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屈原《九歌·湘夫人》赏析:描写湘君期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

屈原《九歌·湘夫人》赏析:描写湘君期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屈原的《九歌·湘夫人》是一首极县艺术感染力的诗歌,是《九歌》组诗中的经典之作,与《九歌·湘君》互为姊妹篇。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忧愁。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生波啊树叶飘落。
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澧水兰花香,思念你却不敢说出来。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的西面。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着马车奔腾飞驰啊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到中庭,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禅衣扔到澧水旁。
屈原诗歌“香草美人”系统探讨

屈原诗歌“香草美人”系统探讨论文摘要:屈原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化巨人,他的诗歌中。
常出现申椒,菌桂,芳椒,兰桂,辛夷,白芷,辟芷,薜荔,石兰,秋兰,蕙茝,杜衡,江离等香草香木,也常出现佳人、美人。
本文简要分析了屈辞“香草美人”产生的渊源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屈原的爱国深情和独立高洁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屈原,香草美人,喻象系统,比兴手法,人格魅力一、香草美人的喻象系统“香草美人”最先是是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提出来的:“《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香草美人”是屈原诗歌中的典型意象,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可以说,屈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来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
以《离骚》为例,比如说《离骚》中有这样两句诗:“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比喻君王)”;“众女嫉余之峨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
(自喻)”(以夫妇喻君臣,生动形象,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此外,《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在《离骚》中比喻自己或君王的高洁)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一)比喻性意象“香草”寄寓着诗人独特的心理特征,是“高洁”的象征,在那“举世皆著为我独清”的世界中,屈原借助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展示自我的人格理想,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熟读屈原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如蕙茝、菌桂、荃、江篱、白芷、秋兰、薛荔、芰荷等等,这些都是作为人的高尚品德追求的象征,特别是“荷”,“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从屈原作品品味其人格精神

从屈原作品品味其人格精神作者:马俊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06期内容摘要:哲学是民族的头脑,文学是民族的心灵,屈原的《离骚》及其作品就是明证。
本文通过对屈原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屈原的人格精神与民族气节,借以全方位认知屈原。
关键词:屈原;作品;人格精神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而恰恰是屈原使得这种文化内涵更加雄浑、耐人咀嚼。
屈原其人、其文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添了浓重一笔,屈原的人格精神直至现在仍然令人敬仰,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一.屈原独立不迁的品德操守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操守,特别看重的是重气节,淡名利,洁身自好,不入俗流,即古人所讲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屈原的一生都在坚守自我的操守,甚至为此不惜献出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讲,屈原的死是一个悲剧。
而产生悲剧的原因有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屈原生不逢时。
如果屈原处在的不是这样一个乱世,而是楚国国力鼎盛的辉煌时期,他完全可以顺利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就算屈原处在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只要有两个赏贤纳才的君王赏识他的话,他仍然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报复。
但不幸的是,屈原遇到的是两位糊涂的国君,所以他怀才不遇,怀抱利器,无法施展,招致了悲剧;二是他的才华太过卓越,人格太过高洁,政治主张又太过超前,所以不为楚国小人所容,遭到众小人的嫉恨和谗毁,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所以,屈原悲剧的原因完全在于客观的外因,难道屈原悲剧的原因就仅止于此吗?分析其作品《橘颂》。
全诗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橘树秉承了天地的旨意,只能生长于南国的土壤,忠诚专一,扎根故土难以迁移。
关键词是忠诚专一。
第二层,写橘树美好的外在形态。
它满树绿叶,开满白花,细枝重叠,棘刺尖锐,果实浑圆,色彩灿烂,有着俊逸动人的美好形态。
第三层,更为可喜的是,与外在美相匹配的,是橘树内在的美好品德:“独立不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闭心自慎”“秉德无私”“淑离不淫”。
2.屈原艺术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一、《诗经》的思想内容1、反映阶级关系的作品。
