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从课程资源理论与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1999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

程”“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课程改革的现实也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际是在走向决策分享,而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使得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和办学思想设计和开发符合本学校特点的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从教师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本身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繁重的工作量,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大部分教师不再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在来源、范围、形式和采用方式上都得到了扩展和再认识,但仍然发现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解存在偏差,为数不少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条件性课程资源或显性的课程资源,他们经常不自觉地把校本课程的资源等同于校本教材或教学用的材料。因而在开发中往往只关注这一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且

不太注意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经常是一些知识与活动的机械拼凑。

3、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我校座落在胶南东部新城区,临近胶南市政府、新华书店、教师进修学校,濒临美丽的大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我校2001年10月刚刚建校,一方面,社区群众对优质教育具有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素质、家长素质等不能很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正是发挥学校优势,促进学校发展的一剂良药。

4、从当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课题前期论证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①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

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注重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的课程资源,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③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开放意识缺乏研究,学校周围及社区的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④校内的硬件资源作用不能发挥最大限度,被闲置与浪费。

⑤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利用。

⑥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二)、研究目标

1、理论层面的目标:从校本课程设计和学校课程资源扩展和开发的角度,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具有规律性意义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方法和实践模式,

获得和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的理论架构;

2、实践层面的目标:通过以案例研究和实验设计的形式,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进行实践研究,为同类小学提供可以遵循的实践模式,建立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库。

3、发展层面的目标:一是通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的理论架构、实践模式及开发出的物质资源直接促进学校的发展;二是形成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校本课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让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研究内容:

(1)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对师生发展研究

(2)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模式和途径研究

(3)校本课程的资源再开发研究

(4)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5)德育、社会及自然资源的开发研究

(6)校本课程的资源管理研究

二、实验方法和步骤:

本课题研究采取了文献分析、调查法、比较借鉴、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理论构建等进行研究。

(一)准备阶段

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成立课题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和校本课程开发中心组以及以学科主任为组长的子课题研究组,广泛查阅

资料,进行分层次培训。

(二)实验阶段

由于西方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在本课题所涉及的领域研究走在前面,我们比较多地分析比较、汲取他们的成功经验,总结了我们以前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资源开发的经验教训,同时借鉴了新课改实验区学校和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坚持立足于自身的学校工作实践,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实践检验——提炼升华的行动研究方法,不断研究在实际探索中呈现的新问题。

本课题研究特别注意了课题成果的生成、应用、验证和转化,使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不做空泛的理论假设,寻找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式,用事实说话,用实践检验真理。

1、关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满足学校、师生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策略。我校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按照“张扬学生个性,突出学校特色,体现地方特点,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经济”的原则,把地方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管理,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根据大教育的理念,我们将学生学习的课堂分为校外课堂、学校班级课堂、学校流动课堂,将校本课程分为学校特色课程(必修课程)、学科拓展性课程(个性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了学校比较稳定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这些专门的课堂教育活动将校本课程的资源有机利用,与此同时所总结出来

的经验和做法,对整个课题研究活动进行直接而又具体的推动和指导,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①学校特色课程——必修课程,突出地方性、特色性。

学校濒临沿海的地理优势,结合学生酷爱海洋的心理,以了解海洋、热爱海洋、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的为主线,按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生活经验等方面,体现学段设课原则。低年级以认知能力为侧重点,中年级以信息搜集和处理为侧重点,高年级以探究能力为重点,编制了《海韵》校本教材,开设了每周1课时的学校特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海洋知识淘汰赛、专题研究、海洋图片和摄影展、海洋知识剪贴报、手抄报、海洋贝壳绘画、雕塑、海洋标本制作、海洋故事比赛、趣闻发布会、海边沙滩趣闻运动会、海洋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参观考察等,学生在知识学习、实践活动智力中得到开发,探究意识得到激发,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学科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突出个性化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存在差异性,我们在总结原有活动课程经验基础上,体现课程的活动性与学科的拓展性,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共开设了15类69个选修课程,学校统一安排活动地点,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如:编织课、象棋课、家政小组、剪纸课、手工制作、字谜游戏课、口语交际课、英语话题课、英语口语交际课、乒乓球课、读写指导课、阅读课、书法课、航空航模课、奥林匹克课、绘画课、器乐课、舞蹈课、珠算课、数学乐园、合唱课和实验课等等。实现了开放的课程设置模式,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满足了教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在学生参加的各种比赛中展现了学生风采。

