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的月亮情节“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是象征思念家乡或亲人,一种是象征孤独寂寞,还有一种是象征理性。
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七雄并峙,秦和楚势力最为强大,楚的统治者(先是楚怀王,后是顷襄王)不能正确认识形式,当时楚把持政权的贵族阶层并不致力于国家的富强,而是追逐个人的利益,朋彼为奸。
《离骚》中说:“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眛以险隘。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手求索。
羗内恕之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屈原生活在一个是非混淆、政治黑暗的时代,那时谗邪的小人得势横行,忠贞之士却遭受迫害。
诗人在《离骚》里说当时楚国现实是“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世幽昧以眩耀”,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正是当时楚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楚国的时局,在“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的荒谬现实中,寂寞与孤独伴随着屈原。
屈原把自己的“美政”“离骚”都写入了作品之中,他的诗不是一汪清泉,而是充满着愤怒与渴望,反映现实的“史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子一路走来,他是孤独,是寂寞的,而在孤独寂寞之下支持他走下去的正是他一腔忠诚爱国、忧国忧民的人格美。
屈原一生追求“美政”,而在那个时代小人当道,楚国的组统治者是不会采纳。
“兼济天下”的思想使他不断求索他的“美政”、“德政”。
屈原孤身一人担当起君臣伦理的道德责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使他不得不固执坚持在原地。
虽然小人当道,屈原见疏之后被两次流放。
一次是被楚怀王流放的,地点在汉北一带;另一次是被顷襄王流放的,地点在江南沅、湘一带。
而他的作品大都是在流放时所作。
这期间虽是流放,但对楚国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寂寞是出成果的重要条件,在他孤身被流放之时,为中国留下了伟大的《离骚》。
屈子的诗作就像天上的明月永远照在楚国的大地之上。
屈子离我们已渐远、渐远,而他的人格之美就像月亮一样永恒地挂在天际,虽然那个有圆有缺的月亮是孤寂的,但他永远在我们心中是明亮发光的。
【课外阅读】浅谈《离骚》中屈原的人格美

【课外阅读】浅谈《离骚》中屈原的人格美《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273句,2477字,规模宏大,思绪繁杂,内容丰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然而“不有屈原,岂有《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无论从思想品格上,还是艺术水准和特色上,《离骚》都堪称屈原作品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屈原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这篇作品之中,《离骚》表现了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面对黑暗势力的各种打击迫害,始终保持坚贞的节操和正直光明的人格。
西汉淮南王刘安曾作《离骚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
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也引用了这一段话,这评价,对屈原高尚人格而言,是比较恰切的。
下面根据《离骚》从三方面简析屈原的人格美:一、实现美政,上下求索。
《离骚》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长诗中抒写了他的美政理想,整首诗都围绕着楚国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大问题来写的,屈原为这两个问题不断寻求着合理的答案,而这两个问题又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要实现美政。
为实现这一理想,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对美政理想求索表现在他寻古探今的思索上。
诗人的美政理想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两方面。
一方面,在诗人“修明法度”的思索上,他引述了古代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这是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境界,也是他提倡修明法度的历史经验;他南渡沅湘,向帝舜倾诉时,征引夏后耽于享乐,羿醉心田猎,浇恃力纵欲,桀违背正道,纣残杀贤良,这五个暴君纵欲享乐,不能“遵道而得路”,结果国破身亡,这是历史教训。
通过这些经验和教训,他提出了具体治国策略:“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屈原的优点

屈原的优点
屈原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祖国和人民:屈原对楚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贯穿于他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他无时无刻不以国事为重,以民安为念。
2.高尚的道德情操:屈原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的人格精神是高洁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卓越的文学才华:屈原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辞藻华丽,想象丰富,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4.坚韧不拔的毅力:尽管屈原在政治上屡遭打击,生活中常遇挫折,但他坚韧不屈,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5.强烈的责任心: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民,屈原都怀有深厚的责任感,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安乐,人民的安乐。
