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养生之道传统智慧

养生之道传统智慧

养生之道传统智慧在如今繁忙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和养生。

然而,我们常常忽视了传统智慧中富含的养生方法。

传统智慧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之道,从饮食到运动,从调养心身到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都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健康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介绍一些传统智慧中的养生之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养生的方法。

一、饮食养生的智慧1. 中医养生理论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在传统智慧中,人们注重平衡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例如,饮食多样化,避免偏食;注重五谷杂粮的摄入,保持营养均衡;遵循季节变化,选择当季蔬果等。

这些饮食养生的智慧帮助人们调理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2. 食物疗法食物疗法是一种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的方法。

传统智慧中,人们通过食物疗法来解决各种健康问题。

例如,食用蜂蜜可以润肺止咳;吃鱼可以滋补肾脏;饮用茶可以清热解毒等。

这些食物疗法来源于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二、运动养生的智慧1. 太极养生太极是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之一。

太极拳以它的柔和、缓慢、流畅的动作闻名。

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有助于调节身心,舒缓压力,并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实践太极拳有助于改善身体协调性,增加柔韧性,提高心肺功能,延缓衰老。

2. 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中国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样,既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又富有文化底蕴。

例如,八段锦、五禽戏等体育活动,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法,调理身心,增强体质。

这些传统体育活动在传承中凝聚着丰富的智慧,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发扬的运动方式。

三、调养心身的智慧1. 冥想和气功冥想和气功是调养心身的传统智慧。

冥想通过集中注意力,缓解压力,提高专注力和意识水平。

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平衡体内能量,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这些传统智慧的实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现代生活中的压力和紧张。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传统智慧中,养生也包括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包括规律作息,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保持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等。

中国养生之道

中国养生之道

中国养生之道
中国养生之道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中华文化中充满了养生的智慧。

以下是中国养生之道的几个方面:
1. 中医养生:中医注重维护人体的平衡状态,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来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还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出现之前就防范和调理身体,使身体跟疾病保持一定距离。

2. 中华饮食养生: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营养均衡,根据不同季节和地区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等做出相应的调整。

中国饮食中还注重食物的药用价值,如姜、葱、蒜等常见的调料,就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改善身体状况。

3. 中华武术养生:武术是中华文化中流传最广、最深厚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

武术养生注重修身养性,通过练习拳、剑、棍、刀等器械,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

4. 中华养生保健:中华养生保健包括太极拳、气功、按摩、针灸等多种方式,是中华文化中最为广泛的养生方式之一。

这些方式强调身心统一,运用身体的自然能量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改善身体状况。

总之,中国养生之道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实践经验,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养生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改善身体状况,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 1 -。

中医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之道中医养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身心的平衡发展。

下面,我们就从饮食调养、顺应四时、动静结合、情志调摄、推拿按摩、草药养生、针灸调理以及养生保健操等八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中医养生的精髓。

一、饮食调养中医饮食调养强调“食补不如食养”,提倡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来选择食物。

春季养肝,应多食绿色蔬菜;夏季养心,应以清淡、消暑为主;秋季养肺,可多食白色食物;冬季养肾,应适当摄入温热食材。

此外,中医还强调“五味调和”,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要适量摄入,以保持身体内部环境的平衡。

二、顺应四时中医养生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应顺应四时的变化来调整生活方式。

春季养生要“养肝”,多做户外活动,保持心情舒畅;夏季养生要“养心”,注意防暑降温,避免过度劳累;秋季养生要“养肺”,适当进行锻炼,增强体质;冬季养生要“养肾”,保持身体温暖,避免寒邪侵袭。

三、动静结合中医养生注重动静结合,即适度运动与静养相结合。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静养则有助于调节呼吸、放松身心,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实现。

四、情志调摄中医养生非常重视情志的调摄。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

因此,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平和、愉悦。

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行等方式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五、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身体各部位的按摩和推拿,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疲劳,增强体质。

常见的推拿按摩方法有穴位按摩、拍打、揉捏等,可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六、草药养生草药养生是中医养生的又一重要内容。

