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部字与鬼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对汉字进行解析和分类的著作,其内容十分丰富,包
含了十六个部首和540个部首下的汉字。

在其中,鬼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部首,其下的汉
字涉及到了死亡、灵异、信仰等领域,因此在现代的文化中也具有很强的异域风情和神秘
色彩。

鬼部的意义是指死亡、灵异、鬼神等方面的事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鬼”字。

另外还有“死”、“异”、“瑰”等字也都属于鬼部。

在《说文解字》中,对于鬼部也有
非常具体的解释。

其中,“鬼”字是在“两口偏”下有“赤口张开,齿状如齐阳于下”的
描述,这也是对于“鬼”的生动描绘。

从文化角度来看,鬼部字一方面展现了我国古代对于死亡、灵异等事物的认知和探究,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信仰文化的一些特点。

例如,在《尚书》中有着“神祇,人
用之私者曰鬼,曰神”之说,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鬼神的崇拜和信仰是非常
普遍的。

而在《史记》中也有着“鬼神之说,固其有以然也”的记载,可见古代社会中对
于鬼神的存在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在现代文艺作品中,鬼部字也常常具有着强烈的异域风情和神秘色彩。

例如,
在鬼故事、悬疑小说、恐怖片等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鬼部字所涉及的主题和场景。

这也说明了鬼部字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被广泛
地应用于文化创作和文艺表达中。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系统、全面地收集和解释了当时的汉字,对中国文字学、古代文字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鬼部是《说文解字》中的一个重要部首,而鬼字也是《说文解字》中解释最为丰富、深刻的字之一。

本文将对《说文解字》鬼部字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文化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说文解字》对鬼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中对鬼字的解释有三种,分别是“鬼,阴气也”,“鬼,欵也”,“鬼,魅也”。

这三种解释基本上围绕着鬼的神秘、阴森、不可测、魅力等特质展开。

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鬼的理解和认识。

鬼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存在,有时代表着阴气、黑暗、恐怖的力量,有时又代表着神秘、不可测、无法捉摸的魅力。

这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鬼的认知是深刻而多样的。

我们来探讨一下鬼部字在《说文解字》中的构造和涵义。

《说文解字》中的鬼字是由“甾(zāi)”和“凵(kǎn)”两个部分构成的。

“甾”是指鬼的神秘、不可测的性质,而“凵”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象形字。

从鬼字的结构来看,就能够体现出当时对鬼的神秘和不可测的特质的理解。

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鬼的认知是深刻的。

我们来谈一谈鬼部字在《说文解字》中的文化意义。

鬼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鬼不仅代表着神秘、不可测的力量,更代表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鬼还有着祖先崇拜的特殊地位,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会成为鬼魂继续在世间游荡。

鬼部字在《说文解字》中所展现的神秘、不可测的特质,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鬼的理解和认识。

这也折射出古代中国人对祖先崇拜的文化传统和信仰。

我们来看看鬼部字在当代的文化意义。

在当代中国社会,鬼部字在某种程度上还在影响着人们对鬼的认知。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鬼的理解和认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鬼部字所体现出来的神秘、不可测的特质仍然是当代社会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不论是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还是在民间传说和谚语中,鬼都是一个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的话题。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是汉代著名的字书,对于汉字的起源和含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鬼部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部首,它所代表的含义和文化意义也非常丰富。

鬼部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人们对于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和崇拜。

在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神秘事件往往会解释为神灵的存在和干预。

而鬼部字即代表了这种神灵的存在和力量。

在《说文解字》中,鬼部字的本义为“幽暗处的人”,也就是指鬼魂或者冥界之中的神灵。

这种神灵往往被视为祖先或者是死者的灵魂,与生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

因此,鬼部字在古代与祭祀和宗教仪式等方面也有很多关系。

另外,鬼部字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即表示一种惊异、恐惧或者不安的情绪。

这种情绪往往来源于人们对于未知或者超自然事件的恐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神灵及其力量的一种敬畏和膜拜。

总的来说,鬼部字在古代文化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神灵和祖先的象征,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神秘和超自然事件的解读和理解。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对于神灵和超自然的信仰已经有所减弱,但是鬼部字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由许慎编纂而成,成书于东汉末年。