③实践活动课程——突出体验性、生成性

为打造我校的教育特色品牌,我校立足实际,把握时代脉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深入开展了以法律安全和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法理体验教育、以古诗文诵读为主体的读书工程、以快乐英语为主要特色的英语教学、以数学生活化为主要特点和以科技教育普及为目的的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将法理课教学纳入班级教育活动,通过法律安全知识讲座、逃生消防演练、“法律安全伴我行”演讲、征文、小品表演、访问调查、办手抄报、深入社区和街道宣传等,受到很好效果,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违法事件;随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我校启动了读书工程,建立了阅读考级库,编制了《中华优秀古诗文精选312首》课外诵读校本教材,开展了读书征文、演讲、小课题研究、古诗擂台赛、古诗诵读比赛、学生图书游园交流活动,举行了课外阅读考级活动;英语教学开展了英语广场开放活动,举行了对话集锦、商标翡翠、英语歌曲歌谣学唱活动;数学开展了深入校园、社区、商店、家庭生活中的数学研究,数学的《在实践生成在体验中发展-数学实践活动成果汇报》材料在青岛市小学数学年会交流;学校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大力实施科技教育,积极参加青岛市青少年科技传播活动、胶南市、青岛市科技健身活动和青岛市科技创新大赛活动,认真组织科技节,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造发明、科技小制作、科技小论文、科技小创意、科学幻想画评选活动,举行航空航模比赛、科普知识演讲比赛、

手抄报展评、科学小论文评选,涌现了一大批爱好科技活动的学生。

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我校逐步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教学品牌,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在胶南和青岛推广交流。

2、关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学校教育的视野更加开阔,校外的教育资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如何开发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①建立校外基地,拓宽课程资源开发渠道。

我校先后建立了烈士陵园、珠海中路、青岛路、市人民检察院、大珠山新兴水产育苗养殖有限公司、华美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等实践基地,与灵海派出所、公安局、新华书店、怡韵琴行、爱泰外校等单位进行共建,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活动。聘请到校讲课、活动指导,深入基地参观学习,效果显著。学校加强了与爱泰外校的合作,签订协议,我校有偿提供校舍,他们负责学生的全程管理,利用周六、暑假对我校学生进行培训辅导,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校还跟怡韵琴行密切合作,采取我们提供时间、场地,他们提供师资、器材,家长提供培训费用的合作方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使学校对艺术团体的培训做到“零”付出,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非常有效,学校艺术办学特色显露。还与市人民检察院合作投资两万多元建立“青少年法律维权中心”,人民检察院安排专职人员来我校对“中心”的工作进行指导,并在实际工作中对“少年维权中心”的工作提供法律援助。通过举行职能人员培训、法庭模拟、法律宣传、权益保护等教育活动,教师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加强,师生的文明行为得到社会认可,学校被评为青岛市依法治教先进单位、青岛

市文明单位,青岛市德育先进集体。学校利用新兴水产育苗养殖有限公司、康丽包装厂进行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听报告,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我,感悟中塑造人格”。

②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了课程资源。

我校靠近新华书店,离大海近在咫尺,胶南市青少年文化宫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课堂,我校充分利用这些地方文化设施和自然环境资源,设计与小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课程,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动植物标本展、毒品、交通、法律宣传展等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为学科学习提供更多支持资源,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③家庭教育资源成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坚强后盾。

为使学校融入社会,让社会接纳学校,我们建立了家长学校学术委员会,针对当前家庭教育现状,立足实际,进行广泛研讨,寻求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指导广大家长对子女进行适当的教育。学校利用“星光”校报、家长学校、家长素质开放日、家访、致家长一封信等渠道,采取家教征文、家长评议、发放家长问卷、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新的教育理念,使家长全面了解学校、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支强大的保障支持力量。

3、关于校内课程资源有效管理方面的研究

校内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

量和办学效益。一所学校如果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那么学校的发展速度会无法估量的。

①抓规章制度建设,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我校自建校始,就着手建章立制,根据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了《学校章程》,按照《学校章程》,相继制定了《教职工考核方案》、《校内结构工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在落实制度上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明人,摒弃高压手段,使制度不断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机制。

②抓干部队伍管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大力开展党员干部“五带头”活动(带头学习法律法规,保证政令畅通;带头学习教育理论,提高业务素质;带头加强师德修养,做师德楷模;带头改革课堂教学,做创新标兵;带头加强教育科研,做科研先锋),逐步建立起一支思想业务素质过硬、团结协作、作风严谨、凝聚力强、具有改革创新和奉献精神的整体优化的干部队伍,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带头人。实施干部讲学制度和干部一联X带动计划,以讲促学,以联促进,促使学校干部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教育思想,杜绝了学校干部懒于学习、不思进取的现象,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研究风气。

③抓党群组织教育,凝聚干部教师力量

我校充分发挥各党群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坚持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抓手,进行师德演讲比赛、职业道德标兵事迹报告会等活动,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设立校长信箱和学生意见箱,畅通师生意见和建议通道,增强教职工代表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努力营造充满民主意识、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不断

增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④抓条块结合,理顺管理体制

在“条”方面:设立德育、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自然学科、英语学科、艺体学科、其他学科、教科研、总务后勤等“九大纵队”,实行业务干部分条负责制,设立教研组长,侧重于学科教学研究。在“块”方面:设立幼儿园和六个年级级部等“七大方阵”,设立级部主任和级部组长,侧重于各类常规和各项工作的督导检查及落实。实行干部带班制,坚持“日结”制度,每天利用课间操时间向全校师生反馈前一天教学常规的各项落实情况,这样就建立起了计划、检查、反馈的良性循环系统,为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坚持单周业务例会,双周学校办公会,在学校干部之间实施深度汇谈和讨论,进行系统思考,并提出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对策。