中药具有调节身体机能、治疗疾病等多种功效,可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来选择适合的草药进行养生。

常用的草药有枸杞、红枣、当归等,可以煲汤、泡茶等方式食用。

七、针灸调理针灸调理是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

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施针或艾灸等刺激方式,可以调整气血流通、缓解疼痛、增强体质。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养生之道经典句子养生经典语录100条

养生之道经典句子养生经典语录100条

养生之道经典句子养生经典语录100条1.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2.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3.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

4.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5.人之养老之道,虽有水陆百品珍锤,每食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扰。

6.养生者,不过慎起居、节饮食、有序有节、这也是养生之要核。

7.这也是养生之要,养生者,心欲求寐愈难。

8.养生如病,不得他求。

9.养生以不伤为本。

10.长生之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11.饮食有节,起居有序,心静气和,乃养生之根本。

12.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有、明智。

13.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14.养生之道,在于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15.淡泊名利,心静如水,是养生之秘诀。

1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17.饮食有节,起居有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8.养生之要在于动静结合,动以养身,静以养心。

19.养生之道在于养气,养气之道在于养心。

20.心静则神安,神安则寿延。

21.养生之道,以自然为师,顺应四时之变。

2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

23.心静则体健,神宁则寿长。

24.饮食之道,贵在均衡;起居之道,贵在规律。

25.养生者先养心,心静则气和,气和则身安。

26.淡泊名利心自安,清心寡欲乐无边。

27.知足常乐,心态平和是养生之本。

28.养心在静,养身在动,动静结合,身心并养。

29.养生之道在于阴阳平衡,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30.养生之道在于养德,养德之道在于养心。

31.笑口常开,青春常在;愁肠百结,病入膏肓。

32.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起居有节,饮食有度。

33.养身必先养心,养心必先寡欲。

34.心宽体胖,气和神安;心窄体瘦,气郁神疲。

35.饮食有节,起居有序;心静气和,健康长寿。

36.养生之道在于调节阴阳平衡,保持气血畅通。

37.静以养神,动以养身;动静结合,身心健康。

38.养生之道在于心态平和,知足常乐。

中医养生名词解释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名词解释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名词解释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是指中医养生中对于身体健康保健的一种概念和方法,旨在通过适当的饮食、运动、休息等方法,促进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在中医养生中,养生之道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养生:指通过饮食调节来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认为,饮食应该清淡、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刺激性食物。

同时,还应该注意食物的搭配,避免营养价值过高或过低。

2. 运动养生:指通过运动来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认为,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常见的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游泳等。

3. 睡眠养生:指通过睡眠来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认为,睡眠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应该保证每天睡眠时间充足,睡眠质量良好。

4. 情绪养生:指通过情绪调节来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认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保持乐观、开朗、积极的情绪,预防负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中医养生认为,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因此,养生之道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生之道大全

养生之道大全

一、1、早喝盐水如参汤,晚喝盐水如砒霜。

2、一日两苹果,毛病绕道过3、一日一枣,长生不老4、核桃山中宝,补肾又健脑5、铁不冶炼不成钢,人不养生不健康二、1、胡萝卜,小人参;经常吃,长精神2、西红柿,营养好,貌美年轻疾病少3、小小黄瓜是个宝,减肥美容少不了4、多吃芹菜不用问,降低血压很管用三、1、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2、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3、女子三日不断藕,男子三日不断姜4、萝卜出了地,郎中没生意5、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四、1、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2、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3、饭前喝汤,胜过药方4、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5、早喝盐汤如参汤,晚喝盐汤如砒霜五、1、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2、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3、常吃素,好养肚4、宁可无肉,不可无豆5、吃米带点糠,营养又健康六、1、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巧2、暴饮暴食会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3、吃得慌,咽得忙,伤了胃口害了肠4、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5、若要百病不生,常带饥饿三分七、1、有泪尽情流,疾病自然愈2、丈夫有泪尽情弹,英雄流血也流泪3、先睡心,后睡眼4、药补食补,不如心补5、饭养人,歌养心1、常吃宵夜。

