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又叫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等。

目录

1?基本简介

2最新诱因

3症状体征

4临床分期

5用药治疗

6饮食保健

7预防护理

8病理病因

9疾病诊断

10检查方法

11并发症

12发病机制

本段最新诱因

当个洒脱“单身贵族”成为了很多都市人的新选择时,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却提醒我们,你的记忆力可能会在长期单身生活的日子里,悄然流逝。芬兰科学家对1400名参与者进行了长达20年的随访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因为找不到合适对象、不想结婚、离婚还是丧偶等原因,长期单身的人记忆力仿佛特别“脆弱”,年老后很轻易出现比较严重的记忆受损或者失忆症状,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也较高。而与之相反,处在幸福的婚姻或是恋爱状态,则有助于维持记忆力。研究人员表示,婚姻生活中,夫妻间的沟通互动不仅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大脑得到锻炼,积极刺激记忆力发展,还能相互填补“记忆漏洞”

患者起病隐袭,精神改变隐匿,早期不易被家人觉察,不清楚发病的确切日期,偶遇热性疾病、感染、手术、轻度头部外伤或服药患者,因出现异常精神错乱而引起注意,也有的患者可主诉头晕、难于表述的头痛、多变的躯体症状或自主神经症状等。[2]

逐渐发生的记忆障碍(memory impairment)或遗忘是AD的重要特征或首发症状。(1)近记忆障碍明显:患者不能记忆当天发生的日常琐事,记不得刚做过的事或讲过的话,忘记少用的名词、约会或贵重物件放于何处,易忘记不常用的名字,常重复发问,以前熟悉的名字易搞混,词汇减少。远事记忆可相对保留,早年不常用的词也会失去记忆。Albert等检查病人记忆重要政治事件日期和识别过去及当前重要

人物的照片,发现记忆丧失在某种程度上包括整个生命期。

(2)Korsakoff遗忘状态:表现为近事遗忘,对1~2min前讲过的事情可完全不能记忆,易遗忘近期接触过的人名、地点和数字,为填补记忆空白,病人常无意地编造情节或远事近移,出现错构和虚构,学习和记忆新知识困难,需数周或数月重复,才能记住自己的床位和医生或护士的姓名。检查时重复一系列数字或词,即时记忆常可保持,短时和长时记忆不完整,但仍可进行某些长时间建立的模式。

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 是AD的特征性表现,随病情进展逐渐表现明显。(1)语言功能障碍:特点是命名不能和听与理解障碍的流利性失语,口语由于找词困难而渐渐停顿,使语言或书写中断或表现为口语空洞、缺乏实质词、冗赘而喋喋不休;如果找不到所需的词汇,则采用迂回说法或留下未完成的句子,如同命名障碍;早期复述无困难,后期困难;早期保持语言理解力,渐渐显出不理解和不能执行较复杂的指令,口语量减少,出现错语症,交谈能力减退,阅读理解受损,朗读可相对保留,最后出现完全性失语。检查方法是让受检者在1min内说出尽可能多的蔬菜、车辆、工具和衣服名称,AD患者常少于50个。

(2)视空间功能受损:可早期出现,表现为严重定向力障碍,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或不认家门,不会看街路地图,不能区别左、右或泊车;在房间里找不到自己的床,辨别不清上衣和裤子以及衣服的上下和内外,穿外套时手伸不进袖子,铺台布时不能把台布的角与桌子角对应;不能描述一地与另一地的方向关系,不能独自去以前常去的熟悉场所;后期连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也不能描画,不会使用常用物品或工具如筷子、汤匙等,仍可保留肌力与运动协调。系由于顶-枕叶功能障碍导致躯体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障碍,以及一侧视路内的刺激忽略。

(3)失认及失用:可出现视失认和面容失认,不能认识亲人和熟人的面孔,也可出现自我认识受损,产生镜子征,患者对着镜子里自己的影子说话。可出现意向性失用,每天晨起仍可自行刷牙,但不能按指令做刷牙动作;以及观念性失用,不能正确地完成连续复杂的运用动作,如叼纸烟、划火柴和点烟等。

(4)计算力障碍:常弄错物品的价格、算错账或付错钱,不能平衡银行账户,最后连最简单的计算也不能完成。

精神障碍

(1)抑郁心境,情感淡漠、焦虑不安、兴奋、欣快和失控等,主动性减少,注意力涣散,白天自言自语或大声说话,害怕单独留在家中,少数病人出现不适当或频繁发笑。

(2)部分病人出现思维和行为障碍等,如幻觉、错觉、片段妄想、虚构、古怪行为、攻击倾向及个性改变等,如怀疑自己年老虚弱的配偶有外遇,怀疑子女偷自己的钱物或物品,把不值钱的东西当作财宝藏匿,认为家人作密探而产生敌意,不合情理地改变意愿,持续忧虑、紧张和激惹,拒绝老朋友来访,言行失控,冒失的风险投资或色情行为等。

(3)贪食行为,或常忽略进食,多数病人失眠或夜间谵妄。

异常行为

检查可见早期患者仍保持通常仪表,遗忘、失语等症状较轻时患者活动、行为及社会交往无明显异常;严重时表现为不安、易激惹或少动,不注意衣着,不修边幅,

个人卫生不佳;后期仍保留习惯性自主活动,但不能执行指令动作。通常无锥体束征和感觉障碍,步态正常,视力、视野相对完整。如病程中出现偏瘫或同向偏盲,应注意是否合并脑卒中、肿瘤或硬膜下血肿等,疾病晚期可见四肢僵直、锥体束征、小步态、平衡障碍及尿便失禁等,约5%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和帕金森综合征,伴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往往不能站立和行走,整天卧床,生活完全依靠护理。[3]

临床分期

第1期(病期1~3年):主要表现为学会新知识有障碍,远期回忆能力有损害。视空间技能损害表现为图形定向障碍,结构障碍。语言障碍表现为列述一类名词能力差,命名不能。人格障碍表现为情感淡漠。偶有易激惹或悲伤。运动系统正常。EEG和CT检查表现均正常。

第2期(病期2~10年):记忆力障碍表现为近及远记忆力明显损害。视空间技能损害表现为构图差。空间定向障碍。语言障碍表现为流利型失语。计算力障碍表现为失算。运用能力障碍表现为意想运动性失用。人格障碍表现为漠不关心,淡漠。运动系统表现为不安,EEG表现为背景脑电图为慢节律,CT表现为正常或脑室扩大和脑沟变宽。

第3期(病期8~12年):此期表现为智能严重衰退,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四肢强直或屈曲姿势,括约肌功能损害表现为尿、便失禁。EEG表现为弥散性慢波,CT表现为脑室扩大和脑沟变宽。

用药治疗

由于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治疗尚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药物治

疗改善认知功能及记忆障碍;对症治疗改善精神症状;良好的护理延缓病情进展。药物和康复治疗以改进认知和记忆功能,保持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4]

(1)与递质障碍有关的治疗:针对AD患者存在递质系统障碍,学者们开展了广泛性的治疗。尤其对胆碱能系统缺陷的治疗研究较多。为提高胆碱能活性的治疗分3类:

①增强乙酰胆碱合成和释放的突触前用药如胆碱和卵磷脂:许多研究显示在一定条件下,如在胆碱活性增加或对胆碱额外需求时,增加脑内局部胆碱和卵磷脂,能诱导乙酰胆碱合成增加。认为应用胆碱和卵磷脂的治疗是可行的。尤其治疗方便、安全,已广泛用于临床。但多年临床观察未发现对AD的症状有改善,结果令人失望。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胆碱的摄取是饱和的,增加细胞胆碱和卵磷脂,并不能增加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释放。

