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计算机设计大赛类)

实验报告(计算机设计大赛类)
实验报告(计算机设计大赛类)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电压报警器实验报告

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 报告书 课题名: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xxx

目录 1.设计目的 (2) 2.设计内容 (2) 3.设计要求 (2) 4.设计原理 (3) 5.硬件电路图 (3) 6.程序代码 (5) 7.程序及硬件系统调试情况 (19) 8.设计总结与体会 (19)

一、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学习完本门课后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设计和应用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具有动手、动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是培养在校工科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和独立自主解决设计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微机系统的软件、硬件设计的方法、设计步骤,使学生得到微机开发应用方面的初步训练。让学生独立或集体讨论设计题目的总体设计方案、编程、软件硬件调试、编写设计报告等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由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初步过渡。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熟练掌握微机系统与接口扩展电路的设计方法,熟练应用8086汇编语言编写应用程序和实际设计中的硬软件调试方法和步骤,熟悉微机系统的硬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不仅要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检验学生对本门课学习的情况,更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查阅资料,撰写设计报告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 设计一个电压报警器,要求采集实验箱提供的0~5V的电压,当输入电压在3V以内,显示电压值,如2.42。当输入电压超过3V,显示ERR,并报警。电压值可在七段数码管显示,点阵广告屏显示或液晶屏显示。报警形式自行设计,

2019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北大学选拔赛作品分类

附件1 2019 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西北大学选拔赛作品分类及要求 一、大赛作品内容分类 西北大学选拔赛作品内容共分11 类(组): 1.软件应用与开发。 2.微课与教学辅助。 3.物联网应用。 4.大数据。 5.人工智能。 6.信息可视化设计。 7.数媒普通组(主题:海洋世界)。 8.数媒专业组(主题:海洋世界)。 9.数媒动漫游戏(主题:海洋世界)。 10.数媒微电影(主题:1911 年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11.数媒民族元素(中华服饰、手工艺、手工艺品、建筑)。 二、大赛内容分类及说明 1.软件应用与开发类 包括以下小类: (1)W eb应用与开发。 (2)管理信息系统。 (3)移动应用开发(非游戏类)。 (4)算法设计与应用说明: (1)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2)每位作者在本类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2.微课与教学辅助类包括以下小类: (1)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类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2)中、小学数学或自然科学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3)汉语言文学(古汉语、诗词曲赋、散文等,内容限在1911年前)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4)虚拟实验平台。 说明: (1)微课为针对某个知识点而设计,包含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环节。要有完整的某个知识点内容,既包含短小精悍的视频,又必须包含教学设计环节。不仅要有某个知识点制作的视频文件或教学,更要介绍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教学设计、例题、习题、拓展资料等内容; (2)“教学辅助课件”小类是指针对教学环节开发的课件软件,而不是指课程教案;

(3)课程教案类不能以“教学辅助课件”名义报名参赛。如欲参赛,应进一步完善为微课类作品。 (4)虚拟实验平台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进行设计、支持完成某种实验为目的、模拟真实实验环境的应用系统。 (5)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6)每位作者在本类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3.物联网应用类包括以下小类: (1)城市管理。 (2)医药卫生。 (3)运动健身。 (4)数字生活。 (5)行业应用。 说明: (1)城市管理小类作品是基于全面感知、互联、融合、智能计算等技术,以服务城市管理为目的,以提升社会经济生活水平为宗旨,形成某一具体应用的完整方案。例如:智慧交通,城市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监控,城市应急管理,城市安全防护,智能建筑,文物保护和数字博物馆。 (2)医药卫生小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实现智能化医疗保健和医疗资源的智能化管理,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建议但不限于如下方面:医院应用如移动查房、婴儿防盗、自动取药、智能药瓶等。家庭应用如远程监控、家庭护理,如婴儿监控、多动症儿童监控、老年人生命体征家庭监控、老年人家庭保健、病人家庭康复监控、医疗健康监测、远程健康保健、智能穿戴监测设备。 (3)运动健康小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以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大众健身质量为目的,建议但不限于如下方面:运动数据分析、运动过程跟踪、运动效果监测、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养成以及职业运动和体育赛事的专用管理训练系统和设备。 (4)数字生活小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通过稳定的通信方式实现家庭网络中各类电子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以提升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便利程度为目的,包括如下方面:各类消费电子产品、通信产品、信息家电以及智能家居等方面。鼓励选手设计和创作利用各种传感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满足生活需求的作品。 (5)行业应用小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解决某行业领域某一问题或实现某一功能,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价值为目的,包括如下方面: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零售、物流、农林、环保以及教育等行业的应用。 (6)作品必须有可展示的实物系统,作品提交时需录制系统演示视频(5分钟-8 分钟)及相关设计说明书,现场答辩过程应对作品实物系统进行功能演示。 (7)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4.大数据类包括以下小类: (1)大数据方案设计。 (2)大数据应用系统。 (3)大数据挑战赛。 说明: (1)大数据方案设计小类作品,应基于数据科学与数据思维,针对某一领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作品必须以数据为依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以此提出一套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作品以方案论证报告为主要提交形式,并以数据来源和相关处理程序为附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来源、问题背景、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等。作品可涉及以下领域: ①环境与人类发展大数据(气象、环境、资源、农业、人口等) ②城市与交通大数据(城市、道路交通、物流等)

