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鬼文化对比

合集下载

东西方神魔文化对比

东西方神魔文化对比

东西方神魔文化对比神魔文化,人类文明中的一块美丽而又神秘的瑰宝。

它是一种文化积淀,也是一种民族意识的积淀,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和行为习惯。

东西方的神魔文化都与自己的宗教信仰,古代的政治制度有着深刻的渊源,这展现了人类智慧的伟大,东西方的神魔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也有各自的特性。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神魔文化的比较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标签:神魔文化;古希腊神话;对比1.引言从古到今,东西方都拥有神魔文化,这里所说的神魔,是广泛意义上的定义,泛指神话、幻想文化中的形象角色,而不是特指天神和魔鬼。

它们各自是所处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以希腊为代表,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发展不同,在神话传说上也异同共存。

神话的主要内容虽然是关于神鬼活动,但却反应的是人类的思维和理念,是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虚构和想象。

马克思认为,神话是以人的幻想方式加工自然和社会,以想象力征服自然、将自然形象化。

可见,“神”的产生依赖人的自我意识的力量,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进而产生不同的神话,又反过来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神话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神魔文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吸引着无数华夏儿女竞相探索。

在《山海经》、《水经注》、《史记》、《楚辞》、《左传》等典籍中能够看到最初中国神话的雏形。

从文学的角度看,神话故事展示了当时的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理解和认识,人民通过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方式加工了自然和社会。

在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是神,他们有自然中的神,也有神话了的人;神话的情节主要表现有变化、法术和神力。

通常情况下,神话展示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下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内容较为多样,既有先民征服自然的愿望,也有变革社会的理想。

在最初的文化古典中所呈现的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理念,推动着后世神话的发展。

万圣节中西方鬼文化

万圣节中西方鬼文化

近几年,“洋节”在国内越来越流行,其中,大众参与度最高的,除了年底的圣诞节,就数10月底以“鬼”为噱头的万圣节了。

早在国庆前,升格为“哈啰喂共和国”的香港“海洋公园十月全城哈罗喂”已经正式开启,据悉,这是香港最早创立的本土万圣节景点,今年已是第十一届,规模更加宏大。

除此之外,十月的香港还有数个以“鬼”为名的景点和活动,可谓满街皆是“哗鬼”氛围。

近身着万圣节服装的儿童在纽约街头欢度万圣节(新华社供图)鬼文化有别:西方向左东方向右“鬼文化”向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中,鬼的形象多变,妙不可言。

而中西方的鬼文化,各自有其衍生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

在出游"撞鬼"之前,不妨先看看那些有趣的鬼文化。

1 西方鬼文化:全民狂欢与“万人迷”吸血鬼代表国家:欧洲关键事物:南瓜头、女巫、吸血鬼普遍的看法认为,东方的鬼神文化要比西方更加古老、更成体系,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在今天,西方的鬼文化似乎更有魅力和影响力,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西方的万圣节几乎能在全世界各个角落找到拥趸。

在有关万圣节起源的众多版本中,流传度最高的,是说万圣节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

当时这几处的人们统称德鲁伊特人,他们的新年在11月1日,而在新年前夜10月31日,年轻人就会戴着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后来演变成南瓜灯)游走于村落间,这样做的初衷,既是为了驱赶恶鬼,也有赞美秋天、庆祝丰收之意。

如今,全欧洲的人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吓唬彼此的好机会,各种庆祝活动此起彼伏。

譬如,每年万圣节前夜前的一周,加拿大多伦多都会举办"僵尸"大游行活动,上千名狂欢者把自己装扮成怪诞、恐怖的鬼怪造型游街;在纽约,10月31日这一天,孩子们会身穿万圣节服装,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走家串户向大人索要糖果……场面温馨热闹。

西方鬼文化的传承,俨然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的节日,全民的狂欢。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xx,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

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

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xx的“鬼文化”“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

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①《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

从人,象鬼?。

鬼?气?害,从厶。

凡鬼之属皆从鬼。

,古文从示。

居伟切。

、,古文鬼。

”②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人所归为鬼。

以叠韵为训。

释言曰。

鬼之为言归也。

郭注引尸子。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左传。

子产曰。

鬼有所归。

乃不为厉。

礼运曰。

气归於天。

形魄归於地。

从儿、?象鬼头。

自儿而归於鬼也。

从厶。

二字今补。

厶读如私。

鬼阴气贼害、故从厶。

阴当作?。

此说从厶之意也。

神阳鬼阴。

阳公阴私。

居伟切。

十五部。

凡鬼之属皆从鬼。

”③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

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

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

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

从吸血鬼以及狐妖的形象特征比较中西方的鬼文化

从吸血鬼以及狐妖的形象特征比较中西方的鬼文化

从吸血鬼和狐妖的形象特征比较中西方的鬼文化“鬼文化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 有着丰富的深邃的内涵,是伴随着人类文化出现而出现, 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奇特的文化现象。

