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风的批判

合集下载

胡风文学的批评观

胡风文学的批评观

胡风文学的批评观作者:赵啸非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8期在胡风的全部论著中,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只有一篇,即写于1944年4月的《人生·文艺·文艺批评》。

其余有关文学批评的观点和言论则散见于其论文及批评集的序、跋和后记当中,尽管文字数量不算丰富,却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胡风对于文学批评的自我界定。

从前面的《人生·文艺·文艺批评》这一题目本身,我们就能大致看出胡风批评观的某些端倪,即文艺批评是与人生和文艺紧密相连的一件事情。

因此,在具体分析胡风的批评观之前,对其文学观作以简述,当是十分必要的。

胡风在早年的匆忙赶路、矛盾迷茫中曾经写过“忧郁的诗”,在阅读中也往往为作品中朴实的情感所打动,那时他相信文学是寄托情感的。

但不断接触到的社会现实使得他的社会观和文艺观矛盾起来,后在日本接受了普罗文艺理论,思想发生了大的改变,加上鲁迅、高尔基等中外作家的作品和实践影响,他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艺术信仰[1]。

总的来讲,胡风的文学观大致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文学起源上的“反映论”,二是文学功用上的“启蒙观”,这两个层面最终指向的都是现实的功利性。

在文艺起源问题上,胡风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文艺是生活的反映”,文艺是从实际生活产生出来的。

同时又认为“文艺不是生活的奴隶,不是向眼前的生活屈服。

它必须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能够有把生活向前推进的力量。

”也就是说文艺要服务人生,这就自然过渡到了文艺的功能上,在此方面,胡风继承了“五四”新文学和鲁迅所坚持的“启蒙主义”。

他曾在《文学与生活》中引用过鲁迅关于启蒙的一段话:“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因此,胡风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和战斗性,要敢于揭露黑暗,甚至是人民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他把五四新文学看作是“不但用被知识分子发动了的人民的反抗帝国主义的意志和封建买办的奴从帝国主义的意志相对立,而且要用‘科学’和‘民主’把亚细亚的封建残余摧毁”的“革命文学”,赞赏鲁迅把“心”、“力”完全结合在一起的战斗精神和高尔基、罗曼·罗兰等人的人道主义的战斗道路。

为什么说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适、批判胡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失误?

为什么说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适、批判胡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失误?

为什么说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适、批判胡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失误?《武训传》、胡适、胡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批判,被认为是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失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政治倾向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强调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武训传》、胡适、胡风的批判被认为有政治倾向性,不符合当时党的思想路线,可能对党和政府的领导产生负面影响。

2.反动思想的误导:《武训传》、胡适、胡风被批判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代表了一些反动思想。

《武训传》被批判是因为它传播了封建主义思想,胡适被批判是因为他倡导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胡风被批判是因为他鼓吹自由化思潮。

这些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相冲突。

3.弱化阶级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转型任务,阶级斗争是重要的社会现象,对此要保持高度警惕。

《武训传》、胡适、胡风的批判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阶级斗争的教育和警示,被视为对新社会的转型和巩固做出错误的思想判断。

4.借鉴外国经验的错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但必须结合自身国情进行审慎运用。

批判《武训传》、胡适、胡风也是对过度借鉴外国经验的教训,认识到在借鉴外国经验时必须注意国情的特殊性,不能盲目奉行外来理论。

综上所述,批判《武训传》、胡适、胡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视为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失误,主要原因包括其政治倾向性、反动思想的误导、弱化阶级斗争和借鉴外国经验的错误。

这些失误提醒了党和政府需要更加审慎地处理思想文化宣传报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理论指导和舆论引导,确保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胡风_主观战斗精神_的理论与实践_王福湘

