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沟通技巧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沟通技巧急症患者是指患者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
急诊患者发病急,变化快,必须要有效的措施缓解症状,维持器官功能。
作为护理,了解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科学护理很关键。
1、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1)紧张、恐惧和焦虑。
此反应是人在某种压力作用下产生的情绪反应,多见于慢性病、创伤、急诊患者,其原因为突发疾病或慢性病加重。
比如,创伤多为遭遇天灾,对创伤所致残疾、疼痛缺乏准备。
再加上对医院环境陌生,出现紧张、恐惧心理。
急腹症发病突然,疼痛剧烈,产生紧张、焦虑心理,迫切需要止痛。
(2)烦躁、抑郁。
这种心理多发于慢性病时间长,病情反复的患者。
受自身病情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躁心理。
还有部分年轻人,由于感情、学习受挫,产生悲观、抑郁心理。
(3)愤怒、急躁。
此心理多见于打架斗殴、酗酒的患者,发生原因为难以承受当前受到的创伤,从而产生急躁心理。
一旦稍有不顺,就会出现脾气暴躁,甚至攻击他人的现象。
比如,酗酒者会失去理智,过于兴奋且伴有创伤,受伤后不了解原因就暴怒,常借机寻找发泄机会或对象,甚至打骂医护人员,影响临床治疗的进行。
(4)迁怒。
由于病情危重,多数患者常将自身痛苦迁怒他人,一旦个别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发脾气。
若接诊时稍有疏忽,患者就会有很多怨言,拒绝配合治疗。
(5)绝望自杀。
此类心理常见于青年女性,她们心胸狭窄,不能正确面对人生得失,用安眠药、喝农药的方法自杀。
出现这类心理的患者,通常会拒绝治疗,需要他人协助才能施救。
2、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1)热情服务,快速接诊。
急诊患者病情凶险,发展快速,渴望尽早得到确诊和治疗。
当患者进入诊室后,护士要快速接诊,耐心、热情的询问病情,安排其在候诊椅上候诊。
同时,用关切、礼貌的口吻安慰患者,根据病情妥善处理。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为了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护士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首先,充分尊重和关心患者,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科室环境,多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分析

关于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摘要]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而需要紧急救护的特点,且对陌生环境及对疾病本身的体验,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俱、愤怒等心理障碍[1]而需要心理治疗[2]。
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急诊;心理辅导;护理质量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9月在我院急诊室就诊的120例患者,疾病种类包括外伤、腹痛、骨折等,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18~63岁。
1.2急诊患者的主要心理反应:①急切与紧张:急诊患者因突发性、剧烈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带着缓解病症、解除痛苦的急切心理来就诊。
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手足无措,感到无助。
②焦虑与恐俱:因发病突然、病情凶猛、发展迅速和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往往使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过分的恐惧使其失去心理平衡,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恐惧不安。
对急诊室的陌生抢救设备和各种操作技术的陌生,医务人员紧张的工作态度等都无意识中给患者带来恐惧不安。
③情绪易激动:多见于家庭矛盾、打架斗殴、酒精中毒、服毒自杀等患者。
表现为情绪反常、乱吼乱叫、不配合治疗、不让做检查、拔掉输液针头、拔掉氧气鼻导管等。
病情复杂,需要作相应检查和会诊,患者就会认为医生技术不高,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或因划价、交费、取药过程中的不顺利,或是医疗费与自身的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等,继而产生不满甚至转院念头。
1.3心理护理干预措施1.3.1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温馨有序的医疗环境能给患者带来安全感,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积极参与治疗、护理。
因此,要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安静,布局科学、合理,急救器材与药品应处于应急状态,救治时冷静、紧张、不慌乱。
1.3.2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有效的交流沟通和个人娴熟的沟通技巧是心理健康护理的基础[3],急诊室护士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本着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积极迎接患者,简明询问病史,通知医师,准备抢救用品,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如建立静脉通路、给氧、止血、测生命体征等,让患者感受到关心、温暖及重视。
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好心理护理?

