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鬼字及鬼神文化

合集下载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是汉代著名的字书,对于汉字的起源和含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鬼部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部首,它所代表的含义和文化意义也非常丰富。

鬼部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人们对于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和崇拜。

在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神秘事件往往会解释为神灵的存在和干预。

而鬼部字即代表了这种神灵的存在和力量。

在《说文解字》中,鬼部字的本义为“幽暗处的人”,也就是指鬼魂或者冥界之中的神灵。

这种神灵往往被视为祖先或者是死者的灵魂,与生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

因此,鬼部字在古代与祭祀和宗教仪式等方面也有很多关系。

另外,鬼部字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即表示一种惊异、恐惧或者不安的情绪。

这种情绪往往来源于人们对于未知或者超自然事件的恐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神灵及其力量的一种敬畏和膜拜。

总的来说,鬼部字在古代文化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神灵和祖先的象征,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神秘和超自然事件的解读和理解。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对于神灵和超自然的信仰已经有所减弱,但是鬼部字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由汉代许慎编纂而成。

其中包含了许多鬼部字的解释和释义。

本文将对《说文解字》中的鬼部字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文化意义。

一、鬼部字的定义和构造在《说文解字》中,鬼部字是指形声字中声旁为“鬼”的字。

声旁是指字的发音部分,而鬼旁是常见的一个声旁。

鬼旁的构造是上面是“鬼”的形状,下面是具体的示意部分。

鬼旁的出现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鬼魂的形象的想象。

1. 鬼魂之意:《说文解字》中许多鬼部字都是指鬼魂或鬼神。

比如“死”字,“死”是指人死后的状态,或指鬼魂;“昏”字,是指精神模糊,神志不清的状态,传说中鬼魂出现时会引起人的昏厥。

2. 形容灾祸和凶险:古代人们对鬼魂的形象想象往往与灾祸和凶险联系在一起。

比如“妖”字,妖指凶险邪恶的灵魂,与鬼相关;“孤”字,孤指孤独、无依无靠,容易引发灾祸。

3. 表示诸多事物:鬼部字还有一些表面凶险、灾祸的事物,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用来表示许多不同的事物。

比如“岂”字,岂用来表示疑问或反问;“瑰”字,瑰用来表示珍稀、非凡的事物。

三、鬼部字的文化意义1. 对鬼神的崇拜和敬畏:鬼部字的出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鬼神的崇拜和敬畏。

古代人们认为鬼魂拥有神秘的力量,有能力给人们带来灾祸和祝福。

所以在古代字书中,鬼部字往往被用来描述与鬼神相关的事物,以及灾祸和凶险。

2. 表现了古人思维方式和世界观:鬼部字的存在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古代人们相信世界上存在着超自然的存在,这种信仰深刻地体现在他们的文字中。

古代人们用鬼部字来描述各种事物,可以看出他们在词汇选择和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和思维方式。

3. 反映了古代文化的一部分:鬼部字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记录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想象和信仰。

通过对鬼部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的某些方面,并对古代社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鬼部字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鬼神的崇拜和敬畏,也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其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字形、字义、文化等各个方面。

其中,鬼部字也是《说文解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些字形形态各异,吸收了古代人们对于鬼神、死亡、阴间等概念的想象和表达,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鬼部字的本义是指鬼神、幽灵等,如“鬼”、“魂”、“魄”等字。

这些字在古代人们的思想中,与死亡、阴间等概念密不可分。

《说文解字》中对于鬼部字的解释,也常常与这些概念直接相关。

例如,对于“鬼”的解释是:“本色为阴阳所离,离而不明。

”这里所说的“阴阳”即指生死两界,“离而不明”则是指鬼神虽然已经死去,但是人们对于其存在仍有疑惑和迷惑。

这样的解释,直接表现了古代人们对于死亡、阴间等概念的认知和反思。

鬼部字也常常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

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到鬼神、幽灵等元素,这些元素的描绘和运用,也常常借助鬼部字。

例如,古代诗人苏轼在《江城子・南望山》中写道:“爱妾空吟白雪曲,至今犹忆杨家酒。

鬼似愁容白日昏,犹嫌薄雾笼纱窗。

”在这里,“鬼似愁容”一句中的“鬼”字,就是运用到诗歌中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震惊和惶恐,形象深刻。

