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形态转向与大众审美需求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
1、个性化和多元化随着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信息的高速传播,大众的审美观念越来越多元化。
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一种标准的审美观念,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2、强调情感和体验当代大众审美偏爱具有情感共鸣或体验价值的艺术作品。
例如,音乐、电影、绘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都需要表达情感和感受,使观众产生共鸣和体验。
而那些冷静客观的艺术形式则显得有些过时。
3、视觉化和互动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视觉化和互动化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偏爱。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视频艺术、互动展览等,大受欢迎。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声、光、影等方式,以更加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更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1、多层次的审美体验当代社会,人们对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众审美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还包括科技、生活方式、环境等方面。
未来,随着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需要以更多的方式提供多层次的审美体验。
2、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当代大众审美尤其需要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来提供支持和支持。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3、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成为当代大众审美领域的一个趋势。
例如,虚拟现实、智能音箱、智能舞台等,都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例子。
未来,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
人们的审美观念、需求和期望都在不断更新和演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未来的大众审美会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开放性的趋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提升。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视觉文化的转向》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其中,视觉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崛起和转型,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
视觉文化,顾名思义,是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手段的文化形态,它以图像、影像、视觉符号等为主要表达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文旨在探讨视觉文化的转型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视觉文化的历史演变视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但直到近现代,随着摄影、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和普及,视觉文化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早期的静态图像到动态影像,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视觉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变化和丰富。
三、视觉文化的转型特点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视觉文化的转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多媒体化: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的融合,使得视觉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2. 互动性: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使得视觉文化的传播具有了更强的互动性。
观众可以参与到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中,成为视觉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3. 虚拟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文化更加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全球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视觉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更加便捷。
四、视觉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视觉文化的转型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图像和影像的直观性、生动性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其次,视觉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视觉文化还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五、视觉文化的未来趋势未来,视觉文化将继续保持其多样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同时也会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 高清化:随着技术的进步,高清化的图像和视频将更加普及,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视觉信息的细节和美感。
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应用:随着VR、AR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视觉文化将更加具有沉浸感和交互性。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当代大众审美指的是当前社会中广大群众对于美的理解和喜好的总体趋势和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大众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和进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和走向。
当代大众审美表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样化和丰富,个体的审美观念也更加多样化。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美学标准,大众开始追求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喜好。
个性化的审美需求逐渐受到重视,社交媒体的兴起更加促进了个性化审美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和表达自己的审美观。
当代大众审美更加注重情感和体验。
传统的审美观念注重对艺术品和作品的技巧和形式进行评判,而当代大众审美更加关注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体验。
人们更愿意体验和感受作品带来的情感冲击和触动,追求能够引起共鸣和情感共振的作品。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情感表达和共鸣的追求,对于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价值更加注重。
当代大众审美趋向于使用科技手段和新媒体进行创造和欣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普及,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开始使用更多的科技手段,例如数字化设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
这些新技术和媒体的应用使得创作和欣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新体验和可能性。
科技手段的应用对于大众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方式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改变,使得审美经验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当代大众审美呈现出普及化和大众化的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大众对于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艺术和美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更多的人开始参与到美的创作和欣赏中来。
大众化的审美趋势使得艺术和美的传播更加广泛,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的机会。
当代大众审美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情感化、科技化和普及化的特点和走向。
这些特点既是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喜好的深入思考和追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进一步拓展,当代大众审美还将继续推陈出新,展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面貌和可能性。
视觉文化与当代读者审美趣味的转向

维普资讯
在那些视觉媒介明星们看似和善 的推荐( 背后实则 隐藏着巨大的利益欲求 ) 面前 , 观众们无疑心甘情 愿地作了慷慨解囊的赞助者 。
一
筑业的发展势头极为迅猛 。除了数量的急剧增加以 外, 在建筑 的风格和样式上不断追求 多元化 , 借鉴西 方的新技术 , 从而使都市产生 一些新的视觉形象。
视 觉 文 化 与 当代 读 者 审 美 趣 味 的转 向
徐 巍
( 上海财 经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 院 , 上海 2 0 8 ) 0 0 3
摘
要: 通过对 "代都市面貌、 3 - 电影、 电视等的研究 , 探讨 了视 觉文化语境 中当代文化接 受者的
审美趣味 和接 受 习惯 所发 生 的 巨大转 变。指 出视 觉 文化 中的文化接 受对 象主要 是 以观众 的形 式存
维普资讯
西北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 06年 5月 , 3 第 6卷第 3期 , y2 0 V 13 , o3 Ma ,06,o.6 N .