它系统地收集了当时汉字的音韵、形义等资料,对于研究汉字的形成与演变、字义的考辨以及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风俗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说文解字》中关于鬼部字的研究入手,探讨其文化意义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说文解字》对鬼部字的解释来看,可以看出古代对于鬼的认识。

在《说文解字》中,对于“鬼”的解释是“藏形似人谓之鬼”,即在形态上类似人的东西,被称为鬼。

而“魂”、“魄”则主要是指人的灵魂。

这些解释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鬼的认识,认为鬼是一种形态虽然类似人,但却又不同于人的存在,同时也对人的灵魂有着特殊的理解。

这种对鬼的认识与对灵魂的理解,贯穿着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观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文解字》中鬼部字的解释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鬼神的祭祀和敬畏。

在古代中国,对于鬼神的祭祀和敬畏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与祭祀和敬畏相关的诸多文化现象都与鬼部字有关。

《说文解字》对于“殇”字的解释是“挂鬼之日”,即祭祀死者的日子,对于“浅”字的解释是“鬼魂”,即指鬼魂不安的地方。

这些解释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鬼神的敬畏,也反映了古代祭祀活动和文化现象,加深了人们对于古代社会文化的了解。

从《说文解字》对于鬼部字的解释来看,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于鬼的认识、对于鬼神的祭祀和敬畏以及对于死亡、阴阳、轮回等观念的认识。

这些观念贯穿着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观念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说文解字》中鬼部字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与发展。

在当代社会,尽管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有所改变,但是古代对于鬼的认识、对于鬼神的祭祀和敬畏以及对于死亡、阴阳、轮回等观念的认识,仍然对当代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有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鬼神的祭祀、对于死亡、阴阳、轮回的认识等观念仍然有所体现,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说文解字》鬼部字的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在引言部分中,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正文部分中,详细解释了《说文解字》对鬼部字的定义,鬼部字的文化内涵,鬼部字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鬼部字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研究现状。

结论部分总结了鬼部字作为《说文解字》的重要内容,鬼部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以及鬼部字研究的深入发展。

通过对鬼部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化内涵、象征意义、现代社会影响、现状、重要性、文化传承、深入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鬼部字作为汉字中的一个重要部首,一直以来都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索。

而《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最早的语文学著作,对鬼部字的研究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说文解字》鬼部字的定义及其文化意义,从而深入了解汉字文化的精髓和深远影响。

在研究背景方面,关于鬼部字的定义及其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学术积淀。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体、结构和含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鬼部字作为汉字中的一个部首,其在古代文献中的运用和解释,为后人研究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

通过对《说文解字》中鬼部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对鬼神信仰和生死观念的表达,从而揭示汉字文化中神秘、神圣的一面。

1.2 研究意义鬼部字作为《说文解字》中的重要部分,对研究古代文字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鬼部字,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对鬼神、灵异等超自然现象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鬼部字在古代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神秘、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探索。

在现代社会,鬼部字虽然已不再是主流文字,但在传统文化、民俗、戏曲等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文化传承和民众意识形态具有一定影响。

对鬼部字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挖掘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拓展文化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由汉代许慎编纂而成。

其中包含了许多鬼部字的解释和释义。

本文将对《说文解字》中的鬼部字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文化意义。

一、鬼部字的定义和构造在《说文解字》中,鬼部字是指形声字中声旁为“鬼”的字。

声旁是指字的发音部分,而鬼旁是常见的一个声旁。

鬼旁的构造是上面是“鬼”的形状,下面是具体的示意部分。

鬼旁的出现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鬼魂的形象的想象。

1. 鬼魂之意:《说文解字》中许多鬼部字都是指鬼魂或鬼神。

比如“死”字,“死”是指人死后的状态,或指鬼魂;“昏”字,是指精神模糊,神志不清的状态,传说中鬼魂出现时会引起人的昏厥。

2. 形容灾祸和凶险:古代人们对鬼魂的形象想象往往与灾祸和凶险联系在一起。

比如“妖”字,妖指凶险邪恶的灵魂,与鬼相关;“孤”字,孤指孤独、无依无靠,容易引发灾祸。

3. 表示诸多事物:鬼部字还有一些表面凶险、灾祸的事物,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用来表示许多不同的事物。

