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势与电势能教案

电势与电势能教案
电势与电势能教案

一、电场力的功

1、特点: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2、计算方法(1)由公式W = qEd (d 为电荷初末位置在电场方向上的位移) (2)由公式AB AB W qU = (AB U 为电荷初末位置A →B 间电势差,注意下标的使用) (3)由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的变化的关系:(.AB PA PB PA PB W E E E E =-分别是电荷电场中A 、B 两点的电势能)

(4)由动能定理:K E W W ?=+其他力电场力 二、电势能

1.电势能:电荷在电场中由其相对位置决定的能(类似重力势能)

2.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等于电荷从这点移到零电势能点(通常选大地或无限远处)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E PA =W A →∞

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电场力不做功,电势能不变。 三、电势 1.定义:q

E PA

A =? EPA 为试探电荷在该点A的电势能,q 为电荷量,可以带符号运算。

2.单位:伏特V ,1V=1J/C

3.电势是标量,有正负,但没有方向。规定大地或无限远电势为零。

4.物理意义:描述电场能的特性,由场源电荷量和相对位置来决定,与是否放试探电荷无关。

5.电势高低判断的三种方法 (1)根据公式计算:q

E PA

A =

?,带符号代入运算。 (2)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是降低的,逆着电场线方向电势是升高的。

四、电势差

1.定义:AB A B U ??=-,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无关。BA AB U U -=

2.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AB AB

W qU (任何电场成立,可带符号运算)

3. 在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1)电场强度等于沿电场线单位距离上的电势差

(2)公式E=U/d ,U 是指两点间的电势差,d 是指这两点间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或者相邻等势面间的距离,因此电场强度是电势降落最快的方向。

(3)U=Ed 只适用匀强电场的计算,对非匀强场可以用来定性分析,如非匀强电场中各相邻的等势面的电势差一定时,E 越大处,d 越小,即等势面而越密集。 (4)匀强电场中相互平行的方向上相等的距离上电势降落相等。

五、等势面

1、定义: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叫等势面。

2、等势面与电场线的关系

(1)电场线总是与等势面垂直,且从高等势面指向低等势面。 (2)电场线越密的地方,等势面也越密集,场强也越大

(3)沿等势面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沿电场线移动电荷,正电荷电场力做正功,负电荷电场力做负功。

(4)电场线和等势面都是人们虚拟出来形象描述电场的工具

(5)实际中测量等电势点较容易,所以往往通过描绘等势线来确定电场线。

课后练习:

1.静电力做功的特点:不论q在电场中由什么路径从A点移动到B点,静电力做的功都是的.静电力做的功与电荷的位置和位置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

2.电势能:电荷在中具有的势能叫做电势能,用字母表示,单

位 . 电势能是相对的与重力势能相似,与参考位置的选取有关.

3.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

(1) 静电力做的功电势能改变量的多少,公式W AB=.

(2) 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静电力把它从该点移动到位置时所做的功.

4.电势: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叫做这一点的电势,用φ表示,定义式:φ=,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势的单位是伏特(V),1 V=1 J/C;电势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5.电场线与电势:电场线指向电势的方向.

6.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的各点构成的面叫做等势面.电场线跟等势

面.

7、在静电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场强度处处为零的区域内,电势也一定处处为零

B.电场强度处处相同的区域内,电势也一定处处相同

C.电场强度的方向总是跟等势面垂直的

D.沿着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势总是不断降低的

8.关于电场线和等势面,正确的说法是()

A.电场中电势越高的地方,等势面越密B.电场中场强越大的地方,电场线越密

C.没有电场线的地方,场强为零 D.电场线和等势面一定垂直

9.某带电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由A点运动到B点,电场线、粒子在A点的初速度及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可以判定 ( )

A.粒子在A点的加速度大于它在B点的加速度

B.粒子在A点的动能小于它在B点的动能

C.粒子在A点的电势能小于它在B点的电势能

D.A点的电势高于B点的电势

10.如图所示,Q是带正电的点电荷,P1和P2为其电场中的两点,若E1、E2为P1、P2两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φ1、φ2为P1、P2两点的电势,则()

A.E1>E2,φ1>φ2B.E1>E2,φ1<φ2

C.E1φ2D.E1

11.如图所示,实线为电场线,虚线为等势线,且相邻两等势线的电势差相等,一个正电荷在等势线φ3上时具有动能20J,它运动到等势线φ1上时,速度恰好为零,令φ2=0,那么该电荷的电势能为4J时,其动能为()

A.16J B.10J C.6J D.4J

12.在图中,A、B两个等量正电荷位置固定,一个电子(重力忽略)沿A、B中垂线自无穷远处向A、B连线的中点O 飞来,则电子在此过程中

()

A.加速度不断增大,电势能减小

B.加速度先增加后减小,电势能减小

C.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不断增大

D.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速度不断增大

13.图中实线表示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各等势面的电势值如图中所示。把一个负电荷沿A→B→C移动,电荷在这三点所受的电场力为F A、F B、F C,电场力在AB段和BC 段做的功为W AB和W BC,那么()

