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病人心理护理之我见
浅谈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浅谈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急诊患者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大多数急诊患者在到医院后往往经历痛苦,恐惧,担忧,怀疑,抗拒等心理过程,甚至产生无助悲哀等消极情绪。
急诊科护士首先接触患者,护士的语言行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
这时,急诊护士不仅应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和过硬的抢救技术,还必须了解和掌握各种病人心理需要,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消除不的心理因素,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保证对患者及时诊断治疗。
1 抢救患者的心理护理1.1 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急诊患者中大多数为外伤患者,如车祸,坠落伤,临床表现为疼痛,出血,患者往往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
例如:患者,男,21岁,骑摩托车时摔伤左手及右小腿,由于出血过多,患者面色苍白,呻吟不止,家属和患者都非常着急。
应嘱患者不要直视伤口,以免增加恐惧心理,迅速输液、给氧和清创止血。
操作迅速果断,注意忙而不乱,并主动与患者交谈,转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产生一种亲切感,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同时安慰家属,使其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配合清创手术顺利进行。
1.2 服毒患者的心理护理:1.2.1 自服者往往因社会家庭个方面的因素而产生轻身心理,如屡次高考落榜,失恋,夫妻吵架,婆媳关系不和睦等。
例如:患者,女,24岁,因两次考研失败又失恋而产生抑郁心理,觉得自杀可以解脱现有的一切烦恼,自服农药被急诊送入院。
这类患者往往有厌世情绪,多数处于狭隘心理状态,抢救中情绪激动并阻拦治疗,导致操作无法进行。
如果没做好心理护理,很可能导致错失抢救时机。
对于这类患者,应积极用温和体贴的态度和语言去感化患者,不要用刺激性语言,同情关怀病人,使其体会到医务人员在为抢救其生命而努力,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主动配合抢救。
同时我们也做好家属的说服工作,使患者最大程度地获得家属的安慰,打消悲观厌世的念头,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1.2.2 误服者多具有焦虑、担心、害怕的心理,此时,应向患者耐心解释所服药物的薄性反应,使患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不至于在某种毒性突然发生时感到恐慌,并及时指导患者进行正常的口服洗胃,若剂量大、病情重者应插管洗胃。
急诊病人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浅谈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浅谈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深入开展,以及抢救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急诊病人往往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救治,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作为急诊护士,不但应具有熟练的抢救技术,还要了解各种病人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的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就诊时有安全感,增加满意度,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1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1.1焦急、焦虑急诊科面临的大多数是突发性疾病病人,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等,由于起病急骤,病势险恶,大多数病人对疾病的病因、转归不明确,因而产生焦急心理,希望尽快得到诊治;还有些病人由于遭遇意外事件:如车祸、火灾、溺水等,此时病人瞬间突然丧失心理应付机制,有强烈求生欲望,渴望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因为发病急骤,有的患者身边无亲属或同伴陪伴而备感不安,有的因在单位或家庭中担任重要角色,使其放心不下工作或家庭负担而显得顾虑重重,焦虑不安。
1.2紧张、恐惧由于突遭意外或病情急剧恶化等原因而前来就诊,急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再加上大多数病人对疾病缺乏了解,对病症后果无法预测,对医院环境、抢救设备和各种操作技术陌生,很多患者常表现出精神紧张、恐惧不安。
例如大多数外伤病人对出血、创伤或是医疗手术器械会本能的产生恐惧心理,多发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中老年人,他们普遍会认为自己病情严重,十分危险,随时可能死亡,因此精神极度紧张,求生的欲望自然导致心理恐惧的产生。
1.3急躁易怒急诊病人由于病情急、危、重,心理上难以承受, 自制能力下降,易产生急躁心理,就诊时稍有不顺,病人就会怨言很多,脾气暴躁,甚至对外采取攻击态度。
如酗酒的病人往往失去理智,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有的还伴有外伤,不待简要了解受伤过程和部位就大怒,误认为没有及时处置,或认为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因而出现暴躁行为,甚至有辱骂、殴打医护人员的过激行为;有些服毒自杀、伤残、久治效果不佳的患者,因为对生活治疗失去信心而抗拒各种治疗与护理,表现为不与医护人员合作,自行拔除各种导管,或者大吵大闹;还有些患者因考虑到药费、治疗费与自身经济实力的矛盾,往往会认为收费过高,或因就诊过程中医疗程序的繁琐、不合理导致心烦,或因划价、交费等服务不热情而“积怨在心”,在这种情况下,急诊护士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病人的过激言行。
急诊手术病人心理护理体会

急诊手术病人心理护理体会【摘要】急诊手术病人多为意外伤和突发病,对手术治疗无心理准备,易出现不良心理反应。
