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对策

数学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对策
数学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对策

数学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对策

2006年秋季浙江省的高中教育全面实行新课程教学,全省选用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A版教材,这套教材在封面设计、主编寄语、本册导引、章头图及正文中的“观察”、“思考”、“探究”及“边空”等栏目的设计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在编写上更加注重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使教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而且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注重数学史渗透,充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但是我们一线教师在使用这套教材进行教学时却遇到了许多困惑,并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就以A版数学必修1为例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1应用题的编制

在1993年,严士健、苏式冬和张奠宙三位老先生访问国家考试中心时建议在高考中加入应用题,曾引起杨学为和任子朝同志的高度重视.所以从1995年的高考开始,应用

题在高考试题中就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数学新课程在编写时也力求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谋求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倡导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A版数学必修1中编制大量的应用题,本册教材中共编制应用题57题,其中作为引入的5题、例题15题、练习和作业题36题、探究1题,数学应用题的练习和作业就占总练习和作业量的25%,可见所占比例非常之大,这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仔细分析一下,在57道应用题中有21题已经是直接给出了数学的模型,占总应用题量的36.8%,这也意味着这部分题失去了应用题本身所固有的功能,而且所给出的数学模型超出学生目前的知识范围,纯属是代值计算的计算类题,如第30页的例3、第66页的例5等等,编写这些题的意义何在?

教学对策: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这21题应用题进行筛选,选一小部分进行讲解和练习,其他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同时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从沈翔等人编著的《高中数学应用问题200例》;薛治刚编著的《高中数学应用问题》;宋伯涛编著的《高中数学应用题同步解题指导》;石生民、马小为编著的《最新数学应用题解析》等资料中精选出一些应用题作为专题,向学生进行讲解和练习,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为此建议教材

编写者是否考虑编制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经过数学化过程的应用题来加以替换和充实.

2新课引入案例的情境设置

A版数学教材大多地方是通过背景例子来引出数学概念,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力.但必修1存在着新课引入案例选择与学生实际年龄不符的地方,如第15页至16页函数概念引入的三个实例:(1)炮弹发射问题;

(2)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问题;(3)恩格尔系数问题.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优点:三个实例分别给出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缺点: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相差较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理解三个实例有一定的困难,更谈不上归纳共同点了.

教学对策:实例1在教学时可以重新设计为如下的内容:考虑到函数的雏形在小学就已经有所涉及,只是没有明确提出而已.学生在初中又接触了函数的相关知识,只是定义域

为R.比如在小学里学过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所以我们可以从正方形讲起,提问学生正方形的边长为a时,它的周长L和面积S各是多少?学生都回答L=4a、S=a2.这里的4a和a2就是一个变数的概念.再改写成y=4x和y=x2,就变成了学生熟知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通过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讲清函数是研究变数的工具、函数的单值对应、函数字母选择的非本质性、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又向学生讲明最后改写成y=4x和y=x2是我们习惯上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因变量;实例2可以选用股票的K线图;实例3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做一个实验活动,统计一下本班不同身高的男生的体重平均值表.这些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帮助学生获得概念,概念一旦真正为学生所掌握,对学生来说就是“实在的”东西了,因此对情境的设置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

3 新课程的螺旋性

新课程采用了“螺旋式上升”的理念,把知识点分成几片,先讲一片,然后就放下了,讲下一片的时候就要等到一学期甚至一年以后.可是知识是有一个体系的,前几个知识点告诉你“是什么”,下面就要告诉你“为什么”.现在你只

讲了“是什么”,“为什么”要到以后再讲,这个体系就切断了,学生思维探究的火花被扼杀了,这种模块化的学习与螺旋上升是否有矛盾?同时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普遍感到教材中介绍新知识、新方法时,内容较浅显,例题难度也不大,但后面配置的习题难度大,好多题目是历年来的高考题,学完例题后有不少学生表示不会做课后的习题;如《数学1》第39页习题1.3A组的第6题: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x(1+x).画出函数f(x)的图像,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该题是一道好题,既考查了函数的性质,又考查了分段函数.同时其解题的思维本质为学生求曲线的方程奠定了基础.再如第75页习题2.2B组的第2题:若loga3/4<1 (a>0,且a≠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题中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以及化一的解题技巧.这样的作业难度较大又没有配套的例题,就要求教师补充相应的例题进行讲解.由此可以看出课程编写的理念是“螺旋式上升”,作业题的处理方法上就有“一步到位”之嫌.

