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鬼文化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西游记中的信仰与迷信

西游记中的信仰与迷信

西游记中的信仰与迷信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作家吴承恩。

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寓意和深奥的哲理而成为经典。

其中,信仰和迷信是西游记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们在角色塑造、情节发展和文化意义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首先,信仰在西游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信仰被定义为对某种宗教、神灵或价值体系的坚定信念。

在西游记中,信仰体现在对佛教和观音菩萨的虔诚崇拜上。

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孙悟空是一个受佛教教义影响的猴子,他为了追求永生和成佛的道路,踏上了保护唐僧取经之旅。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和对正义的追求。

除了孙悟空,唐僧作为人间修行者,也是佛教的信徒,他始终坚守信仰原则,克服了种种困难和考验。

通过这些角色的信仰,西游记传达了正直、善良和奉献的价值观。

然而,西游记中也存在着一些迷信的元素。

迷信是对不合理或超自然现象的过分信仰或恐惧。

在西游记中,各种妖魔鬼怪和鬼神神仙的存在就是迷信的体现。

例如,孙悟空的金箍棒被认为是一种强大的护身符,他可以借助它来击败各类妖魔鬼怪。

再如,唐僧和他的三位徒弟,在旅途中拜访了许多神仙和佛祖,通过求助神灵来解决各种困难。

这些迷信的元素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感,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然而,作为一个经典文学作品,西游记不是为了宣扬迷信,而是以这些元素为基础,探讨信仰的真正含义和个人成长的道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和迷信往往纠缠在一起。

信仰源于对未知事物和力量的敬畏,而迷信则是害怕和依赖于它们。

西游记对于信仰和迷信的描写,既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神秘力量的矛盾心理,也提醒人们在面对未知时保持理性和积极态度。

此外,西游记中信仰与迷信这一主题还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信仰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给予人们力量和勇气,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然而,过度的迷信则可能导致对科学知识的忽视,给人们带来无谓的恐惧和焦虑。

因此,我们应该从西游记中的主题中汲取教益,明辨真正的信仰和无谓的迷信,培养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

总之,西游记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信仰与迷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从西游记看中国古代巫术信仰和文化

从西游记看中国古代巫术信仰和文化

从西游记看中国古代巫术信仰和文化中国古代巫术信仰和文化在《西游记》中的揭示《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文学巨著不仅富含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惊险的冒险故事,还展现了中国古代巫术信仰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民间传说等多个角度来揭示中国古代巫术信仰和文化。

一、《西游记》中的巫术信仰巫术信仰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形式,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西游记》中,巫术信仰随处可见。

例如,在大雁塔上,孙悟空曾学习了火眼金睛、身法和变化之术,这些都是巫术技能的一种体现。

此外,孙悟空还拥有七十二变的本领,这同样折射了中国古代巫术信仰的影响。

二、《西游记》中巫术文化的传承《西游记》不仅展现了巫术信仰的方方面面,还对巫术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揭示。

在小说中,唐僧师徒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考验,其中包括与各类妖魔鬼怪的交战。

这些妖魔鬼怪多具有巫术技能,并以此来干扰或阻拦唐僧一行。

而唐僧师徒则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巫术知识,最终战胜了这些妖魔鬼怪,保护了自己。

三、《西游记》中的巫术文化与道教的关系巫术文化和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在《西游记》中,道教元素时常出现。

例如,唐僧的取经任务就是由玉帝下达的。

而蜘蛛精、蝎子精等妖魔鬼怪多具有道教的修炼功夫。

这些描绘表明了巫术文化与道教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紧密联系。

四、《西游记》中民间巫术信仰的传统《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揭示了中国古代民间巫术信仰的传统。

例如,观音菩萨是《西游记》中重要的角色之一,她拥有除魔降妖的强大法力,通常以神秘的方式出现在故事中。

同时,其他一些妖魔鬼怪,如黑风怪、白骨精等,也有着巫术的本领和信仰。

五、《西游记》中的巫术文化与道教的异同巫术文化与道教在《西游记》中的描绘呈现出了一定的异同之处。

巫术文化通常指的是一种更为原始的迷信信仰,侧重于巫师的力量和妖魔鬼怪的降服。

《西游记》中的民间信仰与神话传说

《西游记》中的民间信仰与神话传说

西游记中的民间信仰与神话传说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这个故
事中,除了表达了佛教的教义和思想外,也融入了大量的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