⑤抓总务后勤管理,深化服务理念

随着争创青岛市规范化学校的进程,学校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装备了各种特种教室,绿化美化了校园,建起了校园网、信息中心、校园网站,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办公室配备了微机,添加了图书、音像等电教软件,配备了伙房、餐厅,基本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

“细节决定成败”成为当今成功的秘诀,也是现代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总务后勤工作突出物资管理这个重点,突破服务态度这个难点,紧抓安全工作这个焦点。我们坚持人人有事管,物物有人管的原则,实行物资、设施安全日值勤检查制度、安全责任分区管理制度,保证物资财产、设施等方面的管理和安全,进行全方位监控。同时,学校

的各种特种教室实行全部开放,提高利用率,实施谁使用谁管理责任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资源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确保了物资安全管理无疏漏、万无一失。

4、关于教师资源方面开发的研究

学校生命的支点在于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教师的素质。为此,我校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把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以教师的成功保证学生的成才,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出了"四高"培训目标,即师德修养高境界,文化素质高水平,教育教学高技艺,身心素养高品质,框定了两大基本培训内容:一是师德的培训,二是师能的培训,做到了“三个创新”。

①创新管理,建立机制,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为了确保校本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学校每学年都定出具体的年度、学期、月份培训工作计划,教师制定了个人继续教育三年规划,将教师培训工作落实到每月、每周。师德培训、教研组集体备课、全校教育教学研究、学科集体培训、全体教师例会,这些按人员、按内容分层分类的培训,每学期初都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定方法,确保培训的实效性。建立健全学校、学科、教研组、教师四级教育教学档案,修订、完善了校本培训的各类制度,设立教师培训和教科研成果奖励经费和课题资助经费,每年召开一次教育教学年会,公布学校、教师、学生个人获奖情况,表彰评选的各类教育教学先进。实施校本培训“三挂钩”,即与年度考核挂钩,与

评优评先挂钩,与教师聘任挂钩。以激发教师的参训热情。

②创新模式,按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针对教学研究的“研训一体化”模式,采取教学研究课题化,学科研究课例化,开展各种层次、形式、内容的研究课、调研课,扎实有效搞好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在研究指导下实践。针对课堂教学的“诊断反思”模式。通过落实推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教研组轮流研究课、单元观摩课、专题研究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不同的课例研究,做到以研促教,以思促研。针对教师群体的“分层培训”模式,学校制定了教师间结对帮扶制度、业务干部骨干教师“一联X”培养指导制度。每学期分别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内容有课堂教学、限时备课、参与评课、即兴演讲、命题作文、课件制作、普通话、写字等各个方面,涉及到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水平等各个层面。针对教育教学行为的“案例导引”模式,引导教师进行教师与教师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产生创新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教学行为的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③创新形式,拓宽渠道,增强培训的灵活性。

请进来讲,送出去学。积极邀请上级领导及教育教学专家到校进行综合指导,学校建立了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制度,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保障,并要求教师每次外出学习、考察的后写一份汇报材料,进行一次专题汇报,上一节示范课,以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静下来思,深下去研。学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教师把反思教学行为化为教师自主意愿,把教育教学中的亮点和难点、成功和

失败、经验和教训写成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每周一次组内交流,两周一次学校交流,每学期两次全校展示。同时将教学反思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课堂教学行为实现了飞跃。

以赛促训,以讲促学。我校广泛开展不同主体的师德演讲比赛、不同形式的优质课评选、不同学科的课件制作比赛、论文比赛、基本功比武、课堂教学评定等活动,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教师、学生比赛,我们把比赛看成是培训的一种方式,做到有赛必参,认真准备,全力以赴地争取最佳比赛成绩。

5、关于学生资源方面开发的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的落脚点和归宿在于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而在整个课程资源开发中学生是影响开发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其他课程资源是最终作用于学生资源的,因此,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尤其学生自身内在的资源是最值得研究的。

(1)关于德育资源的研究

①不断更新德育观念,努力建设德育队伍。

为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进一步强化德育管理,我们提出了德育“金三角”理论和“佛手掌”理论。(“金三角”即底边是爱心,左边是责任心,右边是宽容心,金子最纯净、最稳定,代表爱与责任的师德之魂,金子最能经受打击而富有延展性,代表博大胸怀,兼容并蓄。教师只有具备金子般的品质,才能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佛手掌”即大拇指上写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食指上写着“组织是效果

的保证”,中指上写着“机制是持久的动力”,无名指上写着“表扬是巩固的诀窍”,小拇指上写着“批评是艺术的手段”。)为把这一理念贯彻于德育工作中,学校在学年初召开的教育教学年会上专门安排德育方面的培训。每学期都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班主任会、家长会、路队值日教师会、午餐值日教师会、大队委会、值日学生会议等,保证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②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精心实施养成教育

