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

合集下载

浅析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

浅析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

浅析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作者:谢瑞堂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5期摘要:胡风是20世纪文论史上的不可或缺的一位理论家,在过去那个时代,由于他的文艺思想不被主流理解和接受,而他又坚持自己的文艺主张,所以屡遭批判打击。

本文试图从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出发,体察这一理论独特性,开始重新审视胡风的文艺思想。

关键词: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02在整个二十世纪文论史上,胡风文论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的、不可或缺的存在。

80年代以后,随着胡风冤案的陈雪,胡风文论的研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

有人从胡风与五四的关系探讨胡风理论的渊源;有人通过分析胡风与鲁迅、周扬、毛泽东等人的文艺理论异同来探讨胡风悲剧的根源;也有人详细地研究了胡风冤案的细枝末节……笔者认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一案已是历史陈迹,再去探索他们之间的是是非非已于世无益。

今天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吸取胡风文论的精华,让其更好得指导今天的文学创作。

同时能够从胡风冤案的成因中吸取教训,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胡风的文艺思想,他提倡作家高扬主观战斗精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借鉴五四文学革命和外国经验来关注民族形式问题等无疑都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尤其是高扬主观战斗精神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本文试图在具体阐释这个精髓的同时探索其对今天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主观战斗精神的提出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就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得注意”。

鲁迅对国民性的洞悉和批判是彻底的,不留情面的。

胡风深受鲁迅影响,始终以鲁迅所开创的五四启蒙精神搏击历史和现实的黑暗,感受人生和心灵的苦难。

1945年1月,胡风在《希望》创刊号上发表题为《置身在民主的斗争里面》,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精神奴役的创伤”这一命题。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点析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点析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点析
赫尔普·费尔德是一位出色的政治人物和军事家,他的主观战斗精神可以说是行动的灵魂。

尽管他在组织能力,运用政策和胜仗上均有卓越的表现,但是正是他身上的超常顽强的精神力量促使他征服了自身弱点,实现了一跃成名,从而成就了史上有名的英雄。

赫尔普·费尔德的卓越表现,主要得益于他非凡的主观战斗精神。

他以无比的毅力和勇气抗拒一切危险,显示出何等坚强的意志力。

他的毅力不亚于哪怕是最顽强的敌人,他在受伤或拒绝时也表现出了惊人的诚实或痛苦。

他坚信,即使形势不断变化,但他在战斗过程中仍能取得优势,获得胜利。

而且他有强烈的理想,尽最大努力实现这一理想。

在既有问题中,他从不放弃,而是接受挑战,顽强地拼搏。

此外,赫尔普·费尔德还具有令人崇敬的决心力和实践力,这也是他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即使在重重困难面前,他也从未放弃挣扎,而是坚守信念,遵循信念,牢记使命,一次又一次地在挫折和失败中使自己重新焕发出光芒。

赫尔普·费尔德的主观战斗精神引领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带给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勇于接受挑战、坚持不懈、乐观向上,才能获得成功。

这也正是激发我们去追求梦想,去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的重要动力之一。

胡风文艺观中主观战斗精神的思想意义

胡风文艺观中主观战斗精神的思想意义
全 新 的另 外 的东 西 。”
去 “ 突进 现 实 的密林 ” “ 拥 抱 客观 现 实 ”,经 过 “ 创 作 的主 体和
胡风 提 出 的独 树 一帜 的 “ 主 观 战斗 精 神 ” “ 精 神 奴役 创 伤 ” 客 体 相 生相 克过 程 ” ,达 到 主 客 观 紧 密 结 合 。 是对 当 时创 作 上 理论 ,为现 代 文艺 研 究指 明了 新的 方 向 ,在今 天 ,依 然对 当下 的 的公 式主 义 和客 观 主义 的一 种 有力 冲击 。强 调诗 歌创 作应 反 映现 文学 评论 的发展 有很 大 的启示 性 作用 ,值 得我 们研 究 与借 鉴 。 实 ,但 必需 坚持 客 观对 象 与主 观 战斗 精神 “ 相 生 相魁 ”合二 为一
的过 程 中才 可 以达 到 ” “ 一个 作 家 ,怀着 诚 实 的心 ,在 现 实 生活 影 响 。 胡 风 作为 “ 七 月诗派 ”的盟 主 ,他 的 “ 主 观战 斗精 神 ”:要 里 面 有认 识 ,有 感 受 ,有 搏 斗 ,有希 望 或追 求 ,那 他 的精 神 就会
形成 一个 熔 炉 ,能 够 把吸 进 去 的东 西化 成溶 液 ,再 用 它来 塑 成完 求 作家 以 “ 锐 敏 的感 受 力 ” “ 燃 烧 的热 情 ” “ 深邃 的思想 力 量 ”

