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 测定乙醇的含量

实验2 测定乙醇的含量
实验2 测定乙醇的含量

实验二 乙醇溶液含量的测定

I. 实验目的

(1)了解阿贝折射仪测定液体折射率的测量原理; (2)熟悉阿贝折射仪的使用方法; (3)研究乙醇的折射率与其浓度的关系。 II. 实验原理

阿贝折射仪就是专门用于测量透明或半透明液体的折射率的仪器。折射率是透明材料的重要物理常数之一,与物质的结构有关,在一定条件下,纯物质具有恒定的折射率。常被用来鉴定未知物或鉴定物质的纯度。测定值越接近文献值,表明样品的纯度越高。

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不同介质时,由于光传播速度的不同,造成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成为折射现象。通常把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其在待测物中的传播速度速度之比称为折射率。由折射定律知,波长一定的单色光,在一定温度下,由介质A 进入另一介质B 时(如图1),入射角i 与折射角r 的正弦之比与这两个介质的折射率N (介质A )与n (介质B )有以下关系:

sini sinr =N n

(1)

图1 光的折射现象

若介质A 是真空,则定其N=1,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称为该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用n 表示:

sini

sinr =

n

通常测定的折射率都是以空气作为比较标准的。任何均匀物质的折射率与该

物质的化学性质、温度以及光的波长有关,同一物质在相同温度下对同一波长单

色光的折射率为一常数。通常在折射率符号n 右方注明测量时的介质温度(℃)和所用单色光的波长,例如:n D 20表示20℃时该介质对钠光D 线的折射率。

溶液折射率的大小也依赖于溶液的浓度,因此,可用折射法测溶液的浓度。本实验利用阿贝折射仪测定一系列已知准确浓度的乙醇溶液的折射率,用折射率对浓度作图,可求待测乙醇溶液的浓度。 III. 实验仪器和药品 仪器:阿贝折射仪

药品:已知浓度的乙醇溶液,未知浓度的乙醇溶液 IV . 实验技术

1. 阿贝折射仪的测定原理

如图2所示当光线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则入射角小于折射角,改变入射角可使折射角为90o ,此时入射角称为全反射临界角。沿BA 掠射的光线经AB 面折射后以全反射临界角α进入折射棱镜,然后以i 角从AC 面进入空气中。所有入射角小于90o 的入射光线经AB 面折射后的折射角均小于临界角,在AC 边出射时光线均在光线1'上方。因此,用阿贝折射仪观察时能够看到明暗分界的现象,分界线即对应着光线1',就是临界角的位置。不同折射率有不同的临界角,故一定的i 角对应于一定的折射率值。根据光路原理图,可以得出以下关系:

i i n n sin cos sin sin 221??--= (2)

若已知?角和棱镜的折射率1n ,测出i 角就可以计算出被测物质的n 值。

图2. 阿贝折射仪测量折射率原理图

2.阿贝折射仪的使用方法

阿贝折射仪外形如图.3所示。使用方法如下:

(1)仪器的安装。仪器应放在光线充足的实验台上,或用普通白炽灯作为光源。在精密测定时,棱镜保温夹套内应通入恒温水,恒温水可由超级恒温槽供给。

1.底架

2.棱镜转动手轮

3.圆盘组(内有刻度板)

4.小反光镜

5.读数镜筒

6.目镜

7.望远镜筒

8.阿西米棱镜手轮

9.色散值刻度圈10.棱镜锁紧扳手11.棱镜组12.反光镜

图.3 阿贝折射仪外形示意图

(2) 清洗棱镜镜面

松开锁钮,开启辅助棱镜,使镜面处于水平位置。用滴管滴加少量丙酮洗镜面(用滴管时注意勿使管尖触碰镜面)。必要时可用擦镜纸轻轻揩拭镜面(切勿用滤纸)。待镜面干燥或用擦镜纸吸干后即可使用。

(3) 加样

滴加数滴试样于辅助棱镜的毛玻璃面上,闭合棱镜,旋紧锁钮。

(4) 对光

转动棱镜转动旋钮,使刻度盘标尺上的示值为最小。调节底部反光镜,同时从测量望远镜中观察,使视野最亮。调节目镜,使视野十字线最清晰。

(5) 测定

转动棱镜转动旋钮,使刻度标尺上的示值逐渐增大,当视野出现明暗分界线和彩色光带(白光的色散现象)时,转动消色散(阿米西棱镜)旋钮,使视野的明暗界线达到最清晰。再精细调节棱镜位置,使明暗界线正好位于十字线的交叉点上,如此时出现微色散,重调消色散旋钮使界线清晰(见图4a)。

(6) 读数

读数时先打开刻度盘罩壳上方的读数小窗,使光线射入,从读数望远镜中,读出标尺上相应的示值(如图4b)。为了减小误差,应转动棱镜,重复测定3次(每次读数相差不宜大于0.0002),记录读数,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处理数据。测定完毕,用丙酮洗净镜面,再用擦镜纸吸干。

图4 阿贝折射仪目镜视场图

V. 实验步骤

按实验技术所述阿贝折射仪的使用方法,依次测定蒸馏水和10%,20%,30%,40%,50%乙醇水溶液的折射率。读数至小数点后第4位(最后1位是估计数),每次读数后转动棱镜重新读数,读取3次读数。再测未知乙醇溶液的折射率。测量完毕,用丙酮洗净镜面,再用擦镜纸吸干。

VI. 实验数据记录

将所测得实验数据记录于表1中。

表1 阿贝折射仪测定乙醇溶液的含量

室温:大气压:仪器编号:

Ⅶ. 实验数据处理

以溶液中乙醇的浓度为横坐标,折射率为纵坐标作图,并求出未知乙醇溶液的浓度。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得出结果。

Ⅷ. 思考题

1. 折射率的定义是什么?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2. 在阿贝折射仪两棱镜间没有液体或液体已挥发,是否能观察到临界折射现

象?为什么?

