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分子”张中晓

合集下载

胡风之子忆1977年高考

胡风之子忆1977年高考

胡风之子忆1977年高考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的张晓山,是胡风的幼子。

1968年,张晓山到内蒙古插队。

当时,父亲被打成“胡风反党集团”首要人物。

受此影响,张晓山对很多事情心存顾虑。

1973年,当地有一次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机会,他努力争取,但是因为家庭问题,没有过政审关。

1974年,又一次同样的机会与他擦肩而过。

1977年恢复高考后,张晓山鼓起勇气到公社报名,顺利得让他吃惊,政治限制的程序没有了。

不过,当内蒙古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发下来时,他懵了:“我报的是中文专业,却被数学系录取了!”他后来找到了答案,学校的老师认为中文和文艺关系密切,为了避免麻烦替他改了志愿。

老师的动机出于善良,因为胡风1955年就是因为文艺而入狱的,老师希望他能够顺利通过高考。

张晓山不甘心,经过一番争取,最终进入外语系学习。

“对于我这样的人,恢复高考实际上是有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权利。

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恢复了我做人的尊严。

”张晓山回忆起这段经历,至今念念不忘。

胡风冤案的教训

胡风冤案的教训

胡风冤案的教训
佚名
【期刊名称】《党史研究与教学》
【年(卷),期】1989()4
【摘要】胡风冤案是建国后的第一个文字狱。

胡显中在《时代论评》1989年第2期上以《对胡风冤案的反思》为题,撰文认为,胡案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以人治代替了法制。

【总页数】1页(P88-88)
【关键词】胡风;论评;社会主义法制;爱国民主人士;左舜生;《邓小平文选》;傅斯年;历代王朝;全国政权;西方国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
【相关文献】
1.胡风与王实味冤案引出的同类教训 [J], 郑文林
2.尘埃落定,我们再回首——《胡风三十万言书》、《胡风集团冤案始末》编后随感 [J], 邓宁辛;
3.我在胡风冤案之中及之后的所历所闻 [J], 沈剑英;
4.也谈胡风冤案的另一成因与“文革”的历史因子——读解志熙的《胡风问题及左翼文学的分歧之反思》 [J], 吴作桥
5.赵健民冤案的教训──《康生与赵健民冤案》序 [J], 廖盖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中抗日根据地锄奸工作述论

华中抗日根据地锄奸工作述论

华中抗日根据地锄奸工作述论
田瑞;张红飞
【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8)1
【摘要】抗战期间,日伪和国民党派遣大量特务汉奸进入华中抗日根据地,试图瓦解和摧毁抗日军民的抗战力量。

为了进一步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华中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对党政军人员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并通过采取镇压和宽大相结合的政策有效地分化瓦解了敌伪特务组织。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锄奸工作振奋了民众的抗战情绪,争取了部分敌伪人员,稳定了抗日根据地的社会秩序,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田瑞;张红飞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1
【相关文献】
1.华中抗日根据地爱国主义教育述论
2.华中抗日根据地税收征管形式述论
3.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美术救亡活动述论
4.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锄奸保卫组织沿革述析
5.淮北抗日根据地锄奸反特工作论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论文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及杂文批判;研究论文摘要:本文是《主流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矛盾冲突》课题的第三篇。

课题的基本思路在于试图将王实味、萧军、胡风、“三家村”等人,从重重的政治、文化批判中剥离出来,通过对其杂文的创作动机、文本功用、重新阐释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其杂文思想进行梳理与把握,从侧面勾勒出(1942—1976)年杂文被批判的原因、模式、教训的某些历史线索,窥探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把握其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路向提供某种程序的反思与借鉴。

胡风冤案,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非常事件,时间长达二十五年,全国共触及2100人,其中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2人,到1956年,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78人(其中党员32人),划为骨干分子的23人.这样的一桩大冤案,从1954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周扬《我们必须战斗》的文章,拉开了批判胡风的序幕始,至1979年1月14日,公安部电话通知四川省公安厅释放胡风,一场长达二十五年的劫难终于过去。

