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性灵说分析
清诗概述48性灵说之袁枚

清诗概述48性灵说之袁枚清诗概述48——清史札记之四十四我楚狂人四、清诗流派184.性灵说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性灵说可说是明代公安派的余绪,其代表人物袁枚,前文在“清代散文”中已经说过,这里先说袁枚的诗歌。
(1)袁枚与他的诗1袁枚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主张的“性灵说”在当时独树一帜。
“性灵说”对流行于当时诗坛的各种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和扫荡,一改清诗风貌,影响深远。
袁枚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以情为本,主张“诗写性情”,即从诗歌的创作内容出发,要求诗歌创作主体抒发真情实感,以真情去充盈诗作的内容。
这是其诗论的核心部分。
在他看来,诗人唯有抒发真情,才能体现出诗歌自身的抒情本质,才能表现出自然清新、生动活泼、风趣别致的艺术魅力。
他不仅把抒发真情作为采集和鉴赏诗歌的标准,而且以身作则,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一以贯之,创作出很多富有真情的诗文作品。
袁枚除了要求诗歌创作主体要抒发真实情感之外,还对诗人要具备一定的诗才天分道出了自己的见解。
袁枚认识到因为每个人的诗才禀赋各有所异,就会呈现出“笔性灵”和“笔性笨”的情况,于是就生发出禀赋灵性与创作灵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诗才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他甚至用夸张、过分的语言把天分的作用提升到一个绝对的地位。
其实,袁枚在认识到“才”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学识的重要性。
他清晰地认识到每个人的性情各异,所以诗歌创作要情出于己,体现出“著我”的精神,强调“作诗,不可以无我”,激烈反对一切束缚诗歌抒发真情的制约因素,高呼“但须有我在,不可事剽窃”。
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的差异比较-精品文档资料

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的差异⽐较-精品⽂档资料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的差异⽐较明清以来,⽆数⽂⼈在探索诗⽂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创⽴了不少学说。
其中,袁宏道放荡不羁,极富个性,吸取了前⼈诗之于情的⽂学思想,以表达“⾚⼦之⼼”提出“真性情”为核⼼的性灵说。
⽽后来者清代袁枚,同样反对束缚,以真情及才情标举“性灵”学说。
同是性灵⼀派,但⼆者并未处处相同。
⼀、袁宏道反理性,袁枚反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从⾃⼰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讲究主观感受的真情流露,以真情⽰⼈,以真情为诗。
同样,袁枚作诗“提笔先须问性情”,好诗需要⾃抒情愫,⾃披胸襟。
虽⼆⼈都主张“真”,但袁宏道强调⾮理性,主张释放⼈未被社会化的天性,具有反理性导向。
“⽆闻⽆识真⼈所作”,“闻识”包括名教义理、礼法纲常等社会规范以及⼈⽂经验知识,是与“真”相对⽴的理性。
要求脱离⼀切形式表象,⼈的社会产⽣的规则等理性存在,回归本真,使真性情保持纯粹。
如《独坐》:胸臆知难尽,⾏藏为可陈。
摊书嫌字⼩,烹⽔试茶新。
拨闷占茅⼘,祈归拜上神。
闲云与倦鸟,终是⼀流⼈。
袁宏道在诗中直接流露了他的倦意与空虚,他觉得难以表达清楚他此刻的⼼情,从看书嫌字太⼩,品茶⼜嫌不醇厚,为了解闷去占⼘,⽆聊拜拜上神,但是这些尘世的东西,社会经验的理性,都不能够撩拨他⼼中的真情,排遣他的闲闷,只有闲云跟倦鸟这种⾃然意象才能与其⼼中的天然本性⼀致,独坐时候的真性情流露,是抛开⼀切理性⽽抒。
⽽袁枚“性情得其真”、“其情之动⽽不同者,皆随其性之昏明⾼下流露者也”。
诗中的性情随内⼼之“真”⽽流,认为同时期崇尚浮华的诗⼈在诗中矫饰喜怒哀乐,缺乏“真⽓”。
可见,袁枚强调的是性情“真”的流露,拒绝违⼼之作,反对虚假的情感。
所以,袁枚在被贬时所作《落花》,内⼼怨尤⾃怜毫⽆虚假之情:空⾕半枝随影堕,阑⼲⼀⾓受风偏。
