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文
屈原的人格美悲壮美作文

屈原的人格美悲壮美作文英文回答:The personality of Qu Yuan can be described as both beautiful and tragic. He was a highly intelligent and talented poet, known for his deep emotions and love for his country. His patriotism and selflessness were truly admirable.Qu Yuan's beauty of character can be seen in his unwavering loyalty to his country, even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He was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 welfare of his people and dedicated his life to serving them. For example, when he saw the corruption and political turmoil in his country, he wrote powerful poems to express his concern and call for reforms. His words resonated with the common people and inspired them to strive for a better future.Furthermore, Qu Yuan's passion and determination were also reflected in his tragic fate. Despite facing numerouschallenges and setbacks, he never gave up on his ideal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examples of his resilience is his suicide by drowning in the Miluo River. This act was a powerful statement of his despair and sorrow over the state of his country. It also served as a symbol of hi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his principles.中文回答:屈原的人格可以说是美丽而又悲壮的。
从屈原中学习到了什么优秀品质作文

从屈原中学习到了什么优秀品质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从屈原中学习到了什么优秀品质作文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篇特别的作文,就是从古代诗人屈原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老师说,屈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
虽然他生活在几千年前,但他那种热爱祖国、坚持理想的品质,对我们现在的小朋友来说,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第一个品质就是爱国。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中国分裂成多个国家,互相争斗。
屈原是楚国的一员,他十分爱楚国,希望楚国可以统一中原。
可惜,当时的国君听信了一些坏人的谗言,把屈原贬谪到了很远的地方。
屈原虽然遭到不公平的对待,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祖国的热爱之心。
在流放的漫漫长路上,他写下许多充满爱国热忱的诗篇,表达了对楚国、对中原的眷恋。
最著名的就是《离骚》这首长诗了,里面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慷慨激昂的诗句令人读后如痴如醉。
第二个值得学习的品质是坚持理想。
屈原做官的时候,一直秉持正直的为官之道,不阿谗谀,只是一心为国效力。
就是因为这样,才惹恼了一些小人,被陷害被贬谪。
但是屈原从未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即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他也始终坚持着为国为民的信念。
就连最后当他被逼无路可走,只能投江自尽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相传他死后化作一种神奇的水草,每到重阳节,都会在水面上漂浮,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他永不放弃的精神。
屈原的爱国品质和坚持理想的品德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现在当然还做不到像他那样了不起。
但是,我会努力向他学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并且时刻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只有怀着一颗爱国的心,并且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我们每个人将来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让我们一起像屈原那样,满怀热忱地为祖国、为民族而努力奋斗吧!好了,这就是我想写的从屈原身上学到的优秀品质了。
虽然篇幅没有达到2000字,但我已经尽力用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出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了。
屈原的人格美悲壮美作文

屈原的人格美悲壮美作文英文回答:Qu Yuan, a renowned poet and politician in ancient China, possessed a personality that exuded both beauty and a sense of tragic grandeur. His life and works are a testament to his noble character and unwavering spirit.Qu Yuan's personality can be described as a combination of resilience, passion, and idealism. He was deeply devoted to his country and its people, and he used his poetictalent to express his love and concern for them. His poems were filled with powerful emotions and vivid imagery, which resonated with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For example, in his famous poem "Li Sao" (Encountering Sorrow), Qu Yuan vividly depicted his longing for a just and prosperous society, despite the political turmoil of his time.Furthermore, Qu Yuan's personality was marked by his unwavering determination and courage. Despite facingnumerous obstacles and setbacks, he never wavered in his pursuit of his ideals. One example of his indomitablespirit is his decision to drown himself in the Miluo River as a protest against the corruption and injustice of the government. This act of self-sacrifice showcases hi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his principles and his willingness to make the ultimate sacrifice for the greater good.In addition to his resilience and passion, Qu Yuan's personality also exhibited a sense of tragedy and melancholy. His poems often conveyed a deep sense of sorrow and longing, reflecting the personal struggles andhardships he faced. For instance, in his poem "Tian Wen" (Heavenly Questions), Qu Yuan pondered the mysteries oflife and expressed his yearning for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This introspective and melancholic tone in his works adds a layer of depth and complexity to his personality.Overall, Qu Yuan's personality can be described as a blend of beauty and grandeur. His unwavering spirit,passion for justice, and melancholic introspection make him a truly remarkable figur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literature.中文回答:屈原,古代中国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其人格散发出美丽和悲壮的气质。