鬼部字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符号,还承载了很多文化符号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神信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说文解字》中的鬼部字,既是对于中国文化中鬼神信仰的记录和记载,也是对于这一信仰的反思和探索。

例如,《说文解字》中对于“魄”的解释是:“阳气居之,今则曰胄。

”这里所说的阳气,即指生命力量。

古代人们认为,人寿命不过七十岁,原因就是人的魄只有七十岁阳气能够驾驭。

这样的解释表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由汉代许慎所著,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形声义结构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其中的鬼部字是《说文解字》所收录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了解古代人对鬼神的认识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神秘的存在,被认为是人类去世后灵魂的象征。

鬼部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以“鬼”字作为部首,如“魂、魄、魅”等;另一类是以“鬼”字作为形旁,表示与鬼相关的事物,如“魑、魔、魃”等。

通过对鬼部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人对鬼神的认识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相信鬼神的存在,并将其与自然灾害、疾病、人祸等现象联系起来,认为这些现象都是由于鬼神的作祟而引发的。

他们对鬼神的形象和能力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和描绘,用以解释各种难以理解的现象。

鬼部字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鬼神的崇拜和祭祀。

在古代社会中,许多寺庙和祠堂都供奉着鬼神,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鬼神的庇佑和保护。

鬼部字中的一些字形和意义反映了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一些宗教仪式和象征物。

鬼部字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死亡和生死观念的认识。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相信死后有来世,生者和死者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因此他们会举行各种祭祀和纪念活动,以表达对故人的尊重和缅怀。

鬼部字中的一些字形和意义揭示了古代人们对死亡和来世的思考和想象。

鬼部字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人们对鬼神的认识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鬼部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祭祀活动的形式和意义,以及他们对生死观念的认识和思考。

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字书,由西汉时期的许慎编纂完成。

其中的鬼部字是指由“鬼”作为象形的部首,共计12个字。

本文将对这些字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文化意义。

1. 魂:魂字由“鬼”和“分”两个部分组成,表示鬼魂的分散状态。

鬼是中国古代人们对死者灵魂的称呼,被认为是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连接。

魂字体现了人们对死者灵魂的尊重和对死者的敬畏之情。

2. 魄:魄字由“鬼”和“白”两个部分组成,表示鬼魄的清白、光明之意。

魄是中国古代人们对死者灵魂的另一种称呼,与魂相对,代表着死者的精神力量和神魂不灭的观念。

3. 魃:魃字由“鬼”和“巴”两个部分组成,表示一种古代传说中的恶鬼形象。

魃是以雨水为食的妖魔,被认为会导致旱灾和干旱。

魃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魑魅魍魉的担忧。

4. 魍:魍字由“鬼”和“忙”两个部分组成,表示魑魅魍魉的繁忙状态。

魍是指各种各样的鬼怪,形象各异,活动频繁。

魍字体现了人们对于邪恶势力的警惕和对鬼怪世界的想象。

5. 鬹:鬹字由“鬼”和“圭”两个部分组成,表示将鬼驱逐、消灭的仪式。

鬼作为邪恶力量的代表,往往被人们视为需要驱逐和消灭的对象。

鬹字体现了人们对邪恶势力的抵抗和对正义力量的追求。

通过对这些鬼部字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们对鬼魂和鬼怪的认知和态度。

鬼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象征着死亡和阴间世界,又承载着人们对死者的纪念和敬畏之情。

鬼怪是人们对邪恶力量的想象和警惕,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寓言、神话故事和古代传说的重要内容。

这些字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灾害、邪恶势力和正义力量的思考和追求。

人们通过驱逐和消灭鬼怪来寄托对邪恶力量的抵抗和对正义力量的追求,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勇于抵抗邪恶、维护正义的精神品质。

《说文解字》鬼部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汉字的演变和形成,还能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

这些字所体现的文化意义,也为我们当代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启示。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形字义相结合的字书,原名《说文解字注》,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字书,由东汉李奇编纂,但直到西晋、南北朝时期才被完善,成为完整的一部字书。