另外在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上,出现一定的断层.如高中教学中经常要用到的十字相乘法、韦达定理、立方和、立方差公式等内容在初中教材中降低要求甚至没有,这样在初中时就未能真正地讲透和应用,到高中时学生在运用相关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感到吃力,从而出现了编写者认

为学生能完成而学生却无法完成的习题.

教学对策:教师必须要认真地、反复地学习“标准”和研究“螺旋”有多大,真正从整体上把握“标准”,而且应该准确理解把握“标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以“标准”为准则来进行教学,学会使用教材,对教材哪些内容必须讲深讲透,让学生牢固掌握,哪些内容只须让学生了解,哪些习题应让学生练习,哪些习题可以选做或不做,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进行合理调整与取舍,避免随意增加超标准的内容.因此教学中要紧扣“标准”,强化双基,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学,尽量去掉那些人为的技巧性的东西,突出数学的本质内容,让学生达到“标准”的要求.

4 课程设置与课时量

根据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安排:高一上学期学习的是必修1和4;下学期是必修5和2.一个学期学两本必修,就高一上学期来说:必修1是函数的有关内容,有三章内容,36课时;必修4是三角和平面向量有关内容,也有三章内容,36课时;我们先不说72课时是否上得完这些内容,即使按教学参考书上安排的课时,一节也不耽误,每周4课时,也要18周才能上完.一个学期才20周,国庆节放假一周,还有两个模块考试,学校运动会等活动也会冲掉一些

课.这样算来,一学期最多只能勉强将课上完,期末一点复习时间也没有,更不用说进行单元测验,更何况教参上安排的一节课内容有时一节课根本完不成,因此课时严重不足.另外,新课改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教学内容膨胀.导致每节课课堂容量都较大,学生每节课接收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学生负担太重,对知识的理解却如“蜻蜓点水”,学得不深入,掌握不牢固.同时也导致课堂教学缺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仍然采用传统讲授法,学生仍然以听讲为主,使得教师想尝试改革的愿望都难以实现.而且若只管完成教学计划,在以后的高二、高三教学中,是否会带来恶性循环?为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新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的科学性.

教学对策: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普遍都认为内容多、时间紧,这是客观事实,但主观原因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反思我们的教学,恐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与我们自身有关.不少教师在旧教材的教学中,习惯参照高考命题的情况,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延拓加深.在原来教学内容相对较少、课时量较多的情况下,这样做是可以的.但现在新课程对内容的处理方式和教学要求与原有的教学大纲有了较大的不同,如果我们仍然延续原有的教学习惯,无疑会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要进行合理调整与取舍,更科学、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

总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教科书只是一个范例,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尽管新课程的教材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我们教师应要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亦步亦趋,应在新课程理念的导引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我们也将会在教学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惑、困难和问题.当然发现问题本身也是新课程实验的任务,但解决问题更是我们的责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种种困惑与问题,应该勇敢地面对和提出来,与同行们一起探讨,一起共进,为新课程的改革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何豪明等.人教版《数学》教材(A版)使用过程中的困惑[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2007(9)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李店镇初级中学周振华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我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也曾经多次反思。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开始我是这样认为的。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认为问题出在这里,所以,后来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始我以为这样做就会根本性解决上述问题,可是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我更加困惑不解: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但是现在我觉得不仅仅是这个原因,特别是这次参加了广水市教研室组织的国培省特级教师巡回讲课活动,让我深受启发,茅塞顿开,出现上述困惑更主要是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式存在较大问题。 这次听了两位省特级教师和两位随州市优秀数学教师的课和专家的报告后,了解新的课改理念之一就是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小组合作模式。他们的课堂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读说做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读说做 前不久读了一篇名为《数学教学也要读说做》的文章,介绍了作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读说做的一些做法。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诚如编者所言“值得关注和颇有意思”。它实际上是学生学习数学方式的问题。虽然多数教师在数学课上总是伴随着让学生读、说、做,但如何认识数学教学中的读说做和怎样有效的进行读说做,确是一个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读数学重在理解,手脑结合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教材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如理解各种统计数据、图,增长率、利率税率等)。因此,从小学开始,注重学生的数学阅读是一项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值得提倡的事情。读什么?自然,数学教科书是学生主要的数学阅读材料,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伴随着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此外,作为课外数学科普读物(包括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及数学专题讲座等)、数学学习指导读物以中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