文 艺评 论 ・
大 众 文 艺
胡风文艺观中主观战斗精神的思想意义
刘 维 国 ( 甘 肃林 业职 业技 术 学 院 7 4 1 0 2 0 )
摘 要 :胡风 “ 主观战 斗精神 ”开创 了现代 文 艺研 究 的新思路 , 他 认 为对 于文 学创 作 来 说 ,作 品要 体现 出作者 强烈 的主观 感情 , 对路翎 等七 月诗派作 家们 的创作 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 ,在今 天 ,依 然对 比如 爱恨 情仇 ,体现 出主观 的 战斗 信念 和 欲求 是最 为 重要 的 。他 当下的文学评 论的发展有很 大的启 示性作 用,值得我 们研 究与借鉴。 关键 词 :主观战斗精神 ;现 实主 义;七 月诗 派 ;主客 观

胡风_主观战斗精神_的理论与实践_王福湘

胡风_主观战斗精神_的理论与实践_王福湘
( 0545)
摘 要: 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 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 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 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 三) 关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 胡风主张 自 我 批 评 精 神 应 是“主 观 精 神 ”的 重 要内容之一,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在和人民共 命运的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精神斗争,是鲁迅式的无 情的不断的“自我解剖”,“是为了追求真理,是为了 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决不是为了赢得一个谦谦君子 的名誉的”,[8] 更 不 是 带 着 永 远 洗 不 掉 的 原 罪 感 向 上帝忏悔。他批评左翼主导思想“用划阶级成份的 ‘阶级观点’”,“把‘思 想 改 造 ’成 了 一 根 随 心 所 欲 的理论 棍 子 ”,是 犯 了“危 害 性 的 错 误 ”,宣 布 自 己 “决不敢接受”“这个有点像‘吓人战术’的‘阶级观 点’的”。[6]历史严峻地证明,40 年代以后对中国知 识分子的庸俗化又神秘化的“思想改造”,结果是压 抑了、削弱了、萎缩了、扼杀了以至毁灭了他们本来 就不健旺的 主 体 精 神,人 们“只 是 急 于 坐 着 概 念 的 飞机去抢夺思想锦标的头奖”,[4]165 可是,当他们自 卑地虔诚地欢呼“救星”“万岁”的时候,所谓“脱胎 换骨”,“从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充其量不过 是把旧的唯心论换成了新的唯心论,把旧的教条主 义和奴隶主义换成了新的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更 可悲的是丝毫没有了曾经可能有过的一点“独立之 精神、自由之思想”,而自诩已经获得的“无产阶级” 立场和世界观实际上变成了子虚乌有。针对这种 自戕式的“思想改造”,胡风提出,思想革命的“中心 点是争取主 观 的 思 想 立 场 或 思 想 要 求 的 加 强 ”,即 主体精神的 加 强,“从 这 里 拓 大 以 至 开 发 通 向 人 民 的道路( 为人民服务) ”,[2]296 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 健康成长无疑具有根本的意义。 ( 四) 关于执政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问题 胡风认为中共建政以后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作 用,应建立“在 作 品 竞 赛 和 日 常 地 民 主 地 进 行 从 创 作实践出发 的 思 想 斗 争 的 基 础 上 面 ”,尊 重 文 艺 的

主观战斗精神

主观战斗精神

一、解释:1、主观战斗精神由胡风提出。

“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

”2、鸳鸯蝴蝶派所谓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出现的一个的文学流派。

这一流派的作者群先后多达两百余人,分散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带,后来集中到上海、天津、北京几个大城市。

开始没有固定的组织,后来成立了青社与星社。

包天笑为这一派的主持者,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徐枕亚、张恨水、吴双热、吴若梅、程小青、孙玉声、李涵秋、许啸天、秦瘦欧、冯玉奇等。

这些作家、写手所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阴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的才子佳人恋爱小说,铁马金戈的武侠小说,扑朔迷离的侦探小说,揭秘猎奇的社会小说……都是他们的拿手的题材。

“鸳鸯蝴蝶”是以形象化的名称来指谓民初的才子佳人的言情小说派别,但是由于这一流派的作家不仅仅是写才子佳人的恋情小说,因此用鸳鸯蝴蝶派命名已无法概括众多题材的特色,于是,有人取该派最有代表性的刊物《礼拜六》名之,取其休娱、消闲功能而称为《礼拜六》派。