Ju a o N  ̄ w s U ie i ( hl oh n oi cecsE io ) or l f o h et nvr t P ispyadSc l ine dt n n sy o aS i
们 , 疑 被紧张 而 又 迅 速 的视 觉 刺 激 培 养 得 已无 闲 无
逾越 , 故史诗和英雄传奇深得 人们的喜爱 , 并代代 相 传 。印刷时代接受者 的“ 会性格 ”是“ 社 内部引 导
型” 阅读者通过对 书籍 、 的, 文字 的选择 、 接受和理 解 , 自我 的思想 和意识 层 面 获得 引导 。那 么 , 现 在 在 今的视觉文化 时代 , 接受 者 的社会性格就是 “ 人 他 引导型” 的。通过电影 、 电视等视觉媒介 , 人们不 断 获得 社 会 中他人 生 活 的方方 面 面 。那些 活 生生 的视 觉图像以其表面 的真实性而掩盖 了可能 的虚构性 ,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视觉文化的转向》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其中,视觉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崛起和转型,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
视觉文化不仅仅是指图像、影视、广告等视觉艺术的集合,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现象和趋势,它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就视觉文化的转向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视觉文化的定义及发展视觉文化,顾名思义,是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方式的文化形态。
它以图像、影像、符号等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视觉媒介如电视、电影、网络、广告等传播,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看,视觉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洞窟壁画,但真正的视觉文化发展则是在工业革命后,随着摄影、电影、电视等技术的出现而开始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传媒的发展,视觉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文化形态。
它以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全新的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三、视觉文化的转向在当今社会,视觉文化的转向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种转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容的变化:传统的视觉文化多以静态的图像为主,如绘画、摄影等。
而现在,动态的影像和视频成为了主流,如电影、电视、网络视频等。
这种变化使得视觉文化更加生动、真实和富有感染力。
2. 形式的创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出现,使得视觉文化可以以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形式呈现。
3. 社会影响:视觉文化的转向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更加直观和生动。
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
四、视觉文化的转向对生活的影响视觉文化的转向对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
通过图像和影像,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更加快速地获取信息。
其次,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视觉文化形态转向与大众审美需求

作者: 成文光
作者机构: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焦作454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0-11页
主题词: 视觉文化;审美心理;主体与客体;价值
摘要:当今视觉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得审美世界全新转向,人们的审美心理蕴含了新感性的支点与视觉新奇。
娱乐的观赏快感满足了人们较低层次的基本心理需求,而人们的价值需要将会顺沿一定的层级攀升。
审美活动依赖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双向建构,追求审美对象的审美意义是更高水准,为此,艺术家应该成为具有广阔视野和深刻洞察力的思想者和行为者。
视觉文化形态转向与大众审美需求

视觉文化形态转向与大众审美需求■ 成文光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0)[摘 要] 当今视觉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得审美世界全新转向,人们的审美心理蕴含了新感性的支点与视觉新奇。
娱乐的观赏快感满足了人们较低层次的基本心理需求,而人们的价值需要将会顺沿一定的层级攀升。
审美活动依赖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双向建构,追求审美对象的审美意义是更高水准,为此,艺术家应该成为具有广阔视野和深刻洞察力的思想者和行为者。
[关键词] 视觉文化;审美心理;主体与客体;价值视觉文化是影像与形象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它打破了以往视觉艺术的边线而向整体的生活突进,集成并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同时也标志着文化艺术审美活动的异变——传统教化转向由视觉刺激带来的快乐想象,日常生活审美化。
一、视觉文化时代的审美活动异变有研究证明,人的知识和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视觉文化的日益多元化使得文化成为共享,艺术归属大众。
商品观念进入文化后,不仅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边界正在消失,而且,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审美也从形而上的纯思辨的形式,转向人人皆可享受的感性的愉悦和满足。
