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方鬼文化的开题报告
万圣节中西方鬼文化

近几年,“洋节”在国内越来越流行,其中,大众参与度最高的,除了年底的圣诞节,就数10月底以“鬼”为噱头的万圣节了。
早在国庆前,升格为“哈啰喂共和国”的香港“海洋公园十月全城哈罗喂”已经正式开启,据悉,这是香港最早创立的本土万圣节景点,今年已是第十一届,规模更加宏大。
除此之外,十月的香港还有数个以“鬼”为名的景点和活动,可谓满街皆是“哗鬼”氛围。
近身着万圣节服装的儿童在纽约街头欢度万圣节(新华社供图)鬼文化有别:西方向左东方向右“鬼文化”向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中,鬼的形象多变,妙不可言。
而中西方的鬼文化,各自有其衍生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
在出游"撞鬼"之前,不妨先看看那些有趣的鬼文化。
1 西方鬼文化:全民狂欢与“万人迷”吸血鬼代表国家:欧洲关键事物:南瓜头、女巫、吸血鬼普遍的看法认为,东方的鬼神文化要比西方更加古老、更成体系,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在今天,西方的鬼文化似乎更有魅力和影响力,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西方的万圣节几乎能在全世界各个角落找到拥趸。
在有关万圣节起源的众多版本中,流传度最高的,是说万圣节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
当时这几处的人们统称德鲁伊特人,他们的新年在11月1日,而在新年前夜10月31日,年轻人就会戴着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后来演变成南瓜灯)游走于村落间,这样做的初衷,既是为了驱赶恶鬼,也有赞美秋天、庆祝丰收之意。
如今,全欧洲的人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吓唬彼此的好机会,各种庆祝活动此起彼伏。
譬如,每年万圣节前夜前的一周,加拿大多伦多都会举办"僵尸"大游行活动,上千名狂欢者把自己装扮成怪诞、恐怖的鬼怪造型游街;在纽约,10月31日这一天,孩子们会身穿万圣节服装,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走家串户向大人索要糖果……场面温馨热闹。
西方鬼文化的传承,俨然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的节日,全民的狂欢。
中西方鬼文化对比

西方文化中的鬼
• 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中的鬼基本上 都是邪恶和恐怖的化身,受魔鬼的引诱或被 魔鬼利用是一个永恒的文化原型模式
• • • •
歌德《浮士德》 中浮士德博士拿 自己的灵魂与魔 鬼做交易
西方吸血鬼文化
• 起源:当年犹大为了一袋银币出卖了耶稣, 上帝就罚他变成吸血鬼,在黑夜中进行永 恒的忏悔。因此,吸血鬼见不得阳光,害 怕十字架,银制品也就成了他们的克星。 (之一)
中西方“鬼”文化事,与各民族及其传统文化、宗教 信仰甚至生活习惯都有很紧密的联系。
从数量和种类上看
• 中国:数量多,种类丰富(可以指以妖、 仙、怪、魅为代表的万物之灵)
从数量和种类上看
• 西方:数量和形象单薄(泛指恶魔和灵魂。 基督教文化中最著名的独立的鬼形象就是 吸血鬼以及幽灵。)
从宗教影响上看
• • • • • • • 中国:受佛教、道 教影响,因果报应、 转世轮回 西方:受基督教文化 影响,人类始祖的原 罪就是受到魔鬼的引 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鬼怪
• • • • 代表作品:蒲松龄《聊斋志异》 小谢、聂小倩等女鬼貌美心慧、善良正直 在另一个世界的延续,有善恶之分。 画皮等恶鬼则是面目恐怖
中元节祭祖
中元节*河灯
放河灯
万圣节——狂欢节
• 在西方,“鬼”是传说中撒旦派出的邪恶的灵 魂,而相信上帝无处不在的人们自然对这种 鬼魂不屑一顾,“鬼”成了被游戏和取笑的对 象。
• 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小孩子挨家挨户 收集榶果、南瓜灯,扮鬼、戏鬼的狂欢节。
Halloween
• Thank you!
