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合集下载

矿床学的研究方法

矿床学的研究方法

矿床学的研究方法矿床是在地壳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人们的观察却不能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只能看到现代的某些成矿作用,而不能直接观察过去地质时代中的成矿作用;只能观察成矿作用的某一片段,不能观察成矿作用的全过程;只能观察地表和地壳浅部的矿床特征,很难观察地壳深处的成矿特征。

由于这种观察的局限性,很容易导致对矿床认识的片面性。

因此,在研究矿床时,必须全面观察各种地质矿化现象,掌握大量的实际资料,对矿床进行具体研究分析、比较和综合,以便对矿床成因获得较为客观的认识。

同时,由于绝大多数矿床是在地壳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所能见到的成矿作用不能与以往地质时期的成矿作用简单的加以比拟,因此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正确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

矿床学的研究必须与找矿、勘探和采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循环并不断提高的过程。

生产实践过程类似于医学上的“临床解剖”,是进行全面、深入观察与研究矿床的最理想场所。

通过现场研究,了解矿床(或矿体)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具体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以为成矿规律的总结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我国钨矿床的“五层楼”分带规律、鞍山式铁矿的“向斜”控矿规律、北美的斑岩型铜(钼)矿矿化模式,以及通过在太平洋洋中脊直接观察到的正在进行的现代洋底成矿作用(黑、白烟囱)而提出的热水喷流成矿模式等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当前,找矿勘探工作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一方面不断检验已有的矿床理论是否正确,对某些传统的矿床成因观点进行重新评价;另一方面通过总结、概括新的理性认识,形成新的成矿理论,为成矿预测、找矿勘探和矿山生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矿床研究的一般方法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步总结出一套对矿床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野外(现场)观察、室内研究和综合分析3个阶段:1. 野外(现场)观察野外(现场)工作是一切矿床研究工作的基础,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在系统研究和总结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资料基础上,在矿床范围内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编录,测制各种地质图、剖面图和素描图等,查明矿床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即地层、岩浆岩、构造活动等情况。

探讨矿床的成因及其研究方法

探讨矿床的成因及其研究方法

探讨矿床的成因及其研究方法摘要: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制定出了针对于矿产企业的“走出去”战略,也就表明国内矿产开采水平的国际化优势越来越强。

然而要想从根本上直接有效的提升矿产开采工作开展的效率以及质量,那么也就需要对整个矿床的形成原因展开全面分析,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开采目标。

通常情况下来讲,矿床往往都是在长时间的变化发展情况下逐渐形成、完善的,并且在形成之后,符合国内矿床生产的基本标准。

因此,本篇文章在接下来的部分,将会着重对矿床的成因以及研究方法展开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矿床;形成原因;研究方法;全面探讨一个国家矿产资源的开采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但是在进行开采矿产资源之前,人们必须要熟悉的了解矿床的形成原因,从而对矿产资源进一步开采,并保证其开采质量与效率。

根据相应经验总结研究可知,相关研究工作人员在全面化展开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研究工作时,首先可以利用实验的模式来展开深度化的研究,从而使得矿产的研究力度能够得到强化,同时还能使得基本的矿产资源勘查效率以及预测能力得到保证,在根本上不断的使得矿产区域开采水平得到提升,由此可见,此种实验的模式将会成为主要的矿床成因探究方法。

一、全方位分析矿床的基本种类所谓矿床是指地壳中富集了大量的有用矿物或组成成分,在质量和数量上达到工业要求,并能依靠现在的技术能够开采使用的部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的开采之前,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科学性,从而达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根据实际的研究发现,地下的矿床在实际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会呈现出较多的种类情况,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这些类型的矿床有意识的分类为固体性质的矿床、液体的矿床、气态性质的矿床、液气共存的矿床等,在整个过程中,固体性质的矿床往往在分布范围上极广,而液体的矿床则主要是石油等元素,气态性质的矿床包括天然气等。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的开采之前,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科学性,从而达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矿床是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并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才形成的,形成之后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变化,从而在地下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我国近年来发现的矿床都是经过长期的作用和变化才保持下来的,所以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有关部门开采矿产资源提供参考,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预测能力。

