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设计教案

《芦花荡》设计教案《芦花荡》设计教案一1、知识:积累生难字词,丰富自己的词汇。
2、能力: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景物)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1教师: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的了解。
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文章《荷花淀》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相关知识;预习课文,积累字词。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吧?里面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没错,就是荆柯刺秦王的故事,荆柯是战国时期燕赵人,为了挽救国家,他毅然前往刺杀秦王,所以,古语有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然而时隔上千年,仍旧在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这种慷慨悲歌的义士精神,一个年龄将近六十的干瘦老人,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下面我们就让我们走进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二、介绍作者情况及故事背景。
(1)作者人生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孙犁不但熟悉白洋淀,而且更熟悉那些在苇塘中坚持抗战的白洋淀英雄人民。
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孙犁文集》共5集。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1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1篇)《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篇1学习目的: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
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
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
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
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
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
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
(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二、作者、作品简介1、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2、读幻灯②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三、介绍小说的基本常识。
幻灯③小说的定义及三要素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四、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1、文章题为“芦花荡”,前八自然段交代了与芦花荡有关的哪些内容?(学生通读前八段后回答,不清楚时教师做引导分析)明确:⑴环境:敌人包围的苇塘。
幻灯④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从敌人、炮楼、躲避战火等分析)⑴人物:①老头子:神奇的老英雄(从年龄、任务分析)②战士:情绪乐观、信心十足(从“响”字分析)③敌人:监视苇塘(从两个“提防”分析)2、在这样的环境中,“芦花荡”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速读后文简述故事,教师引导总结)幻灯⑤ 开端--护送,发展--受伤,高潮、结局--复仇五、本文所讲述的故事极富有传奇色彩,你能说说它奇在那里吗?明确:幻灯⑥(1)用强烈的反差渲染。
芦花荡优秀教案6篇

《芦花荡优秀教案》芦花荡优秀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明白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
这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他以前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明白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
(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能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描述,我看到了一位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但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个性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个性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但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芦花荡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篇

芦花荡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篇芦花荡优秀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由整理]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明白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
这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他以前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明白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
(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能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描述,我看到了一位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但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个性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个性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但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芦花荡》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课前交流(投影一:课题)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我们初二(1)班同学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
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
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注意点评,如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二、出示目标,板书课题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概括故事,整体感知(投影:读一读)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板书学生不会读的字。
可能有:竹篙疟子飒飒师: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
那好,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情节,告诉同学们全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引导学生点评。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
复述故事情节时,就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四、赏析人物,深入研读师:讲完老人的故事,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投影:议一议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学生一般只分析到老人的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爱国等,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老人性格的另一面。
芦花荡教案汇总7篇

芦花荡教案汇总7篇芦花荡教案(篇1)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参赛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
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
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让学生体会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
这是本课的重点。
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
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帮助学生揣摩文中“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
3、情感取向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4、教学重难点: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三、说学情: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
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
学生是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
《芦花荡》教案设计

