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精编版

合集下载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讲精练】鲁教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讲精练】鲁教版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能量来源:__太__阳__辐__射____。 (2)直接热源:地面__长__波__辐__射____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__吸__收____、__反__射____和散射。
(4)受热过程
A太阳短 波辐射
―――透 射―过 到―大 地―气 面――→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配LJ版)
(2)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但人 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
①成分比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二氧化碳比例的增加,加剧了温室效应。 ②成分的变化:主要是氯氟碳化物的出现及其比例的增加,破坏了臭氧层。还有排 放的酸性气体增加,产生了酸雨现象。
地理 必修 第一册(配LJ版)
[名师点睛] 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 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理 必修 第一册(配LJ版)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配LJ版)
该层中的___臭__氧___吸收太阳紫外线 人类生存环境的

天然屏障;利于高
以水平运动为主
该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
空飞行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
C 高层 大气密度极小
大气
距地面远,受地球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 __无__线__电__短__波____, 对无线电通信有
重要作用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大气层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气象现象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圈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 大气层的结构:温度、压力、密度。

3.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结构特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大气圈的认识。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

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气象现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大气圈的组成:分别介绍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让学生了解各层的特点和功能。

3. 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分析温度、压力、密度在大气层中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大气层的结构特点。

4. 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详细阐述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过程,使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机制。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实际气象现象,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如臭氧层的作用、温室效应等。

2. 介绍大气层对航空、气象观测等方面的应用。

七、课堂小结:2. 强调大气层对地球生态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绘制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层的特点。

九、教学反思:1. 分析课堂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大气圈知识的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2.2.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读课本35-36页文字部分和图2-2-2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

教师提问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相关?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多媒体显示:1、低层大气成分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2、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

3、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教师板书:大气——组成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教师点拨:、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1 的作用;、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的读法。

2教师板书:结构大气——〈三〉合作探究探究一多媒体显示:大气结构总结表格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天气现气温垂气流运动状况直变化象对流层平流层大高层气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教师点拨:对流层中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上冷下热——对流运动,并且多固体杂质和水汽,所以天气现象多变。

抢答:展示的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对流层及平流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大气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能量源泉,让我们来了解太阳辐射的一些特性。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单元 第1节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单元 第1节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
情境探究 北京时间2022年3月17日15时09分,我国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 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2星发射升空,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 满成功。遥感三十四号02星主要用于提 供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和 防灾减灾等信息服务。下图示意大气的 垂直分层。
探究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情境探究 阳光房也称为玻璃房,是采用玻璃与金属框架搭建的全明非传统建筑。阳 光房是国内外追求自然、时尚人士所推崇的建筑。阳光房为人们创造了 一个舒适的氛围,即使在严寒的天气和雨季也能够让我们享受到春天的舒 适,不会感受到寒冷。
结合材料探究: (1)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反射(大气 对太阳)、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作用
大气成分
作用
干洁
氮 生物体内 蛋白质 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 维持 生命 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 光合 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
水汽
成云致雨 的必要条件
尘埃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 影响人的呼吸系统,给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损害
2.大气圈的分层
(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 温度 、 密度 及 运动 状况的差异。
方法突破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原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大量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将热量保 存在大气层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 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2)过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 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太阳辐射 中的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2)反射作用:受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较明显, 如下图。

[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能运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说明大气各层厚度、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阅读和绘制,提高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绘图的能力。

通过观看微课,绘制并能叙述大气受热过程。

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和培养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视频图片导入通过临沂社会热点“雾霾围城”及“临沂市长被环保部约谈”的相关图片、视频导入本节课主题大气。

从学生熟悉的图片和社会热点问题出发,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预习交流(有备而来舍我其谁)预习展示问题:1.将低层大气的组成与其主要成分的作用进行连线2.画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层的温度变化曲线3.列表比较垂直分层各层的主要特征学生活动:1.三人上黑板展示预习成果2.分小组讨论统一修正答案3.学生互查,指出问题教师点拨:1.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强调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并举例说明。

3.结合学生易错点,重点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气温变化决定大气运动的形式,进而决定了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三〉互动探究(合作学习互助解疑)互动探究(一)承转过渡:我们将目光转移到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对流层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1、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有何变化,为什么?2、对流层气温一定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吗?教师点拨:强调读图方法,关注横纵坐标。

