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史讲义一102S104_AA01L01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课程纲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課程綱要科目代碼:科目名稱(中文):歷史與文化科目名稱(英文):History & Culture開課年級:一年級限修條件:全/半年:半必/選修:必總學分數: 2 每週上課時數: 2授課教師:鄧世安教師專長背景:英國史、西洋史學史、近代歐洲思想史一、教學目標:(一)經由對人類歷史之探索,培養宏觀的視野,建立現代知識分子當有之世界觀。
(二)經由對文化現象之反思,學習文化分析,養成多維度思考的習慣。
(三)藉評析、提問、答辯等討論的方式提升思辨與批判的能力。
(四)透過口頭、書面報告之習作陶鑄建構知識的技巧與素養。
二、教材內容:本課程側重將歷史學與當代文化生活作連結,強調史學的現實價值,並冀望開發史學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課程的內容由三部分組成:(一)研究方法的建構旨在培養問題意識,以文化研究的理論拓展傳統史學方法;(二)當代文化區塊的探索,以宏觀的視野把握當代世界文明發展的現況;(三)歷史學與當代文化生活的關聯,意圖將歷史思維運用活用在現實生活的情境中。
第壹部份:研究方法的建構第一週導論:歷史學與當代文化研究第二週界說:歷史、史學、文化與文明第三週研究方法:歷史研究與文化研究第四週全球化與當代文化第貳部份:當代全球文明的探索第五週中國文化第六週西方文化第七週印度文化第八週伊斯蘭文化第九週拉美文化第十週日本文化第參部份:歷史學與當代文化生活第十一週歷史與傳統第十二週歷史與文化遺產第十三週歷史與新聞時事第十四週歷史與傳媒第十五週歷史與神話、信仰第十六週歷史與文化產業第十七週總結討論:史學—文明的技藝第十八週期末考試三、實施方式:一、本課程之內容以指定讀物與相關資料之的閱讀、歷史與文化議題之討論、以及同學們分組報告為主。
二、分組報告、討論:全班同學分為十組,每組以三人為原則,各負責一個課程單元的介紹、分析與評論。
(一)各小組須在指定日期做口頭報告(30%)。
(二)在口頭報告前,各組成員須先和任課教師商榷報告主旨,並自行做適當與均勻的任務分配。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课程纲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課程綱要科目代碼:科目名稱(中文):醫療、身體與台灣社會專題科目名稱(英文):Seminar on Medicine、Body and Taiwan Society全/半年:半年必/選修:選修總學分數: 3 每週上課時數: 3授課教師:范燕秋教師專長背景:台灣醫療史一、教學目標:本課程以台灣近代社會為主體,討論醫療和衛生活動與身體概念的形成或變動的關連。
本課程著重身體研究的取向,如:女性主義、傅科的研究、現代性的問題,或者人口的再生產、身體的管理、以及對身體內在的限制(禁欲主義)以及外在表現或象徵(商品化)等,並重視台灣近代社會發展的特殊歷史經驗,即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以來,透過西方帝國勢力、日本殖民統治以及中國政權的轉移等所形構的多元歷史因素。
教學目的:1,藉由研讀相關研究成果語史料,建立有關身體史研究基本概念,並進行台灣近代社會的相關研究。
2,培養研究生掌握與運用衛生史料的能力,包括相關語文能力的訓練以及對於史料的敏感度與實作的能力。
3,除研讀既有、已發掘的相關研究與史料之外,也嘗試開拓新史料、拓展新的研究視野。
二、教材內容:本課程認為身體史的研究,是藉著「身體」議題勾勒近代社會發展的歷史現象,如:偉伯(Max Weber)所謂的資本主義的理性化(capitalist rationalization),即藉著規範、飲食、操練、法規等完成勞力的理性化,及隨之而來的身體理性化,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性;或者M. Foucault 特別關注建構身體管理的微觀政治,及人口監視的鉅觀政治,他關注身體如何被利用以符合資本主義社會,及國家官僚的需要;即身體管理的革新設計,解放新的身體力量與能量,以符合社會新的生產需要。
而身體理性化的特色之一是「醫療化」(medicalization),即是醫療知識實務之理性運用,生產健康、可仰賴、有效率的身體。
本課程為探討台灣近代社會有關身體的各種議題,至少涉及兩個層次,一者是從近代世界的角度,西方近代社會的相關發展如何影響到台灣,如透過晚清以來的西方勢力以及近代日本殖民的過程;另一者是從日本帝國變動的角度,殖民地台灣。
第一章 台湾文学概 港台文学选讲

1、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空前孤立,于是在经济上 放宽政策,大量吸收外资,台湾殖民经济空 前“繁荣”,使农村破产,农民和城市下层 老动者的生活陷于困境。 2、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 学 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 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
一、作者简介
