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地理与社会资料

合集下载

徽州名词解释

徽州名词解释

徽州名词解释
徽州,是指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的一个地理区域和历史文化
区域,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徽州地区以其独特的徽派建筑、徽商文化和徽州文化而闻名于世。

徽派建筑是徽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庭院式建筑、雕梁画栋、精美的装饰等。

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
术的精髓,徽派建筑深受后世建筑师的推崇和研究。

徽商文化是徽州地区独特的商业文化,徽商是从明代开始兴起的
一个商业团体,以经商为主要活动,致力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商以其商业敏锐度、勤劳聪明以及道德品质而著称,他们不仅在经济
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文化和慈善事业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徽州文化是徽州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文学、绘画、音乐、
戏曲等多个方面。

徽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许多著名的文
化名人和学者都出自徽州地区。

徽州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
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备受赞誉。

总之,徽州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徽派
建筑、徽商文化和徽州文化而闻名于世,成为中外游客探索和领略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方。

徽州简介——精选推荐

徽州简介——精选推荐

徽州简介徽州,简称“徽”,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区,古称新安,⾃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1987年11⽉,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市。

渔粱坝梦寻徽州乡愁,就像是⼀碗陈年的⽼酒,上世纪纪60年代初,漂泊了近半个世纪的胡适总是常常叨念着⾃⼰的家乡——徽州。

在那本《胡适⼝述⾃传》中,第⼀章的标题就是“故乡和家庭”接下来的第⼀句就是,我是安徽徽州⼈。

在书中,胡适描述了很多关于家乡的事情。

对于徽州的⼭⼭⽔⽔,这位儒雅的徽州⼈总有⼀种⽆法割舍的情怀。

徽州——不⽌是⼀个地理概念,更是⼀个⽂化概念,是中国三⼤地域显学之⼀徽州,溯源追本,这⾥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政版属相对稳定。

1988年7⽉,地级黄⼭市正式成⽴,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风景区,总⾯积约9807平⽅公⾥,总⼈⼝约147万。

梦寻徽州 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来。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精深。

它与敦煌学、藏学有同样影响。

徽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密度极⼤,品位极⾼,除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外,还有⼀座全国历史⽂化名城,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处国家级⾃然保护区,⼀处世界地质公园,⼆处国家地质公园,三处国家森林公园和10处国家级历史⽂物保护单位,⼀处国家级历史保护街区。

雄踞域中的国之瑰宝黄⼭,以奇松、怪⽯、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具备“⼭上有奇景,⼭下有奇观”的全⽅位⽴体之美。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徽州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诞生于安徽省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深厚独特。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探讨其主要特点和价值。

一、地域特色1.地理环境徽州地区地处黄山山脉下游,是安徽南部的重要地理位置。

这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壮观,这种山谷之间相对透明的地理特征,就演化成了徽州人喜欢用半透明的白月光和一系列浅色调相结合的建筑。

2.坊巷构成徽州古城的布局是一种独特的坊巷格局。

每个坊巷都是一个由明堂(或文庙)为核心组建的“街坊”,坊巷之间通衢有序,相对独立,起到了组织社会、组织人们生活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每个坊巷不仅有自己的文庙,而且每个坊巷都有自己的明堂。

3.民居建筑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立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主要特点是小巧玲珑,色泽明亮,造型独特,融汇了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二、历史价值1.历史意义徽州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

众所周知,徽州曾是中原和皖南两大文化的交汇处,在唐、宋、元、明、清等时期都曾是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里不仅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还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如长曲瓶、磨莲花碗、徽派漆器、徽州牌坊等。

2.文化价值徽州文化不仅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且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从徽州的建筑、书法、绘画、工艺、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方面来看,徽州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这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旅游价值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徽州的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如徽州古城、黟县宏村、西递等,这里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景,而且还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这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都为这里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之,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非常明显,它代表了中国千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徽商

