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森林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自然地理学《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二叠纪古生物
三叠纪古生物
侏 罗 纪、 白 垩 纪 生 物
新生代古生物
人类的出现
第四节 生态系统
r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间不断进行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成的统一体。 即: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物 质-能量系统 生态系统 = 生物群落 + 环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陆地生 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组织—维管束
Ø 分为
苔藓植物 维管植物
蕨类植物 祼子植物 被子植物
(四)后生动物
Ø 多细胞生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Ø 细胞
组织
器官
器官系统
Ø 重要特征——运动
Ø 异养型——植物、动物、寄生
第二节 生物圈的结构
垂直准正态分布结构 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多级嵌套结构 结构特性 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
一 、垂直准正态分布结构
Ø 在垂直方向上,集中分布在某一 范围内,向上或向下都逐渐减少。
Ø 主要集中在海平面及地面附近
如:浅海区——1500种鱼类
850种
200-1000m,
只有150种
1000-4000m,
陆地上 0-500m, 约51.6%
约20%
500-1000m ,
1000-2000m,
陆地面积随海拔的变化
地表的光强大于地下和水下,水深或者埋深越 大光强越小,生物的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光 合作用的强弱。生物圈结构上的亲光性反映了 太阳辐射对于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温控性
Ø 热带生产率高于寒带
生物圈结构上的温控性,是指生物圈的结构特征受 到温度分布控制的性质,反映了温度或者热量对于 生物的影响。
五、生物地域分异与区系性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 特征 ①陆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复杂且多变,水分、热量等主要生态因子分布不均 和地形高低起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而土壤的发育和与大气的 直接接触,又为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使陆生生物的 种类及其繁多,生物群落类型也多种多样。 ②陆地生态系统在地球上占据的总面积虽然比较小,但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绿 色植物并养育了多种多样的动物,所以平均生物产量较高,生物物质积累量巨 大。
③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 和动物类群可称作一个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从生产者植物其到顶级肉食 动物为止,在各食物链上凡属于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钟就是一个营养 级
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是生态系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各 种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处于相互适应、彼此协调的状态,从而维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和平衡。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常常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一般来说,生态系 统的食物链越长,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温度性越大。
3.生态系统的功能 ①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 ②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
③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
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 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 态。
R对策者--r选择 栖息生境多变且不稳定,灾难频繁。 出生率高,个体小,发育快,早熟,寿命短,只繁殖一次,子代数量多但缺乏亲 代保护,死亡多由环境变化与灾难引起,竞争力弱但一般具有较强的扩散力,一 有机会就会入侵新的栖息地。因其数量变动大,经常处于K值以下罗杰斯谛曲线 的增长阶段。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PPT课件

1.2生态系统类 型
1.2.1根据基质性质
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 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池塘生态 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7
1.2.2根据范围不同
大生态系统:如海洋生态系统等。 中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等。 小生态系统:如水簇箱生态系统等。
.8
1.2.3根据人的参与与 否
自然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河流 等。 半自然生态系统:如人工渔塘、人 工林等。 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矿区等。
.9
1.2.4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供应情 况(E. P. Odum)
(1)无补加的自然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主要或完全依赖太阳辐射的自然生态系统,经常受到 其它生态因子的限制,但并不需要人们去管理。 供能量低,生产力低;不能维持高密度的生物种群。 所占面积最大,对于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不能按经济效益计算的美学、旅游价值以及 提供其他财富的潜力。
.22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
树木 树木获取支持、营养和水分的土壤层
森林
与树木具有共生、竞争、互利或相生相 克等相互作用的其它植物
取食植物并栖息于植物下层或对 植物有益处的动物
森林生 态系统
直接或间接地对树木或其它有机体产 生有益、互利或相克影响的微生物
土壤和气候,包括水灾和降水,它们影 响森林中所有有机.23体的分布和数量
.2
1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 的基本概念
1.1 ecological system, eco-system: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群落与其环 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 形成的统一整体。 类似概念:小宇宙(microcosm, S. A. Forbes, 1887)、生物系统(biosystem, Thienemann,1939)、生物地理群落 (biogeocoenosis, B. H. Сукачев,1940,1942, 1945,1947,1957)等
森林生态学绪论

混交林(由针叶树和阔 叶树组成的森林)
针叶林(以针叶树为 建群种的森林)
24
森林的分类
热带森林
温带森林 寒带森林
25
什么是森林生态学?
