,因此要供酒、奉食、烧纸钱,“这样做一则使新鬼有能力买通旧鬼,在阴间得到妥善安置,免遭挨饿受穷之苦和棍打鞭抽之罪;二则让新鬼安心于阴间的生活,不再迷恋阳世,影响世人的正常生活秩序”[4]。
因此,儿孙想要得到死者的福佑就要为其选用木质良好的棺材,质量上乘的寿衣,和风水好的墓地,以及虔诚的祭奠以献媚于死者以求其泽福于生者。
西方的殡葬文化受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影响,死者要埋葬在“圣地”,即教堂的公墓中,或者接近教堂的地方。
这样死者更接近于上帝,以便得到救赎,灵魂得以升天进入天堂。
皇室显贵通常埋葬在宫殿旁的小教堂中,他们的尸体被放入棺材中且放置在教堂的地下室的墓穴中,高官富人阶层则埋葬在私人建造的家族地下墓窖中或者教堂墓穴中,与东方习俗不同的是这些墓穴有出口通道连接外面的世界。
犹太教和基督教都遵从埋葬,这样以便尸体复活[5]。
在早期的欧洲大陆,丧葬事宜是由教堂掌管的。
当时的殡葬文化中有二次安置骸骨的习俗,尸体首先是埋置在临时的坟墓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把骨骸拣出二次安放在藏骨堂或者直接埋置在墓地。
藏骨堂是西方人用来最后保存去世的人的遗骸的地方,这种方法既能节省死人占据的土地和空间,也能体现宗教意义上的“身体是灵魂的栖身之所”。
所以无论是天主教徒还是东正教徒在早期都广泛采用这种方式。
这些遗骸骨罐或者放置在公墓的列拱墙上或墙后。
社会显贵们的遗骸也有的埋置在教堂地板下,这些大理石厚板上通常标明死者的名字,死亡日期等信息。
那些再次直接埋置在墓地的大多是普通人,穷人通常在坟上立个木头的十字架,为了防止日久腐烂也有立金属十字架的。
如果家人负担的起,就在坟墓上立个墓碑,富裕的家庭通常会让墓碑具有艺术气息,设立一些雕像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常见的是哭泣的天使等形象。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除了对尸体进行埋葬之外,火葬也是最主要的处理尸体的方法之一。
尸体火化是把尸体进行焚烧以代替传统的墓葬方式,这样不仅减少了尸体带来的健康危险以及挤占有限的墓地,但是火葬的最初推行在中西方由于有违于人们的殡葬宗教情感而困难重重,火葬让中国人礼制分明的传统土葬文化无法延续,早期的基督教徒和罗马天主教徒曾反对尸体焚化,认为焚化尸体是异教徒的行为。
最后,东西方对于死者缅怀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对待死去的祖先或者英雄的纪念方式是在固定的节假日对其进行祭拜。
在儒家宗族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对于死者的安葬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聚族而葬”。
那些生前行为不端的人,对其恶行的最大惩罚便是死后不能被埋入祖坟,受不到子孙的祭拜。
有些英雄豪杰由于生前为百姓做了好事,死后被后人尊为神仙,得到了人们的香火供奉,如三国时期的关云长被民间尊为文财神。
人们相信那些被祭拜的祖先的魂灵可以保佑子孙免除祸端、享受人世的福寿康宁。
但是,中国人对待鬼神又有敬畏和规避的态度,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1],以及俗语“人鬼殊途” 都表明了人们对于鬼魂的疏远,不希望与之过于紧密。
西方人对自己的祖先没有强烈的祭拜仪式,但是他们对于那些逝去的圣哲也有虔诚的缅怀之意。
基督教认为有德行的人死后可以进入天堂,他们的尸体在经过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之后得到圣化,那些大圣人的尸骸通常埋葬在教堂里以供人们瞻仰、膜拜。
通常教堂通道的大理石板下面或者教堂的侧面墙壁中或者地下室会埋葬着社会显贵的遗骸,或先哲尸体。
对西方信徒来讲结婚和死亡一样,都是一种神圣的宗教仪式,他们的婚礼也通常在教堂举行,结婚的新人们在大喜的日子里,脚踏着大理石板上刻着的是死人的生平信息,下面埋葬的便是其骸骨,这让敬畏鬼神的中国人有些毛骨悚然,很难在情感上接受。
另外,西方人对于死者的思念情感也表现在用死者的名字来给新出生的婴儿命名以示对死者的怀念,而中国人为了表示对祖宗的尊敬是要避其名讳的。
综上所述,东西方传统主流殡葬文化的差异反映出中西生死观的不同。
东方的丧葬文化反映了中国人对待生死的达观、幽默态度,以及传统土葬所涵盖的复杂宗教情感,而西方丧葬文化主要表现的是浓重的宗教氛围,以及西方人圣化尸体的宗教情感。
这种不同的生死观也体现在人们对死者的缅怀形式上。
【参考文献】[1]杨伯峻.今译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8.[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188.[3]吴守斌.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丧葬文化[J].大众文艺,2009(5).[4]勒凤林.死亡与中国丧葬文化[J].北方论丛,1996(5):23.[5]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_burial.(责任编辑:杨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