徽商

1.1地理位置-徽商
徽州的地理位置位于 皖浙赣三省接壤的地方, 外围群山环绕,受黄山、
天目山、九华山、白际
山、五龙山包围,中为 休(宁)屯(溪)盆地。
水系发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安江、
阊江,乐安江水系和水 阳江、青弋江、秋浦河、 黄盆河等河流将徽州地 区与外界联系。这样一 个外高内地,水系贯通 的地形,成为徽州文化
1.4衰落-徽商
线,划分成前后两个阶段。
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
徽商衰落的过程,大体上以道光三十年(1850)为界 道光三十年,淮南盐业改纲为票,使徽州盐商走到
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
了它的历史尽头。 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清朝为镇压太 平天国运动及捻军,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国内战争。 战争对徽州本土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破坏 外来入侵的威胁,外国资本的进入
1.2形成和发展-徽商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 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 亡。
1.2形成和发展-徽商
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 南唐,休宁人 臧循便行商福建。 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 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
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
这种影响逐渐扩展到了全国。
鸦片毒害
与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江浙财阀 开始兴起 使得徽州商帮失去了最后的支撑力量,终于退出了 历史舞台。
1.5文化-徽商 (1)徽商在思想观念上崇儒重儒
儒(士)贵商贱、农本商末则是传统社会的价值取向, 也是徽州人一直认同的观点。 (2)经商活动中践行儒学,以儒道经商。 徽商被称之为“儒商”,有着“贾而好儒”之美誉, 在文房四宝中,“徽墨”一直处于不败地位、“歙砚” 也曾红极一时。 (3)传统经商之道:“诚”、“信”、“义”、“仁” 儒家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徽商尤其的注重传统的 价值观念。 (4)矢志不渝、百折不饶“徽骆驼”精神。 恶劣的外部环境,坚忍不拔的精神使得徽商一步步 走向辉煌。 (5)小农意识比较强。 在小农文化观念的引导下,徽州商人始终没能树立 起商业效能的观念,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始终没能培 植出对商业的忠心。徽州商人中从商而终的少,多数人 无论是发了家或是赔了本,最终还是叶落归根,返回到 以农为本的老路上来。

徽州调查报告

徽州调查报告

徽州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徽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之一,位于安徽省黄山市。

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众多研究学者的关注。

我们此次前往徽州进行调查,旨在探寻徽州的文化传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状况等方面。

二、文化传承与保护1. 建筑风格:徽州以徽派建筑著称,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徽派建筑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传承,很多历史古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并向游客开放。

这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2. 环境保护:徽州周围环境清幽,山水相依,给人一种宜居宜游的感觉。

当地政府注重环境保护,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

三、社会发展与经济状况1. 旅游业: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徽州的旅游产业发达。

当地政府提供了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并引导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 培育新兴产业:除了传统旅游业,徽州还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农业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来源,也为徽州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四、人民生活状况1. 教育:徽州的教育系统十分完善,各级学校设备齐全,教学质量有保障。

此外,当地政府还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2. 医疗保健:徽州拥有一流的医疗资源和服务体系,居民享受到了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

医疗设施完备,服务专业化,使得居民的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3. 社会安全:徽州社会治安良好,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通过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和社区建设,有效维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 旅游压力:由于徽州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但是,旅游压力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和公共设施紧张等问题。

建议加大对旅游业的管理力度,合理规划旅游资源的利用,保护环境,提高旅游质量。

2. 专业人才培养:虽然徽州的教育资源较为丰富,但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徽菜独特品味徽州的地域特色

徽菜独特品味徽州的地域特色

徽菜独特品味徽州的地域特色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徽州是徽菜的发源地,在徽州地区,徽菜凭借其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品味,成为了当地的代表菜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徽菜的独特品味以及徽州的地域特色。

一、徽州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徽州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处江淮汇流之地。

该地区地势复杂,有山有水,土地肥沃。

同时,徽州还有湖光山色等自然风景资源。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徽州成为了徽菜独特品味的滋养之地。

二、徽菜的发展历程徽菜的发展可追溯到徽州文化的形成时期。

徽州自古以来就是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之地,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徽州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也催生了徽菜的独特口味。

徽菜的发展经历了徽商文化、徽州官府文化等多个时期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口味。

三、徽菜的特色与品味徽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脍炙人口。

徽菜注重色、香、味的协调,强调菜肴的极致呈现。

徽菜的品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口味鲜美:徽菜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口味鲜美,不偏不倚。

徽菜崇尚自然,以原汁原味的菜肴为主,注重保持食材的原本风味,不加过多的调料和香精。

2.注重烹调技巧:徽菜烹调注重火候和时间的掌握,讲究烹饪细节。

徽菜的制作工艺独特,有煨、炖、炖焖、卤、炝、焯、焗、蒸、煮、烹、炒等多种烹调方式,使得菜肴更加鲜嫩可口。

3.讲究刀工:徽菜的制作过程中非常讲究刀工,经常有“百刀不争锋”之说。

刀工巧妙的处理使得徽菜的造型独特、美观,增加了食欲。

4.独特的食材搭配:徽菜注重食材的搭配,常常将豆腐、山珍、野味等天然食材与猪肉等动物性食材相结合,以丰富的配料及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制作出一道道引人入胜的佳肴。