血液中乙醇含量测定

血液中乙醇含量测定能力验证计划作业指南(飞行检查)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司法厅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声明 本作业指南及相关材料内容仅供本次能力验证活动之用,未经组织方同意或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复制、传播或作为其它用途。

血液中乙醇含量测定能力验证计划(飞行检查) 作业要求 1.检查组 1.1 由2-3名技术专家(其中1名为组长)和1名司法行政管理人员组成。 1.2 负责将待测样品带至被检查机构检查现场,并完成移交确认工作。 1.3向被检查机构宣布检查要求、注意事项、公正和保密性声明。 1.4按要求完成现场检查工作,并完成《现场检查表》(见第7页至第9页),并签字 确认。 2.待测样品 2.1待测样品共2份,每份样品约5mL。 2.2每份样品均为有一定乙醇含量的血液样品,且都含有1%的NaF成分。 2.3样品采用硬质塑料管密封分装,加以“血液样品”字样的安全标识,置于内装有冰袋的塑料泡沫盒内,避免在正常运输过程中引起损坏、混淆、腐败。 3.被检查机构作业要求 3.1机构代表随机抽取待测样品(最后次序的参加机构除外),对样品的包装、性状、数量进行查验后签字确认。若有疑问应及时向检查组提出,由检查组负责协调或解决。 3.2经确认后,待测样品的接收、流转、检测等过程按照机构规定进行,应在2个小时内完成待测样品的接收、流转、检测及结果报告等整个过程。 3.3 测定完成后向检查组提交以下材料: A 《血液中乙醇含量测定能力验证计划(飞行检查)结果反馈表》(见第5页); B 检测过程记录(如果有)和检测图谱的复印件。 3.4 检测完毕后由参加机构负责处置样品余样。 4.相关说明 4.1参加机构对待测样品的接收、流转、检测及提交《血液中乙醇含量测定能力 验证计划(飞行检查)结果反馈表》等整个过程超过2个小时的,应视检测结果 无效,按“不通过”结果处理。 4.2在观察检测过程的同时,检查组需通过现场核查、记录和档案查阅以及人员 询问等方式进行检查,请参加机构予以配合并确定陪同人员。 4.3 检查组在下列任何情况之一时,经请示组织方同意,可以停止现场检查: a) 实验室实际状况(鉴定人、设备、鉴定场所)与行政登记信息不符合; b) 现场不具备技术能力评审条件;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实验报告

1.目的 掌握凯氏定氮法测蛋白质的原理、操作、条件、注意事项。 2.原理 蛋白质是含氮有机化合物。食品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在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计算含氮量再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 3.试剂 3.1浓硫酸、硫酸铜、硫酸钾,所有试剂均用不含氮的蒸馏水配制 3.2混合指示液 1份(1g/L)甲基红乙醇溶液与5份1g/L溴甲酚氯乙醇溶液临用时混合。 也可用2份甲基红乙醇溶液与1份1g/L次甲基蓝乙醇溶液临用时混合。 3.3氢氧化钠溶液(400g/L) 3.4标准滴定溶液 硫酸标准溶液[c(1/2H2SO4)=0.0500mol/L]或盐酸标准溶液[c(HCl) 0.0500mol/L] 3.5硼酸溶液(20g/L) 4.仪器 定氮蒸馏装置 5.样品 全蛋(2.47g) 6.操作 6.1样品处理 准确称取2—5g半固体样品,小心移入干燥洁净的500mL凯氏烧瓶中,然后加入研细的硫酸铜0.5g,硫酸钾10g和浓硫酸20mL,轻轻摇匀后于瓶口放一小漏斗,将瓶以45°角斜放于加有石棉网的电炉上,小火加热,待内容物全部炭化后,泡沫完全消失后,加强火力,并保持瓶内液体微沸,至液体呈蓝绿色呈请透明后,再继续加热0.5h,取下放冷,慢慢加入20mL水。 放冷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并用少量水洗定氮瓶,洗液并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匀备用。取与处理样品相同的硫酸铜、硫酸钾、硫酸按同一方法做试剂空白试验。 6.2连接装置 装好定氮装置,于水蒸气发生器内装水至2/3处,加甲基红指示剂数滴及少量硫酸,以保持水呈酸性,加入数滴玻璃珠以防暴沸,用调压器控制,

乙醇检验操作规程

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乙醇的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三、职责: 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 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 1【性状】 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具有乙醇固有香气,香气纯正。 2【检查】 2.1色度: 用50ml比色管直接取试样50.0ml,与同体积的稀铂-钴色标系列标准溶液进行目视比色。本品色度不得过10号色度。 2.2乙醇含量: 将试样注入洁净、干燥的100ml量筒中,静置数分钟,待酒中气泡消失后,放入洁净、擦干的酒精计,再轻轻按一下,不应接触量筒壁,同时插入温度计,平衡约5min,水平观测,读取与弯月面相切处的刻度示值,同时记录温度。根据测得的酒精计示值和温度,查附录A“酒精计温度(T)、酒精度(ALC)(体积分数)换算表”,换 算成20℃时样品的乙醇含量。乙醇含量≥95.0% 2.3硫酸试验色度: 吸取10.00ml试样于70ml平底烧瓶中,在不断振动下,用量筒或刻度吸管均匀加入10ml 硫酸(控制在15s内加完),充分混匀。立即将烧瓶置于沸水浴中,计时,准确煮沸5min,取出,自然冷却。移入25ml比色管,与稀铂-钴标色系列溶液进行目视比色。不得过60号色度。 2.4氧化时间: 用50ml具塞比色管取试样50.0ml,将比色管置于(15±0.1)℃水浴中平衡10ml(将色标管同时放入)。然后用刻度吸管加1.00ml高锰酸钾标准使用溶液(0.001mol/L),立即加塞振摇均匀并计时,立刻置于水浴中,与色标比较,直至试样颜色与色标一致,即为终点,记录时间,以分计。氧化时间应≥20min。 2.5醛: 精密吸取试样15.0ml于250ml碘量瓶中,加15ml水、15ml亚硫酸氢钠溶液(12g/L)、7ml盐酸滴定液(0.1mol/L),摇匀,于暗处放置1h,取出,用50ml水冲洗瓶塞,以碘标准滴定液(0.05mol/L)滴定,接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0.5ml,改用碘标准滴定溶液(0.005mol/L)滴定至淡蓝色出现(不计数)。加20ml碳酸氢钠溶液(1mol/L),微开瓶塞,