A.F A=F B=F C,W AB=WBC B.F AWBC

C.F A>F B>F C,W AB<WBC D.F A>F B>F C,W AB=WBC

14.如图所示,实线表示匀强电场的电场线,虚线表示一个带电粒子射入该电场后的运动轨迹,a、b是轨迹上的两个点。不计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带电粒子一定是从下向上通过该匀强电场的

B.该匀强电场的场强方向一定是从左向右

C.该带电粒子在a点的电势能一定大于在b点的电势能

D.该带电粒子在a点的动能一定大于在b点的动能

15.图中a、b是两个点电荷,它们的电量分别为Q1、Q2,MN是ab连线的中垂线,P是中垂线上的一点。下列哪种情况能使P点场强方向指向MN的右

侧?

A.Q1、Q2都是正电荷,且Q1

B.Q1是正电荷,Q2是负电荷,且Q1>|Q2|

C.Q1是负电荷,Q2是正电荷,且|Q1|< Q2

D.Q1、Q2都是负电荷,且|Q1|>|Q2|

16.一带电油滴在匀强电场E中的运动轨迹如图中虚线所示,电场方向竖直向下。若不

计空气阻力,则此带电油滴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能量变化情况为

A.动能减小

B.电势能增加

C.动能和电势能之和减小

D.重力势能和电势能之和增加

17、如右图在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虚线表示等势面,实线表示α粒子(带正电)穿过电场时

的轨迹,A、B为轨迹与两等势面的交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Q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

B.电势φA>φB,粒子动能E kA>E kB

C.电势φA<φB,粒子电势能E PA>E PB

D.场强E AE kB

18、在点电荷Q的电场中,一个电子通过时的轨迹如图实线所示,a、b为两个等势面,则下列

判断中正确的是

A.Q为负电荷

B.运动中,电子总是克服电场力做功

C.电子经过两等势面的动能Eka>Ekb

D.电子在两等势面上的电势能Epa>Epb

19.一个带正电的质点,电量q=2.0×10-9C,在静电场中,由a点移到b点,在这过程中,除电场力外,其他力做的功为6.0×10-5J,质点的动能增加了8.0×10-5J,求a、b 两点间的电势差U ab为多少?

20.如图所示,竖直实线为电场线,质量为m,电量为-q的质点P从电场边缘A射入电场,并沿直线AB从B飞出,AB直线与电场线夹角为θ,A、B两点相

距为d,则A、B两点的电势差为多少?

21.一长为L的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拴一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小

球,处于如图所示的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开始时,将线与小球拉成水

平,小球静止在A点,释放后小球由静止开始向下摆动,当细线转过

60°角时,小球到达B点且速度恰好为零.试求: (1)AB两点的电势差

U AB;(2)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3)在A、B两处绳子拉力的大小。

22.如图所示,一根长L=1.5m的光滑绝缘细直杆MN,竖直固定在场强

为E=1.0×105N/C、与水平方向成θ=30°角的倾斜向上的匀强电场中。杆的下端M固定一

个带电小球A ,电荷量Q=+4.5×10-6C ;另一带电小球B 穿在杆上可自由滑动,电荷量q=+1.0×10-6C ,质量m=1.0×10-2kg 。现将小球B 从杆的上端N 静止释放,小球B 开始运动。(静电力常量k=9.0 ×109

N ·m 2

/C 2

.取g=10m/s 2

)

(1)小球B 开始运动时的加速度为多大? (2)小球B 的速度最大时,距M 端的高度h 1为多大? (3)小球B 从N 端运动到距M 端的高度h 2=0.61m 时,速度为v=1.0m/s ,求此过程中小球B 的电势能改变了多少?

1.C 2.BC 3.BD 4.BD 5.A 6.C 7.B 薄8.D 9. 1×104V

10. 粒子运动方向与mg 、Eq 方向有夹角,仍做直线运动,所以Eq=mg U AB = θcos d q

mg

11. (1)设电子进入平行金属板时的速度0v ,则有2

002

1mv e U = 由做类平抛运动t v l 0= 2

212at d = 运动加速度dm

Ue a = 解得 运动时间Ue m d a d t == 金属板长l 为U

U d l 02=

(2)由动能定理可得)2

(200U U e e U e U E k +=+=?

12. 2

022222/v md L U q

13. (1)电场力与重力平衡时做匀速运动2

q cd

n q d U mg ==

第n+1滴做匀速直线运动 112

+=

+q mgdc

n

(2)液滴到达b 板时速度为零就不能到达 c

Nq q U d h mg 2

)(='=+

第N+1滴不能到达 1)(12

++=+q c d h mg N

14. 2×103N/C ; 0.3m 。15. q mgL U AB 2/3-= (2) q mg E /3= (3)

mg

16. 解:(1)163142.010 1.0100.40J 8.010W qEd J --==????=? (3分) (2)0kt k W E E =-

(1分)

2

0014152141

218.010 5.010 2.0J 29.010J

kt k E W E W mv ---=+=+??

=?+??? ???=?