等,对于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阅读材料。 怎样读?阅读数学教科书,有两各不同的时间场合。一种是新课前阅读,相当于预习;另一种是新谭后阅读,巩固和深化。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切莫把数学教科书当作数学习题集,只注重看书中的数学题,而忽视对全篇内容的阅读。数学阅读应重在理解。在通读的基础上,要精读。首先要细看,一字一句的读,努力从整体上对某节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对含图形比较多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需要把文字和图画结合起来阅读。其次要理解。对于书中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如:在二年级除法(一)分一分中,书上配画给出了三个问题情境:(1)2中猴子要分8根香蕉,每只猴子可能吃几根?(2)6个苹果放在果盘里,要求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3)3只兔子要分12根胡萝卜,每只兔子分的同样多,说说你是怎样分的。通过阅读思考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分物的时候,不管分什么,会遇到两种不同情形:分和不一样多(不均)和分得同样多(平均分)。数学中有很多名词、符号,要引导学生一方面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借助于想象帮助理解记忆,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书中的具体例子去理解它们的含义。如锐角和钝角,比它们的形状联想到锐利的剑和刀子,体会锐角和钝角中的“锐、钝”二字的含义是“同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改变,课堂上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然而这也给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了一些困惑。 一、教学观念转变难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封闭,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教师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呢? 对策: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能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创设探究性的教学问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二、合作学习收效难

专题讲座(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

专题讲座(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从而为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 二、几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转化思想”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学思想,它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系列转化的过程,转化是化繁为简,化难为

易,化未知为已知的有力手段,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对转化思想并不陌生,中学数学中常用的化高次为低次、化多元为一元,都是转化思想的体现。在具体内容上,有加减法的转化、乘除法的转化、乘方与开方的转化、数形转化等等。例如: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减法”和“有理数的除法”这两节教学内容中,教材是通过“议一议”的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把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加法、把有理数的除法转化为乘法的过程,“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个地方虽然很简单,但却充分体现了把“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加以解决,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后无论遇到多么难、多么复杂的问题,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把“不会的”转化为“会的”、“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加以解决,这符合学生原有认知规律,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为简单而忽视它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往往是越简单、越浅显的例子,越能引起学生的认同,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我发现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更感兴趣于副科还有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而学校里每学期都有几个活动,时常我们班里就剩5、6个人。课堂上我们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等等,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把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变得那么生动、有趣呢?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呢? 二、关于“小组合作”的困惑 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助。但我在教学中发现,每次我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讨论问题或者交流想法的时候,我们班总是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互相交流,而不管旁边学习成绩差的,学习成绩差的呢也不主动参与交流活动,就那样干坐着,也不知道别人交流的时候他有没有听进去。这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依然没有进步的机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中,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呢?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三、关于“给学困生课后辅导”的困惑 我们班有十来个学困生,在课堂上,其他同学做完题并改完了,但是这几个人总也改不完,要改的任务量也大,为了教学进度我们也不能一直等着他们。我在每学期初,就制定了给他们课后辅导的计划,但常常完不成任务。有时由于我工作没做完,但更多是因为我“抓”不到他们。我想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他们辅导,但巧的很,这些学困生,正是中午回家吃饭的同学,他们只有等到学校开门才能进校,而那时已经要上课了。还有这些学困生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数学学的不好,语文、英语也不好,往往是三科老师排着队都要找他补作业。有时看他们补一天也补不完。而这些孩子们即使有课余时间他们也不会主动找老师补习,真有“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感觉。如何提高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呢?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乐学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乐学 发表时间:2016-06-21T14:10:08.16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5期作者:耿选昌[导读]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教师榜样的情感熏陶下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川省会东县鱼河镇新云小学615200 摘要:让学生在师生平等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教师榜样的情感熏陶下感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快乐教学变“厌学”为“愿学” 变“苦学”为“乐学” 一、让学生在师生平等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交流过程。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有调查表明:“学生不喜欢学校的第一位因素不是课程的压力,而是师生关系,学生需要老师的信任、公平、鼓励和表扬。”因为任何一个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沟通这个潜在的和谐环节才能得以实现。没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扮演好自己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请你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课后,也常常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讨或其它活动等。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要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一种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良好互动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事实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合适土壤,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场景,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 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认识的愉悦性是自己去体验感受知识,愿意学、主动学才是学生发展的先决条件。新课标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跳出“书本——教室”这个小圈子,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从社会生产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活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实现数学再创造。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组织学生“猜耿老师的电话号码”和用学号描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游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掌握新学知识,享受获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喜悦。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在新授的开始是根据“猴王分饼”的故事引发出几个分数让学生猜想哪些分数的大小相等呢?于是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再请学生说说那些分数的大小为什么相等?然后让学生通过“模拟分饼”折纸的小组活动验证自己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变化的?小组观察、讨论、发现规律,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得出性质后,再让学生说出猴王的想法,并回答如果小猴子要四块,猴王怎么办?既前后照应,又让学生在帮猴王想办法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感受和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受到班内同学的影响,同学之间的交往和对话是多元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同伴一起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了认知历程,情感相互感染的历程。因此,要让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 五、让学生在教师榜样的情感熏陶下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有其自身的情感熏陶与激励促进作用。有专家认为,好的“构造”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气氛中,依靠对教师的认识、模仿和领悟并在老师的熏陶下达到一个新境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育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风显得尤为重要,表现为良好的情感调控能力和富有自制力,注意情感的传递效应。教师的讲评、板书、批改和教育中所显露出来的品质对于学生是一种感化,是一种榜样的力量。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更多地掌握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尊重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规程中情感体验方面的差异,从而使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参考文献 [1]董启海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乐学、会学的策略[J].新课程(下),2013,(05),126。 [2]赵瑾数学教学中创设乐学情境的方法[J].成功教育,2013,(23),146。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 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0。此时,我立即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数学教学中注重过程与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617449201.html, 数学教学中注重过程与方法 作者:刘文博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3年第08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教师,应不断给自己充电,注入新的血液,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教,学生学,考试成绩见高低”.这种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 的发展,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 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探究数学 知识的奥秘,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教学结果,也要注重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为教育目标. 一、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学生课堂上听得明白,课后作业却不能完成.为 什么呢?原因在于:学生只是听数学,而没有做数学.也就是说,教师没有重视教与学的有机 结合.教师只是负责讲授自己的课程,对学生学习情况不够了解,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讲授完毕,就认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掌握了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 和研究探索过程;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过程;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往往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这样,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难以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互动合作的教学活 动,同时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疑问、发现困 难、解决障碍和矛盾的过程,也是发掘学生聪明才智、展示自我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体验,并在学习中研究知识,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只有这样,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才是自信和愉快的,否则就是不成功或者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二、把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由重教学的结论转变为重教学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有些数学教师缩短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题海战术,使学生模仿、记忆和练习,让学生快速地熟悉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方法和获取结 果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记数学”,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的独特感悟、理解、体验和特定情境下的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将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联系一起,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朱敏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