胡风_主观战斗精神_的理论与实践_王福湘
( 0545)
摘 要: 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 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 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 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 三) 关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 胡风主张 自 我 批 评 精 神 应 是“主 观 精 神 ”的 重 要内容之一,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在和人民共 命运的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精神斗争,是鲁迅式的无 情的不断的“自我解剖”,“是为了追求真理,是为了 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决不是为了赢得一个谦谦君子 的名誉的”,[8] 更 不 是 带 着 永 远 洗 不 掉 的 原 罪 感 向 上帝忏悔。他批评左翼主导思想“用划阶级成份的 ‘阶级观点’”,“把‘思 想 改 造 ’成 了 一 根 随 心 所 欲 的理论 棍 子 ”,是 犯 了“危 害 性 的 错 误 ”,宣 布 自 己 “决不敢接受”“这个有点像‘吓人战术’的‘阶级观 点’的”。[6]历史严峻地证明,40 年代以后对中国知 识分子的庸俗化又神秘化的“思想改造”,结果是压 抑了、削弱了、萎缩了、扼杀了以至毁灭了他们本来 就不健旺的 主 体 精 神,人 们“只 是 急 于 坐 着 概 念 的 飞机去抢夺思想锦标的头奖”,[4]165 可是,当他们自 卑地虔诚地欢呼“救星”“万岁”的时候,所谓“脱胎 换骨”,“从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充其量不过 是把旧的唯心论换成了新的唯心论,把旧的教条主 义和奴隶主义换成了新的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更 可悲的是丝毫没有了曾经可能有过的一点“独立之 精神、自由之思想”,而自诩已经获得的“无产阶级” 立场和世界观实际上变成了子虚乌有。针对这种 自戕式的“思想改造”,胡风提出,思想革命的“中心 点是争取主 观 的 思 想 立 场 或 思 想 要 求 的 加 强 ”,即 主体精神的 加 强,“从 这 里 拓 大 以 至 开 发 通 向 人 民 的道路( 为人民服务) ”,[2]296 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 健康成长无疑具有根本的意义。 ( 四) 关于执政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问题 胡风认为中共建政以后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作 用,应建立“在 作 品 竞 赛 和 日 常 地 民 主 地 进 行 从 创 作实践出发 的 思 想 斗 争 的 基 础 上 面 ”,尊 重 文 艺 的

《现当代文学》答疑题

《现当代文学》答疑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1答疑题1、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内容与意义。

答:第一代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开端的标志。

在此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同时确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确定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全国文艺运动的总方向。

第一次文代会对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工作的总结,实际是为建立新中国的文学范式提供了历史经验。

因此可看到建国初期文学创作始终带着解放区文艺地影子。

2、什么是“双百方针”?它给新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答:“双百方针”指的是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这一方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的背景下提出的。

它的提出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

它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

它的提出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这种活跃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创作两方面。

在理论上,努力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对于历来争论很多的问题进行了再认识和新的探索。

出现了较有影响的评论文有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等。

在创作上,则实现了三个突破:①敢于大胆正视人民内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了“无冲突”论的禁锢。

如: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②发挥讽刺的积极作用,突破了人民内部不适用讽刺这一文学手段的囿见。

如:秦似的《比大和比小》;③创作题材不断扩大,突破了回避描写爱情或爱情不能作为作品题材的禁区。

如:宗璞的《红豆》。

3、请分别评述建国后三次重大的文艺批判。

答:①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后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

毛泽东认为,全国对《武训传》的热烈赞扬反映了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严重的思想“混乱”,因而参与修改、撰写了《人民日报》社论。