②限制乙酰胆碱降解以提高其活性的药物如毒扁豆碱:毒扁豆碱是经典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应用后可增加突触间隙乙酰胆碱的浓度,提高中枢胆碱能活性,改善AD患者的症状。临床应用一般从每天6mg开始,逐渐加量。显效范围10~24mg/d,分4~6次口服。患者在记忆、学习、行为和实际操作上似有改善。但随治疗时间延长,疗效反而减弱,且有副作用,因而应用有限。对1组20例AD患者长期用毒扁豆碱治疗,采用双盲、交叉评定疗效。结果有些患者表现行为有改善;但用正规神经心理测验检查,结果表明无效应。

他克林(tacrine)(四氢氨基吖啶,THA)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强抗乙酰胆碱酶药。又因结构上的原因还能提高乙酰胆碱释放及延长突触前胆碱能神经元活性,自Summers

等报道他克林治疗17例AD,14例的认知缺陷明显改善后,引起学者们更多的研究。Davis等总结8篇他克林治疗AD的报道。4篇肯定了他克林的疗效,AD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改善;但另4篇观察结果认为他克林治AD的效果可疑或无效。结合其他作者的研究结果,Davis等认为他克林治疗AD时,用量要充足,每天160mg。但仅1/4的患者能耐受此剂量。判断是否有效则应观察30周。治疗从小剂量开始,40mg/d,用6周,第6周增至80mg/d,第13周起,120mg/d,第19周起160mg/d。副作用是恶心、呕吐、转氨酶升高、灶性肝细胞坏死。治疗前及治疗中,均应检测肝功能。

③突触后用药即胆碱能激动剂:氯贝胆碱(氨甲酰甲胆碱)为高选择性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可显着提高乙酰胆碱系统的活性。但它不通过血脑屏障,需在腹壁等处置药泵,或通过导管给予脑室内注射。治疗后患者的记忆、情绪、行为、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可显着改善。部分患者有恶心,少数有抑郁。

关于AD的神经递质障碍和有关的药物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已知药物的治疗作用小,或疗效短。且AD有多种递质系统障碍,应注意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或联合用药。AD是皮质神经元进行性变性。至病程晚期,神经元及突触已破坏,药物失去靶细胞则难以发挥作用。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能对病情的发展有缓解作用,对改善症状有效。

(2)改善脑循环和脑代谢:学者们也试图用改善脑代谢的药物来治疗AD。

饮食保健

老年痴呆食疗方

方1扁豆米粥

组成:扁豆20克,粳米50克。

用法:扁豆洗净,置锅中,加清水500毫升,加粳米,急火煮开5分钟,改文火煮煎30分钟,成粥,趁热食用。

功效:补脾益气。

主治:老年痴呆,属心脾两虚型,思虑过度,面唇色淡,气弱少言,头晕心悸,纳差者。

折叠方2龙眼肉米粥

组成:龙眼肉30克,粳米50克。

用法:龙眼肉洗净,置锅中,加清水500毫升,加粳米,急火煮开5分钟,改文火煮煎30分钟,成粥,趁热食用。

功效:补益心脾。

主治:老年痴呆,属心脾两虚型,思虑过度,食少心悸,头晕、面色不华者。

折叠方3肥羊肉汤

组成:肥羊肉50克。

用法:肥羊肉洗净,切小块,开水浸泡1小时,去浮沫,加葱、姜、黄酒,急火煮开2分钟,改文火煨1小时,分次食用。

功效:补益心脾。

主治:老年痴呆症,属心脾两虚型,思虑过度,纳差心悸,气短少言者。

折叠方4泥鳅炖豆腐

组成:泥鳅50克,豆腐200克。

用法:泥鳅活杀,去内脏,洗净,切成小段,置碗中,加豆腐、黄酒、葱、姜,隔水清炖30分钟,分次食用。

功效:补心益气,健脾。

主治:老年痴呆,属心脾两虚型,思虑过度,纳差心悸,气短少言,周身乏力者。折叠方5银耳瘦肉米粥

组成:银耳20克,瘦肉50克,粳米50克。

用法:银耳洗净备用,猪瘦肉洗净,切成丝状。银耳、肉丝同置锅中,加清水500毫升,加粳米,急火煮开3分钟,改文火煮煎30分钟,成粥,趁热食用。

功效:滋阴补虚。

主治:老年痴呆,属肾精亏虚型,足下热痛,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盗汗者。

折叠方6杞子炒肉丝

组成:杞子20克,猪瘦肉50克。

用法:杞子洗净备用,猪瘦肉洗净,切成丝状。起油锅,杞子、肉丝同炒,加黄酒。食盐、味精,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滋阴益肾。

主治:老年痴呆,属肾精亏虚型,耳聋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者。

折叠方7山药炖乳鸽

组成:山药20克,杞子20克,乳鸽1只。

用法:山药洗净,切成片,杞子洗净,乳鸽活杀,去毛去内脏,切成小块。山药、杞子、乳鸽同置锅中,加黄酒、葱、姜,隔水清炖30分钟,分次食用。

功效:补肾益精。

主治:老年痴呆,属肾精亏虚型,足下热痛,耳鸣耳聋、头晕乏力,盗汗,口干者折叠方8松子仁米粥

组成:松子仁20克,粳米50克。

用法:松子去壳留仁,置锅中,加清水500毫升,加粳米,急火煮开3分钟,改文火煮煎30分钟,成粥,趁热食用。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老年痴呆,属肾精亏虚型,足底发热,耳鸣耳聋,盗汗口苦者。

折叠方9山药羊肉羹

组成:山药30克,羊肉50克。

用法:山药洗净,切成丝状,羊肉洗净,切成丝状,开水浸泡1小时,去浮沫,捞起。山药、羊肉同置锅中,加清水200毫升,急火煮开3分钟,去浮沫,加黄酒、葱、姜、食盐,改文火煮煎20分钟,加蒜粉,调味成羹,分次食用。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老年痴呆,属肾精亏虚型,耳聋耳鸣,腰膝乏力,头晕盗汗者。

营养不良和体重的维持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很重要的方面。

●多次少量进食。摄入相同计量的食物,每天进食5-6次比3次要容易的多。

●日常补足维生素/金属元素。

●液体食物供给可能更有效。

在做任何膳食更改变化前需要咨询你的医生。

最基础的

●吃一系列不同种类的食物。

●通过平衡运动和饮食,保持适宜的体重。

●低脂低胆固醇饮食。

●限制糖的摄入。

●调节饮食中盐的含量。

●每天喝重约8盎司玻璃杯的水(除非你有像充血性心衰等其他限制饮流量的疾病)。

●你可以饮用含酒精成分的饮料(但是得请示你的医生)。

本段预防护理

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中危害甚大的疾病之一。随着人的寿命不断提高亦日渐增长,对此病的预防对老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级预防