蛋白质测定实验报告

蛋白质测定实验报告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蛋白质测定方法——化学报告

蛋白质的检测 酚试剂法灵敏度较高 20~250mg 费时蛋白质在碱性溶 液中其肽键与 Cu2+螯合,形成 蛋白质一铜复合 物,此复合物使 酚试剂的磷钼酸 还原,产生蓝色 化合物 酚类、柠檬 酸、硫酸铵、 tris缓冲液、 甘氨酸、糖 类、甘油等均 有干扰作用 由上表可大致了解五种检测蛋白质的方法,下面以实验的形式进行详细阐述: 1 材料与方法 仪器材料 (1)仪器:凯氏定氮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工作离心机、布氏漏斗、抽滤泵。 (2)试剂及原材料:牛奶、酸奶、豆浆、LpH=4. 7醋酸- 醋酸钠缓冲液、乙醇-乙醚等体积混合液、浓H2SO4 、40%氢氧化钠、30%过氧化氢、2%硼酸溶液、0. 050molPL标准盐酸溶液、硫酸钾- 硫酸铜接触剂、混合指示剂、标准蛋白溶液、双缩脲试剂、考马斯亮蓝G- 250试剂。 实验方法 (1)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将待测样品与浓硫酸共热,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 ,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铵。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 作催化剂和加入K2SO4 以提高溶液的沸点,而加入30%过氧化氢有利于消化溶液的澄清。消化好的样品在凯氏定氮仪内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定量硼酸溶液中,然后用标准盐酸溶液进行滴定,记录,计算出样品含氮量。每个样品做三次重复测定,取平均值。 (2)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峰在280nm处,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此外,蛋白质溶液在238nm的光吸收值与肽键含量成正比。利用一定波长下,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与蛋白质浓度的正比关系,可以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简便、灵敏、快速,不消耗样品,测定后仍能回收使用。低浓度的盐,例如,

酒类检测操作规程

酒类检测操作规程(流程)汇集 一、酒精度(%vol) 静置数分钟轻按一下,静置 取样品注入100ml量筒中放入酒精计读取弯月面的刻度示值 酒中汽泡消失不接触筒壁 同时插入温度计记录查GB/75009.48附录B 换算成20℃时的酒精度%vol。 备注:A、酒精计法 B、原理:用精密酒精计读取酒精体积分数示值,按附录B进行温度校正,求得在20℃时乙醇含量的体积分数,即酒精度。 C、所得结果应表示至一位小数,同一样品重复条件下,两次测定值之差不应超过平均值的0.5%。 二、总酸 用大肚吸管吸取样品50ml 放入250ml锥形瓶中加入酚酞指示剂2滴 摇动均匀 慢放至微红色 取碱式滴定管装取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安放支架上进行滴定并记录 并摇动为终点

测定时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结果计算。 备注:A、指示剂法 B、原理:白酒中的有机酸,以酚酞作示剂,采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滴定,以消耗氢氧化钠标准 滴定溶液的量计算总酸的含量。 C×V×60 C、样品中总酸含量按式计算:X= 50.0 式中:X——样品中总酸的质量浓度(以乙酸计)g/L C——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实际浓度mol/L V——测定时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60——乙酸的摩尔质量的数值 50.0——吸取样品的体积ml D、所得结果表示至两位小数。 三、总酯 吸取样品50.0ml 收入2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酚酞指示剂2滴摇匀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进行滴定至粉红色切勿过量并记录,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毫升

数再准确加入25.00ml氢氧化钠标滴定溶液摇匀,密封放置在28℃干燥箱 使红色完全消失 内24h 取出用硫酸标准滴定溶液进行滴定记录消耗硫酸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 为终点 结果计算。 备注:A、指示剂法 B、原理:用碱中和样品中的游离酸,再准确加入一定量的碱,加热回流(或放置)使酯类皂化,通 过消耗酸的量计算出总酯的含量。 [C1×25.00-C2×V1]×0.088 C、样品中总酯含量按式计算:×1000 50.0 X:样品中总酯的质量浓度:g/L C2:硫酸标准滴定溶液的实际浓度mol/L C1: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实际浓度mol/L 25.0:准确加入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V1:测定时消耗硫酸的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0.08 8:与1.00m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相当的乙酸乙酯的质量 50.0:取样品的体积ml D、所得结果表示至两位小数。

乙醇残留量方法学研究(测定结果)分析

乙醇残余量 药用辅料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药用辅料生产过程中残留于成品中的有机溶剂。由于残留溶剂有可能增加药用辅料的毒副作用,甚至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故所有的有机溶剂应尽可能地除去。由于我公司蔗糖生产工艺中使用乙醇作为溶剂,为了保障药用辅料产品质量,故采用气相色谱仪(顶空法)对药用蔗糖中的乙醇残留量进行了测定。 1、仪器 GC-2014C气相色谱仪,FID检测器,岛津公司生产。顶空进样器DK-3001A,北京中兴汇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2、试药 2.1乙醇 批号:20090108,级别:色谱级 厂家: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可发中心 2.2水 生产使用纯化水 2.3正丙醇 批号:T20090521,级别:分析纯 厂家: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2.4 样品 蔗糖(批号20111101、20111102、20111103),河南鲁尔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3、色谱条件 3.1色谱柱:DB-624[6%氰丙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30m×0.53mm×3.0μm;安捷伦公司。 3.2检测条件:起始温度40℃,以每分钟5℃的速率升温至120℃,维持1分钟,顶空瓶平衡温度为90℃,平衡时间为30分钟。进样体积1ml,载气为N2,FID检测器。 4、检测步骤 4.1溶液配制 4.1.1内标贮备液 精密量取正丙醇0.3125g于25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制成每1ml含正丙醇1.25mg的内标贮备液。 4.1.2对照品贮备溶液 精密称取乙醇250.8mg于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制成每1ml含乙醇2.508mg的对照品贮备溶液。 4.1.3对照品溶液 依次取0.1ml、0.2 ml、0.3 ml、0.4 mll对照品贮备溶液分别置4个100ml量瓶中,再分别加入1ml的内标贮备液,加水稀释至刻度,制成每1ml含乙醇2.51、5.02、7.52、10.0μg,含正丙醇12.5μg的系列浓度的对照品溶液。 4.1.4供试品溶液 精密称取样品1g置100ml容量瓶中,再精密量取1ml内标贮备液置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加水稀释至刻度,得供试品溶液。