屈原的人物评价作文

屈原的人物评价作文Qu Yuan is a renowned poet and politician in ancient China.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patriotism and influential literary works. Many people regard him as a symbol of loyalty and integrity, as he committed suicide out of despair for his beloved country.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
他以爱国主义和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著称。
许多人将他视为忠诚和正直的象征,因为他出于对心爱国家的绝望而自杀。
In terms of personality, Qu Yuan was known for his strong sense of justice and unwavering loyalty to his country. He was a principled man who was willing to sacrifice his own well-being for the greater good of his people. His commitment to his beliefs and ideals made him a revered figure in Chinese history. 就个性而言,屈原以强烈的正义感和对国家的坚定忠诚闻名。
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愿意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幸福。
他对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的执着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
Furthermore, Qu Yuan's literary works have left a lasting impact 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His poetry embodies profound emotions and timeless themes that resonate with readers to this day.His masterpiece, "Li Sao" (离骚), is considered a classic of Chinese poetry and has inspired countless poets throughout the centuries. 屈原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行走在屈原伟大的人格中

行走在屈原伟大的人格中
行走在屈原伟大的人格中
奸臣的陷害,王君的昏庸,百姓的疾苦,楚国的危在旦夕当你知道这一切都是你无法挽回时,你独处汨罗江畔,看滔滔江水,诉说自己的爱国忠情,诉说自己的.报国之志!你纵身一跳勾画出了最美的曲线!你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同时你也选择了让后世的我们无比痛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你的壮志!忠诚为国,造福百姓!举世皆浊,惟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是他的心,这是一颗饱受折磨,无可奈何的疲惫之心!
你曾多少次携长剑,为楚王进谏,却一次次地被旧贵族所排挤,淹涕叹息,仰天长问,你又能奈何?
汨罗江畔,留下你那忧郁的足迹,你已随着时间流逝,但是,你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驻足在我们的心中!
屈原,你留下了自己的味道----旷达,不畏生死!。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屈原,以个体生命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和精神上的榜样。
屈原以其崇高峻洁的性格特点和伟大的思想品质,在人类灵魂的制高点上,展示着不凡的人生境界。
他对人格美的崇高追求和身体力行,使他总是显得那么神圣而又凛然不可侵犯,这也是人们尊崇、敬仰和纪念他的缘由。
人们在各个时期,各种场合谈论有关他的历史典故,传颂塔吊品格精神,成为历代人们心中一面不朽的旗帜。
屈原的人格美不仅表现在他流传下来的不朽伟篇中,还在于他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与爱国情怀、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结合在一起,水乳相融。
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
关键词:屈原;人格;爱国情怀;批判精神正如恩格斯评价文艺复兴时期一样,战国时代“这是一次人类从产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
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运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
郊沫若也认识到了战国时代的特点,他说:“屈原所处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文化灿栏的黄金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一大批涌现出来,真正是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壮观”。
屈原就是在这时代的风霜雨雪中磨炼出来的巨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个时代就不可能出现屈原及其令人叹服的作品,他有着完美的人格,非凡的才能。
他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纪元,使楚辞成为一代乞学。
两千年来屈原以伟岸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的生活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
他的人格是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风格也达到了高不可及的范本,两千年来源远流长,沾溉文林。
《离骚》中的屈原形象 毕业论文

《离骚》中的屈原形象毕业论文曲靖师范学院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离骚》中的屈原形象学生姓名:学号:系别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三完成日期:2013年3月15日1《离骚》中的屈原形象【摘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年轻时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在艰难的政治环境中,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
然而保守的贵族党人嫉贤害能,怀王听信谗言,疏远最终放逐他,诗人报国无门,理想彻底破灭,最终以身殉国,投江自尽。
他的一生是悲壮而崇高的。
在三十多年的流放生活中,仍心怀拯救国家,虽受尽打击迫害,却忍辱负重为国培育英才,始终保持着自己高洁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可以身殉国也不愿苟且偷生,这种节操在《离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关键词】理想悲壮崇高一、屈原生平简介屈原是战国楚国人,青年时就见闻广博,关心国家安危,长于文辞,深受楚王器重,任左图之职(相当于副宰相),在朝中与群王商议国事,外出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当时朝中有一上官大夫,因争宠而妒忌屈原之才能,便设法陷害他,在怀王面前说屈原居功自傲、藐视君王,天下事非他莫能。