对AD的预防由于迄今为止病因未明,有些危险因素在病因中已提到过的,有些是可以预防和干预的。如预防病毒感染,减少铝中毒,加强文化修养,减少头外伤等。二级预防

因AD确诊困难,故需加强早期诊断技术,早期进行治疗。一般认为AD是衰老过程的加速。Jobst等对确定的和可能性大的AD和无认知功能缺陷的老年人每年做1次头颅CT检查。由不知临床诊断者测量中部颞叶厚度。结果确定的和可能性大的AD 患者颞叶萎缩明显快于无认知缺损的老年人。故对疑有此病和确定此病的老年人,定期做此方面的检查,并给予积极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三级预防

虽然AD的患者的认知功能减退,但仍应尽量鼓励患者参与社会日常活动,包括脑力

和体力活动。尤其是早期患者,尽可能多的活动可维持和保留其能力。如演奏乐器、跳舞、打牌、打字和绘画等,都有助于病人的生活更有乐趣,并有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因为严重的痴呆患者也可对熟悉的社会生活和熟悉的音乐起反应。

病理病因

Alzheimer病的病因迄今不明,一般认为AD是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多种因素可能参与致病,如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免疫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

1、神经递质 AD患者海马和新皮质的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显着减少,Ach由ChAT合成,皮质胆碱能神经元递质功能紊乱被认为是记忆障碍及其他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Meynert基底核是新皮质胆碱能纤维的主要来源,AD早期此区胆碱能神经元减少,是AD早期损害的主要部位,出现明显持续的Ach合成不足;ChAT减少也与痴呆的严重性、老年斑数量增多及杏仁核和脑皮质神经原纤维缠结的数量有关。但对此观点尚有争议。AD患者脑内毒蕈碱M2受体和烟碱受体显着减少,M1受体数相对保留,但功能不全,与G蛋白第二信使系统结合减少;此外,也累及非胆碱能递质,如5-羟色胺(serotonin,5-HT)、γ-氨基丁酸(GABA)减少50%,生长抑素(somatostatin)、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及5-HT受体、谷氨酸受体、生长抑素受体均减少,但这些改变为原发或继发于神经元减少尚未确定。给予乙酰胆碱前体如胆碱或卵磷脂和降解抑制剂毒扁豆碱,或毒蕈碱拮抗药直接作用于突触后受体,并未见改善。

2、遗传素质和基因突变 10%的AD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尤其65岁前发病患者,

故家族史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有人认为AD一级亲属80~90岁时约50%发病,风险为无家族史AD的2~4倍。早发性常染色体显性异常AD相对少见,目前全球仅有120个家族携带确定的致病基因,与FAD发病有关的基因包括21号、14号、1号和19号染色体。迄今发现,FAD是具有遗传异质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1)某些家族21号染色体上淀粉样蛋白前体(amyloid protein precursor,APP)基因突变,已发现早发性FAD有几种APP基因突变,发病年龄<65岁,极少见。(2)有些家系与14号染色体上的跨膜蛋白早老素1(presenilin 1,PS1)基因突变有关,FAD起病早,与30%~50%的早发性AD有关,是55岁前发病的FAD的主要原因,呈恶性病程。

(3)已发现一个德国家系FAD与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跨膜蛋白早老素2(presenilin 2,PS2)基因突变有关,可能是Aβ1~42过量导致FAD。

(4)位于19号染色体上的载脂蛋白Eε-4(Apo E4)等位基因多态性存在于正常人群,Apo E4等位基因可显着增加晚发FAD或60岁以上散发性AD的风险(表1);ApoE 有3个等位基因:ε2,ε3,ε4,可组成ε4/ε4、ε4/ε3、ε4/ε2、ε3/ε3、ε3/ε2和ε2/ε2等基因型,ε4增加AD的发病风险和使发病年龄提前,ε2减少AD的发病风险和延迟发病年龄,ApoEε4/ε4基因型80岁后发生AD的风险是非ε4基因型的3倍,常在60~70岁发病,以上为统计学结果,不表示必然关系,对这些结果的解释必须谨慎,只能看作敏感因素,Apo E ε4不能简单地用于AD的诊断。(5)其他蛋白如α2巨球蛋白及其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基因,也显着增加老年人AD的患病风险。

3、免疫调节异常免疫系统激活可能是AD病理变化的组成部分,如AD脑组织B淋巴细胞聚集,血清脑反应抗体(brain-reactive antibodies)、抗NFT抗体、人脑S100蛋白抗体、β-AP抗体和髓鞘素碱性蛋白(MBP)抗体增高。AD的B细胞池扩大,可能反映神经元变性和神经组织损伤引起的免疫应答。外周血总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数多在正常范围,许多患者CD4/CD8细胞比值增加,提示免疫调节性T细胞缺损。AD患者IL-1、IL-2和IL-6生成增加,IL-2的生成与病情严重性有关。AD 患者外周血MBP和含脂质蛋白(PLP)反应性IFN-γ分泌性T细胞显着高于对照组,CSF中MBP反应性IFN-γ分泌性T细胞是外周血的180倍,但这种自身应答性T细胞反应的意义还不清楚。

4.环境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提示,AD的发生亦受环境因素影响,文化程度低、吸烟、脑外伤和重金属接触史、母亲怀孕时年龄小和一级亲属患Down综合征等可增加患病风险;Apo E2等位基因、长期使用雌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对患病有保护作用。年龄是AD的重要危险因素,60岁后AD患病率每5年增长1倍,60~64岁患病率约1%,65~69岁增至约2%,70~74岁约4%,75~79岁约8%,80~84岁约为16%,85岁以上约35%~40%,发病率也有相似增加。AD患者女性较多,可能与女性寿命较长有关。头颅小含神经元及突触较少,可能是AD的危险因素。

疾病诊断

Alzheimer病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 仅有记忆力障碍,无其他认知功能障碍,如老年性健忘。人类的单词记忆、信息储存和理解能力通常在30岁达到高峰,近事和远事记忆在整个人生期保持相对稳定,健忘是启动回忆困难,通过提示回忆可得到改善;遗

忘是记忆过程受损,提示也不能回忆。AD患者还伴有计算力、定向力和人格等障碍,这在正常老年人很少见。

2、谵妄起病较急,通常由系统性疾病或脑卒中引起,谵妄时可意识模糊,痴呆患者意识清楚。

3、抑郁症 DSM-Ⅳ提出抑郁症状包括抑郁心境,诉说情绪沮丧,对各种事物缺乏兴趣和高兴感,有罪或无用感;食欲改变或体重明显减轻,睡眠障碍如失眠或睡眠过度,活动减少,易疲劳或体力下降,难以集中思维或优柔寡断;反复想到死亡或自杀。临床诊断抑郁心境至少要有一个症状,诊断重度抑郁要有5个以上症状,持续超过2周。

4、皮克病(Pick’s disease) 早期表现为人格改变、自知力差和社会行为衰退,遗忘、空间定向及认知障碍出现较晚。CT显示特征性额叶和颞叶萎缩,与AD的弥漫性脑萎缩不同。

5、血管性痴呆(VD) 多有卒中史,认知障碍发生在脑血管病事件后3个月内,痴呆可突然发生或呈阶梯样缓慢进展,神经系统检查可见局灶性体征;特殊部位如角回、丘脑前部或旁内侧部梗死可引起痴呆,CT或MRI检查可显示多发梗死灶,除外其他可能病因。

6、帕金森病(PD)痴呆 PD患者的痴呆发病率可高达30%,表现为近事记忆稍好,执行功能差,但不具有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无鉴别价值。须注意约10%的AD患者可发现Lewy小体,20%~30%的PD患者可见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Guamanian Parkinson痴呆综合征患者可同时有痴呆和帕金森病症状,常在脑皮质和白质发现