(2分)

(3)21

2

kt t E mv =

s m s m m

E v kt

t /0.6/10

0.5100.92215

14=???==

-- (2分)

t

h

v v t o =+2

(1分)

所以s s v v h t t o 1.00

.60.240

.022=+?=+=

(1分)

(4)圆形,2

215316/40/10

0.5100.1100.2s m s m m qE a =????==-- (1分)

1t v R o =

(1分)

2

12

1at h =

(1分)

2

2

22

21225.0)40

40.02(0.214.3)2(

)(m m a

h

v t v R S o o ≈???====πππ

17. 解:

(1)开始运动时小球B 受重力、库仑力、杆的弹力和电场力,沿杆方向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a sin qE L Qq

k

mg 2

=θ-- ① 解得m sin qE m

L kQq g a 2θ

-

-

= ② 代入数据解得:a=3.2m/s 2 ③ (2)小球B 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即

mg sin qE h kQq

21

=θ+ ④ 解得θ

-=

sin qE mg kQq

h 1 ⑤

代入数据解得h 1=0.9m ⑥

(3)小球B 从开始运动到速度为v 的过程中,设重力做功为W 1,电场力做功为W 2,库仑力做功为W 3,根据动能定理有

2321mv 2

1

W W W =

++ ⑦ W 1=mg (L-h 2) ⑧ W 2=-qE(L-h 2)sin θ ⑨ 解得θ-+--=sin )h L (qE )h L (mg mv 2

1

W 2223 ⑩

设小球的电势能改变了ΔE P ,则

ΔE P =-(W 2+W 3) 22P mv 2

1

)h L (mg E --=?

ΔE P =8.2×10-2J

电势能和电势教案

1.4电势能 电势 (一)引入新课 一种方法:复习静电力、电场强度概念,指出前面我们从力的性质研究电场,从本节起将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电场。 另一种方法:复习功和能量的关系。从静电力做功使试探电荷获得动能入手,提出问题:是什么能转化为试探电荷的动能?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结合课本图1。4-1(右图)分析试探电荷q 在场强为E 的均强电场中沿不同路径从A 运动到B 电场力做功的情况。 (1)q 沿直线从A 到B (2)q 沿折线从A 到M 、再从M 到B (3)q 沿任意曲线线A 到B 结果都一样即:W=qEL AM =qEL AB cos θ 结论:在任何电场中,静电力移动电荷所做的功,只与始末两点的位置有关,而与电荷的运动路径无关。 引入:与重力做功类似,重力做功也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置有关。同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那么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又有怎样的关系。 2.电势能 (1)电势能:由于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移动的路径无关,电荷在电场中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电势能。 (2)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变化量(类比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写成式子为:PB PA E E W A B -= (3)注意: ①电场力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②电场力力做多少功,电势能就变化多少,在只受电场力作用下,电势能与动能相互转化,而它们的总量保持不变。 (4)求电荷在电场中A 、B 两点具有的电势能高低 将电荷由A 点移到B 点根据电场力做功情况判断,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荷在A 点电势能大于在B 点的电势能,反之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电荷在B 点的电势能小于在B 点的电势能。 引入:根据电场力做功只能判断两点电势能的高低,而不能确定某点的电势能,如何求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若要确定电荷在电场中某位置的电势能,应先规定电场中电势能的零位置 (5)电势能零点的规定 电势能零点的规定:通常把电荷在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的电势能规定为0,或把电荷在大地表面的电势能规定为0(大地或无穷远默认为零) (6)求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 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A 具有的电势能E P 等于将该点电荷由A 点移到电势能零点 电场力所做的功W 的。即E P =W 例:在正电荷产生的电场中正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正,负电荷在任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负。在负电荷产生的电场中正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

“电势能与电势”教学设计

选修3-1“电势能与电势”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市玉祁中学高金华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物理选修3-1中第一章静电场中第四节的教学内容,它处在电场强度之后,位于电势差之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课程教学中利用物理思维方法较多的一堂课,尤其是用类比的方法达到对新知识的探究,同时让学生就具体的物理知识迁移埋下思维铺 垫。 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进而指出这个结论对非匀强电场也是适用的,并与重力势能类比,说明电荷在电场中也是具有电势能。电场力做功的过程就是电势能的变化量,而不能决定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的数值,因此有必要规定电势能零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 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 能和电势的概念。 ·培养对知识的类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学生的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 言分析、思考、描述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利用知识类比和迁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对科学的求 知欲。

《电势能和电势》示范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节电势能和电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2)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3)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4)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2)培养对知识的类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学生的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利用知识类比和迁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利用等势面图像的对称美,形态美以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愉悦,自己画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理解掌握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2.难点 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类比探究、分析归纳、讨论分析、应用举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前面相关知识。 1.静电力,电场强度概念,指出前面我们从力的性质研究电场,从本节起将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电场。 2.复习功和能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从静电场中静电力做功使试探电荷获得动能入手,提出问题:是什么转化为试探电荷的动能? 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结合课本图1。4-1(右图)分析试探电荷q在场强为E的均强电场中沿不同路径从A 运动到B电场力做功的情况。 (1)q沿直线从A到B (2)q沿折线从A到M、再从M到B (3)q沿任意曲线线A到B 结果都一样即:W=qEL AM =qEL AB cos 与重力做功类比,引出结论:静电力做的功只与电荷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 拓展:该特点对于非匀强电场中也是成立的。 二、电势能 寻找类比点:力做功只与物体位置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的事例在物理中有哪些呢?属于什么能? (移动物体时重力做的功与路径无关同一物体在地面附近的同一位置才具有确定的重力势能。)