本文将介绍《西游记》中所包含的几个重要的民间信仰与神话传说。

1. 五方神
在《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五方神被广泛地描绘和提及。

五方神指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以及中央黄帝。

这些神明代表着不同的力
量和角色,同时也象征着宇宙的平衡与和谐。

2. 神仙
另一个重要的元素是神仙。

《西游记》中出现了众多具有各种超能力和法术的
神仙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等。

他们拥有卓越的智慧和力量,在师徒四人取
经路上起到重要作用。

3. 妖魔鬼怪
除了神仙,妖魔鬼怪也是《西游记》中的重要角色。

这些妖魔鬼怪通常会伪装
成人类,尤其是美丽的女子,来引诱唐僧师徒。

他们有时代表着人类的欲望和
险恶,同时也具有各种迷惑和攻击技能。

4. 古代民间传说
除了创作的神话元素外,《西游记》还包括了一些古代民间传说,比如灰太狼、蜘蛛精等。

这些传说元素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和想象力。

5. 民俗习俗
最后一个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方面是《西游记》中描绘的一些民俗习俗。

例如,在取经路上,唐僧师徒会遇到各种庙宇和观音堂,在那里人们会举办祈福和祭祀活动。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西游记》将宗教信仰、民俗文化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而丰富的故事情节。

西游记中的民间信仰与神话传说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还为读者提供了对中国传统信仰和神话传统的深入理解。

《西游记》中的神话传说与民间信仰

《西游记》中的神话传说与民间信仰

西游记中的神话传说与民间信仰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辛历程。

在这个故事中,不仅有各种神话传说的形象出现,还涉及到了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所包含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元素。

1. 九尾狐妖九尾狐妖是《西游记》中重要的神话传说之一。

在故事中,九尾狐妖以美貌迷惑人心,伪装成各种形象来引诱人们。

她具有智慧和魅力,并且拥有九条尾巴。

这个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九尾狐精的传说,被认为是灵性极高、能变化形态、具有超凡能力的生物。

2. 孙悟空与猴王父子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他也是一个重要的神话人物。

孙悟空起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猴王。

在故事中,孙悟空具有超凡战斗力和神通广大的能力,他可以变化无穷、七十二变,还精通武艺和法术。

这个形象代表了蕴含在民间信仰中的对于自由、聪明和勇气的追求。

3. 观音菩萨作为佛教传承下来的重要角色之一,观音菩萨也是《西游记》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她以其智慧、慈悲心和强大的法力闻名。

观音菩萨被崇拜为救苦救难、保护众生的神灵,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影响。

4. 神话传说与民间信仰结合除了以上三个具体例子之外,《西游记》中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元素。

例如,龙王、地府鬼神等都在故事中出现过。

这些元素不仅为故事增加了神秘感和色彩,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神性与信仰系统的深厚兴趣和虔诚。

在《西游记》中,这些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元素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并且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它们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的崇拜与关注。

总之,《西游记》中的神话传说与民间信仰是这部文学作品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之一。

通过描绘这些形象和故事情节,小说创造了一个奇幻而充满魅力的世界,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对于神秘、超自然力量以及信仰体系的思考和理解。

《西游记》: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与冒险故事

《西游记》: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与冒险故事

西游记: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与冒险故事一、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瑰宝。

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讨论《西游记》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以及其中充满冒险色彩的故事情节。

二、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在《西游记》中的体现1. 佛教与道教思想的融合《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小说,其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两种主要宗教思想。

通过主角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取得真经并西行取经,体现了佛法中追求解脱和修行道路的理念。

同时,也反映了道家崇尚自然和修身养性的观念。

2. 封建社会等级观念《西游记》中明确刻画了封建社会等级观念。

主角唐僧作为高僧,代表着封建统治者的意志和道德规范,而其他众多角色则分属于各个不同社会阶级。

这一落差在小说中常常引发冲突和矛盾,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困扰与变革。

3. 典籍的价值与重要性《西游记》中主角唐僧师徒希望西天取经,旨在获取真正的佛法,以拯救众生。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典籍价值和学问修养的高度重视。

通过传递正统文化和教育知识,小说强调了知识对于个人成长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三、冒险故事情节与相关意义1. 西行取经的艰辛历程《西游记》中主角唐僧师徒四人要完成西天取经任务,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他们面临着妖魔鬼怪、河流山脉等各种艰险挑战。

这一冒险历程体现了探索未知世界、克服困难和坚持信仰的勇气和决心。

2. 战胜妖魔鬼怪的智慧与勇气《西游记》中塑造了许多妖魔鬼怪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