神经原纤维缠结,老年斑和Lewy小体不常见。

7、弥漫性Lewy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body,DLB) 表现为帕金森病症状、视幻觉、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伴注意力、警觉异常,运动症状通常出现于精神障碍后一年以上,患者易跌倒,对精神病药物敏感。

8、额颞痴呆(FTD) 较少见,起病隐袭,缓慢进展,表现为情感失控、冲动行为或退缩,不适当的待人接物和礼仪举止,不停地把能拿到的可吃或不可吃的东西放入口中试探,食欲亢进,模仿行为等,记忆力减退较轻。Pick病是额颞痴呆的一种类型,病理可见新皮质或海马神经元胞质内出现银染包涵体Pick小体。

9、正常颅压脑积水(NPH) 多发生于脑部疾病如蛛网膜下隙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头颅外伤和脑感染后,或为特发性。出现痴呆、步态障碍和排尿障碍等典型三联症,痴呆表现以皮质下型为主,轻度认知功能减退,自发性活动减少,后期情感反应迟钝、记忆障碍、虚构和定向力障碍等,可出现焦虑、攻击行为和妄想。早期尿失禁、尿频,后期排尿不完全,尿后滴尿现象。CT可见脑室扩大,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

10、AD尚需与酒精性痴呆、颅内肿瘤、慢性药物中毒、肝功能衰竭、恶性贫血、甲状腺功能减低或亢进、Huntington舞蹈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神经梅毒、CJD等引起的痴呆综合征鉴别。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1、酶联免疫吸附(ELISA)夹心法

检测AD患者脑脊液tau蛋白、AB蛋白,生化检测CSF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HT 等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水平的变化。

2、PCR-RFLP技术

检测APP、PS-1和PS-2基因突变有助于确诊早发家族性AD,Apo E4基因明显增加的携带者可能为散发性AD患者,但这些指标尚不能用作疾病的临床诊断。

3、测定Apo E表型

ApoE多态性是Alzheimer病(AD)危险性的重要决定因子。Shimaro等(1989)首先描述AD与ε4的关系,他们运用IEF研究发现AD患者ε4频率比对照组高2倍。此后,Rose研究组等相继报道迟发性家族性AD(FAD)病人ε4频率增高,这些研究都描述、证实和讨论了ε4与AD的关系。Schachter等(1994)率先报道百岁老人普遍拎携带ε2等位基因。高龄老人携带ε2数量是年轻人的2倍。因此,ε2基因似乎不仅可保护人们免患AD,而且还与长寿有关。

其他辅助检查

1、脑电图 AD病人的脑电地形图中,delta及theta功率弥漫性对称性增强,alpha 功率在大部分区域下降。

2、脑CT 在弥漫性脑萎缩的CT诊断中,颞叶和海马萎缩、下角扩大(横径>有助于AD病人与正常脑老化的鉴别。脑CT可排除如由脑积水、慢性硬膜下血肿、脑肿瘤和脑梗死等所致与AD相似的痴呆等症状和临床病程的器质性脑病。AD于早期其脑CT可能正常。AD是海马型痴呆,尸检和CT可见海马萎缩。海马萎缩与早期记忆

损害有关,这预示可能发生AD。因此,CT示海马萎缩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标志。采用Meese脑脊液腔线性测量法比较两组脑CT数值,发现A±D病人组较正常老人组有明显皮层萎缩和脑沟增宽。病人组与对照组间:额角宽度为±cm及±cm,三脑室宽度为±mm及±mm,脑室脑比率为±,±,侧裂宽度为±mm及±mm,额沟宽度为±mm 及±mm,纵裂宽度为±mm及±mm,顶裂宽度为±mm及±mm,P值均<。病例组脑白质低密度为21例,占AD者的70%。脑CT表现在AD诊断上仅为参考,但脑CT指数的量化分析有助于鉴别脑萎缩性痴呆与正常增龄性脑萎缩,并对病情的预后估计有帮助,也为AD病人的脑形态学改变提供了客观依据。

3、MRI 脑MBI可提供大脑结构性改变的更新的诊断信息,用MRI测颞叶前部和海马结构的体积,发现AD病人的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MRI测颞叶中部结构萎缩的程度,以区别AD与同龄对照组,其敏感性为%,特异性为%。MRI测乳头体垂直直径,发现AD组乳头体有明显萎缩。

4、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PECT

研究证明,AD的脑血流恒定地减少,其减少程度与痴呆严重程度相关。颞、顶、枕三级联合皮层在认知和学习上有重要作用。对132例认知缺损者作随访研究发现:双颞顶区灌注减少者,AD的符合率达80%。观察临床诊断为AD者的CT和SPECT,在86%病人的CT发现海马及其周围结构萎缩的同时,SPECT显示颞叶血流减少,且与其萎缩程度呈正相关。其中10例经病理证实为AD者均有以上表现。推测海马结构及其周围组织的萎缩可导致投射纤维的破坏和缺失,致使其对应支配的大脑皮层之代谢和脑血流减少。

5、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

PET证明AD的大脑代谢活性降低,且以联合皮质下降最为明显;95病人的大脑葡萄糖代谢下降与其痴呆的严重程度相一致。退行性变的痴呆,尤其是AD,代谢障碍远在神经影像学发现形态学改变之前就已出现,可引起记忆和认知改变。典型的代谢降低区域是突出地分布在顶-颞联系皮质,此后是额叶皮质。不影响原始皮质、底节、丘脑和小脑。随疾病的进展,颞-顶和额联系区的特征区域葡萄糖脑代谢率(CMRgl)降低会进一步恶化,与痴呆严重程度相关。这些典型分布有助于将AD和其他疾病的鉴别,依靠典型的受累和非受累区域的所见可区分AD与非AD,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ET利用这些有特异性的代谢率就可以在早期,仅有轻度的功能性异常、记忆障碍和轻度痴呆时发现AD。在各种试验的区值中,葡萄糖代谢率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最密切。但是,感觉运动皮层的CMRglu并不依痴呆的程度而改变。独特的神经心理障碍与典型AD分布的局部代谢紊乱范围有明显联系:以记忆减退为主时,双侧颞叶代谢下降;语言障碍左颞顶皮层代谢下降有关;视觉结构行为改变和失用有右顶功能障碍。

6、神经心理学及量表检查

对痴呆的诊断与鉴别有意义,常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和Blessed行为量表(BBBS)等,神经心理测试可确定记忆、认知、语言及视空间功能障碍的程度,建立痴呆的诊断,Hachinski缺血积分(HIS)量表用于与血管性痴呆的鉴别。

并发症

随病情发展,患者常见合并有抑郁症、精神行为异常等。另外,应注意继发的肺部

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痴呆病,于1906年被德国医生Alois Alzheimer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早期多表现为记忆障碍,以近期记忆力受损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可出现失语、失写、焦虑、淡漠、攻击行为以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病人造成深重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临床表现: 该病起病缓慢或隐匿。多见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症状迅速明朗化。女性较男性多(女∶男为3∶1)。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3年) 为轻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2~10年) 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8~12年) 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AD的发病机制: 2.1 β淀粉样蛋白学说即“Aβ假说”,目前该假说广为大家所接受。β淀粉样蛋白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及内皮细胞等所表达的蛋白质的蛋白样淀粉前体。AD所具有的一个最典型的组织病理特征便是β淀粉样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组成的斑块,即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2]。该假说认为,细胞外异常聚集的β淀粉样蛋白通过炎症反应、自由基反应等多种细胞级联反应,可通过不同途径作用于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最终致使神经元功能出现异常甚至死亡,进而引起认知障碍[3]。β淀粉样蛋白异常聚集多由环境及遗传因素作用引起,如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嗜酒、高脂高盐饮食、接触放射性、化学毒性物质等),从而导致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代谢[4]。尽管Aβ假说仍备受到争议,但目前他在AD研究领域的地位仍无可替代。 2.2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学说AD的另一个标志性的病理特征是神经细胞内高度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5](neurofbrillary tangles,NFT)。Tau蛋白作为一种胞质蛋白,与微管蛋白有较高的亲和力,进而使神经元微管的结构保持稳定,并保证神经

