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文艺思想
胡风文艺思想考察

,
“
的 工 具 说 如针 对 乔 冠 华 主张 把 作家 改 造 成 工具
`
指 出 抗 战 八 股 的 弊病 是 最 后 只 有
“
“
”
,
并 讽 刺挖苦 有些 作家 的主观 连做
’ ,
八股 而 无 抗 战
。
”
这 就 是 孤 悬 着一 个 世 界
。
“
这 个 工 具 的资 格都 没 有 或者 不 想 有
, 。
这 大 概 是 首先 说 者
,
“
”
所始 料不 及 而 又 确实如 此 的 因 为它 背离 了 文艺 创作规 律
“ ”
,
富的社 会 环 史 经 验 共 同 化 为 丁 作 家 本 人 和 作 品的 血 肉 八徽
“ ”
” 。 。
,
二 是 针对把作家 改造 成 工 具
“
反 面 例子 是 某些作 家的 抗 战
、 。 , , , “ ” “
”
,
“
”
”
即
、
“
”
,
“
使 五 把 刀 子 之说 也是 胡 风 的 一 种并 非 毫 无 银 据的深深 的隐 忧 之剑
”
,
”
悬 在 作家 们头 顶 上 千 钧 一 发 的 达摩 克 利 斯
而 决非如 过去的 某些 批判者 所说的 胡
“
”
—
阻 碍 文 艺发 展 的
“
第二 胡风 强 调 进
:,”来自,胡观 而 轻 视文 艺 自身规 律 的 结果
,
应该说 胡
,
,
风 针 锋相 对 地 回 答说 对 于 革命 文 学 事 业 来
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便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身的分化衍变, 产生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派别。从世界 范围来看 , 迄今为止, 至少已经形成了苏联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三大分支。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左翼文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不同于苏联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 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在救亡图存的急迫现实
一
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是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密不可分的。在 20 世纪 世界性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流派中 , 马 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是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当然 , 由于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传播、 发展过程中 所遭遇的不 同的文化条件、 不同的现实、 不同的历史背景 , 以 及它所面临的不同的文艺对象和文艺问题 , 结果
[ 1] ( P299)
众所周知, 世界 性无产阶级文学的兴盛是与 20 世纪初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密不可分 的。自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苏 联建立以后, 随着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 苏联文艺 界相继涌现出了一大批与旧文学截然异质的新作 品, 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 新现象。文学的发展 变化要求文艺理论对创作中的新问题、 新经验加 以总结, 以便更好地指导文艺创作实践, 推动文学 的进一步繁荣。所以, 在当时, 几乎所有的苏联作 家、 理论家都十分注意创作方法的问题, 从各种不 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创作口号。 在创作方法问题的探讨中 , 俄罗斯无产阶级 作家联合会( 简称 拉普 ) 最后提出了辩证唯物主 义创作方法的口号。认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 ! 这不仅是一定的世界观 , 也是作家的不同方 法 , 公开号召无产阶级艺术家 应该站在先进的 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高度, 应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
胡风文艺观中主观战斗精神的思想意义

去 “ 突进 现 实 的密林 ” “ 拥 抱 客观 现 实 ”,经 过 “ 创 作 的主 体和
胡风 提 出 的独 树 一帜 的 “ 主 观 战斗 精 神 ” “ 精 神 奴役 创 伤 ” 客 体 相 生相 克过 程 ” ,达 到 主 客 观 紧 密 结 合 。 是对 当 时创 作 上 理论 ,为现 代 文艺 研 究指 明了 新的 方 向 ,在今 天 ,依 然对 当下 的 的公 式主 义 和客 观 主义 的一 种 有力 冲击 。强 调诗 歌创 作应 反 映现 文学 评论 的发展 有很 大 的启示 性 作用 ,值 得我 们研 究 与借 鉴 。 实 ,但 必需 坚持 客 观对 象 与主 观 战斗 精神 “ 相 生 相魁 ”合二 为一
的过 程 中才 可 以达 到 ” “ 一个 作 家 ,怀着 诚 实 的心 ,在 现 实 生活 影 响 。 胡 风 作为 “ 七 月诗派 ”的盟 主 ,他 的 “ 主 观战 斗精 神 ”:要 里 面 有认 识 ,有 感 受 ,有 搏 斗 ,有希 望 或追 求 ,那 他 的精 神 就会
形成 一个 熔 炉 ,能 够 把吸 进 去 的东 西化 成溶 液 ,再 用 它来 塑 成完 求 作家 以 “ 锐 敏 的感 受 力 ” “ 燃 烧 的热 情 ” “ 深邃 的思想 力 量 ”
・
文 艺评 论 ・
大 众 文 艺
胡风文艺观中主观战斗精神的思想意义
刘 维 国 ( 甘 肃林 业职 业技 术 学 院 7 4 1 0 2 0 )