学校将养成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了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了班主任为主体,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家长紧密配合的养成教育工作队伍,形成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班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守则》、《规范》和“小学生养成教育达标内容”,积极开展“达标生”活动,达标率达到95%以上。不断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采用写自查报告、写学习体会、进行养成教育知识考试、主题队会、假日小队、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加深对条文的理解,为我校养成教育的有效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采用给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动员和引导家长参与到养成教育的管理中来,开始时向学生家长发放了《学生养成教育调查表》,过程中让家长参与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校还积极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家庭文明和社区文明。学校根据习惯形成的规律,强化了过程监督,印制了《养成教育达标内容过程性评价表》,人手一份,做到每日自评一次,每周互评、家评、师评一次,在日常管理中,采用发激励奖卡,争创“阳光少年”的形式,建立

了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学生评价机制。同时开展“学生内心道德法庭”活动,采取撰写自我教育说明书,撰写自我教育心理病历,建立“队员自我教育接力本”等措施,真正让学生从内心建立起反省机制,达到了自我教育,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对班级的管理,充分发挥大队委、文明啄木鸟、课间秩序监督员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形成了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监督的良好氛围,并把检查结果每双周汇总一次,授予级部第一名“阳光中队”称号,颁发流动红旗,建立了监督、检查、激励的长效机制。

③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星星火炬引领成长

我校以少先队组织为依托,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体成长的要求,结合不同时期的教育内容,把握有利的教育时机,充分挖掘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把各种无形的思想教育与日常行为习惯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一是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受到教育。学校将九月份作为我校的民族精神专题教育月,做到了“五个结合”,即与升国旗仪式相结合;与校班会活动相结合;与团队活动相结合;与贯彻新的《守则》和《规范》教育、诚信教育相结合;与家庭道德教育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融入专题教育活动之中,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了“课间秩序我最棒”、“放学路队秩序我最棒”、“寻找身边的榜样”和“感动的故事”等活动,将集体主义

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结合建队日和国庆节的到来,开展“队旗伴着国旗飘”主题中队会,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是深入开展环保教育和创建节约型校园活动。组织开展了“假如我是被踩的小草”征文活动,举行了“做地球村小主人”启动仪式,各班在教室里设立了“废纸回收角”,使学生从小树立了环保、节约意识。

④让雏鹰在“少年维权”体验中健康成长

我校于2003年4月创新性地建立了学生的自治组织“胶南市第二实验小学少年维权中心”。近三年来,我校少年维权中心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目标,瞄准内心反省、实践体验、社会共建三个层面,把学生的养成教育、环保教育、法制教育等融入到“维权”当中,制定了“少年维权中心”工作章程,成立了小白兔接待庭、小刺猬调查庭、啄木鸟审理庭、黑猫警长执行庭、小百灵宣传庭等5个工作机构,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我,在感悟中塑造人格,对于校园中容易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件,通过虚拟人物和事件,设立模拟法庭,用案件说法,与学生互动,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这一活动,引起了团市委、教体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在青岛市青少网、胶南市电视台新闻栏目进行了刊登、宣传,学校撰写的相关论文在山东省预防青少年犯罪交流会上交流,学校被评为青岛市依法治教先进单位和“青岛市青少年社区维权岗”。

⑤实施争创“阳光少年”工程,构建了激励性评价的新机制

我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有关要求为指导,以新

的课程改革理念和学习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多元评价体系,按照"人人均是评价者、事事均可评价"的原则,凡学校校长、校委会成员、教师、值日学生及其他学校工作人员在校内外、课内外等教育教学管理中,发现学生好的行为、好的习惯、好的成绩、获得的荣誉等一切有利于引导学生进步,促进学生发展的方面,均可发给一颗“你真棒”标志对学生进行评价,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被授予星光少年、月光少年、阳光少年等荣誉称号。这样,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从门卫到校长都是教育者”在我校得以实现,大大调动起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积极性。

(2)加大学科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利用,促进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育教学质量。

语文学科以《开放阅读的探索》为研究课题,以“开放阅读”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途径,确立了一整套考级书目向学生推荐,对学生进行考级过关。编印《中华优秀古诗文诵读》让学生背诵,定期评选“背诗大王”。在三年级进行了《少儿中国文化经典诵读》的实验工作,实行学校、班级图书流转借阅制度,学校通过举行读书笔记展评、古诗文擂台赛、古诗文诵读活动、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征文演讲比赛、朗读比赛和“普通话示范班”“普通话小天使”的评比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春节习俗”、“海洋水产”等专题研究活动,学生读书成为了一种习惯,学生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数学学科围绕“数学生活化”展开研究,组建了数学奥林匹克班,多次举行了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评出了学校优秀课题研究小组,

激励师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发逐步走向深入,并形成了各年级研究性学习的特色。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和出示的青岛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得到了青岛市教研员的高度评价。