乙醇检验操作规程

乙醇检验操作规程 1 目的:建立乙醇检验操作规程。 2 适用范围:适用于乙醇的检验操作。 3 职责:检验人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 规程: 4.1 编制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P10。 4.2 质量指标:见《乙醇质量标准》。 4.3 仪器与用具:电热恒温水浴锅、电热恒温干燥箱、蒸发皿、电子天平。 4.4 试药与试液: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碘试液、氢氧化钠试液、酚酞指示液、盐酸、硫酸(95%)、糠醛溶液(1%)、丙酮、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磷酸氢二钠、高锰酸钾。

4.5 操作方法 4.5.1 性状:本品为无色澄清液体;微有特臭,味灼烈;易挥发,易燃烧,燃烧时显淡蓝色火焰;热至约78℃即沸腾。本品与水、甘油、三氯甲烷或乙醚能任意混溶。 相对密度:按《相对密度测定操作规程》其相对密度不大于0.8129,相当于含乙醇C2H6O不少于95.0%(ml/ml)。 4.5.2 鉴别 4.5.2.1 化学反应:取本品1ml,加水5ml与氢氧化钠试液1ml后,缓缓滴加碘试液2ml,即发生碘仿的臭气,并生成黄色沉淀。 4.5.2.2 红外光谱: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蔗糖对照品的图谱一致。 4.5.3 检查

4.5.3.1 酸碱度:取本品20ml,加水20ml,摇匀,滴加酚酞指示液2滴,溶液应无色;再加0.01mol/L氢氧化钠滴定液1.0ml,溶液应显粉红色。 4.5.3.2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本品应澄清无色。取本品适量,与同体积的水混合后,溶液应澄清,在10放置30分钟,溶液仍应澄清。 4.5.3.3 吸光度:取本品,以水为空白,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验操作规程》测定吸光度,在240nm的波长处不得过0.08;250-260nm的波长范围内不得过0.06;270-340nm的波长范围内不得过.02。 4.5.3.4 挥发性杂质:照《气相色谱法检验操作规程》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5%氰丙基苯基-94%二

蛋白质测定实验报告

蛋白质测定方法——化学报告

蛋白质的检测 酚试剂法灵敏度较高 20~250mg 费时蛋白质在碱性溶 液中其肽键与 Cu2+螯合,形成 蛋白质一铜复合 物,此复合物使 酚试剂的磷钼酸 还原,产生蓝色 化合物 酚类、柠檬 酸、硫酸铵、 tris缓冲液、 甘氨酸、糖 类、甘油等均 有干扰作用 由上表可大致了解五种检测蛋白质的方法,下面以实验的形式进行详细阐述: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材料 (1)仪器:凯氏定氮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工作离心机、布氏漏斗、抽滤泵。 (2)试剂及原材料:牛奶、酸奶、豆浆、0.12mol/LpH=4. 7醋酸- 醋酸钠缓冲液、乙醇-乙醚等体积混合液、浓H2SO4 、40%氢氧化钠、30%过氧化氢、2%硼酸溶液、0. 050molPL标准盐酸溶液、硫酸钾- 硫酸铜接触剂、混合指示剂、标准蛋白溶液、双缩脲试剂、考马斯亮蓝G- 250试剂。 1.2 实验方法 (1)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将待测样品与浓硫酸共热,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 ,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铵。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 作催化剂和加入K2SO4 以提高溶液的沸点,而加入30%过氧化氢有利于消化溶液的澄清。消化好的样品在凯氏定氮仪内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定量硼酸溶液中,然后用标准盐酸溶液进行滴定,记录,计算出样品含氮量。每个样品做三次重复测定,取平均值。 (2)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峰在280nm处,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此外,蛋白质溶液在238nm的光吸收值与肽键含量成正比。利用一定波长下,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与蛋白质浓度的正比关系,可以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简便、灵敏、快速,不消耗样品,测定后仍能回收使用。低浓度的盐,例如, 生化制备中常用的(NH4)2SO4 等和大多数缓冲液不干扰测定,特别适用于柱层析洗脱液的快速连续检测,因为此时只需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变化,而不需知道其绝对值。 此法的特点是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准确度较差,干扰物质较多,在用标准曲线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对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大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误差,故该法适于用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若样品中含有嘌呤、嘧啶及核酸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的干扰。核酸的干扰可以通过查校正表,再进行计算的方法加以适当的校正。但是因为不同的蛋白质和核酸的紫外吸收是不相同的,虽然经过校正,测定的结果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 此外,进行紫外吸收法测定时,由于蛋白质吸收高峰常因pH的改变而有变化,因此要注意溶液的pH值,测定样品时的pH要与测定标准曲线的pH相一致。取待测样品制成蛋白浓度大约在0. 1~1. 0mgPmL的蛋白质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对照标准曲线得出样品含氮量。每个样品做3次重复测定,取平均值。 (3)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食用酒精标准操作规程