“通俗文化亦即大众文化,显然与商业社会中压倒一切的价值和共同趣味密切相关,它之所以是通俗流行的,正因为它是轻松愉快的。
”[1]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追求视觉快感已经成为深受视觉文化熏陶的现代大众的基本需求”[2]。
依据“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审美世界将全新转向:(1)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转变。
随着商品观念的渗透,艺术家和公众间的界限被打破,同时雅俗文化之间、纯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的界限也在模糊,只要是具有视觉感知能力的公众无须受到艺术修养和文化水平等限制,都可以参与到审美活动中去。
大量“图像化”的审美对象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比比皆是。
(2)审美方式的转变。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当代大众审美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整个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和改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两个方面来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们来看一下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
随着信息的爆炸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不同类型的艺术和文化有了更加便捷的接触和了解。
这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提高了审美水平,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审美疲劳和碎片化。
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的时候容易疲劳和麻木,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也变得更加肤浅和片面。
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还受到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作品也逐渐被商业化,审美取向也被市场需求所左右。
不少文化产品都以商业利益为首要目的,导致审美标准的降低和艺术品味的平庸化。
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容易追求流行的艺术作品和时尚的审美趋势,而忽略了对于传统和深层次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欣赏和探索。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代大众审美的走向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当代大众审美的走向应该是多元化和包容性的。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审美取向,不仅仅是追求广告和市场的标准化审美观念,更要去寻求独特和个性的审美体验。
社会和市场应该给予多样化的艺术作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不同群体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
这样才能够创造一个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
当代大众审美的走向也应该是批判性的。
人们应该更加理性和独立地去审视和评判艺术作品,不被市场和商业利益所左右。
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艺术鉴赏力和批判思维,以便更好地辨别艺术作品的质量和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到高质量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和艺术修养。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需要更多的人去共同探讨和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文化形态转向与大众审美需求■ 成文光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0)[摘 要] 当今视觉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得审美世界全新转向,人们的审美心理蕴含了新感性的支点与视觉新奇。
娱乐的观赏快感满足了人们较低层次的基本心理需求,而人们的价值需要将会顺沿一定的层级攀升。
审美活动依赖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双向建构,追求审美对象的审美意义是更高水准,为此,艺术家应该成为具有广阔视野和深刻洞察力的思想者和行为者。
[关键词] 视觉文化;审美心理;主体与客体;价值视觉文化是影像与形象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它打破了以往视觉艺术的边线而向整体的生活突进,集成并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同时也标志着文化艺术审美活动的异变——传统教化转向由视觉刺激带来的快乐想象,日常生活审美化。
一、视觉文化时代的审美活动异变有研究证明,人的知识和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视觉文化的日益多元化使得文化成为共享,艺术归属大众。
商品观念进入文化后,不仅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边界正在消失,而且,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审美也从形而上的纯思辨的形式,转向人人皆可享受的感性的愉悦和满足。
“通俗文化亦即大众文化,显然与商业社会中压倒一切的价值和共同趣味密切相关,它之所以是通俗流行的,正因为它是轻松愉快的。
”[1]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追求视觉快感已经成为深受视觉文化熏陶的现代大众的基本需求”[2]。
依据“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审美世界将全新转向:(1)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转变。