高中物理电势能和电势 教案

电势能和电势 倘若把一个静止的试探电荷放入电场中,他将在静电力的作用下作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获得一定的速度,试探电荷的动能增加了。我们知道,这是静电力做功的结果,而功又是能转化的量度,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是什么能转化为试探电荷的动能?这个能具有什么特点?它还可以引申出与它紧密相关哪些物理量?这些物理量具有怎样的性质?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板书:电势能和电势) 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让试探电荷q在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沿几条不同路径从A 点运动到B点,我们来计算这几种情况下静电力对电荷所做的功。 W=F|AB|=qE|AB| W=F|AB|cosθ=qE|AM| W=W1+W2+W3+… 其中F=qE,结果都一样即:W=qEL AM =qE|AB|cos 结论:静电力做的功只与电荷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 二、电势能

力做功只与物体位置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的事例在物理中有哪些呢?(移动物体时重力做的功与路径无关) 特征或性 质 静电场重力场 a 对场中的电荷有力的 作用对场中的物体有力的 作用 b 用比值“F/q”表示场 的强弱用比值“F/m”表示场 的强弱 可见,静电场与重力场有某些特征是相似的。同一物体在地面附近的同一位置具有确定的重力势能。静电力做功也与路径无关,那是否也就能建立电势能的概念呢? 1.电势能:由于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移动的路径无关,电荷在电场中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我们叫做电势能。电势能用E p表示。 2.讨论: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重力做的正功等于减少的重力势能,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增加的重力势能,用公式表示为W AB=E pA-E pB=-ΔE p。那么静电力做的正功也等于减少的电势能吗?克服静电力做的功也等于增加的电势能吗?用公式表示也是W AB=E pA-E pB=-ΔE p吗? 根据动能定理,W AB=E kB-E kA=ΔEk。因为,根据能量守恒增加的动能等于减少的电势能,E kB-E kA=E pA-E pB,所以W AB=E pA-E pB=-ΔEp。

《电势能与电势》教学设计

《电势能和电势》教学设计 黄孝国皖郎溪县职业教育中心(24213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高二物理选修3-1中第一章静电场中第四节的教学内容,第三节是电场强度,第五节是电势差,本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从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得出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电荷的始末位置有关,而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的结论。进而指出这个结论在任何电场中都是适用的。并将电场力做功的特点与重力做功的特点类比,说明电荷在电场中也是具有电势能。电场力做功的过程就是电势能变化的过程,它不能决定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因此要选定一个电势能零点。电势的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学习重力势能时没有学习与电势相对应的物理量,如“重力势”,教材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来定义电势。在引入电势概念之前要先让学生体会到电势能的大小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有关,不能用来描述电场的性质。要让学生带着寻找一个与试探电荷无关的、完全由电场的性质决定的、可以描述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去学习。等势面的概念是类比地理中的等高线引入的,这一概念学生不难把握,最后教材介绍了等势面的性质及用途。在阐述“等势面一定与电场线垂直”这一性质时,教材运用了反证法。本节内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物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讨论静电力对试探电荷做功,知道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 (2)将静电力做功与重力做功进行类比,理解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认识电势能的相对性。 (3)知道电势的定义方法及其定义公式、单位。 (4)知道等势面的定义,知道电场线一定垂直于等势面。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的变化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2)培养对知识的类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学生的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抽象物理概念,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2)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明确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电势能电势与电势差教案

§1.4 电势能电势与电势差 1.通过与重力做功情形的类比,认识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2.理解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知道它们是从能的角度来描述电场的物理量,知道物理学常把无穷远和大地作为零电势点. 3.理解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4.了解等势面的概念和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的概念. 难点:理解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的概念. 1.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 (1)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运动,重力做功与物体的质量以及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________无关. (2)电荷在匀强电场中运动,电场力做功与电荷的______以及________的位置有关,而与________无关. 2.电势能 (1)物体在地球上因受重力而具有重力势能,电荷在电场中因受________而具有________. (2)若用W AB表示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的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E p A和E p B分别表示电荷在A点和B 点的电势能,电场力做的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式为:________. (3)若将无穷远处的电势能规定为零,电荷在某点(A点)的电势能大小等于将电荷从________移动到________电场力所做的功,即E p A=W A∞. 3.电势与电势差 (1)电势(φ)是描述电场的________(填“力”或“能”)的性质的物理量.电场中某点(A点)的电势在数 值上等于________由该点移动到参考点(零电势)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可表示为φ=E p q.电势的单位是伏特 (V),且1 V=________. (2)电势差就是电场中两点间________的差值,如电场中A、B两点的电势差(从A点到B点)U AB=________,且U AB=-U BA. (3)电场中A、B两点的电势差U AB=φA-φB,由于φA=E p A q,φB= E p B q,W AB=E p A-E p B,所以电场力做 功与电势差的关系为U AB=________,这也是计算电势差常用的公式. 主题1:电场力做功特点 问题:(1)如图甲所示,把一个正电荷q(重力不计)放到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的A点,电荷分别沿直线AB、折线ACB、曲线到达B点,三种情况下电场力做功是否相同?请用功的计算公式推导电荷分别沿直线AB和折线ACB运动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电势能和电势教案(教师版)