《豳风·七月》《魏风·伐檀》等。
《豳风·七月》:豳风共七章。
西周初年豳地(陕西栒邑县)的奴隶所作的歌,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
基本按季节的先后,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
诗歌按季节时序叙事, 很想一首农历诗, 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
2、反映兵役、徭役问题的作品。
《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3 、反映爱情、婚姻和妇女命运的诗篇,作品表达了男女恋爱婚姻问题的种种情景,洋溢着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周南·关雎》《卫风·氓》等;《周南·关雎》开宗明义第一篇,“四始”之一。
全诗以追求和思念为主旋律,展示了一个男子的痴情,中正平和中流露一股难以遏制的激情,代表了诗经的总体风格。
《秦风·蒹葭》:抒写怀人之情,但其所追求的对象为谁,迄今尚无定论,今人或以为是情诗。
作者的思恋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上下求索,徘徊瞻望,难以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政治讽刺诗(1)民歌中的政治讽刺诗,暴露统治阶级的恶德丑行。
《鄘风·相鼠》等;(2)贵族文人的政治讽刺诗,目的是劝谏或揭露。
《小雅·十月之交》等。
史诗。
西周王朝兴衰的真实写照,展示出了周族起始时的史迹。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二、《诗经》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中的大量作品已经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有了广泛、真实、细腻、深刻的艺术概括。
对于史学,它早已成为历史学家研究这段史实的珍贵依据;对于文学,则无疑是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良好开端。
2、艺术手法的圆熟。
赋、比、兴三大表现方法。
《诗集传》中提出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此物也”(《螽斯》注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关雎》注说)。
屈原的人格美探析的开题报告

屈原的人格美探析的开题报告
(Abstract)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和爱国人士,他的
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旨在探讨屈原的人格美,通过对他的思想、行为和作品进行分
析和解读,阐述他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品质,探索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本文从屈原的思想和信仰入手,探讨他对于爱国、民族精神、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发现其对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追求,并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爱国者、社会改革者的责任和担当。
其次,本文分析屈原在个人品质方面的优秀特点,如忠诚、正义、
宽厚、才华等,以及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担当和贡献,揭示
出他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最后,本文结合屈原的作品,探讨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创造力和贡献,分析了他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作为一个传统文化
符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
综上,本文认为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诗人和人格楷模,对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时代价值,
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的艺术成就(一) 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浓烈情感,直接根源于屈原的现实人生,而它的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得固有逻辑,而进入奇幻神异额想象境界。
《离骚》的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但像“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诗句,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
后半部分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把火一样浓烈的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例如对重华陈辞之后,上天下地寻求遇合的那段诗章,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令羲和驾车,望舒前驱,飞廉合后,鸾皇、雷师、凤鸟随从左右,上下求索以追求理想。
而上无天门,下地巫女,终以诗人理想幻灭的心路历程。
(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俊杰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真挚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诗写屈原本事古弟颛顼的后裔,又于寅年寅月寅日出生,身世高贵而出生奇异。
非凡的才能,美好的品质,高尚的志趣,又是出身高贵奇异的诗人近于纯美。
但还不止于此,他还有雄伟的志向和高远的理想:“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具备如此之多美好的品质,已经凸显诗人超越流俗的高洁形象,然而这只是资质的描述,抒情主人公的光辉人格,更多地体现在他追求理想坚贞不屈的思想行为之中。
一心报国却不断被谗害、被流放,但是诗人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注意自己美好品质的休养,屡遭迫害打击而九死不悔;忠贞爱国反受其难,却初忠不改;理想终于破灭,便以死殉国。
《离骚》塑造这样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象征的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承继并作出了很大的拓展。