主角通过智慧和勇气与这些妖魔进行斗争,并最终将他们化正为善。

这一情节表达了人性本善的观念,也启示人们应用智慧和思考解决问题。

3. 阐扬道德教诲《西游记》中透过各种动人的情节和故事,展现了正直、忍耐、勇敢以及诚实等美德。

通过唐僧师徒身上的品质和经历,小说深刻阐述了道德教诲的重要性,对后来的读者起到积极影响和启发作用。

四、结论《西游记》既是一部视野开阔、冒险又富有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特色的作品。

西游记中的奇观文化与科技文化

西游记中的奇观文化与科技文化

西游记中的奇观文化与科技文化《西游记》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神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而在这部小说中,随着主角孙悟空和他的朋友们的传奇历程,我们不仅看到了神奇的人物和鲜明的故事情节,更感受到了其中的奇观文化和科技文化。

一、奇观文化“奇观”是指在人类认知范畴内难以理解,或者说是人们眼中的超自然和神秘的事物。

在《西游记》中,奇观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妖怪的异象妖怪是《西游记》中的主要反派。

在小说中,他们不仅具有超常的力量,还会变化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如老虎、蟒蛇、牛魔王等等,这些都是奇观文化的一部分。

2.神仙的神通神仙是《西游记》中的主要正派角色。

他们实力强大,掌握着各种神通,如乘云、变幻、分身术等等。

这些能力超出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具有很强的奇观性。

3.魔法的威力魔法是指神仙和妖怪们使用的超自然能力,如施法、咒语、符咒等等。

这些法术不仅具有高超的手段和技能,而且表现出了超自然的奇观效果。

二、科技文化与奇观文化不同的是,科技文化更多关注人类的技术发展和改变,它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形成的。

在《西游记》中,虽然没有明确的科技文化元素,但是其中描写的场景和情节,却不难让人联想到科学技术的发展。

下面是一些例子:1.兵器的发展在《西游记》中,各种各样的兵器层出不穷,如金箍棒、火眼金睛、如意宝等等。

这些兵器的问世和改进,体现了人类的武器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

2.交通的便利在小说中,孙悟空和他的朋友们时常使用云彩、筋斗云等快速出行的方式。

这些描述既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再现,也可视为古代的疑似科技设备。

3.神秘机关神秘机关多出现于小说中的宫殿或禁地,达到隔绝、通风,保护等作用。

这些机关的设计原理可视为神秘科技设备或者古代工程技术。

例如,水激光舞机关、石门灭杀阵、死亡陷阱等。

三、奇观文化与科技文化的融合在《西游记》中,奇观文化和科技文化的融合是不断地进行的。

例如,“如意宝”就同时具有魔法和科技的因素。

这个法器可以完成许多技术任务,如看穿幻象、变幻万千、隔断九重天等等。

西游记中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解读

西游记中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解读

西游记中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解读《西游记》中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解读《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流传千古的文学巨著,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这部小说穿越纪实与神话,以孙悟空等人物为代表展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西游记》中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

首先,要明确的是,《西游记》这部小说中自然涵盖了华夏文化的内涵。

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

比如,在孙悟空这个形象中就包含了许多中国文化中的元素,比如勇猛、聪明以及忠诚等。

而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神明形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神话故事中的代表角色,他们所展现的智慧和慈悲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除了华夏文化,文中也反映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

比如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唐僧师徒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这些妖魔鬼怪的形象往往与古印度文化、希腊神话等有关。

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而猪八戒、沙僧等传统民间形象则更多地展现了普通人的性格特点,这种形象的塑造也体现了对民间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在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戏谑和调侃的元素。

比如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的关系就充满了幽默和矛盾,这种矛盾也是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一种诙谐表现。

同时,在师徒四人的旅途中,他们还遇到了许多有趣的神仙、怪兽和魔法,这些情节的展开也是对世界奇幻文化的一种致敬和变现。

可以说,《西游记》中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既有着严肃的文化反思,也有着诙谐的娱乐元素。

总的来说,《西游记》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各种民族文化以及世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包容与创造力。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游记》这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也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西游记对文化现象的思考与探索

西游记对文化现象的思考与探索

西游记对文化现象的思考与探索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巨作,它在讲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同时,也通过描绘各种文化现象,对社会的文化进行了深思与探索。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西游记对文化现象的思考与探索。

