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蛇》

合集下载

冯至《蛇》赏析2

冯至《蛇》赏析2

冯至《蛇》赏析2
山鬼鸿
冯至:
(1905-1993),河北涿县人。

著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41年创作《十四行集》。

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叙事诗卓有成就,《帷幔》、《蚕马》等被朱自清誉为“堪称独步”。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冲下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赏析:
蛇是一种令人“悚惧”的动物,它阴郁而冰冷,令人不寒而栗;但是,在诗人冯至的眼中,蛇却是可爱的,蛇是诗人寂寞的隐喻。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言语”,什么样的寂寞让诗
人得以如此呢?原来,这是诗人的相思,诗人在想念远方的姑娘,并以蛇为喻,托梦给心爱的姑娘,希望她能梦到。

在诗人的眼中,蛇是忠诚的伴侣,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是害着热烈的相思的家乡姑娘。

于是,诗人送出了月光一般轻轻地,潜潜走过的蛇,希望它“为我把你的梦境冲下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在此,诗人把主观的相思化为具体化的意象和形象的比喻,同时,“花朵”也具有了某种幻美之感。

《蛇》教案(精选14篇)

《蛇》教案(精选14篇)

《蛇》教案(精选14篇)《蛇》篇1课题蛇№2教学目标德育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智育蛇这一意象的特点,代表什么美育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教学难点意象的探究教学关键情感价值课型教学方法朗读分析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总结练习作业一、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学生朗读三、蛇的意象的探讨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四、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四、分析结构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导入疏导归纳引导布置了解识记理解巩固完成板书设计蛇将“寂寞”比喻为“蛇”,就是“爱”的同义语课后记事《蛇》教案篇2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喜欢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2、引导幼儿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3、在猜测、操作中,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活动准备:故事ppt、黑板、双面胶、小蛇、水果图片若干、小蛇教具若干活动重点: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冯志《蛇》作品赏析

冯志《蛇》作品赏析

冯志《蛇》作品赏析《蛇》是中国现代作家冯志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三个女性角色在乡村中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纠葛,展现了家庭、社会和自我的冲突与救赎。

小说以农村为背景,描绘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变革与矛盾。

故事的主角是三个身份和背景不同的女性:小冬、小兰和小洁。

她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小冬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女子,她嫁给了一个庄稼汉,过着平凡而安定的生活。

小兰是一个从城市搬到乡村的知识分子,她抱着崇高的理想来到乡村,但逐渐迷失自我。

小洁是一个独立而坚强的女性,她在社会变革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最终实现了个人的成长和改变。

通过对这三个女性角色的深入塑造,冯志展现了女性在农村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

小冬是一个代表了大多数中国农村妇女的形象,她拥有对家庭的执着和忍耐,但也为此付出了很多牺牲。

她固守传统的家庭观念,甘愿以贞烈妇女的身份生活,但却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

小兰是一个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她来到乡村,试图逃离城市中的种种束缚,但最终却陷入了传统观念的边缘。

她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生活下去。

小洁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斗志的女性,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坚守自己的原则,不愿为传统价值观所左右。

她成为了小冬和小兰的榜样,也通过自己的经历,给予了她们勇气和启示。

在小说中,冯志对社会变革和传统观念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揭示。

他对乡村社会进行了深入剖析,呈现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画面。

他不仅关注乡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风貌,也关注乡村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和追求。

小说中对乡村传统的批判与思考,对农村社会转型的描写,展现了时代变革和个体命运的交织。

《蛇》还通过对女性的细腻描写和人性的探索,体现了冯志的独到之处。

他通过对女性的刻画,揭示了女性在家庭、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矛盾与挣扎。

他充分展现了女性的韧性、智慧和坚强,以及她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鲜活真实,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总体来说,《蛇》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内涵的小说作品。

诗歌《蛇》赏析

诗歌《蛇》赏析
中 国现 当 文 学研完

歌 《 蛇
。 孙 秋 英


曾 以 《 夜 之 歌 》和 《 游 及 其他 》 两 部 诗集 而 被 鲁 迅 昨 北 赞 为 “ 国最 为杰 出 的抒情 诗人 ”… 的冯 至 ( 9 5 l 9 ) 中 1 O 一 9 3 是 中 国现 代 最 著名 诗 人 之 ,他 的诗 歌 多深 沉 、含 蓄 , 于平
录如下:

他 在 1 2 年创 作 ,后 收 入 《 夜 之 歌 》被 广 泛 流传 的经 典 之 心 事 传 达 。 99 昨
诗 是 看 个英 国唯 美 主 义 画家 比亚 兹 莱 的一 副 黑 白线 条 画 而 作 化 出 你 、我 、它 三个 角 色 的 两 种相 思 。其 中 , “ ”对 爱 的 我
和 “ ”的相 思 , 左右 为 营 , 互相 呼 应 ,可 见 作 者 的匠 心 。 我

淡 中见 奇 巧 ,其 诗 歌 的盛 誉 几 乎 贯 穿 了整 个 现 代 文 学 。其 中
作 《 》就 是 一 很好 的例 子 。 据 作 者 自己后 来 同忆 ,这 首 蛇 个 的 一 即 景 小诗 , “ 上是 一 蛇 ,尾 部 盘 在 地 上 ,身 躯 直 首 画 条 长 ,头 部 上仰 , 口中衔 着 一 朵 花 ”,这 是 一 条 友善 的蛇 ,它 微 笑 着 , 目光 明亮 而澄 澈 , 因此 他觉 得 这 条 蛇 “ 美 无 邪 , 秀 在 诗 歌 中 ,所 以有 了这 首 脍 炙 人 r的 《 》 。现 把 其 诗 歌 摘 ] 蛇
( 载 于 昨夜 之歌 》北 新 书局 1 2 年 版 ) 原 97
的杂 志 《 面志 》 是 存 2 世 纪 9 年 代 末 由 当时 刨 造 社 的几 名 黄 O O

冯至最经典的诗

冯至最经典的诗

冯至最经典的诗原文:《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一、衍生注释:
“寂寞”: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受。

“蛇”:一种象征,可能代表诗人隐秘而深沉的情感。

“乌丝”:指女子乌黑的头发。

二、赏析:
这首诗构思巧妙,以蛇为喻,将寂寞具象化。

蛇的安静、神秘,恰
如诗人内心深处那份默默的情感。

用“月影一般轻轻地”描绘蛇的动作,营造出轻柔、梦幻的氛围。

把梦境比作“绯红的花朵”,充满了诗意和
美感。

三、作者介绍:
冯至,现代诗人、学者。

他的诗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既蕴含着
深厚的情感,又富有哲理思考。

四、运用片段: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坐在窗前,望着那轮明月。

这时,
我想起了冯至的《蛇》,我的寂寞仿佛也化作了那条蛇,在月光下静
静地等待着。

难道这不是一种独特而又深沉的情感体验吗?就像我在
这孤独的时刻,渴望着有人能读懂我内心的热烈。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赏析冯至《蛇》诗歌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其创作的诗歌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蛇》是冯至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都呈现出了特别的魅力和价值。

下面将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对《蛇》进行赏析。

一、从内容上来看,《蛇》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蛇类形象。

诗中写道:“蚩蚩山下的一条蛇,皮亮如玉头似天;把人纠缠也吓人,狰狞之与美丽间。

”诗中的“蚩蚩山”和“一条蛇”营造出了一种恢弘、壮美的山水氛围,而“皮亮如玉头似天”一句则非常准确地描绘了蛇的形象。

另外,“把人纠缠也吓人,狰狞之与美丽间”这句话则是描述了蛇类常常带给人们矛盾的感受,既有虚幻、奇异的美,又有恐怖、危险的威胁。

这些细节展示了冯至对蛇的丰富观察,诗歌的内容因此显得非常生动、画面感强烈。

此外,诗歌还在写蛇的同时,与生命进行了联系。

诗中写到:“脐下悄然生命放出,摆尾猛绕击向草间。

”句子中暗示了这一条蛇正在进行的狩猎行为。

“生命放出”则表达了生命方式是永远不会停歇的、不屑一顾的。

这一表述本身可以理解为蛇的资本方式。

二、从艺术表现上来看,《蛇》诗歌显露出了诗人的坚实功底和独特风格。

首先,在形式上,诗歌以七绝为基础,运用了典型汉字的音、意、象、韵四个方面,在语言上使人有感觉。

其次,诗歌的韵律十分优美。

整首诗用了很多“押韵”的手法,如“亮如玉”、“似天气”、“全草共”、“脐下放”等等。

韵律使整首诗的节奏更有感官的美感。

最后,在文字运用上,《蛇》所侧重的是物我互动。

诗人把物象、情感和意境合并起来,创造了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情感共鸣的语言生活。