屈原《离骚》作品鉴赏

屈原《离骚》作品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屈原《离骚》作品鉴赏屈原《离骚》作品鉴赏《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悲剧中人格美

悲剧中的人格美摘要:屈原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更体现了伟大诗人屈原的人格美,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敢于直面人生,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
关键词:屈原《离骚》人格美悲剧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学识渊博,善辞令,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修明法度,举用贤能,克服弊端,富国强兵。
楚怀王昏庸,亲小人远贤臣,并走上亲秦的道路,疏远屈原。
但屈原在长期流放中受尽屈辱,不忘国家,终因忧心国事衰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理想无法实现,最终在汨罗江结束自己的生命。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波澜壮阔的政治抒情诗,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千变万化,处处显现着诗人人格的壮美。
长诗纷繁而不杂乱,变化而又一致,诗人人格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结合,文中有人,诗人人格所特有的悲壮美,伟大的力就像经天纬地的日月一样,激励后人,流芳百世。
一屈原博闻强志,长于辞令,才华过人,是楚国的贵族宗亲。
开始,楚王非常信任他。
他二十五岁就被认命为左徒,参与商论国家大事,处理各种外交问题。
他审时度势,主张顺应历史潮流,辅佐楚王兴盛楚国。
他主张在内修明法度,举贤任能,以实现其美政理想;对外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统一天下。
然而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充满激烈斗争。
以上官靳尚为代表的旧势力顽固派,对屈原的主张进行了疯狂的攻击,他们进谗言,蒙蔽昏君,施诡计,离间屈原与楚王的关系,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罢其官职,将其降为三闾大夫。
随后怀王又中了秦使张仪“献商于之地”的诡计,竟按照秦的旨意与齐绝交,拆散联盟。
楚王发现上当了,但后悔莫及。
自此之后,怀王更加昏庸无道、没有主见,军事上屡战屡败,外交上听从秦的摆布,内政上听信小人的怂恿与挑拨,不听屈原的忠告。
在子兰的挑拨下,顷襄王竟对怀抱“存君兴国之志”的屈原“怒而迁之”,将屈原流放。
屈原的《离骚》就诞生在他第二次流放期间。
因此,在这场诸侯争霸的风云特别是楚国与秦齐等国军事外交的角逐中,楚国内部进步派与顽固派力量斗争的消长,楚王对屈原的态度变化及处理经历任之——怒之——疏之——黜之——迁之的过程,都清晰明了地反映在《离骚》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上 对于屈原的人格,在汉代曾有不同的评价。淮南王刘安《叙离骚传》论屈原说:“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 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引用了这段话。这是对屈原人格的极高赞美。对此,班固在《离骚序》里表示异议,他说:“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忿不容,沈江而死,亦贬 狂猖景行之士。”后来,王逸又批驳了班固的话,并赞颂屈原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 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楚辞章句序》)这些说法,褒贬不同,但都有较大的片面性。刘安的思想接近老子,旨在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在他的笔下,屈原成了一个超然于世俗的高士。班固和王逸用儒家的道德标准衡量屈原,班固认为他不合乎中庸之道,只能算是狂狷之土;王逸认为他质性忠贞清洁,可以称得上绝世超伦。他们的观点不同,评价也不一样,但都没有对屈原的人格作出全面恰当的说明。 屈原是把自己整个生命溶入到诗里去了,他的诗真率地表现着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可以说他的人即是诗,他的诗亦如其人。透过他的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许多方面和我们有着共同呼吸、共同爱憎的人。在这篇文章里,我要将屈原的人格美忠实地描绘出来,像介绍自己的朋友一样把他介绍给读者。我希望,屈原的这样一幅画像,在今天能帮助人们向着美的境界飞腾。 一 独立不迁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这四个字出自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颂》。《橘颂》前半赞颂橘树的美好品质,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后半借橘树寄托自己的人格,又说:“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独立不迁”是贯穿全诗的主题思想。它包涵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另一方面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的严正态度。屈原一生的所作所为,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注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 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土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屈原的行为,的确无愧于他早年在《橘颂》里对自己的期许。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橘颂》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正如洪兴祖所说:“凡与世迁徙者,皆有求也。吾之志举世莫得而倾之者, 无求于彼故也。”(《楚辞补注》)《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取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世人皆浊,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 其 ?”他答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楚狂接舆一类的人。