在《说文解字》中,鬼部字被列为其中一部分,它们不仅仅是汉字的一部分,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鬼部字在《说文解字》中共有28个字,包括魂、鬼、怨等字。

这些字大多与神秘、超自然、灵魂等相关,或者与死亡、灵异事件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是一个神秘而畏惧的存在,它们不仅仅是指死去的人的灵魂,也可以是指各种形态的神灵。

鬼部字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更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神灵、灵魂的认知和信仰。

在《说文解字》中,鬼部字的字形多与鬼魂、灵魂等相关。

其中的“鬼”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非人非禽之物”,其字形显示了鬼的形态,更加贴切地表现了鬼的特征。

“魂”字在《说文解字》中有“人死所离体也,象形。

传作鬲”之解释,通过象形的字形构造,可以清晰地看出“魂”字与人体的关联,这也是以图形形式表现了“魂”字的涵义。

从字形上看,鬼部字与神秘、灵魂、死亡等相关,都有着明显的联系,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鬼神,灵魂的认知和理解。

鬼部字所表达的文化意义对于了解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灵魂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是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元素,代表着死亡、另一个世界、阴间等概念。

鬼在中国传统神话中既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象征,又代表着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和敬畏。

鬼部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汉字的内涵,更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对于生死、神灵、灵魂等问题的认知和探索,进而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含义。

鬼部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宗教信仰方面有所体现,也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古代文人在创作诗词、文章时,常常借助鬼部字来表达对于生死、人生命运、情感的诉求和表达,进而衍生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汉字字典,由汉朝著名学者许慎编纂。

在这部字典中,汉字被按形旁、形声、会意、象形等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对于了解汉字的形成和演变具有极大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在《说文解字》中,鬼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字,它属于形声字,由“厶”和“鬲”两部分组成,其中“厶”是鬼的象形部分,而“鬲”是鬼的声旁部分。

在古代,鬼字的本义是指神灵、幽魂,后来逐渐演变为代表邪恶、阴险、凶恶等贬义词。

我们来说说《说文解字》中对鬼字的解释。

在《说文解字》中,鬼字的解释为“神诡曰鬼”,这说明了鬼字原本的意义是指神灵或者幽魂。

而在后来的发展中,鬼字逐渐演变成了代表邪恶、凶险的意义,在文化中也成为了一种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中,人们对于鬼神的崇拜和敬畏是十分常见的。

鬼神信仰在《尚书》、《易经》等经典文献中都有所体现,而在中国民间,对鬼神的崇敬更是贯穿古今。

在一些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人们会举行祭祀鬼神的仪式,以祈求平安和祥和。

而在民间故事和传说中,鬼也是一个常见的形象,它代表着人们对于未知世界和超自然力量的恐惧和好奇。

在古代的中国文学作品中,鬼也是一个常见的题材。

《古文观止》中有很多关于鬼神的故事,如《枕中记》、《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中对于鬼神的描写和想象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鬼神的复杂情感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

在古代壁画和绘画作品中,鬼神的形象经常出现,它们被描绘成身穿华丽衣服、手持魔杖、面容狰狞的形象,带着一种神秘、诡异的气息。

这些作品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鬼神的恐惧和好奇,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向往和崇拜。

细说汉字:神出鬼没——说“鬼”

细说汉字:神出鬼没——说“鬼”

细说汉字:神出鬼没——说“鬼”神出鬼没——说“鬼”朱英贵一、“鬼”字小引(鲁迅谈鬼与莫言遇鬼)“神出鬼没”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像神与鬼那样出没无常,不可捉摸,源自《淮南子·兵略训》:“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看来“鬼”与“神”的关系是难解难分的,这一篇就来谈谈“鬼”这个字。

通常以为人死后的魂灵在天堂为神,在地狱为鬼,其实,神与鬼不过都是人类意念中的存在物,关于“鬼”的意念,不妨来看看鲁迅与莫言的两段表述。

鲁迅先生有一篇文字,题目叫《死》,是他病重的时候写的一篇随笔,最初发表于1936年9月20日《中流》半月刊第一卷第二期,就在这篇《死》发表一个月后,鲁迅就真的离开了人世。