4 电势能和电势 教学思路 通过比较重力场与电场——从重力做功引入电场力做功——重力势能引入电势能——零势能点——通过高度引入电势——等高线引入等势面 【对比静电场与重力场】 [引入新课]可见,静电场与重力场有某些特征是相似的。根据两者的相似性,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的推测静电场的其他性质?下面我们进一步讨论这一问题。 【电场力做功特点】 属性c:在重力场中,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静电力做功也与路径无关吗? [求证]让试探电荷q在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沿几条不同路径从A点运动到B点,我们来计算这几种情况下静电力对电荷所做的功。 W=F|AB|=qE|AB|W=F|AB|cosθ=qE|AM|W=W1+W2+W3+…=qE|AM| 分析三种情况下的做功的数据结果,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从中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归纳得出相关的物理知识。从中发现问题和知识结论。 结论:静电力做的功只与电荷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 拓展:该特点对于非匀强电场中也是成立的。 【电势能】 属性d:移动物体时重力做的功与路径无关,同一物体在地面附近的同一位置才具有确定的重力势能。静电力做功也与路径无关,是否隶属势能?我们可以给它一个物理名称吗? [求证]在重力场中由静止释放质点,质点一定加速运动,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如图所示,在静电场中,静电力做功使试探电荷获得动能,是什么转化为试探电荷的动能?(这种能量为电势能。) 属性e:重力做的正功等于减少的重力势能,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增加的重力势能,用公式表示为W AB=E pA-E pB。那么静电力做的正功也等于减少的电势能吗?克服静电力做的功也等于增加的电势能吗?用公式表示也是W AB=E pA-E pB吗?

电势能与电势教案

“电势能与电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物理选修3-1中第一章静电场中第四节的教学内容,它处在电场强度之后,位于电势差之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课程教学中利用物理思维方法较多的一堂课,尤其是用类比的方法达到对新知识的探究,同时让学生就具体的物理知识迁移埋下思维铺垫。 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进而指出这个结论对非匀强电场也是适用的,并与重力势能类比,说明电荷在电场中也是具有电势能。电场力做功的过程就是电势能的变化量,而不能决定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的数值,因此有必要规定电势能零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培养对知识的类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学生的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利用知识类比和迁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利用等势面图象的对称美,形态美以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愉悦,自己画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电势差电势电势能教案

第2讲 电势差 电势 电势能 ★一、考情直播 考点一 电势和电势差 1.电势差 (1)定义:电荷q 在电场中由一点A 移动到另一点B 时,电场力所做的功W AB 与电荷量 q 的比值W AB /q ,叫做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 (2)定义式: ,电势差是 ,单位:V ,1V=1J/C. (3)计算式:U AB =Ed ,适用于 电场,d 指 . 2.电势: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该点与零电势间的电势差,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 移到零电势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令φB =0,则φA =U AB =φA -φB ,单位:V. 特别要注意电势是标量,电势的负号表示了 ,电势的大小与零势点的选择 , [例1]如图(a )所示,AB 是某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若有一电子以某一初速度并且仅在电场力 的作用下,沿AB 由点A 运动到点B ,其速度图象如图(b)所示.下列关于A 、B 两点的电势?和 电场强度E 大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B A E E > B.B A E E < C.B A ??> D. B A ??< [解析]从v-t 图易知电子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减速运动,故电子所受电场力与运动方向相反, 场强的方向由A 指向B ,因为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故B A ??>,又加速度逐渐减小, 故B A E E >