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好心理护理?急诊在医院运转过程中发挥着极为显著的作用。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近些年,急诊所收治危重症患者的数量整体上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
急诊重症患者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则其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适宜的护理方式能够对治疗效果起到辅助作用,临床上强调给予急诊危重症患者全面且科学的护理服务。
危重病人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在救治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
所以在护理该类患者过程中应将心理护理作为重点内容,不断提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程度。
那么,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呢?应当如何对该类患者展开心理护理呢?1.急诊危重病人心理特点暴躁易怒。
急诊所收治的危重患者其身心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疾病的影响下患者的内心会产生明显的变化。
而在巨大心理反差下部分患者会出现暴躁、谩骂等情况。
且在此期间护理人员的不适宜的行为举动会加剧患者过激行为。
焦虑。
急诊所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往往具有发病突然的特性,或者患者遭受了意外情况。
患者在并未对自身疾病进行全面认知的前提下出于对身体状况的担忧会产生严重的不安与焦虑情绪。
如若患者遭受了事故,事故会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会认为事故对自身生命产生威胁,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紧张。
患者会因病情恶化或者遭受意外而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在入院后会产生精神紧张的情况。
情绪低落。
因工伤或车祸而来急诊就诊的患者其心理会受到一定的打击。
且患者会因自身病情较为严重而出现不愿接受现实的情况。
在此时患者会出现表情淡漠、不言语,对周围刺激物的反应不敏感等情况。
负面情绪累积。
人是情绪化动物,通常情况下情绪可分为负面与正面两种。
正面情绪会使人愉悦,而负面情绪则会使人悲伤。
情绪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患者在就医后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医疗程序。
而这些复杂的情绪会致使患者负面情绪叠加,并在某个节点集中爆发。
患者病情越严重,爆发往往会越为强烈。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1)有急有缓: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心理反应我们`搜集整理。
(2)沉着冷静:在患者面前医护人员必须沉着、稳重、严肃,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护理工作,以稳定病人的情绪。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也是对病人最大的支持和鼓舞。
(3)有的放矢:积极寻找导致病人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
如对疾病错误的认识而导致的焦虑,应首先对病人进行有关医学知识的解释和教育。
(4)与抢救同步:情况允许时,心理护理可与抢救同步进行。
护士可边观察,边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或边实施操作边说明意图,以消除患者疑虑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5)心理换位:护理人员应处处从病人角度考虑,谅解病人及家属的过激行为,更不能对病人进行训斥、嘲讽。
及时医治或积极预防病人的心理创伤,想方设法使其在心理上尽快适应急诊情况。
(6)社会支持系统:急诊病人多由亲友或同事陪送。
护士应从言谈举止上给其以适当安慰和必要的心理指导,支持和鼓励病人使其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少数预后不良的危重病人,应预先告之家属,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对救治无效死亡的病人,应和家属一道做好善后工作。
如何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如何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急诊病人的特点是病情突然、严重,有可能危及生命。
要及时采取紧急抢救措施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但需要注意的是,急诊病人也会有特殊的心理反应,如恐惧、焦虑、绝望等,甚至可能通过机体持续应激障碍加重病情,延误抢救时间。
例如,服毒自杀未遂者可能会强烈反抗不配合洗胃。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做好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让病人感到被照顾和关心,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协助医务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
这对于病人的治疗和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简单来说,需要把急诊病人当作真正的人来对待,关注其身体和心理健康,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这是医疗工作者必须时刻铭记的重要原则。
那么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呢?今天我们就跟着文章一同来了解一下关于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有哪些?应该如何消除他们这些不良的情绪反应?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知多少1.紧张恐惧心理当急诊患者遭遇急性疾病时,他们的心理会变得非常紧张和恐惧。
这种反应是非常正常的,因为病情可能十分危急,病人可能会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也有可能会对医疗人员和治疗方法产生不信任或抵触情绪。
由于病人的情绪和紧张程度会对病情产生影响,对于急诊患者,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到被关爱和照顾,提高他们对医疗人员的信任度。
需要医务人员给予病人更多的安慰和鼓励,让病人明白自己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帮助和关心,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除此之外,医务人员还需要对急诊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症状、治疗方案等等,以便病人能够明确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向。
在必要的情况下,医务人员也可以与病人家属或亲人进行沟通,了解更多病情的细节和背景,了解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给予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治疗和关怀。
1.焦虑不安心理当急诊患者遇到紧急状况时,他们经常会表现出焦虑不安的心理特点。
这种情绪是因为他们对自身情况的不确定性、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恢复时间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
这种心理不安会导致患者降低处理急情的能力。
因此,医务人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情况,提供鼓励和安慰。
