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论文:浅谈日本的鬼文化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的鬼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从鬼的形象、特征、意义等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在鬼的形象上,中日两国的差异十分明显。
日本的鬼大多被描绘为黑色或者红色的怪物,有的是面容丑陋的怪鬼,有的则是拥有超自然力量的妖怪。
这些鬼往往以长长的舌头、锋利的爪子以及可怕的面容为特征。
而中国的鬼则往往是一些灰白色或者白色的幽灵或者魔鬼,这些鬼通常有着惨状的面容和骇人的身体线条。
而他们往往以飘荡的身姿和飘逸的长裙为特征。
这个差异主要反映了两国文化中鬼的形象所具有的本质差异。
其次,在鬼的特征上,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
日本的妖怪、鬼怪通常拥有某种特殊的能力或者技巧,比如说他们可以伪装成人类,或者精通某种特殊的武功。
这些特征常常使得这些妖怪、鬼怪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而不被人们发现。
在中国的文化中,鬼往往被视为一些死灵,他们常常被视为想要报复或者复仇的亡灵。
这些亡灵往往带着某些未完成的任务或者是不满意的情绪,因此他们往往会藉此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
最后,鬼的意义上,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
在日本的文化中,关于鬼的形象、特征以及意义,通常与神话、传说等相关,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而在中国文化中,关于鬼的形象、特征以及意义,常常带有某种恐惧、不安的感觉。
这是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鬼往往代表着一些不幸、不吉利的事件,因此大家往往会对鬼有一些排斥或者抵触的情绪。
总之,中日两国的鬼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中对于鬼的形象、特征以及意义所赋予的不同寓意。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两国的人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鬼”文化是两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日两国的“鬼”文化在表现形式、含义和社会传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历史传承、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揭示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我们从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和历史传承来进行比较。
在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中,“鬼”都被视为阴间的存在,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关怀或者是一种惩戒的存在。
日本的“鬼”(妖怪)文化始于古代的神话时代,文学作品《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中记载了日本神话中的“妖怪”形象,形成了日本独有的妖怪传说和鬼怪文化。
而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古代的《山海经》和《神异经》中就有了诸多鬼怪的记载,尤其是在《山海经》中出现了很多充满着神秘色彩的传说。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鬼”文化在起源和历史传承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日本的“鬼”文化主要源自神话传说,而中国的“鬼”文化则源自古代的传统文化。
我们从中日两国“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来进行比较。
日本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枕草子》中的鬼怪传说、能代文学中的鬼怪形象等,这些作品都将“妖怪”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能代文学中的鬼怪形象也通常与民间传说相联系,形成了浓厚的民间鬼怪文化。
而中国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鬼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之类的鬼怪形象,这些作品也将中国的“鬼”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中日两国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均有着出色的表现形式,但是两国的“鬼”文化表现方式和风格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日本的“鬼”文化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化,而中国的“鬼”文化则更加注重表达的意蕴和情感。
