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鬼文化之比较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的鬼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从鬼的形象、特征、意义等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在鬼的形象上,中日两国的差异十分明显。
日本的鬼大多被描绘为黑色或者红色的怪物,有的是面容丑陋的怪鬼,有的则是拥有超自然力量的妖怪。
这些鬼往往以长长的舌头、锋利的爪子以及可怕的面容为特征。
而中国的鬼则往往是一些灰白色或者白色的幽灵或者魔鬼,这些鬼通常有着惨状的面容和骇人的身体线条。
而他们往往以飘荡的身姿和飘逸的长裙为特征。
这个差异主要反映了两国文化中鬼的形象所具有的本质差异。
其次,在鬼的特征上,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
日本的妖怪、鬼怪通常拥有某种特殊的能力或者技巧,比如说他们可以伪装成人类,或者精通某种特殊的武功。
这些特征常常使得这些妖怪、鬼怪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而不被人们发现。
在中国的文化中,鬼往往被视为一些死灵,他们常常被视为想要报复或者复仇的亡灵。
这些亡灵往往带着某些未完成的任务或者是不满意的情绪,因此他们往往会藉此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
最后,鬼的意义上,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
在日本的文化中,关于鬼的形象、特征以及意义,通常与神话、传说等相关,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而在中国文化中,关于鬼的形象、特征以及意义,常常带有某种恐惧、不安的感觉。
这是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鬼往往代表着一些不幸、不吉利的事件,因此大家往往会对鬼有一些排斥或者抵触的情绪。
总之,中日两国的鬼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中对于鬼的形象、特征以及意义所赋予的不同寓意。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两国的人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于中日“鬼”字含义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中日“鬼”字含义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鬼”字是中日两国常用的汉字之一,然而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传统中,对于这个字的含义和诠释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中国,鬼字一般被解释为超自然的生物,有灵魂和意识,能够在世界和阴间之间漂泊;而在日本,鬼字的含义则更加广泛,既可以指真实存在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指象征性的、超自然的存在。
这种不同的文化解读,不仅体现了中日两国在文学、宗教、民间传说等领域的差异,更是反映了两国对于生死、人性、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深入研究中日鬼字的比较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在比较分析中日“鬼”字的基础上,探讨中日两国文化传统的异同点,揭示鬼字在两国文化意识、信仰精神、艺术创作等方面的不同应用,以及体现其中的宗教、哲学、伦理观念等方面的思想内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理解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和共同之处。
三、研究内容1. 对于鬼字的含义,中日两国文化传统的根本差异,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发展变化。
包括文学、艺术、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等。
2. 中日文化传统中的鬼故事,其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及其在两国文化传承和交流中的作用。
3. 分析中日两国文化中鬼字的哲学意义,与中日两国哲学、宗教信仰内涵进行比较。
4. 对于中日两国文学中鬼字的运用, 如《聊斋志异》、《太平记》、《张三丰演义》等中国文学经典作品,日本文学经典作品如《竹取物语》、《枕草子》等进行比较,探讨中日两国文学创作对于鬼字的态度和表现方式的异同点。
四、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即通过对中日两国文化中的鬼字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着重考察其中的异同点和联系。
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调查法及比较分析法,结合文化、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全面深入地探讨中日鬼字的不同含义、文化内涵及其文化传承和交流中的作用。
五、研究意义本论文通过深入研究中日鬼字的文化内涵和使用方法,探讨中日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与联系,对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增进彼此文化认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鬼”文化是两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日两国的“鬼”文化在表现形式、含义和社会传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历史传承、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揭示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我们从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和历史传承来进行比较。