”鬼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民俗学的分类, 鬼魅属于民间信仰之列。

在世界各民族历史中, 都有源远流长的鬼文化的历史、文学、学术等的记载。

即使在近代科学、理性的冲击下, 关于鬼的民间习俗仍然沉淀在现代人的心灵深处。

西方文化中鬼怪的形象种类很少而且非常固定,比如吸血鬼、狼人······近一百年以来,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吸血鬼”形象,可谓风靡全球,“嗜血的狂魔,僵尸,丑陋邪恶;拥有永不逝去的惊人美貌,谈吐高雅,身着华贵礼服,夜夜穿梭于上流社会的晚宴,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

”这是人们对于吸血鬼的总体印象。

《夜访吸血鬼》、《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等作品可谓赚尽人的眼球。

而中国的文学作品,由于时代政治文化的原因,“鬼”几乎在长篇巨著中消失了踪影,只是散见于一些简短的民间故事之中。

但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鬼”的数量和种类要远远比西方丰富。

但是最有影响的大概就是“妖”了吧,而同时“妖”也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的本质了。

“妖”古指一切反常怪异的现象和事物。

后又多用“妖怪”和“妖精”来指草木、动物等变成的精灵。

比如:蛇妖、猴妖、兔妖、竹妖、狐妖······在这些动物和植物中由于狐狸嗅觉和听觉极好,行动敏捷,生性狡猾,再加上经常与人类接触,袭击家禽,容易修炼成人,它象征着虚伪、奸诈和狡猾。

因此在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中“狐妖”的出现频率要高于其他妖怪,所以“狐妖”在中国的鬼文化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由于吸血鬼以及狐妖都比较有代表性,因此选取吸血鬼和狐妖为例对比中西方的鬼文化以及其形成的深厚的社会文化根基。

虽然同为鬼怪但是两者的形象特征却有很显著的差异。

【2018-2019】中西鬼节的区别是什么-范文模板 (4页)

【2018-2019】中西鬼节的区别是什么-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西鬼节的区别是什么七月十五为中元,主要目的祭祖先,虽然民间称鬼节,切莫惊慌心胆怯。

中元节应该产生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观念和秋尝祭祖习俗。

下面由小编为你整理的中西鬼节对比有什么区别,希望大家希望!中西鬼节对比有什么区别有关鬼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的语境下,总会显得有些复杂,而在西方则要简单得多。

这一点首先就表现在时间上。

从十月底到十一月初,严格算来也不超过两天,鬼被放出来的时间显然要比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时间短不少。

而关于万圣节中鬼的来源,可见的有这样一种说法。

古代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凯尔特人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10月31日这天回到故居地并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这也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

当然,活着的人自然是惧怕鬼魂夺生的,于是人们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试图将魂灵吓走,这之后才会把火重新燃起。

同时,他们也会点燃篝火,祭祀神灵。

这样看来,西方的鬼并不像中国的鬼那么友善,不过好在放出来的时间很短。

当然,这只是几千年前凯尔特人对鬼的想象,另一种说法中的古罗马人关于这一节日的想象好像并没有那么惊悚。

这种说法认为,在公元1世纪,占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接受了万圣节习俗,并将自己庆祝丰收的节日与万圣节结合。

他们在节日扮鬼的初衷就要简单得多,只是为了在丰收时赶走四周游荡的妖魔。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显示,古西欧的爱尔兰异教徒相信,万圣节前夜鬼魂会聚集在人们居住的家附近并接受设宴款待。

人们会在屋前院后摆放水果、食品,喂足鬼魂,让其不至于伤害人类或掠夺收成。

而后,人们会扮成鬼魂精灵,引导鬼魂离开,避邪免灾。

为了迎接万圣节,日本东京都政府准备免费发放30万个印有南瓜鬼脸图的橘色垃圾袋。

如何给鬼过节:中西方鬼的待遇正是因为中西方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鬼的想象不同,这也就造成了鬼在两边过节时会享受不同的待遇。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一、本文概述《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西方鬼节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它们所反映的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鬼节,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更体现了各自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观念。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鬼节的深入比较,揭示两种文化在生死观、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以期增进对中西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在中国,鬼节如清明节、中元节等,都与祭祀祖先、超度亡灵紧密相关,体现了敬祖、孝道和家族凝聚力的文化价值。