一、宗教与信仰西游记中展现了丰富的宗教与信仰现象,其中最典型的是佛教的描绘。

僧人唐僧一行四人之所以要去西天取经,就是为了获得佛经,传达佛法。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佛教的尊崇与追求。

同时,作品中也描绘了其他宗教与信仰现象,如道教、妖魔鬼怪等,展示了中国古代丰富多样的信仰文化。

二、社会伦理与道德观念西游记中探索了社会伦理与道德观念的种种问题。

例如,作品中呈现了人与妖怪之间的矛盾与斗争,通过唐僧师徒与妖魔的交流互动,探讨了善恶与道德的边界。

同时,作品也展示了农民和官僚阶层之间的矛盾,批判了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伦理与道德观念的关注。

三、民间传说与神话传统西游记中大量融入了中国民间传说与神话传统,如描绘了妖怪、神仙、龙王等形象,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神秘力量的向往与想象。

作品中还涉及了许多神话故事和传说,如白骨精、红孩儿等,在保留这些传统元素的同时,也赋予了这些形象新的意义和解读,突破了传统的局限。

四、文化差异与交流西游记以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为主线,跨越了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展示了中国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取经过程中,唐僧师徒遇到了许多国家和种族,如火焰山的火尖山,五指山的孙悟空等,这些形象多元而独特,体现了作者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尊重。

五、人性的探索与塑造西游记对人性的探索与塑造也是其中一大亮点。

作品中通过描绘师徒四人的经历和成长,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唐僧师徒四人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如悟空的聪明机智、八戒的贪婪愚昧、沙僧的沉默内敛等,他们的经历和互动令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善与恶、智与愚。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部畅销的小说,更是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与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鬼文化在西游记中的体现》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些众多的文化当中有着一种特殊的文化,那就是鬼文化。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便有了关于鬼的记载,在甲骨文中,“鬼”的字形是一个人头上戴着恐怖的面具,和人很相似。

在《说文解字》中“鬼”的解释是“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贼害,从厶。

”一般人都认为鬼就是亡魂,是人死后留下的灵魂,但鬼是否真实存在从科学的角度也没办法得到证实和解释。

所谓鬼的产生不过时因为人对自身的不理解、对复杂的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对具有社会和政治属性的宗教本质的不理解。

虽然不清楚鬼是否存在,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鬼”却孕育出了一种悠久的文化——鬼文化。

鬼,这种并不存在却又给人们精神带来影响的怪物历久不衰,经世不灭。

一直以来都有人在谈鬼、说鬼、论鬼、写鬼、祭鬼、打鬼···形成了一种中华独有的鬼文化。

鬼在原始社会便开始出现,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不断的发展、更新、丰富,这种发展延续除了口头相传、相互影响,主要借助于鬼书。

中国很早就有鬼书了,在《庄子·逍遥游》中把鬼怪故事叫“齐谐”故事,在《列子·汤问》中把鬼故事叫做“夷坚”故事。

鬼书有着一些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从而被作者青睐,一些鬼怪题材也被运用创作出了许多文学作品。

历代都有不少鬼书名著,如战国时代的《山海经》、两汉时期的《十洲记》、六朝时期的《搜神记》、唐代的《博异志》、宋代的《齐谐记》、明代的《西游记》、清代的《聊斋志异》等等,数不胜数。

在这些众多的鬼怪名著中,明代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很优秀的鬼神小说。

小说叙述了孙悟空出世,学得本领,大闹天宫,后来与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跟随、保护唐三藏历经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其中遇到许多神佛和各种妖魔鬼怪,在小说中的这些内容都看中国鬼文化的缩影。

从宗教的角度看,中国鬼文化在《西游记》中就有着很明显的体现。

各种宗教都有着鬼文化色彩,儒、道、佛三个宗教都对鬼文化的构成起到了互补相补充发展的作用。

而《西游记》中,儒、道、佛三种宗教文化并存,而且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甚至相互合作,彼此照应。

佛教文化中的鬼文化,佛教主张因果报应、大慈大悲、人人平等,其中反映因果报应的鬼文化表现的就是佛教里的“地狱观”,人在世间做了坏事死后将会进入地狱收到惩罚,所有人无论生前贵贱贫富,死后灵魂都要到阴间接受阎王的审判,阎王通过对人生前行为的善恶进行审判从而做出轻或重的制裁。

这种因果报应强调了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思想,而实现恶报的地方便是死后的地狱。