Forest Ecology
李景文: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和环境之间相互关 系的学科。 薛建辉: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 乔木树种与其它生物之间,以及与其所处 的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按应用领域划分
33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的(field approach) 实验的(experimental approach)
理论的(theoretical approach)
34
(1)野外观测
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进行考察。
包括野外考察、定位长期观测和原地实验等不同
方法。
野外考察:
北京水利局引进的国外 摆动式人工降雨装置
41
(3)受控实验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 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 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如所谓“微宇宙”(microcosm)模拟系统是在人工 气候室或人工水族箱中建立自然的生态系统的模 拟系统,即在光照、温室、风力、土质、营养元 素等大气物理或水分营养元素的数量与质量都完 全可控制的条件中,通过改变其中某一因素或多 个因素,来研究实验生物的个体、种群以及小型 生物群落系统的结构、功能、生活史动态过程, 及其变化的动因和机理。
5
参 考 读 物
李景文. 1994 .森林生态 学(第二版).北京:中国林 业出版社.
6
李俊清.2010.森林生 态学(第二版).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
推荐读物
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

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功能过程多样性等,形成了分化、分层、分支和交汇的复杂的网络特征。
认识和揭示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稳定性、动态演替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多功能协调机制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与调控,需要以对生态过程、机制及其与格局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这一复杂的巨系统的根本,不仅需要长期的实验生态学方法,更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的多样性及其变化,涉及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等不同的时空尺度,其中交织着相当复杂的生态学过程。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不同,即在单一尺度上的观测结果只能反映该观测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定义具体的生态系统应该依赖于时空尺度及相对应的过程速率,在一个尺度上得到的结果,应用于另一个尺度上时,往往是不合适的。
森林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经营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中尺度上,因此必须遵循格局-过程-尺度的理论模式,将以往比较熟知的小尺度格局与过程与所要研究的中、大尺度的格局与过程建立联系,实现不同时空尺度的信息推绎与转换。
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研究已从面向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转变到更加注重过程、格局和尺度相关性。
1 相关概念1.1 格局在生态学中,格局一词早期多用于种群生态学,主要是对种群分布格局的描述,如聚集分布、随机分布、离散分布、均匀分布等。
随着景观生态学的诞生与发展,格局一词在景观生态学中被广泛应用。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不同类型的缀块可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等。
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除水平格局之外,还包括垂直格局,即植物体的垂直配置。
森林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7.3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的关 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 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food chain)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草性鱼类→食肉性鱼类。 植物→青虫→蝗虫→蛙→蛇→鹰。
• 例如:
第1营养级 第2营养级 第3营养级 第4营养级 级
第5营养
生产------------食草------------食肉-----------二级肉食--------顶极肉食
者
动物
动物
动物
动物
2、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 逐级减少的,减少的原因是:
• 摄食量(I):表示一个生物所摄取的能量。对于植物来 说,它代表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日光能;对于动物来说, 它代表动物吃进的食物的能量。
• 同化量(A):对于动物来说,它是消化后吸收的能量; 对于分解者是指对细胞外的吸收能量;对于植物来说, 它指在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能量,常常以总初级生产量 表示。
• 呼吸量(R):指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消 耗的全部能量。
① 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 的生物量,总有一部分会自然死亡和被分解者所利用;
② 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变 成排泄物而留于环境中,为分解者所利用;
③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 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变成热能而耗散掉。
3、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
• 生产量(P):指生物在呼吸消耗后净剩的同化能量值, 它以有机物质的形式累积在生物体内或生态系统中。对 于植物来说,它是净初级生产量;对于动物来说,它是 同化量扣除呼吸量以后净剩的能量值,即P=A—R。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演替

森林生态系统的贡献
保护森林
维护生物多样性 保障生态平衡
01
支持可持续发展 04
提供生态服务 促进经济繁荣
推动绿色发展
减少碳排放 提升环境质量
02
促进生态平衡
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03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Unified fonts make reading more fluent.