我们还可以从中日两国的民俗风情中来比较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日本的民间信仰中,鬼魂是一种扮演着非常特殊角色的存在,它们往往代表着一种意象,比如象征着人们内心恐惧的“恶鬼”、或者是一种伴随着不祥之兆的“凶灵”等。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有着许多文化差异,其中一个方面便是“鬼”文化。
在中文语境中,“鬼”
通常是与恐惧和不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而在日本文化中,“鬼”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和
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进行简要研究。
在中国文化中,“鬼”经常被视作让人感到恐惧和压迫的存在。
传统的中国“鬼”一
般与死亡、恶魔等不祥之事相关联,并通常是在黑暗、幽暗的地方出现。
这也是为什么很
多中国人会避免在农历鬼月(农历七月)期间进行重大决策或者是和朋友家人外出的原因。
在中国文化中,“鬼”还有一些其他的象征意义,例如能够揭示人类的内心欲望和丑陋面
相等。
与此不同的是,日本文化中的“鬼”具有更为多样的含义和象征。
对于日本人来说,
鬼是一个广泛、包容性很强的概念。
在日本文化中,“鬼”被用作各种文化娱乐形式的元素,例如音乐、文学、绘画、电影和游戏等。
同时,“鬼”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
有些鬼代表着勇敢和无畏,而有些鬼则代表着智慧和力量。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日本所谓的“三个鬼神”。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三个鬼神分别是天
狗(Tengu)、河童(Kappa)和滑稽(Amanojaku)。
天狗通常被描绘为身形巨大、长鼻子、穿着草履和天轮的形象,是勇敢和智慧的象征。
河童则是一个类人生物,喜欢在水边玩耍,通常被描绘为身形矮小、绿色或黄色、头顶长草和脚掌形状像鸭脚的形象,被视作生命力
的象征。
滑稽则是一个善于捣乱的神灵,但在某些日本传统文化中也代表了辛苦和劳动。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其中之一就是对于“鬼”文化的不同看法和处理方式。
在中国,鬼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而在日本,鬼文化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两国对于鬼文化的差异,并解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和日本对鬼的理解。
在中国,鬼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存在,有着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中国人相信鬼魂的存在,认为他们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运气。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鬼魂常常被用来描述各种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日本,鬼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日本有着丰富的鬼怪传说,各种各样的鬼怪形象在日本文学、绘画和戏剧中都有所体现。
日本人对鬼的理解多少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鬼文化。
在日本,鬼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存在,有着超自然的力量,人们常常在祭祀活动中祈求鬼神的保佑和庇护。
从上述对中日两国对鬼的理解中可以看出,虽然中日两国对鬼的看法都较为神秘和神圣,但是在具体的表现和处理方式上却存在着一些差异。
其中一个主要差异就是在对待鬼的态度上。
在中国,对待鬼的态度一直都比较谨慎和恭敬。
中国人相信鬼魂的存在,并认为他们有着隐藏的力量,因此在民间传统中,对待鬼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
中国人常常在特定的日子举行祭祀活动,向鬼神祈求庇护和保佑。
中国人也会进行各种驱鬼的仪式,以防范鬼魂的干扰和侵害。
中国人对待鬼的态度是谨慎而敬畏的,希望能够获得鬼神的庇护和支持。
而在日本,对待鬼的态度则温和许多。
日本人尊敬鬼怪,但对待鬼的态度更多的是友好和平等。
日本人认为鬼怪同样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有着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在日本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对待鬼的态度更多的是友善和合作。
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鬼怪可以与人类生活在一起,甚至有时候还能结为朋友。
日本人不会像中国人那样举行驱鬼的仪式,而更多的是在尊重和保护鬼怪的与其和平共处。
浅析日本的鬼文化