佛家有着许多不同复杂的地狱,如我们所熟悉的十八层地狱等。

在地狱中有着阎王、判官、鬼吏、鬼卒等一套完整的管理的官僚体系。

在佛教传如中国之前。

中国鬼文化中有着幽冥世界的观念,及死后灵魂会到另外一个世界,但没有地狱。

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地狱观和幽冥世界观相融合,互相补充,相互依靠,形成中国鬼文化复杂庞大的幽冥世界体系,成为鬼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游记》中最明显的部分就是佛教文化,故事所叙述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故事里的这些主要角色都是和尚,取经也是佛教的活动,可以说佛教文化贯穿了整部小说。

小说的前半部分中。

孙悟空刚学得法术回到花果山,在宴会酒醉后睡着,没想到却被鬼差抓到了阴间的阎王殿中,在得知自己死后孙悟空大闹了地府,并撕毁了那可以说代表生死轮回的生死簿。

地府也就是中国鬼文化中佛家文化里的地狱,而这个地府也并不是作者吴承恩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这段就可以看出鬼文化的地狱观在小说中的体现,也说明作者吴承恩运用了鬼文化来创作,或者受到鬼文化影响。

道家文化中的鬼文化。

道教的形式是以庄子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鬼文化中的民间巫术、神仙方术等的综合。

巫术是鬼文化中产生比较早的一种别类,巫师作为人与鬼神直接的中介,是和鬼神直接交流的一种职业,主要是解梦、预言、医病、传达鬼神的意志等。

道教的结合了这种巫术形式,形成了道巫合一,并在巫术的基础上发展,并代替巫师成为巫师职业中那些鬼文化活动的操纵者。

另一方面,道教主张养生、修炼,想通过修炼仙丹,修炼自身达到长生不死、飞升成仙的目的。

为了让世人相信飞仙,道教中有着完整的神仙谱系。

如:统治三界的玉皇大帝、财神、灶神等各司其职的神仙,数量众多。

和佛教的“地狱观”相反,道教是“神仙观”。

只要人生前努力修炼得道死后便可以不用成为鬼,而是成为逍遥世外的神仙。

这种“神仙观”加之佛教的“地狱观”使得中国鬼文化鬼、神、仙相通混杂不分,不过成仙也是死后的另一种形式,也就是鬼的另一种形式,仙也就以另一种形式组成了鬼文化的一部分。

《西游记》中主线虽然是佛家取经成佛,但是内容上却包含了许多道家的成分。

先说那些天上的神仙,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的化身太上老君等都是道家神仙体系中的一员。

在故事中孙悟空最初看到生老病死,想要找到长生不死的方法才离开了花果山到处拜师寻求方法,这便是道家修仙的思想。

悟空虽然最后成佛,但他拜的第一个师傅须菩提禅师,从那里学到的本领都是道家功夫。

后来做神仙、大闹天宫,偷吃蟠桃、仙丹,取经路上遇到妖魔鬼怪难以收复是也求助了各路的神仙,像什么山神、土地更是被胡来唤去。

而猪八戒、沙悟净在取经前更是神仙中的一员。

这些都是道家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鬼文化的另一种形式。

鬼文化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推崇“忠孝仁义”。

虽然从表面上看,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人事,焉能事鬼”,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疏远的态度,但是让儒家又极其重视丧葬、祭祀等与鬼文化及其相关的活动。

造成这种现象最根本是在于儒家“忠孝仁义”的思想观念。

可以说儒家不承认鬼神,是利用鬼神,通过丧葬、祭祀等鬼文化活动来巩固等级尊卑的等级制度,这便使得儒家与鬼文化有了密切的联系。

在儒家增强忠孝仁义观念的同时,丧葬、祭祀活动也得到了发展,这样一来巫术、仪式范畴的鬼文化与儒家就得到了融合。

儒家甚至把丧葬、祭祀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伦理化了,这也使得鬼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鬼文化业带上了浓厚的伦理至上的特殊色彩。

《西游记》中的儒家文化跟佛家、道家文化内容相比并不是很明显,但却得到了体现。

故事的许多人物上都有着“忠孝仁义”的观念,在唐僧身上就有着忠君的思想,在他担起取经人物是对唐王说:“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之后更是与唐王结为兄弟,取经成了奉旨取经。

在来孙悟空,尊师重道、有情有义,在面对妖魔鬼怪他使出自己的各种神通来保护师傅,在被师傅错怪赶他走时,他虽然很难过,但却没有怀恨在心,当唐僧遇难,他又毫不迟疑地回来相救。