会得胃癌。

因为胃得不到休息。

2、一个星期只能吃四颗蛋。

吃太多。

对身体不好。

3、鸡的臀部含有致癌物,不要吃较好。

4、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

应是饭前吃水果。

6、喝豆浆时不要加鸡蛋及糖。

也不要喝太多。

7、空腹时不要吃蕃茄,最好饭后吃。

8、早上醒来。

先喝一杯水。

预防结石。

9、睡前三小时不要吃东西。

会胖。

10、少喝奶茶。

因为高热量。

高油。

没有营养价值可言。

长期饮用。

易罹患高血压。

糖尿病。

等疾病。

11、刚出炉的面包不宜马上食用。

12、远离充电座。

人体应远离30公分以上。

切忌放在床边。

13、天天喝水八大杯。

14、每天十杯水。

膀胱癌不会来。

15、白天多喝水。

晚上少喝水。

16、一天不要喝两杯以上的咖啡。

喝太多易导致失眠,胃痛。

17、多油脂的食物少吃。

养生之道的介绍

养生之道的介绍

养生之道的介绍养生之道的词语释义名称:养生之道English:Regimen拼音:yǎng shēng zhī dào解释: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出处:《中国气功四大经典·总序》:“它不仅是养生之道,长寿之星,而且是探讨与研究生命奥秘。