中国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1947 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不久转香港,次年迁居台湾。1952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 业后,入军界任翻译官。1954年与诗友共创蓝星诗社。 1956年退役,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返台 后任师范大学讲师,主编《现代文学》及《文星》诗的部 分。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1974年任香港中 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1985年返台定 居。1948年起发表新诗。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舟子的 悲歌》。30多年来,他的诗、散文、评论、翻译作品等著 作达20多种,其中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天 狼星》等10多部,散文集《左手的缪思》、《青青边愁》 等7部。其诗题材广泛,构思奇巧,字句凝练,主题隐伏, 受西方现代诗影响很深。在台湾和海内外都有影响。
钟理和(1915-1960)
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原籍广东梅州, 世居台湾高雄市屏东。只读过小学,18岁起在父 亲办的农场当助手。不久与农场女工钟台妹恋爱。 因当地风俗不准同姓结婚,钟理和即于1934年离 家出走,到沈阳学驾驶,两年后将钟台妹接到沈 阳结婚。1941年,迁居北平,并开始学习创作。 1945年在北平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夹竹桃》。 1946年举家迁回台湾。当过教员,患肺病疗养3年, 家庭经济日趋恶化,长子营养不良跌成残废,次 子在贫病中夭折。但他仍然坚持创作。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学士班一五学年度入学新生四年学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士班一○五學年度入學新生四年學程※自費生畢業總學分數:128學分(不含教育專門科目26學分)
※學生畢業後不擔任中等學校教師者,可不修習教育專門科目26學分。
有關教育學程修習辦法悉依當時政府法令及本校相關規定辦理。
◎修讀本系為雙主修之總學分數:75學分。
102學年度起加選本系為雙主修學生欲取得國文科教師證書者,「國語語音學」與「修辭學」為必選修。
◎自103學年度起,本系開放外系選修25學分。
◎自103學年度起,本系招收畢業年級相當於國內高級中學學校2年級以上學生(中五學制學生)另應補修「莊子」、「韓非子」、「樂府詩」、「古典小說選」、「中國語言學概論」及「國音與。
在台大听最热门的中国文学史课,需要看哪10本书?

在台大听最热门的中国文学史课,需要看哪10本书?台湾大学公开课“中国文学史”,执教者为台大中文系年轻女教师欧丽娟。
这位研究唐诗出身的女学者,近期还有一门课在coursera上热播,叫做“《红楼梦》研究”,带读者步入贾府,剖析常为人误解的小说情境与情思。
这位美丽女老师的课上似乎总隐隐藏着一个暗示:纠偏。
这在“中国文学史”的导论课上,已昭昭可辨。
作为所有中文系课程设置中绕不过去的必修课,台大选用这么年轻的女教师来教文学史,这本身就是对“重写”、“重读”文学史的践行吧——以女性主义视角而言,狭义的“重写文学史”其实是回应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让女性的声音可以获得出口。
比如,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只提到了五位女性作家,并且全部在宋代以前。
仅此一点,就可看出“重读”、“重写”之必需了。
在常规对于文学史读物的推荐环节,欧老师虽开出了如下书单,却言之在先曰:“转益多师是汝师”——我开给你们的书单,并不代表其中任何一本都是真理,相反,它们各自有各自的问题。
只是你们要多多读不同的著作,才是为学之道。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2.叶庆炳:《中国文学史》3.台静农:《中国文学史》4.王国璎:《中国文学史》5.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6.宇文所安等:《剑桥中国文学史》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列出那么多名字几乎一样的书,有什么意义呢?且让欧老师来告诉你,她建议你怎么读。
而在讨论怎么读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来听听欧老师对于这个书单的框架标准——文学史观。
一部文学史的成书逻辑或最大的价值,其实并非作家作品,而是挑选及解释历时性及共时性作家作品的标准,以及串联它们的方法,也即,文学史观。
以上书单中的大部分书,都秉承着一个著名的文学史观,也是影响我们近百年来对于作家、作品及文学史判断的一大史观,即胡适先生在其《白话文学史》中提出的脱胎于演化论的“历史进化的文学史观”——简单说,在这一史观的眼光下,文学是朝着某个固定的目标前进的,即现代一定比古代更进步。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历史 学系课程纲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課程綱要科目代碼:HIM0088科目名稱(中文):中國傳統法制典籍研究(442)科目名稱(英文):Stud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cient Books andRecords全/半年:半必/選修:選總學分數:2 每週上課時數:2授課教師:陳登武教師專長背景:中國法制史、中國中古史、影視史學一、教學目標:本課程擬透過中國傳統法制典籍研究與史料解讀,從內在理路與傳統法制典籍掌握中國法制發展軌跡與歷史意義。