总的来说,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卓越文学才华、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强烈责任心的人。
屈原的人格美探析的开题报告

屈原的人格美探析的开题报告
(Abstract)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和爱国人士,他的
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旨在探讨屈原的人格美,通过对他的思想、行为和作品进行分
析和解读,阐述他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品质,探索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本文从屈原的思想和信仰入手,探讨他对于爱国、民族精神、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发现其对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追求,并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爱国者、社会改革者的责任和担当。
其次,本文分析屈原在个人品质方面的优秀特点,如忠诚、正义、
宽厚、才华等,以及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担当和贡献,揭示
出他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最后,本文结合屈原的作品,探讨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创造力和贡献,分析了他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作为一个传统文化
符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
综上,本文认为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诗人和人格楷模,对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时代价值,
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
他的人格美为世代所传唱,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通过他流传下来的不朽诗篇,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政治生涯,还有古今中外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可以体味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屈原;人格;独立不迁;爱国主义引言两千多年来,屈原研究及楚辞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屈原的作品和屈原的人格,尤其是他那种峻洁纯美,独立不迁,归结到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的国度中产生影响和意义是广泛深远的。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世界综合国力大比拼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倡屈原这种峻洁纯美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本文试图从屈原的作品、生平和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屈原的人格美。
一、通过屈原的诗篇展现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遗留于世的作品不多,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总共就有23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创立了“楚辞”,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他还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
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屈原就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和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受到广泛推崇。
在2010 年3月14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与采访中国2010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一开场,总理即以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明志:“‘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人民网)可见屈原的思想流传之深远。
1、《橘颂》追求的内外美统一、独立不迁的品格今天,怀着敬仰之情品读了屈原早期作品《橘颂》,文章里体现作者追求的那种光辉峻洁、独立不迁的品质,更激起我对这位传世伟人的崇敬和缅怀。
关于屈原的名家评价

关于屈原的名家评价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的卓越贡献和悲剧命运受到了古今中外众多名家的高度评价。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评价:
1. 汉代评价:
- 汉武帝非常热爱屈原的作品,体现了当时皇室对屈原作品的认可。
- 文学理论家刘安称赞屈原的《离骚》兼具《国风》、《小雅》的优点,认为屈原的人格风采可以与日月争辉。
2. 司马迁:
-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作传,高度赞扬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将其《离骚》与孔子编纂的《春秋》相提并论,指出屈原的文章精炼、辞藻微妙、志向纯洁、行为廉洁,体现了其伟大而完美的个性。
3. 近代名家评价:
- 近代学者梁启超赞誉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认为他是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明星,其作品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和社会批判精神。
- 闻一多认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完全具备条件被称为人