”养生之道的基本简介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

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

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

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

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

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

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健身活动。

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

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

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踵息
指内呼吸功深,而达于踵。据《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意思是说:古代修道的人,他们睡觉不会做梦,他们醒来不会忧愁,他们吃东西不求厚滋味,他们的呼吸很深很深。有道之人的呼吸,可以由内直接到达脚后跟;平常之人的呼吸,只能够由外到达于咽喉。这是修道人所用的内呼吸,与平常人所用的肺呼吸,决不相同。一般人用深呼吸,炁机最多只能到达丹田;而有道真人的呼吸,却可以直接到达足后跟,可见古代修炼的真人,已经具备很深的修炼功夫。
行炁
行炁,亦称引炁、运炁、通炁、逼炁、闭炁等。指调动体内真炁,以通经脉。《抱朴子内篇》说:“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人多出少。”意思是说,开始学习行炁的方法,从鼻孔引炁闭住,然后引入身体内部,但是都不要让耳朵听到呼吸出入的声音,经常要做到进炁多而出少。这里也是闭炁的一种方法。
练养派
练养派可分为自然无为法门、周天法门、服气法门和导引法门四种门类。
编辑本段基本功法介绍
道家
早期修炼功法的内容,主要有心斋、坐忘、缘督、导引、吐纳、听息、踵息、守静、存想、守一、辟谷、服食、房中、行炁、胎息、外丹、内丹等等,下面作以简明介绍:
心斋
心斋,“斋”即清心之义,心斋指内心清虚宁静。最早出自《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思是说:大道至虚至静,因此人心应当清虚宁静,以合大道。所以中华道家所讲的真正斋法,不是外表吃素谓之斋,乃指内在的心里干净,这也是中华道家修养的高妙义谛之所在。
内丹
内丹,指以人身三宝精、炁、神作为药物,在体内修炼成丹。笔者认为,内丹的修炼方法应当早于外丹,试看《庄子》所载广成子教导轩辕黄帝的一席话,即属高层次的内丹法。但其名称,乃与内丹相对而言,在隋朝时罗浮炼士苏元朗昭示之,见《罗浮山志》:“(元朗)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推测内丹开始流传较为隐秘,由苏元朗著书始才显露于世。至唐末出现钟离权、吕洞宾所倡之“钟吕金丹道”,内丹学说遂逐渐形成完整系统,自后流传久远,成为中华道家修炼法之主流。
道家功以长生为目的,主要有正一、全真两大派,两大派分若干宗派,两大派外也还有若干小派。各派在其功理、功法方面也各具特色。尽管如此,无论何宗何派其修持功夫都以炼养阴阳、性命双修为第一要义,都以返朴归真,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都以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为最终目的。
道家功的理论体系,没有佛家那样严谨,也不像佛家那样对气功名词、概念予以诠释。加之道家功理多用隐语,导致很多名词涵义、概念含混不清。晋代之后,许多道教学者在理论改革时吸收、借鉴了佛家功法理论,道家功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坐忘
坐忘,即静坐忘身。见《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意思是说:肢体废去不动,聪明免去不用,离开形体去掉思虑,心同于无所不通之大道,就叫做坐忘。道家这时的坐法,不是后来佛教的盘腿打坐法,而是坐于杌上或席地而坐。
缘督
缘督,指遵循中道,或云运行督脉。见于《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径,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说:遵循中道(或运行督脉)作为途径,就可以做到保养身体,可以做到完善生命,可以做到奉养亲人,可以做到尽享天年。后世修炼中的任督周天,即依此作为理论根据。
守一法虽然简单,却是道家意守功最基本的方法,后世一切以意守为主的功法,或多或少都包含“守一”的内容。
胎息:
道家功中有很多注意呼吸锻炼的动静相兼的功法,其中胎息法是道教徒们最喜欢习练的功法之一,从史料记载看,很多著名道士都练过此功。
胎息即闭息。相传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到汉代才演变为胎息。《后汉书。王真传》:“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注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属道家密宗,是种极缓慢而深沉的呼吸,故也称潜呼吸。由于此功技术性很强,非有师父传授才能修炼。据说胎息功练成后“谓之大定”,可达到食气和辟谷的神奇境界。
养生之道
概论
道家功是道家学者和道教门徒所习练的功法。道家功以道教文献《道藏》中记载的功法为主体体系,在我国气功诸流派中,道家功最具民族特色,是我国气功的优秀代表和唯一可以和佛家功媲美的流派之一。
道家功祖述老庄,《道德经》说:“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致柔,能归婴儿乎”。道教循之,创胎息法。唐代司马承帧又提倡“存想”,即存我之神,想我之身,达到入静之境,且用意念导气运行,这是后来“金液还丹”、“大小周天”等功法的滥觞。
中华道家修炼学,就是在以上众多修炼方术的基础之上,经过历代修炼家的不断发展完善,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完整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已光辉于远古,亦必照耀于未来!