趣 色彩 “ 鬼取瘤” 的鬼故事 , 又有“ 鬼 一 口” 这样的词汇, 还 有 人
们 边撒 豆边 说 “ 福进 来, 鬼 出去 ” 这样 的 - 3俗 ' 等。 这些无不与 日 本 的鬼 文化 密切 相 关 。 因此 。 对 日本 鬼 文化 的 解 析 意 义 重 大 。 本 文从 日本 鬼 的 概 念 、 特征 、 对 日本 国 民社 会 生 活 的 影 响 三 个 方 面入 手 。 对 日本 的鬼 文 化 进 行 全 面 考 察 。 关 键 词 :日本 鬼 文化 概 念 特征 影响
3 . 死 者 的灵 魂 、 亡灵 。 4 . 有这可怕的形体 。 给 人 类 带 来 灾 祸 的怪 物 、 妖怪。 5 . 想 象 中的怪 物 。 受 佛教 影 响 , 产 生 的饿鬼 、 地狱 鬼 ( 有 红鬼 、 蓝鬼 ) , 化身 为美 男 、 美女 , 在人 世 间出现 , 其绝 大多 数拥 有 出众 的 音乐 、 赋诗 等才能 。 后来 受 阴 阳道 的影 响 , 开 始演变 为 : 长 着人 形 , 牛角 , 虎牙 , 赤 裸着 , 腰上 围虎皮 裙子 。性 格残暴 , 手 中握棒子 。 6 . 像 鬼 一 般 的人 。 比喻 非 常 勇 猛 的人 , 冷酷无情 的人 。 债 鬼, 为 一 件 事 倾 注 所 有精 力 的人 。 7 . 在 捉 迷 藏 游 戏 中 扮演 捉 人 角 色 的人 。 8 . 为 贵 族 试 食 物是 否有 毒 的人 。 9 . 家徽名 。 从《 广辞苑》 的解 释 可 以看 出 , ( 1 ) 日本 的 鬼 和 神 区 别 不 明 显; ( 2 ) 日本 的鬼有 自然鬼 ( 如: 妖怪、 精灵) 和人 类鬼 ( 灵魂) , 有 生 者鬼 ( 如: 山男 、 巨人 、 异族 类 ) 和死者鬼 ( 死者灵魂 、 亡灵 ) ; ( 3 ) 日本 的 鬼有 善 鬼 和恶 鬼 之分 。 佛 教 章 的鬼 大 多 为恶 鬼 ; ( 4 ) 日本 的鬼 和 妖怪 、 幽灵 的概 念 有 重合 的地方 。 也有 不 一致 的地 方 。 人 死 后 变成 的鬼 与妖 怪不 同 。 自然 界 中的精 灵鬼 和幽 灵不 同 。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是人们常常关注的话题之一。
“鬼”文化在中日两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两国的鬼文化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鬼”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和《尚书》等古代文献中,其含义多指“亡魂”或“超自然的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文化一直都被看作是超自然的存在,它们跟人类有着复杂的联系。
在古代中国,“鬼”是由人们死后的灵魂经过一定的仪式后成为的祖先之灵,人们在家中进行祭祀的时候也会祭拜他们。
而在日本,“鬼”最早出现在《日本书纪》中,它们一般是指“妖怪”、“恶灵”或者“鬼怪”,日本古代文化中的“鬼”更多是类似于怪物,妖怪一类的存在。
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鬼文化的起源和涵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次我们可以从中日两国的鬼文化表现形式中发现一些不同之处。
在中国,鬼文化主要表现在祭祀、戏曲、小说和绘画等方面。
中国鬼文化丰富多彩,例如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鬼故事与传说,同时中国的戏曲中也有许多关于鬼魅的表现,在绘画艺术中也常有关于鬼魅的作品。
而在日本,鬼文化主要表现在祭祀、日本传统艺术(如绘画和文学)以及祭典等方面。
日本的鬼文化比中国更加浓厚,日本妖怪于神的思维考虑中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了文化中的一部分。
这些都体现了中日两国鬼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中日两国在鬼文化的信仰和传统礼俗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在中国,人们对待鬼魂的态度一般是尊敬和敬畏的,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来安抚鬼魂。
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等也有着丰富的祭扫祖先的习俗。
而在日本,人们对待鬼魂的态度则相对比较轻松,日本传统中对鬼怪有许多的祭拜和节日。
日本的盂兰盆节就是日本传统的丧祭活动。
这些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在鬼文化信仰和传统礼俗上的不同。
中日两国在鬼文化方面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无论是从历史渊源、表现形式还是信仰和传统礼俗上来看,都能够体现出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日本的鬼怪传说与民俗文化

日本的鬼怪传说与民俗文化日本是一个充满神秘和传说的国家,其鬼怪传说和民俗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日本人的生活中。
这些传说和文化不仅反映了日本人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还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道德价值观的追求。