比如“岂”字,岂用来表示疑问或反问;“瑰”字,瑰用来表示珍稀、非凡的事物。

三、鬼部字的文化意义1. 对鬼神的崇拜和敬畏:鬼部字的出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鬼神的崇拜和敬畏。

古代人们认为鬼魂拥有神秘的力量,有能力给人们带来灾祸和祝福。

所以在古代字书中,鬼部字往往被用来描述与鬼神相关的事物,以及灾祸和凶险。

2. 表现了古人思维方式和世界观:鬼部字的存在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古代人们相信世界上存在着超自然的存在,这种信仰深刻地体现在他们的文字中。

古代人们用鬼部字来描述各种事物,可以看出他们在词汇选择和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和思维方式。

3. 反映了古代文化的一部分:鬼部字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记录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想象和信仰。

通过对鬼部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的某些方面,并对古代社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鬼部字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鬼神的崇拜和敬畏,也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浅谈鬼字及鬼神文化

浅谈鬼字及鬼神文化

宜宾学院毕业论文课题名称《从鬼及鬼部字看中国古代鬼神文化》学生姓名刘馨芮学号 ********* 专业语文教育班级 2011级7班指导教师高正伟2004 年 9 月摘要:传承几千年的鬼神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间接或是直接的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各个方面与各种内涵,呈现出精彩纷呈的中国古代文化风貌。

而鬼字及鬼部字的演变和发展又是汉民族鬼神文化以抽象的方式在语言上的具体表现,因此,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鬼神文化和由此产生的鬼神意识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关键字:字形意说文解字鬼神崇拜恐惧一、鬼神探源我们都知道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的知识水平也有限,在他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没有办法科学地了解自然和生产的矛盾变化,比如在我们现在看来的常识性的许多问题:宇宙是什么、日月是如何运行的、火山爆发与洪水的危害等等,都让当时的人们感到惊讶、神秘甚至是恐惧,因此当时的人们就把自然界的各种突变与神秘都归结为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是在被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的神或者说是鬼操纵着、控制着。

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给人格化了。

虽然就目前而言上古典籍还比较缺少,原始人类社会的鬼神文化业尚未确切明晰,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根据现有的部分历史材料来对我们的先民们的原始鬼神观念进行再现与复原。

在《说文》中:“鬼,人所归为鬼。

”段注:“鬼、归二字以叠韵为训,鬼之为言归也。

”也就是说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这样不灭的灵魂也就是鬼。

郭璞注《尔雅》引《尸子》云:“古者谓私人为归人。

”人死后灵魂不灭,飘归祖先坟地与已死亲族一起过生活,这就是原始社会公共墓地生成的基础,而古人之所以要修建墓地也就是为他们认为的不灭的灵魂修筑起一个归宿,从而使得逝者的灵魂得以安定。

那么,鬼神一词中鬼与神在古代又是否有区别呢?通过对大量古籍资料的研究我认为鬼与神是有区别存在的,《礼记》中记载到:“魂气归与天,形魄归于地。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其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字形、字义、文化等各个方面。

其中,鬼部字也是《说文解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些字形形态各异,吸收了古代人们对于鬼神、死亡、阴间等概念的想象和表达,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鬼部字的本义是指鬼神、幽灵等,如“鬼”、“魂”、“魄”等字。

这些字在古代人们的思想中,与死亡、阴间等概念密不可分。

《说文解字》中对于鬼部字的解释,也常常与这些概念直接相关。

例如,对于“鬼”的解释是:“本色为阴阳所离,离而不明。

”这里所说的“阴阳”即指生死两界,“离而不明”则是指鬼神虽然已经死去,但是人们对于其存在仍有疑惑和迷惑。

这样的解释,直接表现了古代人们对于死亡、阴间等概念的认知和反思。

鬼部字也常常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

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到鬼神、幽灵等元素,这些元素的描绘和运用,也常常借助鬼部字。

