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检测技术原理及应用培训教材
轨道检测技术(之一)

轨道检测技术第一章概述【主要内容】我国铁路轨道的特点,线路检测的方法,线路检测对线路养护维修的作用,线路检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重点掌握】线路检测的方法。
第一节线路检测对维修工作的意义铁路线路设备是铁路运输业的基础设备,它常年裸露在大自然中,经受着风雨冻融和列车荷载的作用,轨道几何尺寸不断变化,路基及道床不断产生变形,钢轨、联结零件及轨枕不断磨损,而使线路设备技术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工务部门掌握线路设备的变化规律,及时检测线路状态,加强线路检测管理成为确保线路质量、保证运输安全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线路设备的检测方式(一)静态检查静态检查指在没有车轮荷载作用时,用人工或轻型测量小车对线路进行的检查。
主要包括轨距、水平、前后高低、方向、空吊板、钢轨接头、防爬设备、联结零件、轨枕及道口设备等检查。
线路静态检查是各工务段、车间、工区对线路进行检查的的主要方式之一,工务段段长、副段长、指导主任、检测监控车间主任、线路车间主任和线路工长应定期检测线路、道岔和其他线路设备,并重点检测薄弱处所。
(二)动态检测线路动态检测是在列车车轮荷载作用下通过添乘仪、车载式线路检查仪、轨道检查车等设备对线路进行的检测。
线路动态检测是对线路进行检查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我国线路检测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线路检测对养护维修工作的指导作用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
铁路线路设备是铁路运输业的基础设备,经常保持线路设备完整和质量均衡,保证列车以规定速度安全、平稳和不间断地运行,并尽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是铁路工务部门的重要职责。
因此,合理养护线路,确保线路质量是保证工务部门安全生产的前提,也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础。
它对增长企业经济效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国民生产总值都有重要意义。
而线路的检测决定着线路的设备技术状态的变化规律及程度,线路检测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线路的养护和维修工作的进行。
所以,没有线路检测,就不能确保线路质量状态,也就没有铁路运输的安全生产。
(精品课件)轨道交通检测技术

TB10426-2004《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 》
TBJ102-96 《铁路工程土工试验方法》
“铁组”YC4-4/1978科研专题《大跨度混凝土桥梁的试验方法》
TB/T2092-2003《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静载弯曲试验方法及评定标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层次:综合基础标准,如《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 一标准》(GB50153-92),是指导制定专业基础标准的国家统 一标准。
第二层次:专业基础标准,如《铁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 计统一标准》(GB50216-94),是指导专业通用标准和专 业专用标准的行业统一标准。
第三层次:专业通用标准。 第四层次:专业专用标准。
第一章 绪论
轮轨水平力、垂直力地面测试方法 TBT2489-9 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 GB/T5599-1985 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 TB 10223-2004 2004.4.1 铁建设函[2004]121号 铁路桥梁钢支座TB/T 1853-2006 铁路桥梁盆式橡胶支座TB/T 2331-2004 铁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TB/T 1893-2006 铁路货场门式起重机技术条件TB/T 1357-1992 TB10115-98《铁路工程岩石试
第一章 绪论