如何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如何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急诊患者心理护理是医疗服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急诊就诊过程中,患者往往面临着生命危险,身体痛苦,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良好的急诊心理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能增加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因此,急诊护士除了要做好患者的生理护理外,还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1.急诊患者心理特点急诊患者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痛苦等负面情绪的普遍存在,这些情绪往往会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效果。
具体表现包括:首先,急诊患者常常因为病情不明确而感到紧张和恐惧。
同时,急诊患者往往会有身体疼痛或不适的症状,这些症状会导致患者的情绪变化和不良体验。
其次,急诊患者通常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过程缺乏充分的了解,可能会因为医护人员的态度或沟通方式不当而产生不信任感。
最后,急诊患者和家属通常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但往往因为时间紧迫或其他原因,医护人员无法全面满足他们的需求。
总之,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治疗效果,因此急诊心理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1.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的原则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的原则是以患者为中心,以尊重、信任、沟通和情感支持为核心,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效果。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尊重患者权利:医护人员应该尊重患者的隐私、尊严和自主权利,不得擅自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或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建立信任关系:医护人员应该以温暖、亲切和专业的态度来对待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患者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疑虑。
注重沟通和信息披露: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清晰、简明、真实地传递病情和治疗方案等信息,同时倾听患者的反馈和意见,让患者参与决策过程。
提供情感支持:医护人员应该注重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减轻他们的负面情绪和不良体验。
急诊 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以行动来影响和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1],它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病人身心健康,使病人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
急诊病人在院驻留时间短,急于解除病痛,易焦躁不安,临床抢救时往往只重视病情的抢救,而忽视了病人的心理护理,所以护士应以人文关怀满足其心理需求化解其心理危机[2]。
1 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1.1急切与紧张急诊病人因病症的突发性、剧烈性和后果的不可预测性,往往产生极度紧张的情绪,往往带着缓解病痛,解除病症的急切心理来就诊。
1.2烦躁和不满绝大多数急诊病人病情不是观察一眼即可确诊,需要根据病情做相应的辅助检查,手续复杂,检查时间长,检查费用高等因素会使病人产生烦躁、不满的情绪。
1.3恐惧与怀疑急诊病人有着不同的特点。
外伤病人对出血创伤本能地产生恐惧心理。
脑血管疾病病人普遍认为自己病情严重,十分危险,因此精神极度紧张,求生的欲望导致心理产生恐惧,且病痛无法立即缓解,需进一步检查等使之对医院医疗技术持怀疑态度,甚至产生转院的念头。
1.4焦虑与孤独急诊病人事发突然,家人不能及时赶到医院,加上对医院的环境及诊治流程比较陌生等因素使病人产生孤独心理。
2 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2.1抢救病人的心理护理遇到抢救病人,护士首先要沉着冷静,树立时间就是生命,抢救就是命令的观念,积极主动并以娴熟的护理技术,准确及时地实施各种抢救措施,如吸氧、输液、包扎、止血、固定等,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解除病人的痛苦,使病人看到生命的希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配合医生抢救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语言来安慰病人,说话要细声而谨慎,举止要轻巧而文雅,如内科服毒病人,多由于家庭、事业等因素,心理变化复杂,表现为不合作,洗胃过程不配合,故意拖延时间等,护士要用一颗同情的心,以友善的态度去理解他们,感化他们,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医务人员尽心尽责在抢救他们,使他们打消轻生的念头,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不轻易放弃生命,从而配合抢救工作。
怎样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怎样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急诊病人由于病情危急,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变化十分复杂而导致其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所以如何在紧张抢救过程中及时了解或熟练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并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对于不断提升抢救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护士及护理人员的态度是急诊病人对医务人员乃至医院医疗环境的第一印象,只有护理人员做好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才能使得急诊病人身心处在最佳状态以及使得病人能够得到安全、有效的救治。
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怎样做好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1、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有哪些?(1)紧张、恐惧的心理因急诊病人遭受了突然的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恶化而来到医院。
患者严重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神情表现的非常紧张或恐惧不安,甚至还会有濒死感。
(2)焦虑不安的心理由于急诊病人发病较急,有部分病人身边没有亲属的陪伴而感到十分不安,有部分病人在单位或家庭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角色的突变 (从领导或家长转变为患者)使其放心不下而显得顾虑重重、焦虑不安。
(3)情绪休克状态多见于因突然遭受天灾人祸等恶性事件引起的超常紧张刺激,也能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从而呈现出急性创伤后“情绪休克”的状态,通常表现为不呻吟、不主诉或冷淡平静等。
(4)经长期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或服毒自杀的病人,因为此类病人已对治疗或生活失去信心而抗拒进行各种治疗和护理,主要表现为没有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或拔掉各种导管等等。
(5)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时,这时病人就很容易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无助以及绝望等一些消极情绪。
2、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2.1给急诊病人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急诊中护理人员和患者的良好交往不同于平常,急诊病人根本没有机会去深人了解护护士。
能否使得病人建立对护士的信赖,还需护士给病人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