3、新诗戏剧化所谓"新诗戏剧化",就是用一种与现代人生和现代意识的"戏剧化"相统一相对应的"戏剧化"的方法来表现,这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诗歌尽可能地表现人类的生存与意识。

"新诗戏剧化"的探索是从新月诗派开始的,30年代现代派的后起之秀卞之琳更是将新诗的戏剧化看作是"诗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而九叶诗派则完全将"新诗戏剧化"当作了自己的行动方案、行动纲领乃至行动目的。

袁可嘉有《新诗戏剧化》的专论,穆旦直到"晚年"创作《神的变形》时仍在努力地追求。

4、《将军的头》这是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之一。

小说《将军的头》,记述唐代将领花惊定率军西征途中,严厉地把追逐少女的骑兵斩首,不料自己却爱恋上那少女,于是心灵屡遭“恋爱底痛苦和美味”及对部下的歉疚煎熬;当花惊定在战场上被砍断脖子时,竟发生不可思议的奇事,只见他一手拎头颅,一手策马扬蹄,飞奔到所钟情的美丽姑娘跟前,才颓然栽倒。

实践能动性:“主观战斗精神”的诗学内涵

实践能动性:“主观战斗精神”的诗学内涵

分析 : “ 强调作家在创 作过程 中,包括观察体验 及反映生活 的全 过程 中,充分 发挥 自己 的主 观方面 的能动 作用 。 ” 这 个概括 虽然很准确 ,但 太过简单 。详细地梳 理 “ 主观战斗精 神 ”的内涵 ,我们至少可 以从三个层面切入 :
第 一个层面 ,作为一种精 神力量 , “ 主 观 战 斗 精 神 ” 与 现 实 社 会 生 活 紧 密 相 连 。 在 谈 到诗 人 主 观 精 神 的 内涵 时 , 胡 风 首 先 强 调 的便 是 它 对 于 现 实 生 活 的 反 作 用 — — “ 所谓主观 精神 作用的燃烧 ,是作为对于 现实生活 的反 应的主观精神作 用 的 燃 烧 。 ”⑨ 诗人 的 “ 主 观 战 斗 精 神 ”与 社 会 、 时 代 和 人 民密 切相关 ,与 我们 民族 的苦 难和抗争密切 相关,只有 认真 生 活 的 人 才 能 真 正 具 有 它 。如 果 认 为 它 是 一 种 可 以独 立 存 在 的无 所限制 的精神 力量 ,可 以与社会 、时代 、人 民脱离甚 至 对立 ,那就大错特 错 了。纯粹 的抽象性 的精 神力量并不 是世 界 的 征 服 者 和 创 造 者 。 同 时 , 这 种 主 观 战 斗 精 神 不 仅 从 现 实 生活中生发 出来 ,还要 回到社会生活 中接受考验和检 阅, 以 此 充 实 自己 的 力量 。 第二个层面 ,作为一种 饱含现 实生 活气息 的精神 力量 , “ 主观战斗精神 ”的获得 必须经过一系 列复杂 的精神环 节 , 而这 正是 “ 战 斗 ” 二 字 的 特 殊 含 义 所 在 。 胡 风 往 往 将 这 个 过 程 描 述 为 一 种 主 客 体 间 的艰 苦 搏 斗 ,诗 人 必 须 在 带 有 一
理 论 中将 诗 人 的 主 体 性 看 得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而 这 也 是 七 月 诗 派 诗 学 理 论 具 有 鲜 明的 主 体 性 特 征 的 内在 原 因 。 其 次,就其 内涵 而言 , “ 主观 战斗精神 ”不仅具有抽象 性 ,还具有很 强 的物质 性 ,它是 “ 物质 性 ”和 “ 精 神性 ”的 有机统一体 。在七月诗派 诗学理论 中,诗人 的 “ 主 观 战 斗 精 神 ”具有 强烈的实践性冲 动 ,它 并不满足于仅仅 在诗人 的内 心世界 中 “ 活 动 ” ,而 是 要 通 过 诗 人 的 具 体 行 动 参 与 到 现 实 生 活 的变 化 中来 。 温 儒 敏 曾对 七 月 诗 派 “ 主 观 战斗精 神 ”的含 义进 行过

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在人民解放军向南方各省势如破竹的进军声中,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华民族历史即将揭开光辉一页的日子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举行。