(注:“炁”,在道家修炼之中指先天之炁或体内阳炁,以区别于空气、呼吸之气或体内阴气。)
编辑本段代表性功法详解
道家功有守一、吐纳、导引、行气、存神、坐忘、心斋、还精、辟谷、踵息、胎息、内丹、太极拳、八卦掌等,其中守一、导引、胎息、存神、内丹最有代表性。
道家功非常注重个人的实践,数千年来,为了寻找行之有效的功法,许许多多的道士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据说五代道士吕洞宾为练开天目穴,进行了极其悲壮的实验,三千弟子死去八百。可以说,道家功法体系就是在不断吸取这些人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道家初期的功法比较简单,除老子倡导的守一法再就是庄子宣扬的心斋、坐忘、踵息、吹嘘呼吸和熊经鸟伸之类的仿生导引功。道教成立后,出于宗教目的吸收了许多古老的养生术和所谓“仙术”,并在总结古老气功的基础上创编了一些具有道教特色的功法后,道家功日益丰富多彩,成为气功史上的一条主流。
服食
服食,又称为“服饵”,指服食药物或外丹。《服炁精义论》日:“诸药以代于谷,使炁味兼致脏腑而全也。”服食有时是为了服用药物,以达到帮助修炼的某些效用;有时是为了代替饮食,以解决因为吃饭带来的负担;有时是为了服用外丹,以坚固自己的形体。但是服用外丹,必须有充足的内修作为根基,才能降伏其性,不为所制。
守一:
所谓守一,即指意守一处,是一种通过反观内省达到调和形神的内修功夫。守一法始于先秦,〈〈道德经》中的“抱元守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庄子》的“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皆为道家守一法之滥觞。老子认为,守一可以有效地入静,入静又可以保养人体真气,使人长生久视,还能“体内达外”,获取道的真谛,故应“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教奉老庄为本教始祖,同时继承了道家守一法,《太平经》明确指出:“守一之法,为万神根本”。“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太平经》还指出守一之法百日为小静,二百日为中静,三百日为大静,大静成功后“此神可睹”。
守一
守一,即守心一处,或守一于道。《庄子·在宥》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意思是说:我守心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炁的和谐之中。守心一处,或可大之而守于道,或可小之而守于窍。后世道家修炼之中的守规中法、守丹田法、守祖窍法、守会阴法等等,即来自于此。
辟谷
辟谷,又称断谷、绝谷、断食、辟粮、绝粒、休粮、断粮等。辟谷约可分为五种类型:1.不食五谷杂粮,即米面之类。2.不食人间烟火,即不吃熟食。3.不食油盐,中华道家又称为“上清斋”。4.禁绝一切食物,专门服炁。5.服用药物,代替食物。辟谷的目的,一是为了清洁内脏,从而达到净化内炁的效果。一是为了休息肠胃,从而达到治愈身体某些疾病的效果。一是为了解决住山修炼之时,避免断粮之后造成困境。
听息
听息,又称“听炁”。指静中用炁听呼吸,以凝神合道。见《庄子·人间世》:“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意思是说,不要用耳朵去听呼吸,要用心去听呼吸;又不要用心去听呼吸,要用炁去听呼吸。因为这时心与炁打成一片,心已在炁中了,所以不用心听而用炁听。这种方法,也是中华道家调息入静的一种。听息法的目的,最后是要达到无心而听炁;世俗流传的数息法,最后还是有心在数息。比较而言,用“听息法”比用“数息法”,更为容易入静,而且入静的层次更深。
内丹:
唐代以前,道教主要以外丹实现肉体的不死和飞升。唐代后,外丹衰落内丹兴起,炼气结丹成了道教徒主要修持功法和追求的最高境界。
道教内丹功把炼气结丹分为四个修炼阶段:
1.筑基。即练好身体,达到精足、气满、神旺的“三全”境界,为炼丹创造”。
3.炼气化神,即将气与神合炼,使气归神,达到“二归一”。
道家功法包括道教未成立前,为道家所修炼之功法及道教成立之后寓于道教中的气功。道家气功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练养派,通过不同的练功方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以达到长生久视,返璞归真;另一类是符派,用画符、掐诀、念咒等方法来达到治病健体的目的。符派本属正一派的一部分,我们把正一派中的修炼功法划归练养派中,将符的内容单独列为另一大类。
外丹
外丹,又称炼丹术、金丹术、烧炼法、黄白术、地元丹法、地元神丹等。指用炉鼎等器具,烧炼金石草木,炼成神丹,以为修炼之用。《抱朴子内篇》云:“夫金丹之药物,炼之愈久,变化愈妙。……服此二药,炼人身体。”外丹的方法,大约有两种:一是黄白术,又称点金术,是用矿物质炼成黄金白银,以充道财;一是地元外丹,即神丹,即是为了服食之用,以求长生。
4.炼神还虚,即“练一还无”达到与道合真的最高境界。道教传说内丹术练到此境界,能在体内产生形状“大如鸡蛋”光辉灿烂的金丹。
运功路线:由尾椎向上至百会,再由百会至丹田。
呼吸法:吸气时鼓腹,呼气时收腹。
内丹功是道家功中最高级、最严谨的功法。
编辑本段门派与种类
(资料来自榔梅道派网站)
道家功法非常之多,我们概括归纳为若干门类。这些门类古已有名称的,昼沿用古称;古时未有名称或名称不确切者,由我们冠之以名称。由于尊重门派的规矩,对有些功法只介绍入手练法,而不披露后面的内容。
房中
房中,古代又称房内、房中术、御女术、黄赤之道、闺闱之道等。其术源于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房中原是古代道家和神仙家研究房事禁忌和却病延年之卫生术。中华道家不讲禁欲,而讲寡欲。《汉书·艺文志》日:“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抱朴子》日:“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道谚日:“若要不老,还精补脑。”后世因为此术易遭毁谤,道教遂而不传。但是许多古代道家关于房内的书籍,今日还有保留。值得一提的是,中华道家人元丹法,绝非等同于房中术,有人大肆宣扬房中为人元修炼,是属伪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