(1)具有同情心护士必须具备同情心,要时刻体贴和宽待病人。
如果病人拒绝合作时,护士就要耐心的抚慰病人,以此彻底解除病人的心理症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目的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与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方法资料选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急诊患者,将其随机划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个组均为61例。
给予实验组研究对象常规护理,而对照组予以心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等方面的对比差异较为显著(P <0.05)。
结论针对急诊患者,予以心理护理,不仅能改善其抑郁、紧张、焦虑以及恐惧等不良心理,缓解其心理问题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几率。
标签: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筆者将122例急诊患者视作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个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旨在研究心理护理对于急诊患者的重要性,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现将研究程序进行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患者122例,男女比例为72:50;年龄在22~76岁,其平均年龄约(40±5.03)岁;病程在0.5~24h,其平均病程约(6±0.12)h。
其中,有58例患者为外伤,31例患者为急腹症,18例患者为中毒,15例患者为其他类型急诊患者。
将122例急诊患者随机分成两个组,每组均有61例,且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病程、性别以及疾病类型等相关资料中的比较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给予对照组研究对象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研究对象则实施心理护理,具体护理对策如下:①外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
针对外伤类患者,其身体均受到了相应的刺激和伤害,加之伤口疼痛与出血,导致患者产生不安和恐惧的心理。
针对这类型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作出反应,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处理患者伤口,予以快速止血和包扎。
为了避免患者直视自身伤口,护理人员还应主动与之进行沟通,以此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和疼痛感,从而提升患者配合度。
②急腹症类患者的心理护理。
当机体患上急腹症类疾病后,其心理上会形成巨大恐慌,剧烈的疼痛感使之产生濒死感,因此在情绪方面的波动较大。
这类型患者极易被激怒,在态度方面也会发生转变,不仅语生硬,而且动作粗暴。
针对这类型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予以心理护理,防止其生命活动终止,使之急性症状得以有效缓解。
针对患者家属,还需做好相关解释工作,使之知晓确诊之前禁止使用止疼类药物,以防具体病情被掩盖,不利于患者接受针对性治疗。
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理解以及在支持,使之形成治愈信心,从而提升治疗疗效。
③中毒类患者的心理护理。
中毒类患者可有分成两组,即自服毒和误服毒。
?訩自服毒类患者的心理护理。
自服毒类患者均有轻生的念头,引发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其心理状态大多较为狭隘,觉得自杀是解除烦恼的重要方式,对于抢救工作也保持消极态度。
针对这类型患者,在予以及时抢救的同
时,护理人员需要理解和体谅患者的心理与过激行为,主动关心和关爱患者,尽力取得患者配合,确保抢救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訪误服毒患者的心理护理。
误服毒患者因担心自身病情,在心理上会出现焦虑感和紧张感,针对这类型患者,需予以及时胃管洗胃、催吐等措施,并讲解治疗方法与效果,取得其信任后,使之以积极心态对抗疾病。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訩观察指标: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等进行对比。
?訪疗效评定标准:以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分值越高,代表抑郁情况、焦虑情况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x±s)代表一般资料,通过χ2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经护理后,实验组研究对象在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等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P<0.05)。
见表1。
3 讨论
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起病重等特征,多是由于突然的发病或遭受伤害所致,且在治疗环节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以至于其心理层面出现明显的偏差。
加之受疾病的困扰,就可能会产生紧张、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1]。
在过往的护理工作中,大多护理人员将护理重点放在躯体疾病方面,期望能够尽快解除患者躯体上的痛苦,最大限度挽救其生命,以至于许多患者在治疗环节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治疗依从性也始终停滞不前[2]。
对于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需要其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还需掌握和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与心理状态,以取得患者配合作为基本处出发点,通过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提升其信任感、依从性和安全感[3]。
在本次研究实践中,笔者将122例急诊患者视作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个组,给予两组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
经护理后,实验组研究对象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为显著(P<0.05)。
而除了上述护理措施之外,护理人员还需给予患者家属心理护理。
这是由于患者家属大多不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因此也会出现激动、紧张以及焦虑等情绪,针对医师的治疗,也会存在怀疑态度,甚至出现许多过激行为[4]。
鉴于此,护理人员需要给予家属更多的理解,通过加强和家属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将抢救结果及时告知家属,以此方式取得其配合[5]。
经研究表明,给予急诊患者全方位心理护理,可提升其治疗依从性与整体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卢训华.心理护理对急诊手术患者焦虑心理影响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0(10):5480.
[2]冯艳会,王玉梅,初喆.循证护理在急诊创伤患者应激心理护理方面的研究[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04):127-128.
[3]谢妮.研究心理护理对急诊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07):4404-4405.
[4]潘秀琴,王淑平,张松勤.老年急诊创伤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1):263.
[5]应佳丽,胡芳萍.浅谈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01(01):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