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化学-所有作业答案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化学-所有作业答案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化学-所有作业答案

绪论部分:

2、简述环境问题的分类?(10分)

答: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和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很难截然分开,它们之间常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4、什么是环境化学,学习环境化学有什么意义?(10分)

答: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意义:用来掌握污染来源,消除和控制污染,确定环境保护决策,以及提供科学依据诸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5、简述环境化学的分支学科。(10分)

答:主要包括6类。

①环境分析化学:是研究化学品的形态、价态、结构、样品前处理和痕量分析的学科。

②环境污染化学: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元素循环的化学过程。

③污染控制化学:主要研究与污染控制有关的化学机制及工艺技术中化学基础性问题。

④污染生态化学: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产生生态效应的化学过程的学科。

⑤环境计算化学:主要利用有效的数学近似以及电脑程序计算分子的性质。

⑥环境生物化学:是研究环境化学品对生命影响的学科。

第一章:

1、地球环境主要由哪些圈层构成?英文单词?各之间有什么联系?各有哪些性

质?(10分)

答:地球环境主要由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土壤圈(pedosphere)、岩石圈(lithosphere)和生物圈(biosphere)构成。

联系: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环境系统,每个圈层都离不开太阳所提供的能量,这几个圈层密切联系,相互作用,不停的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维持着动态的自然平衡,使地球及其生物得以生存、繁衍和发展。

性质:

①大气圈:是地球生物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不仅是生命所需的要素,而且也参与地

球表面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空气垂直分布不均匀,大气的温度和密度等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分布,有大气温度层结和密度层结。

②水圈:是参与生命形成过程及其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是组成地球外壳最基

本的自然圈层之一,处于连续的运动状态中。

③土壤圈:一般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

机界的中心环节。

④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是地球上

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⑤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其板块的运动与岩石的形成与演化有密切联系。

2、环境介质、相的概念,连续和非连续的介质,对于污染物的运动变化有哪些

影响?(10分)

答:环境介质:某一具体的环境单元世界,可看作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部分组成,其中有形的物质部分。

相:系统中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均匀的部分。

连续的介质使污染物的运动变化有一定方向性,污染物运动加快;非连续介质使污染物运动变化没有方向性,可吸附污染物使其运动发生改变,减缓污染物运动。

3、区分大气和空气的概念,各自对应哪个英文单词?(10分)

答:大气(atmosphere):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是各种固体或液体均匀地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分散体系,自然状况下,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颗粒物或杂质组成。

空气(air):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为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有N2和O2,以及少数的惰性气体等。

4、什么是大气温度层结?各层结的特点如何?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各能到达

哪些层结?(10分)

答:大气温度层结:静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其动力是地球自转作用和对太阳辐射吸收的不同。

根据大气的温度层结、密度层结和运动规律,大气可分为:

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气体垂直运动剧烈,含有全部的大气质量的3/4的大气和全部水汽,大气中绝大多数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保持不变或稍有上升,高度为15-35 km 范围内存在一臭氧层。该层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小,只能随地球自转而产生平流运动。平流层内水汽和尘埃都很少,几乎没有天气现象出现。

中间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

热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上升,层内空气稀薄,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逸散层:空气更为稀薄,地球引力小,大气质点向星际空间逃逸。

λ<100nm:太阳辐射到达热层;

200nm<λ<300nm:太阳辐射到达中间层;

λ>300nm:太阳辐射到达对流层。

5、简述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分类。(10分)

答:来源:分为两种,一是天然来源,二是认为来源。

天然来源包括地面扬尘、海浪溅出的泡沫、火山灰、森林火灾、宇宙陨星尘埃

等。

人为来源包括飞灰和气态污染物等。

分类:①按来源分:天然来源颗粒物、人为来源颗粒物。

②按存在形态分:液态颗粒物、固态颗粒物、液固混合颗粒物。

③按形成方式分:一次颗粒物、二次颗粒物。

④按组成分:无机颗粒物、有机颗粒物。

⑤按粒径分:总悬浮颗粒物、降尘、飘尘、可吸入颗粒物及呼吸性颗粒物。

1、臭氧是如何生成和损耗的(天然和人为因素)?(8分)

答:臭氧存在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之间,臭氧的生成是由于平流层中氧气光解的结果。臭氧的天然来源为:

O2 + hv →O + O (λ < 243 nm)

2O + 2O2 +M →2O3 + M

总反应为:3O2 + hv →2O3

臭氧形成的人为来源: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光解形成的氧原子与氧气结合生成臭

氧。复印机、高压电线释放物等都可以形成臭氧。

NO2 + hv →NO + O (λ < 420 nm)

O + O2 +M →O3 + M

臭氧在正常情况下的耗损:臭氧的消耗过程,主要为吸收紫外光而光解和与氧原子反

应生成氧气。

O3 + hv →O2 + O

O3 +O →2O2

正常情况下,臭氧的生成和耗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非正常情况下:由于水蒸气、NOx、氟氯烃等污染物进入平流层,它们能加速臭氧耗损过程,破坏臭氧层的稳定状态。

Y+O3→YO+O2

YO+O→Y+O2

总反应为:O3+O→2O2

其中:Y = NO X (NO, NO2); HO X (H, HO, HO2); ClO X (Cl, ClO)

2、什么是温室效应?大气中有哪些温室气体?(6分)

答:大气中的CO2、CH4等气体可以强烈地吸收红外辐射,起到了单向过滤作用,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在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大气中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氮氧化物、臭氧,还有水,一氧化碳等。3、试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6分)

答: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其中,自然原因主要是自然的气候波动,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

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影响:①对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引起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

从而引起自然资源变化和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生态环境破坏。

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由于环境变化,自然资源条件变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

生活。如人体健康、产业领域、居住环境的变化。

4、Deduce the formulas for the compounds with the following code numbers:

(4分)

(1) 12; (2) 113; (3) 123; (4) 134

答:(1) 12+90=102 表示1个碳,0个氢和2个氟,非碳原子总数2n+2=4,氯原子个数:

4-(0+2)=2,所以分子式:CF 2Cl 2

(2) 113+90=203 表示2个碳,0个氢和3个氟,非碳原子总数2n+2=6,氯原子个数:6-(0+3)=3,所以分子式:C 2F 3Cl 3

(3) 123+90=213 表示2个碳,1个氢和3个氟,非碳原子总数2n+2=6,氯原子个数:6-(1+3)=2,所以分子式:C 2HF 3Cl 2

(4) 134+90=224 表示2个碳,2个氢和4个氟,非碳原子总数2n+2=6,氯原子个数:6-(2+4)=0,所以分子式:C 2H 2F 4

5、Deduce the code numbers for each of the following compounds (3分)

(1) CH 3CCl 3; (2) CCl 4; (3) CH 3CFCl 2

答:(1) 2个碳,3个氢和0个氟,所以代码为:230-90=140;

(2) 1个碳,0个氢和0个氟,所以代码为:100-90=10;

(3) 2个碳,3个氢和1个氟,所以代码为:231-90=141。

6、举例说明怎样表示大气中的气体与同种气体在溶液中的平衡?(5分)

答:大气中的气体分子与溶液中相应的同种气体分子之间的平衡可以表述为:

G(g) G(aq)

大气中的气体与溶液中同种气体间的平衡为:

[G(aq)] = K H ×p G

[G(aq)]-气体在溶液中的浓度(mol/L);

K H -气体在一定温度下的亨利定律常数(mol/L ·Pa)

p G -气体在大气中的分压(Pa)

举例:CO 2在干燥空气中的含量为 0.0314% ,水在25℃时的蒸汽压为0.03167 × 105 Pa ,CO 2的亨利定律常数为3.34 × 10-7 mol/L.Pa 。则CO 2在水中的浓度为:

7、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与危害。(8分)

答:定义:人类活动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导致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即为水体富营养化。

机理:由于污染物质排入水体湖泊、河口、海湾等,引起水化学失衡,藻类和浮游生物大量增殖,溶解氧量下降,最终导致鱼类及其它生物死亡、生态紊乱以及内源营养物质释放。

)

mol/L (510028.18.3081034.3CO H )]aq (2CO [)Pa (8.30%0314.0)51003167.0100130.1(CO 252-?=?-?=?==??-?=p K p

危害:(1)水体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可以阻塞水道,缩小鱼类生存空间,水体变色、透明度降低,其分泌物引起水臭,给水处理造成各种困难;更重要的是富营养化还可

能破坏水体中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

(2)水体富营养化后,藻类繁生将使有机物生成速度远远大于其消耗速度,积累大量的有机物。其后果是促使细菌类微生物繁殖,加快异氧生物的生长,使水体

耗氧量增加。富营养化引起有机体大量生长,反过来又会使某些藻类、植物及

水生生物、鱼类趋于衰亡,以致绝迹。这些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

程中,又把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

利用。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也很难自净

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8. 分别论述封闭和开放水体系中的碳酸平衡过程。(5分)