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浅谈数学教学中一些技巧

浅谈物理教学中一些技巧 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为什么会这样呢?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研究教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研究教学技巧。 一、指导预习新章节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重要环节,我们要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并将这些重点做上记号。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水平。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个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对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 三、赞许式评价 无论在哪些方面,尽量去挖掘学生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优点单”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使每个学生看到了老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我也能行,“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代表笨、没有创造力。例如我对一个后进生的教育,“虽然你成绩不好,但你在运动会上为咱班赢得了荣誉。全班感谢你。假如今后,你今后能好好学习,相信你会赢得更多的掌声。”记得当时的他非常感动,原来他在老师、同学们的心中,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行、无可救药的学生。有了自信,提升了学习的劲头。从那以后,发现认真交作业的有他,认真回答问题的有他,问问题的有他,他进步了。 沟通向来是师生之间共同进步的催化剂。课上是导师,课下是朋友。这是师生共同的向往。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困难,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能尽到最大水平来协助他们;吸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并即时的改正,持续的完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简算的困惑 “简便计算”顾名思义就是比较简单、方便的计算,它是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种现象: 一、学完简便运算,常常会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这道题目要不要用简便方法计算?同时也经常发现,在刚学过简便计算后,或题目中有明确的简便计算的要求时,学生会用简便方法去计算,但是在平时的计算中就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用简便方法去做题了,而在解决问题中能用简算得更寥寥无几。这说明“简便计算”没有引发他们的内在需求,简算意识还很差。 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不用简便方法的话他可以正确的算出得数,而用了简便方法后反而错了。 为此,我不禁反思,作为教师该如何强化学生的简便意识呢?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上传: 谢龙更新时间:2013-3-6 23:29:26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①引入概念,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②通过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理解和明确概念;③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地围绕课题,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 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而各个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又不尽相同,有的是现实模型的直接反映;有的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经过一次或多次抽象后得到的;有的是从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有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有的是将思维对象理想化,经过推理而得;有的则是从理论上的存在性或从数学对象的结构中构造产生的。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一般来说,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例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然后分化出各例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铁轨有属性:是铁制的、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同样可分析出门框和黑板上下边的属性。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 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去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中应选择那些能充分显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质的事例,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2、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 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等,那么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 例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又如,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又如,学习“质因数”可以从“因数”和“质数”这两个概念引入。再如,在学习质数、合数概念时,可用约数概念引入:“请同学们写出数1,2,6,7,8,12,11,15的所有约数。它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吗?你能找出多种分类方法吗?你找出的所有分类方法中,哪一种分类方法是最新的分类方法?” 3、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 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这也是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用“问题”引入概念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五年级组王国庆 新课改,使每位教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改,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我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体会到新教材编的活,学生学得活。但面对着一个个应接不暇的新理念,一堂堂精美的观摩课,反思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对于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数学课,我困惑了……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 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

