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精神
西方美学中艺术情感与精神的现代意义

世纪西方艺术美学视阈下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发 生历史性变革,即由传统艺术客观再现论转变为 现代艺术主观情感表现论,从而致力于艺术情感 理论主客体关系的探讨 。韦特海默为代表的格式 塔心理美学情物同构说认为,主体情感与客观物 象内在本质具有动力结构,强调整体论与创造思 维,即结构的重组和创新。从格式塔心理美学中 探索创造性思维方法,对现代艺术美学思想启发 深远。格式塔心理学与美学是一种审美和艺术经 验关系。阿恩海姆认为物质与精神世界均存在力 的结构,此同构关系是客观对象与情感主体活动 的双向关系,审美直觉能动把握力的结构形式, 同时强调审美主体视知觉作用与动力形式的重要 美学意义。阿恩海姆艺术表现论中独特阐释即 “视 知觉形式动力” 。视觉艺术形式即生命形式,阿 恩海姆系统论证视知觉形式动力途径即艺术情感 表现。符号美学代表朗格认为形式成为一种生命形 式,需具备几个条件:第一,必须为一种动力形 式;第二,必须为一种有机结构;第三,整个结构 是生命特有的统一性节奏活动。其中,形式生命是 “方向性、节奏感和张力的相互作用结果”。
关键词:西方美学;现代艺术;艺术情感;艺术精神;生命形式 中图分类号: I0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艺术美学观念研究——中国画的民族审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805(2016)04-0072-06 收稿日期: 2016-06-24
要:20 世纪西方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具有重要影响,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共生并相互影响。通
式主义等美学,形成 20 世纪西方美学思潮 。西方
美学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产生重 要影响, 20 世纪中国美学家发表多部著作,包括 纪西方美学名著选》 、程孟辉 《现代西方美学》 、朱 光潜翻译克罗齐的经典著作 《美学原理》 等。 本文阐述如何在多元化美学流派中挖掘美学 情感内涵,如何正确认定和评价美学价值,并通 过对 20 世纪西方美学不同流派的情感分析,梳理 术创作提供理论参考。 西方美学史上对艺术情感与精神的不同理解,艺 朱立元 《现代西方美学流派评述》 、蒋孔阳 《二十世
艺术学概论之----西方艺术精神

• 简言之,西方旳事物、社会、历史都能够 从内容形式二分,形式即美旳百分比,内 容即对立面旳斗争。这就是西方旳友好。 它既包括着静观,即焦点旳美旳形式,也 包括着动态,一种美旳形式转变为另一种 美旳形式。虚空构成了西方人和西方历史 旳直线性和无限性,是对立斗争旳无限性, 也是直线发展旳无限性。
教堂
4.存在与虚空
• 焦点审美,意味着一种固定点,人在一种固定点, 能更加好地看清某些东西,但同步又看不清另某 些东西。一种定点使人对看见旳看旳更清楚,对 看不见旳更模糊。
• 存在与虚空旳截然对立,同步也就是已知与未知 旳截然对立(这里已经预含西方直线进化旳历史 观);还是此岸与彼岸(这里已经预含了基督教 宇宙观)。在虚空中存在,是西方人旳主题旳主 要方面,一样也是西方美旳主要特征。
• 交响乐发明了最庞大旳管弦乐队,涉及木管组 (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英国管、 低音黑管、低音大管等)、铜管组(圆号、小号、 长号、大号、短号、低音长号)、打击乐组(定 音鼓、排钟、铝板钟琴、钢片组、木琴、小鼓、 大鼓、三角铁、锣、钢琴、竖琴等)、弦乐组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其人员 配置一般都在一百人以上,多旳达几百人。在交 响乐旳组织中,让人感到了一种工业化一般旳专 职分工、协同运作、科学管理、宏伟体现。
5.对立斗争
• 美旳百分比和焦点审美是西方造型艺术旳 基本法则,其关键是友好,这反应了毕达 哥拉斯为代表旳友好观。这只是古希腊友 好思想旳一部分,古希腊友好思想旳另一 部分由赫拉克利特为代表:友好是对立面 之间旳斗争。这是西方文化一种极为主要 旳不同于其他文化旳思想。
• 西方对立斗争思想涉及三个内容:
• 这区别于其他望雕塑中神与人之间、神与 神之间和人与人之间旳等级区别。美不是 靠某些神性符号如头上旳动物、手中旳武 器、坐下或身旁旳猛兽,而是靠人旳肉体 本身来呈现。
西方美学酒神与日神

一、酒神与日神的象征 二、日神精神 三、酒神精神 四、尼采对酒神与日神的态度
酒神与日神的象征
力艺两 术者 酒神狄奥尼索斯 家作 象征情欲的放纵力量 → 进为 行梦 → 创与 日神阿波罗 作醉 象征美的外观的幻觉力量 的推 动动 非艺 造术 型分 艺为 术造 两型 大艺 类术 与
尼采对酒神与日神的态度
尼采并不反对酒神与日神的艺术的结合, 日神与酒神精神互相对立同时也互相制约, 酒神精神较日神精神更为本质,日神精神 防止酒神精神的过度放纵与脱离现实。
人类的一切艺术都来源于日神与酒神的对 立和冲突。
Logo
Thank You!
→
日神精神
由日神精神掌控的 艺术对意志的肯定, 只是虚幻的肯定, 没有真正进入本体 意义的意志世界, 所以尼采不十分欣 赏日神精神的审美 活动。
酒神精神
酒神精神在事实上超 越了现实的束缚,在 激情释放中与本体世 界的意志交融为一体。 当日神沉浸在事物外 观的静观,耽于幻想 并获得满足时,酒神 就上升为本体,与本 体浑然一体。
1.5 西方美学基本范畴——崇高