答:水体中存在CO2,H2CO3,HCO3-,CO32-四种化合态。因为H2CO3含量极低,故把CO2和H2CO3合并H2CO3*。

则水中存在的平衡体系为:

以上讨论未考虑CO2与大气交换过程,故属于封闭的体系。

以下考虑CO2在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时(开放体系):

2

22222

CO H 221

CO H 021T -23CO H 1CO H 011T -3CO H 002T CO H 2]H []CO []

H []HCO [1/)]aq (CO [)]aq (CO [p K K K p K C p K K p K C p K C p K ?=?=?=?=?=?=?=

=?=++αααααααα

9. 什么是天然水酸度和碱度?如何计算?和pH 有什么关系?(10分)

答:碱度: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H +

的物质总量。

总碱度 = [HCO 3-] + 2[CO 32-] + [OH -] – [H +]

酚酞碱度= [CO 32-]+ [OH -]-[H 2CO 3*]- [H +]

苛性碱度= [OH -]-[HCO 3-]-2[H 2CO 3

*]-[H +] 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 +或经水解能产生H +的物

质总量。包括强酸、弱酸、强酸弱碱盐等。

总酸度=[H +]+[HCO 3-]+2[H 2CO 3

*]- [OH -] CO 2酸度=[H +]+[H 2CO 3*]- [CO 32-]-[OH -]

无机酸度=[H +]-[HCO 3-]-2[CO 32-]-[OH -]

与pH 关系:pH=-lg[H +],即pH 是[H +]的负对数。 10. 论述土壤的组成和性质。(10分)

答: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固相指土壤矿物质(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两者占土壤总量的90~95%。液相指土壤水分及其可溶物,两者合称为土壤溶液。气相指土壤空气。土壤中还有数量众多的细菌和微生物,一般作为土壤有机物而视为土壤固相物质。土壤矿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占土壤固体总量的90%以上。它源于岩石的风化作用,在大小和组成上复杂多变。土壤矿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土壤有机质概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是土壤的固相组成部分。约占土壤固体总重量的1%-10%,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这些水充当了土壤中所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对于岩石风化、土壤形成、植物生长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土壤空气也是土壤的重要组分之一。土壤空气来源大气,它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孔隙中,它对土壤微生物活动、营养物质的转化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有重大的作用。总体来看,土壤空气和大气的主要成分都是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土壤中生活着一个生物群体,它们不但积极参与岩石的风化作用,并且是成土作用的主要因素。土壤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

土壤具有如下性质:

(1)土壤吸附性。土壤胶体以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带电性、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以及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作用,使土壤具有吸附性。

(2)土壤酸碱性。由于土壤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存在着各种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因而土壤表现出不同的酸碱性。根据土壤中氢离子的存在方式不同,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

(3)土壤的缓冲性能。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其中土壤溶液中的各种弱酸及盐类,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缓冲体系。

(4)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反应是土壤中无机物和有机物发生迁移转化并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的化学过程。

11、名词解释:原生矿物、次生矿物、腐殖质、双电层及热力学电位、电动电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酸度、活性酸度、潜性酸度、代换性酸度和水解酸度。(14分)

答:原生矿物:各种岩石(主要是岩浆岩)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而形成的物质,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都没有改变。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所改变。

腐殖质:腐殖质是生物体物质在土壤、水和沉积物中转化而成,是一种带负电的高分子弱电解质,分子量300-30000,一般根据其在碱和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划分为三类:腐殖酸、富里酸、腐黑物。

双电层:土壤胶体具有双电层,微粒的内部称为粒核,一般带负电荷,形成一个负离子层(决定电位离子层),其外部由于电性吸引,形成一个正离子层(反离子层,包括非活动性离子层和扩散层),合称为双电层。

热力学电位:决定电位层与液体间的电位差通常叫做热力学电位,在一定的胶体系统内它是不变的。

电动电位:非活动离子层与液体之间的电位差。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的全部阳离子总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

盐基饱和土壤: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均是盐基离子,且已经达到吸附饱和时的土壤。盐基饱和度: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为盐基饱和度。

土壤酸度:土壤溶液中H+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以分为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

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为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当这些离子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中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

代换性酸度:用过量中性盐(如NaCl或KCl)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和Al3+发生离子交换作用,而表现出的酸度。

水解酸度:用弱酸强碱盐(如乙酸钠)淋洗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可以将土壤胶体吸附的H+和Al3+ 代换出来,同时生成某弱酸。此时测定的弱酸的酸度为水解性酸度。

12. 环境污染物如何分类?主要来源?(9分)

答:定义: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分类:

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按污染物的类型可分为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来源:

工业(如“三废”,有毒有害化学品等);

农业(如农药、化肥等);

生活(如固体废物、废水、废气);

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中排放的汽车尾气、废油等)。

13. 各环境介质中的典型化学污染物有哪些?来源?(12分)

答:(1) 空气中典型化学污染物

SO2(主要来源于煤的燃烧)、NOx(如NO,NO2等,主要来源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及汽车尾气)、CO和CO2(来源于煤的燃烧,汽车尾气)、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如烷烃、烯烃、芳烃,化石燃料的燃烧)、颗粒物、以及室内家俱装饰释放的甲醛、多环芳烃(PAHs)、多溴联苯醚(PBDEs)等。

(2) 水中典型的化学污染物

好氧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等。

有毒有机物:农药、表面活性剂、芳烃、药物等。

金属离子、无机物:汞、铅、镉、铬、砷、氰化物等。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

(3) 土壤中典型的化学污染物

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

其他:污水灌溉、干湿沉降等。

第二章:

1. 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相中的污染物可以发生哪些迁移行为?

答: (1)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a风力扩散:由外摩擦力介入而产生的风因流经起伏不平的地形而具有湍流性质,使得由风力携带的污染物在较小范围内向各个方向扩散。风力越大,污染物沿下风向扩散的越快。b气流扩散:稳定大气不产生气流,而大气稳定度越差,气流越剧烈,污染物在纵向的扩散越快。

c干沉降:大气污染物通过重力沉降或被地面建筑物、树木等阻留从而沉积在地面的过程,或者进入人或其他动物呼吸道(器官)并积留的过程。

d湿沉降:大气中所含污染物气体或微粒物质随降水过程(雨水、雪等)降落并积留在地表的过程。

(2) 水中污染物的迁移:

a水流推移作用: 污染物在水流作用下发生的迁移运动。

b分散作用:

包括:①分子扩散:由污染物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

②湍流扩散:湍流流场中,污染物质点之间及污染物质点与水分子之间由于各自的

不规则运动而发生相互碰撞、混合。

③弥散:是由于水体横断面上的实际流速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c重力沉降:吸附于水体颗粒物上的污染物可以发生物理性重力沉降或胶体颗粒沉降。

d吸附和分配:天然水体是一个巨大的分散体系,其中的分散物质包括各种溶解态的离子和分子、胶体粒子、悬浮粒子以及较大的粗粒子等。这些粒子可以吸附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质,明显影响着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状态和迁移转化规律。

e挥发:水体中污染物向大气迁移的重要过程,是在水-空气界面进行的物理迁移过程。(3) 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

a挥发;b分配;c淋溶、渗滤;d植物吸收;e土壤扩散

(4) 生物相中污染物的迁移:

a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

b生物富集、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

c植物提取、植物转运、植物固定、植物挥发以及根际效应。

2. 如何基于双膜理论,推导水中污染物的挥发动力学表达式?

双膜理论:该理论认为:化学物质从水中挥发时,必须克服来自近水表层和空气层的阻力。这种阻力控制着化学物质由水向空气迁移的速率。

假设:a 膜层以外的气液相主体,由于流动的充分湍动,分压或浓度均匀化,无分压或浓度梯度,故无传质阻力。

b 相界面气/液达到平衡,无传质阻力。浓度差存在气膜(p i- p)和液膜(c-

c i)内,

故全部阻力存在两膜内。

c 在气液两相接触面附近,分别存在着呈滞流流动的稳态气膜与液膜。在此滞膜层内传质严格按分子扩散方式进行,膜的厚度随流体流动状态而变化。

d 在气液膜层内,浓度梯度在两个层中的分布是线性的,而在有效膜层以外,浓度梯度消失。

推导:

3. 什么是干、湿沉降?酸雨的形成原因?确定降水的pH背景值,需要考虑哪

些因素?