佳⼈已换三⽣⾻,拾得花钿更黯然。
袁枚在此诗中深情流露,⽐深闺⼉⼥更加孤独,⽉下枝影摇曳,阑⼲⼀⾓看风,孤影⾃怜,蹲下⾝⼦拾花钿,诗⼈⼼中的哀怨与诗中斑斑可见,胸臆之真发露⽆遗,他不是为了作诗⽽造假性情,也没有在诗中夸⼤或虚饰其胸臆,因⽬前的处境⽽哀,由诗可见其怨,⽆虚⽆假。
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人文学院陈勇指导老师张晚林摘要:“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审美理论。
“性灵”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
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率先使用。
明代,经李贽和“公安三袁”等人的不懈努力,到清代的袁枚时,发展成为一套理论性强、又适合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内涵丰富的审美理论。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形成了一套包括真情,个性,诗才三个方面的比较完整的诗论体系。
本文梳理了“性灵说”的历史渊源,并着重论述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袁枚;性灵;真情;个性;诗才一、“性灵说”的发展“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理论。
性灵说的理论化是由“公安三袁”和袁枚等人完成的。
“性灵”这个概念并非公安派首创,亦非袁枚所首创,早在六朝时就已经提出来了。
从现存文献来看,“性灵”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
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率先使用,“范泰、谢灵运每云:‘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邪?’”①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四人皆为虔诚的佛教信仰者,他们都是站在佛教立场上、以佛教的基本思想来运用“性灵”一词。
“性灵”在佛教文献中并不是一个常用词,考诸南朝以前的汉译佛教文献,仅发现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所译《十住毗婆沙论》卷17一处有“性灵”一词:其为教也,微密精远,究净照之宗。
融冶莹练,尽性灵之妙,自寂场启旭,固林辍晖,虽复圣训充感,金言满世,而渊猷冲赜,莫不网罗于其中矣。
从文中看,鸠摩罗什所用的“性灵”意思是指人的心灵。
此当是佛教“性灵说”的理论根源。
古典文论著作中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人之所以是“有心之器”,而不同于自然界的“无识之物”,即在于人是“性灵所钟”,有人的灵性。
袁枚的性灵说及其诗歌创作

伪 险恶 , 指出了封 建制度 的不合理 。袁枚 在诗歌 中直 接抨击封建制度 , 这不仅需要超卓识见和过人胆量 , 而
且 也 正 是 其 真 性 情 的 自然 流 露 。 2 以平等、 . 民主 的 态 度 尊 重 下 层 人 民 。 虽 然 身 在
袁枚 巨大的影 响。他宣扬性情至上 , 肯定情欲合理 , 强 调情是其诗 论 的核 心 , 女 是真情 的 本源 。他 在《 男 遣
兴》 诗 中说 :郑 孔 门前 不 掉 头 , 朱 席 上 懒 勾 留 。 明 一 “ 程 ” 确表示对孑 子 以来 的儒学特别是 程颐 、 熹 的理 学 的 L 朱 反叛 。他还认 为“ 宋学 有 弊, 汉学更 有 弊” 进 而 质疑 , “ 六经 ”公开宣称“ 经虽读不全信” 并借庄子的话抨 , 六 , 击“ 六经尽糟 粕” 《 然 作》 。他 的言 行 可谓 大胆 出 (偶 ) 格、 惊世骇俗 。他对虚伪 的假道学深恶痛绝 , 常常借机 加 以嘲讽抨击 , 表现 出封建社会 末期个性 解放思 想的 再次苏醒。 这些思想体现在文学理论 上, 就是 他的“ 性灵说” 。 袁 枚 的 “ 灵 说 ” 在 内 容 上 包 括性 情 、 性 和 诗 才 性 , 个 三个要素 。袁枚认 为“ 情 以外本无 诗” “ 性 ,若夫 诗者 , 心之声也 , 性情所 流露者也 ” “ ,天性多 情句 自工 ” 。就 是说诗生于性情 , 性情 是诗 的本 源和灵魂 。他所说 的 性情 , 就是真情。诗人 内心 要有真情 实感才 有创作 构 思的可能性 , 诗歌 中的景 物形象归根 结底也是 为 了体 现“ 的。