这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历史的结束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历史的开始。

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

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

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

第一次文代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会议。

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1949年6月30日至7月19日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是解放区与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的大会师,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一次文代会”闭幕后,1950年3月出版了由大会宣传处汇编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以下简称《第一次文代会文集》),厚达599页,充分完整地记录了这次会议。

“第一次文代会”有几个“特殊代表”,其中“没有到会的代表”是著名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

那年5月,他突然中风半身不遂、生活困顿几乎无力医治。

正好周恩来派人来邀请他参加“第一次文代会”,立即对他家的生活做了妥善安排,雪中送炭,解他一时之急。

7月开会,张恨水虽然不能出席,仍然被列为平津代表,成为“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即后来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一批会员。

第一节伟大的开始或确认革命文学的历史图谱1949年7月2日,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正式代表及邀请代表共计824人。

由此拉开新中国文学艺术历史之激动人心的序幕。

胡风的_主观战斗精神_论

胡风的_主观战斗精神_论

收稿日期:2006-08-29 作者简介:童庆炳(1936-),男,福建连城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国别史”,批号:02A WW 001。

第23卷第4期2006年10月东 疆 学 刊Dong jiang Journal Vo l.23N o.4O ct.2006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5)摘 要:胡风生平简要。

胡风对两种文学倾向不满。

一种是对周作人和林语堂的脱离现实的“兴趣主义”和“性灵主义”不满,认为这是与时代精神向背离的;一种是对“左联”内部的从前苏联引进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以及其后在“左联”作家队伍中所产生的“主观公式主义”、“客观主义”不满,认为这是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

他在这既反右又反“左”的斗争中,从自己和同行的创作中,领悟并创构了一个理论,这就是后来给他带来无穷灾难的“主观战斗精神”论。

从文学创作的认识论的层面看,胡风的“主观精神”论是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创作美学。

从作家人格论的层面看,胡风在他的文学理论生涯中,所追求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人格塑造有关。

其价值取向是为了追求高度的艺术真实。

关键词: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艺术真实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06)04-0001-10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省蕲春县人。

1920年考入武昌启黄中学。

1925年他是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学生,开始阅读“五四”革命文学作品,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并于同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青年团。