四、徽州的地域特色与徽菜的关系徽州地域特色与徽菜的品味紧密相连。

徽菜独特的风味正是受徽州地域的影响而形成的。

徽州地域自然资源丰富,四季分明,使得这里的食材独具特色。

徽州地区的农田环抱山水,这种环境孕育出的食材品质好,口感鲜美,也为徽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名词解释徽州

名词解释徽州

名词解释徽州
徽州是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区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徽州地域包括徽州古城和徽州辖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徽州地区以其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里融合了汉文化、唐尧文化、元朝文化和明清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

徽派建筑以其精细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艺术而闻名,徽派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派别,在徽州得到了最好的呈现。

徽州历史上孕育了很多重要的文化人物和文化单位,其文化内涵深厚且多样。

徽州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来此游览古建筑、品尝当地美食、欣赏徽派艺术和体验徽州的独特风情。

徽州地区也以其华丽的自然风光和黄山等名山的附属景观而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徽州的文化传统和自然景观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名胜区,是一个集文化、艺术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发展区域。

徽州位于安徽省

徽州位于安徽省

徽州位于安徽省,中国东部内陆省份,建省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 年)。

徽州作为中国“儒”“释”“道”文化的厚重沉淀区,徽州文化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是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列的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万里长江、千里淮河流经安徽,直下浙江省千岛湖的新安江源头地就在徽州,还有黄山、九华山、齐云山等名山大川,这些孕育了徽文化的灵韵秀雅,也见证了它千年的沧桑沉浮。

这里产生了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等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艺术流派, 也集中了以民居、祠堂和牌坊等为典型代表的徽派古建筑、古村落文化;这里走出了影响中国本土商业五、六百年的徽商群体和徽商理念;也诞生了以徽剧、徽派版画、徽州三雕、徽州篆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这里传承着被誉为“文房四宝”的宣纸、宣笔、徽墨、歙砚,以及徽州漆器、徽州竹编等已有千年历史的民间传统工艺。

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是个可以淘金、流金的地方。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曾占中国总资产七分之四。

徽商活动范围很广,不仅在国内,还远及日本、东南亚各国及葡萄牙,成就了徽商数百年的荣耀,以至于古语云:“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


亲爱的朋友,中国徽文化展将为你讲述一个真实的徽州文化,欢迎您以诗意的目光,从这些精彩的摄影图片中,认识中国,品味安徽。

是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的地理环境徽州,这片古老神秘的热土,古称新都、新安,北宋徽宗时改为徽州。

徽州曾下设黟(yi)县、歙县、休宁、祁门、婺源、绩溪六县。

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处。

古徽州所辖区域处于中国原始江南古陆地带的皖南丘陵山地,处在黄山南麓、天目山以北,境内名山列峙,秀水穿流,由于大致位在地球北纬30度周围,气候温润,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成为我国江南史前文明发祥地之一。

从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区域分布状况看,古徽州主要因有漳水、率水、横江、渐江、丰乐河、扬之水、富资水、练江、新安江整个水系下汇富春江钱塘江入东海,又有婺江、阊江水系西注鄱阳湖入长江,故此属于“吴头楚尾”的“吴楚分源”之地,亦即江南吴越文化区域和楚文化区域的结合部。

除此以外,还有梅溪、麻川河、徽溪、乳溪、杨溪、绣水等北向流经青弋江等水系而注入长江。

崇山峻岭的徽州,其高山海拔64%平均为1332米,另34%的高山海拔达1131米。

境内腹部地带丘陵广连、河谷纵横,山环水绕之间,谷地及盆地被穿割围合,从而整合成若干片自然群落,并因此构成各县的境域。

许承尧所著《歙事闲谭》引《越黄门郡志略》说:“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

即山为城,因溪为隍。

百城襟带,三面距江。

地势斗绝,山川雄深。

自睦至歙,皆鸟道萦纡(yū)。

……水之东入浙江者,三百六十滩,水之西入鄱阳者,亦三百六十滩。

……船经危石以止,路向乱山攸行。

……以此守固,孰能逾之。

”由于自然屏障相对闭塞,陆路交通不甚便利,古代主要官道有自歙(徽城镇)—绩溪箬岭—宁国—黄池镇—和州—开封以及自歙(徽城镇)—绩溪箬岭—经太平县—池州大通镇—无为军庐江县—庐州—寿州—开封与江淮和中原相通。