例如,古代诗人苏轼在《江城子・南望山》中写道:“爱妾空吟白雪曲,至今犹忆杨家酒。

鬼似愁容白日昏,犹嫌薄雾笼纱窗。

”在这里,“鬼似愁容”一句中的“鬼”字,就是运用到诗歌中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震惊和惶恐,形象深刻。

鬼部字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符号,还承载了很多文化符号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神信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说文解字》中的鬼部字,既是对于中国文化中鬼神信仰的记录和记载,也是对于这一信仰的反思和探索。

例如,《说文解字》中对于“魄”的解释是:“阳气居之,今则曰胄。

”这里所说的阳气,即指生命力量。

古代人们认为,人寿命不过七十岁,原因就是人的魄只有七十岁阳气能够驾驭。

这样的解释表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鬼部字与鬼文化论文
摘要:通过“魘、醜”等字,我们可以窥见先民对鬼的畏惧之情。

他们认为自己不仅在物质与精神上受到了鬼的惊扰,鬼已经侵入到他们的梦中,故古人对鬼是怀有深深的畏惧之情的,古人的这种畏惧也可以从“畏”字看出来:畏的小篆左似鬼,右似人;畏的金文像鬼持支(棍子)。

“鬼而持棍,可畏熟其”(罗振玉),这些字足以体现先民对鬼的畏惧和厌恶。

鬼文化曾是中国社会颇具影响力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即便是在今天,很多地方依然盛行鬼文化。

而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具有表述民俗的功能。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其中“鬼”部字向我们呈现了上古汉民族鬼文化的内容。

一、对鬼的认识:
(一)鬼的来源:《说文》云:“鬼,人所归为鬼。

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

凡鬼之属皆从鬼。

”可见,“鬼”字从人,也从“私”,因为一神属阳性,阳性即为“公”,鬼属阴性,阴性即“私”;二鬼属阴性,对人体有害,故从私,如“鬼附身”就有不好的意义。

《尔雅释言》中认为鬼即“鬼之为言归也。

”《韩诗外传》解释“归”为“人死,肉归于土,血归于水,骨归于石也,魂气升于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将人的死和鬼联系在一起。

但是,死人不能简单的和鬼划等号,因为古人将人的灵魂又进一步的区分为“魂”和“魄”两部分。

《说文》曰:“魂,陽气也。

从鬼,云聲”;
“魄,陰神也。

从鬼,白聲”。

《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魄,阳曰魂。

”近人章太炎进一步解释道:“耳之所以能听,目之所以能视,以有魄存焉。

故魄者,司运动也;因运动而外物皆得入乎内,于是有知觉;因知觉生辨别,此则魂之所生也。

”综上所述,“魂”和“魄”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死后归属、阴阳和性质的不同。

二、鬼的形象:
鬼一般都是无声无形、不可捉摸的,因为鬼是人的观念意识的产物。

但是这种主观意识的产物也是脱胎于客观存在的,通过对字形的分析,“鬼”字已向我们传达一些古人心中的“鬼”的形象。

是“鬼”的小篆体,林曦光《文源》中提到上面的部分“像其头大”;王筠也在《释例》认为鬼字“有手有足,像人形”;饶炯《部首订》“鬼与人唯面异”。

许慎在说文中对于“鬼”字的定义是:“人所归为鬼”,即人去世之后就成为了鬼,它是一种有害的阴气。

鬼部中除了借声表达其他意思的字与鬼无关以外,大多数均与阴鬼有关。

以上几位对鬼的形象的分析都没有脱离“人”这个参照物,可以反映出在先民的意识里鬼和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鬼的形象是在人的外貌基础上的夸张和变异。

对形态的意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是以章炳麟、沈兼士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主张“兽头”说。