在这篇随笔中有几段话是这样写的:大家所相信的死后的状态,更助成了对于死的随便。

谁都知道,我们中国人是相信有鬼(近时或谓之“灵魂”)的,既有鬼,则死掉之后,虽然已不是人,却还不失为鬼,总还不算是一无所有。

不过设想中的做鬼的久暂,却因其人的生前的贫富而不同。

穷人们是大抵以为死后就去轮回的,根源出于佛教。

佛教所说的轮回,当然手续繁重,并不这么简单,但穷人往往无学,所以不明白。

这就是使死罪犯人绑赴法场时,大叫“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面无惧色的原因。

况且相传鬼的衣服,是和临终时一样的,穷人无好衣裳,做了鬼也决不怎么体面,实在远不如立刻投胎,化为赤条条的婴儿的上算。

我们曾见谁家生了小孩,胎里就穿着叫化子或是游泳家的衣服的么?从来没有。

这就好,从新来过。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相信轮回,那就说不定来生会堕入更穷苦的景况,或者简直是畜生道,更加可怕了。

但我看他们是并不这样想的,他们确信自己并未造出该入畜生道的罪孽,他们从来没有能堕畜生道的地位,权势和金钱。

然而有着地位,权势和金钱的人,却又并不觉得该堕畜生道;他们倒一面化为居士,准备成佛,一面自然也主张读经复古,兼做圣贤。

他们像活着时候的超出人理一样,自以为死后也超出了轮回的。

至于小有金钱的人,则虽然也不觉得该受轮回,但此外也别无雄才大略,只豫备安心做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宾学院毕业论文课题名称《从鬼及鬼部字看中国古代鬼神文化》学生姓名刘馨芮学号 ********* 专业语文教育班级 2011级7班指导教师高正伟2004 年 9 月摘要:传承几千年的鬼神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间接或是直接的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各个方面与各种内涵,呈现出精彩纷呈的中国古代文化风貌。

而鬼字及鬼部字的演变和发展又是汉民族鬼神文化以抽象的方式在语言上的具体表现,因此,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鬼神文化和由此产生的鬼神意识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关键字:字形意说文解字鬼神崇拜恐惧一、鬼神探源我们都知道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的知识水平也有限,在他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没有办法科学地了解自然和生产的矛盾变化,比如在我们现在看来的常识性的许多问题:宇宙是什么、日月是如何运行的、火山爆发与洪水的危害等等,都让当时的人们感到惊讶、神秘甚至是恐惧,因此当时的人们就把自然界的各种突变与神秘都归结为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是在被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的神或者说是鬼操纵着、控制着。

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给人格化了。

虽然就目前而言上古典籍还比较缺少,原始人类社会的鬼神文化业尚未确切明晰,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根据现有的部分历史材料来对我们的先民们的原始鬼神观念进行再现与复原。

在《说文》中:“鬼,人所归为鬼。

”段注:“鬼、归二字以叠韵为训,鬼之为言归也。

”也就是说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这样不灭的灵魂也就是鬼。

郭璞注《尔雅》引《尸子》云:“古者谓私人为归人。

”人死后灵魂不灭,飘归祖先坟地与已死亲族一起过生活,这就是原始社会公共墓地生成的基础,而古人之所以要修建墓地也就是为他们认为的不灭的灵魂修筑起一个归宿,从而使得逝者的灵魂得以安定。

那么,鬼神一词中鬼与神在古代又是否有区别呢?通过对大量古籍资料的研究我认为鬼与神是有区别存在的,《礼记》中记载到:“魂气归与天,形魄归于地。

”也就是说“归人”可分为魂、魄两部分,而古代“魂”、“魄”两字的含义与今天又有所不同。

《说文》中写到“魂,阳气也。

”而“魄,阴神也。

”古人认为“魂”是阳气所以归于天,而“魄”是阴神所以归于地。

人死以后,灵魂出窍,但魄仍然留在了尸体本身。

《大戴礼·曾天子圆》北周卢辩注:“神为魄,灵为魂。

魂魄者,阴阳之精,有生之本也。

及其死也,魂气上升于天为神,体魄降于地为鬼,各反其所由出也。

”简单的来说古人认为鬼神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但仍具有一定区别,神往天上去,而鬼游荡人间。