随着商品观念的渗透,艺术家和公众间的界限被打破,同时雅俗文化之间、纯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的界限也在模糊,只要是具有视觉感知能力的公众无须受到艺术修养和文化水平等限制,都可以参与到审美活动中去。
大量“图像化”的审美对象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比比皆是。
(2)审美方式的转变。
在后现代主义学者那里,审美的过程“突出地强调了超负荷感官、审美投入、消解主体中心的梦幻知觉,人们总是热情投身于这一系列泛化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3]。
由于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参与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在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中也就存在凝神专注和消遣两种方式的对立。
凝神专注是个体对某一艺术门类的膜拜或欣赏,而消遣方式往往是触觉上先形成习惯,再引导视觉,它适合大众对非膜拜艺术的接受。
当今,后现代审美的重形象、重感性、重视觉愉悦的特征,业已成为中国当下文化艺术及其审美的重要参照。
但终究中国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发扬民族文化优势,强调民族的审美情趣,吸收世界艺术的精华和优秀遗产,更新观众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才能更好地促使人的感性全面发展。
二、视觉文化的审美活动意义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图像(视像、影像)有其特殊意义。
“审美化”在某种含义上来说就是“图像化”,图像也是最能体现当代审美价值特色的普遍性事物。
图像带给人们普遍性的审美享受,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审美需要。
在目前这个大众社会里,占据统治地位的是视觉文化观念。
图像组织了美学,率引了观众,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由电子媒介所生成的图像,以鲜明逼真的直观使人们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改变了人们原来从文字中获得想象而又形成内在视像的审美方式,而且与静态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等)相比,又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以往人们对视觉形象的静观凝视而致反思的观看方式。
影视、广告等视觉文化营造了现实生活中广泛的艺术氛围,刺激了人们特殊的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审美价值产生的前提条件。
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审美需要主要属于精神性的享受和发展需要。
图像审美使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能力有了时代性的变化和提高,生活中大量的图像化的审美活动,对于人的全面本质的丰富和占有是极为有益的。
艺术家往往赋予艺术品以某种审美意义,从而引导人的价值取向。
伟大的艺术能激励人们的现实行动,它的力量源于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来自于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价值本身以它们的精神教育人,作品审美感受的丰富性和持久性决定着其审美价值的大小以及感染强度。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美是调节矛盾以超入和谐,所以美对于人类的情感冲动有‘净化’的作用。
”[4]眼下我国许多较高收视率的影视作品,如《闯关东》《走西口》等,无不是特定群体生活的再现,是一段历史的重现,也是人性、人格魅力的体现。
从剧情画面,到每一次人物矛盾冲突,总能撞击到心灵,或沉重或激扬,足以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与其作品的审美价值。
艺术家在作品的创造过程中,选择新视野,探索不同的途径及形式,才能唤起观众新鲜的感知、想象和理解。
“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5]29审美价学术论坛值是审美对象内所包含的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并且给人以审美享受的某种社会性的客观属性,审美价值存在于主客体的关系中。
能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图像,才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对生活的反映的产物,只有通过传达而获得了物质存在的形态,才能为广大群众所感知,在社会上得到流传,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它所特有的作用。
”[6]所以,“我们在文艺创作时,要以公众认可的价值标准为标准,以人们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取向为秩序”[7]。
三、审美活动中的“双向建构”在价值美学论中,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范畴。
苏联当代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指出:“价值形成中客体和主体的关系问题——这是价值论的中心问题之一。
”[5]24视觉文化的主要倾向与视觉成分中的娱乐现象,涉及娱乐与艺术的审美问题。
英国学者H.A.梅内尔在《审美价值的本性》中提出:“一个拒绝娱乐性享受,勤奋于他的严肃艺术文化的人,将使生活不和谐。
没有任何事实证明娱乐的享受对艺术的享受是有害的。
只是不同种类的享受罢了,区分他们是美学的重要任务。
”“娱乐使我们的舒适和愉快的直接感觉兴奋起来时,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好艺术则不会唤醒这种直接的感觉”,而是通过“唤起行为的能力”来扩展我们兴奋和舒适的感觉。
[8]由此可以看到,娱乐性享受和娱乐快感无害,而娱乐快感与审美愉悦之间有区别;其次,具有审美价值的审美客体会给人带来审美愉悦,而获得审美愉悦需要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
审美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其内涵是领悟审美对象的美。
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特殊体验。