电子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1. 电子琴 (2) (1.1 )设计要求 (2) (1.2 )设计的作用. 目的 (2) (1.3 )设计的具体实现 (3) (1.4)心得体会、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改进意见等 (7) (1.5)附录 (8) (1.6 )参考文献 (9) (1.7 )附图 (9) 2. 温度控制电路 (10) 2.1 )设计要求 (10) (2.2 )设计的作用. 目的 (10) (2.3 )设计的具体实现 (10) (2.4)心得体会、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改进意见等12 (2.5)附录 (12) (2.6 )参考文献 (13) 3. ...................................................... 信号发生器13 (3.1 )设计要求 (13) (3.2 )设计的作用. 目的 (13) (3.3 )设计的具体实现 (14) (3.4)心得体会、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改进意见等 (17) (3.5)附录 (17) (3.6 )参考文献 (17) 4. ...................................................... 音频放大器18 (4.1 )设计要求 (18) (4.2 )设计的作用. 目的 (18) (4.3 )设计的具体实现 (18) 4.4)心得体会、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改进意见等 (21) (4.5) .......................................... 附录21

(4.6 )参考文献 (21) 简易电子琴设计报告 一.设计要求本设计是基于学校实验室的环境,根据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条件来完成设计任务,设计一个简易电子琴。 (1).按下不同琴键即改变RC 值,能发出C 调的八个基本音阶,采用运算放大器构成振荡电路,用集成功放电路输出。 (2).选择电路方案,完成对确定方案电路的设计。计算电路元件参数并记录对应不同音阶时的电路参数值、元件选择、并画出总体电路原理图,阐述基本原理。(3).连接安装调试电路。 (4).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二. 设计的作用、目的 1. 学会用仿真软件对设计的原理图进行仿真。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锻炼学生 自学软件的能力,通过查阅手册和文献资料,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2. 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3.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在理论计算、结构设计、工程绘图、查阅设计资料、标准 与规范的运用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教学大纲

《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本课程为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拓展设计思维空间,提升学生艺术设计能力,培养高效、灵活、动手能力强,社会适应性好的高级专业设计人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并且熟练运用有关建筑设计的相关软件,为今后学生走上建筑设计的工作岗位更好从事建筑行业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培养学生图形创意能力,软件操作技巧。 2.要求学生综合使用各种设计软件,发挥各软件精华,融会贯通。 3.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创造性(创新思维)。使人脑与电脑互动。 4.引导学生发挥艺术潜能,创造出审美性好的设计艺术作品。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PhotoshopCS、草图大师和3D MAX的功能及应用面,掌握PhotoshopCS、草图大师和3D MAX的制作程序,熟练掌握PhotoshopCS、草图大师和3D MAX的各种创建及编辑命令,学会图形设计及图形编辑。 Photoshop软件

第一章 Photoshop cs概述及基本操作 2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PS的发展进程,实践PS的安装及启动,了解位图,矢量图以及文件的含义及其特点、用途。牢记PS软件的色彩模式以及相对应的用途。 重点:矢量图、位图及文件格式;颜色模式 难点:矢量图、位图及文件格式;颜色模式 第一节初识Photoshop CS4 一、Photoshop CS4的安装及启动 二、矢量图、位图及文件格式 三、颜色模式 四、文件操作 五、文件浏览器的使用 第二节Photoshop CS4基本操作 一、辅助工具的使用 二、调整图像像素和画布 三、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 四、还原和重做 五、查看图像 六、常用快捷键 第二章选区、移动和绘画工具 2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节要熟练掌握选区的各种用法与规范,建立选区,制定不规则选区,编辑选区,应用选区,了解绘制与修整图像工具及其快捷键,熟练掌握绘制图像的过程,在练习中对图像进行修整,学习后通过实例加深理解与操作。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绘制与修整图像工具设置、绘制图像、修整图像。绘制与修整图像工具设置、绘制图像、修整图像。 难点:绘制与修整图像工具设置、绘制图像、修整图像。绘制与修整图像工具设置、绘制图像、修整图像。 第一节使用选框工具建立选区 一、定义不规则选区 二、固体不过“色彩范围”命令创建与调整选区 三、编辑选区 四、应用选区 五、应用实例--彩虹 第二节绘制与修整图像工具 一、绘制与修整图像工具简介 二、绘制与修整图像工具设置 三、绘制图像 四、修整图像 第三章图象调整和文字工具 2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微机课设实验报告