生态管理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促进生态平衡
● 05
第5章 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 变化
森林生态系统的响应
01 气候变暖
影响生态平衡
02 降水变化
影响植被生长
03 林火频发
破坏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适 应策略
调整树种结构 改善生态环境
选择更适应气候的树种 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森林生态系统的应对挑 战
全球变化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了 新的挑战,包括入侵物种、疾病 害虫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持续关注和 有效管理,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的稳定和发展。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供生态服务
森林向人类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包括氧气产生、水源涵 养、土壤保护等多方面的服务。
环境调节
森林能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水源等环境功能, 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存储库之一,保护森 林意味着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持水质和水量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多样性
丰富的物种 不同生态环境
01
可持续性 04能源可持续源自资源再生循环性物质循环 能量循环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森林生态学(英文):Forest Ecology课程编号:14241001课程学分:3.5课程总学时:56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光、温、水、气、土、火等生态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影响,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和演替规律,森林群落的分类及地理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的基本规律,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全球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理等。
本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综合实习两个教学环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应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和基本措施。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森林经理学、营林学、森林保护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其生态因子关系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分布规律的基本理论,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出其经营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认识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理,能够针对不同类型森林和流域的性质特征,提出其开发管理和综合治理的生态学思想和基本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理解森林及林分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任务和研究趋势。
2.教学重点与难点: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
习题要点:森林生态学的概念;现代生态学产生的背景;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森林与环境(1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森林与环境的概念,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掌握森林植物与不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
同化效率=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能量/动物摄食的能量
即 Ae=An/In 式中n——营养级数。
(2) 生产效率
• 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 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 • 生产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 有时人们还分别使用组织生长效率(即前面所指的生长效率) 和生态生长效率, • 则 生态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摄 入能量
3、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
由于能流在通过各营养
级时会急剧地减少,所以
食物链就不可能太长,生 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 有四、五级,很少有超过 六级的。
4、生态金字塔
• 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所以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 能流量,由低到高划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 能量锥体或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 • 能量锥体或金字塔用生物量或个体数目来表示,得到生 物量锥体或金字塔和数量锥体或金字塔。 • 三类锥体合称为生态锥体(ecological pyramid)或生态 金字塔
7.2.2 生产者
生产者(producer) --- 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autotroph)。
主要是绿色植物, 它能利用太阳能
把简单的无机物
质制造成有机物 质。
7.2.3 消费者
消费者(consumer)--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
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因此属 于异养生物(heterotroph)。 可分为3类:
7.2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7.2.1 非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abiotic environment)
包括 • 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如C、N、CO2、 O2、Ca、P、K), • 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糖类、 脂类和腐殖质等) • 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如温度、压力)。
粒开始。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这就是食物网(food web)。
7.4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
物种和物种之间的营 养关系,这种关系错 综复杂,无法用图解 的方法来表示,为了 便于进行定量的能流 和物质循环研究,生 态学家提出了营养级
(trophic level)的概念。
•
同化量(A):对于动物来说,它是消化后吸收的能量; 对于分解者是指对细胞外的吸收能量;对于植物来说, 它指在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能量,常常以总初级生产量 表示。 呼吸量(R):指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消 耗的全部能量。 生产量(P):指生物在呼吸消耗后净剩的同化能量值, 它以有机物质的形式累积在生物体内或生态系统中。对 于植物来说,它是净初级生产量;对于动物来说,它是 同化量扣除呼吸量以后净剩的能量值,即P=A—R。
生态平衡破坏的意思: 三层意思 ①长期与环境形成的顶级生态平衡的破坏。 表现于:营养结构的破坏,食物链关系消失,金字塔营 养级紊乱,有机休个休数急剧减少,生物量降低,生产力衰 退,从而引起逆行演替,使结构和功能失调,系统内的物质 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断,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成瓦解。