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并降为三闾大夫。
屈原出于对楚国的热爱,任悉心从事对贵族子弟的教育工作,热忱为朝廷培育贤才。
后来秦国为挟持楚王签订割地和约而使诈,屈原拼死谏阻怀王,并与朝中贵族党人发生冲突而触怒怀王,被放逐汉北。
楚怀王终于被骗,死于秦国。
秦襄王继位,屈原痛斥贵族党人的误国行径,被子兰诽谤诬告,秦襄王大怒,又将其放逐到更偏远的沅湘、汨罗一带。
此时秦国摧垮了楚之盟邦齐国,又大举进攻楚国,楚面临灭亡之难,而秦襄王君臣依然醉生梦死。
屈原痛惜于理想的破灭,国家的危亡,人生的苦难,决心以结束生命来表达他对腐朽王朝的抗议和与祖国生死与共的情愫,终于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流传至今)自投汨罗江,结束了他悲壮而崇高的一生。
二、悲愤之作屈原遭到两次放逐,在江南多年之后,回顾平生整个奋斗历程:他痛恨楚王听信谗言不察明事理,颠倒黑白,自己秉公守正,竭尽忠诚智慧,侍奉君主,却遭谗臣离间,正直的人2为世道所不容,忠诚之人被诽谤,可靠之人被猜疑。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
他的人格美为世代所传唱,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通过他流传下来的不朽诗篇,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政治生涯,还有古今中外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可以体味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屈原;人格;独立不迁;爱国主义引言两千多年来,屈原研究及楚辞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屈原的作品和屈原的人格,尤其是他那种峻洁纯美,独立不迁,归结到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的国度中产生影响和意义是广泛深远的。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世界综合国力大比拼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倡屈原这种峻洁纯美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本文试图从屈原的作品、生平和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屈原的人格美。
一、通过屈原的诗篇展现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遗留于世的作品不多,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总共就有23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创立了“楚辞”,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他还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
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屈原就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和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受到广泛推崇。
在2010 年3月14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与采访中国2010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一开场,总理即以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明志:“‘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人民网)可见屈原的思想流传之深远。
1、《橘颂》追求的内外美统一、独立不迁的品格今天,怀着敬仰之情品读了屈原早期作品《橘颂》,文章里体现作者追求的那种光辉峻洁、独立不迁的品质,更激起我对这位传世伟人的崇敬和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对屈原人格美的研究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梁存发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10春学校: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内容摘要】:中国历史第一位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具有崇高的人格美。
其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理想的不屈追求,直面人生上下求索,对邪恶势力不妥协的斗争,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精神。
【关键词】:屈原政治家诗人人格美对屈原人格美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以个体生命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和精神上的榜样。
屈原崇高峻洁的性格特点和伟大的思想品质,在人类灵魂的制高点上,展示着不凡的人生境界。
他对人格美的崇高追求和身体力行,使他总是显得那么神圣而又凛然不可侵犯,这也是人们尊崇、敬仰和纪念他的缘由。
成为历代人们心中一面不朽的旗帜。
屈原的人格美不仅表现在他流传下来的不朽篇章中,还在于他崇尚峻洁的人格与政治理想、爱国情怀、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结合在一起,水乳相融。
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
一、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
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
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
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
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
美国思想家埃里希·费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信念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毋宁说是一种分布于整个人格中的性格特征。
”屈原兼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政治家的头脑决定了他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息;放弃理想和信念也就等于放弃了人格。
屈原一旦认定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就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美。
二、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直面人生、上下求索的精神屈原不仅是一个热情的诗人,还是一个冷静哲人,更是一个无畏的勇士。
他大胆怀疑,不懈探索,追求真理,直面人生。
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屈原正是这样的勇士。
他清楚整个社会充斥着嫉贤蔽美、结党营私、善恶不辨、随波逐流的溷浊风气,他更清楚那群小党人嫉贤妒能、营谋私利、颠倒黑白、搬弄是非的伎俩。
面对这些,他选择的不是变心从俗、隐忍退让,而直道而行、大胆揭露、无情批判。
他置生死于度外,为真理而献身。
所有这些沉淀到屈原的诗歌当中,形成屈原诗歌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求索精神,这种精神也构成了屈原诗歌人格美的一个方面。
在《离骚》中,诗人一方面对浊世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如“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皆竟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
另一方面,他又表明了自己坚持正道、不改初衷的决心,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于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屈原经历坎坷、饱受磨难,却始终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态度。