1988年6月,在胡风去世三周年之后,中共中央进一步为胡风彻底平反,否定了1980年为胡风平反时“保留”下来的全部问题。

1980年在为胡风从政治上予以平反的同时,仍然不肯否定1955年强加给胡风的许多不实之词,对此,1988年的平反文件,对全部遗留问题作了最后的澄清。

至此,原来强加于胡风的什么“小集团”、“宗派主义”、“五把刀子”等一系列指责,都被彻底推翻了。

历史是沉重的,重温胡风冤案的历史过程,纠缠是非恩怨,已无济于事;然而,了解其原因及模式,总结教训却很有必要。

胡风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胡风是鲁迅先生去世后,中国的思想家群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他是继承“五四”传统,捍卫“五四”精神的重要旗手之一;胡风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找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胡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

关于百团大战的规模

关于百团大战的规模

关于百团大战的规模
高晓峰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关于百团大战的规模,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和北师大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表述为“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表述为“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表述为“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华东师大2011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表述为“八路军对日军发动的最大规模的战役”.高教版《中国现代史》教材(王桧林主编)表述为“抗战期间八路军发动的最大战役”。

那么,哪一种说法是准确的呢?笔者认为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表述较为准确,认为其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而不是最大规模战役。

华东师大2011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教版《中国现代史》教材认为其是八路军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也比较准确。

【总页数】1页(P28-28)
【作者】高晓峰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新集中学,2114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3
【相关文献】
1.经济困难与百团大战——关于组织“百团大战”的经济因素分析
2.浅析百团大战简史及历史意义
3.百团大战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
4.《百团大战》“要想种族不灭,唯有抗战到底!”
5.什么是百团大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旦的一次讨论会

复旦的一次讨论会
复旦的一次讨论会
吴 音
1957 年 5 月初 ,全 国各地先后 开展 整风 运 动, 鸣放 气氛一时很 浓 , 复旦 大学也热闹起 来, 奇 怪的是文科比较沉寂 , 理科反倒 活跃 。 门 口的长 校
候, 响起 了一个慷慨激 昂的声音 , 我一看是校 团委 书i 己 ,穿一件 白色香 港衫,他的反 击句 句落地有 声, 话刚毕响起 了一 阵掌声 , 我为 自己刚 才的软弱
东因此被打成右派 ,物 四那几位讨论会 的召集人 命运如何不难想象。 我只说一件事 : 我们丙班原 来 无战事 , 没有要 打击的右派对象, 突然到 “ 反右” 后 期, 网住了一条 “ 大鱼”让我这个班长大吃一惊。 , 我班年龄最小的张启森 , 沉默寡言 , 脸上还长着青 春疽。 他两个 同学, 一个在清华 , 一个在厦 大, 都成
今晚在教学大楼 x x x x 号教室开 会讨论 《 胡风 集团是反革命集团 。 吗》 我吃了 一惊, 考入复 旦前
我 是上海市委直属机关某单位 的一 名干部 ,学习 过 有关胡风集 团的三批材料 ,脑子 里印象非常深
刻, 特别是绿原, 我从初中 起就很欣赏 他的诗, 《 材 料》 却揭露他是中美 合作所的 特务 (若千 年后, 才
学生又有多少 扩大到这桩冤案中来了,他们和 他
们的家庭处境怎样, 能知 晓呢 谁 (责任编辑 一光)
胡 风左 布
92 书 , 论”还
交 出了他的信件。12 月 13 日, 全年级集 中火力批 判 了他 ,第一条罪状就是他认 为胡风集 团不是反
革命集团, 对胡风他们的处 理是错误的。 1年, 196
我们毕 了业 ,张启森被发 配到老 家福 建来州的一
所公 中 社 学(或小学)教书, 后失 以 去音讯。