摘 要 :胡风 “ 主观战 斗精神 ”开创 了现代 文 艺研 究 的新思路 , 他 认 为对 于文 学创 作 来 说 ,作 品要 体现 出作者 强烈 的主观 感情 , 对路翎 等七 月诗派作 家们 的创作 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 ,在今 天 ,依 然对 比如 爱恨 情仇 ,体现 出主观 的 战斗 信念 和 欲求 是最 为 重要 的 。他 当下的文学评 论的发展有很 大的启 示性作 用,值得我 们研 究与借鉴。 关键 词 :主观战斗精神 ;现 实主 义;七 月诗 派 ;主客 观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最新版)目录1.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概述2.胡风的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3.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社会的影响正文【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概述】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是指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胡风在 20 世纪50 年代至 70 年代期间所写的一系列评论、论文、书信等文字,总计约三十万字。
这些文字涉及文学评论、文艺理论、文化批判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评论:胡风在这些文字中对许多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评论,包括古典文学名著和现代文学作品。
他的评论独具匠心,能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内在价值。
2.文艺理论: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艺理论的观点。
他认为,文艺创作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责任。
3.文化批判:胡风在文字中对当时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批判,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弊端和不足。
他关注弱势群体,呼吁社会公平正义,提倡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
4.书信往来:胡风的三十万言书中还包括了他与友人、同事、学生等人的书信往来。
这些书信展现了他的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社会的影响】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评论和理论观点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同时,他的文化批判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对当时的文化改革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反马克思主义的胡风文艺思想

反马克思主义的胡风文艺思想目前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思想战线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一个重要斗争,是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的一项重要工作。
胡风文艺思想,是彻头彻尾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思想,是长期一贯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
胡风多年来在文艺界所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宗派主义小集团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为他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争取领导地位,反对和抵制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党所领导的文艺运动。
可是,胡风把他的文艺思想披上一件“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把他的宗派活动装扮成为了保卫“现实主义传统”和“鲁迅传统”而斗争的模样。
这样,就使他的文艺思想更有欺骗作用,并通过他的宗派活动而更容易发生毒害性和危害性的影响。
胡风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今天已经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
揭露胡风文艺思想的反动实质,揭露胡风多年来在文艺界全力进行的宗派主义活动的目的,今天是十分迫切,绝对必要,再不能延缓了。
只有彻底批判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才能够进一步贯彻党对于文艺运动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我在解放以前,曾经是胡风所经营的反党的文艺小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
我在当时胡风主编的“希望”杂志上。
发表过狂热地宣传唯心论和主观主义的“论主观”,以及其后一系列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解放前胡风文艺思想和胡风文艺集团,在群众中发生了毒害性和危害性的效果,在那里面,有我应该直接负责的很大的一分。
解放后,在党的教育之下,我初步认识了过去的严重错误,对于过去的责任日益感到沉重。
并且,尽管胡风因为我接受了党的教育,放弃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对我表现了狂热的仇视,可是,我对于胡风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在解放后的更加恶劣的发展,还是觉得和我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关于胡风在解放前文艺界的反党的宗派活动,我将在别处根据我所掌握的材料作一些说明。
这里,只就在党的教育下我所能认识到的,谈一谈他的文艺思想几个最主要的错误。