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T/T 4-2004 公路桥梁盆式橡胶支座JT391-1999 球型支座技术条件GB/T17955-2000 橡胶支座 第2部分:桥梁隔震橡胶支座GB 20688.2-2006 橡胶支座 第1部分:隔震橡胶支座试验方法GB/T 20688.1-2007 起重机试验规范和程序GB/T 5905-1986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规范-结构试验GB 6068.4-1985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2:2005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21:2000
中铁一局五公司测量培训教材

前言本教材编写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测量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施工现场培训无教材的难题。
我们力求从实用性出发,力求知识面宽,尽量将工程单位在施工测量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给大家做一简单介绍。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应用知识,重点讲述施工中该怎样去做。
本教材共分为十一章。
第一、二、三、四、五章介绍了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及测量学的基本理论、仪器的使用及检校;第六章介绍了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第七章介绍了施工放样的基础知识及部分实例;第八章介绍了线路复测的基本步骤;第九章介绍了隧道的控制测量;第十章介绍了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施工测量的基本内容;第十一章介绍了GPS的基本知识。
本教材所有引用的标准均为现行的相应规X,规X随时更新,应以新标准为准。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的测量,很多测量方法、工艺均在试验阶段,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规X。
因此,本书也就是按现在国内部分试验段的测量经验,给大家做一介绍,等相应的规X形成后,应以规X为施工依据。
例如,《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对CPⅢ的测量说的相当含糊,现场技术人员很难具体操作,而且现在也没有单位对CPⅢ测量有一套很成熟的技术,大家都在试验阶段。
本教材由中铁一局五公司精测队周建东负责主编,并负责全书统稿。
由周建军主审。
具体参编人员章节分工为:第一、二、三、四、九、十二章由周建东编写;第六、八章由谯生有编写;第五章由周建东、蔡卫军编写;第七章由吕海军编写;第十章由文莉蓉编写;第十一章由周建东、曹文科编写。
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相关的文献、教材。
得到了局、处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妥及错误之处,恳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共同探讨。
编者2007年9月XX目录前言11.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和测量流程1 1.1.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11.2.新建铁路施工复测11.3.公路线路复测31.4.高速铁路复测42.测量学基本知识52.1.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基准面52.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52.1.2.参考椭球面62.2.测量坐标系及高程系统的概念72.2.1.测量常用平面坐标系82.2.2.点的高程122.3.测量工作概述132.3.1.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132.3.2.测量的三项基本工作142.3.3.从事测量工作的要求153.高程测量153.1.水准测量原理163.2.水准仪构造与使用163.3.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163.3.1.水准仪应满足的条件173.3.2.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173.4.电子水准仪193.5.水准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203.5.1.