英语教学充分利用先进的英语教学设施,积极开展游戏卡片进课堂、英语考级过关、设立英语日记、英语评价等教改实验,扎实开展英语实践活动,利用英语日和英语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辅导,充分利用宣传栏、英语角、英语板报、英语广播等形式,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参加各级CCTV英语大赛、口语英语大赛、讲故事大赛、“五艺”大赛以及英语文艺汇演,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口语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信息技术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技术资源,加强学生基本知识技能训练,不断拓宽教学内容,进行网络学习,参加网络动漫画比赛和网络答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一批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并能掌握一定技巧的信息技术小能手。

科技教育将实验教学活动向第二课堂延伸,成立校科技小组,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观看科技录像、进行科学小实验,举办校园科技节,开展劳动小巧手比赛,参加青岛胶南科技创新大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培养了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科技意识深深扎根入学生心中。

艺术体育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艺体兴趣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艺体素养,大力培养特长生。学校的艺术节和体育节,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天地,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体验,学生的个性特长在

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展,一些具有良好的意志、健康的体魄、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的学生逐步脱颖而出。

三、研究结果

1、改善了办学条件,拓宽了教育空间,完善了学校管理制度,促进了学校精细化发展。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促进了学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使学校走向了内涵发展之路,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三年的探索,学校用于基础建设、仪器设备、图书音像资料等硬件的投资随着加大,各种特种教室应有俱有,校园文化建设投资形成规模,教师教学、办公设备也得到极大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为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和学校发展增添了后劲,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胶南市教育条件装备学校、青岛市绿化单位。

资源的开发使教师、学生接受教育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大,视野更加宽阔,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大课堂,共建立11处实践基地,师生能够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学习新知识,学校的现有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有效利用,教师课程资源的再开发能力大大加强,学校被评为胶南市信息技术示范学校。

资源的开发使学校规章制度得以完善,依法治教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全校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每位教职工的精品意识得到提高,学校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在工作中得到高度体现,促进了学校快速发展,赢得上级部门、社会、家庭的认可,年底办学水平评估列市直小学前茅。

2、形成了开放的学校办学之路,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走大德育之路,谋大课堂之略,现已形成学科教学与活动课教学、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全员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框架,校本课程形成了校内外结合的开发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以“学校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学校特色课程、学科拓展性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满足了教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生命力和活力。

3、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学科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品行内化为自觉行动,在各种参赛中有多次在市级以上获奖,学校在胶南组织的各项单项比赛中也屡次获优秀组织单位,学校教学成绩也步入前列。

4、增强了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科研能力,推动了学校的科研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经过三年的研究探索,激发了全体教师科研意识,促进了科研能力的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迁移到学科教学中,深化了学科教学改革,学校名师群体初步形成,各级教育教学高手不断涌现,获胶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42人次,有20多名教师成为市地教育、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在市级以上获奖论文226篇,发表论文13篇,胶南市公开课、优质课、研究课55节。

该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共获得胶南市级以上58个奖项。学校先后被评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从课程资源理论与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1999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确立了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课程改革的现实也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际就是在走向决策分享,而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使得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与办学思想设计与开发符合本学校特点的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从教师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繁重的工作量,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大部分教师不再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在来源、范围、形式与采用方式上都得到了扩展与再认识,但仍然发现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解存在偏差,为数不少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主要就是指条件性课程资源或显性的课程资源,她们经常不自觉地把校本课程的资源等同于校本教材或教学用的材料。因而在开发中往往只关注这一类课程资源的开

发。且不太注意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经常就是一些知识与活动的机械拼凑。 3、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我校座落在胶南东部新城区,临近胶南市政府、新华书店、教师进修学校,濒临美丽的大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我校2001年10月刚刚建校,一方面,社区群众对优质教育具有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素质、家长素质等不能很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正就是发挥学校优势,促进学校发展的一剂良药。 4、从当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课题前期论证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①教师课程资源意识与开发能力欠缺,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能力。 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注重国家与地方规定好的的课程资源,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③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开放意识缺乏研究,学校周围及社区的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④校内的硬件资源作用不能发挥最大限度,被闲置与浪费。 ⑤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利用。 ⑥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二)、研究目标 1、理论层面的目标:从校本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资源扩展与开发的角度,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进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需求评估 1.明晰学校教育哲学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我校的教育哲学是实施人本管理,让学校成为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实施人本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展示生命力的舞台。 2.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诂,我们组织设计了问卷,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分别采取了直接答卷、选项填空、大规模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校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的思维品质的养成。 3.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虽然是中心校,但教学资源相对于城区来进比较匮乏。加之生源多属于农村家庭。父母的教育意识淡薄。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的娇惯,忽视了礼仪与感恩,部