一胡风文艺思想主要错误之一,就是否认文艺服从政治的原则,否认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否认党对文艺运动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福师大第九期作业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作业一、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运动述评。
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上升到反胡风集团的斗争,教训就更为深刻。
从理论上看,胡风的文艺思想虽然与当时左翼文艺的主流观点有分歧,但本质上看两者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体系;而胡风本人和许多“胡风分子”在共和国成立之前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对左翼文艺运动都作出过贡献。
但是,就由于胡风的文艺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太一致就组织对其围攻,由于胡风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就罗织罪名,由最高领导人定调子对其实行无情打击,甚至动用司法权力对其专政,这种做法就更无学术讨论或民主法制可言。
其直接后果是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党员干部甚至青年学生惨遭迫害。
“胡风集团”冤案对整个文艺界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举国声讨,批判揭发,大兴整人之风,使得文艺界笼罩在一片恐怖惊慌之中。
正在建立的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的局面被断送了,共和国成立时心情舒畅作家艺术家们一下变得战战兢兢。
总之,无论从发动者的意图还是从实际的运动过程或运动效果看,在这些名为文艺批判的运动中,惟一缺席的就是艺术。
但正是这三场文艺批判运动,连同五十年代初期建立起来的完备的文学队伍的体制化管理体系,完备的文学期刊、报纸文学副刊和文学出版社的运行机制,以及适应国家意识形态需求的作家级别、薪俸、奖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共和国的文学范式、共和国文学的运行机制正式形成。
因此,1956年l月 14日到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肯定了“我国的知识界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怀仁堂向文艺界和科学界作报告时指出:“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论胡风主观论文艺思想的主体特征

论胡风主观论文艺思想的主体特征作者:郭佳惠来源:《长安学刊》2019年第02期摘要:胡风的主观论是胡风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胡风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胡风本人正是由于其主观论文艺思想而被当时的学界广泛批判。
本文将视线着眼于此,试图通过对胡风主观论相关问题的梳理,从主体的对象特征、实践特征、精神特征三个方面入手,对胡风主观论文艺思想中的主体特征进行考察,发掘出胡风主观论文艺思想的整体脉络与独特阐释。
关键词:胡风:主观论;主体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45-02一、感性的对象论及胡风主观论文艺思想的主体特征,首先需要从主体的对象特征出发。
1944年,胡风在《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提出一个明确的新概念:感性的对象,胡风认为,文艺创造是从对于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斗开始的,血肉的现实人生,便是所谓感性的对象。
感性的对象不但不是轻视了或者放过了思想内容,反而是思想内容最尖锐最活泼的表现,胡风提出,必须从对于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斗开始,文艺创造才有可能得到创造力的充沛和思想力的坚强。
这种感性的存在是作家的认识对象,这种生活内容是作家的实践对象。
这一论断是现实主义创作的观点,但又具有胡风的独特性。
现实主义从社会存在出发,立足于具体历史与具体现实,以具体现实作为认识与实践的对象。
胡风同样从社会存在出发,然而,他将具体现实这一对象扩充,定义为感性的对象,这便使得原本形而上的社会存在变得生动了起来,胡风不仅强调要以现实人生作为作家创作的对象,更突出了现实人生的鲜活性与血肉性。
同时,胡风认为,感性的对象不仅是对文艺创作中客体的要求,也是对文艺创作中的主体的要求,“在对于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斗里面,被体现者被克服者既然是活的感性的存在,那体现者克服者的作家本人的思维活动就不能够超脱感性的机能。
”由此可见,在胡风的文艺思想中,不仅文艺创造的对象是活的具体的感性的存在,文艺创造的主体即作家自身同样是活的具体的感性的存在。
(5)胡风批判

�
思想核心: 思想核心: 主观战斗精神 强调作家的敏锐的感 受力 对象也要用真实性来 修改作家的判断
2,《文艺报》的公开批判 文艺报》
1953,林默涵( 1953,林默涵(文化部副部 ),何其芳 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何其芳( 长),何其芳(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整理会议发言发表在《文艺报》 整理会议发言发表在《文艺报》上
3,胡风的反驳《三 胡风的反驳《 十万言书》 十万言书》
胡没有公开反驳 但一年后, 但一年后,向党中央 提交了长达近三十万 字的报告, 字的报告,进行反批 评
4,全面彻底的批判
1954年底,文联,作协开会讨论《 1954年底,文联,作协开会讨论《红楼梦 年底 研究》和检查《文艺报》 研究》和检查《文艺报》工作 胡以为中央对《文艺报》 胡以为中央对《文艺报》领导的批判是 三十万言书"起了作用, "三十万言书"起了作用,认为全面挑战 文学规范的时机到了, 文学规范的时机到了,于是在会上两次长 篇发言 指责《文艺报》对阿垅等人的批评, 指责《文艺报》对阿垅等人的批评,还点 名批评了文艺界十几个负责人 会议批胡适,但快结束时,转了风向, 会议批胡适,但快结束时,转了风向,胡 风成为问题的焦点. 风成为问题的焦点. 毛泽东指示,彻底的批判. 毛泽东指示,彻底的批判.