地球曲率差203.5.2.大气折光差213.5.3.水准管轴不平行视准轴的影响(i角误差)213.5.4.水准尺倾斜误差213.5.5.仪器、标尺升沉影响213.6.精密水准测量的实施213.6.1.精密水准测量作业的一般规定223.6.2.精密水准测量观测233.7.精密跨河水准273.7.1.跨河场地的选择273.7.2.观测方法274.角度测量294.1.水平角的观测方法294.1.1.测回法294.1.2.方向观测法304.2.经纬仪的检验及校正314.2.1.经纬仪各轴线间应满足的几何关系314.2.2.经纬仪构造上条件不满足对水平角的影响324.2.3.经纬仪(包含全站仪)的检验和校正334.3.水平角观测误差及减弱措施354.3.1.观测误差354.3.2.照准误差374.3.3.外界环境375.导线测量375.1.全站仪使用385.1.1.全站仪的主要特点385.1.2.全站仪的常用功能385.1.3.全站仪的检验、使用注意事项和维护385.2.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425.2.1.踏勘选点425.2.2.角度测量425.2.3.边长测量436.测量误差理论基本知识44 6.1.观测及其分类446.1.1.按观测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分446.1.2.按观测量之间的关系分446.1.3.按观测时所处的条件分456.1.4.按观测量在观测过程中的状态分456.2.观测误差的分类456.2.1.按照误差产生的来源分类466.2.2.按照观测误差的性质分类466.3.衡量精度的标准486.3.1.平均误差486.3.2.中误差486.3.3.或然误差496.3.4.极限误差496.3.5.相对误差506.4.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516.4.1.误差传播定律516.4.2.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516.5.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556.5.1.多余观测556.5.2.测量平差的概念566.5.3.测量平差的主要任务567.施工放样57 7.1.直线放样577.1.1.内插定线法577.1.2.外插定线方法—一正倒镜定线法58 7.2.水平角放样587.2.1.直接法587.2.2.归化法597.3.距离放样597.3.1.直接法597.3.2.归化法607.4.高程放样607.5.路基施工放样617.5.1.路基边桩的放样617.5.2.路基边坡的放样637.6.挡墙的放样647.7.隧道施工放样657.7.1.开挖断面的放样测量657.7.2.衬砌放样667.7.3.洞门仰坡放样677.7.4.端墙和翼墙的放样707.8.涵洞的施工放样708.线路测量728.1.线路复测728.1.1.新建铁路线路复测728.1.2.公路线路复测748.2.线路测设808.2.1.平面曲线808.2.2.竖曲线测设838.3.边长归算858.3.1.边长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858.3.2.边长归算到高斯投影面868.3.3.边长归算到抵偿高斯投影面869.隧道施工测量87 9.1.概述879.1.1.隧道控制测量的内容及其作用879.1.2.隧道控制测量的方法889.2.隧道贯通误差889.2.1.隧道贯通误差的分类及其限差889.2.2.贯通误差的来源和分配899.3.地面控制测量909.3.1.地面控制网布设的方法和工作步骤919.3.2.地面导线测量929.3.3.水平角观测939.3.4.GPS控制测量949.3.5.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949.4.控制测量数据处理969.4.1.坐标系的建立969.4.2.观测数据处理969.4.3.洞外控制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以下资料96 9.5.洞内控制测量979.5.1.洞内导线测量等级979.5.2.洞内导线测量特点979.5.3.洞内导线布设技术规则和注意事项98 9.6.隧道贯通误差的测定与调整999.6.1.测定贯通误差的方法999.6.2.贯通误差的调整9910.桥梁施工测量100 10.1.桥梁控制网的建立10010.1.1.点位的布设要求10010.1.2.布网方法10110.1.3.坐标系及投影面的选择10110.1.4.高程控制测量10110.2.桥梁墩台定位测量10210.2.1.方向交会法10210.2.2.极坐标法10310.2.3.桥梁架设施工测量10311.客运专线施工测量105 11.1.控制网的施工复测10511.1.1.客运专线施工测量工作流程10511.1.2.平面控制网施工复测10511.1.3.高程控制网施工复测10811.1.4.复测结果10911.2.CPⅠ复测实施11011.2.1.仪器设备11011.2.2.测量方法11011.2.3.