我们分析常见急诊手术病人的心理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关键词】急诊;手术;心理护理手术患者在术前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反应,而急诊手术患者受到突发疾病或创伤打击,对立即手术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其心理反应更大,手术室护理人员如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与患者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做好急诊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对接受手术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有利于手术后的恢复。
1. 外科急诊手术常见心理特征1.1恐惧对抗心理由于患者对医疗知识的匮乏,不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害怕手术引起剧痛、大出血、后遗症甚至死亡,担心术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担心术后会造成生育、容貌、及肢体上的生理缺陷。
因此对手术非常害怕,甚至拒绝手术治疗。
1.2疑虑担心心理这类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情况缺乏了解,怀疑医生的诊断和手术能力,怀疑手术的治疗效果,不能正确对待手术的成败问题,总担心自己得不到有效的最佳治疗,因此在精神上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于手术治疗心事重重犹豫不决。
1.3悲观自悲心理患者由于大多发病较急,病情严重,或者察言观色受到某些旁人的不良暗示,从而悲观绝望,对现代医疗手段失去信心,甚至产生严重的厌世情绪,对医生的诊断极不配合,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
1.4惊慌急躁心理患者对疾病引起的剧烈疼痛或大出血等症状惊惶失措,出于强烈的求生本能,急于解除痛苦,误认为刀到病除,因此情绪激动暴躁,匆忙要求尽快手术治疗,而对必要的术前检查诊断缺乏耐心,对不慎手术可能引起的后果不予考虑。
2. 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大多急诊手术患者病情重,手术时间紧急,没有充足的时间接受与手术有关的知识教育,多数患者对立即手术缺乏心理准备,易出现焦虑、烦躁、恐惧的心理。
因此,医护人员的态度、周围环境,都会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在急诊科,我们常常会遇到病情紧急、情绪波动大的患者。
他们因为疾病或意外受到打击,往往会感到害怕、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这时候我们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了解病人在急诊科面临的问题当病人进入急诊科时,他们可能经历了紧急情况的惊慌、家庭和工作的不确定性以及治疗计划的未知性。
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病人在情绪上感到很受打击。
了解这些问题并且与病人进行简要讨论可以使病人感受到关怀,并且缓解他们的不安。
然后,给予情绪上的支持护理人员在给予情绪上的支持方面,不应该低估其价值,因为它对病人恢复的帮助是实质性的。
病情的问题可能传递并且导致情绪的问题。
减轻病人的情绪问题,可以减轻病情对心理的不良影响。
在这方面,护理人员可以:1.提供安静的环境:让病人尽量躺在舒适的床上,不必感到拥挤和嘈杂。
在情绪波动大、心情不好的时候,让病人适当休息是非常有益的。
2.给予情感上的支持:病人可以和护理人员聊天,让病人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做出评价,虽然可能对保留病人情感空间非常有益。
切不可以因为事情紧急,而忽略了病人的情感需要。
3.面带微笑地交流:尽量保持微笑,让病人感受到我们对他们超过了专业职责的照顾。
有微笑的表情,可以传达出温暖、平静的信息,有助于病人情绪的稳定和安全感的提升。
最后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在急诊科中,当病人通常都处于一个有害的在密闭空间内的环境之下。
这时候护理人员就必须要做出一些尝试来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安全感的。
1.提供光线明亮的环境:确保病人感受到舒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的明亮性和整洁性。
保持清洁的墙壁、地面、器械、和设备,可以传递出环境的安全感、清洁感、整洁感。
2.提供温暖舒适的温度:提供合适的被褥和床垫、使得病人能够保持一个适宜的环境为热度、湿度和氧气量。
在这种环境下,病人会感受到一个舒适的温暖和安全感。
3.给予病人安全信息:解释常规的护理程序,并排除不必要的机器运转声音、难闻的气味、明显有危险的设备或物品的存在。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1)有急有缓: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心理反应我们`搜集整理。
(2)沉着冷静:在患者面前医护人员必须沉着、稳重、严肃,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护理工作,以稳定病人的情绪。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也是对病人最大的支持和鼓舞。
(3)有的放矢:积极寻找导致病人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
如对疾病错误的认识而导致的焦虑,应首先对病人进行有关医学知识的解释和教育。
(4)与抢救同步:情况允许时,心理护理可与抢救同步进行。
护士可边观察,边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或边实施操作边说明意图,以消除患者疑虑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5)心理换位:护理人员应处处从病人角度考虑,谅解病人及家属的过激行为,更不能对病人进行训斥、嘲讽。
及时医治或积极预防病人的心理创伤,想方设法使其在心理上尽快适应急诊情况。
(6)社会支持系统:急诊病人多由亲友或同事陪送。
护士应从言谈举止上给其以适当安慰和必要的心理指导,支持和鼓励病人使其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少数预后不良的危重病人,应预先告之家属,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对救治无效死亡的病人,应和家属一道做好善后工作。