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 。因 情” 此, 袁枚又认为“ 诗 , 可 以无我 ” “ 作 不 ,有人 无我 , 是傀 儡也” 。就是说没有个性 的诗人所作 的诗就 如同受人 摆布的“ 傀儡” 缺乏真正的生命力 。没有个性 , 就丧 , 也 失了真性情 。他在 《 续诗 品》 中专辟“ 著我 ” 品 , 一 就是 明确提倡创写 “ 有我” 旨。这是性灵说 审美价值 的核 之 心 。袁枚还进一步认为 , 仅有性 情 、 个性是 不够 的 , 还 应具备表现这一切 的诗才 。“ 诗人无才 , 不能役典籍运 心灵 ”有诗才 的人在 进行艺术构 思时才会 产生 灵机 , , 善 于把握灵机 , 易于成篇 。这里所说的灵机 , 就是今人 所谓灵感。艺术构思 中的灵机与才 气 、 分与 学识要 天 结合并重 。 这 三 个 方 面 的 有 机 结 合 , 成 了 完 整 的 诗 歌 理 论 构 体 系, 是晚明公 安派文学 主张 的隔代复兴 , 为清诗开创 新 的局 面打下 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
范曾袁枚性情说王国维境界论

范曾袁枚性情说王国维境界论袁枚性灵说袁枚继承晚明志士的思想解放的诗学主张,倡导"性灵说",批评沈德潜的诗教说和教化,冲击了当时的诗坛正宗。
主张诗歌以性情为主追求自由和解放。
①主张诗歌创作要抒发真情实感,并以此作为诗歌优劣的标准。
并强调男女为真情本源。
②诗歌要自然天成提倡诗歌自然清新流畅平易之美,反对矫糅造作雕章啄句,反对以学问为诗,但也强调后天修饰加工的重要。
③袁枚的性灵说含义包括性情、个性、诗才。
主张诗歌创作要发挥诗人的个性,注重诗歌创作的天分天才作用,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注重灵感和灵趣。
④提倡性灵贵在文学的原创性和自我,将创新和自我作为诗的格调的范畴。
⑤袁枚的性灵说强调明清以来文学艺术和文人鲜活的生命感和世俗生活的生命体验。
王国维境界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这三个境界需要依次去经历,即先经历迷茫,再心怀无畏,最后执着前行。
那么,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终能豁然开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为第一境,“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了。
王国维借时序的交替,景物的变化来感叹世事的变幻无常,也意在说明做学问和成大事业初期的迷茫。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为第二境,伊人”也可以指自己心中的志向或是理想,两者皆是令人念念不忘的东西。
借此说明一个人可以为了心中的理想而默默奋斗,不辞劳苦。
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
虽然“衣带渐宽”,又是值得的,殉身无悔的。
表达了智慧的顿悟。
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妙语连珠,境显现得光辉耀人,情表达得沁人心脾,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为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慧”的寻求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智慧的顿悟。
袁枚性灵说的重估与批判

袁枚性灵说的重估与批判张兆勇;陆楠楠【摘要】《随园诗话》是清代少数几种篇幅超长且代表一种学派的诗话.“性灵”说作为《随园诗话》的核心,在于它以性灵开启形形色色学人以各种学问对性情的遮蔽.袁枚以为诗者在于以性灵直达妙境.从创作主体来说,天分、天缘、天悟是诗的缘发与妙成之路和成功之因.带着这个理论构想,袁枚对当时诗坛唐宋诗之争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唐宋诗之争是无益的.袁枚此论当然是其倡性灵说的逻辑结果,但他的弱点在于看不到唐宋诗之争的理论意义,同时又由于他架空内涵来谈性灵,也看不到宋诗及于己的价值,因而在两个方面均显得空洞.【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7)005【总页数】7页(P41-47)【关键词】《随园诗话》;天分;天缘;天悟;唐宋诗之争【作者】张兆勇;陆楠楠【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居于江阴小仓山,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