在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中,“鬼”都被视为阴间的存在,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关怀或者是一种惩戒的存在。
日本的“鬼”(妖怪)文化始于古代的神话时代,文学作品《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中记载了日本神话中的“妖怪”形象,形成了日本独有的妖怪传说和鬼怪文化。
而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古代的《山海经》和《神异经》中就有了诸多鬼怪的记载,尤其是在《山海经》中出现了很多充满着神秘色彩的传说。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鬼”文化在起源和历史传承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日本的“鬼”文化主要源自神话传说,而中国的“鬼”文化则源自古代的传统文化。
我们从中日两国“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来进行比较。
日本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枕草子》中的鬼怪传说、能代文学中的鬼怪形象等,这些作品都将“妖怪”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能代文学中的鬼怪形象也通常与民间传说相联系,形成了浓厚的民间鬼怪文化。
而中国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鬼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之类的鬼怪形象,这些作品也将中国的“鬼”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中日两国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均有着出色的表现形式,但是两国的“鬼”文化表现方式和风格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日本的“鬼”文化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化,而中国的“鬼”文化则更加注重表达的意蕴和情感。
我们还可以从中日两国的民俗风情中来比较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日本的民间信仰中,鬼魂是一种扮演着非常特殊角色的存在,它们往往代表着一种意象,比如象征着人们内心恐惧的“恶鬼”、或者是一种伴随着不祥之兆的“凶灵”等。
中日鬼形象异同浅析

中日鬼形象异同浅析摘要:“鬼”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可以说每个人心里都有“鬼”。
近代以来,在日本鬼的形象被逐渐固定下来,现在的日本人一说到鬼,首先会想到人一样的身体,头上长角,裸身,腰系虎皮,手持铁棒的妖怪。
而在中国则称人死后的灵魂为鬼。
由此可以看出,“鬼”由中国传入日本,随着时间的变化及本土文化的影响,性质及形象发生了变化。
由此,本文着手于考察“鬼”的具象,把握中日两国对鬼形象的异同。
关键词:中日鬼形象形象异同一、中日鬼形象1.中国的鬼鬼是中国宗教观念之一,认为人死后精神不灭,称为鬼,故天神、地祗、人鬼并称。
因为相信万物有灵,精灵不灭,故有山精水怪、木魅花妖之类。
鬼不能登仙境,本性属于邪祟,中国旧时即设想多种措施辟邪驱鬼。
各种宗教都有幽冥世界,如地狱、阴间等,用以宣扬因果报应、劝善戒恶的教义。
因为鬼是人们头脑中主观想象的虚幻的产物,它们的存在优势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所以鬼的形象也不是固定的。
古人心目中的鬼形象大致有以下特点。
①类人动物,半人半兽。
在原始时期,鬼的形象常被想象为一种类人动物或半人半兽的怪物。
当早期人类在意识中尚未将自身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时,人兽不分的原始观念是鬼形象形成的心理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动物样、半人半兽的鬼逐渐向人样转化,但形象尤为恐怖。
②或高大或矮小的鬼。
专门勾魂的黑白无常也被描写成一两丈长。
③狰狞恐怖的鬼。
形象狰狞的鬼多为惨死造成的,如吊死鬼红眼长舌,使人毛骨悚然。
恐怖电影中的鬼也常常都是青面獠牙。
④或隐或现的鬼。
鬼灵飘忽不定,所以可以隐形,通过行动间接使人感之恐之。
鬼亦可显形。
它们要不以恐怖模样吓人,要不幻化成人样接近人类。
总之,鬼之形象千奇百怪,变化多端,神秘而又恐怖。
2.日本的鬼鬼,在日本是妖怪一般的存在。
日本人一提到鬼最先想到的形象就是头上长角,卷发獠牙,腰缠虎皮,手持铁棒的高大妖怪。
日本的文艺评论家马场あき子将鬼分为五类。
①民俗学上的鬼,祖先的灵魂,土地神灵。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其中之一就是对于“鬼”文化的不同看法和处理方式。
在中国,鬼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而在日本,鬼文化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两国对于鬼文化的差异,并解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和日本对鬼的理解。
在中国,鬼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存在,有着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中国人相信鬼魂的存在,认为他们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运气。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鬼魂常常被用来描述各种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日本,鬼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日本有着丰富的鬼怪传说,各种各样的鬼怪形象在日本文学、绘画和戏剧中都有所体现。
日本人对鬼的理解多少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鬼文化。
在日本,鬼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存在,有着超自然的力量,人们常常在祭祀活动中祈求鬼神的保佑和庇护。
从上述对中日两国对鬼的理解中可以看出,虽然中日两国对鬼的看法都较为神秘和神圣,但是在具体的表现和处理方式上却存在着一些差异。
其中一个主要差异就是在对待鬼的态度上。
在中国,对待鬼的态度一直都比较谨慎和恭敬。