1.5 西方美学基本范畴——崇高一、西方古典美学的渊源——双希精神1、希腊:理性的人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希伯来:信仰的人古代北闪米特民族,犹太人的祖先。
历史上饱受征战之苦。
希伯来人在艺术和文学上远不如希腊人,但在宗教和法律上却高度发达,其文化带有强烈的宗教感、神秘主义和超越精神。
3、双希精神对比分析阿诺德:e.g.哥特式建筑★不很严格的归纳:中国古典美学☐儒家“和”☐道家“妙”西方古典美学☐希腊“美”☐希伯来“崇高”二、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美学的基本范畴: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崇高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公元1世纪罗马诗人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提出,指的是一种文章的雄辩风格,其效果是“使我们扬举,襟怀磊落,慷慨激昂,充满了欢乐的自豪感”,所以“崇高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1、崇高的特征●自然界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
●社会生活和艺术中的崇高主要限于人格的伟大、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
*朗吉努斯论崇高的五个来源:(1)庄严伟大的思想(2)慷慨激昂的热情(3)构想辞格的藻饰(4)高雅的措词(5)尊严和高雅的结构2、崇高的效果朗吉弩斯《论崇高》:“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森罗万象的宇宙中来,仿佛引我们去参加盛会,要我们做造化万物的观光者,做追求荣誉的竞赛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的心灵中植下不可抵抗的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
”●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唤起人天生就有的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
●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效果,使人狂喜,让人震惊。
朗吉弩斯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艺术追求:理智→情感,规范法则→精神实质☐作品分析:抽象理论探讨→具体作品分析和比较☐创作方法: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追求宏伟的精神气魄的浪漫主义倾向。
三、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18世纪的欧洲普遍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纤巧、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文明感到厌倦,他们向往粗犷的大自然,追求惊心动魄的境界,自然界中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族上流社会无法体验到的。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3、“情”与“理”的关系。 “理之于诗,如盐溶于水,有味无痕”。(钱钟书
《谈艺录》) 4、“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
“书如其人” ①“狂放”的主要特征是“不平则鸣”。 ②“清逸”的主要特征是“与世无争”。
(四)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
理”、“情景”、“意象”、“意境”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3、“中”是一种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是解决矛盾的 途径。
①“乐而不淫,衰而不伤”——“A而不B”或“甲而不 乙”的公式巧妙地求得对比中的平衡,达到对立统 一的中和之美。
②“中”的更高境界是在不平衡中求平衡,这就需要 加强“度”的把握。
二、中国传统美学
(二)道家美学(老庄)
2.诗歌风格 不拘一格,挥洒自如。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语), 例如《蜀道难》。
二、中国传统美学
(三)禅宗美学
“心” ,“遁世”,“人与人心和谐”。 禅宗,中国化的佛教,主张“以心传心”。 “佛祖拈花,伽叶微笑”。印度达摩祖师。禅 宗五祖弘忍。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 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六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佛”。
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 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 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养生主》)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1、中国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 就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 “和”是指事物多样统一或对立统 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 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 和方法,是实现统一的途径。
(完整版)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完整版)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第六讲 中西美学精神

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呈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取 向,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中国美学的精神,是中国美学的独特思维方式 的产物,中国美学是主客二元区分后的天人合一的 美学。中国文艺理论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 1、言 志缘情地传统;2、深于取象的传统;3、重气感物 的传统;4、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
西方的美学精神是一种主客二分的分析式的思
(3)就庄子、禅宗美学的实质来看,他们确实是 讲超越的,但它们不是超越主、客体的关系,而是 在清醒的主客意识中强调超越主体自身的局限和束 缚,去与另一个自然、客体的世界溶化为一体,在 忘却主体中去与客体保持一致而并非超越主、客体。 如果说超越,那他们超越的只是主体自身。
在庄、禅世界里,他们所向往、追求的就是与 外在自然世界的融合,他们设置了一个外在的与人 对立的客体世界,这就是一个“道”的世界,“天” 的世界,“自然”的世界。与这个外在世界对立的 是“人”的世界、“人工”的世界。
客体来“比兴”主体。这里有一种很自觉的主、客
体意识,它不是超主、客的审美,而是在主、客的
相互交融中的审美。
(2)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 的文艺理论一直就是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发展 起来的,从来没有从超越主、客体的关系中来谈文 艺创作,一直都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来认识文艺 创作的。 这种主客体关系在中国传统文论里就是“心” 和“物”的关系。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文论不是 自觉的理论系统,是散在的、经验式的。但它并不 是杂乱无章的,它有着自己内在的和潜在的理论体 系,心、物关系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潜 在体系,心、物关系一直是中国文论的一个核心问 题。
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 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 ) 庄子的超越是主体对自己的超越,以这种超越 来达到另一个客观世界。庄子是有清醒的主客之分 的,但是他在“分”后却极力寻求一种融合,这种 融合就是超越主体自身而与另一个“天”的世界融 合。“美”就是这种融合,就是这种融合而生的分 不清“天”和“人”的“混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