(1)干沉降(Dry Deposition):大气中的污染气体和气溶胶等物质随气流的对流、扩散作用,被地球表面的土壤、水体和植被等吸附去除的过程。

湿沉降(Wet Deposition):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湿沉降对气体和颗粒物都是最有效的大气净化机制。包括雨除(Rainout)和冲刷(Washout)。

(2)酸雨形成原因:

a酸性是大气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综合效应。酸雨中含有许多无机酸(硫酸和硝酸)和有机酸(甲酸和乙酸等),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为硫酸。

b酸雨的形成过程为:SO2+[O]→SO3

SO3+H2O→H2SO4

SO2+H2O→H2SO3

H2SO3+[O]→H2SO4

NO+[O]→NO2

2NO2+H2O→HNO3+HNO2

c自然因素(火山爆发)和人为因素(含硫化物燃料燃烧等)排放到大气中的SO2和NO X经氧化后溶于水形成硫酸、硝酸和亚硝酸等致酸性物质,这是造成降水pH降低的主要原因。

d许多气态或固态物质进入大气对降水pH也会有影响。大气中存在大量的固体颗粒物使降水具备了凝结核。大气颗粒物中许多金属如锰、铜和钒等是酸性气体氧化的催化剂,可以形成更多的酸性物质。

e封闭的地形。在通风条件不好的封闭地区,风速小,空气的流动性差,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如果空气中酸性污染物的含量过多的话,易形成酸雨。

(3) 确定降水的pH背景值,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a大气中CO2以及各种酸性和碱性气体以及气溶胶物质的含量;

b天然来源的强酸;

c大气中的碱性尘粒和其他碱性气体(如NH3);

d地区自然条件(如地质、气象、水文等的差异)。

4. 表征有机污染物多介质分配的参数有那些?如何定义?

答:表征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沉积物、水、空气以及生物体中多介质分配行为的参数有:(1) 土壤(沉积物)有机碳吸附系数(K OC):K oc=K p/X oc,K p=C s/C w,其中C s和C w分别表示污染物在土壤(沉积物)和水中达到平衡时的浓度,K p为分配系数,X oc为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

(2)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 OW):分配平衡时,某一有机化合物在辛醇相中的浓度(C O)与其在

水相中非离解形式浓度(C W)的比值;

(3) 水溶解度 (S W):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溶解在单位量的纯水中的最大量;

(4) 正辛醇/空气分配系数(K OA):分配平衡时,某一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中的浓度与空气中该化合物浓度的比值;

(5) 空气颗粒物/空气分配系数(K P):某有机物在单位浓度TSP中颗粒物中的浓度与在空气相中的浓度的比值(单位:m3/μg);

(6) 蒸气压:某物质,当气相与其纯净态(液体或固体)达到平衡时的气压。

5. 根据电中性原理,计算降水的pH。

电中性原理:

溶液一定是电中性的,即阳离子所带电荷总量与阴离子所带电荷总量一定相等。由于降水要维持电中性,如果对降水中化学组分作全面测定,最后阳离子的浓度之和必然等于阴离子的浓度之和。

计算:

在未被污染的大气中,可溶于水且含量比较大的酸性气体是CO2,如果只把CO2作为影响天然降水pH的因素,根据CO2在全球大气浓度330 mL/m3与纯水的平衡,可以求得降水的pH 背景值。

解得pH = 5.6。

6. 理解并论述线性溶解能关系(LSER)。

答:线性溶解能关系即Linear Solvation Energy Relationships, 简写为LSER。

Kamlet 等人的研究表明,溶解包括三个与自由能有关的过程:

(1)在溶剂中形成一个可以容纳溶质分子的空穴;

(2)溶质分子互相分离并进入空穴;

(3)溶质与溶剂间产生吸引力;

SP =SP0+ 空穴项 + 偶极项 + 氢键项

SP代表溶解度或与溶解、分配有关的性质 (例如水溶解度、有机溶剂/水分配系数、生物组织间分配系数等),常以某一测得值的对数表示;

SP0代表模型中的常数项;

空穴项描述在溶剂分子中形成空穴时的吸收能量效应;

偶极项表示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偶极-偶极和偶极-诱导偶极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常常是释放能量的;

氢键项表示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氢健作用,这种作用也是释放能量的。

7. 论述在哪些环境介质中,污染物可以有哪些吸附分配行为。

(1)吸附(adsorption):溶质在界面层浓度升高的现象。

分配(partition)作用:物质在两种环境介质(Phase, media)之间迁移,最后达到平

衡的现象。

(2)吸附分配作用的类型包括:

a水体颗粒物-水;b水体沉积物-水;c大气颗粒物-空气;d土壤-水;

e土壤-空气;f植物-空气;g水-空气;h水-脂相等等。

(3)吸附分配行为的机理分为: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以及专属吸附。

a表面吸附:由于颗粒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颗粒物表面积越大,所产生的表面吸附能也越大,颗粒物的吸附作用也越强,它属于物理吸附;

b离子交换吸附:由于环境中大部分以胶体形式存在的颗粒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它属于物理化学吸附。

c专属吸附:是指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专属吸附不但可使表面电荷改变符号,而且可以使离子化合物吸附在同号电荷表面。在水环境中,配合离子、有机离子、有机高分子和无机高分子的专属吸附作用特别强。

第三章:

1. 重金属类污染物在环境中可以发生哪些迁移和转化行为?

答:重金属类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有:它们在环境中可以以游离态形式溶解,非溶解的可以挥发进入另一环境介质,也可以与某些物质形成沉淀,也可以发生氧化与还原作用,同时也可以与环境介质中某些物质形成配合物,还可以被动植物摄取,沿食物链进行迁移,难降解的物质可以富集在生物体内,同时重金属类物质还可以经过烷基化,吸附和淋溶作用在环境中进行迁移和转化。

2. 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理化参数有那些?

答:共有12个参数,分别是:

(1)土壤(沉积物)有机碳吸附系数(K oc):K oc= K p/X oc,K p=C s/C w,其中C s和C w分别表示污染

物在土壤(沉积物)和水中达到平衡时的浓度,K p为分配系数,X oc为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

(2)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 OW):分配平衡时,某一有机化合物在辛醇相中的浓度(C O)与其在水

相中非离解形式浓度(C W)的比值。

(3)水溶解度 (S W):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溶解在单位量的纯水中的最大量。

(4)正辛醇/空气分配系数(K OA):分配平衡时,某一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中的浓度与空气中该

化合物浓度的比值。

(5)空气颗粒物/空气分配系数(K P):某有机物在单位浓度TSP中颗粒物中的浓度与在空气相

中的浓度的比值。

(6)蒸气压P :某物质,当气相与其纯净态(液体或固体)达到平衡时的气压。

(7)酸解离常数K a :定义为a [H ][A ][HA]

K +-=(对反应HA A H -+?+),为了表示方便,K a 通常以负对数的形式表示,即表示成p K a 。书146页

(8)碱解离常数K b :定义为b [BH ][OH ][B]

K +-=(对反应H B BH +++?),为了表示方便,K b 通常以负对数的形式表示,即表示成p K b 。书146页

(9)水解速率常数k T :它实际上是某pH 条件下的准一级水解反应速率常数,包括中性水解速

率常数、强酸和强碱催化水解速率常数以及普通酸、普通碱催化水解速率常数等的贡献。k T 的表达式可以简化为T A N B [H ][OH ]k k k k +-=++或者

T A N B w [H ]/[H ]k k k k K ++=++,其中K w 为水的离子积常数;k A 、k B 、k N 分别为酸性催化、碱性催化、中性过程的二级反应水解速率常数,可以由实验测得。书149页

(10)气相中有机污染物与·OH 的反应速率常数k OH :k OH 是表征有机污染物在大气中归趋的重

要参数。书152页

(11)水相中有机污染物被·OH 氧化降解的反应速率常数k OH :k OH 是表征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

中的环境行为的基础数据。书155页

(12)微生物降解速率常数k b :b d[C][C]d[]

k t -= ,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k b 越大,降解半衰期越短,微生物降解能力越强。书156页

3. 简述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环境行为及其参数。

答:环境行为分为迁移行为和转化行为。

其中,迁移行为包括挥发、吸附和分配等。

①挥发:只污染物从水相、土壤相或植物相中迁移到气相的过程。与其相关的参数为挥发速率常数K v 。

②吸附和分配:吸附是指溶质在界面层浓度升高的现象;分配是指物质在两种不同环境介质间迁移,最后达到平衡的现象。与其相关的参数主要有土壤(沉积物)有机碳吸附系数K oc 、水溶解度S w 、蒸气压P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 ow 、正辛醇/空气分配系数K oa 。

转化行为分为以下几种:

①光化学反应:主要参数为量子产率和速率常数。

②酸碱解离反应:主要参数为酸碱解离常数。

③水解反应:主要参数为水解速率常数。

④自由基或活性氧引发的氧化降解反应:主要参数为在气相或水相中有机污染物与·OH 的

反应速率常数。

⑤生物降解反应:主要参数为微生物降解速率常数。

4. 什么是光化学反应? 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光化学反应(photochemical reaction ):是物质(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所引发的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的化学反应。

1、光解

①光解生成自由基

醛和酮分子经230~330 nm 的光照射,可以断裂为两个自由基。

过氧化合物中的O-O 键和脂肪偶氮化合物R'-N=N-R 中的C-N 键也可以发生这种类型的反应。R'-N=N-R 光解可以产生稳定的产物N2,可以生成大量的R ·自由基。

②光解生成小分子

醛分子经光照射后还可以分裂为两个小分子:

2、分子内重排

在某些情况下,化合物在吸收光量子后能够引起分子内重排。例如,邻硝基苯甲醛吸收光能后,可发生如下反应:

邻硝基苯甲醛

3、光致异构化

某些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能后,可发生光致异构化反应,例如

4、摘取氢的反应

当溶解在异丙醇溶液中的二苯酮受到光的照射时,激发三线态的二苯酮可以抽取异丙醇分子

R O

H hv R H + CO

CHO NO 2COOH

NO hv C C H H C 6H 5C 6H 5hv C C H C 6H 5H 6H 5C C H H COOH HOOC hv C

C H COOH H

上的α氢,这是一个摘取氢的反应,即:

5、光致聚合反应

光致聚合反应实际上也是环加成反应,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可以经光照生成二聚体。另外,环境中八氯代二苯并二噁英的一个重要来源为大气液滴中五氯苯酚的光化学合成,反应如下:

PCP Octachlorodibenzo-p -dioxin (OCDD)

6、光敏化反应

在光化学反应中,某些化合物能够吸收光能,但自身并不参与反应,而把能量转移给另一化合物,使之成为激发态参与反应,这样的反应成为光敏化反应。吸光的物质称为光敏剂(S ),接受能量的化合物称为受体(A )。光敏化反应可表示为:

10S()S()S h S γ+→

11S()S()S T → 系间窜跃

1001S()A()S()A()S S S T +→+ 能量转移

1001S()A()S()A()T S S T +→+ 能量转移

1A()T →参与反应

5. 简述光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

答:原子和分子可以平动,分子还可以振动和转动,每一种运动都有一定的能量,这种能量是不连续的。电子吸收一定能量后,可以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根据分子轨道理论,电子在轨道中的分布服从Pauli 不相容原子和能量最低原子。

一个分子有多少原子价电子轨道就

C 6H 5C O C H hv C H C O C H H 5C O C 6H 56H 5C OH C 6H 5C 6H 5CH OH

C 6H 5Ph C OH C Ph Ph Ph OH (Ph = C 6H 5)异丙醇1Cl OH Cl Cl Cl O O Cl Cl Cl

Cl Cl Cl Cl

有多少个分子轨道,分子轨道有不同能级,只有与能级间能量差相近的光子才能被粒子吸收。分子轨道粒子吸收光子而从基态变为激发态,电子激发类型为σ-σ* ,n-σ* ,π-π*和 n-π*,并遵守朗伯-比尔定律。跃迁和激发是两种主要形式。

6. 简述光物理过程和光化学过程

答:光物理过程:激发态物质回到较低能级或激发态过程。包括振动驰豫、内部转变、辐射荧光、系间窜越,辐射磷光、热失活和能量转移。

其中振动驰豫主要是指:在较高能级上的分子,可以通过碰撞释放能量而回到能量较低的振动态的过程。内部转变是指电子从激发单线态回到基态,同时释放热能的过程。激发单线态的电子具有不同振动能级的基态位置,发出紫外或可见光。系间窜跃是电子从激发单线态回到较低的激发单线态轨道,并发生自旋反转的过程。辐射磷光:处于某一时刻状态的分子回到基态,同时释放光能的过程。热失活是指氧、一氧化氮等分子与激发态分子相碰撞,使能量以热的形式耗散。能量转移使指激发态分子与分子相碰撞,使另一个分子成为激发态的过程。

光化学过程:激发态分子通过各种反应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光化学过程包括单分子反应(光解、分子内重排、光致异构化),双分子反应(摘取氢和光致聚合)

在某些情况下,化合物在吸收光量子后能够引起分子内重排和异构化反应。而某些羰基化合物容易发生摘氢反应和光致聚合反应。

7. 简述光化学的基本定律。

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被体系吸收的光,对于产生光化学反应才是有效的。该定律指出,照射在反应体系中的光,必须在能量或波长上满足体系中分子激发的条件,否则将不能被分子所吸收。但应指出的是,即使照射光的能量满足激发所需,若未被体系中的分子所吸收,则光照同样不能引发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第二定律:分子吸收光的过程是单光子过程。这一定律简单地说,就是每个分子只能依靠吸收一个光量子而达到它的激发态。在普通光照射的情况下,该定律是适用的。化学物种吸收光子后,所产生的光物理或光化学过程的相对效率可用量子产率表示,其定义式为:

如果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具有发生,则∑Φi =1,即所有初级过程的量子产率之和必定等于1。

8. 影响污染物直接光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直接光解速率常数的计算公式为:

)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吸收光子数目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子数目过程所产生的激发态分

??=i i φλ

λλ

λεI l .k ∑=φ3032

可以看出直接光解速率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光解量子产率:光化学反应的量子产率表示发生光化学反应的物质对光子的利用效率。 ②摩尔吸光系数;它表示物质对某一波长光的吸收特性,因而是鉴定化合物的重要依据。该值越大,表示物质对某一波长光的吸收能力越强。

③光强

④光程

其中,光程和光强主要反映了环境条件的影响;量子产率和摩尔吸光系数则说明:分子的本质特征是决定其能否光解及光解速率大小的内因。

9. 简述光催化反应原理。

答:定义:光催化降解指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有机物的降解(分解)反应。通常是催化剂吸收光子,通过链式反应,生成强氧化性/还原性的自由基,导致物质降解。

光催化反应的原理:半导体是一种活性粒子,含有能带结构。当半导体催化剂受到能量大于其禁带宽度的光辐射时,价带里的电子被激活进入导带,同时在价带区形成空穴。电子具有高活性的还原位能而空穴具有高活性的氧化位能,从而可在半导体表面诱发一个催化反应。书112页

10. 简述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离解。

(1) 氧分子和氮分子

氧分子的键能为493.8 kJ/mol ,通常认为240nm 以下的紫外光可以引起O 2的分解。

N 2的键能较大,为939.4kJ/mol ,对应的波长为127nm 。

(2) 臭氧的光离解

臭氧吸收1180 nm 以下的光就可以离解,但主要吸收290 nm 以下的光,较长波长的光可能进入对流层和地面。

(3) NO 2的光离解

NO 2的键能为300.5 kJ/mol ,是城市大气中的重要吸光物质,在290-410 nm 有吸收。

O 2+ hv O + O λ< 240 nm N 2+ hv N + N

在上层大气中λ<< 120 nm O + O 2+ M O 3+ M

低于1000 km 的大气中,碰撞反应O 3+ hv O + O 2λ< 290 nm M

O M O O O NO 420NO 322+→+++?????→?<+nm hv λ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自测练习题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自测练习题 第十章:固体结构 一、判断 1、固体物质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仅依据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半径的相对大小即可决定晶体的晶格类型。. ............................. ............................. ............................. ................................ (×) 3、自然界存在的晶体或人工制备的晶体中,所有粒子都是按照一定规律有序排列的,没有任何缺陷。............................. ............................. ..................................(×) 4、在常温常压下,原子晶体物质的聚集状态只可能是固体................................(√) 5、某物质可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晶体,这种现象叫做类质多晶现象。........(×) 1、√ 2、× 3、× 4、√ 5、× 二、单选题 1、下列物质的晶体结构中既有共价键又有大p键和分子间力的是....................(C) (A) 金刚砂;(B) 碘;(C) 石墨;(D) 石英。 2、氯化钠晶体的结构为.... ............................. ......................................................(B) (A) 四面体;(B) 立方体;(C) 八面体;(D) 单斜体。 3、下列各组离子中极化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B) (A) Si4+ > Mg2+ > Al3+ > Na+;(B) Si4+ > Al3+ > Mg2+ > Na+; (C) Si4+ > Na+ > Mg2+ > Al3+;(D) Na+ > Mg2+ > Al3+ > Si4+。 4、在离子极化过程中,通常正离子的主要作用是................................................(A) (A) 使负离子极化;(B) 被负离子极化; (C) 形成正离子时放热;(D) 正离子形成时吸收了负离子形成时放出的能量。 5、下列两组物质: ① MgO、CaO、SrO、BaO ② KF、KCl、KBr、KI 每组中熔点最高的分别是............. ............................. ...........................................(D) (A) BaO 和KI;(B) CaO 和KCl;(C) SrO 和KBr;(D) MgO 和KF。 1、C 2、B 3、B 4、A 5、D 三、填空题 1、指出下列离子的外层电子构型的类型: Ba2+ __2__ e-;Mn2+ __9~17__ e-;Sn2+ _18 + 2_ e-;Cd2+ _18_ e-。 2、钾原子半径为235 pm,金属钾晶体为体心立方结构。试确定每个晶胞内有__2_个原子,晶胞边长为__543__pm,晶胞体积为__1.60 ×10-22_cm3,并推算金属钾的密度为__0.812__ g·cm-3。(钾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1) 3、试判断下列各组物质熔点的高低(用">"或"<"符号表示): NaCl __>__RbCl,CuCl__<__NaCl,MgO __>__BaO,NaCl__>__MgCl2。 4、氧化钙晶体中晶格结点上的粒子为_ Ca2+_和_ O2-_;粒子间作用力为_离子键_,晶体类型为__离子晶体__。 1、2;9~17;18 + 2;18。 2、2;543;1.60 ×10-22;0.812。 3、>;<;>;>。 4、Ca2+;O2-;离子键;离子晶体。 第十一章:配合物结构 一、判断