1955年反胡风运动是怎么回事

1955年反胡风运动是怎么回事

1955年反胡风运动是怎么回事1955年胡风事件始末胡风于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一直在 *** 统治区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对进步文化事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同时,也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文艺派别。

中国 *** 一直把他作为进步作家和朋友,1949年邀他参加了全国政协一届一次全体会议,解放后他担任了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编辑委员等职务,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952年文艺界整风,有人要求对胡风的文艺思想展开批评。

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胡风派主要成员舒芜在《长江日报》上的检讨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编者按语中指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

对此,胡风表示异议,并写信给周恩来,要求对其文艺思想进行讨论。

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周扬召集在京的部分文艺界人士同胡风举行了座谈。

胡风不承认自己的文艺思想有什么错误。

*** 中央认为他坚持的错误文艺理论,在一些文艺工作者中有不良影响,决定对其文艺思想做公开批判。

1953年初,《文艺报》陆续发表了林默涵、何其芳等批评胡风文艺思想的文章,《人民日报》同时做了转载。

胡风不服,1954年7月,向*** 中央政治局递交了一份30万字的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对批评进行了反驳。

1955年1月20日, *** 中央宣传部向 *** 中央提出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

这个报告曲解了胡风写给中央的报告中的原意,说胡风诬蔑党提出的提倡共产主义世界观、提倡作家到工农兵生活里去、提倡思想改造、提倡民族形式、提倡写革命斗争的重要题材是插在读者和作家头上的“五把刀子”,列举了胡风及其文艺派别五个方面的错误思想,认为胡风给中央的报告和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席会议上的发言是“很有系统地、坚决地宣传他的资产阶级唯心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反党反人民的文艺思想”。

他的活动是宗派主义小集团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为他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争取领导地位,反对和*** 党的文艺思想和党所领导的文艺运动,企图按照他自己的面貌来改造社会和我们的国家,反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

频繁的批判运动

频繁的批判运动

• 这些理论的探索者主要有秦兆阳、 陈涌、周勃、刘绍堂、钱谷融、巴 人、钟惦棐、黄秋耘等……

这次努力的结果:也已失败告 终,在反右派运动,许多作家、理 论批评家、文学翻译家成为“右派 分子”……
Thank You !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 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中,对周扬 等的鲁艺办学方针的批评,和对王 实味、丁玲、艾青、罗烽的杂文、 小说的批评。 • 40年代中后期,在重庆、香港,围 绕“主观”等问题对胡风及其追随 者的批评。
• 周扬、冯雪峰、丁玲、胡风等,是 中国左翼文学的“资深”人物。 • 1949你那新的政权建立前后,胡 风及其追随者已处于受冷落、排挤 的地位。
关于周扬的《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 辩论》 • 这是文艺界反右派运动告一段落后 的总结性文章,结论是: • 丁玲、冯雪峰、胡风等,都是“混 进”革命文艺队伍中的“资产阶级 分子”;而过去的“两个口号”、 “民族形式”论争,并非学术观点 的分歧而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 斗争。
(二)对规范的质疑
在50年代,围绕文学的方针、路 线,围绕具体的文学写作、批评问 题,曾有两次较大规模的争论: 一是胡风等人在1954年前后的活 动和胡风《意见书》的发表,另一 1956-1957年文学“百花时代”对 文学革新的推动。
• 国内关切中国文学前景,不满50年 代以来的文学现状的作家开始寻求 变革,对于“文坛充斥不少平庸的 灰色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 ,认为是由于严重的教条主义和宗 派主义的束缚导致的。
• 提出“写真实”和“干预生活”的 创作口号,提出大胆揭露生活中的 矛盾、冲突;还对以行政的、粗暴 干预的方式“领导文艺工作”提出 批评,而希望作家能拥有必须的自 主性和艺术创造的自由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起“张中晓”这个名字,除了少数学术研究者,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陌生。