随园广交文士,为一代文宗,与蒋士铨、赵翼并为“江右三大家”。
他在非常有文坛影响力时开始著诗话,其论诗主要保存在《随园诗话》中。
一般认为他是继承明代公安派而继续倡导性灵,是所谓性灵派。
泛览《随园诗话》会发现结论远没有那么简单。
在众多的清人诗话中,《随园诗话》无疑是少数几种具超长篇幅,且代表一种学派的诗话之一。
《随园诗话》的特点在于关注当代,关注周围,注意发挥草根之诗人诗名。
那么“性灵”在什么意义上是随园诗论核心?他是否宗宋?这些其实均是问题。
袁枚论诗强调“性灵”为学人共识,其卷十二第五十三条有云:“谢深甫云:‘诗之为道,标举性灵,发舒怀抱,使人易于矜伐。
’此言是也……今之未偕竟病而诗狂欲上天者,毋乃类是。
”[1]412至于目的,也是明确的,他的这一“性灵”之说,是针对当时时下此起彼伏的诗歌本质探讨之风的,仅就诗评领域,例如,有翁方纲“肌理”说造成所谓“抄书”之风;有沈德潜等“格调”说所谓空架构;有王士祯过度标举盛唐门户的修容饰貌。
袁枚《性灵说》

古代文论袁枚与性灵说教师:马建智学生:李越专业: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084班学号:200830401137袁枚与性灵说“性灵”一词是由“性”与“灵”两个字组成。
“性”的本意是人类本性,论语中有“人之初,性本善”;“性”也指人的性情,即人的秉性气质。
灵的本意甚多,与性灵美学相关的涵义有:人的主观精神:人的聪明灵活。
“性灵”一词出现较迟,不会早于南北朝时期。
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文论著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其中《原道》篇说:“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唯有人具有灵智的天性,才能产生文章。
后来南北朝的钟嵘、宋代的杨万里、明代的李赞、公安三袁等人都对“性灵”加以丰富与发展。
袁枚总结先人经验,吸收历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精华,完善并进一步发展了性灵说。
使之成为“清代四派重要诗论中最有活力,也最有革新精神的一个诗派,在诗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1性灵说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
明代前、后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给文艺创作带来了严重的恶果,使诗文普遍陷入了模拟蹈袭的死胡同。
李贽在《童心说》中就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的问题,认为只要写出了“童心”即是好作品,这是对复古主义文艺思想的有力的抨击。
公安派正是进一步发挥了李贽这个思想,提出了一个“变”字,指出每个时代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必须具有独创性,才是好作品。
性灵派的代表人物袁枚主要活动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期,这个时期,复古主义已不象明代那么猖獗。
前期乾隆有王士镇鼓吹神韵说, 片面倡导清远、冲淡、含蓄之作。
翁方纲推崇的肌理说刚刚出现,主张以考据为诗。
左右诗坛的主要是沈德潜标榜的格调说,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复古主义的风气。
这些诗学主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使清诗面临着僵化的危机。
为此, 袁枚独辟蹊径, 从历代诗歌理论中吸取关于诗歌吟咏情性、抒写性灵的观点,加以丰富发展, 再次树起性灵说大旗, 与上述诗学观相抗衡, 以开创诗坛的新局面。
从“言志”到“言己”:袁枚“性灵说”与乾隆后期自利性话语的传播

从“言志”到“言己”:袁枚“性灵说”与乾隆后期自利性话语的传播本文作者郑宇丹教授摘要“性灵说”始于南朝,经由刘勰的《文心雕龙》回归“诗言志”的传统。
清乾隆年间的袁枚试图以“真性情”消解礼教的束缚,将诗学的重心由“言志”转向“言情”。
在此过程中,随园给予袁枚对外交往的空间,诗话给予袁枚臧否文坛的权力,一个用“温和—生产—利润”原则扩散话语权力的模式得以建立,“言己”成为此模式的重要表征。