简单拓展逆温的知识,回扣导入部分“雾霾”。

高中地理_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课件设计

高中地理_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课件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二】
1.为什么长期在青 藏高原户外工作的人, 脸颊多高原红?
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 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太阳辐射强。
2.阅读图文资料,利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分析藏族同胞的服 饰体现了西藏地区的气温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 藏袍的衣料好,有较强 材料二 藏袍 的防寒保暖作用;袒露右臂或双 臂散热,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 部脱穿,便于调节体温。 昼夜温差大。原因海拔高,空
1.B 2.D 3.D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直接 热源是地面
太阳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辐射
大气上界
被大气吸收
太 (少) 阳 辐 射 ( 短 波 )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辐射 (长)
大 大气增温
气 逆 辐 射
大气保温作用
被大气中 CO2、H2O 的
吸收
地面辐 射(长
波)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①气压很低, 反射无线电波, 密度很小; 对无线电通信 ②80~500㎞ 有重要作用
有若干电离层。
①t随h增加而
平流 增加;②以平 层 流运动为主。
①臭氧层是人 类屏障;②天 气晴朗,有利 于高空飞行
①t随h增加而递 减;②对流运动
对流 显著;③天气现 层 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 系最密切
【精讲点拨—拓展延伸】或规律总结、
【质疑反思】
大气逆辐射只有在晚上才发生吗?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 部分,它是始终存在的,而且白天气温高,辐射 更强。只是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考虑 问题时主要侧重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在夜晚,由于没有太阳辐射,近地面气温主要受 大气逆辐射的影响,因而容易产生白天没有大气 逆辐射的误解。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及能量转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利用实验和模型,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环境的探究兴趣;(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能量转化。

2. 教学难点:(1)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气象卫星图像,了解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 实验法: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层的能量转化;3. 讲授法:讲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1. 教学课件:制作关于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课件;2. 实验器材:透明塑料薄膜、热水、温度计等;3. 气象卫星图像:收集相关的大气圈图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气象卫星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提问:同学们对大气圈有什么了解?引出本课主题。

2. 讲授新课(1)讲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2)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能量转化。

3. 实验演示(1)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大气层的能量转化过程。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大气层的作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绘制大气圈的层次结构图;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后续的教学任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进程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进程教学设计

鲁教版 必修1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进程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进程 教学设计教 学设 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进程。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一、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二、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进程与方式:一、学生通过读讲义,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进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二、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培育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

教师提问全世界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呢?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多媒体显示:1、低层大气成份主要包括哪几部份?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二、大气中各成份的含量是不是会发生转变?请举例说明。

3、按照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不同,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转变有何特点?教师板书:大气——组成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教师点拨:1、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份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2、点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是全世界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

3、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用意”的读法。

教师板书:大气——结构过渡:大气层的气温为何会这样转变呢?〈三〉合作探讨探讨一多媒体显示:1、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的哪一层?为何?2、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如何转变?为何?3、为何飞机大多在平流层中飞行?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讨,讨论完成屏幕给出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的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精编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能运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说明大气各层厚度、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阅读和绘制,提高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绘图的能力。

通过观看微课,绘制并能叙述大气受热过程。

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和培养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视频图片导入
通过临沂社会热点“雾霾围城”及“临沂市长被环保部约谈”的相关图片、视频导入本节课主题大气。

从学生熟悉的图片和社会热点问题出发,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预习交流(有备而来舍我其谁)
预习展示问题:
1.将低层大气的组成与其主要成分的作用进行连线
2.画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层的温度变化曲线
3.列表比较垂直分层各层的主要特征
学生活动:
1.三人上黑板展示预习成果
2.分小组讨论统一修正答案
3.学生互查,指出问题
教师点拨:
1.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强调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并举例说明。

3.结合学生易错点,重点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气温变化决定大气运动的形式,进而决定了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三〉互动探究(合作学习互助解疑)
互动探究(一)
承转过渡:
我们将目光转移到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对流层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2、对流层气温一定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吗?
教师点拨:
强调读图方法,关注横纵坐标。

简单拓展逆温的知识,回扣导入部分“雾霾”。

互动探究(二)
承转过渡:那么什么导致大气的温度变化呢?温度取决于热量来源,地球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大气在能量传递的过程中又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学生活动:
观看微课一《大气的削弱作用》,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2、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分别吸收了太阳辐射的哪部分能量?
3、为什么在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呢?
教师点拨:
强调大气对于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平流层的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互动探究(三)
承转过渡:能量是如何在大阳、地面、大气中传递的呢?
学生活动:
观看微课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地面辐射被大部分吸收,射出宇宙空间的很少?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通过什么来实现?
3、为什么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解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理)
教师点拨:
强调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被称作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学生活动:
1、根据微课视频,结合分析完成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用箭头表示热量传递过程,并标出辐射名称。

2、根据微课视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气受热过程。

教师点拨:
强调大气在能量传递中的两个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四〉
〈五〉生活探秘(学以致用以理析地)
承转过渡:生活处处皆学问。

下面我们一起用这节课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所给情景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晴天的昼夜温差大?
2、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3、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教师点拨:
强调回答此类问题的关键词是大气逆辐射。

迁移学习时也要抓重点找关键。

〈六〉
〈七〉当堂达标(小试牛刀即时巩固)
检测学习效果。

5分钟时间自主完成当堂达标相关题目,统一修正答案。

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辅助总结。

〈八〉知识构建(有机整合构建网络)
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网络构建。

〈九〉质疑反思(学思结合不惘不殆)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么学的?学的怎样?还有哪些疑问?〈十〉预习提示(有备而来舍我其谁)
1、预习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近地面、高空风的风向
2、完成学案自主预习、预习自测
〈十一〉课堂延伸(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1、利用网络和实地走访,搜集整理农业防冻害的措施,做一份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2、观看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和《全球变暖的大骗局》。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大气,也希望学生可以做“大气”之人。

大气之人静的优雅,动得从容,行得洒脱,相信你们可以做大气之人,成人生之大器,而且大器早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