民诗人的作家,他与腐败的贵族集团斗争,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4. 鲁迅:
- 鲁迅评价屈原敢于直言、敢于对抗权贵,他在作品中打破常规,直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同时也批评了他的愚忠思想。
悲剧中人格美

悲剧中的人格美摘要:屈原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更体现了伟大诗人屈原的人格美,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敢于直面人生,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
关键词:屈原《离骚》人格美悲剧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学识渊博,善辞令,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修明法度,举用贤能,克服弊端,富国强兵。
楚怀王昏庸,亲小人远贤臣,并走上亲秦的道路,疏远屈原。
但屈原在长期流放中受尽屈辱,不忘国家,终因忧心国事衰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理想无法实现,最终在汨罗江结束自己的生命。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波澜壮阔的政治抒情诗,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千变万化,处处显现着诗人人格的壮美。
长诗纷繁而不杂乱,变化而又一致,诗人人格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结合,文中有人,诗人人格所特有的悲壮美,伟大的力就像经天纬地的日月一样,激励后人,流芳百世。
一屈原博闻强志,长于辞令,才华过人,是楚国的贵族宗亲。
开始,楚王非常信任他。
他二十五岁就被认命为左徒,参与商论国家大事,处理各种外交问题。
他审时度势,主张顺应历史潮流,辅佐楚王兴盛楚国。
他主张在内修明法度,举贤任能,以实现其美政理想;对外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统一天下。
然而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充满激烈斗争。
以上官靳尚为代表的旧势力顽固派,对屈原的主张进行了疯狂的攻击,他们进谗言,蒙蔽昏君,施诡计,离间屈原与楚王的关系,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罢其官职,将其降为三闾大夫。
随后怀王又中了秦使张仪“献商于之地”的诡计,竟按照秦的旨意与齐绝交,拆散联盟。
楚王发现上当了,但后悔莫及。
自此之后,怀王更加昏庸无道、没有主见,军事上屡战屡败,外交上听从秦的摆布,内政上听信小人的怂恿与挑拨,不听屈原的忠告。
在子兰的挑拨下,顷襄王竟对怀抱“存君兴国之志”的屈原“怒而迁之”,将屈原流放。
屈原的《离骚》就诞生在他第二次流放期间。
因此,在这场诸侯争霸的风云特别是楚国与秦齐等国军事外交的角逐中,楚国内部进步派与顽固派力量斗争的消长,楚王对屈原的态度变化及处理经历任之——怒之——疏之——黜之——迁之的过程,都清晰明了地反映在《离骚》里。
对屈原精神的理解

对屈原人格精神的理解一,求索问道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是屈原追求仁政的决心。
屈原一直都想辅佐楚王一统山河,结束连年战乱,救民众于倒悬。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对普通老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是这位伟大诗人的仁者之心。
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他对仁君的追求。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荒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他是如此急切的追寻贤君,如此渴求一位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
二,以身殉道“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在污浊的时代里,支撑屈原生存的唯一支柱便是他对美好的守望。
可他一腔孤勇得到的却是小人间之,若说先前楚怀王的疏远还仅仅创伤屈原,国家危难之际顷襄王的流放无疑是灭顶之灾,浇灭了屈原“存君兴国”的残留星火。
失望堆积,理想破灭,秦统一六国大势已定,屈原深知寡不敌众,生而在世也无法助楚国复兴。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
”他义无反顾决意“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在汨罗江一跃而下,从此,屈原从一个具象的肉体演化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性,一种长久萦绕在中国人身边的芳香,一种历久弥新的忠贞高洁。
三,爱国精神说起屈原的精神,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爱国精神,屈原的爱国精神体现在他对祖国的深切情感,不管受到怎样不公正的对待,他从未想过要背叛他的国家。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可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从未停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衍。
”“忘长楸而台席兮,涕淫淫其若霰。
”“被夏普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这些诗句都是屈原对祖国人民的同情,对故国的留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屈原,以个体生命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和精神上的榜样。
屈原以其崇高峻洁的性格特点和伟大的思想品质,在人类灵魂的制高点上,展示着不凡的人生境界。
他对人格美的崇高追求和身体力行,使他总是显得那么神圣而又凛然不可侵犯,这也是人们尊崇、敬仰和纪念他的缘由。
人们在各个时期,各种场合谈论有关他的历史典故,传颂塔吊品格精神,成为历代人们心中一面不朽的旗帜。
屈原的人格美不仅表现在他流传下来的不朽伟篇中,还在于他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与爱国情怀、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结合在一起,水乳相融。
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