在日本的鬼怪传说中,有许多著名的鬼怪角色,如妖怪、妖精和幽灵。
其中最著名的鬼怪之一就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妖怪”。
妖怪是一种具有超自然力量和形态的生物,它们可以在人类世界和妖界之间自由穿梭。
妖怪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有善良的妖怪,也有邪恶的妖怪。
人们相信,妖怪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厄运。
除了妖怪之外,日本的鬼怪传说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妖精和幽灵。
妖精是一种小巧玲珑的生物,它们通常居住在山间、森林或水边。
妖精以其美丽和神秘的外表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人们相信它们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智慧。
幽灵则是一种灵魂的存在,它们通常与死者有关。
人们相信,幽灵可以在人间出没,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信息和预兆。
这些鬼怪传说和民俗文化反映了日本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道德价值观的追求。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人们相信自然界中存在着无数的神灵和力量,这些力量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因此,人们对自然界中的神灵和力量充满了敬畏和敬意。
同时,日本人还相信,通过遵守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他们可以与神灵和力量和谐共处,并获得幸福和福祉。
除了鬼怪传说之外,日本的民俗文化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是指一种特定地区或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传统习俗和风俗。
在日本,民俗文化包括各种各样的节日、庆典和仪式,如正月、七夕、盆节等。
这些节日和庆典不仅是人们娱乐和放松的方式,也是人们表达感恩和祈福的方式。
正月是日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标志着新年的开始。
在正月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除旧布新、祭祀祖先、互赠礼物等。
这些活动旨在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幸福。
七夕是日本的一个浪漫节日,人们相信,七夕这一天,天上的织女和牛郎会相会,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牛郎织女祈愿幸福和爱情。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其中之一的鬼文化也有着着各自的特色。
东亚国家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关于鬼文化的不同也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鬼文化有着祭祀和尊重的传统,而在日本,鬼文化则有着更为复杂的形式,体现在日本的宗教、文学、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进行研究探讨。
一、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历史渊源中日两国的鬼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两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鬼神的存在。
在中国,鬼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和祭祀祖先的活动。
在古代社会,人们通过祭祀来缅怀已故的亲人,以及求得祖先的保佑和指引。
中国的鬼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教观念的影响,比如道教和佛教都有自己的鬼神信仰,而这些信仰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鬼神的认知和对待。
而在日本,鬼文化的渊源更为复杂。
日本的鬼神信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道教和武士文化。
在古代日本,人们对鬼神有着深厚的崇拜和敬畏之情,同时也经常通过祭祀和祈祷来与鬼神交流。
在日本的神话传说中,鬼神的形象也是极为多样化的,有好的鬼神也有恶的鬼神,而这些神话故事也是日本文学和艺术的重要题材之一。
在中日两国,鬼文化都有着非常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鬼文化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祭祀和节日活动上。
在中国,每年的清明节和中元节都有着祭祀鬼神的活动,人们通过祭祀来缅怀祖先,同时也祈愿家人平安。
而中国的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中都有鬼神的身影,比如妲己、白娘子等等,这些故事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日本,鬼文化的表现形式则更为丰富多样。