浅谈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浅谈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急诊病人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心理十分复杂,往往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无助、怀疑甚至气愤的心理。
而临床上常常立即运用急救技术抢救,容易忽视病人的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对急诊病人实施有效的急救措施的同时,必须做好必要的心理护理,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治疗。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现对如何做好各类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谈几点护理体会。
1 一般就诊病人凡是急诊来的认为自己是最急的,需要得到即刻的服务。
这就要求护士马上主动热情地迎接,护士稳重大方的举止使病人有一种安全感。
询问病史时,应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要耐心倾听病人诉说病情,要用关切的目光注视病人,配合表情和手势,让病人感受到安慰和鼓励,仔细分析病情,迅速准确分诊,缩短不必要的转依时间。
2 慢性病急性加重就诊病人这类病人(如肺心病)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常表现为急躁悲观的情绪,有的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表现出消极不合作。
此时,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关心、体贴、理解病人,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护理操作的时候,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治疗的目的,将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及预后,适当的解释和告知,使病人情绪稳定,树立康复的信心。
3 各类创伤病人创伤患者往往是由于突发事件致躯体突然发生病变病人一般没有思想准备对突然发生的事件束手无策,对自己的病情,创伤的预后心中无数,使病人感到惊恐不安、焦虑,甚至悲哀沮丧。
此时,护士要迅速用无菌敷料覆盖住伤口,同时保持沉着冷静,配合医生抢救操作时,忙而不乱,嘱病人不要直视伤口,主动与其交谈,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对病人做坚定有力,不容怀疑的解释,打消病人各种不必要的疑虑。
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及时擦净患者脸上、身上的血迹,以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4 各类休克病人多数休克早期的病人神志是清醒的,对突然的病情变化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如恐惧无助等,会给病人的病情造成恶性循环。
中医院急诊科候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中医院急诊科候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中医院急诊科是医院中具有高度战斗性和技术技能要求的科室,因其准确、迅速、周到的医救服务而备受社会关注。
进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心理常常呈现出一些特点,其表现如下:1、情绪波动大:因疾病的痛苦、担忧和无助感,很多患者在等待医生的过程中十分焦虑、紧张、激动甚至绝望,情绪随时发生波动。
2、病情解释困难:很多患者虽有明显的疾病症状,却难以准确描述自己的病情,同时老年人和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更难以自我理解和表达。
3、对临床处理的期望过高:许多患者对于急诊武器的速效疗效期望过高,希望医生能够迅速治疗病情,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常常需要耐心观察,一步一步处理,很难达到快速治愈的效果。
为了帮助个体患者更好地应对急诊科的心理特点,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护理对策。
(一)尽量减轻患者的焦虑症状1、保持温暖舒适的环境在急诊科的候诊室内,应该保持温暖、充满人情味的环境,如选择柔和的灯光,温度适宜,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等,以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减轻疾病带来的紧张感。
2、以温馨的目光迎接患者医生和护士应该以自信、专业的目光迎接患者,向患者传达出自己的专业信心和温暖关怀,让患者感到自己得到了重视和尊重。
3、贴心的安慰在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绝望等负面情绪时,医生和护士应该及时给予贴心的安慰,如安慰语、简单的交流、手势带来的温暖等,化解患者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二)科学解释病情1、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医生和护士应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证明自己的医学知识以及处理疾病的方法,向患者清晰说明病情发展的过程,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认真解答,以消除患者病情无序或误解造成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
2、根据患者文化背景,采用恰当的语言当患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或口音、表达等方面与治疗医生不同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用手势展示,使用恰当的图片、图表等工具,以便患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病情。
(三)合理引导,降低期望值1、耐心地解释治疗方案在治疗方案上,医护人员要实事求是,尽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虚伪的承诺,让患者清楚地了解到治疗所需要的时间、医学方法和技术,以及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和切实可行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之我见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问题。