在文网密布的乾隆朝,“性灵说”的存活是“去政治化”的结果,也意味着士人阶层价值取向的异化,从以“言志”为核心的精神传统,逐渐走向重利轻义的一面。
这种文化的下行加剧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危机。
关键词袁枚;性灵说;乾隆时期;诗言志;文化传播;话语;价值观乾隆一朝,恰如其年号所寓意的,曾出现“天道昌隆”的局面。
其时,清朝疆域空前辽阔,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人口从乾隆六年(1741)的1.43亿激增至乾隆六十年的2.97亿,国库存银达7 300万两以上;文化方面亦取得卓越成就,完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的编撰。
然而,盛中藏衰,尤其在乾隆后期,看似枝繁叶茂的帝国已面临深刻危机——土地兼并愈发严重,贫富分化不断加剧;社会风气骄奢靡费,各级官吏贪腐无度。
最令人诟病的是乾隆一朝的文字狱,总计135起,占清朝全部文祸的80%左右。
乾隆帝像在这样一个动辄因文获罪的年代,却有一人“以诗、古文主东南坛坫,海内争颂其集”,桐城派领袖姚鼐为此称叹:“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不仅如此,他还因文致富,广收弟子,放情声色,得享82寿岁。
此人便是袁枚,曾获“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的美誉。
因名气与大学士纪昀不相上下,更有“南袁北纪”之说。
然而,与历代正统文人所获“清誉”不同,有关袁枚的评价“毁誉参半”。
既有乾嘉时期的文学家洪亮吉将袁枚与白居易相提并论,赞其“性灵句实逼香山”;又有同期史学大家章学诚贬其“乃人伦之蟊贼,名教所必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袁枚「性靈說」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碩二馮玉婷一、「性靈」說之詩學淵源有清一代,學術風氣趨於匯整前說,清詩論亦見此特色;但因個人性格與偏好不同,對前人說法理解亦有出入,即使力求圓融,不免仍有輕重之分,遂可別為「神韻」、「格調」、「性靈」、「肌理」四家。
「神韻」說為王士禎(1634-1711)所倡,「格調」說由沈德潛(1673-1769)提出,「性靈」說為袁枚(1716-1798)力主,「肌理」說乃翁方綱(1733-1818)建立;四家各領風騷,其中「神韻」與「性靈」二說較為接近。
袁枚雖言:「我奉漁洋如貌執,不相菲薄不相師」1,主要論調實與漁洋皆變化自司空圖(837-908)、嚴羽(約1200前後在世)、袁宏道(1568-1610);諸人主張雖有小異,若著眼率皆重視言外之意、真情至性、興趣韻味等共通性,則不妨視為講求藝術美感之一脈相承者。
袁枚性格放任跌宕、不喜拘束,天才特出兼有自成家數之志,是以不喜歸附;儘管今人細究其說可發現士禎、宏道蹤跡,袁枚卻未嘗自言踵繼二人。
然欲廓清袁氏詩論內容,實不能忽視二人可能之影響,故謹撮述袁宏道、王士禎主張於下,以窺袁枚「性靈」說之詩學淵源。
1袁枚:《隨園詩話》卷二:「阮亭先生自是一代名家,惜譽之者既過其實,而毀之者亦損其真。
須知先生才本清華,氣少排奡,為王、孟、韋、柳則有餘,為李、杜、韓、蘇則不足也。
余學《遺山詩論》,論詩一絕云:『清才未合長依傍,雅調如何可詆諆?我奉漁洋如貌執,不相菲薄不相師』。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以乾隆庚戌本與隨園自刻本為底本),頁48。
.2.第六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一)袁宏道「貴真」主張李贄(1567-1602)《童心說》倡「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2童心即真心,是文學創作的根本,其說為公安三袁所繼承;公安派基本主張重視個性與自然,袁宏道為代表人物。
袁氏貴「真」,以為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化,一人有一人之情感,唯「變」方能存「真」,二者相輔相成而後有韻趣。
此即所謂: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所以可貴。
3袁宏道主「變」,反對七子模仿之說,理由有二:一為時移事變,復古派強欲學古人,但得言語之跡而不悟精髓,猶如處嚴冬而襲夏葛;二為文學歷史發展遇窮則變,當體制風格無法與內容情感相互配合,文學形式自然產生變化。
4又其所謂「趣」,乃指天生自然之個性所流露的喜悅風味,非從學問來亦非對自然的觀照之樂,「無心」反能得韻趣。