大连理工大学物化

大连理工大学一九九一年硕士生入学考试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试题 一、是非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认为正确的用“+”号;错误的用“-”号,于各小前括弧内: ()1、非气体卡诺循环的熵变ΔS≠0 ()2、理想气体的绝热节流膨胀的ΔH=0 ()3、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基元反应。 ()4、催化剂能显著加速化学反应,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 ()5、油包水型的乳状液用O/W符号表示。 ()6、光化反庆量子效率φ只能等于1。 ()7、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时,要用交流电源。 二、填空题(包括8小题,共30分。除已标明分数的小题外,前面5小题中都是每空1分) 1.链锁反应的三个基本环节是:(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 2.一定温度下,弯曲液面的蒸气压P凸,P凹,P平三者从大到小的次序为_______________ 3.玻尔兹曼(Boltzmann)分布律是=_________式中q=___________称为____________ 4.能量零点的不同选择对配分函数及物系内能的数值__影响;而对物系的熵值及热容C V__影响。(此题空中只填“有”或“无”字样。) 5.恒温浴是一种以液体为介质的恒温装置,包括浴槽、电热器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部分。 6.(4分)做化学动力学实验时,既可以用化学法(直接测量反应体系中某物质在不同时刻的浓度或含量),也可以用物理法(通过测量反应体系在不同时刻的物理性质,如重量、压力、电导、旋光度……等,代替浓度的测量)。你做过的哪个动力学实验用的是物理法?请写出这个动力学实验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所测量的物性质是____________;测量这种物理性质所用的主要仪器或装置的名称是__________。

大连理工大学02-05年硕士招生.环境化学真题

大连理工大学 02/04/05年硕士生入学考试——《环境化学》试题(综合版) 一、填空 1、所谓“三致作用”,通常是指()、()、()。P292 2、所谓(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外来化合物的剂量与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关系。P287 3、Monod方程,里面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思。环化P178 4、可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物称为(飘尘),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P76 5、根据大气温度层结,密度层结和运动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五个层结。P76 6、通常在水中测定有机物的水解是一级反应,有机物【RX】的消失速率可以表示为()。P170公式,看里面的符号代表的意思。 7、二恶英(PCDD)的母体结构是()P311,316;多氯联苯的母体结构是(),农药林丹(丙体六六六)的结构是()P227,请给出一个多环芳烃分子的结构式并命名()。P318 8、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他们的相对含量因时因地而异,土壤固相包括()和()。P200 9、生长代谢P177 10、通常将208-320nm这部分光称为(),这部分紫外光可以导致阳光烧灼和其他的生物效应,在许多污染物(包括大部分日常使用的农药)的直接光解中起主要作用,通常将320-400nm波长范围的光,称为()。(环境化学教程P81) 11、半导体中被价电子占有的能带成为(满带),其最高能级称为(空带)。注:没找到答案,自作答案,仅供参考。 12、所谓自由基,通常指的是(电子壳层外层的不成对电子,具有很高的活性和强氧化作用)。注:没找到答案,自作答案,仅供参考。 13、致突变作用指生物细胞内(DNA)改变,引起遗传特性突变的作用,这一突变作用可以传至后代,致突变作用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两类。 14、环境化学P164,有机物自水中挥发速率的预测方法,公式中的各符号含义。

无机化学知识点摘要大连理工大学第五版

第一章气体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1)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2)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地混合。 (3)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气体的密度比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小很多。 2、理想气态方程:pV=nRT,其中p、V、T分别为一定量气体的体积、压力和热力学温度。R为摩尔气体 常数。在国际单位制中,p以Pa、V以m3、T以K为单位,则R=8.314J·mol-1·K-1。 3、理想气体是一种假想的模型,它忽略了气体本身的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真实气体,只有在 低压高温下,分子间作用力比较小,分子间平均距离比较大,分子自身的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完全微不足道,才能把它近似地看成理想气体。 4、理想气体混合物: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体在同一容器中混合时,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分子本身的 体积和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力都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理想气体混合物。其中每一种气体都称为该混合气体的组分气体。 5、混合气体中某组分气体对器壁所施加的压力叫做该组分气体的分压。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 分压力等于在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6、Dalton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7、Amage分体积定律:混合气体中组分B的分体积V B是该组分单独存在并具有与混合气体相同温度和压 力时占有的体积。 8、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 (1)气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很小的粒子,彼此间的距离比分子的直径大许多,分子体积与气体体 积相比可以略而不计。 (2)气体分子以不同的速度在各个方向上处于永恒地无规则运动之中。 (3)除了在相互碰撞时,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是很弱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 (4)气体分子相互碰撞或对器壁的碰撞都是弹性碰撞。碰撞时总动能保持不变,没有能量损失。 (5)分子的平均动能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9、气体的压力是由气体分子对器壁的弹性碰撞而产生的,是“分子群”对器壁碰撞作用的统计平均的结果。 压力与气体分子每次对器壁的碰撞力和碰撞速度成正比。每次的碰撞力等于分子的质量与分子运动速度的乘积。碰撞速度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和分子的运动速度成正比;分子数越多,分子运动得越快,其碰撞器壁的速度就越大。即气体的压力是由单位体积中分子的数量、分子的质量和分子的运动速度所决定的。 10、分子的平均动能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系统的温度越高。和压力一样,物 体的温度也是大量分子(“分子群”)集体运动产生的总效应,含有统计平均的意义。对单个分子而言,温度是没有意义的。 11、在一定温度下,每种气体的分子速度分布是一定的。除了少数分子的速度很大或很小以外,多数分子 的速度都接近于方均根速度V rms。当温度升高时,速度分布曲线变得更宽了,方均根速度增大,高于这一速度的分子数增加得更多。 第二章热化学 一、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物理化学(下)期末考试A卷

______级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将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题前括号内 ( )1、有两个都是一级的平行反应 A B C 若反应开始时,系统中只具有A ,下列哪个关系式是错误的? (A) k 总=k 1+k 2;(B) E 总=E 1+E 2; (C) C B 2 1c c k k =; (D) 2 12 /12ln k k t 。 +=( )2、质量摩尔浓度为b ,离子平均活度因子为γ±的MgSO 4溶液的活度a B 为: (A )γ±2( b / b )2 ; (B )2γ±2( b / b )2 ; (C )4γ±3( b / b )3 ; (D )8γ±4( b / b )4 。 ( ) 3、在25℃时,21Hg 22++e -→Hg ,E 1= 0.798 V ;Hg 2++2e -→Hg ,E 2= 0.854 V 。 则25℃时,Hg 2++e -→2 1Hg 22+的E 3为: (A)0.910 V ; (B)0.056 V ; (C)?0.056 V ; (D)?0.910 V 。 ( )4、用0.08 mol·dm -3 的KI 和0.1 mol·dm -3 的AgNO 3溶液以等体积混合制成的水溶胶,电解质CaCl 2 ,Na 3PO 4,MgSO 4对它的聚沉能力为: (A )Na 3PO 4 > CaCl 2 > MgSO 4 ;(B ) MgSO 4 > Na 3PO 4 > CaCl 2; (C )Na 3PO 4 > MgSO 4> CaCl 2 。 ( )5、某反应,A →Y ,其速率系数k A =6.93 min -1,则该反应物A 的浓度从1.0mol ?dm -3变到0.5 mol ?dm -3所需时间是: (A) 0.2 min ; (B) 0.1 min ; (C) 1.0 min 。

2013年大连理工分析化学试卷及答案(分为A卷、B卷)要点

大连理工2007年分析化学试卷(A卷)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_____ 级_____ 班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分析试样时,采用仪器分析法得到的相对误差比化学分析法的相对误差大。() 2.测量值与真值的差值称为绝对偏差,其绝对值越小,说明准确度越高。()3.对某试样进行测定,若测定次数一定,则随着置信度的增加,测定结果的置信区间会增大。()4.滴定分析中,终点误差的大小取决于化学反应的完全程度和指示剂选择是否得当。() 5.硼酸是三元弱酸(pKa=9.24),在水溶液中它不可以直接用标准碱溶液进行滴定。() 6.在配位滴定中,在允许滴定的pH范围内,酸效应系数的数值越大,滴定曲线的pM突跃越小。()7.碘量法中的主要误差来源是由于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不稳定,容易与空气和水中的氧反应,使滴定结果偏高。()8.通常玻璃膜电极在使用前需要进行长时间浸泡,这样可以消除不对称电位。() 9.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溶液中F- 时,如果溶液的酸度较高,测定结果将偏低。() 10.在气相色谱法中,试样中各组分能够被相互分离的基础是各组分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 11.某化合物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为2.00104Lmol-1cm-1,它是在1cm厚的比色皿中通过测定0.200 mol L -1的溶液计算得到的。()1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中,待测的金属元素吸收同种元素共振发射线的能量,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产生共振吸收线,其半宽度比发射线的半宽度小。()13.红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中外层电子的跃迁引起的,通过解析红外谱图可以获得基团是否存在的信息。()14.某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易形成氢键的-OH基团,当其溶液稀释后-OH中质子的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则可以推断此化合物易形成分子间氢键。()15.质谱图中强度最大的峰即为待测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下列哪项不可以用来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 A.对待测的试样做对照试验;B.对所用的仪器进行校准; C.增加平行测定的次数;D.对待测的试样做空白试验。 2.对偶然误差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 A.偶然误差是由方法误差引起的; B.试剂纯度不够高可以导致偶然误差;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化学-所有作业答案