六十多年前,他才华横溢,在文艺界崭露头角,被誉为中国的“杜勃罗留波夫”。

注1但其后他被卷入中国文坛著名的“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在当时的宣传和批判下,真正做到了“闻名于全国”;然而,在当时众多所谓的“胡风分子”中,他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逝世后仅留下一张与他人的合照,亦没有留下太多文字。

上世纪90年代,他的笔记合集《无梦楼随笔》出版注2,进入2006年,他与胡风的部分书信也得以面世。

阅读这些书信,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个“著名”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浮沉经历,更可以通过他的见闻和思考,去佐证那段某些部分被淡化的历史。

一、一个绍兴青年的来信张中晓,浙江绍兴人,1930年夏天出生在绍兴附近的一个乡村里,父亲是一个忠厚的邮局职员,家里有十多亩水田,在绍兴也算是小康之家。

抗战期间因绍兴沦陷,家道中落,为补贴家用,不得不辍学做小生意,其间自修国文、算术等功课。

1943年考入绍兴初级中学,因为贫穷,他的中学生活仅仅维持了一年,就再次失学回家。

抗战胜利后,张中晓在一位担任国民党中层官员的叔父帮助下,先是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次年转入重庆大学。

在求学期间,他阅读了很多胡风创办的《希望》和《七月》杂志,从中感到胡风等人所理解的人生是“真诚和亲切”的。

1948年,正读大学的张中晓突然大量吐血,医生诊断为严重的肺结核症,不得不再次辍学回家,在病床上躺了两年多。

1949年夏天,在绍兴福康医院接受胸廓整形手术,截除左腋上部五根肋骨,病情才稍有好转。

养病期间,他读了很多书,包括胡风的《论现实主义的路》、《逆流的日子》,也写一些杂文和诗歌,可惜均不曾留下。

在病床上,他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注3此时,张中晓的“偶像”胡风,因为其“小资产阶级的文艺理论”,开始受到来自文艺界的批评。

养病中的张中晓,在极少的生活费中省出钱订阅了半年的《文艺报》,自然也看到了上面批评胡风文艺思想的文章。

他读过《安魂曲》,被主人公善良的灵魂所感动,由于对《文艺报》的批评不满,他写信到报社责问,甚至在信中“凭了一时的冲动破口大骂”,着实有“青年人的性情”。

注4不久,幸运降临在了张中晓的身上。

因为投稿的关系,在上海编辑《文汇报?文艺界》的梅林发现了这个非常钦佩胡风的绍兴青年,于是就把他引荐给了胡风的夫人梅志。

梅志发现这个年青人对胡风的理论尤其是对鲁迅的著作有着很独特的见解,就让他直接与胡风通信了。

1950年4月,往返于京沪两地的胡风,收到了一封发自绍兴的来信,署名张中晓。

就像今天粉丝见到自己仰慕的明星一样,激动的张中晓信中有点语无伦次,除了希望胡风谈谈《文艺报》上那些批评文章的想法外,就一个劲地表达自己对胡风及其作品的喜爱,并希望得到胡风的指导。

注5从这天起,青年张中晓终于可以与自己的“偶像”通信并交流思想,也开始卷入了将要到来的一场历史漩涡中。

二、志同道合的“忘年交”没多久,胡风就回信了。

这让张中晓非常欣喜,也给病中的他极大的支撑。

他反感报纸上对胡风、阿垅等人作品的批评,相反,从被批评的《安魂曲》中,他感受到了胡风“内在的战斗要求”,其中“真挚底、至清底心地”使他“本能地接近了”胡风的人生态度。

张中晓对文艺的许多见解与胡风不谋而合,且充满理性与才气,胡风欣喜地发现了一个了不起的文艺理论人才,注6两人成为了未曾见面的“忘年交”。

从1950年4月到1951年8月,张中晓持续保持着与胡风的通信,从最初的一月一封,逐渐变成几日一封,甚至是一日两封。

遗憾的是,现在只保存下了其中的一部分。

随着双方逐渐熟悉,张中晓向这位老师兼朋友完全敞开了心扉,他曾给胡风写过一篇近5000字的长信叙述困苦波折的经历,谈了两年来肺病对自己的打击,他激动地倾诉道:两年来,我所受的苦难比从前的那些日子多!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贫穷!什么叫做病,什么叫做挣扎!……对这个社会秩序,我憎恨!注7梅志在日后回忆,张中晓面目清秀,显得腼腆,但可能是患肺病的缘故,“很容易激动”,“用词有时也过分夸张”。