胡风冤案
十七年文艺斗争的典型案
1955年 1955年5月,胡风被捕 胡风分子民78 胡风分子民78人 78人 受牵连2000 2000多人 受牵连2000多人
——参见李辉 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参见李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参见李辉《
三,胡风集团冤案
李辉,湖北人, 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 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主要从事传记文学和随笔 创作,先后发表论著《巴 金论稿》,历史纪实《胡 风集团冤案始末》以及萧 乾,沈从文,黄苗子,郁 风等人传记等,其中《胡 风集团冤案始末》在日本 翻译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胡风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
摘要:胡风是一位20世纪著名的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理论思想在30多年的时间里被政治势力视为异端。
但不可否认的是,胡风是一位优秀的实践性理论家,他文艺思想的成熟是由逻辑推演而成,现实主义是他“主观战斗精神”在美学思想中的逻辑发展,本文将从胡风理论的原生主干,即文学主体论、作家创作论、读者接受论、文艺批评论等四个方面来阐述胡风文艺思想中独特的现实主义。
关键词:主观战斗精神现实主义人民大众反传统
(一)文学主体论
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
在胡风的文艺理论体系中,文学是从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并且他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主观的心灵世界和创作经验。
尽管这样的文学本体论确实遭到后来其他人的质疑和声讨,但在文学的本源问题上,胡风始终最关注的却是文学与生活的问题。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历来是一个既旧且新的话题,在胡风看来,对于创作主体来说这两个方面的完美统一就要求作家在创作、生活、与他们主观思想之间不能出现任何缝隙。
其实,在关于文学本质与起源的问题上,胡风更支持“游戏说”,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是社会的产物,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功利性和目的”①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胡风主张作家应该有勇气描写生活的真实,这种创作思想与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的现实主义不谋而合。
胡风在《文学与生活》这本小书中有系统地概述他的文艺理论和主张。
从书名《文学与生活》就可以看出胡风文艺理论的“现实主义”精神。
“文艺是从生活产生出来的”、“文艺是反映生活的”、“文艺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②这三个基本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也是很吻合的。
在文学本体论中,胡风将“文学”放置在生活之中,并且与生活产生着紧密联系,他努力的将自己思想体系中的现实主义功用与鲁迅式的“直面惨淡的人生”结合在一起。
文学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生活,文学作品的真实与否取决于作家的主观精神是否与生活客观一致。
并且胡风由此引申出的反对“自然主义”和“公式主义”的创作主义,“自然主义和公式主义的倾向,这两种倾向是和文艺大道是相隔很远,因为不能真正地和生活融合”③,以此来重申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作家创作论
作家创作论是胡风“主观战斗精神”文学理论体系中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强调作家的主观精神和他们的创作体验。
胡风在关于文学创作之路上对作家的要求比较高,他虽然认为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且对这一唯物命题也不敢背离,但是胡风更支持以作家创作活动为中心的倾向,他认为作家的主观思想会随着创作的深入而不断的影响作品。
在胡风的作家创作论中,不仅包括作家“对于人生积极的态度”、“在实际斗争中所积蓄的生活知识,即生活经验”、以及“要根据创作材料详细地调查,慎重地研究”还有“作家的想象作用”。
④要弄清胡风关于作家创作论中关于现实主义的若干问题,还必须从作家主观思想与客观生活入手,而在这两方面胡风坚决主张二者要紧密联系,即作家与现实的结合才能创作出真实的作品。
胡风曾经写到:“不要抒发由自己的遭遇所引起的情绪,等它变成了客观对象的东西以后,再去写它,再转化成自己的东西,那时,性质将完全不同。
”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胡风主张将作家个人的一己之感与客观生活中的材料放在一起,然后让作家从中进行选择、甄别以及结合。
“主观战斗精神”将作家的主观思想与精神多创作的影响上升到更高的程度,他甚至提出“我们的理论也接触了作家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就是创作底源泉问题”⑥和“虽然对于现实的认识是创作的源泉,但这不能就成为文艺作品”⑦这样与“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经典马克思主义论述相背离的观点。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胡风现实主义的作家创作论
就是作家主客观的结合,而作家的主观精神则站在更高的地方。
如此明确地将作家主观精神和生活态度作为现实主义的突出特征,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的文艺思想在当时的文艺理论中自成一派,并且遭到其他理论家的不解和口诛笔伐,这也为他日后“反党反革命”的罪名埋下了伏笔。