平差处理11111.2.4.与相邻标段及坐标换带处的联测112 11.3.CPⅡ复测实施11211.3.1.仪器设备11211.3.2.测量方法11211.3.3.平差处理11211.4.CPⅢ测量11311.4.1.导线法CPⅢ平面控制测量11311.4.2.后方交会法CPⅢ平面控制测量115 11.5.施工放样11711.6.建立变形监测网11711.6.1.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布设11711.6.2.变形观测等级、精度及技术要求119 11.7.加密基桩测量12011.8.无碴轨道竣工测量12011.8.1.维护基桩测量12011.8.2.无碴轨道铺设竣工测量12111.8.3.竣工测量成果资料12112.GPS测量121 12.1.GPS定位系统介绍12112.1.1.GPS概述12112.1.2.GPS的组成及GPS信号12312.1.3.GPS定位方法综述12412.1.4.GPS定位原理12512.1.5.GPS的优缺点12512.2.GPS定位误差12612.2.1.与GPS卫星有关的误差12612.2.2.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12612.2.3.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12812.3.GPS网的技术设计及平差12812.3.1.GPS网技术设计的基本原则12812.3.2.GPS网构成的基本概念12912.3.3.构网的基本图形13012.3.4.构网的一般原则13212.3.5.GPS网的基准设计13212.3.6.GPS网的平差方法134参考文献1361.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和测量流程1.1.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施工测量工作主要是对设计单位测量控制网的复测、结构物施工控制网的测设及结构物的平面位置及高程放样。
轨检车技术培训

给从事工务维修人员的一讲课一、讲课目的通过讲课,使从事工务维修的技术人员能够充分认识轨检车的作用、了解轨检车检测的项目及检测的基本原理、懂得如何看轨检车检测的图纸和报表、熟练利用轨检车检测的资料去现场查找病害、掌握常见线路病害形成的原因及其整治方法,从而提高线路质量,保障铁路运输安全。
同时,通过交流,能使轨检车的工作人员更多地了解现场,增强评判能力,提高轨道检测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工务维修。
二、计划安排以培训班的形式集中有关从事工务维修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讲解、交流和答凝。
时间:3-6小时三、讲课内容提纲1、轨检车及轨检技术概述2、GJ-4、GJ-5型轨检车检测基本原理3、轨道不平概念与轨检车检测项目分析4、利用动态(轨检车)检测资料现场核查整治病害5、如何跑好轨检车?6、检测波形图的分析7、集中交流答疑8、现场实作第一章轨检车及轨检技术概述一、我国轨检车与轨检技术的发展线路作为铁路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环节,随着轨检车的检测监控,其质量得到了大大提高,保障了列车的运营安全和旅客乘车的舒适度,轨检车的成功应用已成为以科技保安全的典范。
轨检车的发展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才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
1型轨检车:我国铁路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采用1型轨检车,每季度检查一次正线线路,该轨检车的特点是采用弦测法,机械传动,可以将轨距、水平、三角坑、摇晃( 用单摆测量)项目的幅值绘在图纸上,人工判读超限并计算扣分。
2型轨检车:60 年代后期研制的2型轨检车仍采用弦测法,但改为电传动,检测项目比1型车增加了长波高低和短波高低,超限判读和扣分计算方式与1型车相同。
GJ-3型轨检车:80 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GJ-3型轨检车是我国轨检车技术的一次大飞越,其特点是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惯性基准原理应用到轨检车上,可以检测高低、水平、三角坑、车体垂直和水平振动加速度,轨距、轨向则无法检测,传感器信号经过相关处理,直接以电压大小作为不平顺超限判据,计算机采集后,计算超限等级和数量,并计算扣分,以扣分的多少来衡量线路的好坏。
第一章 - 轨道交通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T/T 4-2004 公路桥梁盆式橡胶支座JT391-1999 球型支座技术条件GB/T17955-2000 橡胶支座 第2部分:桥梁隔震橡胶支座GB 20688.2-2006