本文主要针对矿产的基本确定条件和种类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矿床的形状以及研究方法。

标签:矿床基本确定条件种类形状研究方法在研究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地质构造制图来进行深度的研究,加强对矿产变化的研究力度,不仅有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勘察效率和预测能力,还可以有效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矿床是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开采具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矿床和普通岩体不一样,可以明显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1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在确定矿床之前,要对矿床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一般情况下,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产资源在地下的储藏量也就是矿床的规模,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如果矿床规模非常大,国家就需要对其投入较多的建设资金,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2)矿体的内部结构和形状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从而深入了解矿物质中有用的物质是否均匀分布,这对于矿产资源的投入成本和开采难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矿产资源必须要具有很大程度的工艺性质;(4)矿产资源的含量必须要符合最低开采品位,其中,铁的最低开采品位是2.5%,铜的最低开采品位是0.4%[1]。

矿床的研究内容

矿床的研究内容

矿床的研究内容
嘿,你问到矿床的研究内容啊,这可是个大学问呐!咱先从四川这边儿说起,矿床这东西啊,就得先摸清它的底细,看看它长啥样,有啥特点,这就跟咱们四川人看辣椒一样,得仔细瞅瞅,瞧瞧它的颜色、形状,闻闻它的味道。

再说贵州那边儿,贵州的矿床啊,得有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得用专业的方法去探测,就像贵州的茅台酒一样,得经过精心的酿造,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

咱再转到陕西去,陕西方言里有个词儿叫“扎实”,用在矿床研究上也挺合适。

研究矿床啊,就得扎实地去做,深挖细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样才能找到矿床的真相。

最后咱们来北京这边儿聊聊,北京话儿里讲究个“明白”,矿床研究也得图个明白。

咱们得明白这矿床是怎么形成的,它里面都有些啥,这些东西对我们有啥用处,这样才能把矿床研究得透透彻彻。

总的来说啊,矿床的研究内容啊,就像咱们各地的方言一样,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韵味。

但不管咋样,都得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去发掘它的真相,这样才能让咱们更好地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矿床的研究方法

矿床的研究方法

矿床的研究方法一、矿床研究的重要性。

矿床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经济建设那可是至关重要啊!咱们生活中用到的好多金属、矿物,都得从矿床里开采出来。

没有对矿床的深入研究,就没法有效地找到和开发这些宝贵的资源。

这就好比做饭没米,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呀!1.1 经济价值。

矿床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那可真是“金山银山”。

比如说,一个大型的铜矿或者金矿,一旦成功开采,能带动一方经济,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让当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1.2 战略意义。

在国家层面上,一些关键的矿产资源,像稀土,那可是战略物资。

对矿床的研究和掌控,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安全,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二、矿床研究的方法。

2.1 地质勘查。

这就像是给地球做“体检”。

地质工作者们翻山越岭,观察岩石、地层的特征,寻找矿床的蛛丝马迹。

有时候要敲敲打打,采集样本,有时候还得用各种高科技设备,像地质雷达啥的。

2.2 化学分析。

把采集回来的样本放到实验室里,分析里面的化学成分。

这就好比是“破案”,通过分析元素的含量和组合,来判断矿床的类型和规模。

2.3 地球物理勘探。

利用物理方法,比如磁力、重力、电法等,来探测地下的情况。

就好像给地球做“CT”,能发现隐藏在深处的矿床。

三、矿床研究面临的挑战。

3.1 复杂性。

矿床的形成过程那叫一个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时候就像一团乱麻,得一点点地理清楚。

3.2 环境问题。

开采矿床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这可是个头疼的事儿。

在研究矿床的时候,还得想着怎么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矿床的研究是一项既有意义又充满挑战的工作。

咱们得不断努力,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地下的宝藏,同时又保护好咱们的家园。

剖析矿床成因及研究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剖析矿床成因及研究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剖析矿床成因及研究方法的实践与思考摘要:矿产资源属于基础的不可再生资源,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可由于人们对很多资源的认识不够,导致开采不合理,应用不充分,造成矿产资源浪费。

本文剖析了矿床成因及其研究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矿床成因研究方法1 什么是矿床当天然聚积的矿石达到一定规模,可以应用到工业活动中时,才能被称作矿床。