[答案]AC [方法小结]要比较电场中两点电势的高低,关键在于判断电场线的方向. 考点二 电场力中的功能关系 1.电势能: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能叫电势能.单位:焦耳(J ) 2.电场力的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 ;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 . 3.特点:电势能是电荷与所在电场共有的,且具有 ,通常取无穷远处或大地为电势能的零点. 4.当只有电场力做功时,电荷的 和 守恒,当只有电场力和重力做功时, [例2] (2007·海南)如图9-37-5所示,固定在Q 点的正点电荷的电场 中有M 、N 两点,已知NQ MQ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把一正的点电荷从M 点沿直线移到N 点,则电场力对该电荷做 功,电势能减少 B.若把一正的点电荷从M 点沿直线移到N 点,则电场力对该电荷做功,电势能增加 C.若把一负的点电荷从M 点沿直线移到N 点,则电场力对该电荷做功,电势能减少 D.若把一负的点电荷从M 点沿直线移到N 点,再从N 点沿不同路径移回到M 点;则该电荷克服电场力做的功等于电场力对该电荷所做的功,电势能不变 [解析]把正电荷从M 点移到N 点,电场力做正功,根据E W ?-=,可知电势能减小,把负电荷从M 点移到N 点,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负电荷从M 点移到N 点电场力做负功,从N 点移到M 点,电场力做正功,两者大小相等,总功为零,电势能不变. [答案]AD [方法技巧]本题考查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为E W ?-=,可类比重力做功的特点. [例3]如图所示,平行直线、、、、,分别表示电势为-4 V 、-2 V 、0、2 V 、4 V 的等势线,若AB=BC=CD= DE= 2 cm ,且与直线MN 成300角,则 ( ) A .该电场是匀强电场,场强方向垂直于A A ',且左斜下 B .该电场是匀强电场,场强大小E=2 V/m C .该电场是匀强电场,距C 点距离为2 cm 的所有点中,最高电势为4V ,最 低电势为-4V D .该电场可能不是匀强电场,E=U/d 不适用 [解析]因等差等势线是平行线,故该电场是匀强电场,场强和等势线垂直,且由 高等势线指向低等势线,故AD 错误, m V AB U E AB /20030 sin )102(230sin 2=?==- 图9-37-5

电势能与电势教案教案资料

电势能与电势教案

“电势能与电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物理选修3-1中第一章静电场中第四节的教学内容,它处在电场强度之后,位于电势差之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课程教学中利用物理思维方法较多的一堂课,尤其是用类比的方法达到对新知识的探究,同时让学生就具体的物理知识迁移埋下思维铺垫。 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进而指出这个结论对非匀强电场也是适用的,并与重力势能类比,说明电荷在电场中也是具有电势能。电场力做功的过程就是电势能的变化量,而不能决定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的数值,因此有必要规定电势能零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培养对知识的类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学生的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利用知识类比和迁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利用等势面图象的对称美,形态美以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愉悦,自己画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电势能(教学设计)

电势能 (教学设 计 ) 、教学目标 理解势能的概念。 2. 通过讨论静电力对试探电荷做的功,知道静电力做功 与路径无关的特点。 3. 理解电势能的概念,理解电势能的变化与静电力做功 的关系。认识电势能的相对性。 4. 会计算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和电势能 的变化。 、教材分析 电势能是电场这一章节的重要概念,是重力势能、弹性 势能基础上势能概念的又一个具体体现。 三、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势能的概念一直是比较模糊的, 在此基 础上建立电势能的概念就更加困难。为此在教学中先通过分 析重力、 弹簧弹力、摩擦力做功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有些 力做功与路径无 关,有些力做功与路径有关。做功与路径无 关的力,才可引入与此力 相对应的势能。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重力、弹簧弹力、摩擦力做功特点,进 rH 步

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五、教学难点电势能的概 念的理解六、教学用时 1 课时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电荷放在电场中会受到静电力的作用,在力的作用下移 动一段距离静电力会做功,根据所学的功、能关系可知,静电力做功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某种能量的转化,是电势能吗? 2.如何分析能否引入电势能 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这 个概念比较抽象,可通过重力、弹簧弹力、摩擦力做功分别讨论。 过程1:物体沿直线由A 移动至B。 过程2:物体沿折线由A 先到M 再到B 。 比较两次重力做功。 结论:重力做功相同。 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与弹簧相连,将弹簧压缩到A 后放手,物体在AB 之间往复运动。 过程1:物体由A 直接运动至O。 过程2:物体由A 先到B 再到O。

高中物理第一章静电场第4节电势能和电势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_1

第4节电势能和电势 1.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电荷的初、末位置有关; 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 2.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把它从该点移到零势能位 置时静电力所做的功。 3.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4.电场线跟等势面垂直,并且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 势低的等势面。 5.无论粒子电性如何,当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电场后,电 场力一定做正功。 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在静电场中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的功与电荷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 二、电势能 1.概念 电荷在静电场中具有的势能。用E p表示。 2.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W AB=E p A-E p B。 错误! 3.电势能的大小 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把它从这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时静电力做的功。 4.零势能位置 电场中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位置,通常把离场源电荷无穷远处或大地处的电势能规定为零。 三、电势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

2.公式:φ=E p q 。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势的单位是伏特,符号是V,1 V =1 J/C 。 4.特点 (1)相对性:电场中各点电势的高低,与所选取的零电势的位置有关,一般情况下取无穷远或地球为零电势位置。 (2)标矢性:电势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 5.与电场线关系: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四、等势面 1.定义 电场中电势大小相同的各点构成的面叫做等势面。 2.等势面与电场线的关系 (1)电场线跟等势面垂直。 (2)电场线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只要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电场力一定做功。(×) (2)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类似,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 (3)电势有正、负,是矢量。(×) (4)在匀强电场中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最快。(√) (5)等势面上,不仅各点电势相同,电场强度也一定相同。(×) (6)电势能是相对的,规定不同的零势能点,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不同。(√)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一电荷在某电场中运动了一周又回到出发点,电场力对该电荷做功吗? 提示:不做功。由功的定义式可知,电荷运动一周位移为0,故电场力一定不做功。 (2)电势能与重力势能类似,也有正负,其正负有何意义? 提示:电势能为正值时,表明电荷在该处电势能大于零;当电势能为负值时,表明电荷在该处电势能比零小。 (3)为何说当电荷沿等势面移动时,电场力不做功? 提示:由于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即电荷所受的电场力与等势面垂直,即当电荷沿等势面移动时,电场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电场力不做功。