绪论部分: 2、简述环境问题的分类?(10分) 答: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和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很难截然分开,它们之间常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4、什么是环境化学,学习环境化学有什么意义?(10分) 答: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意义:用来掌握污染来源,消除和控制污染,确定环境保护决策,以及提供科学依据诸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5、简述环境化学的分支学科。(10分) 答:主要包括6类。 ①环境分析化学:是研究化学品的形态、价态、结构、样品前处理和痕量分析的学科。 ②环境污染化学: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元素循环的化学过程。 ③污染控制化学:主要研究与污染控制有关的化学机制及工艺技术中化学基础性问题。 ④污染生态化学: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产生生态效应的化学过程的学科。 ⑤环境计算化学:主要利用有效的数学近似以及电脑程序计算分子的性质。 ⑥环境生物化学:是研究环境化学品对生命影响的学科。 第一章: 1、地球环境主要由哪些圈层构成?英文单词?各之间有什么联系?各有哪些性 质?(10分) 答:地球环境主要由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土壤圈(pedosphere)、岩石圈(lithosphere)和生物圈(biosphere)构成。 联系: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环境系统,每个圈层都离不开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化学考研试题.doc

大连理工大学一九九二年硕士生入学考试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试题 一、是非题(包括 7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4 分)认为正确的用“+”号;错误的用“-”号,于各小前括号内: () 1、298K时, H2(g)的标准燃烧热与H20(l)的标准生成热数值上相等。 () 2、亨利定律适用于稀溶液中的溶质,而且该溶质在气、液两相中的 分子形态必须相同。 () 3、半径为 r 的球形肥皂泡,所产生的附加压力P=(γ为表面张力 )()4、分子分散体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而胶体分散体系是热力学稳定的体系。 () 5、Boltzmann 分布即是最可几分布,它可以代替平衡分布。 () 6、热电偶的温差电势与热电偶的长度及粗细无关,而与两个接点的 温度差有关。 () 7、在对峙测定原电池电动势的实验中,当调节电位差计的工作电流 时,如果工作电池和标准电池的正负极均接反了,则无论怎样调电阻,检流计 的“光点”总是偏向一方。 二、填空题(包括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6 分) 在各个小题中画有横线处填上答案: 焦-汤系数的定义为μH_______,若某气体的μH<0,则该气体节流后,温度______。 NaHCO3(s)在真空容器中部分分解为 Na2CO3(s),H20(g),CO2(g),达到平 衡时,该体系的相数φ=___;组分数 c=___;自由度数 f =___。 电解质的离子强度定义的I_______, 1mol·kg-1 的 CaCl2水溶液 I=_____ mol·kg-1。0.1mol ·kg-1 的 CaCl2水溶液,离子平均系数γ±=0.219,则其离子平均活度a±=_____。

《环境化学》 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学时32)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以及评价、预防、控制和修复化学物质污染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在能力训练方面强化学生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及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秉承“教为不教、学为会学”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 本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化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考虑到课程学时和与其它课程衔接等因素,本课程只学习该教材的第一至第五章,其它内容,或在本专业其它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可由学生自学。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国内外环境与发展问题、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污染物的分类;掌握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等环境介质的性质。 2.了解化学污染物在大气、水和土壤中发生的主要迁移方式以及影响这些迁移行为的因素;理解迁移过程涉及的动力学方程、基本理论及基本概念;掌握描述吸附、分配行为的理化参数及其环境意义。 3.掌握大气及水体中重要无机污染物转化的基本原理;了解某些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光化学转化行为,掌握光吸收、光物理与光化学过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有机污染物的酸碱解离、水解反应、氧化降解、生物降解等转化行为。 4.掌握外源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代谢及它们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及生态健康效应,了解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 5.了解典型化学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危害及其来源解析方法。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时教学方式对应能力 1 第一章环境介质 及性质 1.自然环境 2.大气圈 3.水圈 1. 讲授地球环境、大气圈、水 圈、土壤圈等圈层的性质 2. 结合案例,讲授环境污染的 成因及污染物的分类 6 课堂讲 授、课堂 讨论、案 例教学、 完成作业 1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5版)(复习笔记 原子结构)

8.1 复习笔记 一、氢原子光谱与Bohr 理论 1.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光谱是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实验基础,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 每种元素的原子辐射都具有由一定频率成分构成的特征光谱,是一条条离散的谱线,称为线状光谱。 每一种元素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子光谱。氢原子光谱的频率的经验公式:,n=3,4,5,615122113.28910()s 2v n -=?-2.Bohr 理论 Bohr 理论(三点假设): (1)核外电子只能在有确定半径和能量的轨道上运动,且不辐射能量; (2)通常,电子处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能量最低——基态;原子获得能量后,电子被激发到高能量轨道上,原子处于激发态; (3)从激发态回到基态释放光能,光的频率取决于轨道间的能量差。 氢原子光谱中各能级间的能量关系式为: 21 h E E ν=-氢原子能级图如图8-1所示。

图8-1 能级间能量差为 H 2212 11 (E R n n ?=-式中,R H 为Rydberg 常数,其值为2.179×10-18 J 。 当时,,即氢原子的电离能。 121n n ==∞或182.17910J E -?=?二、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 1.波粒二象性 微观粒子具有粒子和光的特性,即具有波粒二象性。 微观粒子的波长为: h h mv p λ==式中,m 为实物粒子的质量;v 为粒子的运动速度;p 为动量。

2.不确定原理 Heisenberg 不确定原理: 2h x p π ???≥ 式中,Δx 为微观粒子位置的测量偏差;Δp 为微观粒子的动量偏差。 微观粒子的运动不遵循经典力学的规律。 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是大量微粒运动表现出来的性质,即具有统计意义的概率波。 三、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 1.薛定谔方程与波函数 式中,ψ为量子力学中描述核外电子在空间运动的数学函数式,即原子轨道;E 为轨道能量(动能与势能总和);V 为势能;m 为微粒质量;h 为普朗克常数;x ,y ,z 为微粒的空间坐标。 2.量子数 主量子数n :n =1,2,3…正整数,它决定电子离核的远近和能级。 角量子数l :l =0,1,2,3…,(n -1),以s ,p ,d ,f 对应的能级表示亚层,它决定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n 确定后,l 可取n 个数值。 磁量子数m :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不同取向。在给定角量子数l 的条件下, m =0,±1,±2,±3…,±l ,一种取向相当于一个轨道,共可取2l +1个数值。m 值反映

02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3103211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应专业:材料物理 总学时:54 总学分:3 课程简介: 环境化学是一门面向材料物理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目前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与效应,及污染控制的化学原理与方法的科学,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授课教材:《环境化学》,陈景文,全燮,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1] 《环境化学》(第2版),戴树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环境化学》,张宝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 (1) 通过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的基本知识,了解目前环境问题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2) 介绍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为,了解环境的基本原理。 (3) 通过学习典型化学污染物及来源,了解化学污染物的源解析技术。 (4) 学习化学污染物的转化行为。 (5) 通过学习多介质环境模型,掌握代表性的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 (6) 掌握污染控制与修复化学技术。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1章环境介质及性质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环境问题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是了解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环境的基本问题。 第2章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为 教学重点:挥发与沉降

教学难点:挥发与沉降和界面吸附与分配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概述;挥发与沉降;界面吸附与分配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挥发与沉降;掌握界面吸附与分配。 第3章化学污染物的转化行为 教学重点:有机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教学难点:光化学转化、典型无机污染物的转化行为和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动力学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光化学转化;典型无机污染物的转化行为;有机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动力学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光化学转化,掌握典型无机污染物的转化行为,掌握有机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掌握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动力学。 第4章污染物的生态毒理 教学重点: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毒性及其机理 教学难点:生物转运;生物富集、放大与积累;生物转化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生物转运;生物富集、放大与积累;生物转化;毒性及其机理;化学品污染的生态风险性评价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了解生物转运,掌握生物富集、放大与积累,掌握生物转化,掌握毒性及其机理,了解化学品污染的生态风险性评价。 第5章典型化学污染物及来源 教学重点:有机污染物 教学难点:重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污染物的源解析技术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重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有机污染物;化学污染物的源解析技术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重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了解有机污染物,掌握化学污染物的源解析技术。 第6章有机污染物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教学重点:分子结构的参数化表征 教学难点:QSAR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透明性;QSAR模型的验证和表征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分子结构的参数化表征;QSAR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透明性;QSAR模型的验证和表征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分子结构的参数化表征,掌握QSAR模型的建立方