(5)胡风批判

(5)胡风批判


思想核心: 思想核心: 主观战斗精神 强调作家的敏锐的感 受力 对象也要用真实性来 修改作家的判断
2,《文艺报》的公开批判 文艺报》
1953,林默涵( 1953,林默涵(文化部副部 ),何其芳 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何其芳( 长),何其芳(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整理会议发言发表在《文艺报》 整理会议发言发表在《文艺报》上
3,胡风的反驳《三 胡风的反驳《 十万言书》 十万言书》
胡没有公开反驳 但一年后, 但一年后,向党中央 提交了长达近三十万 字的报告, 字的报告,进行反批 评
4,全面彻底的批判
1954年底,文联,作协开会讨论《 1954年底,文联,作协开会讨论《红楼梦 年底 研究》和检查《文艺报》 研究》和检查《文艺报》工作 胡以为中央对《文艺报》 胡以为中央对《文艺报》领导的批判是 三十万言书"起了作用, "三十万言书"起了作用,认为全面挑战 文学规范的时机到了, 文学规范的时机到了,于是在会上两次长 篇发言 指责《文艺报》对阿垅等人的批评, 指责《文艺报》对阿垅等人的批评,还点 名批评了文艺界十几个负责人 会议批胡适,但快结束时,转了风向, 会议批胡适,但快结束时,转了风向,胡 风成为问题的焦点. 风成为问题的焦点. 毛泽东指示,彻底的批判. 毛泽东指示,彻底的批判.
胡风冤案
十七年文艺斗争的典型案
1955年 1955年5月,胡风被捕 胡风分子民78 胡风分子民78人 78人 受牵连2000 2000多人 受牵连2000多人
——参见李辉 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参见李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参见李辉《
三,胡风集团冤案
李辉,湖北人, 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 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主要从事传记文学和随笔 创作,先后发表论著《巴 金论稿》,历史纪实《胡 风集团冤案始末》以及萧 乾,沈从文,黄苗子,郁 风等人传记等,其中《胡 风集团冤案始末》在日本 翻译出版.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论文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及杂文批判;研究论文摘要:本文是《主流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矛盾冲突》课题的第三篇。

课题的基本思路在于试图将王实味、萧军、胡风、“三家村”等人,从重重的政治、文化批判中剥离出来,通过对其杂文的创作动机、文本功用、重新阐释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其杂文思想进行梳理与把握,从侧面勾勒出(1942—1976)年杂文被批判的原因、模式、教训的某些历史线索,窥探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把握其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路向提供某种程序的反思与借鉴。

胡风冤案,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非常事件,时间长达二十五年,全国共触及2100人,其中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2人,到1956年,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78人(其中党员32人),划为骨干分子的23人.这样的一桩大冤案,从1954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周扬《我们必须战斗》的文章,拉开了批判胡风的序幕始,至1979年1月14日,公安部电话通知四川省公安厅释放胡风,一场长达二十五年的劫难终于过去。

1988年6月,在胡风去世三周年之后,中共中央进一步为胡风彻底平反,否定了1980年为胡风平反时“保留”下来的全部问题。

1980年在为胡风从政治上予以平反的同时,仍然不肯否定1955年强加给胡风的许多不实之词,对此,1988年的平反文件,对全部遗留问题作了最后的澄清。

至此,原来强加于胡风的什么“小集团”、“宗派主义”、“五把刀子”等一系列指责,都被彻底推翻了。

历史是沉重的,重温胡风冤案的历史过程,纠缠是非恩怨,已无济于事;然而,了解其原因及模式,总结教训却很有必要。

胡风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胡风是鲁迅先生去世后,中国的思想家群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他是继承“五四”传统,捍卫“五四”精神的重要旗手之一;胡风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找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胡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

1955年反胡风运动是怎么回事

1955年反胡风运动是怎么回事

1955年反胡风运动是怎么回事1955年胡风事件始末胡风于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一直在 *** 统治区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对进步文化事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同时,也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文艺派别。

中国 *** 一直把他作为进步作家和朋友,1949年邀他参加了全国政协一届一次全体会议,解放后他担任了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编辑委员等职务,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952年文艺界整风,有人要求对胡风的文艺思想展开批评。

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胡风派主要成员舒芜在《长江日报》上的检讨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编者按语中指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