• 起源:该隐 吸血鬼之祖 传说 该隐是吸 血鬼之祖 他是亚当的大儿子 但是他杀死了 自己的弟弟 上帝惩罚于他 让他畏惧阳光 以 他人之鲜血为食。(之二)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xx,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
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
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xx的“鬼文化”“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
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①《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
从人,象鬼?。
鬼?气?害,从厶。
凡鬼之属皆从鬼。
,古文从示。
居伟切。
、,古文鬼。
”②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人所归为鬼。
以叠韵为训。
释言曰。
鬼之为言归也。
郭注引尸子。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左传。
子产曰。
鬼有所归。
乃不为厉。
礼运曰。
气归於天。
形魄归於地。
从儿、?象鬼头。
自儿而归於鬼也。
从厶。
二字今补。
厶读如私。
鬼阴气贼害、故从厶。
阴当作?。
此说从厶之意也。
神阳鬼阴。
阳公阴私。
居伟切。
十五部。
凡鬼之属皆从鬼。
”③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
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
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
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一、本文概述《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西方鬼节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它们所反映的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鬼节,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更体现了各自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观念。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鬼节的深入比较,揭示两种文化在生死观、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以期增进对中西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在中国,鬼节如清明节、中元节等,都与祭祀祖先、超度亡灵紧密相关,体现了敬祖、孝道和家族凝聚力的文化价值。
而在西方,鬼节如万圣节等,则更多地与娱乐、狂欢相联系,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于死亡和鬼魂的轻松态度和幽默感。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中西方对于死亡和鬼魂的不同认知,更彰显了两种文化在生死观、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深刻区别。
通过对中西方鬼节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西方鬼节概述鬼节,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类对死亡和未知的复杂情感。
在中西方文化中,鬼节各具特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中国,鬼节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为清明节和中元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通常在公历4月5日前后,主要活动包括扫墓、踏青等,旨在纪念先人,祈求家族昌盛。
这一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尊重祖先、重视家族血脉的传统价值观。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五,人们会通过放河灯、烧纸钱等方式,缅怀先人,同时祈求亡灵安息,不扰人间。
这一节日反映了中国人对死亡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相较之下,西方的鬼节以万圣节为代表。
万圣节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庆祝丰收的也用以驱赶邪灵。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各种恐怖装扮,挨家挨户敲门索要糖果,以此祈求平安。
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题报告)

预期成果
• 结合上网、到图书馆收集的资料,撰写研 究报告、有关心得,反映研究成果。
课题背景说明:
过去几年,中国都纷纷和其他国家举 办文化交流活动。如今上海世博会的 举办,中西方文化年的盛行,无不表 明各国文化在互相交流、渗透。随着 学习的知识广泛了,就是想通过网络 收集资料来了解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从而开阔视野。
活动计划
• 第一阶段:(1-3)拟定课题,设计问卷调 查 • 第二阶段(4-6)做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 料 • 第三阶段:(7-15)整理收集资料,记录 问卷调查数据,制作研究报告 • 第四阶段:(16)制作课题ppt • 第五阶段: (17) 对课题进行演讲
研究价值
• 世界由许许多多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有 其独特的文化,有的更是被当地人看做是 神圣不可侵犯。想要在当地旅游或做生意 成功,了解其文化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我 们了解他国文化,尊重别国文化,做到 “入乡随俗”。有利于各国文化相互交流 与交融,从此不再像清朝一样“闭关锁 国”
鬼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

鬼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一、鬼节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的鬼文化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子在《论语》中明确告诫弟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态度是“敬”的。
中国人在鬼节的习俗,如扫墓、烧纸钱、供灵牌等代代相传,虽然现代人崇尚科学,已和过去有很大不同,但对于这些文化习俗的传承仍然很难改变。
我们在鬼节的祭祀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迷信,它是中华民族对于“孝”文化的反映和传承,与我们千秋万代的宗族血缘观念息息相关,是血脉的召唤和亲情的延伸。
这种深厚的道德内涵赋予了中国鬼节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对于祖先的祭祀已成为一种文化深入到我们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和追忆,体现了孝道的传承和道德的涵养,也体现了中国人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和思本思源的精神。
而在西方的基督教里面,对于先祖的祭祀是不允许的。
在基督教的文化里,每个人在上帝的眼里都是平等的,相对于中国人对于祖先的信仰,西方人更愿意信奉上帝,他们希望人死后能够得到上帝的宽恕,升入天堂。
在大多数西方人眼中,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们对于“鬼”的敬畏和避忌并没有多么严重。
2、思想观念的差异。
中国鬼文化的源头可以说是祭祀文化,古人的祭祀主要是对自然万物之神的祭祀和对已逝先祖的祭祀,所以对祖先之鬼的祭祀和对自然之神的祭祀一样都是敬重肃穆的,他们相信已逝的祖先能够在冥冥之中保佑着自己生活的安宁,有着消病除灾的无形力量。
这种对于无形神秘力量的敬畏,使得人们对于鬼节的态度是认真严肃的。
文化巨人唐君毅先生曾经说过:“吾人之祭父母、圣贤、天地,皆非因自觉自己有罪,以之为赎罪之仪式。
亦非因自觉有苦痛,求其废除。
吾人之祭,唯在使吾人之精神,超越吾人之自我,以伸展通达于祖宗、圣贤、天地,而别无所求者。
”[3]所以中国人对于“敬鬼”的思想观念是和对祖先的信仰和孝道的道德源头分不开的。
人们对于“鬼”是有所忌讳的,更不习惯和“鬼”开玩笑、“扮鬼”、“闹鬼”。
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

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一、本文概述《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和分析中西方鬼文化异同的文章。
鬼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根植于各种传统信仰、民间故事、文学作品和宗教信仰中。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背景等多个角度,全面解读中西方鬼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章首先将对中西方鬼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两者在形象塑造、信仰习俗、文学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最后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中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价值观念。