而在西方,鬼节如万圣节等,则更多地与娱乐、狂欢相联系,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于死亡和鬼魂的轻松态度和幽默感。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中西方对于死亡和鬼魂的不同认知,更彰显了两种文化在生死观、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深刻区别。

通过对中西方鬼节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西方鬼节概述鬼节,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类对死亡和未知的复杂情感。

在中西方文化中,鬼节各具特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中国,鬼节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为清明节和中元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通常在公历4月5日前后,主要活动包括扫墓、踏青等,旨在纪念先人,祈求家族昌盛。

这一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尊重祖先、重视家族血脉的传统价值观。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五,人们会通过放河灯、烧纸钱等方式,缅怀先人,同时祈求亡灵安息,不扰人间。

这一节日反映了中国人对死亡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相较之下,西方的鬼节以万圣节为代表。

万圣节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庆祝丰收的也用以驱赶邪灵。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各种恐怖装扮,挨家挨户敲门索要糖果,以此祈求平安。

从严监生到葛朗台_中西文化中吝啬鬼形象之比较.

从严监生到葛朗台_中西文化中吝啬鬼形象之比较.

贪婪和吝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孽生兄弟。

我国宋代就有人给贪婪的吝啬鬼作了绝妙的定义:“ 虱子背上抽筋 , 鹭鸶腿上割肉 , 古佛脸上剥金 , 黑豆皮上刮漆。

” 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吝啬鬼们贪得无厌的共性。

在西方文学中 , 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 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贡 , 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 ·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 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 , 就是这一绝妙定义的最好诠释。

他们既贪婪成癖 , 又吝啬成鬼 , 沦为物的奴隶而失去正常人的本性 , 以至于对人对己都显示出异于常人的克扣。

生活上爱财如命 , 吝啬成癖。

吝啬鬼们实为富豪却形似乞丐 , 不考虑现实需求 , 一味地惜财克扣 , 过着乞丐般的生活。

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家财万贯 , 农奴上千 , 吃穿用度却极端寒伧,“ 颈子上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 , 是旧袜子 ? 腰带还是绷带 ? 不能断定。

但决不是围巾。

…… 一把发黄的牙刷 , 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 , 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

《悭吝人》里的阿巴贡自己常常饿着肚子上床 , 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 , 便去马棚偷吃荞麦。

葛朗台的吝啬也是出了名的 :夜晚点两根蜡烛 , 他必定要吹熄一根 ; 谁碗里的面包渣不吃干净 , 他就会老大不高兴 ; 尽管他很有钱了 , 依旧住在阴暗、破烂的老房子中 , 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

对待家人薄情寡义 , 不近人情。

阿巴贡、葛朗台为了金钱愿意牺牲儿女们的幸福。

前者执意让儿子娶有钱的寡妇 , 女儿嫁给有钱的老头 ; 后者威逼女儿不许谈恋爱。

泼留希金做的更绝情 , 女儿成婚 , 他只送一样礼物———诅咒 ; 儿子从部队来信讨钱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 , 除了送他一些诅咒外 , 从此与儿子不再相关 , 而且连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

葛朗台还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折磨自己的妻子 , 全然不念夫妻情分。

在他们的身上 , 已经完全褪去了人性的光环 , 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贸易关系 , 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厉害关系。

鬼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

鬼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

鬼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一、鬼节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的鬼文化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子在《论语》中明确告诫弟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态度是“敬”的。

中国人在鬼节的习俗,如扫墓、烧纸钱、供灵牌等代代相传,虽然现代人崇尚科学,已和过去有很大不同,但对于这些文化习俗的传承仍然很难改变。

我们在鬼节的祭祀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迷信,它是中华民族对于“孝”文化的反映和传承,与我们千秋万代的宗族血缘观念息息相关,是血脉的召唤和亲情的延伸。

这种深厚的道德内涵赋予了中国鬼节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对于祖先的祭祀已成为一种文化深入到我们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和追忆,体现了孝道的传承和道德的涵养,也体现了中国人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和思本思源的精神。