对此,胡风表示异议,并写信给周恩来,要求对其文艺思想进行讨论。

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周扬召集在京的部分文艺界人士同胡风举行了座谈。

胡风不承认自己的文艺思想有什么错误。

*** 中央认为他坚持的错误文艺理论,在一些文艺工作者中有不良影响,决定对其文艺思想做公开批判。

1953年初,《文艺报》陆续发表了林默涵、何其芳等批评胡风文艺思想的文章,《人民日报》同时做了转载。

胡风不服,1954年7月,向*** 中央政治局递交了一份30万字的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对批评进行了反驳。

1955年1月20日, *** 中央宣传部向 *** 中央提出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

这个报告曲解了胡风写给中央的报告中的原意,说胡风诬蔑党提出的提倡共产主义世界观、提倡作家到工农兵生活里去、提倡思想改造、提倡民族形式、提倡写革命斗争的重要题材是插在读者和作家头上的“五把刀子”,列举了胡风及其文艺派别五个方面的错误思想,认为胡风给中央的报告和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席会议上的发言是“很有系统地、坚决地宣传他的资产阶级唯心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反党反人民的文艺思想”。

他的活动是宗派主义小集团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为他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争取领导地位,反对和*** 党的文艺思想和党所领导的文艺运动,企图按照他自己的面貌来改造社会和我们的国家,反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是《 茶馆 》。
71、1983 年,(
)在美国演出,被美国人誉为中国的《推销员
之死》,轰动了美国。
72、曹禺的剧作《 雷雨 》乃应人之作,虽基于史实,但有拔高之嫌。
73、田汉历史剧创作的高峰之作是 《关汉卿》 。
74、善于使用“话剧加唱”手法的作家是 田汉 。
75、 戏曲改革 是贯穿整个当代戏曲史的一根红线。
76、1953-1957 年, 独幕剧 剧出现了一个创作数量可观的时期,代表
作有孙芋的《妇女代表》、崔德志的《刘莲英》等。
77、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家是 秦牧 。
78、《社稷坛抒情》提到的一位“戴着高冠,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是
屈原。
79、在十七年“散文三大家”中善于营造诗的意境的是 杨朔 。
57、《致青年公民》是诗人 郭小川 的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
58、在十七年的诗歌创作中,以创作“战歌”见长,被誉为“战士诗人”
的是 郭小川 。
59、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的文学体裁是 诗歌 。
60、郭小川努力表现自己对人生社会独特观察、思考和发现,体现了知
识分子独立思考理性品质的诗作是 《望星空》
61、诗人 闻捷 被称为“大跃进运动的战鼓”。
62 闻捷 以写新疆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劳动与爱情见长,被誉为“爱情诗
人”。