微机课程设计 数字温度计实验报告

一、题目: 上位机:完成界面设计与通讯程序 1、能够显示两个温度值,温度精度0.5度,当超出报警温度阈值时,温度 值后又提示字幕。 2、能够设定报警温度阈值 3、每隔一秒将温度值保存至文件存档。当超出报警温度阈值时,温度值后 面有提示。 4、可以对串口进行设置。 下位机:完成电路设计与控制程序 1、用两个DS18B20测温。 2、通过串口与上位机通信,并传输温度值,接受阈值设置。 3、当超出报警温度阈值时,有相应指示灯提示。 4、将当前温度显示LCD1602液晶屏上,当超出报警温度阈值时,温度值后 有提示。 二、原理 DS18B20是DALLS公司推出的“1—wire”接口的数字温度传感器,可以直接将温度转换为9~12串行信号供单片机处理。由于这种传感器只有一个IO口,是单总线串行接口,单片机可以利用串行通信将数据读出并按照LCD 的协议显示在1602液晶屏上。同时,通过PC机与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可以用PC机控制温度的警戒值以及记录不同时间测量的温度。 三、原理图 图3.1 LCD、18B20以及串口与单片机最小系统连接图

图3.2电源模块 四、流程图 1、上位机流程图 图4.1.1发送数据流程图图4.1.2 接受数据流程图

2、下位机流程图 图4.2.2读出温度子程序流程图 图4.2.1总流程图 图4.2.4计算温度子程序流程图

图4.2.3 温度转换流程图 图4.2.6温度值显示在LCD1602上 图4.2.5 显示数据刷新子程序 五、源程序 1、上位机程序:见附录1; 2、下位机程序:见附录2; 3、实验结果显示(上位机):见附录3。

计算机设计竞赛(大赛简介)

附件4: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简介 1.大赛历史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下面简称“大赛”)的前身是“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始创于2008年,开始时参赛对象是当年在校文科类学生。在第三届开始,因得到理工类计算机教指委的参与,参赛对象发展到当年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至第五届,又因得到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的支持,参赛对象遍及当年在校所有专业的本科生。“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决赛时间在当年7月20日前后开始,直至8月下旬结束。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44场次。 具体说来,2008年与2009年两届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单独主办;2010年与2011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2012年开始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 2018年(第11届)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及中国

青少年新媒体协会联合主办。 大赛先后受到周远清(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陈国良(中科院院士、相关计算机教指委领导)、李廉(原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相关计算机教指委领导)、李晓明(原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相关计算机教指委领导)、王路江(原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相关计算机教指委领导)、李向农(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靳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原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等有识人士的肯定与支持,特别是周远清会长自始至今一直关注、支持、指导和帮助大赛,他们先后出席了相应大赛决赛的现场活动或颁奖仪式。 2.大赛性质 (1)大赛始终以“三安全”(竞赛内容安全、经济安全、人身安全)为前提,内容遵循国家宪法、法律、法规,保证大赛内容不出问题;大赛委托承办学校依据国家财务规定主管经费,大赛组委会不管钱,以保证经济上不出问题;大赛把参赛人员(包括选手、教练、评委,以及与大赛相关的志愿者等其他人员)的安全放在首位,以保证参赛人员的人身安全。 (2)大赛是非营利的、公益性的、科技型的群众性活动。大赛遵从的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件参赛作品。大赛章程完备,操作规范,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参赛指南均正式出版,这种让社会监督、检验赛事的做法,是全国

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实验报告

2011 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各种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2、熟悉LM324运放的典型参数及应用。 3、掌握PDF 资料的查询与阅读方法。 4、掌握电子设计与调试的基本流程及方法。 二、实验内容 设计要求: 使用一片通用四运放芯片LM324组成电路框图见图1,实现下述功能: 1. 使用低频信号源产生100.1sin 2()i U f t V =∏,f 0 =500Hz 的正弦波信号,加至 加法器输入端。 2. 自制三角波产生器产生T=0.5ms (±5%),V p-p =4V 的类似三角波信号1o u ,并加至加法器的另一输入端。 3. 自制加法器,使其输出电压U i2 = 10U i1+U o1。 4. 自制选频滤波器,滤除1o u 频率分量,得到峰峰值等于9V 的正弦信号2o u ,2o u 用示波器观察无明显失真。 5.将1o u 和2o u 送入自制比较器,其输出在1K Ω负载上得到峰峰值为2V 的输出电压3o u 。 方案论证与数值计算: 由于电源只能选用+12V 和+5V 两种单电源,由稳压电源供给,而