而在西方的基督教里面,对于先祖的祭祀是不允许的。

在基督教的文化里,每个人在上帝的眼里都是平等的,相对于中国人对于祖先的信仰,西方人更愿意信奉上帝,他们希望人死后能够得到上帝的宽恕,升入天堂。

在大多数西方人眼中,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们对于“鬼”的敬畏和避忌并没有多么严重。

2、思想观念的差异。

中国鬼文化的源头可以说是祭祀文化,古人的祭祀主要是对自然万物之神的祭祀和对已逝先祖的祭祀,所以对祖先之鬼的祭祀和对自然之神的祭祀一样都是敬重肃穆的,他们相信已逝的祖先能够在冥冥之中保佑着自己生活的安宁,有着消病除灾的无形力量。

这种对于无形神秘力量的敬畏,使得人们对于鬼节的态度是认真严肃的。

文化巨人唐君毅先生曾经说过:“吾人之祭父母、圣贤、天地,皆非因自觉自己有罪,以之为赎罪之仪式。

亦非因自觉有苦痛,求其废除。

吾人之祭,唯在使吾人之精神,超越吾人之自我,以伸展通达于祖宗、圣贤、天地,而别无所求者。

”[3]所以中国人对于“敬鬼”的思想观念是和对祖先的信仰和孝道的道德源头分不开的。

人们对于“鬼”是有所忌讳的,更不习惯和“鬼”开玩笑、“扮鬼”、“闹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元节祭祖
中元节*河灯
放河灯
万圣节——狂欢节
• 在西方,“鬼”是传说中撒旦派出的邪恶的灵 魂,而相信上帝无处不在的人们自然对这种 鬼魂不屑一顾,“鬼”成了被游戏和取笑的对 象。
• 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小孩子挨家挨户 收集榶果、南瓜灯,扮鬼、戏鬼的狂欢节。
Halloween
• Thank you!
西方文化中的鬼
• 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中的鬼基本上 都是邪恶和恐怖的化身,受魔鬼的引诱或被 魔鬼利用是一个永恒的文化原型模式
• • • •
歌德《浮士德》 中浮士德博士拿 自己的灵魂与魔 鬼做交易
西方吸血鬼文化
• 起源:当年犹大为了一袋银币出卖了耶稣, 上帝就罚他变成吸血鬼,在黑夜中进行永 恒的忏悔。因此,吸血鬼见不得阳光,害 怕十字架,银制品也就成了他们的克星。 (之一)
从宗教影响上看
• • • • • • • 中国:受佛教、道 教影响,因果报应、 转世轮回 西方:受基督教文化 影响,人类始祖的原 罪就是受到魔鬼的引 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鬼怪
• • • • 代表作品:蒲松龄《聊斋志异》 小谢、聂小倩等女鬼貌美心慧、善良正直 在另一个世界的延续,有善恶之分。 画皮等恶鬼则是面目恐怖
• 起源:该隐 吸血鬼之祖 传说 该隐是吸 血鬼之祖 他是亚当的大儿子 但是他杀死了 自己的弟弟 上帝惩罚于他 让他畏惧阳光 以 他人之鲜血为食。(之二)
• • • • •
有关吸血鬼的故 事总是长盛不衰。 吸血鬼成为西方 文化中的神秘主 题。
• 19世纪英国小说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托克的小说《德拉柯 拉》 • 大仲马和狄更斯也曾写过关于吸血鬼题材 的作品。
中西方“鬼”文化比较
• 鬼故事、鬼形象大多是根植于民间传说和 民间故事,与各民族及其传统文化、宗教 信仰甚至生活习惯都有很紧密的联系。
从数量和种类上看
• 中国:数量多,种类丰富(可以指以妖、 仙、怪、魅为代表的万物之灵)
从数量和种类上看
• 西方:数量和形象单薄(泛指恶魔和灵魂。 基督教文化中最著名的独立的鬼形象就是 吸血鬼以及幽灵。)
• 电视、电影推广了吸血鬼的形象 • 《夜访吸血鬼》《暮光之城》《吸血鬼日 记》等
相关节日
• 中国鬼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 西方鬼节——万圣节(Halloween)(10月 31日)
中元节——祭祖节
• 在中国,人们过鬼节实际上是在为阴间的 祖先过节,是在祭祀祖先,节日的气氛充满 了对祖先的恭敬。 • 扫墓、祭拜、上香、磕头、点荷灯等,气 氛十分庄严静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