63、《苹果树下》出自组诗 《天山牧歌》。
64、郭小川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曾以 马铁丁 为笔名写了大量的“思
想杂谈”。
65、《 复仇的火焰 》反映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格调高昂,语言
洗炼,富于地方特色,是闻捷叙事诗的代表作。
节存在于其中。 26、孙犁的《 山地回忆 》写抗战时期在阜平的一段生活经历,表现了 军民情谊,是对人间真情和逝去岁月的美好回忆。 27、赵树理 1955 年完成的《 三里湾 》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 运动的长篇小说。 28、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以宏大的规模、壮阔的气势反映 了宽广的社会历史生活,再现了明末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人物性格鲜 明,具有深远的悲剧内蕴。 29、罗广斌、杨益言的《 红岩 》被誉为“共产党人的正气歌”,是十 七年中发行量最大、社会反响最强烈的作品之一。 30、1958 年的 文艺大跃进 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委组织、发动的一 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 31、1957 年 5 月,钱谷融发表《 论文学是人学 》,反对把人当作反映 整体观念的一种手段,主张以写人为中心。。 32、《论文学是人学》作者 钱谷融 。 33、“亭面糊”是《 山乡巨变 》中的人物。 34、1954 年 10 月 6 日,毛泽东写信给中央政治局,批评《文艺报》和 《人民日报》,支持两位青年批评家蓝翎、 李希凡 对俞平伯的批判。 35、 西戎 善于写中间人物,《赖大嫂》是其代表性的作品。 36、第一部以鸿篇巨制的形式反映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小说是杜鹏 程的《 保卫延安 》。 37、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是 农村题材 和 革命历史题材 。 38、在《三家巷》中, 周 家是世代打铁的手工业劳动者, 何 家是靠 大荒年办赈济暴发的官僚地主, 陈 家是由小商人发展起来的买办资本 家。 39、《红日》的作者是 吴强 。 40、朱老忠根植于燕赵风骨传统,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农民英雄人 物是以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红旗谱》 。 41、柳青所写的《创业史》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 说。曾被看作“十七年”文学的重要收获,并被称为“纪念碑”式的作 品,是表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 梁三、梁生宝。 42、蛤蟆滩“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 43、在《红旗谱》中,三告冯兰池,最终以倾家荡产而告终的是朱老明。 朱老忠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有勇有谋。 44、《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描写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 林道静与余永泽初次相识是在北戴河的海边。 45、林道静早期单纯,倔强,耽于幻想。 46、卢嘉川把林道静引上革命之路。 47、白莉萍虚荣、放纵、自私、堕落、贪图享乐。 48、王蒙五十年代的“干预生活”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青 年人” 是林震。其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是王清泉。装腔作势、才智浅薄的官僚主义者是韩常新。刘世吾“就那 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49、路翎所著《洼地上的“战役”》(王应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对胡风的批判
一、批判的缘起
胡风:原名张光人,又叫张光莹,湖北省蕲春县菩堤坝
区大经桥乡人。

1902年生。

1936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文艺笔谈》,继之又出版了
《密云期风习小记》,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著名文艺领导者。

1937年抗战爆发后,流寓武汉、桂林、重庆等国统区,先后创办主编了文学杂志《七月》、《希望》,并担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研究工作。

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新流派——“七月”派。

解放后,他出版了八本文艺评论文集,《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

1980年平反,1985年去世。

1954年10月31日和11月8日在中国文联主席团和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合召开的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的精神,检查批评《文艺报》编者在处理《红楼梦》研究稿件上表现出来的谓向资产阶级权威投降和压抑新生力量的错误。

当时胡风在会上做了两次发言,因而转向对他的批判,这种批判也是长期积累造成的。

二、批判的演变及主要内容:
(一)“两个口号”的论争
1936春。

(二)关于民族形式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了‚‘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胡风写了《民族问题形式》的‚小册子‛。

凡是主张采用民族形式的意见都成了他批评的对象。

他否认民族形式有相对‚独立性‛,他说‚成功地反映了特定阶级的民族现实,就自然是民族的形式‛,作品的‚具体的活形象,即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正是反映了‚现实主义方法‛‚本质的要求和能够完成的任务‛,五四新文学先天地就具备或已经解纠决了问题。

虽然他没有直接反对提倡民族形式和中国作用和中国气派,但并不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必要和新的意义。

当时郭沫若的《民族形式商兑》用明确话说明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意义,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也在他的批评之内。