二、鬼神崇拜如前文所说到的,古人们相信世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以及结果,都是强大的鬼神意志的体现,并且他们也相信通过虔诚的方式去祭拜和取悦这些鬼神,就能对神鬼的意志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鬼神的决定并对自己产生神秘的保护作用。

就这样,原始的鬼神崇拜和形式就产生了,并且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的祭祀活动。

那么上古先人们对于鬼神崇拜的对象主要有哪一些呢?通过对鬼部字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主要包括了“人魂”“物魂”“天神”这三个方面。

属于天神的有上帝及日、月、星、斗、宿、风、云、雷、雨诸神以及神兽;属于地只的有社稷、山川、五岳、四渎之神;属于人鬼的主要是各姓的祖先及崇拜的圣贤。

后世人们做法事,如建醮坛,设斋供,即古人祭祀的礼仪;唱赞词、诵宝诰,即含有言辞悦天神之意;上表章、读疏文,也便是申诉和祈祷之用。

所谓人魂也就是前文所讲到人死后的灵魂,《说文》“魂”、“魄”二字是古人对死者观察与分析的概括,如前文提到的称死人的魂魄为“阴神”,也表明古人对入土之鬼的崇拜心理。

而物魂字面上看十分的好理解,就是指依托在世间各种物品上的鬼魂,因为我们的先民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有灵魂的。

比如《说文》中的“鬽”字正是反映了物魂、物鬼。

《说文》中写道:“鬽,老物精也。

”《论衡》:“鬼者,老物之精也。

”这都反映我们的先人笃信万物灵性。

《礼记·祭法》有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谷,见怪物,皆曰神。

”又云:“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

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

”他们认为自然万物有灵性,故称之为“神”、“命”。

此“神”、“命”不是体内的“小我”,而是“精”或“精气”,是天地间的“大我”。

《淮南子·精神训》:“精神者天之有也,而形骸者地之有也。

精神入其门,而形骸反其根。

”《管子·内业篇》:“凡物之精,此之为生。

下生王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

”故在先民的意识中有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具有这样的自然崇拜。

《周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

”注曰:百物之神曰鬽。

该字也反映了上古先民对物之精、物之神也就是物魂的崇拜之情。

那么关于神兽,我们都知道上古有四大神兽,其中鬼部字有“魋”字,《说文》中解释为“神兽”,此种“神兽”应为开明兽。

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幽冥世界里有一道门叫做“九门”,这道门也是鬼怪们出入的通道,而开明兽就是“九门”的守护者。

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写到:“开明天兽,禀兹金精,虎身人面,表此桀行,瞪视昆山,威慑百灵。

”(这与《论衡》里提到的身荼、郁垒十分的相似)这里的“昆山”应该就是指“昆仑山”,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昆仑山一直就是“天堂和地狱之山”,古代有关于幽都的记载,地点大多在这个地方。

而开明兽的形状、职司,与北欧神话中血斑大犬很相似,一样都是幽冥世界大门的守护者。

而我们从这些对对开明兽以及其他神兽的描写中也可以看出古人对这些神兽的崇敬之心。

而我们的古代先民要将对于鬼神的崇拜之情抒发出来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普遍的祭祀行为,而祭祀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

祭祀的对象包括祭天,祭祖,祭鬼神等许多方面,其中,祭天是华夏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仪式,起源与上古时期。

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

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

通过祭天来表达人们对于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皇天上帝保佑华夏子民。

而祭祀先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在春节期间进行的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

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

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还有的地方还叩拜玉皇大帝(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最高之神)、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的妻子)。

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饭、一对枣糕、一个大馍馍,俗称"天地供"。

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

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

而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

普是普遍的意思,度是广度堕落三恶道的众生早日离开,超登三善道,甚至超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享受大乐。

所谓三恶道是指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众生早日超脱。

三善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

在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不管佛教还是道教,到了这一天,都会举行“普度”,希大家能够以慈悲心来同情一切生灵的产命,不要乱杀害,可以用香花、水果、素菜等来供奉祭祀普度,这才不会辜负释迦佛祖的慈悲心及目连的大孝心。

