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休克

合集下载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

蜜月阶段 沮丧(或敌意) 阶段
新鲜、兴奋、乐 观 失望、失落、回 避、焦虑、沮丧
恢复调整阶段 适应阶段
解开疑团、熟悉 了解 沮丧焦虑消失, 和平相处,融洽
“文化休克”的变化过程一般呈“U”型 曲线。
对象
旅游者
时间
短暂
外部条件
心理反应
有各种“保 情绪高涨 护” 短期出访的 几天到几个 优越 有不适应的 商人、政府 星期 地方但冲击 不大 官员、外交 官 留学生、长 至少一两年 复杂、困难 不适应的情 多 况常出现 期在外工作 人员 问题最多, 心理压力特 移民和政治 长期 避难者 别大
措施
社会环境
我们无法改变
自我调适
• 首先,对待文化休克的心理困难不能采取 绝对化的态度,更不可用消极的方法处理, 要明白跨文化交际中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 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 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 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交 流与沟通。而关于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 不适,则是相对容易解决得多了,俗话说 “入乡随俗”,饮食等问题的不适随着时 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适应。
三 文化休克的阶段
• “文化休克”大体经历四个阶段:蜜月阶段 (Honeymoon Phase)、沮丧(或敌意)阶 段(Anxiety or Rejection Phase)、恢复调 整阶段(Regression and Adjustment Phase)和适应阶段(Acceptance and Adaptation Phase)
• 第二,要认识到文化休克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具有 两面性,既要克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应 该认识到,走过了文化休克的这段时期之后,会 更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的环境。 • 第三,要能正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地狱性和差异 性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反思文化的共同 性与民族性,积极寻找两种文化的结合点。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的表现
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4、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
面感受到的混乱; 5、在察觉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文化休克的阶段
1.Oberg(1960)四阶段说:
蜜月期(honey moon stage):其特征为着迷、兴 高采烈和乐观。由于积极预期和乐观,个体在这 个阶段情绪高涨,对所看到的文化差异持一种积 极态度
敌意期(hostile stage):由于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带来失落、遇到挫折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个体对 东道国有一定的敌意和偏见。
文化休克
案例: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
故事一:炼狱的日子
一个女留学生,到德国已经四年,但很不适应, 要不是为了不辜负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期望,早就想 回国算了。
在德国基本上是学校和宿舍两点一线,几乎没 有娱乐,也很少找人聊天,包括中国的学生。由于 靠勤工俭学挣学费,因此生活很清苦,连吃个红薯 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20元一公斤)。
蜜月阶段
新鲜、兴奋、乐 观
沮丧(或敌意) 失望、失落、回
阶段
避、焦虑、沮丧
恢复调整阶段 适应阶段
解开疑团、熟悉 了解
沮丧焦虑消失, 和平相处,融洽
“文化休克”的变化过程一般呈“U”型 曲线。
3.W形曲线(Gullahorn,1963;Trifonovitch, 1977) 在U形曲线之外,把重新回国的适应也包含在
跨文化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文化振颤、文
化碰撞、文化认识到文化认同或否认的过程。

文化休克是什么

文化休克是什么

文化休克是指因为进入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之后产生的例如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是恐惧等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会随着时日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甚至是自杀。

文化休克的表现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表现:会出现由于不断调整心理状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从而出现疲惫的感觉;由于失去了在旧环境中的地位、朋友等而出现失落感;由于在新环境中不能接受新的文化成员或者是被新环境中的成员拒之门外造成的不适应感;在新环境中由于对于自身期望以及感情、认同方面出现混乱,造成极大的疲惫感与不适应感;在察觉到新的文化差异后出现的惊奇、沮丧等感觉;还会出现由于新环境的差异导致的对新文化的无能为力的感觉,挫败感等。

文化休克的阶段划分:可以分为蜜月阶段、沮丧阶段、恢复调整阶段、适应阶段四个阶段。

文化休克的.人群可以划分为:旅游者,短期出访的商人、官员以及外交官,留学生、长期在外工作人员,移民与政治避难者,这些人群按照接触不熟悉文化的时间长短不一,所产生的文化休克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往往时间越长文化休克的感觉持续的会越久一些,直至完全适应。

总而言之,一个人从一个环境来到一个具有差异很大的文化差异的环境中的时候,会产生非常大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的感觉可以根据文化差异的大小以及个人的调节能力有所差别,但是不管是轻重都会发生一段时间的调整,有的甚至是终生不能融入新的环境,这个时候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PPT课件