橡胶支座 第1部分:隔震橡胶支座试验方法GB/T 20688.1-2007 起重机试验规范和程序GB/T 5905-1986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规范-结构试验GB 6068.4-1985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2:2005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21:2000
第一章 绪论
2. 桥梁结构试验检测: (1)桥梁结构工程材料检测;
(2)桥梁结构地基基础检测; (3)桥梁结构上部结构检测; (4)桥梁结构施工控制; (5)桥梁结构静载试验; (6)桥梁结构动载试验; (7)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 (8) 摩阻试验;
第一章 绪论
1.3 相关规范标准
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试验检测应以国家和相关部门颁布的
第一章 绪论
大跨径混凝土桥梁的试验方法 1982年
公路旧桥承载能力鉴定方法 1988年
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送审稿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99-2003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 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 F81.01.200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TJ 106-2003 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 77-1998
1.1 轨道交通设施检测的目的和意义
轨道交通设施包括普通铁路,高速铁路,城市地铁、轻
轨及其它有轨交通设施等。
轨道交通设施检测技术是一门正在发展的新兴学科,它
轨道检测技术(之一)

轨道检测技术第一章概述【主要内容】我国铁路轨道的特点,线路检测的方法,线路检测对线路养护维修的作用,线路检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重点掌握】线路检测的方法。
第一节线路检测对维修工作的意义铁路线路设备是铁路运输业的基础设备,它常年裸露在大自然中,经受着风雨冻融和列车荷载的作用,轨道几何尺寸不断变化,路基及道床不断产生变形,钢轨、联结零件及轨枕不断磨损,而使线路设备技术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工务部门掌握线路设备的变化规律,及时检测线路状态,加强线路检测管理成为确保线路质量、保证运输安全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线路设备的检测方式(一)静态检查静态检查指在没有车轮荷载作用时,用人工或轻型测量小车对线路进行的检查。
主要包括轨距、水平、前后高低、方向、空吊板、钢轨接头、防爬设备、联结零件、轨枕及道口设备等检查。
线路静态检查是各工务段、车间、工区对线路进行检查的的主要方式之一,工务段段长、副段长、指导主任、检测监控车间主任、线路车间主任和线路工长应定期检测线路、道岔和其他线路设备,并重点检测薄弱处所。
(二)动态检测线路动态检测是在列车车轮荷载作用下通过添乘仪、车载式线路检查仪、轨道检查车等设备对线路进行的检测。
线路动态检测是对线路进行检查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我国线路检测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线路检测对养护维修工作的指导作用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
铁路线路设备是铁路运输业的基础设备,经常保持线路设备完整和质量均衡,保证列车以规定速度安全、平稳和不间断地运行,并尽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是铁路工务部门的重要职责。
因此,合理养护线路,确保线路质量是保证工务部门安全生产的前提,也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础。
它对增长企业经济效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国民生产总值都有重要意义。
而线路的检测决定着线路的设备技术状态的变化规律及程度,线路检测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线路的养护和维修工作的进行。
所以,没有线路检测,就不能确保线路质量状态,也就没有铁路运输的安全生产。