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是来自于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来自于对爱国爱民的坚定信念,来自于对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
屈原不满足于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他不断地探索人生的真谛,思索终极的真理。
在《天问》一文中,他一共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既显示了他广博的知识,更集中地表现了他深邃的怀疑精神与探索精神。
对于“天问”二字,历来解释不同。
王夫之《楚辞通释》的解释比较通达:“ 原以造化变迁,人事得失,莫非天理之昭著;故举天之不测不爽者,以问憯不明之庸主具臣,是为天问,而非问天。
….抑非徒渫愤舒愁也。
”王夫之认为天问是关于天的问题,天指天理而言,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得失统统属于天理的范围。
这样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天问》。
《天问》并不是屈原“渫愤舒愁”之作,而是屈原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宇宙和社会的规律所留下的一份记录。
《天问》就是对于统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最高、最初、最大的规律的疑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宇宙、社会、历史和人生,奥妙无穷,是知性与理性、科学与逻辑所永远不能达到的终极。
《天问》是诗与哲学的高度结合,是屈原对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历史问题诗化的学术性文章。
《天问》并非追求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答,而是以一种诗性的思考、历史的眼光、怀疑的精神来表达对理想的执着和真理的热爱。
在《天问》一连串的问号后面,我们能强烈感受到诗中那不苟世俗、蔑视权威的批判精神和孜孜不倦、大胆怀疑的求索精神。
怀疑发问是直面人生的起点,是上下求索的动力。
在《卜居》一文中,屈原围绕“孰吉孰凶,何去何从”这个中心,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偷生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在这里屈原并不是真的不知所从,要靠郑詹尹的占卜得到答案。
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应当走哪一条路,他是十分的明确,并且从他提问的口吻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爱憎。
他这样明知故问,是对为善而凶、为恶而吉的抗议。
正如朱熹所说:“屈原哀悯当世之人习安邪佞,违背正直,故阳为不知二者之是非可否,而将假蓍龟以决之,遂为此词,发其取舍之端,以警世俗”。
此话可谓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表现了屈原诗歌对世俗的批判性。
也充分表现了他直面人生,大胆探索,热爱真理的人格美。
三、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对邪恶势力的斗争当时楚国黑暗腐败,贤者遭斥,奸臣横行,这就给屈原的政治道路罩上了灰色。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载:“上官大夫与之(屈原)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嫉贤妒能,楚王是非不分,这就断绝了屈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道路。
后来,楚怀王的继承人顷襄王听信令尹子兰等人的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更偏远的地区。
屈原处在奸党的围攻之中,八面受敌,势单力薄,处境十分艰难。
但他并没有低头屈服,而是用诗歌向奸党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他在《离骚》中这样勾画他们:“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面对众恶,诗人勇敢地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他列举历史上的昏君,并指出其可悲的下场:“(浇)日康娱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他总结了一条历史教训:“固乱流其鲜终兮”,以此警告统治者。
诗人还热情地歌颂了历史上的明君,“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苛得用此下土”。
一抑一扬,表明了诗人的鲜明态度,展示了与奸党斗争的决心。
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文学观,直接来自于当时社会黑暗势力的重压,是“至于不得已而后发愤以抒其情”。
屈原曾身兼内政外交重任,励精图治,渴望改革,渴望国富民强。
但是,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以致一再遭受流放之苦,这使屈原内心深处郁结着强烈的愤嫉之情,这种感情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以火山爆发之势喷薄而出。
诗人上指苍天,下瞰大地,纵横驰骋。
咏香草鲜花以颂君子,斥恶草臭叶以责小人。
他还把矛头直指楚王。
卖国贼、专权者、嫉妒者、诽谤者,统统成了他笔下鞭挞的对象。
人格美,一方面表现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邪恶势力的斗争上。
勇敢地与恶势力斗争,就是对人格的捍卫;反之,也就谈不到人格美。
屈原以杰出的作品向黑暗势力展开斗争,而且是如此英勇顽强,其人格美如日月,光明天下。
四、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爱国深情,独立不迁的情怀《离骚》表白了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他在国家危难关头,表现出他坚持节操,反对奸邪的“独立不迁”的人格美,“独立不迁”具体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另一方面,对养育自己的祖国的热爱和依恋。
(一)屈原的“独立不迁”表现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屈原希望“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国中兴,完成统一中原的宏伟事业。
他阐述自己被谗害的原因,是朝中小人竞进贪婪、妒贤嫉能、不厌贪求、变节乏德,在这种情况下,他虽预测到自己的前途凶险,但诗人发出要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 决不同流合污!“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没有一点调和的余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既使粉身碎骨,也决不改变志向。
这些诗句表明,屈原的独立是立的正,立的直。
在政治斗争中他是一个无情的揭发者和批判者。
屈原对于朝中小人作了大胆的揭露,如:“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已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指出这些小人偷乐、贪婪、嫉妒的本性,这与诗人洁身自好、疾恶如仇、矢志不渝是不可调和的。
对于楚王,他指出:“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可见楚王反复无常,忠奸不分,昏庸无能,这与诗人始终如一是不可调和的。
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始终保持正直光明的品格,无论如何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很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已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
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二)屈原的“独立不迁”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依恋当时屈原生活的年代,天下统一已成不挡之趋势,各国都濒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战国七雄中只有秦、楚二国实力最强,屈原正是洞察这一局势,提出他的美政理想,“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