2002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化学考研

一、 判断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在题前的括号内 画“√”,错误的画“×”: ( )1. 一定量理想气体,从相同的始态出发,分别经(i)绝热可逆膨胀; (ii) 绝 热不可逆膨胀到的终态体积相同。则(i)的终态温度比(ii)的终态温度低。 ( )2. 催化剂既能加速反应,又能改变反应的?r G m 。 ( )3. 在一定温度下,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κ与摩尔电导率Λm 均随其浓度的 增大而增大。 ( )4. 使用可充电的化学电池播放录音机时,电池对外输出的电压小于电池 的电动势;而对电池充电时,外加电压要大于其电动势。 ( )5. 100℃,101 325Pa 的H 2O(l)向真空膨胀为同温同压的水蒸气为不可逆过 程,所以?G <0。 ( )6. 反应系统H 2(g)+2 1O 2(g)=H 2O(g)在温度为T 压力为p 时,定温定压反应的摩尔焓[变] ?r H m 为H 2O(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变]?f H m 。 ( )7. 由于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所以只要温度不变, 已达成的化学平衡不可能移动。 ( )8. 由于大分子溶液是真溶液,是均相的热力学稳定系统,所以无丁达尔 效应。 ( )9. 稀溶液的依数性是指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和渗透压的数值 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数目(浓度)成正比,而与溶质分子(或离子) 的性质无关。 ( )10.鞍点是反应的最低能量途径上的最高点,但它不是势能面上的最高 点,也不是势能面上的最低点。 二、选择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选择正确答案的编号, 填在题前的括号内: ( )1.定温定压下,一定量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则系统和环境的熵变为: (A)?S 系>0,?S 环<0 (B) ?S 系<0,?S 环>0 (C) ?S 系<0,?S 环=0 (D) ?S 系>0,?S 环=0 ( )2.一定量组成一定的均相系统,无非体积功且定温时,其吉布斯函数随 压力的增大而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大连理工大学2006分析化学A试卷

姓名:__________大连理工大学 学号:__________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试卷: A 闭卷 院系:__________授课院(系):___化院___ 考试日期:2006 年 7 月 6 日试卷共 7 页 _____ 级_____ 班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分析数据中,小数点后的所有的“0”均为有效数字。() 2.精密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定值间相互接近的程度。() 3.对于多元酸,只要有合适的指示剂,每个质子都可分别滴定。() 4.滴定分析中指示剂选择不当将产生偶然误差。() 5.酸碱滴定中滴定曲线突跃范围的大小取决于指示剂和标准溶液的pKa,与被滴定物的浓度和pKa性质无关。() 6.酸效应系数的数值越大,表示酸效应引起的副反应越严重。() 7.如果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ΔpM为0.2~0.5,允许终点误差TE 为0.1%,则金属离子能 被直接滴定的条件为:cK’MY≥106或lg cK’MY≥6。() 8.碘量法中的主要误差来源是由于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不稳定,容易与空气和水中的氧 反应,使滴定结果偏高。() 9.在色谱分析中,如果在某种固定液中两待测组分的分配系数相同,要想使其获得分离, 理论上讲需要无穷长的分离柱。() 10.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溶液中F- 时,如果溶液的pH值较低,测定结果将偏低。 () 11.某化合物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为104L?mol-1?cm-1,现在其他波长处进行测定,其灵敏度一定低。() 12.1802年人们已发现原子吸收现象,但在1955年以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一直没有建立,这是由于人们一直无法提高分光光度计单色器的分辨率。() 13.紫外吸收光谱与红外吸收光谱两者都属于电子光谱,差别是两者使用的波长范围有 不同,紫外吸收光谱主要获得有关分子中共轭体系大小的信息,红外吸收光谱则获得基团 是否存在的信息。() 14.某化合物-CH2CX2-部分中质子的化学位移受X的电负性影响。如果X的电负性增 大,质子的化学位移将向高场移动。() 15.质谱图中出现了(M+2):M=1:1的峰,说明该化合物含有氯元素。()

高考专业对比环境科学VS环境工程

2015高考专业对比:环境科学VS环境工程 今天是2015高考最后一天,大家面对高考志愿专业选择,家长和考生也开始做准备了。中国教育在线就业频道为大家总结易混淆专业对比,指导考生依据职业定位选择专业,填报志愿,仅供参考。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面对自然界生态环境的平衡问题,专业的“环科人”并不仅从生态系统的自然演变过程来研究它,因为这样不能充分地阐明它的内在演变规律。只有当我们把生态系统与人类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彻底揭示生态平衡问题的本质。我们大学四年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并运用这一发展规律,有目的地控制当前生态环境向着人类宜居的状态行进,从而实现远离风沙、雾霾的美好“生态梦”。 在环科的大家庭中,小伙伴们既是数理化能手,也是化验计量达人;既要拥有宽广的学术视野,也要力争成为与理工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课上,我们会把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基础打得扎扎实实,我们学习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国际环境科学界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 主要课程: 专业课:环境化学、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普通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监测、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与法规、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制图、环境流体力学、环境地学、环境毒理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技术、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测量学、植物学等。 毕业去向: 很多怀揣梦想的优秀“环科人”走上了科研的第一线,在各大环境研究所中从事着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监测、评价、管理和规划等工作;还有些人则成为环境工程师,基于市场需求为用户开发环保产品以及跟进某些环境工程,统筹全局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此外,一些中央和地方、各工业部委的环境科学研究部门也是“环科人”的向往之处。 拥有环境科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浙江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大学、长安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分析化学试题(本科)含答案2006-2008

判断题(每题1分,共15 分) 1 ?在分析数据中,小数点后的所有的“ 0 ”均为有效数字。 ( ) 2 ?精密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定值间相互接近的程度。 ( ) 3 ?对于多元酸,只要有合适的指示剂,每个质子都可分别滴定。 ( ) 4 ?滴定分析中指示剂选择不当将产生偶然误差。 ( ) 5.酸碱滴定中滴定曲线突跃范围的大小取决于指示剂和标准溶液的 pKa ,与被滴定物的 浓度和pKa 性质无关。 ( ) 6 ?酸效应系数的数值越大,表示酸效应引起的副反应越严重。 ( ) 7.如果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 pM 为0.2?0.5 ,允许终点误差 被直接滴定的条件为: C K'MY > l0 或IgcK’MY >6 8 .碘量法中的主要误差来源是由于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不稳定, 反应,使滴定结果偏高。 ( ) 9 ?在色谱分析中,如果在某种固定液中两待测组分的分配系数相同, 要想使其获得分离, 理论上讲需要无穷长的分离柱。 ( ) 10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溶液中 F 时,如果溶液的pH 值较低,测定结果将偏低。 ( ) 11. 某化合物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为 104L mol -1 cm -1,现在其他波长处进 行测定,其灵敏度一定低。 ( ) 12. 1802年人们已发现原子吸收现象,但在 1955年以 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一直没有 建立,这是由于人们一直无法提高分光光度计单色器的分辨率。 ( ) 13 .紫外吸收光谱与红外吸收光谱两者都属于电子光谱,差别是两者使用的波长范围有 不同,紫外吸收光谱主要获得有关分子中共轭体系大小的信息,红外吸收光谱则获得基团 是否存在的信息。 ( ) 14 .某化合物-CH 2CX 2-部分中质子的化学位移受 X 的电负性影响。如果 X 的电负性增 大,质子的化学位移将向高场移动。 ( ) 15. 质谱图中出现了 (M+2): M=1: 1的峰,说明该化合物含有氯元素。 (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1分,共25分)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C .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 姓名: ___________ I * 学号: ___________ i i I i 院系: ___________ I i _____ 级 ______ 班 ! i TE 为0.1%,则金属离子能 ( ) 容易与空气和水中的氧 B .系统误差呈正态分布; D .偶然误差呈正态分布;