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二、中国“鬼”文化概述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深受古代哲学、宗教、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鬼”并非完全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而是具有多重含义和复杂文化内涵的存在。
中国古代哲学对“鬼”的理解具有独特的视角。
儒家思想中,鬼被视为已故祖先的灵魂,人们应该尊敬并祭祀他们,以示孝道。
道家和佛家则进一步将“鬼”的概念扩展到万物皆有灵的范畴,认为一切生灵死后都有可能成为鬼,而鬼的存在也是宇宙间阴阳平衡的一部分。
在民间信仰中,“鬼”的形象多样且功能各异。
有的鬼被认为是守护家园的神灵,有的则是带来厄运和不祥的邪灵。
在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如清明节扫墓、中元节放河灯等,都是与鬼文化密切相关的活动,旨在安抚亡魂、祈求平安。
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鬼”的形象也屡见不鲜。
从古代的志怪小说到现代的恐怖电影,鬼的形象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故事背景。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人们对鬼文化的恐惧和好奇,也借此探讨生死、善恶等哲学问题。
中国的“鬼”文化是一种多元且复杂的现象。
它既包含了古代哲学对生死和宇宙的理解,也体现了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力。
通过对“鬼”文化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三、西方“鬼”文化概述西方文化中的“鬼”文化,源于古老的宗教、神话、传说以及民间信仰,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与中国的“鬼”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开题报告

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题报告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题报告一、引言中西方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1.历史与地理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与各自的历史与地理背景密不可分。
中西方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融合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2.价值观念: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对待权力、个人自由、家庭、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和重视程度。
3.宗教与哲学:中西方文化差异还与宗教和哲学观念的不同有关。
西方文化受到基督教和启蒙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三、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1.沟通方式:中西方文化在沟通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表达个人意见和感受,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间接表达,尊重他人的面子和社会关系。
2.时间观念:中西方文化对时间的看法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时间的精确性和效率,注重时间的管理和规划。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时间弹性较大。
3.个人与集体: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被重视。
而中国文化更注重集体的利益和和谐,强调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四、文化差异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1.个体层面: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个体拓宽视野、增强自信心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社会层面: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社会的影响在于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交流。
通过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可以促进跨文化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五、结论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到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法,分析法,文献研究法
应用领域
中西方鬼文化的异同将应用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鬼和鬼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共存的历史现象。中西鬼文化的相似性体现了中西共有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使用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冲突和矛盾。
三、对本课题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说明,论文要写出相应的写作提纲
[9]牛蓁蓁. “鬼”与Ghost—观念差异与跨文化接受问题[D].西北大学,2012.
[10]王灵娟. 试论《吸血鬼编年史》中的吸血鬼形象[D].湘潭大学,2007.
[11]魏朝夕. 解读中西方的“鬼(Ghost)”文化[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537-541.
[12]徐梁峰. 从“鬼”语看中西的鬼文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119-120.
写作提纲
中心论点
本论文通过查找文献,找出在中西方鬼文化具有很大相似性的吸血鬼与僵尸,分别说明两者的起源、形象,分析导致两者发展的差异原因。
题纲1.引言
2.鬼在西方的表现形式——吸血鬼
2.1吸血鬼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2吸血鬼的形象
3.鬼在东方的表现形式——僵尸
3.1僵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3.2僵尸的形象
XXXXXXXX学校
学年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通过吸血鬼与僵尸的对比来看
中西方鬼文化的异同
学生姓名XX学号XXXXX
所在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班级英语XX班
指导教师XXXXX
2013年11月20日
题目
通过吸血鬼与僵尸的对比来看中西方鬼文化的异同
一、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选题目的
鬼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中国和西方都有着悠久生动的鬼文化。近年来以吸血鬼为题材的电影电视虏获了许多观众的心,观众对神秘帅气的吸血鬼十分有兴趣。然而提起吸血鬼,中国观众就会想到僵尸,并且会把两者进行比较。在本文中将通过吸血鬼与僵尸来研究中西方鬼文化的差异,分析两者异同的深层文化。
吸血鬼和僵尸是一对极具相似的形象,吸血鬼通过改变固定的形象在荧幕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获得了大量的观众。然而,僵尸却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形象,渐渐的消失在荧屏上。对于吸血鬼文化与僵尸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借鉴西方鬼文化的发展,来继续发展中国鬼文化。
二、综述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等
4.分析吸血鬼文化与僵尸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4.1共同的心理因素
4.2吸血鬼与僵尸形象的形象
5.造成两者发展差异的原因
5.1不同的地理因素
5.2不同的宗教信仰
6.总结
四、检索与本课题有关参考文献资料的简要说明
[1]BlagojevićGordana.A contribution to the vampire studies among Serbs or vampire stories from Luznica[J]. Glasnik Etnografskog Instituta SANU,2004,200452:.