人教版选修31 电势能和电势 (教案)

第一章 1.4电势能、电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物理选修3-1中第一章静电场中第四节的教学内容,它处在电场强度之后,位于电势差之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课程教学中利用物理思维方法较多的一堂课,尤其是用类比的方法达到对新知识的探究,同时让学生就具体的物理知识迁移埋下思维铺垫。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进而指出这个结论对非匀强电场也是适用的,并与重力势能类比,说明电荷在电场中也是具有电势能。电场力做功的过程就是电势能的变化量,而不能决定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的数值,因此有必要规定电势能零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培养对知识的类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学生的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利用知识类比和迁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利用等势面图象的对称美,形态美以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愉悦,自己画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

电势能电势物理教案

电势能电势物理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2、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 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 和电势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 的价值观。 重点:理解掌握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难点: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面相关知识 1.静电力、电场强度概念,指出前面我们从力的性质研究电场,从本节起将从能量的 角度研究电场。 2.复习功和能量的关系。 从静电力做功使试探电荷获得动能入手,提出问题:是什么能转化为试探电荷的动能?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结合课本图1。4-1(右图)分析试探电荷q在场强为E的均强电场中沿不同路径从A运动到B电场力做功的情况。 q沿直线从A到B q沿折线从A到M、再从M到B

q沿任意曲线线A到B 结果都一样即:W=qELAM=qELABcos 【结论】:在任何电场中,静电力移动电荷所做的功,只与始末两点的位置有关,而与电荷的运动路径无关。 与重力做功类比,引出: 2.电势能 电势能:由于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移动的路径无关,电荷在电场中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电势能。 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变化量。写成式子为: 注意: ①.电场力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②.电场力力做多少功,电势能就变化多少,在只受电场力作用下,电势能与动能相互转化,而它们的总量保持不变。 ③.在正电荷产生的电场中正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正,负电荷在任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负。在负电荷产生的电场中正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负,负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正。 ④.求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 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A具有的电势能EP等于将该点电荷由A点移到电势零点电场力所做的功W的。即EP=W ⑤.求电荷在电场中A、B两点具有的电势能高低 将电荷由A点移到B点根据电场力做功情况判断,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荷在A点电势能大于在B点的电势能,反之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电荷在B点的电势能小于在B点的电势能。 ⑥电势能零点的规定 若要确定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应先规定电场中电势能的零位置。 关于电势能零点的规定:P19(大地或无穷远默认为零)

电势能和电势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势能和电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2、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 究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静电力、电场强度概念,指出前面我们从力的性质研究电场,从本节起将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电场。 2.复习功和能量的关系。 从静电力做功使试探电荷获得动能入手,提出问题:是什么能转化为试探电荷的动能?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结合课本图1.4-1(右图)分析试探电荷q在场强为E的均强电场中 沿不同路径从A运动到B电场力做功的情况。 (1)q沿直线从A到B (2)q沿折线从A到M、再从M到B (3)q沿任意曲线线A到B

结果都一样即:W=qEL AM =qEL AB cos θ 结论:在任何电场中,静电力移动电荷所做的功,只与始末两点的位置有关,而与电荷的运动路径无关。 与重力做功类比,引出: 2.电势能 (1)电势能:由于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移动的路径无关,电荷在电场 中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电势能。 (2) 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变化量。写 成式子为:PB PA E E W AB -= 注意: ①.电场力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②.电场力做多少功,电势能就变化多少,在只受电场力作用下,电势能与动能相互转化,而它们的总量保持不变。 ③.在正电荷产生的电场中正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正,负电荷 在任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负。 在负电荷产生的电场中正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负,负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正。 ④.求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 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A 具有的电势能E P 等于将该点电荷由A 点移到电势零点电场力所做的功W 的。即E P =W ⑤.求电荷在电场中A 、B 两点具有的电势能高低 将电荷由A 点移到B 点根据电场力做功情况判断,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荷在A 点电势能大于在B 点的电势能,反之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电荷在B 点的电势能小于在B 点的电势能。 ⑥电势能零点的规定 若要确定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应先规定电场中电势能的零位置。 关于电势能零点的规定:P 19(大地或无穷远默认为零) 所以: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等于静电力把它从该点移动到零电势能位置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如上式若取B 为电势能零点,则A 点的电势能为: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1.4 电势能和电势(2) 教案 第8课时 新人教版选修3-1高一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1.4 电势能和电势(2)教案第8课时新人教版 选修3-1高一 教学目的: 1、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2、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3、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与等势面的概念及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 2、培养对知识的类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等势面图像的对称美,形态美以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愉悦,自己画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 2、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电场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电势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复习引入: 1、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2、电势能、电势能变化与静电力做功的关系: 我们通过电场力的研究认识了电场强度,今天我们要对电势能的研究来认识另一个物理量—电势,它同样是表征电场性质的重要物理量 二、质疑讨论 质疑讨论1:什么是电势,它是如何引入的? 图1.4--4 通过研究电荷在电场中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得出。参阅P 17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用表示。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 (2)公式:(与试探电荷无关) (3)单位:伏特(V) 质疑讨论2:电势与电场线有怎样的关系? (4)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