注8五年后,这段话其中的一句被单独摘录下来,成了揭露“反革命分子狰狞面目”的材料。

与“偶像”交流思想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使张中晓的病情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绝对称不上是健康。

由于被截除了五根肋骨,加之长年的肺病折磨, 1950年7月间,他的身体状况仅仅是“能走走”而已,而且“还不能多走”,注9一场感冒就能让他“发了四天热”的极度虚弱之中。

他仍想提笔写些文章,但“写了一千多字,热度就高了起来”。

注10 胡风很关心这位刚结识的青年朋友,不仅写信去开导他悲观的世界观和阴暗的心情,还细心地为这位疾病缠身而又才华横溢的年青人设计成长路径,铺设成长通道。

胡风认为张中晓的身体状况已不适应在工作岗位上做事,否则“非拖垮身体不可”,建议他写点两至四千字的短文去“换点稿费”,“当作糊口的手段”,并且愿意将他的文章推荐给在上海《文汇报》、北京《光明日报》、汉口《大刚报》等处工作的朋友。

注11胡风还曾提议,可以介绍张中晓去浙江省文联工作,但由于他的身体状况仍无法支撑8小时的工作强度,而无奈作罢。

注12三、质疑现状的直率青年从书信中可以看到,张中晓对胡风有着极深的崇敬之情,亦把胡风当作精神寄托,愿意向他坦露心声。

尽管两人在年龄、学识、社会地位上相差悬殊,但胡风从未以尊者自居,同样是以诚相对。

这其中,两人相同的文艺信念起到了纽带作用。

胡风的文艺思想中,“主观战斗精神”是其一大标志性特点,在创作思想上强调作者的主体性,强调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创作,反对特加的政治概念和创作上的公式化。

注13胡风在政治上拥护党的领导,也赞同党的意识形态中政治与艺术相结合的要求,但他反对将文艺降作政治的附庸,认为文艺与政治结合的准则,是文艺应当在“革命的思想照明下面反映出历史现实底内容和发展趋向,由这来为政治开路,推动政治前进”。

注14 1954年国庆节张中晓(左)与诗人芳甸在北京北海公园张中晓在求学时期对胡风尊重作者主体性的文艺观点十分欣赏,在与胡风两年多的通信中,他多次表达对这种“主观战斗精神”的赞赏与向往,并大胆质疑了当时文艺界的状况,甚至是提出了一些直率的批评。

他对当时自己眼中缺乏战斗精神的文艺界感到反感,讽刺其“像一湖死水,互相点头,雍容揖让,天下太平”,形容当时的文艺批评是“一团和气的,作家仍是不关痛痒,读者仍是莫名其妙”,堪称“苍白”。

注15一位河南朋友指责“胡风是小资产阶级,《七月》是小资产阶级狂热”,张中晓很是气愤,一连去了三四封信质问这位朋友。

注16对于如何处理文艺作品中政治与艺术的关系,张中晓和胡风一样,也认可文艺作品中要有“政治性”,但强调要把艺术性放在文艺作品的首位,通过艺术去表达政治效果。

在通信中他谈到,“直接的严格意义上的‘政治效果’,社会科学论文比艺术作品更有‘说服力’”,注17文艺作品的效果,只是要让“读者底心里似乎有些扰动,精神上似乎有些影响”,那就够了。