(三)读者接受论
在胡风的文艺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功利性的文艺观,他从来就认为文艺是社会斗争的一个有利工具,而以这种工具的受众亦或是收益者正是广大读者。
关于读者和作品,胡风主张要将作家的思想以及作家主观认识中的现实生活通过作品完整无缺的传递给读者,他曾严厉反对公式主义和自然主义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这两样创作倾向无法向读者传递作品中的真实的情感和现实生活并且还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感知:“抽象的概念、冷淡的形象……都是违背鉴赏心理的……有经验的读者反感……没经验的单纯读者被动接受了……势必弄到真假不分”。
⑧
胡风的文艺理论思想中,不仅仅是作品和读者这两个要素,作者占据着更重要的地位,因为读者通过作品所了解到的思想和现实正是由作者所传达的,读者所了解的思想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在读者、作品、作者这三者的关系中,读者通过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同进退达到思想共鸣,同时读者亦可以通过作品“使读者发生尖锐的感应,由衷的与作者结合为一体”。
⑨
在胡风看来,文学自“五四”以后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就是由读者即广大人民所推动的,不论是文体上的变化还是作品由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广大读者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五四以来,形成了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真实,叫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欲求的文学”⑩,不得不说胡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文学的现状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与引导的必要性,在这一点上,胡风与鲁迅强调文学的功利性与政治影响功能是一脉相承的。
胡风认为“人民大众的反帝要求一直就在新文学的主题里面”,而据此他提出:“因而能够描写这个文学本身性质的应该是一个新的口号——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但是在当时却引起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作家们的异议,引起了一场文学的革命,由此展开了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两个口号的论证”。
(四)文艺批评论
胡风的文艺批评理论在当时众多作家中式独树一帜的,与其他理论家倾向西方现实主义所不同,他有意排斥欧洲文学理论对自己的影响转而广泛吸取苏俄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理论精髓。
苏俄文学思想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说胡风早期的文艺观点,更多的是通过苏联的无产阶级作家的作品、创作经验,通过苏联理论家的理论文章所得来的。
其中,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感性经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些后来都成为胡风文艺理论中的极为重要的构成元素。
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人的文艺理论思想或直接的创作论在胡风的评论集中随处可见。
不仅如此,胡风的理论体系中有着浓重的批判旧传统力图创新现实主义的精神,不论是他积极的向苏俄学习先进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经验,还是延续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文学观。
因此,胡风的文学批评有着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以及急切的想要与政治挂钩。
在胡风的文艺批评中,一直保留着五四反传统的精神,坚持以文学为武器来改造国民。
因而,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对战争的态度过于积极,他将意识领域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视为与军事战场同等的第二战场,对战争寄予了除旧布新的想象,并且相信“战争不但是为祖国解放的斗争,同时也是为了祖国的进步而斗争”。
同时,对于当时针对抗战文坛要求“作家写光明和正面人物,黑暗或否定环境下的人物不能写”,胡风给予猛烈的批判,“要告发现实生活的污泥,掘出黑暗,找出光明”,同时作家应该要“善于和题材展开肉搏,着重描写健康力量和黑暗势力的斗争”,以此来引起读者对美好的憧憬。
除此之外,胡
风在四五十年代更是不合时宜的宣传启蒙主义与完全适用于功利的大众文艺,这与当时的政治语调显得格格不入,但是胡风依然坚持着自己独特的除旧布新的文艺理论。
然而,这样过于敏感与武断的论述却为日后胡风遭到批判埋下了隐患。
注释①②③④出自
参考资料:
(1)胡风,《胡风评论集》(上、中、下)[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5月
(2)王丽丽,《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年11月
(3)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4)张大伟,《胡风文艺思想研究评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