至于水路则主要有东线横江自渔亭—万安—屯溪沿新安江,率水自上溪口—龙湾—屯溪沿新安江,以及自歙县西门—渔梁沿练江—新安江—严州(即今浙江省建德县)—浙江即富春江和钱塘江—杭州,该航线可行二百石舟船,西线有自祁门县沿阊江—江西省浮梁县—景德镇以及自婺源县沿婺水—鄱阳湖而入长江。

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徽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874年—1946年)曾单名芚,字际唐、芚公,号疑庵、婆娑翰林,室名眠琴别圃、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等,安徽歙县人。

方志学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

二十一岁中光绪甲午科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中进士,入翰林。

辛亥革命后,应皖督柏文蔚聘,任全省铁路督办等职,后随甘肃督军张广建入陇,任甘肃省府秘书长、甘凉道尹、兰州道尹、省政务厅长等职。

1924年辞官回京,同年由京返歙,从此绝迹仕途,在家乡以著述终老,著有《歙县志》、《歙故》等。

诗作集粹【文殊院】雄风破空来,驱云蹋天走。

惊涛悸心目,奔石落肩肘。

群峰易其次,倏忽分见否。

见如舟出峡,一闪复无有。

掉头偶不虞,云气咽满口。

老松与风战,如人竟张手。

百撑不一折,颇恃鳞甲厚。

山灵顾怜之,鏖斗不使久,吾徒饭未毕,旭日已窥牖。

文明的源头提起徽州,人们都会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然而,其文明的源头究竟有多远?自古以来,却一直存有悬疑。

从徽州最早的地方志——南宋的《新安志》开始,古代志书对徽州秦代以前历史的记载基本上只有一句话:“扬州之南境,春秋时属吴,吴亡属越,越灭属楚。

”就是说在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划全国为九州时,这里属于扬州的南部。

春秋时属于吴国的领地。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后属越国。

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越,又归属楚国。

其实这些都只是地域版图上的归属。

对于秦汉时期的记载,也是寥寥几笔,语焉不详。

以至于著名徽州学研究者叶显恩先生发出了这样地感叹——徽州“汉代以前的历史几乎完全埋没在黑暗之中”!20世纪50年代末,这神秘的黑暗,终于敞开了一线亮光。

1959年的3月,屯溪西郊奕棋村附近修建民航机场时,发现了两座古墓,考古工作者随即进行清理发掘。

经过调查钻探,发现这里原来是一处土墩墓群。

土墩墓属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江南地区的特殊葬俗,特点是一墩一墓、平地起坟、封而不夯,其营造方法与中原地区同期墓葬完全不同。

1965、1972和1975年又先后发掘了六座墓葬,出土的文物极其丰富,有青铜器、陶器、原始瓷器、玉石件和漆器残件等。

尤其是107件青铜器,有成组的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武器和跪坐人像等,工艺精湛,纹饰多样,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其中有些是完全新颖的器物,如五柱器、单柱器等,用途不明,在中原和其他地区从未发现过,属于这里独有的器件。

经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这些墓葬的时代是西周至战国时期。

根据墓葬形式和出土器物分析,应属于古越族。

说明在约3000多年前,这一带的古越文明已相当发达。

那么,这种古文明究竟是本地原有的,还是外来的呢?有一个“人”为我们作出了解答。

1974年的冬天,考古学家们在新安江下游建德的一个山洞里找到了一颗牙齿化石。

经鉴定,这是一个30岁左右男性的牙齿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智人类型,距今大约有5万年左右,这是华东地区首次发现古人类化石,被中国科学院正式命名为“建德人”。

也有学者将这种生活在新安江流域的原始人类称之为“新安人”。

这一考古发现表明,新安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而由建德溯流而上,新安江上游直至源头,也都发现有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这颗古人类牙齿化石并非孤证。

原属于古歙县的淳安一带曾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等新石器时代文物。

1984年9月,在歙县县城北郊的新州,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直到唐宋时期的遗址。

除了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外,还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片以及战国、秦、汉时期的原始瓷、筒瓦等等,应该是延续了数千年的村落遗址。

1988年,先后在歙县富堨镇冯塘村和徽州区岩寺镇的桐子山发现了旧石器和新石器遗址。

而祁门县凫峰的新石器遗址,则是新安江源头地带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生活遗址。

2002年8月,凫峰乡土坑村村民在村边田地里发现一处古代遗址,经安徽省有关专家鉴定及现场查勘认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至今已有5千多年的历史。