例如:1977年,山东省临沭县发现了一颗质地优良,光泽纯美,重158.786克拉的著名钻石。

可是发现钻石的地方到目前为止都没发现大量的钻石堆积,因此它不能被称作金刚石矿床产地。

我们会产生疑问,到底什么规模才能称之为矿床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不同矿种的规模不同,所谓矿床主要是根据其经济价值而定的。

例如铝土矿的分布呈窝状,对于铝土矿来说是不能被称为矿床的。

如果是宝石矿,它不仅是个有价值的矿床,还可能是个规模较大的矿床。

同理,如果是一吨储量的铁矿、铝矿或煤矿等常见矿床,可能人们不屑一顾,但如果换做金矿,很可能还被称为中型矿床。

也就是说矿床的规模因矿种不同而不同。

除此以外,矿床规模还与其开采方法有关。

例如,对于规模不大的矿石聚积体,如果是露天开采,仍被称为可利用矿床,如果它深深埋在地底,可能被置之不理,它也就不能称为矿床。

总之一句话,矿床就是大量矿石天然聚积,有很大经济利用价值。

可以根据矿床规模、含矿系数、可采厚度、最大勘探深度和夹石剔除厚度等具体指标评判矿床的优劣。

2 剖析矿床的成因矿床是由地质复杂作用的结果,矿床在形成以后会经历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变化。

我们现阶段发现的矿床基本都是形成后经过变化保存下了的。

所以为了提高矿产的预测能力,矿床变化及保存和矿床成因都应该是矿床学研究的对象。

矿床的变化及保存的研究包括:(1)控制矿床变化和保存的要素。

(2)变化和改造过程中的相应产物。

(3)矿床变化和改造的过程。

(4)不同类型矿床的不同变化。

(5)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矿床的变化及保存。

矿床学研究内容

矿床学研究内容

矿床学研究内容
矿床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矿物质分布规律和矿产资源形成、分布与保护等方面的一门综合学科。

它是地球科学和矿产资源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资源勘查和开发的重要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矿床类型分类与形成机制研究
矿床类型是指单一或多种矿物在同一区域内聚集成一定规模的翼状成矿体。

矿床类型具有巨大的多样性,有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燃料矿床、水热矿床、沉积矿床等。

矿床形成机制是指矿床矿物成分在地球内部各种地球化学环境及其演化过程中形成,传输和聚集的过程与规律。

2. 矿床成因类型、矿山地质、矿床模拟等方面的研究
矿床成因类型研究是指矿床形成的主要过程及其特征、过程中的各种作用因素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矿山地质是指在矿山勘查、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矿山岩体中各种地质学问题的研究。

矿床模拟是指对矿床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和仿真研究,为矿床的发现、探测和评价提供了重要手段。

3. 矿床地球化学、矿晶化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矿床地球化学与矿晶化学是指研究矿物和矿床中元素的分布和成分组成。

矿物学是指矿物的形成、结构、性质、分类、分布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地球化学是指地球内部、表层、大气、水文圈和生物圈的化学成分及其分布规律、化学演化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4. 矿物资源评价与矿产资源开发
矿床学主要依靠多学科交叉与综合应用,对矿床形成与演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得成矿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和丰富信息。

这些数据是矿产资源勘查、发展和保护决策的前期研究基础,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浅谈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浅谈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浅谈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作者:成凯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15期成凯(河南中联矿业有限公司郑州 450053)摘要:随着区域成矿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其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本文主要讲述了矿床的成因、种类,及分析区域成矿学在对找矿信息和找矿方法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找矿的效率,为进一步寻找矿产资源指出方向,具有重要的实际经济意义。

关键词:矿床成因地质勘探区域成矿学研究方向找矿目标中图分类号:TV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03-01所谓矿床是指地壳中富集了大量的有用矿物或组成成分,在质量和数量上达到工业要求,并能依靠现在的技术能够开采使用的部位。

在质和量上目前已达到工业要求,并具备开采条件的部位。

矿床中含有矿石,矿石是指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不可从中提取有用元素、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的矿物集合体。