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为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像他在别的诗里一再表示的: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涉江》)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离骚》)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离骚》)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于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在《离骚》里,他特别标出自己的嘉名“正则”;他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里,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在《抽思》里,他说“何灵魂之信直 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在《怀沙》里,他又说“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这些诗句都表明,屈原的独立是要立得正、立得直。因此他很赞赏的“嫁直”,《离骚》说: 般婢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卷而好修兮,纷独有此持 节?① 这是女要劝告屈原的话,女要把综当作一个正直无私而惨遭杀害 的典型,来比喻屈原,劝告屈原不要走他的道路。从这里可以看出, 屈原是把腔引为同调的。《九章·惜诵》也讲到腔: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行婢直而不稼兮,绍功用而不就。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屈原对腔的妹直显然是同情和赞赏的。在 《天问》里,屈原很为的抱不平: 鸦龟曳衔,综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 施严 眩受吗龟的启发筑堤治水已有成绩,本应让他按照原来的意图以 达到成功,为什么天帝却要加刑于他?屈原对天帝发出质问,对综 加以颂扬,态度是十分鲜明的。 屈原对于眩的认识,不同于后家的正统观念。在儒家的典籍 中,鲸一直是反面人物。《尚书·舜典》和《孟子·万章上》都把他和 共工、骚兜、三苗合称为“四罪”。共工等三人被流放,谁的被逐于羽山,大概他是罪大恶极了。那么,眩到底犯了什么天条呢?《山海 经·海内经》说: 洪水滔天,鼓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钦于羽 郊。 《国语·晋语》也说: 昔者般违帝命,通之子羽山。化为黄熊,以八千羽渊。 原来他的罪过就是违背天帝的命令,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 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 从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表示的同情与赞扬中,可以看出屈原自己 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综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 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二上7来京 屈原不仅是一个热情的诗人,还是一个冷静的哲人,是一个理 性主义者,许多既成的事实,老辈留下的传统,都要经过他自己的 理性加以思考,然后决定取舍扬弃。大胆怀疑,大胆探索,追求真 理,热爱真理,是屈原最鲜明的个性特点。 《天问》一共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政 治等许多方面,集中地表现了他的怀疑精神与探索精神。关于“天 问”二字,历来解释不同。王逸认为“天问”就是“问天”,屈原借着问 天“以谍愤港,舒泻愁思。”洪兴祖说:“天固不可问,聊以寄吾之意 耳。楚之兴衰,天邪,人邪?吾之用舍,天邪,人邪?国无人莫我知 也,知我者其天平?此《天问》所为作也。”他们都以为《天问》像《离 骚》一样,是寄托忧愤之作。这种解释固然符合屈原作品总的思想 感情,但并不完全切合《天问》的实际内容。《天问》所提的问题其实包括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如“何所冬暖,何所复寒?”“一蛇吞象, 厥大如何?”另一类是政治性的,如“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 橘,谗馆是眼?”那些知识性的问题是很难同屈原的愤想愁思联系 起来的。再从屈原发问的方式来看,也有两种不同的问法。一种属 于不明而问,如“增城九重,其高几里?”“东流不溢,孰知其故?”目 的在于弄清答案。另一种属于不解而问,如“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阿顺,而赐封之?”明明有现成的答案,屈原对它提出怀疑和质 问。那些纯属不明而问的问题,也很难说有什么谍愤的意义。王逸 和洪兴祖说《天问》整首诗是谍债寄意之作,未免失之笼统了。王夫 之《楚辞通释》的解释比较通达: 原以造化变迁、人事得失,莫非天理之昭著;故举天之不测不爽者, 以问增不畏明之庸主具臣,是为天问,而非问天。……抑非徒谍愤舒愁已 也。 王夫之认为天问是关于天的问题;天指天理而言,大自然的变化和 人事的得失统统属于天理的范围。这是很可取的。在我看来,《天 问》是屈原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宇宙和社会的规律,所留下的一 份记录。按照汉朝人的解释,“天”本有至高无上的意思,《说文》: “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关于“一”,《说文》曰:“惟初太极,道 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屈原《天问》的“天”字也含有最高、 最初、最大的意思。《天问》就是对于统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最高、 最初、最大的规律的疑问。林庚先生说:《天问》问的是“开天辟地大 自然的历史”和“上古各民族的兴亡史”。③这是很有见地的。这样 理解,我们才能懂得屈原写作《天问》的真正用心,并从中看出屈原 博大深途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 《卜居》是不是屈原的作品还有争论。我个人相信王逸的话,是 “屈原之所作也”。退一步说,《卜居》即使不是屈原所作,那作者“离屈原必不甚远,而且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人。这在研究屈原 上,不失为很可宝贵的资料。”“ 《卜居》也是一篇问题诗。“卜居”二字的意思是通过占卜来决 定自己的去从,如蒋群《山带阁注楚辞》所说:“居,调所以自处之 方。”它以第三者的口吻,写屈原被流放以后心情十分烦乱,不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