文化休克PPT课件
佩德森是纽约一个大学的教授,花了很多年去“OE”。 “OE”:Overseas Experience,是在新西兰发明的一个名词,
通常指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到海外“勤工助假”(working holiday),时间至少一年或一年以上。
英国,是新西兰年轻人求学、打工、游历的首选,但佩德 森在观察和调查中发现,尽管语言相同、文化同宗,不少 新西兰人在英国仍或多或少感到“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的“归零效果”和“排毒”作用:
有人把移民到一个新的国家比做跳进大游泳池“裸泳”, 过去的无论是辉煌还是黯淡都成为过去。
很多人选择留学、被外派或移民,都是为了深造自我、打 斗出一片新天地。这种“出国”本身就体现了敢于冒险和 探索新路的勇气。
同时,跨文化交往,总会让不同文化的人群都有机会 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和弊病,尤其是一些潜 在的、已经成为国民无意识和习惯势力的文化弊病, 可能借助不同文化对冲突处理的不同智慧,对自己的 文化进行经常的反省反思。
奥伯格使用的“休克”(shock)一词,来自于对植物 休克状态的生物学研究:当植物被移植后,一开始往 往会萎蔫不振,直到在新的土壤里完全扎根后,才会 慢慢恢复活力。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当移 居不同文化氛围或在异国逗留时,不免会与过去的社会 关系网络分隔开来,环境变化、健康、物质条件、日常 出行等麻烦也往往纷至沓来,这时就很容易出现文化休 克。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Oberg1954年在巴西的一次演讲中直接把“文化休克”定性 为一种失调或疾病(a malady),并宣称“文化休克”和任 何其他疾病一样,有其独特的病源、症状和治疗办法。
他例举了一些典型病象:如像孩子一样心里存不下事,会因 为一点小事就“抓狂”,或者是无比焦虑,思绪飘忽,时常 目光呆滞,陷入一种无助、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题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题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题一、定义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是指个体或群体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由于无法适应新的文化习俗、价值观、行为方式等,而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困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和反应。

二、原因文化休克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体或群体在面对新的文化环境时,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

这可能是由于缺乏对目标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或者是因为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与目标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症状文化休克的症状可能因人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情绪波动、易怒、抑郁、焦虑、孤独感、失落感、思乡等。

在生理上,可能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疲劳等症状。

四、影响文化休克可能会对个体或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降低生活和工作效率。

如果不能及时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影响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五、应对方法应对文化休克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积极心态:认识到文化休克是一种正常现象,保持积极心态是应对的关键。

2.学习目标文化:了解和认识目标文化的价值观、习俗、行为方式等,有助于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3.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或同事保持联系,寻求支持和帮助。

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结交新朋友。

4.放松身心:学会放松身心的方法,如冥想、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压力。

5.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症状严重,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

六、预防措施预防文化休克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前了解目标文化:在前往新的文化环境之前,提前了解目标文化的习俗、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做好心理准备。

2.提高适应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个体或群体的适应能力。

这包括学习语言、了解当地文化习俗、提高沟通技巧等。

3.保持积极心态:在面对新的文化环境时,保持积极心态,不轻易放弃和抱怨。

学会欣赏和尊重目标文化的特点。

4.寻求帮助和支持:在遇到困难时,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

与当地人交流,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七、文化适应过程文化适应过程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面对新的文化环境时,逐渐适应和融入的过程。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摘要】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现象,当个体遭遇文化差异时,会产生一种困惑和焦虑感,导致文化冲突和障碍。

文化休克的表现形式包括语言障碍、行为误解、价值观冲突等。

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和认知偏差。

文化休克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如社交问题、情绪失调等,因此需要及时处理和应对。

处理方式可以通过适应和学习来缓解文化休克,而应对策略则包括提高文化敏感度、开放心态和多角度思考等。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强跨文化理解和沟通才能有效减少文化冲突和障碍。

【关键词】文化休克现象、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困境、表现形式、原因、影响、处理方式、应对策略、结论。

1. 引言1.1 文化休克现象的定义文化休克现象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由于个人或集体对新文化环境的无法适应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冲突和困惑状态。

在跨文化交际中,当个体无法理解、接受或适应目标文化的价值观、习俗、行为规范等,就容易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