分学生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身体素质差,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水平。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迫切地想促使孩子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在特长方面有所发展。基于这样一种现状,需要重建学校文化,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目标,使这所半个多世纪的老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课程管理与决策权利的下放,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实践探究中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哲学的方向。 4.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 近年来,县局、政府为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扩建了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光盘播放室、卫星收视室等。这些无疑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资源。在人力上,我校的教师年龄年青化。他们爱好广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快。例如,王丽萍老师毕业于专业音乐学校。擅长器乐、舞蹈。门殿宗老师擅长微机知识,在flash制作方面更是游刃有余。苗秀玲老师一直任教科学、自然学科,对于种植、养殖也属于内行,总之,我们能根据教师的擅长来满足学生的所需。 另外,我们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也很丰富,学校附近,各种机构、企事业单位较多,居民较集中,镇领导也力图改善生活环境,扩大了服务的范围:维修、购物、扶贫帮困、关爱弱小、节日喜庆活动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美化生活环境,与当地居民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目标

生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未来前景和建议

生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未来前景 和建议 生态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景,一方面取决于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自身的固有属性,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各个实施主体、评价主体之间的协调与互动。但是,考虑到实际环境的复杂性与差异性,无论哪一种课程开发策略,其解决问题的适应范围都是有限的,一旦将其功能发挥至极致,那么其自身的局限也会呈现出来。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一、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在当前形势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面临着许多良好的机遇。首先,国家注重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教育。语文学习是传统文化素养培养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作用逐步凸显,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要求。当前的教育改革进一步要求加强广大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凸显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这种重视也为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当然,生态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在迎接良好的发

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现实挑战。 挑战之一:生态教育理念的认知偏差。由于大多数人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态主义观念,以及生态教育含义本身的广袤性,很多人目前对生态教育理念尚存在一定的错误认知。要通过理论学习,使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生态学的重要价值,将其思想迁移到教育中,结合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认真体会、领悟,形成符合本土实际的、系统的、结构完善的生态教育理论,以此指导营造教育生态,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健康发展。 挑战之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对于众多普通学校尤其是教育改革基础薄弱的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个新生事物,本校教师缺少课程资源开发经验,宏观思想理论准备与微观教育资源调研不足。因此在全面推进、实施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易盲目照搬国外教育理论和经验,不能结合本校实际消化有关理论和经验,造成实践与理论严重脱节。 挑战之三: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果展现、交流形式单一。目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果展示与交流沿袭传统教学科研成果形式,多以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展现,从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教育研究活动变成一个静态的、平面的纸质文档,教研活动的丰富性被人为的遮蔽,得不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带来展示交流的有效性大为降低。同时,校本课程资源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吴市中心小学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 课题实验方案 常熟市吴市中心小学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的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具有科学素养,也必须具有劳动技术素养。学校中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无论是从传统教育思想的视角,还是从现代教育思想的视角,都是培养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始终面临着如何面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的问题。我们以为,开放而有活力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应该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劳动技术生活体验出发,积极重视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根植现实,面向未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关注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呈现,关注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努力把课程与生活融为一体。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不断地丰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内涵,为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同时,对于学校而言,通过建设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实现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有效的实践策略。 2.我校自1996年开始,开展了“培养跨世纪新型农业后备人才的研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造就新型劳动者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中加强“动手做”的实验研究”和“面向苏南农村发展特色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等课题实验,学校的研究课题层层深入,课题选取劳动技术教育为切人口,结合本地农业经济形势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改革劳动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学生劳动素质的综合评估方法,积极

开展农业种养殖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劳动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通过课题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认为,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广阔背景下,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研究需要有一个继续深化的过程,尤其是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层面上需要有一个新的突破。为此,学校重新确立了“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为学校的实验课题。 二、理论假设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是指有利于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校本教材建设,也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劳动基地建设、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活动、校园劳动技术教育文化、地方现代科技成果等。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就是通过加强对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因地制宜地建设和利用贴近时代、贴近师生、贴近学校的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深入的校本教学研究与交流,打造特色课程,弘扬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特色,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本课题作为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与同类课题的区别在于把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既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凸现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实践上,并通过对教材开发、地方课时设置、课程校本化管理、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家校教育辐射等一系列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实践。通过学校课题研究重心的下移,积极追求课题研究的实效,凸显校本研究的积极意义。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

小学校本课程内容

小学校本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既落实国家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又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彰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根据教研室小学室的要求,现拟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 (一)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 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一个基础: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

验、自我选择,张扬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三)明确一个原则: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本学期,开发出一套适合各年级学生特点、具有序列性的第二册学校课程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将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监督,并注重积累,编写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方面的校本课程,编写形成我校的校本课程丛书,形成“体现个性、具体实用、富有活力”的特色。并且使教师真正做到不仅会教教材,而且会编教材,成为科研型教师。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开发以“好习惯伴我成长”为教材名称的具有序列性的1—5年级第二册校本课程。每册分“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版块的内容,每个版块两个单元,每个单元初定为2—4课内容,课时内容各级部自主安排,确定好后交教导处审定。必要时,可更换单元课题。加上单元评价,每个单元大致为20页,每册书80页左右。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说明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