2020年大连理工大学分析化学专业考研成功上岸前辈复习经验分享

大连理工大学分析化学考研成功经验分享 一、择校和定专业 择校是考研的第一步,我认为选择一所合适的院校很重要,直接关系到你考研能否成功。而在择校过程中,首先应该对自己的实力有所了解。如果你的英语不太好,就尽量不要选择北上广和南方的院校,因为这些院校对英语的要求较高。我身边有很多同学就是因为英语不好报了这些学校总成绩达线而英语成绩没有达校线而被刷下来。而且有些211或者双非不见得就比985好考,所以说择校很重要,一定要避开那些压分严重和复试刷人严重和复试时间比较迟的院校。如果你的实力很强,你可以选择院校和你所报考的专业都很强的院校,如果你的实力中等偏上,那你就报考一个院校较好或者是你报考的专业较好的院校,如果你的实力不是太好,还想报考一个相对较好的院校,建议你报考一个你所报考的专业为冷门专业的院校。建议选择好学校就安下心好好学,不要再换学校了。 大连理工大学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所学校是因为我的本科院校是山西的一所普通二本院校,而大连理工大学在众多985院校中在考研复试的时候不会歧视双非和二本院校,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吧。而且我比较喜欢北方的气候,也特别喜欢大连这座城市。而且大连理工大学的化工也是比较好的专业。 专业的话其实我不建议在考研的时候转专业。因为不论你考上了复试还是没考上调剂的时候转专业的学生都不会占太大优势。导师需要的是能做了科研的学生,而转专业的学生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专业素养上都比不上本科一直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这方面尤为重要。当然如果是从工科转理科,我觉得也还可以,但是理科转工科不太好转。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理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但我周围理科转工科的同学今年都没有成功,都败在了数学上。 我报考的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分析化学专业。大连理工大学化学专业四大化学统一划线,分专业录取报考的时候两门专业课一门可以从有机或物化中任选一门,另一门在无机或分析任选一门。我选择的是有机和分析。但是我之前的学长学姐说大连理工大学的有机是比较难的,但我没有太大感觉。大连理工大学化学专业分3个校区录取,主校区、盘锦校区和张大煜学院,如果报考大连理工的话你可以在报名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选择,如果感觉复习的不好就选择盘锦校区或者张大煜学院。每年都会出现扎堆报主校区的情况,主校区竞争激烈而其他校区都没有报满。今年大工的竞争异常激烈,不论是复试还是调剂,之前的学长学姐和我说能考上大工的都是大神,我一开始还不信,成绩出来我就信了,居然还有能考440分+的人!当然也有低分,就看你自己的实力了。今年大工化学校线是305分,进复试的人很多,高分也很多,所以低分大多数都被刷下去了,也有高分被刷的情况,400分、380分被刷下去的大有人在。别的专业我不太清楚,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都是2:1的比例刷人的。 二、考研初试经验

大连理工无机化学考研分析

我是去年考的无机化学研究生,考得无机跟物化,最终无机考了127分,物化是130分。我先把当年的情况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专业招15人,来参加复试的是18人,刷了3人,在这15人中,有3个一等奖学金,6个二等奖学金,6个三等奖学金,也就是自费的。了解了这个情况后,我现在把学无机的心得给大家分享一下。 考研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只要你选择了就得坚持。的确考研挺累的,但只要你想考,你就能考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考研必定有自己的理由和目标,只要你脚踏实地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专业课应该就查不多,而且我们这个学校考得不会很难。 复习计划 首先,每天要给自己制定个计划,当然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有的适合早上学,有的适合晚上学,但不管怎样,每天至少应该在12个小时,那么这12个小时你应该怎样安排?我感觉早上5h,下午4h,晚上3h。当然你不但要有时间还要有效率。如果实在不想学的话,你可以偶尔放松一下。 其次,我说一下学无机用到的资料,只用大连理工的课本、学习指导、真题就行。当然这几本书是比较简单的,有些地方如杂化轨道等是比较难的,给大家推荐北师的《无机化学》。当然这本书只看上册就行了,可能老师还给你们说了吉林大学宋天佑主编的《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我不主张大家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太难了,大工考不了那么难的,当参考资料参考还行,主要是把《学习指导》跟真题吃透,学精。 再次,我说一下咱们考试的题型,我想这个应该是大家最关心的。 一、判断:正确的要背过,错的要知道为什么错,而且要学会扩散。 二、选择:你选了其中一个的同时要知道为什么不选其他三个。 三、填空:这个当然是你会就能填,不会就不能填了,因为这玩意它不像判断跟选择那样,你不会可以蒙一个。所以我说填空只要你做上的就得保证是正确的。这样你就能拿高分。 四、配平:这个就得靠平时积累,它只要求你配平的还和做点,那种只给你汉字连方程式都让你自己写的是最难的。 五、推断:这个可以多试几次。当然也得靠自己平时的积累,特别是元素反应的一些现 六、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这一章每年都会必考一个的。 酸碱平衡或者酸碱平衡与其它平衡结合起来考一个。 整体规划 无机分为四大块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 气 体)

1.2 课后习题详解 1.有多个用氦气填充的气象探测气球,在使用过程中,气球中氦的物质的量保持不 变,它们的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试通过计算确定表中空位所对应 的物理量,以及由(2)的始态求得M (He )和(3)的始态条件下 解:(1)根据题意可知,,,3121110.0, 5.0010p p kPa V L ===?1273.1547320.15T K =+=217273.15290.15T K =+=由于恒定,,因此 ,n p 1221V T V T =335.0010290.15 4.5310320.15 L ??==?。333 1111010 5.0010102078.314320.15 p V n mol RT -????===?(2)已知,,,1101.3251.02103.41kPa p atm kPa atm =?=31 3.510V L =?32 5.010V L =?12273.15T T K ==由于恒定,,因此,n T 1122p V p V =3 1123 2103.4 3.510715.1010p V p kPa V ??===?因为,所以mRT M V ρ=。11136378.314273.15() 4.0103.4 3.510g J mol K K M He g mol kPa L ---??==??g g g (3)已知,,,,1101.3250.9899.30p kPa kPa =?=4110V L =1303T K =260.80p kPa =41 1.3610V L =?由于一定,,因此 n 42460.8 1.3610303252.399.3010kPa L K T K kPa L ? ??==?。 2.某气体化合物是氮的氧化物,其中含氮的质量分数以 某一容器中充

大连理工物理化学期末(下)

学号:院系: ______级

. C Z = q N /N ! D q = Z N /N ! ( )3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物质的稀水溶液,能发生较强的正吸附的物质是: A 硫酸, B 硬脂酸, C 甲酸, D 苯甲酸 ( )4 高度分散的小液滴的饱和蒸汽压p r *与温度T 的关系如图所示,r 为液滴的半径, 则r 的大小关系为: A r 1 > r 2 B r 1 < r 2 C 无法确定r 的大小关系 ( )5 在一水平放置的洁净的玻璃管内有一可自由移动的汞柱,今在汞柱左端轻轻加热,则毛细管内汞柱将: A 向左移动 B 向右移动 C 不移动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在各题的“ ” 处填上答案: 1 等体积的0.1mol ·kg -1的LaCl 3与0.5mol ·kg -1的Na 2SO 4水溶液混合,混合溶液的离子强度I = 。 2 丁达尔(Tyndall )效应的实质是 。 3 下图是某液体在固体表面平衡后的状态, 请在图上画出接触角θ;气/固界面张力σs/g 与气/液界面张力σg/l 、及固/液界面张力σs/l 的关系为σs/g = 。 4 在外电场存在下,0.2 mol ·kg -1的LiCl 溶液,Cl -离子的迁移数为0.68,则Li +的迁移数t (Li +) = 。 5 等体积的0.005 mol ·dm -3 NaBr 与0.01 mol ·dm -3 AgNO 3溶液制备的溴化银溶胶,胶团结构为 。若分别用Ca(NO 3)2和K 2SO 4溶液聚 {p r *} r 1 r 2 {T }

. 沉,则前者的聚沉能力 后者(填“强于”,“弱于”,或“等于”。 6 电极 H +[a (H +)=1]|H 2(p =100kPa) |Pt 的E = 7 碰撞理论中阈能的物理意义是 。 8 链反应有两类: 和 。其中引起链爆 炸的是 。 9 大分子溶液的主要特征是 。 四、计算填空题(共35分),将计算结果填在“ ”处,勿需写计算过程: 1 (3分) 已知E (Cu 2+/Cu)=0.340V , E (Cu +/Cu)=0.522V; 则E (Cu 2+/Cu +)= 。 2 (3分)25℃时,NaOAc, HCl 和NaCl 的无限稀薄摩尔电导率Λ∞ m 分别 为91.00×10-4 S · m 2·mol -1,426.2×10-4 S ·m 2·mol -1和126.5×10-4 S ·m 2·mol -1, 则HOAc 的Λ∞m (25℃)= 。 3 (4分)一化学反应,当温度由290K 上升至300K 时,其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4倍,则该反应的活化能E a = 。 4 (5分) 400K 时某理想气体基态与第一激发态的能级ε0和ε1分别为1.8×10-20 J 和3.6×10-20 J ,相应的能级简并度g 0 =1和g 1 =3, 则基态与 第一激发态上分子数之比n 0 / n 1= 。 5 (11分)Pt|H 2(100kPa)|HCl(b = 0.1 mol ·kg -1) ||KCl( b = 0.1 mol ·kg -1)| Ag Cl(s)|Ag(s), 测得25℃时,该电池的E MF = 0.3527V 。已知25℃时 E ( Ag | Ag Cl |Cl -) =0.2225V , 假定b =0.1 mol ·kg -1的KCl 和HCl 两溶液中γ(Cl -)相等。则: (1)阳极反应 ; 阴极反应 ; 电池反应 ; (2)25℃时, 0.1 mol ·kg -1的HCl 溶液的γ± = ; (3)1mol H 2 反应,25℃时, 该电池反应的K = ; (4)若1mol H 2 反应,25℃时,则电池反应的△r G m = 。 密 封 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