1 原料名称:食用酒精 1.1 汉语拼音:shiyongjiuging 1.2 英文名:Edible Ethanol 2代号:F034 3检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0343-2008及《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4检验项目及操作方法 4.1性状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乙醇固有香气,香气纯正,无异臭,口感纯净、微甜。 4.2 相对密度 4.2.1 仪器与用具 a 电子天平(精度:万分之一); b 比重瓶; c 恒温水浴锅; d 温度计。 4.2.2 操作方法 取本品,照相对密度测定法(附录VI A)测定,不大于0.8129,相当于含C2H6O不少于95.0%(ml/ml)。 4.2.3计算 相对密度 4.3 酸碱度 4.3.1 仪器与用具 a 移液管(20ml); b 锥形瓶(300ml); c 量筒(25ml); d 滴管; c 刻度吸管。 4.3.2 试剂与溶液 a 水; b 酚酞指示液;

c 氢氧化钠滴定液(0.01mol/L)。 4.3.3 操作方法 取本品20ml,加水20ml,摇匀,滴加酚酞指示液2滴,溶液应为无色;再加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1.0ml,溶液应显粉红色。 4.4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 取本品适量,与同体积的水混合后,溶液应澄清;在10℃放置30分钟,溶液仍应澄清。4.5硫酸试验色度 4.5.1 仪器与用具 a 平底烧瓶; b 量筒(10ml); c 水浴锅; d 比色管(25ml)。 4.5.2 试剂与溶液 a 硫酸; b 铂一钴色标系列溶液。 4.5.3 操作方法 取10ml试样于平底烧瓶中,在不断摇动下,用量筒量取10ml硫酸均匀加入到平底烧瓶中,充分混匀。立即将烧瓶置于沸水浴中计时,准确煮沸5min,取出,自然冷却。移入25 ml比色管,与铂一钴色标系列溶液进行目视比色,两次测定值之差不得超过10%。 4.6酸 4.6.1 仪器与用具 a 量筒(50ml); b 锥形瓶(250ml); c 水浴锅; d 钠石灰管; e 滴定管(25ml)。 4.6.2 试剂与溶液 a 无二氧化碳的水(将水注入烧瓶中,煮沸十分钟,立即用装有钠石灰管的胶塞塞紧,冷却。); b 酚酞指示液; c 0.02mol/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

【1】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提取及测定(分子医学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提取及测定 姓名:杰 学号:3140104666 组别: 同组同学:唐曦

带教教师:伟俞萍 实验日期:2015年9月15日 目录 1.原理: (3) 1.1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提取 (3) 1.2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测定 (3) 1.2.1 Lowry法 (3) 1.2.2 考马斯亮蓝法 (4) 1.2.3 紫外吸收法 (4) 2.操作步骤 (4) 2.1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提取 (4) 2.2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测定 (5) 2.2.1 Lowry法 (5) 2.2.2 考马斯亮蓝法 (5) 2.2.3紫外吸收法 (5) 3、实验结果 (6) 3.1 原始数据 (6) 3.1.1 Lowry法 (6) 3.1.2 考马斯亮蓝法 (7) 3.1.3 紫外吸收法 (7)

3.2 数据处理 (8) 3.2.1 Lowry法 (8) 3.2.2 考马斯亮蓝法 (9) 3.2.3 紫外吸收法 (10) 4.讨论: (11) 1.原理: 1.1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提取 离体不久的组织,在适宜的温度及pH等条件下,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物质代谢。因此,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常利用离体组织来研究各种物质代谢的途径与酶系作用,也可以从组织中提取各种代谢物质或酶进行研究。但生物组织离体过久,其所含物质的含量和生物活性都将发生变化。例如,组织中的某些酶在久置后会发生变性而失活;有些组织成分如糖原、ATP等,甚至在动物死亡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其含量即有明显的降低。因此,利用离体组织作代谢研究或作为提取材料时,都必须迅速将它取出,并尽快地进行提取或测定。一般采用断头法处死动物,放出血液,立即取出实验所需的脏器或组织,除去外层的脂肪及结缔组织后,用冰冷的生理盐水洗去血液(必要时可用冰冷的生理盐水灌注脏器以洗去血液),再用滤纸吸干,即可用于实验。取出的脏器或组织,可根据不同的方法制成不同的组织样品。包括组织糜、组织匀浆、组织浸出液。由于动物肝脏细胞比较脆弱,易于破碎,故本实验选用小鼠肝脏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匀浆法法将其破碎,然后加入样品提取液使蛋白质溶解,用高速离心法弃去细胞碎片。收集上清液后可进行蛋白质定量分析。 1.2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测定 1.2.1 Lowry法 1921年,Folin发明了Folin-酚试剂法测定蛋白质的浓度,反应原理是利用蛋白质分子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还原酚试剂(磷钨酸-磷泪酸)生成蓝色

乙醇检验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乙醇检验操作规程 范围:本规程适用乙醇检验 责任人:质检科原辅料检定人员 内容: 1.器具及仪器 高效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水浴箱、冰浴箱、电热恒温干燥箱、分析天平、烧杯、量筒、刻度吸管、蒸发皿、滴管、50ml具塞量筒、容量瓶、玻璃试管、滤纸 2.试剂: 三氯甲烷、氢氧化钠试液、碘试液、酚酞指示液、氢氧化钠滴定液、甘油、无水甲醇、乙缩醛、苯、4-甲基-2-戊醇、氢氧化钠试液、碘试液 3.性状: 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微有特臭,味灼烈,易挥发,易燃烧,燃烧时显淡蓝色火焰,加热至约78℃即沸腾,本品与水、甘油、三氯甲烷或乙醚能任意混溶。

4.相对密度 本品的相对密度(见通用相对密度检测标准操作程序)应不高于0.8129,相当于含乙醇(C2H6O)应不低于95.0%(ml/ml)。 5.鉴别 (1)取本品1ml,加水5ml与氢氧化钠试液1ml后,缓缓滴加碘试液2ml,即发生碘仿的臭气,并生成黄色沉淀。 (2)本品的红外吸收图谱应与对照品的图谱一致(附录IV C)。 6.检查 6.1酸碱度 6.1.1操作步骤 6.1.1.1用刻度吸管取样品20ml,加入烧杯中。 6.1.1.2量取水20ml加入烧杯中,加酚酞指示液2滴,摇匀。 6.1.1.3再滴加(0.01mol/L)氢氧化钠滴定液1.0ml,溶液应显粉红色。 6.1.2结果判定 6.2.1.1溶液显粉红色,判为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 6.2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 6.2.1操作步骤 6.2.1.1取本品适量,与同体积的水混合后,溶液应澄清; 6.2.1.2在10℃放置30分钟,溶液仍澄清。 6.3吸光度