《芦花荡》教案设计•相关推荐《芦花荡》教案设计(通用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芦花荡》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芦花荡》教案设计篇1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传奇老人。
二、整体感知全文1.师:《芦花荡》讲述的就是一个老英雄的传奇故事。
速读全文,概括这个故事。
2.师生交流文章记叙的要素,小结:文章记叙了一个无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负伤的大菱报仇的故事。
3.师:文中的无名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读课文,说说他“奇”在何处。
教师示例:他“奇”在“将近六十岁”却不在家休息。
4.学生活动,交流:“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样样都行。
“奇”在敌人封锁严密,他却来去自如。
“奇”在他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奇”在他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奇”在他工作那么繁忙危险,他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
“奇”在他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5.教师小结:“老头子”“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自信而又自尊的性格。
三、分析人物形象1.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在课文旁写批注。
教师示例: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他的语言--(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主备:历城六中周同莉【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 教材分析《芦花荡》是一篇讲读课文,叙述一场“英雄的行为”,故事颇有点传奇色彩。
“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这篇小说主要的艺术特色。
2.教学重点在通读全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基础上,品味语言,体会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学习本文具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3.教学难点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柞用。
【学情分析】初一时阅读了比较多的记叙性文章,学习过记叙的六要素;进行过默读训练。
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并不陌生,对人物描写及景物描写有一定了解。
学生能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概括文章内容;对主人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能有初步的理解。
在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等方面,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在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文中景物描写起了什么柞用等问题上会有疑难,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积累掌握注释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央告、疟子、蹿、仄歪、月明风清、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的音、形、义;概括文章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2.通过浏览文章,能勾画出课文表现“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老头子抗日爱国、老当益壮、爱憎分明、自信自尊、智勇双全的英雄性格;通过品味语言,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学习文中人物、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体味小说的传奇色彩。
并运用人物及景物描写,进行即席讲话及片段写作。
4.看老英雄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故事,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屈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课时安排】1-2课时【活动设计】一、构建动场播放电视剧《铁道游击队》插曲《微山湖》或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微山湖上》。
你还知道其他抗日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还知道其他抗日抗日英雄的故事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孙犁的小说,去看一个冀中老英雄杀敌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学生活动一】默读课文,理清、复述故事情节。
1. 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新词,并做积累。
出示默读的方法指导:阅读时,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会读,一气呵成的贯通全文,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通过关键词语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2. 同位两人进行复述练习;班内交流。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中的“概述文章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三、自主学习,交流探究【学生活动二】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快速浏览全文,能勾画出课文表现“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老头子抗日爱国、老当益壮、爱憎分明、自信自尊、智勇双全的英雄性格;通过品味语言,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在全文中的作用。
出示浏览的方法指导: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抓取关键的段落和语句,捕捉符合自己阅读需要的关键信息。
1.快速浏览文章,能勾画出课文表现“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的内容,并结合语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老头子抗日爱国、老当益壮、爱憎分明、自信自尊、智勇双全的英雄性格。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在全文中的作用。
2.四人学习小组朗读,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三】结合课文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如外貌、语言、心理等直接描写及间接描写,补说心理活动,进行即席讲话训练。
1.默读课文3-4段;朗读课文47—54段,复习人物描写方法如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及间接描写,尤其是要揣摩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及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的手法。
2.默读结尾,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说出来。
3.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发言交流。
【设计意图】活动二、三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通过浏览文章,能勾画出课文表现‘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老头子抗日爱国、老当益壮、爱憎分明、自信自尊、智勇双全的英雄性格;通过品味语言,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在全文中的作用。
”和教学目标3中的学习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并运用人物描写,进行即席讲话。
【学生活动四】学习本文具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1.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独立思考环境描写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出示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2.学习小组朗读,交流自己的思考内容。
3.全班交流。
预设:(1)第一段是小说开头的一段环境描写,明显的可感到什么样的气氛?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风泛起涟漪,给人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写出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写出苇子长势旺盛。
也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2)课文第二段是在叙写交通老大爷为部队运送粮食、弹药、人员穿梭于敌人封锁线过程中的一段环境描写,中间有一个比喻句,把小船儿比喻为“一片苇叶”,同学们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何用意?生:淀水的平静、老大爷划船的技术高超,无声无息、胆大心细、机智勇敢、也是月光、淀水、芦苇、小船交织在一起的美丽画面,宁静、朦胧、神秘,诗一样的意境。
师: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师:这样的景色描写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生:技术高超是穿梭封锁线的印证,是对老大爷的赞美;技术高超是后面淀上杀敌的伏笔,与下文呼应。
(3)“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这段是老大爷接两个孩子回来时的一段,大家从“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这句写景的句子中体会,句中可传达出哪些信息?生:“弯弯下垂的月亮”下半夜,将近黎明。
“水一样的天幕”天空晴朗,环境寂静,静谧的夜“浮”字用得好,动态描写,还运用了想象。
师:这句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有何联系?生:体现美的意境,诗情画意,营造气氛,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气氛。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4)其他写景的句子:“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设计意图】活动四为达成教学目标3中“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体味小说的传奇色彩。
”四、综合建模【学生活动五】运用所学人物描写及景物描写的方法仿写练笔。
1.组内进行交流发言,说出对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理解。
2.任选一题,结合情境,运用所学的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人物及景物描写。
1.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我终于进步了,心情无比兴奋。
2.我已经尽力了,可就是达不到妈妈的要求,还被她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心里又难过又委屈。
3.组内交流,推荐代表性作品。
【设计意图】活动五为达成教学目标3中“运用人物及景物描写,进行片段写作。
”教师小结:合上课本,我不能忘记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更不能忘记的是老英雄的传奇故事。
同学们,让我们看着这些图片,回想着动人的故事,感受中国人民的不拍艰险,豪迈乐观。
【板书设计】芦花荡孙犁老头子抗日英雄过于自信和自尊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奇崛的情节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当堂检测】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3分)寒噤()仄歪()转弯抹角()提防()淀里()竹篙()飒飒()蹿了一蹿()2.选择运用正确的词语。
(2分)(1)假如是()的夜晚,人们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A.月明风清B.月明星稀(2)远远有一片()的黄色的光。
A.昏暗B.阴惨(3)那小船()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A.转弯抹角B.七弯八拐3.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的一项是()(2分)A.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B.老头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C.小船在淀里,像一片苇叶。
D.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4.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3分)(1)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2)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3)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
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苇塘深处。
()(4)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作业设计】A层:仿照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B层:过关卷改错,在记录本上整理本课的字词;将片段练笔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