日本的鬼神信仰有着非常浓厚的色彩,日本人经常会在各种场合中表现出对鬼神的敬畏与崇拜。
日本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也有着大量关于鬼神的描写,比如《枕草子》中的幽灵故事、《地狱草紙》中的地狱之国等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日本人对鬼神信仰的热爱和创造力。
虽然中日两国的鬼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但是在细节上还是有着一些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鬼论文:浅谈日本的鬼文化
摘要:日本的鬼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对鬼文化的研究可以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对学习日语也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通过介绍“鬼”的起源和发展,主要由总结祭祀活动和民间传说中出现的“鬼”的形象得出结论。
日本的“鬼”总体上是灾难、晦气、疾病的象征。
人类在与“鬼”的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过上幸福的生活。
关键词:鬼;灾难;疾病;晦气
一、鬼的起源和发展
现在人们对鬼的概念已经固定下来,大多数人认为鬼是指人死后的灵魂。
而最初的鬼指的又是什么呢?日本著名的鬼文化研究者折口信夫认为,现在被日本人所尊奉的神,最初的地位是很低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神被统治者授予神位,地位才有所提高,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信奉。
那么这些神的地位提高之前,人们所说的神是指“常世神”。
“常世神”是从海的另一边的“常世之国”,每年一次或几次来到日本的神。
这些“常世神”的性质跟“鬼”的性质是非常接近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神的地位不断提高,而鬼的地位不断下降,这才形成了神和鬼之间的天壤之别。
神成为正义、智慧、幸运的化身,鬼则成为灾难、厄运、邪恶的象征。
而在『民俗学事典』中却这样记载着:“鬼は山の精、
荒ぶる神を代表するものの一呼称であったことが推される。
”据推测鬼是对山里的精灵或粗暴的神的一种称呼。
由此可见,鬼原来是赶走恶魔的粗暴、有力、可怕的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却逐渐转变成了恶魔。
这两种观点都认为最初的鬼是跟神联系在一起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地位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但在日本的民间信仰中还残留着对鬼的崇拜,认为鬼具有神力,而且人们把定期来到故土传播幸福、驱除灾祸的“祖”等神也归到了鬼这一类中。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还有很多的“鬼”字就是这个原因。
像“鬼”“鬼王”“鬼木”“鬼熊”“鬼目”“鬼生田”等等。
奈良时期可以说是鬼的含义的分水岭。
在奈良时期以前,鬼的含义就是人死去后的灵魂。
奈良时期,中国文化和佛教思想传入日本,鬼的含义也随之扩大。
鬼被加入了很多的恐怖概念。
『日本』中记载了鬼吃人的传说,鬼在人们心中变成了可怕的吃人的妖怪。
而且在佛教思想的学说里也出现了“鬼”“疫鬼”的文字记载。
到了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在传说中出现了地狱的“赤鬼”“青鬼”“牛鬼”“鬼”等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多类鬼的名称。
而且鬼作为可怕的妖怪的外貌也开始逐步形成。
在『今昔物集』中出现了这样的描写;“鬼は物言フコトナシ、其
形、身ハ八九身バカリ二テ、猿ノ目ノ如シ、皆裸ナリ、身二毛生ス。
”鬼身高八九尺开外,目如猿猴,一丝不挂,浑身长满长毛。
中世纪开始鬼被人们认为是现实中存在的可怕的妖怪。
人们相信鬼居住在荒无人烟的深山里或远离陆地的荒岛上,在夜里到人们居住的地方捉人、吃人。
“酒童子”“茨木童子”等等就是在当时被人们普遍恐惧的鬼。
进入江户时代后,随着封建统治的土崩瓦解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不断普及,鬼已经成为仅仅是在传说和谚语中才会出现的角色,谈鬼色变的人越来越少。
江户时代鬼的形象固定了下来。
现在一提到鬼,大多数人的头脑中会出现这样一种形象:身高一丈八尺以上的男性,长着或红或绿或黑或黄的皮肤,浑身毛烘烘的,体格健壮,头上长着两个角,腰间系着虎皮的兜裆布,手里拎着大铁棒,长着一只或两只大眼睛,从大嘴里露出锋利的獠牙。
二、祭祀活动中的鬼
鬼起源于神,在中国文化及佛教思想的影响下,鬼逐渐成为神的对立面,一步一步演变得相貌丑陋、令人恐惧。
这样的鬼经常出现在日本各地的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中,那么这些鬼又象征着什么呢?
早在平安时代,日本宫廷在12月的最后一天都要举行
名为“鬼やらい”的驱鬼活动,以祈求驱除鬼带来的厄运,迎来幸福平安的新一季。
现如今爱知县等地每年也要举行祈求春天农作物顺利生长的名为“花祭り”的祭祀活动,在这其中鬼又作为灾害的象征被驱赶。