阿尔茨海默症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一.发病机理:该病可能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在多种因素(包括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才发病。从目前研究来看,该病的可能因素和假说多达30余种,如家族史、女性、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甲状腺病、母育龄过高或过低、病毒感染等。下列因素与该病发病有关: 1.家族史 绝大部分的流行病学研究都提示,家族史是该病的危险因素。某些患者的家属成员中患同样疾病者高于一般人群,此外还发现先天愚型患病危险性增加。进一步的遗传学研究证实,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所致。最近通过基因定位研究,发现脑内淀粉样蛋白的病理基因位于第21对染色体。可见痴呆与遗传有关是比较肯定的。 先天愚型(DS)有该病类似病理改变,DS如活到成人发生该病几率约为100%,已知DS致病基因位于21号染色体,乃引起对该病遗传学研究极大兴趣。但该病遗传学研究难度大,多数研究者发现患者家庭成员患该病危险率比一般人群约高3~4倍。 St.George-Hyslop等(1989)复习了该病家系研究资料,发现家庭成员患该病的危险,父母为14.4%;同胞为3.8%~13.9%。用寿命统计分析,FAD一级亲属患该病的危险率高达50%,而对照组仅10%,这些资料支持部分发病早的FAD,是一组与年龄相关的显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文献有一篇仅女性患病家系,因甚罕见可排除X-连锁遗传,而多数散发病例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与AD有关的遗传学位点,目前已知的至少有以下4个:早发型AD基因座分别位于2l、14、1号染色体。相应的可能致病基因为APP、S182和STM-2基因。迟发型AD基因座位于19号染色体,可能致病基因为载脂蛋白E(APOE)基因。 2.一些躯体疾病 如甲状腺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癫痫等,曾被作为该病的危险因素研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史者,患该病的相对危险度高。该病发病前有癫痫发作史较多。偏头痛或严重头痛史与该病无关。不少研究发现抑郁症史,特别是老年期抑郁症史是该病的危险因素。最近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认为,除抑郁症外,其他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也有关。曾经作为该病危险因素研究的化学物质有重金属盐、有机溶剂、杀虫剂、药品等。铝的作用一直令人关注,因为动物实验显示铝盐对学习和记忆有影响;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痴呆的患病率与饮水中铝的含量有关。可能由于铝或硅等神经毒素在体内的蓄积,加速了衰老过程。 3.头部外伤

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护理

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护理 一、A1 1、阿尔茨海默病属于 A、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B、精神分裂症 C、神经症 D、人格障碍 E、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记忆障碍表现为 A、错构或虚构 B、远事遗忘 C、近事遗忘 D、顺行性遗忘 E、逆行性遗忘 二、A2 1、患者男,71岁,诊断为阿尔兹海默症,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药物是 A、抗焦虑药物 B、抗抑郁药物 C、抗精神病药物 D、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E、促脑代谢药物 2、患者,女性,72岁。因记忆力进行性下降、失语、经常外出后迷路不归,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该疾病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是 A、氯米帕明 B、阿米替林 C、氟西汀 D、多奈哌齐 E、丁螺环酮 3、患者男,70岁,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对其患者进行护理时,错误的做法是 A、鼓励患者多料理自己的生活 B、反复强化训练病人大脑 C、多鼓励病人回忆往事 D、病人外出时无需陪伴 E、保证夜间休息 4、患者男,65岁。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5年,病情进展,不会穿衣服,把衣服当裤子套在身上,患者的问题属于 A、定向力障碍 B、记忆障碍 C、判断障碍 D、失用症 E、失认症

5、患者张某,男,55岁。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2年,近期家属发现张某出现新的症状,经常叫不上物品的名字,如要手机,就说“那个输入数字,按一下可以跟别人讲话的”。此症状属于 A、失用症 B、失认症 C、认知障碍 D、判断障碍 E、语言障碍 6、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四处徘徊,无目的走动时,应高度关注,因为患者此时最可能发生 A、走失 B、情绪高涨 C、攻击他人 D、摔伤 E、失忆 三、A3/A4 1、患者女,69岁。近3年来逐渐出现特别好忘事,做事经常丢三落四,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疾病,近1 年不会自己穿衣服,有时把裤子当上衣穿,有时对着镜子中的自己问“你是谁”,2周前一个人跑出家门,找不到回家的路,说不清地址,说不出自己的名字,幸被邻居碰上才未发生意外。 <1> 、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血管性痴呆 B、精神发育迟滞 C、遗忘障碍 D、阿尔茨海默病 E、记忆障碍 <2> 、对患者的精神行为进行干预时,护士应 A、给予及时制止,必要时保护约束 B、让患者认识到其行为的异常 C、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后耐心解释和疏导,帮助患者使情绪平稳 D、不去理睬患者的行为 E、对家属进行药物相关知识指导 <3> 、该患者的护理目标为 A、患者能按时服药 B、重新建立患者的定向感和现实感 C、能够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 D、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E、能够进行有效沟通

浅析阿尔茨海默症的护理_与照料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 (2015届) 题目浅论阿尔茨海默症的护理与照料 系部社区服务系 专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家政方向) 班级社区管理与服务2班 学号 2012042037 学生潘赫 指导教师黄冠 完成日期 2015年6月1日

社区服务系毕业论文答辩与评审表

中文摘要 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按照年龄患病区分,65岁前称早老性痴呆,65随后称为老年性痴呆。本文主要讨论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也毋庸置疑的因为社会发展而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正是因为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长,我们更需要老年护理方面的人才。常见老年疾病很多,而阿尔茨海默症就属于常见的老年疾病之一,对于各个阶段阿尔茨海默症的病情护理都有差异,每个阶段都要对应不同的护理与照料方法以及正确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需要知道老人的需求是什么,才能准确的进行正确的关怀、护理与照料。最终使得每位羅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都能够得到正确的心理疏导以及人文关怀,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老人需求;护理与照料