方法:采用例举实际事例进行分述.结果: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的方法有:(1)医护人员对待急诊病人和亲人一样。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
(3)心理护理使病人感到安全.结论:急诊病人的心理
护理很重要,有必要提倡。
【关键词】急诊病人;心理护理;银杏酮酯滴丸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8-0859-
01
过去认为急诊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
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
近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
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诊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
因为急诊病人不是面临生
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
心理护理,有助于转危为安。
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
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急诊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
但急诊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
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
患了心肌梗塞或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
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
因此,医
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诊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诊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
安全感。
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的方法有:(1)医护人员对待急诊病人和亲人一样。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
(3)心理护理使病人感到安全。
具体工作方法有以下几点:
1对待急诊病人和亲人一样
急诊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
这时,医护人
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入围与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
如属于心脏方面就诊者,首选银
杏酮酯滴丸(山西千汇药业有限公司研制),10粒,一日三次,口服。
这样及时
缓解病情,改善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
救和治疗效果。
比如,有一天我们医院急救站来了一位男性病人,67岁,陪伺人
讲述患病过程,这个病人气喘息不停,不能语言,不能睁开眼睛看人,出现寻衣
摸床的严重迹象,周围随从几个陪伺人的情绪越来越大,有人还哭喊起来,急诊
室内乱作一团,这时,我们大夫眼疾手快在床上急救起来,中医拟开窍通络,行
气活血两位护士分别给病人双鼻孔插入氧气吸引管和口服银杏酮酯滴丸10粒,
由于银杏酮酯滴丸也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用于瘀血性冠心病及脑病,同时一边安
慰病人家属不要紧张,医生会有紧急措施把病人治好等语言,真的象这位护士说的,病人不一会就呼吸平稳,四肢换暖,不再乱动了,病情进入稳定状态。
可见,使急救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是非常重要的。
急诊护士要掌握与病人沟通的一般
原则和基本方法,特别是常用的沟通技巧。
熟练运用语言技巧向病人提供心理疏导,传递明确可信的信息,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
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
使病人
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当一个人带着疾病来门诊就医时,其处于一
种急躁、忧虑、恐惧、担心、期望的状态之中,这时对护士的每句话都是洗耳静
听的。
所以在和患者进行语言沟通时,要讲究艺术,将心比心,态度和蔼,用友
善的态度和亲切的言语,同时注意语气,因为它可以给患者带来信任和希望,也
可以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绝望,即既可治病,也可以致病。
3使病人感到安全
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
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
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对急性急诊病人,无论预后
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
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急诊病人发
病多突然,病人及家属无思想准备。
绝不能在病人面前谈论“你不交钱就停止抢救与治疗”等,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及与病人家属发生冲突,造成不良影响。
有少数急诊危重患者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护士在通知其家属时,应告知病情危重,随时危及生命,使家属有一定的心理、思想准备后再告之死亡的消息。
对因车祸、工伤死亡者,如家属未及时赶到,要做必要的妥善处理。
所以,在护理过程中,
我们应不断提高心理和业务素质,在积极施救的同时,认真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更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
治疗状态。
参考文献
[1]赵勇.呼吸系统疾病几个被忽视的护理问题[J].护士进修杂志1995,10(4):30
[2]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全书[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