[2]Peter J. Bräunlein.The frightening borderlands of Enlightenment: The vampire problem[J]. Studies in History an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hilosophy of Biol & Biomed Sci,2012,433:.
研究意义
鬼文化作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既有社 会经济的原因,也有认识论、心理学的依据。它一经形成,受传统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便呈现出与其它地域的鬼文化的不同的诸多突出特点。首先,对于鬼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对迷信信仰及其观念的研究,而且可以扩大文学的领域,增加对中西方鬼文化的了解。然后,中西方鬼文化的比较研究又有助于正确认识与理解鬼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从而理性看待中西方鬼文化。最后,通过西方的吸血鬼和东方的僵尸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实现从两者表面层次的异同比较进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探析。
[6]李跃峰.吸血鬼文化为什么植根于西方文化如此之深[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03:159-161+165.
[7]林春燕. 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奇观——20世纪80年代香港僵尸恐怖片特色探寻[J]. 青年文学家,2013,26:83+85.
[8]刘星燕. 安妮·赖斯小说的吸血鬼形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发展趋势
中西方尽管在“鬼”的定义,形象塑造,文学演绎及民俗民风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中西方在试图努力摆脱来自鬼魂的恐惧和压力方面,有着共性。关于中西鬼文化的对比研究,会为异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一个途径。以后研究人员可能会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以鬼文化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形象上,以及能给人带来的精神意义。
研究方法
[13]余添. 论僵尸与吸血鬼形象体现出的中西文化异同[J]. 群文天地,2011,16:10+22.
[14]苑野. 吸血鬼传说在西方文学中的流传和演变[D].西南大学,2006.
五、指导教师意见
1.对开题报告的评语
2.对开题报告的意见及建议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审查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月 日
《论僵尸与吸血鬼形象体现出的中西文化异同》中,提到僵尸与吸血鬼是一对典型的极具相似性的形象。随着传媒的迅速发展,吸血鬼与僵尸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电影电视、游戏、小说,为中西方大众所熟悉。此文将两者的相似性与差异进行研究,并分析造成异同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因素。(余添,2011)
《从“鬼”语看中西的鬼文化》中,揭示中西方文化相似性的特点,结合对英汉语言中含“鬼”的词语的解剖分析,探讨中西“鬼”语所承载的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鬼”是人死后的灵魂;“鬼”的观念的产生不仅是因为古人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畏惧,还是古人对黑暗的畏惧,对理想精神生活的渴望。(徐粱峰,2011)
[3]郭静. 小议中西鬼文化相似性原因[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02:61-64.
[4]黄鹂. 当德拉库拉遭遇茅山道士——中美吸血僵尸类型片比较[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135-137.
[5]姜雪,颜晓川. 解读吸血鬼文化的历史演变[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90-94.
研究现状
近年来,以吸血鬼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席卷全球,由此引发了对吸血鬼文化的探究。吸血鬼与中国的僵尸有着相似的形象却没有引起较大的关注。大多数的研究重点是造成两者的原因和两者的异同的原因,而没有提及两者在人们生活影响。
《解读中西方的“鬼(Ghost)”文化》这一篇文章中,魏朝夕通过对中西方“鬼”的文字释义,寓意挖掘,价值评判,结合中西方文学中“鬼”的形象的探讨,人鬼关系的比较,揭示东西“鬼”文化中的宗教情结,并通过中西方“鬼”的民俗和仪式的比较,探讨中西方“鬼”的异同,从而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一个法门和途径。(魏朝夕,2008)
主要问题
第一,吸血鬼与僵尸的起源于传说。
第二,两者形象的异同。
第三,中西方鬼文化发展的异同。
研究思路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描述吸血鬼和僵尸的起源与传说,分析两者形象的差异。
其次,参考文献资料,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的因素。
然后,借助吸血鬼和僵尸反映出的差异,分析中西方鬼文化的发展差异。
最后,总结。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对比法,比较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