二、教材內容:上篇:《歷代刑法志》導讀第1週導言:《歷代刑法志》的話語與語境第2週《晉書‧刑法志》第3週《舊唐書‧刑法志》第4週《明史‧刑法志》中篇:律令篇第5~6週《張家山二年律令》第7~9週《唐律疏議‧名例律》第10~11週《天聖令》下篇:官箴書篇第12週《作邑自箴》第13~14週《福惠全書》第15週《明刑管見錄》第16~18週研究討論與口頭報告三、實施方式:上課講述、課堂討論、口頭報告評量標準:口頭報告與討論:50%、期末報告:50%四、參考書目:1.滋賀秀三《中國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
2.內田智雄,《譯注中國歷代刑法志》,東京:創文社,1964。
3.內田智雄,《譯注續中國歷代刑法志》,東京:創文社,1970。
4.張偉仁,《中國法制史書目(1~3冊)》,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76。
5.戴炎輝,《唐律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64。
6.王立民主編,《中國法學經典解讀》,上海:上海教育,2006。
7.謝暉《中國古典法律解釋的哲學向度》,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8.胡旭晟,《解釋性的法史學—以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研究為側重點》,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9.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
10.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著,《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2006。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课程纲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課程綱要科目代碼:HIU0072科目名稱(中文):中國近代史科目名稱(英文):Modern History of China開課年級:歷史系二年級全/半年:全必/選修:選總學分數:4 每週上課時數:2授課教師:吳志鏗教師專長背景:中國近代史一、教學目標:本課程授課時間範圍,起自明末清初的中西交流,止於清代覆亡,全課程在講授時分為三大段落:(一)近代特徵及早期中外關係、(二)鴉片戰爭至中日甲午戰爭的歷史演變、(三)甲午戰後至清亡的時代急劇變遷,重點在於交待並突顯「西力衝擊」、「內亂」、「自強」與「變遷」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特色,俾使學生能了解近代中國的重大轉型變化及其歷史意義。
在教學方法上,本課程採取講演式教授方法為主,每週均依照授課時數與進度安排主題,並開列相關參考資料請學生課前預習,以便課堂上講解及討論之用。
另在本人教學網站上開列較為詳細之參考書目,以供學生撰寫專題報告參考。
二、教材內容:94學年度史二中國近代史講授大綱(上)(一)中國近代史的意義──中國現代化的第一階段:講授方式、評量方式與參考書目柯保安著,李榮泰等譯,《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聯經,費正清著,薛絢譯,《費正清論中國》正中,民83李國祁,〈導言〉,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商務,民國74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1979)(二)天朝體制下的對外貿易:行商制度、「廣州制度」馬士(H. B. Morse)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上海書店,2000)第一卷,頁71-105張哲嘉,〈「大黃神話」─乾隆年間對俄禁運大黃的事件經緯與文化意涵〉,中研院近史所討論會論文(三)西人對天朝體制的挑戰:早期中英的接觸劉鑒唐、杜文平,〈馬戛爾尼使華原因、目的與南京條約內容的關係探討〉,見張芝聯主編,《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郭廷以,〈中國近代化的延誤──兼論早期中英關係的性質〉《近代中國的變局》,聯經,1987(四)中英的磨擦與衝突:鴉片戰爭(一)費正清等編,張玉法等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南天,民國76。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地中国文学史讲义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中国文学史》绪论欧威尔在《我为何写作》中分析作家写作的原因:1.纯粹的自大:2.对美学的要求:3.历史的行动:4.对美学的要求:5.政治的目的:文学: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善用自然万物的形象就能让诗更加有血有肉,具体可感。