1925年暑期进入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改进清华大学英文系。

在北京因为革命热情得不到满足,南下回乡参加革命活动。

1929年秋,赴日本留学,考入东京庆应大学英文科。

在东京学习期间,他受当时日本普罗文学运动和前苏联文学的影响,参加了当地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组织和普罗文学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探讨“主观精神”的重要性。
A、
B、
4、
小结: 概而言之, 胡风的“主观精神”论, 一方面是 为了创作, 只有“主观精神”介入生活, 才能使生 活变成具有艺术品性的题材, 才能达到现实主义 的深度; 另一方面, “主观精神”论, 其实就是要求 人生追求、艺术理想的一致, 这是一种崇高的人 格论。胡风的表述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 但其 思想和精神是很有价值的。特别在反对主观公式 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弊病中是起了巨大作用的。
胡风对两种文学倾向不满:
一种是对周作人和林语堂的脱离现实的“兴趣主 义”和“性灵主义”不满,认为这是与时代精神向背 离的; 一种是对“左联”内部的从前苏联引进的所谓 “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以及其后在“左联”作家 队伍中所产生的“主观公式主义”、“客观主义”不 满,认为这是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 他在这既反右又反“左”的斗争中,从自己和同 行的创作中,领悟并创构了一个理论,这就是后来给他 带来无穷灾难的“主观战斗精神”论。
三、“主观精神论”的价值取向
胡风所要求的作品的美也是与他的文学 现实主义相联系的, 与他的“主观精神”相 联系的。胡风拒绝那种表面的东西, 拒绝那 些从旁观的角度去看的不关痛痒的东西, 拒 绝那些“戏画”的东西。
胡风对于文艺的“美”是看重的。他在评论张 天翼、田间和别的许多作家的作品的时候, 都提 出过艺术美的要求。尤其以真实性的价值取向为重。
胡的“主观战斗精神”论
参考资料: 1、《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温儒敏 2、《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 童庆炳 3、《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谈》 王建珍
小组成员:袁艳 袁爱学 谭红 李彩霞 李斌瑜 郭天福
一、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概说
胡风的“体验现实主义”以“主观战斗精神说”为基点。 从文学创作的认识论的层面看,胡风的“主 观精神”论是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创作美学。 从作家人格论的层面看,胡风在他的文学理论生 涯中,所追求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人格塑造 有关。其价值取向是为了追求高度的艺术真实。
——《论<北京人>》
……一边是生活“经验”, 一边是作品, 这中 间恰恰抽掉了“经验”生活的作者本人的在生活 和艺术中间的受难( Passion) 的精神。
——《略论文学无门》
这句话虽然很短, 却正说明了胡风的创作美学的基 本观念。在胡风看来, 文学创作中有三个要素: 第一是 生活经验, 很多人都认识到这一点,以至于创作不成功 都归结于生活经验不够; 第二是作者的“受难”精神, 他用了一个英文字Passion. Passion 既有“受难”的 意思, 也有“激情”、“激越”等意思; 经过“受难” 精神的“燃烧”,经过文字的表现, 那么才会有第三要 素: 作品。胡风显然认为, 作家的“受难”精神的“燃 烧”这才是最重要的, 才是创作成功的关键。
我们知道, 作家创作一个作品, 一定是对于 现实生活有所感动, 他底认识能力和现实生活发 生化学作用的时候, 才能够执笔。当然, 也有不少 不从这个基本态度出发的作家。但一个诚实的作 家, 一个伟大的作家, 没有不是这样的; 一个好的 或伟大作品的完成, 没有不是依据这个根本态度 的。通常说作家要写他所熟悉的、他所理解的题 材, 那原因就是我们一方面积极地要求把握现实 主义的作者底主观力量, 一方面也积极地要求被作 者把握的现实生活的客观性的缘故。
二、胡风的“体验现实主义”
文学的源泉问题
胡风在1935 年所写的《关于创作经验》一文中 明确地谈到文学的源泉问题, 他说:说作家应该从生 活学习, 当然是千真万确, 离开了生活从哪里去找创 作内容呢?然而, 这种说法, 适用在两种场合: 一是为 了抨击那些把艺术活动和社会的内容割开, 因而就把 作家的成长和实践分开的幻想, 一是为了提醒那些虽 然有高度的修养然而和社会生活离开了, 因而作品的 内容也渐渐空虚了作家底主义。但如果一个青年作者 迷困在现实生活的海里, 不晓得如何处理他的题材, 不晓得选取哪一些具体的形象来写出它的人物的时候, 我们依然用‘向生活学习吧’这种所答非所问的话来 压死他们的困难, 那恐怕是无徒无益而且有害的罢。
胡风在这里把问题说得很清楚, 对于脱离生活的 人来说, 生活是第一位的, 如果没有生活, 你从哪里 去寻找创作的内容呢? 生活是创作的内容, “现实的 认识是创作的源泉”,这一点应该是创作的前提; 但是 对于那些已经获得了创作的生活源泉的作者来说, 那 么问题就转移到如何去处理你所获得的题材, 就是对 题材的艺术加工问题。胡风对于生活和生活经验的重 要性, 曾经反复强调过, 如说: “如果靠一两篇或几 篇作品走上文坛以后, 就从此脱离了生活, 戴着纸糊 的桂冠趾高气扬地走来走去, 失去了对现实人生的追 求的热情和搏斗的魄力, 那他的生活经验的‘本钱’, 过不几天就会用得精光, 只好乞丐似糊扎纸花度日 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胡风充分肯定这一点。胡 风提出的“主观精神”恰恰是在有了生活经验后如何 对题材进行艺术加工的一种见解。
1、胡风提出的“主观战斗精神”,首先 可以理解为对作家人格素质的要求。他要 求继承和发扬鲁迅“为人生”和“直面人 生”的现实主义精神。文学的现实主义深 度与作家的人格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
2、“写作过程——就是克服的过程。 你克服着材料, 也克服着你本身。”
——托尔斯泰 “这指的是创作过程的创作主体( 作家本身)和创 作对象( 材料) 的相克相生的斗争; 主体克服( 深入、 提高) 对象, 对象也克服( 扩大、纠正) 主体, 这就 是现实主义的最基本的精神。要实现这基本精神, 艺 术家对于他的‘材料’, 就不能仅仅是观察、搜集、 研究、整理之类, 在这之上, 还有别的要紧得事情去 做, 那就是要决定我自己对于我底材料的态度。换句 话说, 那就是一切都生活过,想过, 而且中心感 受”。……这就使艺术家深入了对象内部, 开始了那 个相克相生的现实主义的斗争。……勇敢地在人道主 义和现实主义道路上向现实人生突进, 向改造人类精 神的革命海洋突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