其实人人都能欣赏美,只是每个人所获得的审美享受不尽相同罢了。
亦是,审美观不同,审美能力也不尽相同。
审美能力通常包含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鉴赏力等等。
比如说,一部影视作品的核心,是在影屏上塑造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艺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命运与具体环境互动显现的社会生活再现;戏中人物的情感纠葛又往往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性张扬或交流的感性呈现,而戏中的矛盾冲突也往往是由这种人性的张扬同当时社会局限造成的社会现象构成,并在电影或电视剧中艺术地反映出来。
在这里,具有较强审美能力的观看者能在其中理解和品评,发掘出蕴藏在审美对象深处的本质性的东西。
因此,审美的文化性和审美经验,需要相应的审美教育。
视觉艺术的审美活动,依赖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双向建构。
在这里,图片、图像等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为审美客体。
艺术作品是否存在审美价值,取决于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与审美创造。
美学家斯托洛维奇在他的《审美价值的本质》中提到,作品的审美价值由这样的“参数”所制约,如“认识意义、创作技巧、表现在其中的艺术家精神世界的丰富性、社会问题的深度和社会理想的重要意义”。
强调:作品的艺术价值“取决于对所反映的现象的审美实质进行审美评价的准确性”[5]173,并以它的教育可能和能力为前提,通过产生审美享受的精神创造力的自由游戏来实现,形成艺术的“享乐功用”与“娱乐功用”。
显而易见,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和审美经验的结晶,是现实与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它也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与审美能力。
另外,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其教育功用与“娱乐功用”并不矛盾,但教育功用是艺术娱乐功用的前提。
四、视觉文化的社会责任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在艺术家看来,一切都是美的,因为在任何人与任何事物上,他锐利的眼光能够发现‘性格’,换句话说,能够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理;而这个真理就是美的本身。
”[9]我们说,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对客观规律的体验叫“真”,有益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功利价值叫“善”,那么真与善相统一审美基础上形象感性显现出来的就叫做“美”。
接触审美对象,人们总是通过形象去感知、领悟、联想、思索,在这个心理过程中产生美感。
审美感受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础,在视觉艺术的审美活动中,如果受众没有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缺乏审美发现、审美判断等条件因素,那么这个受众个体就不可能参与审美活动。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自己虽不是画家,没有亲手产生出美的力量,我却有审美的感觉、审美的理智,所以我才能感觉到我外面的美。
”[10]显而易见,在某种条件下,受众的审美发现来自于审美的感知,而受众的审美感知源于自身社会性的“审美器官”。
审美发现与审美趣味密切相关。
审美趣味表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外表或内蕴的审美特性的一种情感趋向和选择的指向性。
受众有了审美情趣,才会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考察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和追求。
审美趣味也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等方面的体现,审美趣味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特定心境都有密切联系,是通过个人主观爱好形式表现出来的。
所以,受众的审美趣味无不体现着个性和多样性。
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能看到的影视作品,正是伴随着不同的审美指向,才产生出了不同的审美效应。
在今天,艺术家面对的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复杂的现实,审美领域与政治、伦理、环境等公共领域彼此交叠,符号和意义在媒体传播中不断延异。
为此,艺术家应该成为具有广阔视野和深刻洞察力的思想者和行为者。
社会需要艺术家以更多的优秀艺术展现于受众的审美视野中以满足相应的审美需要。
[参考文献][1] [美]罗伯特·N·威尔逊.激进的美学锋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09.[2] 甘锋.论视觉文化对传统审美方式的消解[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3]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5.[4]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8.[5] [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4.[6] 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84.[7] 楚建锋.大众审美泛化与塑造崇高精神[N].光明日报,2006-09-22.[8] [英]梅内尔 H A.审美价值的本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0.[9] [法]罗丹述.葛赛尔.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2.[10] [德]费尔巴哈.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571.[作者简介] 成文光(1964— ),男,河南济源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专业教学和艺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