5宏道以創作為各抒性靈之表現,所以文學作品能呈顯百千姿態;「真」為作品優劣之標準,但求出於自己胸臆而不問雅俗,故不諱言民歌、戲曲及小說之價值。
6公安三袁承自李贄,袁枚詩論近於公安;然袁枚不傴責李贄為夭魅盜賊,7且2李贄:〈童心說〉,《焚書》卷三:「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
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
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頁99。
3袁宏道:〈序小修詩〉,《袁中郎全集》卷一(台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影印鍾伯敬增定本,1976),頁178。
4袁宏道:〈雪濤閣集序〉,前揭書卷一:「夫古有古之時,今有今之時,襲古人言語之跡而冒以為古,是處嚴冬而襲夏之葛也者也。
騷之不襲雅也,雅之體窮於怨,不騷不足以寄也。
……之法,故安可概哉?夫法因於敝而成為過者也。
」,頁180-181。
5袁宏道:〈敘陳正甫會心集〉,前揭書卷一:「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
當其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無往而非趣也。
面無端容,目無定睛,口喃喃而欲語,足跳躍而不定,人生之至樂真無踰於此時者。
」,頁174。
6袁宏道:〈序小修詩〉,前揭書卷一:「大都獨抒性靈,不均格套。
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
有時情與境會,債刻千言,如水東注,令人奪魂。
……其萬一傳者,或今閭閻婦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類,猶是無聞無識,真人所作,故多真聲。
不效顰於漢魏,不學步於盛唐,任性而發,尚能通於人之喜怒哀樂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頁177-179。
7袁枚:〈答戴敬咸孝廉書〉,《小倉山房文集》卷十九:「東鄉能拒而排之,誠善。
惜其所排者都不過李卓吾、何心隱一流。
識人所共識之夭魅,逐人所共逐之盜賊。
」(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嘉慶隨園藏版本,1981),頁5。
袁枚「性靈說」分析.3.不滿於宏道。
云:吾家中郎,治行可觀;若論其文章,根柢淺薄,龐雜異端。
蒙公舉以相擬,得無有彼哉彼哉之嘆呼?8宏道非不學者亦不完全否定學問對創作的助益,他特別重視性靈真心,目的是破偽,此乃針對文壇時俗陋弊而下之藥方。
李贄認為讀書義理若成童心之障,則學問為假人淵藪,宏道承襲李贄說法並力矯時俗流弊;公安末流趨於俚僻,豈可皆諉為宏道之過?袁枚「性靈」說可謂中國詩論主性靈者之集大成,於昔時偏頗處多所修正,重視作品為作者情感真誠表現則無異前人,然袁氏對前朝主張性靈一派者,似未給予公允評價。
(二)王士禎「神韻」說宋代詩學,前後七子宗尚復古取法盛唐,公安力倡創新標舉性靈;二派流弊,前者膚熟,後者俚僻。
竟陵為矯二者之失,主張於古人詩中求其精神,然強欲見性靈,不免走入偏路。
清初詩人學宋詩平淡欲救竟陵之詭峭,卻又染宋詩好發議論、平直板滯之習;王士禎遂以「神韻」說救弊補偏,天下俊士翕然從之。
9士禎承司空圖「味外之旨」及嚴羽「興趣」說餘緒,10主張詩能傳達言外之意者為佳。
所謂「言外之意」指於作品中有所興發感觸,超乎表象文字所指陳者,亦即意象(imagery)所引致的情感與知覺之混合物,可構成作品的意境。
士禎論詩標舉「神韻」,詩家多以「風神韻致」解釋「神韻」二字,而風神韻致本用於人物之品評;觀漁洋所重在「意」,可知「風神韻致」於其詩論所指8袁枚:〈答朱石君尚書〉,《小倉山房尺牘》卷九,見王英志編《袁枚全集》冊五(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頁182。
9《四庫全書總目題要》集部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詩取自太倉歷下,以雄渾博麗為主,其失也膚;公安竟陵以清新幽渺為宗,其失也詭。
學者兩途並窮,不得不折而入宋,其弊也滯而不靈,直而好盡。
語錄、史論皆可成篇,於是士禎等重申嚴羽之說,獨主神韻以矯之,蓋亦救弊補偏,各明一義」。
10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卷四:「嚴滄浪論詩云:『盛唐諸人,唯在興趣。
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透徹玲瓏,不可湊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司空表聖論詩亦云:『味在酸鹹之外。