遗址座落在秀丽的率水河边,靠山临水,既便于饮水、耕作、养殖,也便于上山避灾。

研究表明,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已经脱离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走向定居,并且创造了相当进步的生活、生产用具,从事狩猎、捕捞和采集等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新安江的源头,正是古代文献对徽州地域最早的记载——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述的“三天子鄣”又叫“三天子都”的所在地。

刚刚说的是沿新安江溯流而上。

顺流而下——2004年的夏天,在下游的桐庐县又有一个考古重大发现,出土了8片古人类智人的头盖骨化石,这些化石的年代大概距今1万到2万年,属于旧石器晚期或者更早。

这次桐庐古人类化石的出土,填补了东南地区人类历史从5万年前的建德人到8000年前的河姆渡人之间的历史空白。

由此可知,从大概距今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新安江流域就一直是人类的居住地。

而根据诸多遗址遗存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等分析,这里生活的、叫“建德人”或者“新安人”的早期人类,是东南原始民族——越族的祖先。

正是“建德人”的一支,沿新安江而下,走出大山,走向桐庐(古人类化石距今1万-2万年),走向萧山跨湖桥(古人类生活遗址距今7000-8000年),走向河姆渡(古人类生活遗址距今5000-7000年),走向良渚(古人类生活遗址距今4000-5000年),走向大海之滨,直至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

而留居新安江流域山区的先民们,则成为这里的土著居民,同属于古越族。

也就是说,包括古徽州地域在内的这一带,既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最早的建置前面说了,徽州地域先秦时期一直属于古越族土著的势力范围,那么,徽州属“扬州之南境,春秋时属吴,吴亡属越,越灭属楚”的说法其实只是地域版图上的归属,并非实质性的管辖。

对这里设立行政区划实行管辖,始于秦代。

《新安志》记载:“秦并天下,置黟、歙二县,属鄣郡。

”黟、歙二县的建立,是徽州地域最早的行政区划设置。

但是这里只记载了朝代,没记具体时间。

因此,后来的不少文献就把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记为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始皇二十六年。

这种记述是不准确的。

因为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其中并没有鄣郡,也无黟、歙二县的记载。

从地域上看,徽州这一带,当时应该是属于会稽郡。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灭楚,平定江南,设置了会稽郡,郡治所在地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会稽郡的辖地为原来吴国和越国的属地,包括今天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

而鄣郡的设置,应当是秦朝后期从会稽郡分设出来的。

究竟是何时分设的呢?我们从被尊为中国地方志的鼻祖,也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地方志——《越绝书》中找到了线索。

《越绝书》至迟成书于东汉,主要记载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等都有所记述。

《越绝书》第八卷记载了秦王嬴政改号秦始皇帝后,于三十七年作的最后一次“东游”的过程。

这一年,也就是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游到会稽郡,农历正月时抵达原来越国的国都大越。

到了那里,他为了防止越国人反抗复国,就下令把原来越国的国民分散迁走,设置一些新县,并且把“大越”这个地名也改为“山阴”。

这次东巡返回时,秦始皇就驾崩了。

而《越绝书》第二卷里的也记了这事,都列举了一些县名。

前后对照,多数县名是重复的,只是有一个“伊攻”县,一直没人考出来究竟是哪里。

有一个问题恐怕知道的人不多,这里需要特别指出,这就是黟县在宋代以前的文献记载中,多为“黝县”,就是“黑”字旁一个幼小的“幼”字。

在《越绝书》第二卷里,秦始皇迁大越民设立的县中记的便是黝县,与歙县并列在一起。

经过分析,我认为,这个“伊攻”县,很可能就是黟县的古名黝县。

我们知道,越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作为当时古越族的聚居地,古越语在今天的徽州方言中还有许多遗存。

如《越绝书》记载越语说船叫“须虑”。

而今天的休宁话“船”的发音是“xuan”,音非常接近。

古代文献对非中原地区的地名记载往往是记音。

这里的“伊攻”显然就是古越语,快读为“黟”,缓读即为“黝”。

今黟县方言读“黟”为“ye”,音在“黟”、“黝”之间。

所以这个地名既可以记作“黟”,也可记作“黝”。

后人在注《汉书·地理志》时就说“黝县”也写作“黟县”。

同样,我认为歙县县名也应该是取之于古越语发音。

所谓歙县的“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就是山水聚合的说法,还有黟县因为县南有墨岭出墨石,又过去曾经向朝廷进贡过柿心木(一种黑芯的木头)所以得名黑多的黟县,都是后人的望文生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