在这些祭祀活动中鬼代表着灾难、厄运、疾病而被驱赶,人们向神祈祷,希望赶走灾难迎来幸福快乐的生活。
另外在奈良县、爱知县等地还专门会举行名为“鬼祭り”的祭鬼活动,在爱知县冈崎市的龙山寺,每年都要举行祈求天下太平的祭鬼仪式。
祭鬼仪式是在离农历正月初七最近的一个星期六举行,由三个男人戴着鬼面具,另外三个男人穿着装饰着松明子的白衣服,一起模仿鬼的行动,就是这样一个以男性为主角的祭祀活动。
举行祭鬼活动时,由人装扮的鬼最终被赶走,这意味着在迎接新的一季之际,赶走晦气的“邪鬼”,迎来平安幸福的生活。
最常见的与“鬼”有关的一种活动是在每年立春的前一天,日本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的“鬼打ち”也就是打鬼活动。
人们在家里边撒打鬼的豆子边喊“鬼は外、福は内”意为晦气出门,福气进门,以便把厄运赶走,迎福进门。
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出现的鬼都是厄运、灾祸、疾病等不好的象征,都是人们驱赶的对象。
由此可见,鬼在日本人的心中自古以来便是厄运、灾祸的代名词。
在向神祈求幸福快
乐的同时,首先要赶走的就是这晦气的鬼。
三、民间传说中的鬼
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鬼也是一个重要的、频繁出现的角色。
民间传说是一种传承的文化,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反映着人们的思想与信仰。
因而民间传说对人们形成对鬼的最初印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日本各地都流传着不同版本关于鬼的民间传说,在这些民间传说中的鬼都有着相同的特点。
首先就是“吃人”。
并且不单单吃人,还能变化成被吃掉的人的样子,进入这个人的家庭或村落加害其他人。
有代表性的一个民间传说是流传在鹿儿岛的《红色芒草根茎的由来》。
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家人住在山里,家里只有妈妈带着四个孩子一起生活。
有一天,一个鬼在山里把妈妈吃掉了,这个鬼变成妈妈的模样回到了家里。
这时家里只有最小的孩子在,这个鬼就把这个孩子也吃掉了。
其他三个孩子回家之后发现了这件事,就拼命地逃跑,遇到了一棵大松树就爬到了树上。
鬼穷追不舍,也开始爬树。
在这紧急关头,天神降临,孩子们向天神借来了降鬼的金网,把金网撒向正在爬树的鬼。
鬼被金网罩住不能动弹,摔到了地上,片刻便化成了一摊血水。
这血水流到了芒草上,染红了芒草的根茎。
在这个故事中鬼非常残忍、恐怖,吃掉了妈妈,并且能
够变化成妈妈的模样回到家里,还吃掉了最小的孩子。
不仅仅在这一个民间传说中是这样的,在『妹は鬼』、『鬼の子小』、『デクの分身法』等中,鬼也是以凶残、会变化的形象登场的。
可见在民间传说中的鬼给人的印象是凶残可怕,并且有着超出人类能力的吃人的妖怪。
但是这样凶残、可怕的鬼最终还是败在了人们的手下,人们与鬼的斗争不能是硬碰硬的较量,但却是人们勇气和智慧的胜利。
日本著名的文学家松谷みよ子在『民の世界』中这样写道:在民间传说中,人与鬼的斗争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试吃炒豆的比赛也好,摆脱吞水追船的恶鬼也好,力量弱小的人类都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民间传说中鬼并不是主角,它的出场是为了反衬与鬼机智战斗的人。
鬼与人类之间的战斗是邪恶与正义之间的较量,结果无一例外都是以代表正义、充满智慧的人类取得胜利,代表着邪恶的鬼遭到惨败而告终。
四、谚语中的鬼
谚语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蕴涵丰富哲理的词语,其中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谚语中出现的鬼,也反映出人们从古至今对鬼的一种印象。
下面列出几组常用的谚语,来分析一下谚语中鬼的形象。
“鬼も十八”是说长相再丑陋的人也有年轻动人的时
候。
这里的“鬼”是相貌丑陋的形象。
“鬼の念”是猫哭老鼠假慈悲的意思,“鬼”是个性情凶残的形象。
“鬼の目にも”是指再怎么残酷无情的人有时也有一点恻隐之心。
这些谚语中出现的“鬼”是相貌丑陋、凶残残暴、冷酷无情的形象。
“鬼に金棒”是指本来就强悍凶猛的鬼再拿上一根铁棒子,那更是如虎添翼,万无一失了。
“鬼”在这里是强壮、勇猛的象征。
“鬼の霍乱”指鬼虽强壮无比,也难免有生病的时候。
这两个谚语中的“鬼”的形象有了褒义的形象,蕴涵着强壮、勇猛的意味。
在谚语中出现的鬼大部分还是相貌丑陋、凶残的形象,但也有一部分是勇猛、强壮的象征。
也就是说人们印象中的鬼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即前面提到过的江户时代固定下来的形象。
这与民间传说中的鬼的形象非常相似。
五、结论
日本的鬼起源于神,在民间信仰中还残留着对它的崇拜,随着时代的发展,鬼站在了神的对立面上,成了危害人类的祸害。
尤其是受中国文化和佛教思想的影响,鬼一步一步具有了丑陋的相貌和凶残、可怕的本性。
与此同时,鬼也拥有了超过人类的力气和魔法。
在祭祀活动中出现的鬼象征着灾难、疾病、晦气,而在民间传说中登场的鬼则代表着凶残、可怕的邪恶势力。
谚语中鬼是相貌丑陋、凶残强壮的形
象。
但无论是祭祀活动中的鬼还是民间传说中的鬼,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都被神或在神帮助下的人战胜,赶走。
人们与鬼作战,不断取得胜利,创造出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
这样的结局也反映了日本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