目录 引言 (1)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常见疾病 (2) (一)世界老龄化趋势 (2) (二)中国老龄化趋势 (2) (三)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概述 (2) 二、阿尔茨海默症的临床表现 (3) (一)第一阶段的临床表现 (3) (二)第二阶段的临床表现 (3) (三)第三阶段的临床表现 (3) 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关怀与照料 (3) (一)第一阶段患者的心理关怀与疏导 (3) (二)第二阶段患者的护理与照料 (4) (三)第三阶段患者的护理与照料 (4) 总结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护理(教案)

xx 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教案内文 教学题目: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护理 教学内容: 1、前期回顾:阿尔茨海默病的概念、典型临床表现及治疗。 2、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护理措施: (1)生理功能方面:加强饮食护理,促进患者营养,防止发生噎食。必要时给喂予食。 (2)安全方面:评估病人可能受伤的危险因素,减少或防止危险因素发生。 (3)生活方面:引导患者做简单的事情,加强生活功能锻炼。给予必要的生活帮助,如理发、穿衣、洗漱等 (4)心理功能方面:与其交谈时要态度和蔼、亲切,出现意外事情(如大小便失禁等)时,注意维护患者的自尊,降低激动。 (5)社会功能:①沟通技巧:谈话时最好由患者选择主题,或是由远期记忆的 事情开始谈起,并注意语速要慢、清楚、简单易懂,这样沟通会进行的比较顺利,病人常可由谈到过去的事情而获得愉悦。②定向力训练:应尽可能随时纠正或提醒其准确的人、时间、地点的概念,使病人恐慌与不安。注意保持患者能量,避免过度消耗患者能量。 (6)家庭的护理措施:①加强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及时反映患者病情。做好家属的心理准备。②在社区建立成人日间照顾中心或日间医院。严重者转入其他地方。

教案尾页 小结: 1、AD是慢性、进行性、不可逆的智力减退与人格衰退,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诸多问题。 2、注意加强患者饮食、安全、个人生活、自尊以及社会功能方面的护理 3、家属作为AD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应得到良好的指导与支持。 思考: 1、AD患者主要的护理包括哪些方面? 2、如何保持AD患者的能量? 课后分析(学生反映、经验教训、改进措施) 1.学生反映:学生对本部分内容表现出极强的学习兴趣。 2.经验教训:在原来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情景剧教学。通过情景剧表演和视频展示,学生更加直观的参与教学组织、设计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尽可能恰当的开发此种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 3.改进措施:学生对AD患者存在的视力、听力、行为笨拙、大小便失禁等问题不能够亲身体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让学生体验病人这种感受,如用眼罩蒙蔽学生眼睛、用耳塞塞住学生的耳朵让学生在设有障碍的地方行走。对学生同情心、同理心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阿尔茨海默病 一、概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一般在 65 岁以前发病为早发型,65 岁以后发病为晚发型,有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无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约有5000 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类型。阿尔茨海默病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增龄、女性、低教育水平、吸烟、中年高血压与肥胖、听力损害、脑外伤、缺乏锻炼、社交孤独、糖尿病及抑郁障碍等。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病理改变呈弥漫性脑萎缩,镜下病理改变以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和神经元减少为主要特征。SP 中心是β淀粉样蛋白 (β-amyloid p rotein,Aβ),NFT 的主要组分是高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即tau 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遗传是主要的因素之一。目前确定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有4 种,分别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 rotein,APP)基因、早老素1(presenilin 1, PSEN1)基因、早老素 2(presenilin 2,PSEN2)基因和载脂蛋白 E (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其中,前3 种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

与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ApoE 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认为Aβ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始动因素,其可诱导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神经元死亡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同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存在广泛的神经递质异常,包括乙酰胆碱系统、单胺系统、氨基酸类及神经肽等。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一般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分为“ABC”三大类。A (activity)是指生活功能改变: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 力下降,对患者的一般生活功能影响不大,但是从事高智力活动的患者会出现工作能力和效率下降。随着疾病的进展,工作能力的损害更加突出,同时个人生活能力受损的表现也越发明显。在疾病晚期,患者在包括个人卫生、吃饭、穿衣和洗漱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完全由他人照顾。 B(behavior)是指精神和行为症状:即使在疾病早期,患者也会出现精神和行为的改变,如患者变得主动性缺乏、活动减少、孤独、自私、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周围人较为冷淡,甚至对亲人也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认知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会使精神行为症状恶化,可出现片断的幻觉、妄想(多以被偷窃和嫉妒为主);无目的漫游或外走;睡眠节律紊乱,部分患者会出现昼夜颠倒情况;捡拾收藏废品;可表现为本能活动亢进,如性脱抑制、过度进食;有时可出现激越甚至攻击行为。 C(cognition)是指认知损害: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认知损害以遗忘为先导,随后会累及几乎所有的认知领域,包括计算、定向、视

阿尔茨海默病健康教育

阿尔茨海默病与老年期痴呆健康宣教 情景对话: 张大爷忘记买过菜-------有关老张退休生活的一个小故事。 全家人都回来了, 要做晚饭了,张大爷 决定出门买菜 老伴说: “刚才你不是去买过了吗?” 女儿说: “看,菜在那里呢!”----菜篮里装满了新鲜蔬菜,但是老张一点也想不起来了 当您或您的家人出现类似的情形时就需要警惕阿尔茨海默病了!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的脑部疾病,患者的脑细胞会急速退化,但并不是正常的衰老过程。脑部功能逐渐减退会导致智力减退,情感和性格变化,最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阿尔茨海默病约占老年期痴呆的59%,即通常所说的“老年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一般发生在65岁以后,起病不易察觉,发展缓慢,最早期往往是以逐渐加重的健忘开始,有些老年人说:“哎!人老了,记性也变差了!”这可能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先兆。 阿尔茨海默病十大危险信号是哪些? 一、记忆力日渐衰退,影响日常起居活动。如炒菜放两次盐,做完饭忘记关煤气 二、处理熟悉的事情出现困难。难以胜任日常家务:如不知道穿衣服的次序、做饭菜的步骤 三、语言表达出现困难。忘记简单的词语,说的话或写的句子让人无法理解 四、对时间、地点及人物日渐感到混淆。不记得今天几号、星期几,自己在哪个省份 五、判断力日渐减退。烈日下穿着棉袄,寒冬时却穿薄衣 六、理解力或合理安排事物的能力下降。跟不上他人交谈的思路,或不能按时支付各种账单 七、常把东西乱放在不适当的地方。将熨斗放进洗衣机 八、情绪表现不稳及行为较前显得异常。情绪快速涨落,变得喜怒无常 九、性格出现转变。可变得多疑、淡漠、焦虑或粗暴等 十、失去做事的主动性。终日消磨时日,对以前的爱好也没有兴趣 如何区别阿尔茨海默病与健忘?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记不起发生过的事,即使经过反复的提醒也回忆不起来 –丧失了识别周围环境的能力,不知身在何处 –会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血液生物标记物的研究新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血液生物标记物的研究新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和认知功能损害、行为异常和人格改变。其病理特征主要是老年斑(SP)、神经原纤维缠结(NTF)、广泛的神经原丢失等。AD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分为临床前期(认知正常但有病理改变)、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期(MCI)、痴呆期。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不可逆传的AD痴呆期。探索有效的AD早期诊断方法,对AD治疗和预防,具有关键意义。目前AD生物标记物研究主要基于脑脊液(CSF)标本、神经影像学表现或外周血样本。外周血标记物更易于在社区人群中普及,可作为筛选和随诊手段。现就AD早期诊断的血液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 正常情况下每天有约500ml脑脊液吸收入血,血液可间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且相对于CSF标本,血液标本更容易获得。 1.1血浆中的β淀粉样蛋白(Aβ)及其寡聚体Aβ是构成大脑老年斑的中心成分,在AD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多数横向研究发现血浆中Aβ-42、Aβ-40水平在AD患者和健康者中无明显差异[1],表明血浆中Aβ-42、Aβ-40不是一个很好的诊断AD的生物标志物。纵向研究表明血浆中Aβ在预测AD的发生风险和病情监测方面发挥重要价值。一项大样本研究[2]发现Aβ-42基线水平越高,进展为AD的风险越大;随访期间Aβ-40水平和Aβ-42/Aβ-40下降,预示进展为AD的风险增加,当进展为AD后Aβ水平和Aβ-42/Aβ-40比值急剧下降。 Aβ-17是一种Aβ亚型,在血液中分布仅次于Aβ-40,其游离态/结合态的比值在健康人群和MCI或轻度AD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别[3],且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表现出良好的诊断价值。Aβ的可溶性寡聚体是Aβ产生毒性作用的主要形式,其在AD早期开始聚集,并最终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随着多种Aβ寡聚体检测技术的开发,有人用[4] ELISA方法检测发现AD组血液中N端以第3位氨基酸-焦谷氨酸为剪切点的Aβ(AβpE3)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意义,因此检测患者外周血液中可溶性Aβ寡聚体或AβpE3的含量对提示早期AD有特异性意义,此结果需要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1.2血浆中Aβ抗体正常人血浆中存在抗Aβ抗体IgG、IgM,这些抗体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清除Aβ,保持Aβ的动态平衡。有学者[5]采用抗原-抗体解离技术发现AD患者血清中天然Aβ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并且AD患者血清内解离前、后抗Aβ抗体改变量(即解离量)可直接反映AD病程,AD病程越早,解离量越大。 AD患者血浆中抗AβpE3-IgM滴度较健康对照组有显著下降,但在MCI组中抗体滴度却与患者认知损害程度呈正相关。经研究发现[6]AβpE3-IgM在正常以<2016AU/ml为分界值,AβpE3-IgM诊断A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达80%和