2020年小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2020年小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20xx年小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1、学生兴趣和需求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几年来借读学生人数占到了学生总数的75%,生源大多是外地来秦打工人员的子女,他们的家长做小买卖的居多,其中有父母离异的,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家,还有的干脆就花钱寄养在别人家,一周才能见到一次父母。父母为了生计奔波,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不能对孩子尽到应有的监护责任。他们租住的多是平房或下房,孩子没有太多的活动空间,每天上学的时候,与老师和同学在一起觉得很快乐,一到星期天或放假,他们就更可怜了,只能一个人呆在家里,还要自己煮饭吃。这群特殊的孩子处于无人管教的真空地带,家庭教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我们在思索:我们的学生最需要什么教育?我们的学生家长最需要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校本课程应补充什么,才能成为对学生真正有意义的课程。尽管我们的学生也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需求,渴望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思维的养成,但他们更需要的是安全健康的成长。 所以我们以安全、质量、发展为学校教育主线,把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护自救、互救的技能,作为提高生命质量,谋求发展的基石。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确保

一方平安的安全教育目的,让学生在拥有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拥有美好的生命,基于这种定位,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决定把孩子们最需要的《安全伴我行》作为校本课程的必修课,在一至六年级开设,由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授课内容。在《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的通知》的指导下,我们深入学习了《走进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等书籍,从而使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校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有明确的育人目标;要使校本课程具有生命力,挖掘本土资源的优势是最好的开发途径;要想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于是在校本课程中增设满足学生需要的选修课,成为我们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目标。 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意向调查,陈列了篮球、乒乓球、田径、象棋、围棋、英语、舞蹈、腰鼓、剪纸、声乐、绘画、科技、采访、导游、钢琴、二胡等二十多种不同的科目,交给孩子们去选择,然后,根据学生的人数和教师资源情况,确定了校本课程开设的兴趣科目。 2、学校现有课程资源 首先我们就校内的教师专业特长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调查档案、看资料、个别交流等形式,了解到我校有一批艺术、体育、手工、学科业务专长的教师。为此,学校精选了部分校本开发的理论书籍和文章推荐给老师学习;邀请市区教研室专家到学校做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由本校领导做校本课程开发座谈会的主讲人。通过系列措施,使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明确的认识,强化了教师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教研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为指导,调动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和自主管理课程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我校和社会的课程资源,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并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点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前期论证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已经成为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当前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撑,现在也应成为我们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存在着的7 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加德纳认为这7 种智力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正是这7 种智力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 (二)自我评估 我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品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宗旨,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隐性课程,已基本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内部设施完善,微机室、多媒体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齐全,图书、音像资料完备。 现有任课教师19名,大专学历达标率100%,40岁以下教师占88.8%,且素质较高。经过理论培训,外出学习,课题研究,教师思想观念先进,具有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教学管理、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居全县上游,具有初步的课程开发实施能力。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水平逐渐增强,学校特色日渐突出。在信息技术、科研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英语教学、语文读写同步运行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课程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开发的目标 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和本校实际,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目标如下: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珍惜时间,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 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4、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从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 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 6、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

.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

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 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 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 . 和风格,而当前我们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办学特色。二是张扬本校教师的个性的需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视为一种职业更多地提倡具共性,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个性特点。实质上,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 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个性品质 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学生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的老师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智慧培育智慧,以个性养成个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校本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都由一线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程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就是对我们思品课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改革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增加用于思想政治课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同时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就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而言,有很多内容并不适应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要,如在教材编写上没有处理好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同时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补充大量的课外资料用于教学,但是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资源极度缺乏,就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施。所以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重要的途径,是落实新课标的内在要求,是有效推进新课程发展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以往认为农村校本课程资源贫乏的认识和目前课程过 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及当地文化传统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在研究中紧密结合地方及学校实际,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和科技创新 2、研究的意义: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是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重要 组成部分,这对于改革思想品德教学理念、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保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开发与利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农村学校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贯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建立和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有利于推动农村学校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思品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加深农村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激发农村中学生对思品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德育新途径,达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内化作用,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高中二年级]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完整方案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与背景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更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 为了能使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对他们加强信息技术素养、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培养,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从建校就开设计算机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主要通过硬件基础、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从网上获取信息、信息发布(网页制作)以及程序设计基础几个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简单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等技术。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令人倍感欣慰。 我校一直努力构建“全面+特色”办学模式。“办一所有个性的特色学校”,这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也是社会各界对立发中学的殷切期待。希望通过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来提高子女的电脑操作水平、从网上获取资料的能力、完成简单的文字处理等,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我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开设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我校有着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先后建起两个机房、校园网等。3位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近年的风雨兼程奋力拼博,不断积累宝贵的经验,不断茁壮成长,如今信息技术教学已初见成效,取得令人欣喜的好成绩:马宁、崔红娟等老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竞赛”中获奖,还有一大批学生获计算机大赛一等奖,为了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爱好者的操作水平,我们到了非开选修课的时候了。 二、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根据本校自身优势,经校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自我发展提供空间。 3.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校本课程的设置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衡东五中谭振武 [内容摘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的实施,使学校对课程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地域特色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将从学生的需要、具备的条件、具体的策略等几方面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利用衡东县的地域特色,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了解学生需要,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找准目标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还需要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资源需要评估,明确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