注181951年的5月28日,署名“罗石”的张中晓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他非常重要的一篇论文《略论我们的文艺批评》,文中不仅大胆批评了当时文艺批评的现状,也将自己注重“艺术性”的文艺观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一般的来说,文艺批评工作是做得非常不够,还远不能达到文艺批评应该达到的程度。

就目前所表现出来的成绩来说,大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该有的“偏向”……更暴露出本质上的空虚和脆弱。

……(艺术作品)对广大读者发生的影响,主要的是由于作品的艺术力,包含了思想力的艺术力;作品的活生生的形象和血肉充沛的生命。

艺术必须是艺术(别林斯基语)……“作品中的‘政治性’必须完全渗透于、溶解于艺术”,“‘政治概念’本身不是艺术”,“‘政治概念’只能作为最佳对待生活以至把握生活的引线,而不能用来‘演绎’作品的”。

注19 这篇论文在中国文艺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有赞许,也招来了不少非议。

文中所透露出的观点,当时已属比较直接和大胆,甚至可以称得上有点“尖锐”,张中晓也预感到如果此文刊出必将招致反感、批评,但出于一种纯真的性格,他并不介意,甚至希望在别人的批评、攻击中“磨练一下”。

注20除了在信中与胡风讨论文艺问题,出于青年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养病的张中晓也关注着身边发生的政治运动。

他以诚挚的热情、理性的思维客观地观察、思考着这些运动,在赞扬讴歌的同时,也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深思与远忧。

他称赞土改运动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具有民主作风,但也颇具远见地指出,民主建设还没有相关机制上的保障,这会产生民主走样、打击报复的现象;注21他支持对反革命的镇压,但也敏锐地看到“斗争必然地深化了”;注22他参与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但认为将《武训传》和“改良主义”联系在一起是牵强的,并戏言此举“好像武训是拜杜威做了老师一样”。

注23久居乡间的张中晓,几乎无任何政治经验,自然在当时很难看出这场运动背后的政治意图,更无法判断历史洪流的前进方向。

他恐怕不会知道,自己正逐渐被卷入历史洪流所卷起的漩涡中。

四、人生渐入佳境,不料祸从天降可能是精神充实、心情愉悦带来的积极影响,张中晓的身体状况在1951年逐渐趋向于平稳,经过梅林的推荐,张中晓被筹建中的新文艺出版社负责人刘雪苇、王元化看中,离开家乡绍兴到上海担任该出版社的编辑。

由于患过重病,他的身体还是比较羸弱,坐久了便要靠到沙发上去看稿,话多讲两句就发喘,但他审读稿件却一点也不马虎,面对文艺界前辈巴人注24近50万字的《文学论稿》,在看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内容后就提出不下50条的审读意见。

身为一个“新人”,他用工作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和成熟,注25审稿意见常得到同事们的赏识。

在新文艺出版社就职的这段时间里,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很顺利,工资不算低,身体也健康多了,有时还能寄点钱和衣物给家里。

注25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

然而,历史洪流的激荡,不久就要到来。

1954年3月,胡风和路翎、谢韬等人在北京一起撰写全面反映文艺问题的材料,即日后“大名鼎鼎”的《三十万言书》。

7月26日,胡风将写好的《三十万言书》交给了中央文教委员会领导,请他将报告转呈给中共中央。

半年后,胡风意识到自己错了。

1955年1月,全国性的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运动展开。

胡风知道张中晓容易激动的个性,在将近1个月内给张中晓写了三封信,每次都叮嘱他“要冷静”,由于害怕张中晓深陷其中受到伤害,还告诫张中晓“不要再写信写文章了”。

但随后事态的严重性大大超过胡风的预计,“资产阶级唯心论的错误思想”升级为了“反革命集团”、“反党集团”。

5月16日,胡风被逮捕,随即许多信件从家中被抄走。

注27《人民日报》分别在1955年5月13日、5月24日、6月10日刊发了《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第二批材料》和《第三批材料》,张中晓写给胡风的书信被列入《第三批材料》中,大致收录从胡风家中搜出的张中晓书信8封,篇数着实不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