②生态平衡的破坏就是生态系统的阈值降低,即使系统 自我调节的能力降低。 ③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不是绝对平衡,是围绕平均数 之间的平衡。生态平衡的破坏,使生态系统高水平的平衡变 成低水平的平衡。
•
•
二、营养级位之内的生态效率
• 用以上这些参数就可以计算生态系统能流的各种生 态效率。最重要的是下面3个: (1)同化效率 (2)生产效率
(3)消费效率
(1)同化效率
•
同化效率(assimilation efficiency)指植物吸收的日光能
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的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 被同化了的能量的比例。 • 同化效率=被植物光合固定的能量/植物吸收的日光能
其作用极为重要
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性 模型,模型包括3个亚 系统:
• 生产者亚系统
• 消费者亚系统
• 分解者亚系统
• 生产过程: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使生
产者—植物的生物量(包括个体生长和数量)增加的过程。 • 一般把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或第一性生产, 其提供的生产力称为初级生产力,而把异养生物再生产过程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
逐级减少的,减少的原因是: ① 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 的生物量,总有一部分会自然死亡和被分解者所利用; ② 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变
成排泄物而留于环境中,为分解者所利用;
③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 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变成热能而耗散掉。
2、正反馈和负反馈
•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控制可使系统保持稳定, 正反馈使偏离加剧。 • 例如,在生物生长过程中个体越来越大,在种群持续增长 过程中,种群数量不断上升,这都属于正反馈。正反馈也 是有机体生长和存活所必需的。
• 但是,正反馈不能维持稳态,要使系统维持稳态,只有通
过负反馈控制。因为地球和生物圈是一个有限的系统,其 空间、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应该考虑用负反馈来管理生
生态平衡破坏(失调)的原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 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 人类对自然环境污染的污染
复习思考题
1.构成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们如何构成生态系 统? 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 3.生态锥体是如何形成的? 4.阐述同化效率、生长效率、消费效率和林德曼效率间的 关系? 5.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1、营养级
1、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 总和。
• 例如:
第1营养级 第2营养级 第3营养级 第4营养级 第5营养 级 生产------------食草------------食肉-----------二级肉食--------顶极肉食 者 动物 动物 动物 动物
2、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
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
3、生态系统(ecosystem)
• 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 1936) 提出 •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 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 统一整体。
• 生态系统有各种各样的大小和种类 。
• 生态系统是功能单位,而不是生物学中分类学的单位。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草性鱼类→食肉性鱼类。
植物→青虫→蝗虫→蛙即捕食食物链
(grazing food chain)和碎屑食物链(detrital food chain)
• 捕食食物链----以植食动物吃植物的活体开始。 • 碎屑食物链----从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有机物质颗
物圈及其资源,使其成为能持久地为人类谋福利的系统。
• 3、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 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 定。 顶极稳定的生态系统(即生态平衡系统)的特点: 1、平衡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平衡,即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是 生态平衡的核心内容。 2、系统内动物和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即长期适 多少植物能养活多少动物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并且 具有典型的食物链关系和符合能量流动的金字塔营养级,长期 捕食而形成。 4、这时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个体数目最大,生物量最大, 生产力也最大。这是系统长期与环境生态系统适应的结果, (即环境能容纳的最适的有机个体数,保证有最高生产力。顶 极形成时间很长,因而,生物量也最大的)
7.2.3 消费者
① 食草动物(herbivores): ② 食肉动物(carnivores):
③ 大型食肉动物或顶极食
肉动物(top carnivores):
7.2.4 分解者(还原者)
分解者(decomposer)---异养生物
作用:
把动植物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
简单的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正与生产者相反。
• 也有学者把营养级间的同化能量比值,即An+1/An视为标 准效率
•
根据林德曼测量结果,这个比值大约为1/10,曾被 认为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学定律。
• 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约为前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
10%, 称为林德曼效率。
• 但这仅是湖泊生态系统的一个近似值,在其他不同的生 态系统中,高则可达30%,低则可能只有l%或更低。
7.6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和反馈调节
• 1、反馈与控制系统 • 反馈--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 一个系统,如果其状态能够决定输入,就说明它有反馈机 制的存在。
•图7-5的(b)就是(a)加进了反馈环以后变成了控制系统。要使 反馈系统能起控制作用,系统应具有某个理想的状态或位臵 点,系统就能围绕位臵点而进行调节。图7-5(C)表示具有一 个位臵点的控制系统。
•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 • 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本 身受到损害,调节就不再起作用,系统就会受到损害甚至 破坏,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称之生态失调,或生态 平衡的破坏。甚至导致发生生态危机。 •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 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第七章
森林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7.1.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7.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1、系统 系统(system) 是指彼此间相互 作用、相互依赖 的事物有规律地 联合的集合体, 是有序的整体。
2、构成系统的3个条件
一般认为,构成系统至少要有3个条件: ①系统是由许多成分组 成的; ②各成分间不是孤立的, 而是彼此互相联系、互 相作用的; ③系统具有独立 的、特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