蛋白质含量测定——双缩脲试剂法-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组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名称蛋白质含量测定——双缩脲试剂法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 合作者指导老师 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 一、实验目的 1.1.掌握双缩脲测定血清总蛋白的基本原理、操作; 1.2.掌握双缩脲试剂的配制; 1.3.熟悉血清总蛋白的临床意义; 1.4.了解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2.1.两分子尿素加热脱氨缩合成的双缩脲(H2N-OC-NH-CO-NH2),因分子内含有两个邻接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可与Cu2+发生双缩脲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 2.2.蛋白质分子含有大量彼此相连的肽键(-CO-NH-),同样能在碱性条件下与Cu2+发生双缩脲反应,生成的紫红色络合物,且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蛋白质的含量在10~120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三、材料与方法: 3.1.实验材料: 3.1.1.实验试剂:①小牛血清;②6.0mol/LNaOH溶液;③双缩脲试剂:硫酸酮、酒石酸钾钠、碘化钾;④蛋白质标准液(70g/L);⑤0.9%NaCl;⑥蒸馏水。 3.1.2.实验器材:①试管;②烧杯;③容量瓶;④加样枪;⑤刻度吸管;⑥玻璃棒;⑥1100分光光度计;⑦电子天平;⑧水浴锅。

3.2.实验步骤 四、结果与讨论: 4.1.实验现象: ①选取三支洁净无损的试管,从左往右依次加入0.9%氯化钠溶液、蛋白质标准液、相应的小牛血清各0.5ml,分别命名为B试管、S试管和U试管,再分别向三支试管内加入4ml的双缩脲试剂,溶液均成蓝色透明状。

测定次数 1 2 3 平均吸光度 ②将三支试管放入37℃水浴锅中加热20min,取出后,B试管呈淡蓝色,S试管和U 试管均成浅紫色,且S试管的颜色比U试管的颜色深。(如图一) 图一水浴后三支试管颜色图二分光计读数 S 0.185 0.184 0.185 0.1847 U 0.152 0.151 0.152 0.1517 结果计算:代入公式:血清总蛋白(g/L)=(Au/As)X蛋白质标准液浓度(g/L),得出结果:血清总蛋白=57.493g/L。 4.3.结果讨论 经查阅资料得: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含量为60~80g/L,而小牛血清总蛋白含量比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含量略低一点,本次结果得出小牛血清总蛋白含量为57.493g/L,符合情况。 4.3.1.成功原因: ①本次试验的试剂混合水浴后出现了预期效果:B试管呈淡蓝色,S试管和U试管均成浅紫色,且S试管的颜色比U试管的颜色深。B试管呈淡蓝色是因为B试管中没有发生任何反应,所以呈现双缩脲试剂本来的淡蓝色,而S试管和U试管呈浅紫色是因为试剂中的蛋白质和双缩脲发生了双缩脲反应而呈浅紫色。 管号

血液中酒精含量检测作业指导书

血液中酒精含量检测作业指 导书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1.目的 检测血液中乙醇含量。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血液中乙醇的定性、定量分析。 3. 职责 技术负责人批准考核合格的毒物分析专业人员完成此项工作。 4. 试剂与对照品 4.1 乙醇(色谱纯99%,Sigma) 4.2 乙醇溶液:精密称取乙醇1.0097g于100ml容量瓶内,添加蒸馏水至刻度,混匀,得10.00mg/ml乙醇储备液,将储备液用蒸馏水稀释至20倍,得 0.50mg/ml乙醇控制液,放置样品室4℃冰箱保存,有效期为6个月。 4.3 叔丁醇(色谱纯99%,Chem Service) 4.4 内标叔丁醇溶液:精密称取叔丁醇0.5026g于100ml容量瓶内,添加蒸馏水至刻度,混匀,得 5.00mg/ml叔丁醇储备液,将储备液用蒸馏水稀释至125倍,得40ug/ml叔丁醇内标工作液,放置样品室4℃冰箱保存,有效期为6个月。 4.5 乙醇标准溶液(Gerilliant) 乙醇标准溶液: 10mg/dl,20mg/dl,50mg/dl,80mg/dl,100mg/dl, 200mg/dl,300mg/dl 5.血液中乙醇定性、定量的分析 5.1样品处理 用精密移液器取样品血0.10 mL及0.50 mL叔丁醇40μg/mL内标工作液2份,各加入样品瓶内,盖上硅橡胶垫,用密封钳加封铝帽,混匀,置于顶空自动进样器中加热10 min,待测。

5.2 气相色谱仪条件 色谱柱:DB-ALC1毛细管柱(30m0.32mm 1.2m) 柱温:恒温40 C 检测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检测器温度:250C 进样口温度:150C 5.3顶空自动进样分析条件 DANI顶空自动进样器(配1mL定量进样环)工作条件:加热箱温度(Oven)65℃,定量环温度105℃,传输线温度(TR.Line)110℃,样品瓶加热平衡时间(Vial EQ.Time)10.0min,样品瓶加压时间(Pressuriz Time)0.10min,定量环充满时间(Loop Fill Time)0.10min,定量环平衡时间0.05min,进样时间(Inject Time)1.00min。 5.4记录 记录检材中色谱峰乙醇及内标物的峰面积值,填入表中,并根据工作曲线定量计算方程计算出样品血中乙醇的浓度。 5.5定量结果评价 样品应同时平行测定两份,单柱单检测器两份样品测定结果的双样相对相差(双柱双检测器两份样品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若不超过5%时(有凝血块的血样不超过10%),结果按两份样品结果的平均值计算,双样相对相差若超过5%时(有凝血块的血样超过10%),需要重新测定。 | C1- C2| 双样相对相差(%) = 100 C C1、C2为两份样品平行定量测定的结果。 式中C为两份样品平行定量测定结果的平均值(C1+ C2)/ 2;