文化休克并非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文化休克现象常常导致个体感到孤独、沮丧、困惑、无力应对新文化环境带来的挑战。

个体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大、自我认同感模糊、社交能力下降等问题。

文化休克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影响到个体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

了解文化休克的定义及其发生的原因对于有效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增加对不同文化间差异的认识,加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减少文化休克带来的负面影响。

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文化差异引发的困境文化差异引发的困境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不同国家或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这种差异会导致交流双方在沟通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某些文化中的言行举止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被视为不礼貌或无礼,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错误理解。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
文化休克是指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心理和情感上的不适应和困惑。

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置身于与其原有文化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时,可能会出现文化休克的症状。

这种症状可能包括困惑、焦虑、疲劳、抑郁、自卑、孤独等。

文化休克是由于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传统、行为方式等差异而产生的。

当人们遇到与自己原有文化观念相抵触的情况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安。

例如,一个从东方社会来到西方社会的人可能会感到不适应,因为他们可能无法理解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竞争等价值观。

同样,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也可能会经历文化休克,因为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社交规范与农村有很大的差异。

文化休克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问题,也可能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中。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可能会导致政治、经济乃至战争的爆发。

例如,由于文化休克,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体可能会发生冲突,导致暴力和战争的发生。

为了克服文化休克,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其他文化来适应新环境。

在学习新的文化时,人们需要尊重和接纳不同的观念和习俗。

同时,人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以享受异国文化带来的新鲜体验,并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建立起新的社交网络。

此外,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也可以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人们克服文化休克的困扰。

总之,文化休克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困惑和
不适应。

它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幸福感,也可能引发群体之间的冲突。

适应新文化的关键是学习和理解其他文化,尊重差异,并保持开放的心态。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四讲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四讲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心理学家阿德勒(Nancy Adler)
关于“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显然是克服“返回本文化休克” 的一种理想方式,能够帮助人们在两种文化之间 找到交叉点和平衡点,从容地判定两种文化各自 的优劣。
第一,在海外期间必须注重交流联系,既包括主 动寻找和异文化成员沟通的机会,包括保持同国 内的联系。这些联系越开放越好,既有助于个体 的文化适应过程,也能够让个体注意到国外和国 内发生的变化;
不应夸大人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生活的适应能力或是“可 塑性”,因为民族性格等因素对文化适应的影响和制约是 不容忽视的。
美国早期历史上的西班牙移民在把土著印第安人消灭殆尽 之后,从国外输入黑人来充当驯良的奴隶角色,虽然“奴 隶身份破坏了非洲黑人的精神并摧毁了他们的文化内聚 力”,但这些奴隶具备的在艰苦的条件下也能顽强生存的 民族性格,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黑人族群中。
“返回本文化休克”(re-entry
cultural shock)
在异文化中经历文化休克的过程,实质上 就是旅居者(sojourner)自身改变的过程。 当旅居者自身发生改变的时候,对本文化 的适应能力不免会发生变化。更何况,本 文化乃至故乡或祖国的环境也会发生程度 不同的变化。所以,当旅居者返回自己的 文化时,他会发现这里的情形与以往已经 大不相同了,回到家中的兴奋很快会被不 自在和隔离感所取代,继续经历一种从休 克到适应的过程。
在文化与传播研究中,文化休克主要是指人们在经历不熟 悉的文化、生活方式或态度而引起的困惑和不适,强调了 异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反应和冲击,主要表现为由于未 满足期望的逐渐积累而产生的迷失感和挫折感,通常会同 时表现在生理和心理层面。
什么是文化适应?
与文化休克所关联的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 ,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传播过 程。经由这一过程,个体或文化群体能够逐步与 其他文化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功能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和其他文化有持续的
第一手接触时所出现的现象,其结果是原
来的个体和群体的文化模式都有变化。
文化融入具有以下特点:
1.与异文化直接并且第一手接触
2.接触必须持续一段时间
3.两种文化相互影响
盲目融入、强加融入、民主融入
4.文化接触带来变化
文化融入的策略
是否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是 否
是 否 接 触 异 族 文 化 ?
文化休克的原因
传统解释
家庭
朋友
失去了某种东西
地位 气候 食物 娱乐方式等
新的理论
负面事件 理论
社会支持 减少论
价值分歧论
负面事件理论:认为从一个地方(文化
环境)到另一个地方(文化环境)会带来
许多负面影响的事件,这些负面影响的事
件会引起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负面影响
愈大,时间愈长,所引起的疾病愈严重。
文化休克的表现
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4、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 面感受到的混乱; 5、在察觉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有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个体对外界信息的选
择和加工方式,因此也决定了他对其他文
化的态度偏好,从而成为跨文化冲突产生
的个体基础。
跨文化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文化振颤、文 化碰撞、文化认识到文化认同或否认的过程。