LM324N具有宽的单电源或双电源工作电压范围,单电源:3-30V,双电源:1.5V-15V,经过试验我们选择双电源供电,所以进行电源的搭建

三角波发生部分: 方案一: 三角波发生器电路按照由方波经过积分电路得到,需要两个放大器,不满足实验要求。 方案二: 利用RC充放电模拟三角波,通过两个电位器分别来调节周期和峰峰值至实验要求的值。达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高效达到要求的目的。因此我们采用方案二。题目要求三角波发生器产生的周期为T=0.5ms,Vpp=4V的类似三角波。我们由公式T=2*R14*C1*ln(1+2*R3/R15)另外运放1端输出电压设为U,则Uo1=(R15/(R15+R1))*U。选取电容为较常见的47nf , 计算得R1=2R14;R14=0-5K,所以取R1为0-10k;得到R15=0-10K; 加法器部分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班内序号: 课设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一、课程设计题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设计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设计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设计所需器材与工具 (3) 五、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设计步骤(含流程图和代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课程设计小结 (36)

一、课程设计题目:点阵显示系统电路及程序设计 利用《汇编语言与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中所学的可编程接口芯片8253、8255A、8259设计一个基于微机控制的点阵显示系统。 二、设计目的 1.通过本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汇编语言与微型计算机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内容,为今后从事计算机检测与控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掌握接口芯片8253、8255A、8259等可编程器件、译码器74LS138、8路同相三态双向总线收发器74LS245、点阵显示器件的使用。 3.学会用汇编语言编写一个较完整的实用程序。 4.掌握微型计算机技术应用开发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原理图设计、元器件选用、布线、编程、调试、撰写报告等步骤。 三、设计内容 1.点阵显示系统启动后的初始状态 在计算机显示器上出现菜单: dot matrix display system 1.←left shift display 2.↑up shift display 3.s stop 4.Esc Exit 2.点阵显示系统运行状态 按计算机光标←键,点阵逐列向左移动并显示:“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点阵显示系统,计科11302班,陈嘉敏,彭晓”。 按计算机光标↑键,点阵逐行向上移动并显示:“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点阵显示系统,计科11302班,陈嘉敏,彭晓”。 按计算机光标s键,点阵停止移动并显示当前字符。 3.结束程序运行状态 按计算机Esc键,结束点阵显示系统运行状态并显示“停”。 四.设计所需器材与工具 1.一块实验面包板(内含时钟信号1MHz或2MHz)。 2.可编程芯片8253、8255、74LS245、74LS138各一片,16×16点阵显示器件一片。

计算机设计大赛内容与分类

计算机设计大赛内容与分类1.软件应用与开发类 包括以下小类: (1)网站设计。 (2)数据库应用。 (3)虚拟实验平台。 2.微课类 包括以下小类: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片段微课。 (2)“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片段微课。 (3)“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片段微课。 (4)“Internet 应用”课程片段微课。 (5)汉语国际教育微课。 (6)中、小学数学微课。 3.数字媒体设计类普通组(参赛主题:空气) 包括以下小类: (1)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含静态或动态的平面设计和非平面设计)。 (2)计算机动画。 (3)计算机游戏。 (4)交互媒体(含电子杂志)。 (5)移动终端。 (6)虚拟现实。 (7)DV 影片。 (8)其它。

4.数字媒体设计类专业组(参赛主题:空气) 包括小类与3相同。 数字媒体设计(“空气”主题)作品应参加专业组竞赛的专业清单如下: (1)教育学、教育技术专业 (2)艺术教育、学前教育专业 (3)广告学专业与广告设计方向 (4)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6)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7)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专业 (8)工业设计专业 (9)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10)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影视摄制专业 (11)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中国画与书法专业 (12)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 若有调整,参见大赛网站。 5.数字媒体设计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微电影组 微电影参赛主题为:中华大好河山的诗词散文(民国前)、优秀的传统道德风尚(民国前),以及现当代汉语国际教育。 6.数字媒体设计类中华民族文化组(参赛主题: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民族建筑) 包括以下小类:

人竞赛抢答器实验报告

数电实验报告 姓名:侯婉思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1111 学号: 指导老师:田丽娜 四人竞赛抢答器实验报告 一.前言 现今,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的抢答器已广泛应用于电视台、商业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组织中,它为各种知识竞赛增添了刺激性、娱乐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对于抢答器我们大家都知道那是用于选手做抢答题时用的,选手进行抢答,抢到题的选手来回答问题。抢答器不仅考验选手的反应速度同时也要求选手具备足够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勇气。选手们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74系列常用集成电路设计的高分辨率的4路抢答器。该抢答器为全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具有分组数多、分辨率高等优点。该抢答器除具有基本的抢答功能外,还具有优先能力,定时及复位功能。主持人通过控制开关使抢答器达到复位的功能。 二.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抢答器的工作原理及其设计方法 2. 熟悉各个芯片的功能及其各个管脚的接法。 3. 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并将其加以巩固,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的缜密。 三.设计任务与要求 1、设计任务 设计一台可供4名选手参加比赛的竞赛抢答器。选手抢答时,数码显示选手组号。 2.设计要求: 抢答器的基本功能: 1.设计一个智力抢答器,可同时供四名选手或四个代表队参加比赛,编号为一,二,三,四,各用一个抢答按钮,分别用四个按钮S0——S3表示。 2.给节目主持人设置一个控制开关,用来控制系统的清零(编号显示数码管清零)。 3.抢答器具有数据锁存和显示的功能,抢答开始后,若有选手按动抢答按钮,编号立即锁存,并在LED数码管上显示出选手的编号,此外,要封锁输入电路,实现优先锁存,禁止其他选手抢答,优先抢答选手的编号一直保持到主持人将系统清零为止。

微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微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最少拍控制算法研究专业班级:自动化1401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朱琳琳 2017年5月21日

目录 1. 实验目的 (3) 2. 控制任务及要求 (3) 3. 控制算法理论分析 (3) 4. 硬件设计 (5) 5. 软件设计 (5) 无纹波 (5) 有纹波 (7) 6. 结果分析 (9) 7. 课程设计体会 (10)

1.实验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掌握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掌握系统总体控制方案的设计方法、控制算法的设计、硬件设计的方法。学习并熟悉最少拍控制器的设计和算法;研究最少拍控制系统输出采样点间纹波的形成;熟悉最少拍无纹波控制系统控制器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复习单片机及其他控制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控制任务及要求 1.设计并实现具有一个积分环节的二阶系统的最少拍有纹波控制和无纹波控制。 对象特性G (s )= 采用零阶保持器H 0(s ),采样周期T =,试设计单位阶跃,单位速度输入时的有限拍调节器。 2.用Protel 、Altium Designer 等软件绘制原理图。 3.分别编写有纹波控制的算法程序和无纹波控制的算法程序。 4.绘制最少拍有纹波、无纹波控制时系统输出响应曲线,并分析。 3.控制算法理论分析 在离散控制系统中,通常把一个采样周期称作一拍。最少拍系统,也称为最小调整时间系统或最快响应系统。它是指系统对应于典型的输入具有最快的响应速度,被控量能经过最少采样周期达到设定值,且稳态误差为定值。显然,这样对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z φ提出了较为苛刻的要求,即其极点应位于Z 平面的坐标原点处。 1最少拍控制算法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为: 图7-1 最少拍计算机控制原理方框图 根据上述方框图可知,有限拍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为: ) ()(1)()()()()(z HG z D z HG z D z R z C z +==φ (1) )(1)()(11)()()(1z z HG z D z R z E z e φφ-=+== (2) 由(1) 、(2)解得:

2018年计算机设计大赛(第11届)通知附件1(内容分类)

附件1:2018年(第11届)大赛内容分类 一、大赛作品内容分类 大赛作品内容共分:软件应用与开发;微课与教学辅助;数字媒体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设计;软件服务外包;计算机音乐创作。其下分设若干小类。 1.软件应用与开发。 1.1 小类 (1)Web应用与开发。 (2)管理信息系统。 (3)移动应用开发(非游戏类)。 (4)物联网与智能设备。 1.2 说明: (1)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 (2)每人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3)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 2.微课与教学辅助。 2.1 小类 (1)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类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2)中、小学数学或自然科学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3)汉语言文学(古汉语、唐诗宋词、散文等,内容限在1911年前)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4)虚拟实验平台。 2.2 说明 (1)微课为针对某个知识点而设计,包含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环节。要有完整的某个知识点内容,既包含短小精悍的视频,又必须包含教学设计环节。不仅要有某个知识点制作的视频文件或教学,更要介绍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教学设计、例题、习题、拓展资料等内容。 (2)“教学辅助课件”小类是指针对教学环节开发的课件软件,而不是指课程教案。 (3)课程教案类不能以“教学辅助课件”名义报名参赛。如欲参赛,应进一步完善为微课类作品。 (4)虚拟实验平台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进行设计、支持完成某种实验为目的、模拟真实实验环境的应用系统。 (5)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 (6)每人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7)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或无省级赛直报平台自行规定。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 3.数字媒体设计(参赛主题:人工智能畅想)。 3.1 小类 (1)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 (2)工业产品设计。 (3)环境设计。 (4)交互媒体设计。 3.2 说明