另一种是由康殷、何九盈等学者主张的“假面说”。

1.兽头说:章炳麟在《小学答问》里表明了他的观点:“古人言鬼者,其初非死人神灵之称。

鬼宜即夔。

《说文》言鬼头为甶,禺头与鬼头同。

禺是母猴,何由像鬼,且鬼头何因可见,明鬼即是夔。

……
魖为耗鬼,亦是兽属,非神灵也。

韦昭说夔为山缫,后世变为山魈,魈亦兽属,非神灵。

……故鬼即夔字,引申为死人神灵之称。

”这段话中提到“禺头像鬼头”,禺是兽类,是古书中提到的一种猴;“明鬼既是夔”,夔与山魈都是兽类。

沈兼士先生认为:“人死为鬼”。

鬼的原始意义是古代的一种像人的动物,其后鬼神妖怪之义,都是由此概念引申发展而来。

2.假面说:康殷先生经过考证认为:鬼头的形状,是来源于当时流行的化妆假面舞所用的假面具之简化形,这种假面大约是模拟某些猛兽头的特点制成的。

由何九盈、胡双宝等编著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中采用的也是“面具”说,认为鬼“头部似有面具”“是巫术中戴假面跳鬼情景的写照。

”臧克和从鬼的整体形象入手,认为:“‘鬼’实即取象于人,这个人的身份为巫师,巫师或披头散发,或戴了面具进入事神弄鬼的状态;或者说‘鬼’字取象就是巫师事神作鬼的奇异形态。


沈兼士、章炳麟的“兽头”说涉及对象只是动物,而康殷、何九盈、藏克和等的“假面”说已有人的介入,何九盈等更是直接指出了鬼与巫术、巫师之间的联系。

这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上古先民意识观念的发展变化:鬼字最初并不表示人的死,而是与兽相关,把鬼与人的死联系起来那是在上古先民有了鬼魂观念之后才产生的。

鬼的形象经历了一个由兽向人、由虚无到具体的转变过程。

三、畏鬼厌鬼——对鬼的畏惧与厌恶:
(一)畏鬼厌鬼的原因:造成先民畏鬼厌鬼的重要原因在于“鬼
可怖的行为性格”。

说文解字中有这样一组字呈现了古人意识中鬼的行为性格。

1.魖,耗神也。

魖,损耗财物的鬼神。

2.魃,旱鬼也。

《周礼》有赤魃氏,除墙屋之物也。

《诗》曰:“旱魃为虐。

”日本传说中记载:魃面似人,身似兽,一手一脚,跑如风,一出现就会持续干旱。

3.鬾,鬼服也。

一曰小儿鬼。

《韩诗传》曰:“郑交甫逢二女,鬾服。

”4.鬽,同“魅”。

鬽,老精物也。

从鬼从彡。

彡,鬼毛。

鬽,物老而变成的精怪。

通过字义分析,我们发现:《说文》所反映的鬼的所作所为是较恶劣的:损耗财物、造成干旱、性格可怕、变幻莫测、在山林里害人等。

可见,许慎把鬼的属性总结为“鬼阴气贼害”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徐华龙在《中国鬼文化》一书中认为,“在有善恶鬼魅的分野之前,人们对鬼只有恐惧,认为鬼都是恶的。


(二)情绪表现
1.魘,《说文解字》注:梦惊也,从鬼厌声。

通常意为在梦中受惊吓,或惊叫或惊醒。

如:梦魇即指恶梦。

《说文解字》记载:“魇,梦惊也。

”《字苑》:“眠内不祥也。


2.醜,可恶也。

从鬼,酉聲。

《段注》:“非真鬼也。

可恶,故从鬼。


通过“魘、醜”等字,我们可以窥见先民对鬼的畏惧之情。

他们认为自己不仅在物质与精神上受到了鬼的惊扰,鬼已经侵入到他们的梦中,故古人对鬼是怀有深深的畏惧之情的,古人的这种畏惧也可以从“畏”字看出来:畏的小篆左似鬼,右似人;畏的金文像鬼持支(棍
子)。

“鬼而持棍,可畏熟其”(罗振玉),这些字足以体现先民对鬼的畏惧和厌恶。

参考文献:
[1] 李姝姝.说文解字“鬼”部字所反映的上古汉民族鬼文化[J].
[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07
[4] 章太炎讲授.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记录.王宁主持整理.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Z].北京:中华书局,2008
[5] 方韬译注.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05
[6]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5.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