矿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经过长时间地壳运动及地质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

为提高矿床的预测及勘探能力,要从矿床的形成和矿床的变化与保存两个方面共同研究矿床学。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包括:(1)控制要素。

(2)变化,改造的过程。

(3)变化、改造的产物。

(4)不同矿床类型的变化。

(5)不同时-空域中矿床的变化。

(6)矿床保存条件。

在地质勘探中有很多矿源,可怎样确定该位置是矿床呢,确定矿床的基本条件是:(1)有用元素或矿物的含量要达到最低可采品位,如铜的最低可采品位是0.4%,铁的最低可采品位一般是2.5%。

(2)矿石工艺性质,包括有用组分的赋存状态。

如铝在霞石和高岭石中含量较高,也可分离出来,但加工工艺复杂,成本很高,因此一般只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3)矿体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有用物质在岩石中是均匀分布,还是在局部集中(如矿脉),对于采矿难易和成本影响很大,因而也对确定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有重要影响。

(4)矿床规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从系统思想出发,运用现代地质构造理论和成矿理
论,从成矿动力学背景和区域成矿条件研究入手,结合
研究区内已发现的典型矿床成因和控矿因素,通过对含 矿建造、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质作用、构造演化
和热事件的系统分析,探讨区域成矿规律,包括成矿时
间演化规律、空间分布规律、成矿元素逐步富集规律、 矿床类型组合及成矿系列,建立区域成矿模式。
Sedex型矿床形成的 构造-沉积环境
(2). 构造
内容:确定区域构造格架、构造期次,查明不同构造期的构造体 制和研究区的构造单元属性、构造环境等及其对成矿的影响; 划分不同构造期的构造类型,各类型构造特征、力学性质、 构造序次和组合样式、以及不同构造期构造复合关系;(需 要编制必要的构造专题图,如构造纲要图、构造演化图)
方 法 : 通 过 成 矿 年 代 学 、 流
浅成岩浆岩有关的成矿系统
卡林型金矿成矿系统
不同的金矿成矿系统
造山带中成矿系统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系统
岩浆热液型锡矿成矿系统
沉积建造中岩浆热液矿床成矿系统
3.区域成矿规律
( 1 )成矿(区)带地质历史时期,矿床形成的时间规律,成矿 集中期、周期性、递增性,与区域重大地质构造 - 热事件的时间 耦合性;
天山-北山铜元素地球化学块体图(刘拓,2005)
天山-北山地球化学块体综合成矿远景区图
1.金矿;2.铜矿;3.铜铁矿;4.铅锌矿;5.多金属矿;6.银矿;7.钨矿;8.锑矿;9. 锡矿; 10. 钼矿; 11. 铜镍矿; 12. 铜钼矿; 13. 钨钼矿; 14. 钨锡矿; 15. 铜银矿; 16.A类远景区;17.B类远景区;18.C类远景区;
是深部找矿的指针;
(三)研究思路
运用矿区地质观察、测量,结合岩矿石学、矿物学、矿
相学、流体地质学、热力学和地球化学等手段,全面分析矿
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查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 理化学条件、成矿流体、成矿作用的化学过程、容矿空间和 成矿时代等,理解矿床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在此基础上,基 本查明矿床控制因素
岩石中成矿元素的丰度与分配,含矿性和成矿贡献;
北山地区中酸性侵入岩时空分布示意图
(4).构造-热地质事件演化史
(4)区域地球化学场和成矿物质来源
内容:研究区内主要成矿元素及相关元素的空间场与结构,包括地 球化学块体、岩石圈不同层圈岩石的物质组成和地球化学丰度和分 带;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或建造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结构等; 研究方法:
北山南部地球动力学 演化与成矿模式图
Ⅰ上扬子地块,Ⅰ1 四川盆 地,Ⅰ2 江南西部隆起带; Ⅱ下扬子地块,Ⅱ1 长江中 下游坳陷带,Ⅱ2 江南东部 隆起带,Ⅱ21九岭逆推隆起, Ⅱ22黄山—天目山过渡带, Ⅲ湘桂加里东造山带,Ⅳ