(三)关于抗战文艺的形势和任务
1944年,他写了《文艺工作底发展及其努力方向》,对抗战文艺进行估价。

他进行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是否结合,而强调的是主观精神。

他把抗战文艺分为三个阶段。

对于这种做法,当时黄药眠曾提出‚质疑‛,胡风故意臵之不理。

(四)围绕着《论主观》的论战
几个月后,1944年10月,胡风又写了《臵身在为民主斗争里面》,进一步提出反对客观主义和主观公式主义的主张。

该文与舒芜的《论主观》,同时在胡风主编的大型文学期刊《希望》的创刊号上,被认为是《希望》的宣言和纲领。

黄药眠:《论约瑟夫的外套》
何其芳:《关于现实主义》
何其芳、吕荧:《关于‚客观主义‛的通信》
邵荃麟:《论主观问题》、《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
乔冠华:《文艺创作与主观》
胡绳:《评路翎的短篇小说》、《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
林默涵:《个性解放与集体主义》
王戎:《从清明前后说起》、《‚主观精神‛和‚政治倾向‛》
方然:《‚主观‛与真实》《文化风貌录》 胡乔木
这场战争在1944年开始,一下子到了解放后,1952年,舒芜在《讲话》发表10周年的日子里,写了《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检查了自己的错误,继之又写了《致路翎的公开信》捡讨他们文艺思想上的共同错误。

舒芜的从头学习的文章在《长江日报》发表后,《人民日报》1952年6月8日很快转载了,转载时编辑加按语给予肯定。

按语认为胡风的文艺思想性质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

然而这并没有引起胡风的反省,于是中央负责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小型讨论会。

胡风依然坚持自己的最终立场,随后发表了林默涵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艺报》53.2)、何其芳:《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

(五)意见书(54.3—54.7)
林、何的文章并不全是个人的意见。

林何的文章的主旨是要弄清楚胡风的文艺思想实质,指出这种文艺思想的根本性质的错误所在,又着重于胡风的文艺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方针的根本区别。

林的文章在《人民日报》(53.1.31)全文转载,并加按语,林的文章从一些基本问题上提出了胡风的文艺思想的实质,指出这种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文艺思想上根本的区别,这是有助于目前文艺思想工作的开展。

胡风了解林默涵、何其芳文章的背景,也理解问题带有极严重的性质。

因考虑到处理的态度如果带有一点急躁的情绪,都会带来危害性的结果,所以没有公开反驳,而于一年后写成了‚意见书‛:《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54.3—7)(30万言)
胡风的《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写于1954年3月至7月。

它曾被称为‚三十万言‛。

1954年7月22日,胡风将它交给当时的国务院文教委员会主任习仲勋转呈中共中央。

报告共分四部分:①几年来的经过简况;②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③事实举例和关于党性;④作为参考的建议。

《意见书》内容非常广泛,所谓‚五把刀子‛,原是胡风指林、何关于共产主义世界观、工农兵生活、思想改造、民族形式、题材等整个思想问题的观点。

他认为这是放在‚读者、作家头上‛的‚五把理论刀子‛。

认为‚随心所欲地操纵着这五把刀子的‛的是‚宗派主义‛。

‚几年以来,文艺实践上的关键性问题是宗派主义统治和作为这个统
治武器的主观公式主义庸俗机械论的理论统治,在这五道刀光的笼罩之下,还有什么作家与现实的结合,还有什么现实主义,还有什么创作实践可言?‛因此他建议文艺从理论到组织需要全面改革,并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和措施
方案。

1955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一些材料》中把过去的称他们为的‚明火执仗的革命党‛,‚单纯的文化人‛,都‚不对了‛。

而是‚一个暗藏在革命阵线中的反革命派别,一个地下的独立王国‛,是以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恢复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为任务的‛。

将胡风等人确定为‚反革命集团‛,并在全国掀起了‚粉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运动。

不久,全国文联、作家协会决定开除胡风作协会员、撤销其作协理事及其它一切职务,并被逮捕入狱。

胡风及与胡风有较多联系的人,他们所有的文艺观点和活动都被判定为反革命的言和行,并因此在全国展开了全面的肃反论。

附:胡风的主要文学观点:
主体作用——主观战斗精神:熔炉、想象力、相生相克、受难、生命欲求说
创作源泉:‚到处都有生活‛说
表现主体(创作对象):‚精神奴役创伤‛说
文学传统:‚世界进步支流‛说
反对三种创作倾向:‚性灵主义‛、‚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