文学作品的分析不大强调内容的思想性。
有美的规范的参与,才是文学作品,因为美的规范的参与,成了文学作品的特质。
文学的文,可以是天文、地文、人文。
钱基博先生认为在中国的早期,“文”字代表复杂、组织、美丽。
文学的内容量越丰富复杂,就越伟大。
复杂而有组织,(复杂就是言之有物),(组织就是言之有序),文的止境是美丽,悦人耳目。
日记不能称之为文学。
两种(切入点)approach1.文学的外部内容。
(1).作家。
当作品完成之后就与作者无关。
(2).社会脉络:历史时代,政治背景。
这样的背景对作家的影响。
(这种做法未必不好,但是作家的作品并非对时代如实的解读。
)陈寅恪,元稹的《莺莺传》,崔莺莺的崔姓是世家大族,就崔莺莺的行为来说根本不是世家大族的女子所有的行为。
陈寅恪的考证崔莺莺根本就是一个妓女,不过是伪托高门。
衡量一个人不能架空来思考,必须要有脉络。
文本自成一格独立封闭的系统。
把文学的外部研究直接拿来做文本的依据是不对的。
文学的内部研究何谓文学史?1.历时性(贯时性),不同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研究。
2.共时性,只注意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各种文化或文学现象。
六朝开始就有很多文学集团,此即共时性。
文学史更重要的环节就是历时性的展现,比如《诗经》对后来文学的影响。
文学历史的演变。
文学史就是指有作品构成的整体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在这个时间序列里描写文学的发展、阐述各种文学的内容、形式、思潮、流派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展,最后怎样演变的,然后去研究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如何的善变这个过程就是文学史所关心的)。
文学史的写作永远都有需求。
文学史不等于文学批评。
文学史也不是要来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文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文學史(上)
第1單元:
緒論
授課教師:歐麗娟教授
授課講次:第1講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Array
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緒論
(一)何謂「文學」?
藝術(文學)起源論
‧宗教說
‧勞動說馬克斯、恩格斯所創
《淮南子‧道應訓》:「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
勸力之歌也。
」被用以證明藝術起源於勞動
‧模仿(≒練習∕再現)衝動說(Imitative Impulse Theory)
‧遊戲衝動說(Play Impulse Theory)
康德:「跟勞動相比,藝術可視作一種遊戲。
」席勒發揮前說,以為
藝術與遊戲同樣是不帶實用目的的自由活動,屬於過剩精力的表現‧自我表現說(Theory of Self-Exhibiting Instinct)
‧吸引本能說(Theory of Instinct to Attract others by Pleasing)
歐威爾(George Orwell)〈我為何寫作〉一文中分析作家寫作的原因:純粹的自大(Sheer Egoism)、對美學的要求(Aesthetic enthusiasm)、歷史的衝動(Historical impulse)、政治的目的(Political purpose)
文學:詩歌和一切從強烈情感出發的文字作品,而這些作品都必須有相應的藝術形式,為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
〔美〕韋勒克(René Wellek)的文學理論架構:
一,文學的外部研究(extrinsic study):更多地留意文學的社會內容
1.作者的研究:研究的對象偏重於作家本身
2. 社會脈絡的研究:研究對象偏重於歷史時代、政治背景,強調此背景
對作家其人其詩的決定性影響;或以詩人、文本印證歷史、政治二,文學的內部研究(intrinsic study):即文本的研究
研究對象主要聚焦於作品本身,只關心文學的審美形式,探究其字質、
形象、肌理、情意表現乃至於結構、形式,文本自成一個獨立封閉的系
統
(二)何謂「文學史」?
以文學歷史演變的角度來說,文學史其實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整體——史觀問題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
標示
作者/來源
2 「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
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
西漢‧劉安:《淮南子‧道應訓》 本產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2 「跟勞動相比,藝術可視作一種遊戲。
」 康德(1724-1804):《判斷力批判》
本產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