微弱信号检测装置(实验报告)剖析

2012年TI杯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微弱信号检测装置(A题) 【本科组】

微弱信号检测装置(A题) 【本科组】 摘要:本设计是在强噪声背景下已知频率的微弱正弦波信号的幅度值,采用TI公司提供的LaunchPad MSP430G2553作为系统的数据采集芯片,实现微弱信号的检测并显示正弦信号的幅度值的功能。电路分为加法器、纯电阻分压网络、微弱信号检测电路、以及数码管显示电路组成。当所要检测到的微弱信号在强噪音环境下,系统同时接收到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的正弦信号模拟微弱信号和PC机音频播放器模拟的强噪声,送到音频放大器INA2134,让两个信号相加。再通过由电位器与固定电阻构成的纯电阻分压网络使其衰减系数可调(100倍以上),将衰减后的微弱信号通过微弱信号检测电路,检测电路能实现高输入阻抗、放大、带通滤波以及小信号峰值检测,检测到的电压峰值模拟信号送到MSP430G2553内部的10位AD 转换处理后在数码管上显示出来。本设计的优点在于超低功耗 关键词:微弱信号MSP430G2553 INA2134 一系统方案设计、比较与论证 根据本设计的要求,要完成微弱正弦信号的检测并显示幅度值,输入阻抗达到1MΩ以上,通频带在500Hz~2KHz。为实现此功能,本设计提出的方案如下图所示。其中图1是系统设计总流程图,图2是微弱信号检测电路子流程图。 图1系统设计总流程图 图2微弱信号检测电路子流程图

1 加法器设计的选择 方案一:采用通用的同相/反相加法器。通用的加法器外接较多的电阻,运算繁琐复杂,并且不一定能达到带宽大于1MHz,所以放弃此种方案。 方案二:采用TI公司的提供的INA2134音频放大器。音频放大器内部集成有电阻,可以直接利用,非常方便,并且带宽能够达到本设计要求,因此采用此方案。 2 纯电阻分压网络的方案论证 方案一:由两个固定阻值的电阻按100:1的比例实现分压,通过仿真效果非常好,理论上可以实现,但是用于实际电路中不能达到预想的衰减系数。分析:电阻的标称值与实际值有一定的误差,因此考虑其他的方案。 方案二:由一个电位器和一个固定的电阻组成的分压网络,通过改变电位器的阻值就可以改变其衰减系数。这样就可以避免衰减系数达不到或者更换元器件的情况,因此采用此方案。 3 微弱信号检测电路的方案论证 方案一:将纯电阻分压网络输出的电压通过反相比例放大电路。放大后的信号通过中心频率为1kHz的带通滤波器滤除噪声。再经过小信号峰值电路,检测出正弦信号的峰值。将输出的电压信号送给单片机进行A/D转换。此方案的电路结构相对简单。但是,输入阻抗不能满足大于等于1MΩ的条件,并且被测信号的频率只能限定在1kHz,不能实现500Hz~2KHz 可变的被测信号的检测。故根据题目的要求不采用此方案。 方案二:检测电路可以由电压跟随器、同相比例放大器、带通滤波电路以及小信号峰值检测电路组成。电压跟随器可以提高输入阻抗,输入电阻可以达到1MΩ以上,满足设计所需;采用同相比例放大器是为了放大在分压网络所衰减的放大倍数;带通滤波器为了选择500Hz~2KHz的微弱信号;最后通过小信号峰值检测电路把正弦信号的幅度值检测出来。这种方案满足本设计的要求切实可行,故采用此方案。 4 峰值数据采集芯片的方案论证 方案一:选用宏晶公司的STC89C52单片机作为。优点在于价格便宜,但是对于本设计而言,必须外接AD才能实现,电路复杂。