钦杭结合带,Ⅳ1 钦杭北带,
Ⅳ11 万 年 — 钱 塘 弧 盆 带 , Ⅳ11—1 万年岛弧地体,Ⅳ12 湘东弧盆隐伏带,Ⅳ11—2钱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1)地层 包括地层时代划分、层序、岩石组合、主要岩 性和组构,岩石化学特征和主要成矿元素丰度与含 矿性,不同地层形成的构造和沉积环境、后期改造 变化等;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前人的基础地质研究成果(区域地质志)、1/25万—1/5 万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其他有关地层的基础研究成果(包括各 类地质图); 必要的典型地层路线、剖面观测和测量(岩性、矿物、地球化学、 化石、物性结构和); 不同时代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恢复,这对沉积矿床、 层控型矿床和Sedex型矿床非常重要; 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对煤、油气、砂岩型铜、铀等矿床 非常重要; 如果是变质的沉积岩,还要进行原岩恢复; 上述工作中,岩石学和矿物学的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显微镜观察 和分析;
( 2 )矿床或矿化体、成矿元素的区域空间分布规律及控制该规
律的主要因素,包括分带性(水平、垂向上)、等间距性、定向 性等;
( 3 )成矿作用的规律性,成矿元素多期逐步富集,矿床类型的
进化、继承性、区域性、互补性、关联性等; 这些都是根据矿床的空间、时间和控矿要素分析,总结出来。
阿尔泰与东准噶尔地区矿床时空分布图
我国重要成矿带及整状勘查
秦岭成矿带
东天山北山成 矿带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理论意义:认识和深刻理解成矿动力学背景、 区域成矿条件、区域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 应用价值: ① 是区域成矿远景区划分的理论依据; ② 指明区域找矿方向,确定主攻找矿矿种、矿床 类型; ③ 为区域勘查部署提供指导; ④ 为勘查技术方法及组合的选择提供地质依据;
这主要是通过分析区域矿产和矿床研究成果的详细资料获得;
(2)典型矿床 对区域成矿带中的主要矿床类型开展系统的矿床学研究,重点
是矿床的产出地质构造位置,矿床地质特征(后面讲),成矿时代,
成矿作用和控制矿床形成的5大要素(成矿物质来源、能量、介质、 通道和有利成矿场所;
具体方法后面讲
(3)成矿系统及模式 同一成矿时期内主要矿床类型及其控矿因素之间的空间、时 间和成生关系研究,包括矿床本身、成矿5要素、围岩蚀变、成 矿元素地球化学的时空配置和内在联系研究。查明成矿系列, 建立成矿系统模式。 成 和 时 空 序 次 等 。 围 、 内 部 结 构 、 矿 床 类 型 构 来 对 比 , 确 定 成 矿 系 统 的 范 同 位 素 、 矿 田 构 造 学 等 方 法 。 体 地 质 、 蚀 变 矿 物 学 、 稳 定
根据1:50万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点,可划分出2个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区 和6条重要区域重力梯度带
天山-北山成矿带航磁异常分区图
新疆北部地壳断面推断图
2. 成矿系统研究
(1).区域成矿期和矿集区的划分 主要研究成矿带的成矿期次,各成矿期所形成的矿床类型及产出 的空间位置,确定重要矿化集中地段。
上面的测试分析,均要注意采样的空间分布和代表性,并且是要 在矿物、岩石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不要盲目采样;
区域地球化学 图与成矿远景 区和矿集区
天山-北山区域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带划分图 1.金矿;2.铜矿;3.铜铁矿;4.铅锌矿;5.多金属矿;6.银矿;7.钨矿;8.锑矿; 9.锡矿;10.钼矿;11.铜镍矿;12.铜钼矿;13.钨钼矿;14.钨锡矿; 15.铜解矿;16.异常带及编号:17.工作区范围;
(5).区域地球物理场
内容:区域地球物理包括重力场和磁力场,主要是解决地壳的结构,
包括各类地质体的类型、分布和相互关系,查明各类构造面、岩 性面和物性不连续面的规模、分布、延深和排列等特征,这是认 识深部地质构造、岩石建造和层圈结构和演化的重要手段; 方法:航磁、航重、地学大断面。