轨检车检测资讲义料的分析与应用

4、轨道质量指数报告表
轨道质量指数报告反映了某一区段线路质 量的均衡程度,通常为200m计算评价一次, 是这200m线路的轨道质量综合反映,代表 某一区段轨道的整体质量。可以为现场工 队、巡养站等作业提供指导。如先安排对 轨道质量指数高的地段综合养护,并可找 到每一公里当中薄弱地段,根据养修能力 合理安排。
超限报告为工务工程技术人员和现场作业 人员提供了线路Ⅰ、Ⅱ、Ⅲ、Ⅳ级超限的 类型、峰值和分布情况,同时将超限的数 值、长度也清楚地列出,为现场养修作业 提供了工作量,对线路养修有很强的指导 作用。上图为时06年10月18日沪昆线(原浙 赣线)超限报告表。
2、曲线摘要报告表
曲线是线路的薄弱环节之一,曲线摘要报告是评 价轨道结构中曲线地段的整体状态。报告中所列 出的检测数据的里程、长度等数据均为轨检车实 际检测得到的数据。报告中首先给出了该条曲线 中影响列车通行速度的控制点(即曲线中状态最 差的一点),这给曲线养修指出了方向;同时报 告中的主要参数(如平均半径、超高)与设备图 表理论值对比也能对整个曲线技术状态进行评价, 从而来确定整治曲线的方法。
二、轨检车的检测原理
我们目前使用的轨检车是GJ-4型和5型车, 具有精度高,漂移小,重复性好特点,由 于采用非接触式测量,计算能力大大提高, 检测速度大幅度提高,已全面覆盖检测全 局主要干线和提速线路。其检测原理基本 一样,主要是采用惯性基准法测量为基础。
惯性基准原理简化图
1、高低、轨向
惯性基准就是当轴箱的上下运动很快时(即底座 振动频率大大高于系统的自振频率),质量块M 不能追随而保持静止的位置。这个静止位置即为 质量——弹簧系统的“惯性基准”,或称“惯性 零位”。而后根据质量块上的加速度计和测量轴 箱位移的位移传感器及速率陀螺等部件来测量并 耦合计算得到高低、轨向等参数。此外需要注意 的是在检测中,高低项目在列车速度低于5km/h, 轨向项目低于24km/h时,均不作检测或检测的 数据不准确。
轨检车检测原理及注意事项课件

提供依据。
检测结果的输出与展示
输出
轨检车将最终的检测结果输出为报表、图形等形式,便于用户查 看和理解。
展示
检测结果可以通过车载显示屏或远程监控系统进行实时展示,用户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查看某一区段或全局的轨道状态。
资料收集
收集相关的基础资料,如轨道 类型、轨距、曲线半径等,为
后续数据分析提供依据。
安全评估
对检测区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确保检测过程中不会发生安全
事故。
检测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限速行驶
轨检车在检测时应按照规定的 速度行驶,避免过快或过慢导 致数据不准确或发生安全道 和周边环境,发现异常情况及 时处理。
根据分析结果生成报告, 对轨道的状态进行评估,
提出维修或更换建议。
数据存储与备份
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后 进行存储和备份,以便
后续查阅和复用。
PART 04
轨检车检测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铁路局的轨检车应用
总结词:成功应用
详细描述:某铁路局通过引入轨检车,实现了对线路的快速、准确检测,提高了 线路养护的效率和安全性。
应用
检测结果广泛应用于轨道线路的维护、检修和安全管理等领域,为 保障列车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持。
PART 03
轨检车检测注意事项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01
02
03
04
设备检查
确保轨检车及其传感器、摄像 头等设备工作正常,无损坏或
故障。
路线规划
根据检测任务需求,规划合理 的检测路线,确保覆盖所有需
要检测的区域。
降低维护成本
轨检车检测能够提供精确的数据支 持,帮助铁路部门制定科学、合理 的维护计划,降低维护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适应我国提速、高速发展需要,采用当今高新检测技术,弥 补以前轨检车的检测缺陷,将激光、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技 术应用于轨检车,2002年引进美国Image Map公司检测设备, 成为目前技术领先、功能强大的国内一流GJ-5型轨检车。
轨道不平顺定义:轨距点
“线规”规定实际钢轨顶面以下钢轨内侧16mm处 轮轨接触点。
目前轨检车检测的是16mm点
轨道不平顺定义:轨距
同一轨道横截面内左右钢轨两轨距点之间的最短 距离。
目前轨检车检测16mm点间距离。
轨道不平顺定义:轨向
钢轨内侧轨距点垂直 于轨道方向偏离轨距 点平均位置的偏差。 分左右轨向两种。
轨向也称作方向。
轨道不平顺定义:高低
钢轨顶面垂直于轨道 方向偏离钢轨顶面平 均位置的偏差。分左 右高低两种。
轨道不平顺定义:水平、超高