关键词:屈原;人格;爱国情怀;批判精神正如恩格斯评价文艺复兴时期一样,战国时代“这是一次人类从产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
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运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
郊沫若也认识到了战国时代的特点,他说:“屈原所处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文化灿栏的黄金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一大批涌现出来,真正是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壮观”。
屈原就是在这时代的风霜雨雪中磨炼出来的巨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个时代就不可能出现屈原及其令人叹服的作品,他有着完美的人格,非凡的才能。
他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纪元,使楚辞成为一代乞学。
两千年来屈原以伟岸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的生活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
他的人格是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风格也达到了高不可及的范本,两千年来源远流长,沾溉文林。
“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①关于屈原的人格,历来楚辞的研究者都多加评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一而足.他们就屈原人格诸大端,立身行事,出处进退,去留生死,予以褒贬评判。
就以汉代来看,给《离骚》作传的刘安、给屈原作传的司马迁、注《楚辞章句》的王逸,他们是持肯定态度的。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引用刘安的观点说“灌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王逸又在《楚辞章句叙》里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砒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都予屈原伟岸人格以高一度评价。
与此对应,持否定态度如贾谊、扬雄、班固,他们分别在自己的作品《吊屈原赋》、《反离骚》、《离①引自《孟子》卷十万章下骚序》中阐发自己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屈原此人贤则贤矣,未免愚忠.他们也确实看到了屈原生不逢世,他的悲别也是时代的悲剧,所以贾谊说:“遭世周极,逢时不祥”,扬雄说:“惟天轨之不辟兮,何纯菜而离纷。
”而他们对屈原的否定也是一脉相承的,贾谊说:“所贵圣人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骥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又谴责屈原说:“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扬雄说:“君子得时则大行戈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班固也在其《离骚序》中称屈原“非明智之器”认为“与日月争光”之论“斯论似过其实”他们之所以有这种观点,就因为他们不是屈原,他们毕竟是他们自己,屈原之高于人者,恰于此见.他们都是正统封建文人,他们的见解自然囿于一定时代和思想偏见,他们都从正统儒学思想观照屈原自然会得出此结论,孔子曾讲:“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及天下,”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价值标准,此诚朝菌不可与语晦朔,坎井之蛙不可与语大海,燕雀莫知鸿鸽之志,无怪乎杨雄发出“如其智,如其智”!的惊叹,无怪乎洪兴祖斥责:“班孟坚、颜之推所云,无异妾妇儿童之见”。
朱熹痛骂:“雄固为屈原之罪人”局限是必然的,任何人都无法超越,就连具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司马迁和理学大师朱熹本人也在所难免,发出这样惊叹:“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①!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
但是功过是非,历史会作出公正评判,人民是最权威的评判者,“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②屈原英名经久不衰,足见其人格力量。
一、高洁之美屈原人格的光辉动人之处,首先就表现在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
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所说的“灌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就是对屈原这种人格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写照。
我们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可以见到这种人格力量的痕迹,首先我们从屈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来考察,楚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黑暗腐朽的,社会风气是败坏的,是一个“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的污浊之世。
正如《离骚》中所揭示出来的,“世并举而好朋兮”“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费某施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混浊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旧贵族党人卖国求荣、苟且偷安,骄奢淫逸、贪婪专权、造谣诬陷、嫉贤妒能、无恶不作,“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汤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俩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展现在诗人面前的完全是一个小人当道,恶魔横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适之者生存的险恶世界,而屈原这“一位有洁癖的人”生活在这样浊世,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也是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诗人并没有被强大的黑暗势力压倒,并没有同流合污,而是采取积极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不顾个人安危,怀着坚定决心,百倍的信心,坚持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正是屈原悲剧产生的原因,也正是诗人的伟大过人之处。