实验一蛋白质含量测定

实验一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姓名:mangogola 一.实验原理 生物化学实验中,经常需要测定蛋白质的含量,一般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有紫外吸收法、福林酚试剂法以及一些改进的Lowry法可以应用。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是由于蛋白质中酪氨酸、色氨酸中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因此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高峰在280nm处,且蛋白质溶液的光密度值与其含量呈正比关系。该方法具有简单、灵敏、快速和不消耗样品的优点,但易受核酸分子中嘌呤、嘧啶等的干扰,准确度较差。根据蛋白质和核酸的吸收峰不同,可通过计算适当校正核酸的干扰作用。 Lowry法的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与铜离子形成铜-蛋白质复合物,该复合物可还原磷钼酸-磷钨酸(Folin试剂)产生深蓝色的钼蓝和钨蓝混合物。该方法灵敏度较高,但较费时。 对膜蛋白或相当稀的(如<1ug/ml)蛋白溶液的含量测定,以及为减小去污剂、脂类、碳水化合物的干扰,可采用一些改进的Lowry法,如蛋白质-染料结合法。原理是:当染料考马斯亮蓝G250与蛋白质结合时,最大吸收峰从465nm移动到595nm,而且吸收值在一定蛋白浓度下线性相关,因此用标准浓度的蛋白测OD595作标准曲线,即可求得待测样品的蛋白浓度。此方法简单经济、快速、灵敏度也较高。需要注意的是,染料与蛋白质可在3min内完成结合,由于染料试剂中含有酒精成分,易挥发,所以结合生成的复合物在1h 内可比较稳定地存在于溶液中,制作的标准曲线后部会出现弯曲现象。 二.实验过程(Lowry法) 1.溶液配制 A液:2%Na2CO3,用0.1mol/LNaOH配制。(不能将NaOH和 Na2CO3干粉混合配制,这样会因释放CO2而不准确) B液:0.5%CuSO4.5H2O,用1%酒石酸钾或酒石酸钠配制。 C液:使用前将A、B液按50:1混合,当天使用。 D液:Folin试剂 标准蛋白溶液:200ug/mLBSA溶液 2.标准曲线测定 按照下表进行操作,用一系列标准浓度的BSA平行进行两组测定反应,记录A500。取两组测定的平均值,以蛋白浓度为横坐标,光密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将待测样品稀释至标准曲线浓度范围内,同时按上述方法测A500,根据标准曲线读出蛋

溶液固含量测试方法

溶液固含量测试方法 本测试方法适用于液体树脂溶液固含量测定,即液体树脂溶液在一左温度下减压T?燥后剩余物重量与试样重量得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一、仪器设备 铝/锡箔纸盒,真空烘箱(干冰与乙醇,冷月井),真空泵(油泵) 分析天平(精确度o、oooig),玻璃F?燥器(内放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 氮气钢瓶,银子,温度计(量程为0?200°C), —次性取样吸管 二、测定方法 先将一块干燥洁净铝箔纸(可做成圆槽状)放入140C烘箱中干燥20分钟。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铝盒重,再称量1、5g左右树脂于铝盒中(树脂液体均匀铺在铝盒底部),最后放入140°C烘箱中0、IMPa条件下干燥lh。一小时后关闭烘箱与真空泵,通入氮气(条件有限,通入空气亦可),烘箱正压后迅速取出铝盒并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量总重。计算数据得到固含,再以三组固含得平均值为最终固含。 三、测定方法详解 1准备烘箱: 开启烘箱,设左烘箱温度SV:140°Co加热一段时间后当烘箱显示温度到达设左温度时,打开烘箱,快速查瞧温度计读数。当温度讣读数与设定温度不一致时,调整烘箱设左直至实际温度为所需温度。 2准备真空泵: 检查真空泵得状态,瞧就是否需要换泵油(运行时冒黑烟,噪声大即需要换),连接烘箱抽真空,能否将烘箱气压抽到-0、IMpa。如不能,换真空泵。建议半个月换一次泵汕。

3准备冷月井 倒掉冷凝管中得残存溶剂,向保温桶(乙醇量少时补加乙醇)中缓慢得加入干冰,防止乙醇喷出,最后盖上棉花保温。貞?空泵插上电源,连接冷月井与烘箱,待用。 4准备铝箔纸盒: 将一块F燥洁净铝箔纸做成圆槽状铝盒,做三个铝盒并在底部标上编号。将铝盒放到 140C真空烘箱中,干燥20min后取岀,放入干燥器中冷却15min°铝盒全程用银子夹取,尽量 不要用手触碰。 5称量:

乙醇标准操作规程

B.ZL.JY.YL.02.009 第 1 页 制定审核批准 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颁发部门GMP办颁发数量 3 份生效日期 分发单位质管部 一目的:制定的乙醇检验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公司乙醇的检验。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乙醇的检验。 三责任者:质管部、化验员。 四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0年版一部 五正文: 1 质量标准:见《乙醇质量标准》。 2 试剂:按试剂配制操作规程配制 氢氧化钠试液、碘试液、酚酞指示液、甲醇、纯化水、磷酸溶液、4-甲基-2-戊醇、糠醛液、高锰酸钾溶液、盐酸、硫酸、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高锰酸钾滴定液、硫酸溶液、甘油。 3 仪器与用具:酒精灯、气相色谱仪、硬质高型玻璃烧杯、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密度瓶、滤纸、垂熔漏斗、蒸发皿、水浴锅、试管、量筒、小烧杯、三角瓶。 4 操作步骤 4.1性状 4.1.1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微有特臭,味灼烈;易挥发,易燃烧,燃烧时显淡蓝色火焰;加热至约78℃即沸腾。 4.1.2本品与水、甘油、三氯甲烷或乙醚能任意混溶。 4.1.3相对密度本品的相对密度不大于0.8129,相当于含C2H6O 不少于9 5.0%(ml/ml)。 4.2鉴别取本品1ml ,加水5ml 与氢氧化钠试液1ml 后,缓缓滴加碘试液2ml ,即发生碘仿的臭气,并生成黄色沉淀。 4.3检查 4.3.1酸碱度取本品20ml,加水20ml,摇匀,滴加酚酞指示液2 滴,溶液应为无色;再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01mol/L)1.0ml,溶液应显粉红色。 4.3.2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本品应澄清无色。取本品适量,与同体积的水混合后,溶液应澄清;在10℃放置30分钟,溶液仍应澄清。 4.3.3吸光度取本品,以水为空白,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在240nm 的波长处不得过0.08;250~260nm的波长范围内不得过0.06;270~340nm的波长范围内不得过0.02. 4.3.4挥发性杂质照气相色谱法法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为固定液;起始温度40℃,维持12分钟,以每分钟10℃的速率升温至240℃,维持10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00℃;检测器温度为280℃。对照溶液(b)中乙醛峰与甲醇峰之间的分离