2020年护士资格考试辅导试题及答案解析第八节 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护理

2020年第八节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护理 一、A1 1、阿尔茨海默病属于 A、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B、精神分裂症 C、神经症 D、人格障碍 E、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记忆障碍表现为 A、错构或虚构 B、远事遗忘 C、近事遗忘 D、顺行性遗忘 E、逆行性遗忘 二、A2 1、患者男,71岁,诊断为阿尔兹海默症,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药物是 A、抗焦虑药物 B、抗抑郁药物 C、抗精神病药物 D、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E、促脑代谢药物 2、患者,女性,72岁。因记忆力进行性下降、失语、经常外出后迷路不归,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该疾病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是 A、氯米帕明 B、阿米替林 C、氟西汀 D、多奈哌齐 E、丁螺环酮 3、患者男,70岁,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对其患者进行护理时,错误的做法是 A、鼓励患者多料理自己的生活 B、反复强化训练病人大脑 C、多鼓励病人回忆往事 D、病人外出时无需陪伴 E、保证夜间休息 4、患者男,65岁。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5年,病情进展,不会穿衣服,把衣服当裤子套在身上,患者的问题属于 A、定向力障碍 B、记忆障碍 C、判断障碍 D、失用症

E、失认症 5、患者张某,男,55岁。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2年,近期家属发现张某出现新的症状,经常叫不上物品的名字,如要手机,就说“那个输入数字,按一下可以跟别人讲话的”。此症状属于 A、失用症 B、失认症 C、认知障碍 D、判断障碍 E、语言障碍 6、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四处徘徊,无目的走动时,应高度关注,因为患者此时最可能发生 A、走失 B、情绪高涨 C、攻击他人 D、摔伤 E、失忆 三、A3/A4 1、患者女,69岁。近3年来逐渐出现特别好忘事,做事经常丢三落四,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疾病,近1 年不会自己穿衣服,有时把裤子当上衣穿,有时对着镜子中的自己问“你是谁”,2周前一个人跑出家门,找不到回家的路,说不清地址,说不出自己的名字,幸被邻居碰上才未发生意外。 <1> 、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血管性痴呆 B、精神发育迟滞 C、遗忘障碍 D、阿尔茨海默病 E、记忆障碍 <2> 、对患者的精神行为进行干预时,护士应 A、给予及时制止,必要时保护约束 B、让患者认识到其行为的异常 C、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后耐心解释和疏导,帮助患者使情绪平稳 D、不去理睬患者的行为 E、对家属进行药物相关知识指导 <3> 、该患者的护理目标为 A、患者能按时服药 B、重新建立患者的定向感和现实感 C、能够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 D、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E、能够进行有效沟通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E

阿尔茨海默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阿尔茨海默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对于病人来说,除了医院医生的治疗之外,家人对他的关心以及日常的照顾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病都会短时间的好起来,就像今天要说的阿尔茨海默病,这个病的康复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所以家属的照顾犹为重要,那么下面就来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阿尔茨海默病的护理措施。 作为患者家属或患者必须明白患者记忆减退的症状是不可恢复的。然而,对此病和临床症状采取正确合理的应对措施,可以使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患者家属生活的容易些。 一下几点需要牢记心里: 1、保证适当的体力运动,适宜的营养供给,身体一般状况良好,社交活动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也是很重要的。

2、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建立一系统性的,有意义的和能满足一定成就感的日常活动计划。同时最好能养成一种惯例,使患者对这些活动慢慢习惯和熟悉。 3、患者状态最好时,在一天中选择最佳时机做日常活动锻炼。 4、由于患者丧失了一些生理功能,让患者尽可能多的参加适宜的活动。 5、使患者熟悉和满意所参加的活动,并做好简单的说明。 6、即使是患者初次参加某项活动,也应该尽可能多的让患者自己独立完成。 7、对所安排的活动做好“提示”。例如,在抽屉上标记好里面应该能装的东西,这样的话患者更可能放对地方。

7、提示患者远离可能的危险,去处危险因素。像把车钥匙 和火柴藏起来,同时保持周围环境的安全。牢记,而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就可能是危险的事物。 8、作为患者的护理人员,重要的是应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根据生理和情绪极限进行相应的护理工作。应该照顾好自己,并适当的保持精神放松。 上面给大家说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护理措施,相信对家中有此病的朋友们还是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适合静养,对于这个病来说,适当的运动和参与一些活动对于他们来说,比静静的呆在家里更为有用,所以可以尽量的给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一些锻炼。

老年护理学在线作业答案资料

精品文档单选题的本次作业分数为:5分)?1.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年龄的划分,下列哪项不对(岁以下为青年人 A 35?岁为中年人 B 45~59? 74C 60~岁为年轻老人?~89岁为老老年人D 75? E 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A 正确答案单选题)。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是( 2.年 A 2005~2010?年B 2010~2015?~2020年C 2015? 2030年D 2020~?年E 2030~2050?:E 正确答案单选题)年。”概念是(老年病护理概念代替老年护理学“3. 美国提出用”“ A 1957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单选题 2.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是()。 A 2005~2010年? B 2010~2015年? C 2015~2020年? D 2020~2030年? E 2030~2050年?正确答案:E 单选题 3.美国提出用“老年护理学”概念代替“老年病护理”概念是()年。 A 1957 ? B 1967 ? C 1977 ? D 1987 ? E