中国人相信鬼魂的存在,并认为他们有着隐藏的力量,因此在民间传统中,对待鬼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
中国人常常在特定的日子举行祭祀活动,向鬼神祈求庇护和保佑。
中国人也会进行各种驱鬼的仪式,以防范鬼魂的干扰和侵害。
中国人对待鬼的态度是谨慎而敬畏的,希望能够获得鬼神的庇护和支持。
而在日本,对待鬼的态度则温和许多。
日本人尊敬鬼怪,但对待鬼的态度更多的是友好和平等。
日本人认为鬼怪同样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有着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在日本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对待鬼的态度更多的是友善和合作。
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鬼怪可以与人类生活在一起,甚至有时候还能结为朋友。
日本人不会像中国人那样举行驱鬼的仪式,而更多的是在尊重和保护鬼怪的与其和平共处。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是人们常常关注的话题之一。
“鬼”文化在中日两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两国的鬼文化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鬼”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和《尚书》等古代文献中,其含义多指“亡魂”或“超自然的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文化一直都被看作是超自然的存在,它们跟人类有着复杂的联系。
在古代中国,“鬼”是由人们死后的灵魂经过一定的仪式后成为的祖先之灵,人们在家中进行祭祀的时候也会祭拜他们。
而在日本,“鬼”最早出现在《日本书纪》中,它们一般是指“妖怪”、“恶灵”或者“鬼怪”,日本古代文化中的“鬼”更多是类似于怪物,妖怪一类的存在。
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鬼文化的起源和涵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次我们可以从中日两国的鬼文化表现形式中发现一些不同之处。
在中国,鬼文化主要表现在祭祀、戏曲、小说和绘画等方面。
中国鬼文化丰富多彩,例如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鬼故事与传说,同时中国的戏曲中也有许多关于鬼魅的表现,在绘画艺术中也常有关于鬼魅的作品。
而在日本,鬼文化主要表现在祭祀、日本传统艺术(如绘画和文学)以及祭典等方面。
日本的鬼文化比中国更加浓厚,日本妖怪于神的思维考虑中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了文化中的一部分。
这些都体现了中日两国鬼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中日两国在鬼文化的信仰和传统礼俗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在中国,人们对待鬼魂的态度一般是尊敬和敬畏的,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来安抚鬼魂。
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等也有着丰富的祭扫祖先的习俗。
而在日本,人们对待鬼魂的态度则相对比较轻松,日本传统中对鬼怪有许多的祭拜和节日。
日本的盂兰盆节就是日本传统的丧祭活动。
这些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在鬼文化信仰和传统礼俗上的不同。
中日两国在鬼文化方面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无论是从历史渊源、表现形式还是信仰和传统礼俗上来看,都能够体现出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中日“鬼”文化对比分析

中日“鬼”文化对比分析无论哪个国家都存在自己国家的“鬼”文化,“鬼”的“生命力”似乎很强。
它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至今仍然“生存”着,各个国家几乎都有与鬼有关的词汇,而现代人们在日常对话中也会时不时的提到鬼。
鬼就是这样一个既有些恐怖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存在。
高平鸣海在《鬼》这本书中写到,“鬼”这个词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但是在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人口中的鬼和中国人所说的鬼有着巨大的差异,并且中日两国的人民对鬼的态度也是大有差异。
中国鬼的定义:《辞源》中是这样解释“鬼”的:①迷信者认为人死后的灵魂为鬼;②万物的精灵;③神秘莫测;④机智、狡猾;⑤星宿名;⑥国名。
《辞海》中关于“鬼”的解释如下:①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精灵不灭,称之为鬼;②指万物的精怪;③喻称人心的阴险;④沉迷于不良嗜好的人,也用作对人表示轻视的称呼;⑤敏慧;⑥表示爱昵的称呼;⑦星宿名。
日本鬼的定义:日本的《大辞泉》对于日本的“鬼”的解释为:①基于佛教及阴阳道,是想象中的怪物,长着人形,头上长角,嘴向两侧咧开,有尖锐的牙,赤裸着,腰上围虎皮裙子,性格残暴,手中握棒子。
一般认为地狱中住着赤鬼、青鬼。
②(从1转意而来)比喻勇猛的人,冷酷无情的人,债鬼,为一件事倾注所有精力的人。
③在鬼ごっこ、隠れん坊(日本小孩玩的捉迷藏游戏)中负责捉人的人。
④家徽的名字。
⑤眼睛看不见,超自然的存在。
死人的灵魂、精灵。
诅咒人的妖怪。
⑥试食物是否有毒的人。
中日两国“鬼”概念上的不同点:1、两者的形象不同。
中国的鬼指人死后的灵魂。
因此,其形象基本与人生前形貌相同。
而日本的鬼并不是人的原形,而是我们中国所说的“妖怪”样2、中日两国的鬼出没时间不同。
中国的鬼一般只出现在夜晚,因为古代中国人认为人死后所化的鬼怕光,鸡鸣初晓就要回归地府。
而日本的鬼却没有这种弱点,随时都可以出现。
中国历史上鬼的形象的演变:从春秋战国时期起,鬼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的舞台之上,它们拥有自己的性格,或报恩或复仇,留下了许许多多深入人心的形象。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其中之一的鬼文化也有着着各自的特色。