中国水平:同一轨道横截 面上左右钢轨顶面所在水 平面的高度差。不含圆曲 线上设置的超高和缓和曲 线上超高顺坡量。
UIC水平 Ⅲ型轨检车车相对水平 超高:曲线地段外轨顶面
曲率测量方法
曲率是以列车走行的单 位距离轨道的方向角的 变化表示。即:
db db dt db 1 Z
ds dt ds ds v v
由摇头陀螺陀螺可以测 量摇头速率
曲率变化率
目前轨检车是由相隔18m的两点实际测量的曲率差除以 18m计算得到。
选择18m主要考虑车辆定距和滤波。 曲率可以通过测量20m正矢得到,简化近似公式为:
轨道不平顺动态检查的主要设备 是轨道检查车,检查包括轨道动 态不平顺和车辆动态响应。
中国轨检车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左 右高低、左右轨向、水平、三角 坑、曲线超高、曲线半径、轨距、 车体水平和垂直振动加速度、左 右轴箱垂直振动加速度等。
轨检车根据轨道动态不平顺和车 辆动态响应综合评价轨道状态。
新型轨检车还增加了钢轨断面、 波磨、断面磨耗、轨底坡、表面 擦伤、道床断面、线路环境监视 等项目检测。
轨距变化率 曲率变化率 横向(水平)加速度变化率
轨距变化率
只要满足列车通过条 件连续不变轨距小轨 距有利车辆动力性能。 轨距检测受标定误差 影响,常产生检测系 统误差。
由相隔2.5m的两点实 际测量的轨距差除以 2.5m得到。
选择2.5m主要考虑车 辆轴距和滤波。
轨距变化率直接影响 轮轨接触几何,危机 行车安全和舒适性。
惯性基准法原理轨检车:
为消除弦测法原理检测数据存在失真的影响,轨检车技术不断 更新。将惯性基准引入轨检车技术中,伴随电子技术、计算机 技术发展。采用CP-3、DCZ4、电平调节、速度里程等装置, 由PC机进行数据处理合成输出检测结果。1986年研制成功 GJ-3型轨检系统。
我国于1986年成功引进美国ENSCO公司的轨检设备,将激光、 伺服、陀螺、电磁、小型计算机技术引入到轨检车中。由此带 动了我国轨检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波形磨耗是指钢轨顶面上 出现的波状不均匀磨耗。 按其波长分为短波(或称 波纹型磨耗)和长波(或 称波浪型磨耗)两种。
波纹型磨耗为波长约50~ 100mm,波幅0.1~ 0.4mm的周期性不平顺;
波浪型磨耗为波长 100mm以上,3000mm 以下,波辐2mm以内的 周期性不平顺。
新增评分项目
轨道检测技术原理及应用 培训教程
中国轨检车的发展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国自主研发轨检车
1953年 第一代机械式轨检车 80km/h弦测法,用钢丝绳,三轴转 向架
1970年 第二代TSK15型电子轨检车 100km/h 弦测法,用旋转变压器,三轴转向架
1985年 第三代 GJ-3型轨检车 120km/h 惯性基准原理、无接触方法,分离式
轨检车检测设备结构图
检测坐标系的定义
轨检车检测项目正号定义
轨检车正向:检测梁位于轨检车二 位端,定义二位端至一位端方向为 轨检车正向,轨检车行使方向与轨 检车正向一致时为正向检测,反之 为反向检测。
轨距(偏差)正负:实际轨距大于 标准轨距时轨距偏差为正,反之为 负;
高低正负:高低向上为正,向下为 负;
复合不平顺=∣X-1.5Y∣ 式中: X为轨向不平顺值;
Y为水平不平顺值。
轨道不平顺定义:钢轨断面磨耗
垂直磨耗
垂直磨耗:标准钢轨 断面宽度内侧1/3 处
侧面磨耗 实际钢轨垂向磨耗。
侧面磨耗:标准钢轨 顶面以下16mm处实
际钢轨垂向磨耗。
总磨耗:垂直磨耗 +1/2侧面磨耗
轨道不平顺定义:钢轨波磨
早期的弦测法原理轨检车
早期轨检车利用车轮和测量轮的位移拉动钢丝绳和弹簧, 经滑轮、杠杆的导向和计算,在通过拉条带动圆珠笔实现 检测波形输出。是一种简易机械式检测车,检测项目少、 精度低。
中期由旋转变压器输出电压,通过电路计算和传导检 测信号,运用磁笔记录仪输出检测波形。是一种简易电气 式检测车。
轨向正负:顺轨检车正向,轨向向 左为正,向右为负;
水平正负:顺轨检车正向,左轨高 为正,反之为负;
曲率正负:顺轨检车正向,右拐曲 线曲率为正,左拐曲线曲率为负;
车体水平加速度:平行车体地板, 垂直于轨道方向,顺轨检车正向, 向左为正;
车体垂向加速度:垂直于车体地板, 向上为正。
轨检车动态检查项目
1996年 第四代 GJ-4型轨检车 160km/h 惯性基准原理、无接触方法、捷联式、 双微机
我国引进轨检车
1968~1991年 从美国 ENSCO公司引进轨检车 120km/h XGJ-1型轨检 车
1993~1996年 美国 ENSCO公司 160km/h XGJ-1型
2001至今,美国 ImageMap 160km/h、 200km/h , GJ-5型轨检车
与内轨顶面设计水平高度 之差。
轨道不平顺定义:三角坑
轨道平面的扭曲,沿 轨道方向前后两水平 代数差。
也称作扭曲
轨道不平顺定义:复合不平顺
水平为正,轨向为负,不利情况
在轨道同一位置上,垂向和 横向不平顺共存时称为轨道 复合不平顺。目前主要指轨 向不平顺与水平不平顺组合 的逆向不平顺。
复合不平顺的计算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