对于在每年的鬼节进行打扫坟茔,祭祀鬼神,超度亡灵,放河灯等习俗,后来发展成为在鬼节进行郊外踏青,悼念先祖的活动我们将其称为祭鬼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些祭祀看做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并且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人们已经具有较为发达的灵魂鬼神观念,并且产生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对于这一点,我们在“鬼”字本身从甲骨文到金文的演变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来,早期甲骨文是用(示,祭祀)加上(田,面具)加上(人,巫师),它造字的本义就是指:在祭祀的过程中,巫师带着面具扮演鬼神。

而晚期甲骨文省去“示”。

早期金文承续晚期甲骨文字形。

中期金文加“攴”(持械打击),表示巫师持械施法,驱逐魔怪。

晚期金文则是加“夂”(倒写的“止”),表示戴着面具扮演神灵、魔怪的巫师表演巫术舞蹈。

这些都无不说明了古代规模化与普遍化的祭祀活动存在。

三、鬼神恐惧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中国古代的鬼文化是我们的古代先民们对自然界及自身的无法理解的现象感到困惑恐惧而产生的畏惧的心理,并逐步变化、沉淀成为一种全社会性的文化传统。

那么原始先民对于鬼神的情感和认识在这一漫长复杂的过程中也积淀的复杂而非单一。

因此他们将鬼分为“善鬼”和“恶鬼”,对于鬼神的情感也有崇拜信仰和恐惧甚至敬而远之的分别存在。

在《说文》中代表恶鬼的字包括我们熟悉的“魃”“鬾”等等。

《说文》中记载“‘鬾’厉鬼也。

”段注释到:“厉之言烈也,厉鬼谓虐厉之鬼。

恶鬼们因为经常在人间作祟伤害无辜,所以古人称其为“厉”。

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写到“厉之不如。

”杜注释:“厉,恶鬼也。

”因此“鬾”应该是泛指恶鬼的意思。

《左传》说:“鬼有所归,乃为不厉”。

依据这样一个说法,如果鬼魂没有一个住所或者是依托,就要游荡人间害人,这便是恶鬼产生的原因。

因此尽管人类从产生开始就有了死亡,但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丧葬的习俗。

《周易系辞传》有说:“古之葬者,厚衣之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也就是说我们的先民对死者尸体的处方法最早甚至可能是众人将尸体分而食之或者弃尸荒野。

直到鬼魂观念产生之后,人们才认识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不然将会招来鬼魂的报复和惩罚。

因此,对死者尸体进行安葬就成了必然之举。

从此,下葬的诸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我们也由此可见丧葬习俗的产生也是来源于先民对鬼魂的恐惧。

而《说文》中:“魃,旱鬼也。

”也就是说“魃”是古代传说中造成旱灾的鬼。

《诗大雅》有云“旱魃为虐。

”《山海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句,有黄帝女妭,本天女也。

黄帝下之杀蚩尤,不得复上。

所居不雨。

”“妭”就是指“魃”。

甚至是在现在的江苏连云港还流传着这样一种民俗叫做“扒旱魃”。

当地人们认为人死后变成鬼,有的鬼又变成旱魃,这些旱魃兴风作浪,不让老天下雨。

于是人们扒其坟,焚其尸,让老天下雨化解旱情。

我们的先民们认为世间许多灾难,特别是像瘟疫、疾病这一类的都是恶鬼作祟导致的,无法抗拒的,因此对其极为恐惧而且毫无办法。

于是先人将他们对种种灾难缺乏正确的认识全都归咎于鬼神,以鬼神祸害带来灾祸作为唯一的解释也就导致了后来许多鬼神在一定层面上成为凶恶与灾难的代名词,同时也就造就了古人对于鬼神恐惧敬畏的感情存在。

同时,这些恐惧也可以在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以及历朝历代的建筑中得以呈现。

比如著名的丰都鬼城,相传从汉代起,阴长生和王方平两人曾先后在丰都县名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

到了唐代,有人误将“阴”和“王”两人的姓连在一起,成为“阴王”,再讹传为丰都“阴间之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