新疆布格重力异常为负值,是我国除青藏高原外重力最低的地区,重力变化复 杂。全区重力异常分布总体上呈环状特征,中部以西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和哈 尔克山重力低为中心,外部为巴楚—塔克拉玛干、库鲁克塔格、准噶尔等布格 重力高异常环绕,最外部是昆仑山、北山、阿尔泰等相对布格重力低异常所包 围。最低布格重力异常在新疆西南部昆仑山的喀喇昆仑山至泉水沟一带,异常 强度-520×10-5m/s2;最高布格重力异常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异常值为80×10-5m/s2。
古生物和岩相对比; 矿床类型组合的构造环境指示意义; 同位素年代学、裂变径迹法、热释光法等 其他方法;
板块构造与成矿
Ⅰ级构造单元
Ⅱ级构造单元
Ⅲ级构造单元
博格达晚古生代弧后盆地 (Ⅰ11) 哈尔力克-六驼山古生代岛弧带(Ⅰ12)
准噶尔微板块 Ⅰ1 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 块 Ⅰ
吐哈地块(Ⅰ13) 大南湖古生代岛弧带(Ⅰ14) 觉罗塔格-红旗山晚古生代沟弧带(Ⅰ15) 巴伦台-旱山离散地体(Ⅰ16) 依连哈比尔尕晚古生代沟弧带(Ⅰ21) 阿拉套晚古生代陆缘盆地(Ⅰ22)
阿尔泰与东准噶尔成矿构造演化图
湖南瑶岗仙钨矿成矿类型分布示意图
(五)技术路线
全面收集1/50万—1/25万的区调、矿调、区划、区域地质 构造研究和成矿规律研究的报告与文献,整理分析; 部署区域性的地质-地球化学路线调查和剖面测量,开展区 域地层、构造和地球化学调查,建立区域地层、构造格架; 对区内各期岩浆岩(火山岩)选择重点地开展岩浆岩石学研 究; 选择重点研究区段和典型矿床开展矿床学研究; 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矿床学研究的 结果,建立成矿系统,厘定成矿系列,建立区域成矿模式; 总结成矿规律,编制构造-建造-成矿规律图
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区域1/20万—1/5万地球化学图、剖面图;
古老基底岩石的元素丰度分析、不同构造层的元素地球化学丰度
对比;
由古老基底(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岩浆岩(及火山岩)的元素地
球化学特征和成矿元素丰度、继承性、区域性、趋富性和叠加性;
放射性同位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示踪; 稳定同位素、气体同位素的组成与示踪;
天山-北山成矿带板块构造分区图
NHT
伊犁微板块 Ⅰ2
赛里木地块(Ⅰ23) 博罗科努古生代岛弧带(Ⅰ24) 阿吾拉勒晚古生代裂谷带(Ⅰ25) 伊宁中央地块(Ⅰ26) 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 东阿莱—哈尔克早古生代陆缘盆地(Ⅱ11) 艾尔宾晚古生代残余盆地(Ⅱ12)
西南天山晚古生代陆缘盆地(Ⅱ13)
塔里木—华北板块 Ⅱ 塔里木微板块 Ⅱ1 柯坪前陆盆地(Ⅱ14) 库鲁克塔格陆缘地块(Ⅱ15) 磁海-牛圈子-月芽山早古生代裂谷(Ⅱ16) 北山-白山堂晚古生代裂谷带(Ⅱ17) 桥湾-西铅炉子古陆(Ⅱ18)
矿床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
区域成矿学与成矿规律研究 典型矿床研究
一、区域成矿学与成矿规律研究
(一)研究对象 指不同规模的成矿(区)带,范围在几百 ~ 几万平方公 里的地区。往往是矿床(点)集中分布和有利于矿床形成的 构造带,在地质构造类型和演化、地质作用和岩石建造等方 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特点的地区。 规模大的如东秦岭钼金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长江中下 游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东天山铜镍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等; 中等的如鄂东南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区、豫西鄂西北银钼 铅锌多金属成矿区、九瑞铜钼金多金属成矿区、赤峰锡银铅 锌铜多金属成矿区等。 小的如白龙江银金多金属成矿带、桐柏 -大悟金银成矿带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