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困惑三:数学知识都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吗?《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知识,在探索中感悟能力、培养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简单的知识,学生们回答踊跃,对于较复杂的知识,就会出现答非所问、启而不发的局面。 困惑四: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怎样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发现,学生们能想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但具体使用时还是选择以前的方法。?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数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存在的依据,又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数学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如辩证法,物质和意识的第一性问题,量变到质变的问题,矛盾双方的依存问题,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问题等等。因此,本文从五个方面谈数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一、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如无理数的产生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一个飞跃。古希腊时期,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倡导“唯数论”,即任何量均可以由两个整数之比来表示。但到公元前五世纪末,希腊数学家们却发现有些量例外。在平面几何中寻找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的公共度量,其结果与“唯数论”产生了矛盾。因此发生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其主要原因是认识上的局限性、片面性和绝对化。人们对“唯数论”产生了怀疑。数学家们后来又发现了更多的不能用两个整数之比表示的数,把它们统称为无理数。能用两个整数之比表示的数叫作有理

数。这说明物质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物质决定一切,意识反映物质。 二、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 在哲学中,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作量变。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叫作质变。在数学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如极限的教学中,每个加数都存在极限且每个加数的极限值都等于0,但的确不等于0,它的正确解法是 又如无理数的发现,它也是人的意识由量变到质变的产物,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产物。 三、真理的绝对性的哲学思想 真理是绝对的,但人对真理的反映是片面或存在局限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有正确的,也有歪曲的,还有片面性或存在局限的。由此?a生了真理的相对性。如数学悖论的产生和数学“危机”的发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数学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真实可靠的。但人的意识总达不到完美无缺的状态。由此产生了三次数学“危机”。导致第一次数学“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一方面未能正确认识“一切均可以归纳为整数之比”这一结论的局限性,由此把它看成是绝对的完善的真理。这样实际上就造成了一种片面的、僵化的概念。另一方面,不可通约量的发现,最终必将导致

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王小吾 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在这五年里,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却越来越多了。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 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

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0。此时,我立即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能更好的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手段之一,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提问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就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进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坚持一些提问的基本原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时应注重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 目的性原则。数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处于探求新知的起始阶段,教师一般先要将设计的课件、挂图或实物等给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发现数学问题,发现今天要研究探讨的数学问题,因而情境创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进行,否则,再好的问题情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徒劳的。斯苗儿老师曾这样说:“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哨都是多余的。”这其中的意思,也是体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性原则。如:七年级(上)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完整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与思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实验小学郭小云 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露了许多问题。我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下面几点。 一、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引入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回来的数据:我家长()米,宽()米,面积是()平方米。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中,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那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在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这个“度”何为“合适的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

论,觉得难以确定对待教材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二、随堂遇到的问题 一年级上册有一道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 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喜的是这堂课已经达到了目的,小朋友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对事物进行分类,而且思维发散、活跃。困惑的是,教参中对于这道练习题的说明是“巩固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也就是说答案是唯一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把帽子圈在一起和把水果圈在一起”这个答案比较合理。可是你能够指责教者在课堂上对学生众多的答案表示认可和赞扬的做法吗?毕竟赏识、表扬是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是如果说答案是唯一的,那么这种做法就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廉价”的表扬,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深究。 三、教学模式的困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