计算机建筑辅助设计复习题

计算机建筑辅助设计复习题 一、是非题(以下各题正确的填写“T”,错误的填写“F”) 1.执行图案填充(HA TCH)命令后区域内仍然一片空白,原因之一是比例值选用不当。 2.矩形阵列中的行距和列距只能是正数,不能为负数,如果输入了负数,系统会提示输入错误, 并要求重新输入。() 3.执行二维填充(SOLID)命令后不希望所画图元内部填充,则必须设置命令FILL为ON。() 4.尺寸标注时,图形对象和尺寸标注之间存在关联性,但是如果将尺寸标注的文本改变后,这种 关联性就不再存在。() 5.在图形中插入外部参照后,如果修改了外部参照源文件的保存位置,则所插入的外部参照将不 能在图形中正常显示。() 6.在格式/单位命令中设置好数值精度后将对测量坐标和尺寸标注都起作用。() 7.插入图块时,图块名前用或不用“*”号前缀是不同的。() 8.在标注角度尺寸时,尺寸数字无法水平书写。() 9.执行布尔运算中的差集命令SUBTRACT时,如果两个相减的对象没有相交,则要减去的对象将被 删除。 10.AutoCAD中样板文件的扩展名是dwt。() 11.AutoCAD中的图块可嵌套,但嵌套的层数不能超过10层。() 12.只要执行过绘图或编辑命令,就可以使用重做(REDO)命令。() 13.组合键“Ctrl+0”是打开/关闭正交方式(ORTHOR)的控制键。() 14.图层被冻结后,在该层上的图形实体不被显示但能被绘图仪绘出。() 15.用Ltscale命令可调整非连续线形的线段长短和间隔。() 16.REDRAW命令的执行速度比REGEN命令快。() 17.在执行LINE命令的过程中又执行了ˊZoom命令,则LINE命令会自动结束。() 18.用DIVIDE命令等分一条直线段后,发现该线段没有任何变化,这主要是由于该线段不能被等分。 () 19.执行布尔运算的交集命令INTERSECT时,对于求交的两个实体可以没有相交处。() 20.用多段线命令PLINE画出一矩形,该矩形中有1图元实体。() 21.阵列命令ARRAY也具有复制实体的功能。() 22.尺寸标注作为一个整体其各部分的颜色只能是相同的。() 23.执行图案填充(HATCH)命令后,被填充的图案可见性便不可改变。() 24.编辑标注文字命令DIMTEDIT可用于编辑已标注尺寸的尺寸数字。() 25.如果用TEXT命令输入文本60%%d,则结果会是60%。() 26.要使镜像(MIRROR)处理后文字内容仍保持原来排列方式,则应先设置MIRRTEXT变量为0。() 27.外部块的文件扩展名是.dwt。() 28.对实体进行编辑时,如果要从选择集中剔除所有已选对象,则应在命令行键入R。() 29.捕捉特殊点圆心时,靶框应靠近圆的圆心部位。() 30.用二维填充(SOLID)命令对指定区域进行填充时,填充的边界只能是多边形。() 31.AutoCAD绘图区理论上是没有界限的。() 32.扫描仪属于图形输入设备。() 33.通过键盘输入的点不受栅格捕捉(SNAP)的影响。()

微机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交通信号灯自动控制模拟指示系统[13页].docx

微机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课题:交通信号灯自动控制模拟指示系统 一、课程设计目的 1.掌握CPU与各芯片管脚连接方法,提高借口扩展硬件电路 的连接能力。 2.加深对定时器、计数器和并行借口芯片的工作方式和编程 方法的理解。 3.掌握交通信号灯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 二、课程设计内容 设计并实现十字路口通信号自动控制模拟指示系统。设该路口由A、B两条通行相交而成,四个路口各设一组红、黄、绿三色信号灯,用两位数码管作倒计时显示。 三、应用系统设计方案 交通信号灯的亮灭时间及数码管显示时间可以通过8253来控制,8253的时钟源采用时钟信号发生器与分频电路提供,通过计算获得计数初值为1000。按照需要设定工作在方式3. 交通信号灯及数码管可以采用系统提供的相应模块,控制可以通过8255可编程并行借口,PA口控制红黄绿交通灯的亮灭,PB口和PC口控制时间显示数码管的段和位。PC0作为OUT1的输入。

四、系统测试结果 1.基本功能实现 (1)以秒为计时单位,两位数码管以十进制递减计数显示通行剩余时间,在递减计数为零瞬间转换。即南 北的绿灯、东西的红灯同时亮30秒,同时南北路口 数码管递减显示绿灯剩余时间;为0时,南北的黄 灯闪烁5秒钟,同时东西的红灯继续亮;南北的红 灯、东西的绿灯同时亮30秒,同时东西路口数码管 递减显示绿灯剩余时间;为0时,南北红灯继续亮, 同时东西的黄灯闪烁5秒;若不结束,则开始循环。 (2)通过键盘可以对红、黄、绿三色信号灯所亮时间再0~99内任意设定。 (3)十字路口的通行气势状态可自行设定,系统启动后自动运行,按“Q”退出。 2、发挥部分实现 (1)增加人工干预模式,在特殊情况下可通过人工干预,手动控制A、B交通灯的切换时间,并可以随时切 换为自动运行模式。 (2)增加夜间控制功能,交通灯在进入夜间模式后,A、B干道上红、绿灯均不亮,黄灯信号灯闪烁。 (3)增加红灯倒计时显示。

2017 年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分类内容

2017 年(第10 届)大赛作品内容分类大赛作品内容分类 1.软件应用与开发类。 包括以下小类: (1)Web 应用与开发。 (2)管理信息系统。 (3)移动应用开发(非游戏类)。 (4)物联网与智能设备。 说明: (1)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 (2)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或无省级赛直报平台自行规定。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6 件,每小类不多于3 件。 2.微课与教学辅助类。 包括以下小类: (1)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类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2)中、小学数学或自然科学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3)汉语言文学(古汉语、唐诗宋词、散文等,内容限在1911 年前)微课(或教学 辅助课件)。 (4)虚拟实验平台。 说明: (1)微课为针对某个知识点而设计,包含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环节。要有完整的某个知