1997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4.下列关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说法哪项不对?() A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B 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为老龄化社会? C 老年人口重心从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D 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 E 老年妇女是老年人口中的多数?正确答案:B 单选题 5.我国的“人口红利”黄金时期是指()。 A 十一五期间? B 现在起到2020年左右? C 2005~2015年? D 2015~2030年? E 2030~2050年?正确答案:B 单选题 6.第六次人口普查,截止2010年11月,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 A 1.3亿? B 1.4亿? C 1.5亿? D 1.6亿?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E 1.7亿正确答:E 单选题 7.老年期抑郁症的治疗以何治疗为主?()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 百科名片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所谓的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患病率研究显示,美国在2000年的阿尔茨海默病例数为450万例1。年龄每增加5岁,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百分数将上升2倍,也就是说,6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而85岁人群的患病率为30%2。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包括:神经保护疗法、胆碱酯酶抑制剂、采用非药物干预和精神药理学药物减少行为障碍、健康维护活动、临床医师与家庭成员及照看病人的其他人员联合。 目录

展开 疾病分类精神科有神经退行性病变 英文名称:Alzheimer's disease(AD) 编辑本段疾病描述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病理改变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 老年斑 (SP),神经原纤维结(NFT)等病变,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起病在65岁以前者旧称老年前期痴呆,或早老性痴呆,多有同病家族史,病情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 1907年,德国医生阿罗伊斯-阿尔茨海默(1864~1915)首先对其进行描述。只有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死亡之后才能诊断出他们患有此病,因为只有对大脑中中神经细胞的损失情况和衰退情况(脑组织的减少情况或者萎缩情况)进行检查后才能对这种病做出诊断。我们可以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发现衰老的色斑(神经细胞丧失或者蜡状的沉淀物,学名为淀粉状蛋白)。它们通常位于靠近大脑中被认为是控制记忆和更高的认知过程(比如自我感知,解决问题和推理能力)

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制 目前针对AD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Aβ毒性、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基因突变、中枢胆碱能神经元损伤、小胶质细胞激活、自由基损伤及氧化应激等均和AD发病有关。ApoE、APP及PS基因突变促使正常细胞内存在的APP更多的经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协同作用下产生Aβ,增加的Aβ聚集成可溶性寡聚体可激活小胶质细胞产生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过多的Aβ产生级联反应使神经元退行性变。加之蛋白激酶的激活、蛋白磷酸酶活性的降低以及相关基因的突变,导致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同时存在异常糖基化和泛素化,异常修饰的Tau蛋白就会形成神经纤维缠结(NFT),导致神经元功能降低,直至神经元死亡。中枢神经胆碱能递质是保证学习和记忆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Aβ的沉积会增加AchE,ChAT活性的降低和AchE活性的升高,使AD患者脑内Ach水平明显降低,Ach减少会导致神经营养因子NGF的合成减少,AD患者内在神经营养因子缺乏,NGF的营养作用得不到发挥,会进一步加重Aβ的沉积和NFT的形成。 3.神经递质耗竭学说 神经生长因子(NGF)可与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表达的TrkA受体结合,使基因表达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合成乙酰胆碱(Ach)。Ach可增加NGF的合成与转运,也可增加神经营养作用。AD患者的皮质与海马NGF的减少使基因表达Ach分泌减少,引起认知功能减退 4.胆碱能损伤学说 中枢神经胆碱能递质是保证学习和记忆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AD患者脑内ChAT

水平明显降低,ChAT和胆碱酯酶活性亦均降低,胆碱能神经元变性及脱失。 5.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 Aβ刺激小胶质细胞释放NO,增加谷氨酸的释放,过度激活突触后的NMDAR,导致Ca2+内流,胞内Ca2+超载引起细胞死亡。 6.免疫炎症损害学说 小胶质细胞活化释放炎症因子白介素IL-1、IL-6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使神经元受损。小胶质细胞活化和星形胶质细胞聚集是促进Aβ沉积的。 7.氧化应激学说 Aβ可通过诱导产生ROS而使神经细胞膜系统的脂质和蛋白被氧化修饰,使活性氧增加,还可以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而加剧氧化应激反应,ROS也可促进APP裂解,增加Aβ的生成。 8. 金属离子代谢紊乱学说 钙离子参与神经系统发育,调节并维持神经元的兴奋,还作为第二信使介导着细胞信号转导等功能。AD患者神经元内钙浓度升高,刺激Aβ聚集,后者可在脂质膜上形成非电压依赖性阳离子通道,导致钙摄取增加,加重钙超负荷,引起毒性反应,最终使神经元损伤。而且Tau蛋白的磷酸化也与钙的调节有关。 脑内异常升高的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AD的形成:①促进Aβ的分泌、聚集形成老年斑,②过量的铁与过磷酸化Tau蛋白结合促进NFT形成,③激活小胶质细

阿尔茨海默症,一个令人费解的难题

今年英国前首相戴维·卡伦梅在全球痴呆后遗症大会上提到,“痴呆和癌症一样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之一”。随后他宣布将展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痴呆人口学研究,未来10年痴呆的研究经费将增加近4倍。然而,他也指出了面临的挑战:“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大脑是如何发生痴呆的…。1998-2011年期间101种痴呆药物仅3种药物成功上市”。 阿尔茨海默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类痴呆疾病,发现于上世纪,目前依然面临上述挑战。1907年阿诺斯·阿尔茨海默诊治了收容院的一位51岁的名为Auguste Deter的女患者,报道为“关于大脑皮层的一种奇怪的疾病”。他指出该患者时间、地点定向力下降,“保留信息的能力严重受损”。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我们了解多少? 当Deter去世后,阿尔茨海默通过尸检发现神经元中含有“神经缠结”和“沉积在大脑皮层的特殊物质”——目前我们称之为神经原纤维缠结和淀粉样斑块,二者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标志。此后,关于上述损伤如何侵犯大脑的研究进展很慢。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篇述评中总结到“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和病因仍是一个未知的领域”。现在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存在三大假设。 最为流行的是淀粉样蛋白假说。该假说依据阿尔茨海默尸检所见的淀粉样斑块,淀粉样蛋白直接毒害细胞、破坏神经传递。这些细胞外斑块由β分泌酶与γ分泌酶分解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产生的不可溶性β样淀粉样蛋白(Aβ)肽结节。目前尚不清楚Aβ肽及其前体

蛋白的正常功能,但Aβ肽在脑脊液循环,且在沉积为斑块前产生毒性可溶性寡聚体或聚集体。 淀粉样蛋白的作用来源于遗传的假设有明确证据。家族性或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有3个基因编码淀粉样蛋白级联环节:APP基因,其他基因为编码与γ分泌酶相互作用蛋白的早老素基因。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最常见的基因为ε4等位基因APOE,在脑内与脂质转运相关。尽管人群中仅15%的患者携带ε4基因,约三分之二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都是ε4携带者,通常认为该基因促进Aβ肽沉积为斑块。由于APP基因在21染色体的过表达,唐氏综合征患者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人群。相反的,预防β分泌酶分解APP的保护性基因突变将使Aβ产生下降,从而减少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率。但是Aβ与脑萎缩无明显性关系,且类早发阿尔茨海默病样神经退行性变患者中不易发现Aβ。 阿尔茨海默病另一个特征——神经原纤维缠结,由不可溶性纤维蛋白tau引起。tau稳定微管,从而进一步维持相互联系的神经元轴突的稳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及tau过磷酸化是第二个假设发病基因。过磷酸化tau可弱化轴突,使其与微管不能连接,也可形成蛋白肌丝,后期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神经原纤维缠结与神经元丧失及认知状态的相关性较淀粉样斑块更为密切。 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三个也是最古老的假说是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较无痴呆人群脑内乙酰胆碱含量较少。通常认为由于产生释放乙酰胆碱至皮层的基底核退行性病变所致。细胞层面,通常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