例如,“狰狞之与美丽间”中的“狰狞”和“美丽”就存在一种对立和较量的关系,表达了蛇类怪诞、寂静的形象和美态。

这种细腻的文字表达方式,很好地展示了诗人的语言造诣和感性思维。

综上所述,《蛇》这首诗歌不仅描绘出了蛇的形象,还在隐秘之间传递了生命的精神。

而诗歌艺术上的表现也十分高质量。

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摘要:一、概述《蛇》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二、分析《蛇》诗歌的主题思想三、解读《蛇》诗歌的艺术特色四、总结诗歌价值及影响正文:一、概述《蛇》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蛇》是我国著名诗人冯至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人冯至(1896-1983),原名冯文植,字至善,江苏南通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

这首诗歌创作于1925年,发表于《小说月报》上,是冯至早期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当时正值中国民主革命的高潮,民众疾苦、国家内忧外患,诗人通过对蛇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民众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分析《蛇》诗歌的主题思想《蛇》诗歌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民众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中,蛇成为了一个象征符号,代表着受苦受难的民众。

诗人通过描绘蛇的形态、动作、心理等,表现出民众在压迫、苦难中的顽强生存意志和寻求解放的渴望。

同时,诗人以蛇为载体,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和对光明的向往。

在这种背景下,《蛇》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对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怀。

三、解读《蛇》诗歌的艺术特色《蛇》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诗人以蛇为主题,通过对蛇的细腻描绘,使诗歌意象鲜明、生动。

其次,诗歌采用象征手法,以蛇喻人,将蛇的形象与民众的命运紧密联系,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

再者,诗歌结构严谨,意境深远,通过蛇的生存状况反映出现实社会的种种困境。

最后,诗人在诗歌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四、总结诗歌价值及影响《蛇》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面,表达了诗人对民众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这首诗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现代诗歌创作的典范之作,同时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对《蛇》诗歌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冯至的文学成就和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结束语】通过对《蛇》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冯至对民众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蛇》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蛇》课件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 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 1932 年 5 月施 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这一诗派既受益于法国象征诗 “纯粹诗歌”观念的影响,又与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李金发 为代表的初期象征诗派的诗美追求一脉相承。
从内容上看,诗歌的主题来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 精神:彷徨和失落。在诗歌技巧上,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 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不仅使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 中国特色,更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象单元和主体的人生感 悟有机地容纳整合,形成诗歌的整体意象之美。
1.这首诗以“蛇”为题,在构思上有什么好处? [提示] 从侧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有一 颗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烈的心。
2.为什么说“你的梦境”“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提示] 诗人把“你的梦境”比喻为“一只绯红的花 朵”,以温暖的颜色修饰花朵,衬托出情感的痴迷和 浓烈。意味着姑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 换来醉心的欢喜。
冯至的诗到 1925 年趋于成熟,1926 年写的这首《蛇》, 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 年, 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慈莱本人的作品 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 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蛇,无 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 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它不给人以任何 美感。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 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 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 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3.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 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点拨] 本节诗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 “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 蛇行走时,就是轻轻地、潜伏式地走过,就如同作者内 心小心翼翼、想引起姑娘注意的心情。最后,作者的渴 望也是通过“蛇”把梦境衔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蛇年 ●给大家推荐一首关于蛇的诗●

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作者生平
冯至(1905—1993.),原名 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 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德文 系,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 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 《昨日之歌》,1929年8月 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 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 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这首诗是冯至早期的作品,据诗人自己称, 这首诗是因为看到英国著名画家比亚兹莱的 作品《梦》而作,画中有一条好白花纹的蛇, 口中衔着一朵花。冯至见之, 颇为 心动,他觉得,比亚兹莱画 中的 蛇那沉默的神态,像是青年 人感 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有 如一 个少女的梦境。
今年是蛇年,蛇这个意象,经常令人 想起诱惑、妖魅以及恐惧,尤其是中 国诗歌德语境中,常常【龙蛇】连用, 是个千年配角。不过,在现代诗人冯 至的这首诗里,蛇不仅是主角,而且 一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出一种美好、 深沉的意韵。
• 【寂寞】是古往今来的诗人常写的 主题,然而有一条安静、无言的蛇 来比喻寂寞,却显得的十分独特, 这也是我推荐这首诗的原因。这个 譬喻大胆新颖,诗人在其中倾注了 浓厚的多情感,画面感极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