个 体 认 知 水 平 感 知 低
震 颤
认 知 碰 撞
认 同 或 否 认
跨文化场
不熟悉
个体认知过程
故事三:不和中国人交往的中国人 开始的时候,都是和中国留学生住在一 起,说中国话,吃中国菜。后来我觉得这 样和国内没有两样,于是我搬了出来和德 国人住在一起,再也没有回到原来的圈子。 我很喜欢别人把我当作德国人来交往。
跨文化认知
跨文化认知是个体对其他文化信息的收
集整合、评价和接受的过程。由于个体已
故事二:如鱼得水的日子
一个在德个敬老院照老人们 说话,渐渐地语言不是问题,并且也认识了一些 朋友,也包括中国留学生。 现在除了上课,每周花一个下午到敬老院去 看老人,花两个下午到国际难民组织去做志愿者, 每周有一天做助教,同时经常参加留学生组织的 活动,他很喜欢在德国的生活。
措施
社会环境
我们无法改变
自我调适
首先,对待文化休克的心理困难不能采取绝
对化的态度,更不可用消极的方法处理,要
明白跨文化交际中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
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 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尽可 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交流与沟通。 而关于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不适,则是相 对容易解决得多了,俗话说“入乡随俗”, 饮食等问题的不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 逐渐适应。
问卷调查:
美国老师感到最难适应的前5个方面是:
A、抽烟的习俗
B、作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C、公交车上的拥挤 D、学生的学习方式 E、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
英国老师感到最难适应的前5个方面是:
A、不排队
B、作决定的过程 C、公交车上的拥挤 D、抽烟的习俗 E、学生的学习方式
中国教师感到最难适应的前5个方面是: A、身体接触(包括拥抱、接吻、拍打等)
夫妻分离
工作调整
经济状况的改变 工作性质的改变 学校的改变
生活环境的改变
饮食习惯的改变 抵押贷款的提前
社会支持减少论:社会支持指一个人在困
难时得到亲戚、朋友、同事等在物质、道
义和感情方面的帮助。社会支持充足,一
个人的健康状况就好,反之,则可能引发
各种疾病。
价值分歧论:人们之间存在价值观念方面
张女士说,当时也想着女儿能够早点好,所以下手很快,女儿
细皮肉嫩的,又是第一次拔罐,所以身上出现了拔罐后的淤痕
。后来两天后见到女儿的感冒并没有好转,她又给女儿拔了一 次,但是感冒还未见好转,只好带她过来看医生开点药。谁知
道,家庭医生给她女儿检查身体的时候,发现了女儿身上的淤
痕。由于张女士西语不好,也不知道怎么跟医生解释。医生可 能以为小孩受到什么非人虐待了,最终,半个小时后,警察来 了。 翻译李女士把张女士的大意告诉警察,警察表示,经过医生诊
随着时间推移,个体的适应程度会增加这个假设 受到质疑。学者们都同意跨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 主流的观点是“累积——渐进型”:即适应是累积 的、渐进的,随着个体不断与东道国环境互动, 会越来越适应。 但是,根据文化融入策略理论,累积——渐 进型只能描述融合型和同化型,把边缘型和隔离 型排除在外。 旅居者有多种情况。
孩子进行家庭暴力。而当记者了解情况后,原来是中医“
拔罐”被误认是“家庭暴力”,大家对事情感到很无奈。 张女士非常无辜地跟翻译讲诉事情经过。5天前,因为
自己女儿重感冒了,很是心疼。张女士因为正好家里有一
套拔罐仪器,而且自己出国前也学过中医刮痧疗法(包括针 灸,按摩,拔罐)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当时本来想学点技艺 出国赚取生活费的。现在自己女儿感冒不轻,张女士认为 拔罐可以活血化瘀,治疗由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 咳嗽等症状,遂拿起保健仪器为女儿进行拔罐治疗。
熟悉
跨文化认知障碍
不当解释
不当归类 不当定式
跨文化反衬与跨文化指认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管理首先是对文化的识 别。所谓文化识别,也叫文化指认,是把自身文 化作为参照系去衡量其他文化的特征;
所谓文化反衬是指文化特征上的对照,通过
对照指出其差异性和共同性。
文化融入的概念
文化融入(acculturation):当拥有不
文化休克的阶段
1.Oberg(1960)四阶段说:
蜜月期(honey moon stage):其特征为着迷、兴
高采烈和乐观。由于积极预期和乐观,个体在这
个阶段情绪高涨,对所看到的文化差异持一种积
极态度 敌意期(hostile stage):由于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带来失落、遇到挫折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个体对 东道国有一定的敌意和偏见。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的恐外症似乎一度很严重。 远的不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就表 现出了极度的恐外症,看到“洋人”就害怕,结 果只好割地赔钱、俯首称臣。后来,这种恐外症 又开始演变成了一种崇洋症(本质上还是一种恐 外症),只是崇拜的对象不同罢了。一部分人崇 拜美国山姆大叔,另一部分人则崇拜苏联老大哥, 而且都是崇拜的五体投地,其最终结果自然少不 了吃大亏。这之后,我们又高喊要独立自主,增 强民族自豪感,话虽如此,但实际上“恐外“与 “崇洋”之间的变换更为频繁了,即崇又恐,忽 崇忽恐,崇恐交加,真是害苦了不少中国人。即 使是在国门已打开了20多年的今天,许多中国人 的崇洋与恐外症仍然没有消退。
恢复期(recovery stage):个体的东道国语言知
识和技能都有提高,对新文化环境的适应力提高,
对新文化环境适应能力提高,个体重新从积极方
面看待周围事物。
适应期(adjustment stage):适应程度增加,焦 虑的情绪基本消失,了解、接受并享受新的社会 规范和习俗,和环境有和谐感。
蜜月阶段 沮丧(或敌意) 阶段
新鲜、兴奋、乐 观 失望、失落、回 避、焦虑、沮丧
恢复调整阶段 适应阶段
解开疑团、熟悉 了解 沮丧焦虑消失, 和平相处,融洽
“文化休克”的变化过程一般呈“U”型 曲线。
3.W形曲线(Gullahorn,1963;Trifonovitch, 1977)
在U形曲线之外,把重新回国的适应也包含在
开始
虽然从理论和经验上看,这些不同阶段的模型 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实证研
究结果去证明这一点。主要原因可能有:
旅居者个体差异,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开始阶段 都是乐观的、热情的。 在东道国的生活经历并不一定能让人们的适应 性增加。只有在有好感的前提下,随着接触的 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积极感受才会增加
重新回归适应
回归适应(reentry adaptation)是指旅居者重新
回国后在生活、工作和学习各方面的调整和适应。
之所以会有重新回归适应:
一是跨文化适应改变了人们。
二是所在地区发生了变化
三是回归者对回归休克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练习:
据西班牙欧浪网消息,家住巴塞罗那的山东籍侨民张女士 ,上周被住家附近的地区医院医生报警,指控其对她10岁
随着时间推移,个体的适应程度会增加这个假设 受到质疑。学者们都同意跨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 主流的观点是“累积——渐进型”:即适应是累积 的、渐进的,随着个体不断与东道国环境互动, 会越来越适应。 但是,根据文化融入策略理论,累积——渐 进型只能描述融合型和同化型,把边缘型和隔离 型排除在外。 旅居者有多种情况。
B、与美国人谈话
C、衣着 D、在社交场合如何处理尴尬的场面 E、交朋友
3.W形曲线(Gullahorn,1963;Trifonovitch, 1977)
在U形曲线之外,把重新回国的适应也包含在
其中,更加全面地描述了随时间变化,旅居者对
新文化环境的满意度和态度。
旅居者满意度 高 中 低
中期
回归
旅居时间
其中,更加全面地描述了随时间变化,旅居者对
新文化环境的满意度和态度。
旅居者满意度 高 中 低
中期
回归
旅居时间
开始
虽然从理论和经验上看,这些不同阶段的模型 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实证研
究结果去证明这一点。主要原因可能有:
旅居者个体差异,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开始阶段 都是乐观的、热情的。 在东道国的生活经历并不一定能让人们的适应 性增加。只有在有好感的前提下,随着接触的 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积极感受才会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