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这几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发现:因为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家庭教育资源也不够丰富;学生吸收信息的渠道不是很多;家长的观念虽然近几年来因为所在地的经济有了快速地发展而有所改变,但还是跟城市里的家长有着一定的距离——只注重孩子成绩单上的数字却 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学生也越来越多,使得学生、家长的素质更加参差不齐。总之,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我们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一段距离。所以我们急需通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二、盘点家乡地域资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 我们的家乡衡东县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风光旖旎。衡东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素有“皮影戏之乡”、“花鼓戏之乡”、“剪纸之乡”、“龙舟之乡”、“龙狮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的盛誉,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土菜名县”。 衡东山奇水秀,峰险洞幽,文化源远流长,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山有四峰山、杨山、灵山、二童攻书山,山林深处,斜阳阡陌,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精神,我校在切实保障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同时,充分挖掘学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了适合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 我校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将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使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设置渐趋合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校校本课程目标、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管理、课程的评价按以下要求开发和实施。 一、课程目标 学生层面 1.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2.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层面 1.促进教师积极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促进教师在研究中发展,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的水平。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发教师的教育潜能,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学校层面 1.努力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2.体现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发展。

二、课程的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我校校本课程的设置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从办学理念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 2.开放性——课程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克服传统课程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限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3.多样化——课程开发从学生多样化需求出发,组织形式多样化,开设课程多样化,培养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人才。 (二)课程种类及内容 校本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每周按课表上安排的固定时间上课,学生人人参与学习;选修课学习时间设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每周两次课,面向有一定兴趣和特长的学生。 1.校本必修课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衡东五中谭振武 [内容摘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的实施,使学校对课程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地域特色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将从学生的需要、具备的条件、具体的策略等几方面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利用衡东县的地域特色,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了解学生需要,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找准目标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还需要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资源需要评估,明确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

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这几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发现:因为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家庭教育资源也不够丰富;学生吸收信息的渠道不是很多;家长的观念虽然近几年来因为所在地的经济有了快速地发展而有所改变,但还是跟城市里的家长有着一定的距离——只注重孩子成绩单上的数字却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学生也越来越多,使得学生、家长的素质更加参差不齐。总之,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我们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一段距离。所以我们急需通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二、盘点家乡地域资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 我们的家乡衡东县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风光旖旎。衡东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素有“皮影戏之乡”、“花鼓戏之乡”、“剪纸之乡”、“龙舟之乡”、“龙狮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的盛誉,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土菜名县”。 衡东山奇水秀,峰险洞幽,文化源远流长,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山有四峰山、杨山、灵山、二童攻书山,山林深处,斜阳阡陌,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历史教研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课程名称一:中外历史风云人物评述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实践,更加深切感受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清晰的理顺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学会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进一步提高大家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加走进历史人物,走近他们的思想、生活、主要活动,帮助大家更好的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多的聪敏和智慧去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二)课程内容

(三)授课方式及计划 本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共18课时,授课15课时,复习考试3课时。使用多媒体投影、录像资料等教学设备。 (四)课程评价 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授课和学习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参与度、作业完成等过程性评价,学期授课结束时通过纸笔测试或小论文、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二、选课建议 1、选择本课程的同学应对历史学科有较高兴趣爱好和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 2、限定人数50----60人。 课程名称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人类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的辉煌灿烂的文明,体会这些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学们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收到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世界优秀文明的濡染。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开阔国际视野,确立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二)课程内容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 2、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雄伟的金字塔 3、佛教建筑的瑰宝-----印度泰姬陵 4、圣城----耶路撒冷 5、石头的交响乐-----巴黎圣母院 6、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山水古诗文赏读》开发方案 一、开发的目的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山水古诗文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能使孩子们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 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将构建具有个性化的、本土化的校本课程:《走进山水古诗文》,并努力将古诗文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着力培养一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3、提高学生的言语感知与领悟能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5、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6、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二、课程开发过程 校本教材内容既选取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背篇目,也选取大量外籍名人诗篇。学生们不仅能读到《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这样流传千古的经典诗篇,还能读到许多虽不知名的优美的诗篇。 我校古诗文教育的宗旨就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来制定校本课程,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体系。因此在总结平时开展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可以在每篇诗文之后,根据教材内容,提供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实践活动方案,如安排“请您画一画”、“请您填一填”等。这些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提高诵读的效果。 三、课程内容框架

为适合学生阅读,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共编写低、中、高三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采取按年级、按内容分单元编排,努力做到循序渐进。 1、具体内容 1、《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2、《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就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4、《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5、《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泰山吟》【南朝】谢灵运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岞崿既崄巘,触石辄迁绵。 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石闻何吨蔼,明堂秘灵篇。 7、《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题天柱峰》【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11、《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2、《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