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表现在行动上首先在于百折不挠的积极进取精神。
①引自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②引自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当时社会是那样黑暗,楚王又是那样的反复无常,诗人呕心沥血培养的人才也多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或枯萎或变节了,生逢这样的衰世,按正统的说法“天地闭,贤士隐”“既明耳哲,以保其身”,也是理所当然的,屈原则不然,正如梁启超所评价的,中国人多讲调和,屈原不然,他只有极端。
他没有按儒家人生准则“穷则独普其身,达则兼及天下”去行事,而是不管穷达矢志不渝地走上了追求其美政理想的极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①,对他的一生奋斗做出了高度概括,诗人的一生,就是求索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汲汲惶惶唯恐修名之不立,唯恐美人之迟蓦,当黑暗现实使他无法施展他的理想时。
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砒砺心志驰骋想象翅膀,以两次升天,三次求女来表现对现实的百折不挠斗争和对理想的积极追求,甚至最后不惜以沉江而死来表达其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与此相联系的屈原“出污沉而不染”高洁情趣也表现在对美的追求。
在《离骚》中诗人明确表示这种态度,“民生各有所乐兮,佘独好修以为常”,于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危江离与薛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追求的是一种内美和外表美的和谐统一,完美的纯洁之美。
诗人赋于香花美草以生命和品格,用以装饰自己的内外之美,以香花美草的装饰,寓意追求美好的道德修养,以对美的追求来表示对丑的批判,给人以美的感染,如“揽木根以结造兮,贯薛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级缓”“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而且是贯彻一生的,“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诗人对美的追求不仅表现在佩纷的花美,还表现在饮食的精美,“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雇以为帐”。
他还以“精色内白,纷组宜修”桔树为楷漠取“非梧桐不止,非醛泉不饮”的莺风自比,其高洁不言自明。
总之,诗人不苟同流俗的远大志向和高洁坚贞品格,可谓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其仙风道骨,神姿高彻,俨然风尘外物,灌灌如春月柳,朗泪若日月入怀,达到了一种晶莹净洁的美学风范,令人闻风肃然。
二、爱国忧民屈原人格光辉动人之处,其次就表现在其阳刚的爱国爱民,忧国忧民。
屈原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他执着于现实,又追求理想.他清醒认识战国当时的现实局势,大一统的局面日益成熟,究竟由哪一个国家扮演完成统一历史任务的角色,就在于内政外交的改革和国富民强。
此时秦楚已形成倚角之势,正所谓“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②,可见当时秦楚争雄的客观局势,但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楚国在政治上落后于秦国,楚国的弊政不断暴露,外交连连失利,使楚陷于内外交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及于这种现实,“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爱国主义者屈原,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一方面是拯救楚国于危亡,另一方面也要使楚强大起来承担统一天下的重任。
他积极要改革楚内政“及前王之踵武”,决心投身改革弊政,做楚开明政治的急先锋,大声①引自屈原《离骚》②引自《左传》,作者战国初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待考)疾呼:“来吾导夫先路”。
诗人有着高寒的理想,但现实是令人痛心的,楚王信谗而膏怒,贵族小人竞进贪婪兴心嫉护,俩规矩背绳墨,诗人昔日词调也变而不芳,诗人虽在楚实行美政,成竹在胸,有信心通过举贤授能,遵循法度,使楚国强大起来,但是整个楚国无一志同道合之人,这是任何人无力改变的现状,面对这样颓势,要么随波逐流,要么独省其身,而屈原坚决不走这两条路,这正是他爱国主义光辉之所在。
屈原对乡国,君国,祖国三位一体的楚国是忠心耿耿的,生命以之的,所以他的一生立身行事,出处进退,去留生死,无不体现出对楚国的深厚民族情感。
生为楚国生,死为楚国死,不论穷达,这种思想感情贞固不移,无少改易。
在必要的关健时刻,他不惜牺牲个人宝贵生命,以死谏君,以身殉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感情是强烈的,意志是坚定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侮”“惟郑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二知死之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其爱国之心,优国之志可见一斑。
诗人用生命潜写出来的抒情长涛《离骚》全篇处处荡漾着他爱国的激情,“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冀希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准确地概括出屈原报效祖国不能自已之至意。
《九幸》中除早年述志诗《桔顷》外,几乎篇篇都是回肠荡气之作,各个侧面,多角度地抒写爱国之志。
《九歌》中《国殇》更是一首凉心动魄的爱国主义诗歌,诗人借对为国死准将士歌项,寄托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