』康熙戊辰春杪,日取開元、天寶諸公篇什讀之,於二家之言,別有會心。
錄其尤雋永超詣者,自王右丞而下四十二人,為《唐賢三昧集》,釐為三卷。
」(清張宗柟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以同治廣州藏脩堂重刊本為底本,1963)頁97-98。
.4.第六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涉不傴止於作者個人實際風采神情,更是藝術家感受世界與表現情感的獨特方式。
11作者情感為作品內在精神,文字修辭為外在形式,士禎對此亦有所留意,12故「神韻」說討論問題包含兩方面:一為作品整體意境;13二為語言文字風格。
士禎嘗言:表聖論詩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八字。
14昔司空表聖作《詩品》凡二十四,有謂「沖澹」者,曰「遇之匪深,即之愈稀」;有謂「自然」者,曰「俯拾即是,不取諸鄰」;有謂「清奇」者,曰「神出古異,澹不可收。
」是三者品之最上。
15又多稱譽王、孟、柳、韋之作,16故知「神韻」說審美觀念核心:意境需尚空寂超逸,語言風格則以沖澹清遠為佳。
雖因朦朧之美不易以文字具體指陳,遂有譏「神韻」說蹈空欺人者,但「神韻」說本尌詩之美學性質作發揮,空寂與清遠皆屬美感經驗,並不關涉「蹈空欺人」。
梁章鉅《退庵隨筆》云:王漁洋談藝四言,曰典,曰遠,曰諧,曰則,而獨未拈出一「真」字。
17「神韻」說針對清初學宋詩流於平直淺露之弊端而起,重在言有盡而意無窮,11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認為「神韻」一詞於王士禎詩論意義為「詩人與孙宙的關係,以及詩人與詩的關係。
」個人風韻意指「感受與表現的獨特方式,而非個人的性情。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頁84-85。
12汪端:《明三十家詩選‧凡例》:「《居易錄》載王茂京與漁洋論畫,於南唐推董源,於宋推巨然,於元推倪、黃,於明推董文敏;謂諸家看是古澹閒遠,而中實沈著痛快,惟解人知之。
」(清同治癸酉12年蘊蘭吟館重刊本)。
按:古澹閒遠為外在表現,沈著痛快為內在情感。
13風格(style)指作者之情感與語言文字共同呈現的整體感。
此處專指語言風格,為作家使用文字的一種特殊方式,不傴可顯示其詞彙與修辭債向,亦可展露內在人格;語言風格形成因素包含措辭、意象等。
14王士禎:《香祖筆記》,前揭書卷三,頁72。
15王士禎:〈蠶尾文〉,前揭書卷三,頁72。
16《四庫全書總目題要》集部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士禎乃持嚴羽餘論,倡神韻之說以救之。
故其推為極軌者,惟王、孟、韋、柳諸家」。
王士禎:〈神韻〉,《池北偶談》卷十八:「汾陽孔文谷云:『詩以達性,然須清遠為尚。
』薛西原論詩,獨取謝康樂、王摩詰、孟浩然、韋應物……總其妙在神韻矣。
」(見《筆記小說大觀》二編冊八,台北:新興書局影印本,1978),頁4901。
17梁章鉅:〈學詩〉,《退庵隨筆》(見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頁1983。
袁枚「性靈說」分析.5.清遠超逸遂成最高審美標準。
一家之言本難於含括所有層面,士禎對症下藥,故不特別標舉「真」;袁枚為與「格調」說、「肌理」說抗衡,因此強調「著我」。
故袁枚雖同意「神韻」重要,卻以為「神韻」必須出於詩人先天真性情,不可勉強而致。
18兩人詩論同屬道家言志之流,重視作品所蘊含的個人情志,相異處則在於士禎偏重以美論詩,袁枚偏重以情論詩,此或者便是袁枚對王士禎「不相菲薄不相師」的最大原因。
二、「性靈說」內容分析袁枚論詩,屢次言「性靈」,如其云:人有滿腔書卷,無處張皇,當為考據之學,自成一家。
其次則駢體文,盡可鋪排,何必借詩為賣弄。
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惟李義山詩,稍多典故,然皆用才情驅使,不專砌填也。
19蓋詩境甚寬,詩情甚活,總在乎好學深思,心知其意,以不失孔、孟論詩之旨而已。
必欲繁其例、狹其徑、苛其條規、桎梏其性靈,使無生人之樂,不已傎乎!20可知袁氏詩論實以抒發性靈為核心。
因力主性靈,故認為沈德潛「格調」說但知「溫柔敦厚」、「人倫大用」之實用功能,21翁方綱「肌理」說則流於「以注疏18袁枚:〈再答李少鶴〉,《小倉山房尺牘》卷十:「足下論詩講體格二字固佳;僕意『神韻』二字尤為要緊,體格是後天空架子,可仿而能;神韻是先天真性情,不可強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