酒精乙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酒精乙醇安全技术操作 规程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乙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部分:化学品 化学品中文名称:乙醇分子式:C2H6O 第三部分:危险品概述 一、危险性类别:第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二、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三、健康危害:本品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首先引起兴奋,随后抑制。 1、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服。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患者进入第三或第四阶段,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 循环衰竭及呼吸停止。 2、慢性影响:在生产中长期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鼻、眼、粘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疲乏、易激动、震颤、恶心等。 3、长期酗洒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害及器质性 精神病等。 4、皮肤长期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皲裂和皮炎。 5、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6、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7、一、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8、二、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9、三、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10、四、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11、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12、一、危险特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 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二、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 结束。 三、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实验报告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紫外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 2.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 1.测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主要有:①测参数法:折射率、相对密度、紫外吸收等;②基于化学反应:定氮法、双缩脲法、Folin―酚试剂法等。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2.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中含有共轭双键,因此,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其最大吸收峰位于280nm附近(不同蛋白质略有不同)。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吸光度与蛋白质溶液的浓度服从朗伯―比尔定律。 利用紫外吸收法测蛋白质含量的准确度较差,原因有二:①对于测定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较大的蛋白质,有一定误差,故该法适于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②样品中含有的嘌呤、嘧啶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干扰。 三、仪器与试剂 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标准蛋白质溶液3.00mg·mL-1、0.9%NaCl 溶液、试样蛋白质溶液。 10mL比色管、1cm石英比色皿、吸量管。 四、实验步骤 1.绘制吸收曲线 用吸量管吸取2mL3.00mg·mL-1标准蛋白质溶液于10mL比色管中,用0.9%Na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cm石英比色皿,以0.9%NaCl溶液作参比溶液,在190~400nm间每隔5nm测一次吸光度Abs,记录数据并作图。 2.绘制标准曲线 用吸量管分别吸取1.0、1.5、2.0、2.5、3.0mL3.00mg·mL-1标准蛋白质溶液于10mL比色管中,用0.9%Na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cm石英比色皿,以0.9%NaCl溶液作参比溶液,在波长280nm处分别测其吸光度,记录数据并作图。 3.样品测定 取适量浓度试样蛋白质溶液,在波长280nm处测其吸光度,重复三次。在已经得到标准曲线的情况下,为了使测量结果准确度高,待测溶液的浓度需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所以,先测定试样蛋白质原液的吸光度(1.363),估算浓度为2.0960 mg·mL-1,再将原试液稀释至5倍(即取2mL试液,用0.9%Na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估算浓度为0.4192 mg·mL-1,测吸光度,重复三次 五、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实验三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衡量食品的营养成分时,要测定蛋白质含量,但由于蛋白质组成及其性质的复杂性,在食品分析中,通常用食品的总氮量表示,蛋白质是食品含氮物质的主要形式,每一蛋白质都有其恒定的含氮量,用实验方法求得某样品中的含氮量后,通过一定的换算系数。即可计算该样品的蛋白质含量。 一般食品蛋白质含氮量为l0,如肉、蛋、豌豆、玉米等,其换算系数为6.25,小麦取5.70,大米5.95、乳制品6.38、大豆5.17,动物胶5.55。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微量凯氏法测定蛋白质总氮量的原理及操作技术。包括样品的消化,蒸馏吸收及滴定与含氮量的计算。 二、原理: 凯氏定氮法:食品经加硫酸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其中氮素与硫酸化合成硫酸铵。然后加碱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液吸收后,再用盐酸或硫酸滴定根据盐酸消耗量,再乘以一定的数值即为蛋白含量,其化学反应式如下。 ( 1 ) 2NH(CH)COOH+13HS0 (NH)2S0+6C0+12S0+ 16H 2222444222 (2)(NH)SO+2NAOH-----2NH+2HO+NASO 4242224 (3)2NH+4HBO----(NH)BO+5HO 33342472 (4) (NH)B0+HS0+5H0-(NH)SO+4HBO 424724249422 三、试剂与仪器: 1、硫酸钾 2、硫酸铜 3、硫酸

4、2,硼酸溶液 5、40,氢氧化钠溶液 6、混合指示剂:把溶解于95,乙醇的0.l,溴甲酚绿溶液10毫升和溶于95,乙醇的0.l,甲基红溶液2毫升混合而成( 7、0.OINHCL标准溶液或0(01N硫酸标准溶液( 8、凯氏微量定氮仪一套。 9、定氮瓶100m1或50ml一只。 10、三角瓶150ml 3只。 11、量筒50ml、lOml、lOOml。 12、吸量管10ml只。 13、酸式滴定管1支。 14、容量瓶100毫升1只。 15、小漏斗1只。 四、操作方法: 1、样品处理:精密称取0.2-2.0g固体样品或2-5g半固体样品或吸取10-20ml 液体样品(约相当氮30-40mg),移入干燥的100ml或500ml定氮瓶中,加入0.2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