东亚国家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关于鬼文化的不同也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鬼文化有着祭祀和尊重的传统,而在日本,鬼文化则有着更为复杂的形式,体现在日本的宗教、文学、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进行研究探讨。
一、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历史渊源中日两国的鬼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两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鬼神的存在。
在中国,鬼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和祭祀祖先的活动。
在古代社会,人们通过祭祀来缅怀已故的亲人,以及求得祖先的保佑和指引。
中国的鬼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教观念的影响,比如道教和佛教都有自己的鬼神信仰,而这些信仰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鬼神的认知和对待。
而在日本,鬼文化的渊源更为复杂。
日本的鬼神信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道教和武士文化。
在古代日本,人们对鬼神有着深厚的崇拜和敬畏之情,同时也经常通过祭祀和祈祷来与鬼神交流。
在日本的神话传说中,鬼神的形象也是极为多样化的,有好的鬼神也有恶的鬼神,而这些神话故事也是日本文学和艺术的重要题材之一。
在中日两国,鬼文化都有着非常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鬼文化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祭祀和节日活动上。
在中国,每年的清明节和中元节都有着祭祀鬼神的活动,人们通过祭祀来缅怀祖先,同时也祈愿家人平安。
而中国的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中都有鬼神的身影,比如妲己、白娘子等等,这些故事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日本,鬼文化的表现形式则更为丰富多样。
日本的鬼神信仰有着非常浓厚的色彩,日本人经常会在各种场合中表现出对鬼神的敬畏与崇拜。
日本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也有着大量关于鬼神的描写,比如《枕草子》中的幽灵故事、《地狱草紙》中的地狱之国等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日本人对鬼神信仰的热爱和创造力。
虽然中日两国的鬼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但是在细节上还是有着一些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两国鬼文化之比较
【摘要】:民俗学包括很多方面,单是鬼文化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日本和中国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可是文化差异却是显而易见的。
在日本,“鬼”这个字好像用的很少,取而代之的是妖怪和幽灵,他们把鬼也认为是妖怪的一种,并且日本的鬼往往是不好的鬼,他们的出现都怀有不正当的目的,或者是报仇,或者是伸冤。
而在中国,除了不好的鬼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好的鬼,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有体现。
本文第一章,从“鬼”的概念入手,分别阐释了“鬼在日本和中国的不同解释,在日本,诹访春雄认为”鬼是死后不能成佛而出现在世上的一种形象。
”井上円了提出“幽灵是妖怪的一种。
”在中国“鬼”和灵魂类似,和日本不同的是,日本的“鬼”有各种形状,而中国的鬼往往保持人形。
除此以外,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的鬼的形象。
第二章,介绍了中国“鬼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能够在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原因。
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着重介绍了与“鬼”相关的节日、文学作品和语言等。
鬼文化的出现和宗教是有着深刻的联系的,在第五章分别介绍了日本和中国的宗教对于鬼文化的产生、发展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日本鬼文化【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33
【目录】:要旨8-9中文摘要9-10はじめに10-121、鬼の世界を研究するきつかけ102、先行研究10-12第一章鬼の定義とイメーヅ12-161.1鬼の定義12-141.1.1日本では鬼は何か12-131.1.2中国では鬼は何か13-141.2鬼のイメーヅ14-161.2.1日本で鬼のイメーヅ141.2.2中国で鬼のイメーヅ14-16第二章中日鬼文化の起源と発展16-222.1日本の鬼文化の起源と発展16-182.2中国の鬼文化の起源と発展18-222.2.1中国の鬼文化の起源18-202.2.2鬼文化の発展20-212.2.3中国の伝統的な文化中に鬼文化の存在する原因と影響21-22第三章文学作品に見ぇる中日の鬼文化22-243.1日本の文学作品の中の鬼223.2中国の文学作品の中の鬼22-24第四章年中行事と言葉の中の鬼24-294.1年中行事の中の鬼24-274.2言葉の中の鬼27-294.2.1中国語にぉける鬼についての言葉274.2.2中国語にぉける鬼についての言葉27-29第五章中日両国の宗教と鬼文化の関係29-355.1日本の宗教と鬼文化の関係29-325.1.1日本人の霊魂意識295.1.2日本の祖先崇拝と葬式の分類29-315.1.3日本の鬼文化と宗教31-325.2中国で宗教が鬼文化への影響32-355.2.1道教と中国の鬼文化32-335.2.2仫教の伝来と中国の鬼文化33-345.2.3儒家と中国の鬼文化34-35終わリに35-36参考文献36-38謝辞38-39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9-40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40-4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