故事中儒家等级制观也是无处不在,人间、阴间仙界、佛界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皇帝掌管人间,阎王掌管阴间,玉皇大帝掌管仙界,如来佛祖掌管佛界,不论那个空间都有着自己的制度等级。

从故事的这些儒家思想的体现也能看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儒家思想很大的影响。

鬼,文化中所包含了帝王文化,而《西游记》中通过描写孙悟空对鬼、神以及神权蔑视的英雄形象,表现对封建王权统治的反抗、蔑视。

鬼文化中的帝王文化。

鬼文化的产生式因为过去人们对自然界的自然现象不理解,便以为是鬼神的力量在操纵,对鬼神的力量十分信服,在遇到困难、灾难、不顺等情况是都会求助于鬼神来解决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权利阶级的出现,鬼文化也渐渐有了社会属性。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对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下产生苦难的根本原因不了解,误以为是鬼神在主宰着人间的贫富和祸福,把自己不能支配的社会力量加以神化,统治阶级便利用这一点,赋予自神“神权天授”的美名,剥削和压迫劳动阶级,形成了与鬼文化密切相关的帝王文化。

鬼文化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统治阶级还利用鬼神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思想上的束缚。

在上古人治、神治合一时期,“鬼”凌驾于一切政治之上,鬼神的意志直接体现在政治行为上,国家大小事都必须请示鬼神才做决定。

更确切的说请示的应该是代表鬼神的巫师。

到了神治、人治分离后,鬼文化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从直接影响行为变成了对被统治阶级精神思想的控制上。

如: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因果报应的鬼文化观念对劳动者的思想进行钳制,儒家利用丧葬、祭祀的手段巩固“忠孝礼仪”,这些鬼文化手段都被用来维护封建基层政权了。

统治阶级利用鬼文化来维护统治政权,正好相反的是作者通过《西游记》来对封建政权做出批判。

在创作《西游记》时为明朝中期,虽然但是社会经济还算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对于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作者通过鬼神来比拟描写现实,对统治阶级进行批判,这种批评主要是通过对故事中孙悟空角色反叛精神的塑造。

孙悟空便是现实中反叛精神的代表,而险些被推翻的天界统治者是现实中的统治者们。

故事中孙悟空被塑造成一个机智勇敢具有个性自由的精神、对独立生命意志的渴望的英雄形象,他神通广大,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武器是一个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重的如意金箍棒,他的这些能力也为他的反叛行为提供了足够的资本。

最能体现这种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孙悟空大闹天宫,腐朽无能的天界统治者在他面前也形同虚设,在面对最高统治者时他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要不是如来佛主的出现可能他的这次“起义”也就成功了。

虽然是反叛,但是其实这种反叛又显得是被逼无奈,孙悟空在天庭受到不公待遇时不过是回到花果山,却被天兵天将讨伐,出于无奈被迫反叛。

而要是一开始天界对他有足够的重视,对他的能力有足够的肯定这种反叛的局面也就不会出现。

这种无奈也就是现实中的无奈,现实中的吴承恩是绝对不敢公然提出造反的口号的,对于现实生活封建统治的无奈也只能体现于作品之中。

从这些分析中都能看到了中国鬼文化在《西游记》里得到了体现,在现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鬼神之说已经成了封建思想的一种体现,可无法否定是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鬼怪满足了人的求新好奇的心理。

人的心理本能是好奇心强,这是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鬼书则恰好能起到满足人的好奇心的作用。

鬼书一般采用纪异、志怪、梦幻、想象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故事比较生动、曲折,富有感染力。

以鬼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符合了文艺创作求新求异的发展规律,也就相互得以促进。

其二,鬼怪便于寄托归属作者的情思。

在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下,大兴文字狱。

人们很难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于是人们采用非人间的形式隐晦曲折地表达出来。

这实际上也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抗争手段。

因此上在繁多的鬼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谴责贪官污吏的、讥讽人情冷暖的、嘲笑世风淡薄的等等。

其三,鬼怪作品是人和社会的一面镜子。

作者把人和社会的本质对象化在鬼怪之中,使人们在这些作品中能够观照自身,也观照到人间社会。

瓮山逸士在给《斩鬼传》作的序中,就直白地写道:“若夫人而鬼矣,未鬼而为鬼,则不尽心人道,日趋鬼途,已非人类,焉得与安分化人之真鬼比?是必斩绝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