识点内容,既包含短小精悍的视频,又必须包含教学设计环节。不仅要有某个知识点制作的 视频文件或教学,更要介绍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教学设计、例题、习题、拓展资料等内容。 (2)“教学辅助课件”小类是指针对教学环节开发的课件软件,而不是指课程教案。(3)课程教案类不能以“教学辅助课件”名义报名参赛。如欲参赛,应进一步完善为微课类作品。 (4)虚拟实验平台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进行设计、支持完成某种实验为目的、模拟真实 实验环境的应用系统。 (5)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 (6)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或无省级赛直报平台自行规定。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6 件,每小类不多于3 件。 3.数字媒体设计类普通组(参赛主题: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包括以下小类: (1)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 (2)数码摄影及照片后期处理。 (3)产品设计。 (4)交互媒体。 说明: (1)主题所指的动物是指在动物分类学上存在的“动物”,是地球上目前存在的或曾 经存在过动物,既不是外星生物,也不是龙、麒麟等神兽,或无细胞结构的生物。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DOC

河北科技大学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 课程名称: 学年学期: 指导教师: 年月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学生姓名学号成绩 专业班级起止时间2011.12.24—2012.11.28 设计题目字符串动画显示 指 导 教 师 评 语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1) 二、设计题目 (1) 三、设计内容要求 (2) 四、设计成员及分工 (2) 五、课程设计的主要步骤 (2) 六、课程设计原理及方案 (3) 七、实现方法 (3) 八、实施结果 (8) 九、总结 (8) 十、体会感受 (8)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以自己动手动脑,亲手设计与调试的。它将基本技能训练、基本工艺知识和创新启蒙有机结合,培养我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课程设计的意义,不仅仅是让我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基本的动手能力是一切工作和创造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课程设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学习完本门课后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设计和应用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具有动手、动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是培养在校工科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和独立自主解决设计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方法。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没有实际的有针对性的设计环节,学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技术知识,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会系统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在微机应用方面的开发与设计本领,系统的掌握微机硬软件设计方法。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检验学生对本门课学习的情况,更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查阅专业资料、工具书或参考书,掌握工程设计手段和软件工具,并能以图纸和说明书等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通过设计过程,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微机系统的软件设计的方法、设计步骤,使学生得到微机开发应用方面的初步训练。让学生独立或集体讨论设计题目的系统方案论证设计、编程、软件调试、查阅资料、编写说明书等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由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初步过渡。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熟练的熟练掌握微机系统的设计方法,熟练应用8086汇编语言编写应用程序和实际设计中的软件调试方法和步骤,熟悉微机系统的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 二、设计题目

学院第七届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作品内容、分类及要求【模板】

附件1 **学院第七届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作品内容、分类及要求 一、说明 1、界定数媒类专业组作者清单 (1)艺术教育。 (2)广告学、广告设计。 (3)广播电视新闻学。 (4)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影视摄制。(5)计算机数字媒体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6)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7)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 (8)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中国画与书法。 (9)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会展艺术与技术。 (10)其它与数字媒体、视觉艺术与设计、影视等相关的专业。 2、作品若涉及到国家疆域版图 作品若涉及到国家疆域版图,必须符合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标准地图要求。 二、大赛作品内容分类 参赛作品内容分类与相关说明。

大赛作品内容共分 14 大类(组)。分设: 1. 软件应用与开发。 2. 微课与教学辅助。 3. 物联网应用。 4. 大数据。 5. 人工智能。 6. 信息可视化设计。 7. 数媒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元素。 8. 数媒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元素(专业组)。 9. 数媒动漫与微电影。 10. 数媒动漫与微电影(专业组)。 11. 数媒游戏与交互设计。 12. 数媒游戏与交互设计(专业组)。 13. 计算机音乐创作。 14. 计算机音乐创作(专业组)。 三、大赛内容分类及说明 1.软件应用与开发 包括以下小类: (1)Web 应用与开发。 (2)管理信息系统。 (3)移动应用开发(非游戏类)。 (4)算法设计与应用。

说明: (1)每队参赛人数为 1-3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2)每位作者在本类只能提供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3)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决赛中,不能多于指导 3 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4)每件作品允许作者介绍时长不多于 10 分钟。 (5)每院系参加作品数量每小类不多于 3 件,本类不多于6件。 2.微课与教学辅助 包括以下小类: (1)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类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2)中、小学数学或自然科学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3)汉语言文学(唐诗宋词)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4)虚拟实验平台。 说明: (1)微课为针对某个知识点而设计,包含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环节。要有完整的某个知识点内容,既包含短小精悍的视频,又必须包含教学设计环节。不仅要有某个知识点制作的视频文件或教学,更要介绍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教学设计、例题、习题、拓展资料等内容。 (2)“教学辅助课件”小类是指针对教学环节开发的课件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