电场线指向电势降低的方向。 电势顺线降低;顺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与电势能相似,我们知道E p 有零势能面,因此电势也具有相对性。 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先规定电场中某处的电势为零,然后才能确定电场中其他各点的电势。 (5)零电势位置的规定: 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的选择有关,即电势的数值决定于零电势的选择。因此电势有正负之分,是由于其零电势的选择决定。 通常以大地或无穷远默认为零。 与零电势能的位置规定是否有相似之处呢? 质疑讨论3:参看书上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然后思考若是q当做负电荷来进行研究,其结果是否一样呢? 质疑讨论4:什么叫等势面,等势面与电场线有怎样的关系? 1.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相同的各点构成的面。 寻找等势面:找正点电荷和带电平行金属板中的等势面。 观看挂图,从中寻找不同电场中等势面的不同和相同点,进行合理猜想。 2.等势面与电场线的关系 ⑴在同一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所以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静电力不做功。 W AB =E pA -E Pb =qφ A -qφ B =0 讨论: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力做功为零的情况? 引导分析得出:F⊥v ⑵电场线跟等势面一定垂直,即跟电场强度的方向垂直。引导学生用反证法达到证明的目的,加深对知识点的应用。而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第一章 静电场 第四节 电势能和电势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1

2019-2020年高中物理第一章静电场第四节电势能和电势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1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电势能、电势是电磁学开篇章节静电场中的重点内容,它从能量的角度反映了电场的性质。对它的研究为以后学习电功、电动势、电磁能奠定了知识基础。本部分内容尤其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科学尖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 它是课程教学中利用物理思维方法较多的一堂课,尤其是用类比的方法认识新知识,同时为具体的物理知识迁移作好思维铺垫。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进而指出这个结论对非匀强电场也是适用的,并与重力势能类比,说明电荷在电场中也是具有电势能。电场力做功的过程就是电势能的变化量,而不能决定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的数值,因此有必要规定电势能零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静电力对试探电荷做功,知道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 2.将静电力做功与重力做功进行类比,理解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认识电势能的相对性。 3.知道电势的定义方法及其定义公式、单位。 4.知道等势面的定义,知道电场线一定垂直于等势面。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2.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突出类比法的思维特征和思维过程,适当强调类比过程中的求证环节。 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挂图。 知识准备:复习电场强度、电场线知识、重力做功及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事件1] 教学任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生活动: [方法介绍]类比法是根据两个(两类)对象之间在某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推理方法。具体说来,A事物具有属性a、b、c,又具有属性d。如果B事物具有属性a、b、c,那么,B事物也可能具有属性d。是否真是这样,需要得到实验的验证。

高中电势能和电势教案

§电势能和电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2)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3)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4)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2)培养对知识的类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学生的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利用知识类比和迁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利用等势面图像的对称美,形态美以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愉悦,自己画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理解掌握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2.难点 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类比探究、分析归纳、讨论分析、应用举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前面相关知识。 1.静电力,电场强度概念,指出前面我们从力的性质研究电场,从本节起将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电场。 2.复习功和能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从静电场中静电力做功使试探电荷获得动能入手,提出问题:是什么转化为试探电荷的动能? 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结合课本图1。4-1(右图)分析试探电荷q在场强为E的均强电场中沿不同路径从A运动到B电场力做功的情况。 (1)q沿直线从A到B (2)q沿折线从A到M、再从M到B (3)q沿任意曲线线A到B 结果都一样即:W=qEL AM =qEL AB cos 与重力做功类比,引出结论:静电力做的功只与电荷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 拓展:该特点对于非匀强电场中也是成立的。 二、电势能 寻找类比点:力做功只与物体位置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的事例在物理中有哪些呢?属于什么能? (移动物体时重力做的功与路径无关同一物体在地面附近的同一位置才具有确定的重力势能。)思考:静电力做功也与路径无关,是否隶属势能?我们可以给它一个物理名称吗? 1.电势能:由于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移动的路径无关,电荷在电场中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我们叫做电势能。电势能用E p表示。 【思考与讨论】如果做功与路径有关,那能否建立电势能的概念呢? 2.讨论: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通过知识的类比,让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新知识的得出也可以通过已有获取。 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变化。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电场力做多少功,电势能就变化多少,在只受电场力作用下,电势能与动能相互转化,而他们总量保持不变。 W AB=-(E pB-E pA)=E pA-E P 【思考讨论】对不同的电荷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电势能的变化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