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
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概况

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概况
2010年元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该规划是国内唯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也是安徽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其中高水平建设产业集中区是《规划》的最大亮点。
江北产业集中区位于巢湖市和县境内,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东至长江中心线,南至淮南铁路,北至太阳河,西至历阳镇戚镇村至沈巷大丁村一线,区域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区内人口12.5万。
起步区位于最南端的沈巷镇,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
国家视野: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长江第五城
区域层面:
融入长三角接轨宁沪杭联动芜马巢点睛示范区
集中区范围:
江北产业集中区位于巢湖市和县境内,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东至长江中心线,南至淮南铁路,北至太阳河,西至历阳镇官塘至沈巷孙庄村一线,区内现状人口12.5万人。
起步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位于集中区最南端的沈巷镇。
江北产业集中区。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2.05•【字号】皖发改高技〔2024〕83号•【施行日期】2024.02.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省有关单位,各市发展改革委:为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决策部署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有关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了《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4年2月5日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科技创新驱动,当前处于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备成长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的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先导区是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未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为目标,构建创新资源持续汇聚、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产业生态迭代完善、产业成果不断涌现的未来产业集聚发展平台。
为规范管理和有效服务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决策部署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有关要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按照需求导向、前瞻布局、创新驱动、应用牵引、跨界融合的原则,以未来技术突破和数字化改革催生新动能,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未来产业培育链条,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深刻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规划

《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规划》简介一、规划范围起步区范围20平方公里,包括南部沈巷片区和北部姥桥片区,其中沈巷片区范围东距长江江堤约100米,南至淮南铁路控制线100米,西以沈巷镇规划东控制线下沟为界,北以和沈路、北港沟为界,用地面积15平方公里;北部姥桥片区位于集中区北侧的姥桥镇,省道206东侧,合马高速北,东邻郑蒲港区,用地面积为5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2010-2015年三、人口规模起步区可提供112921个就业岗位,按带眷系数1.2—1.5考虑,规划人口13.6—17万人。
其中沈巷片区10—12.5万人,姥桥片区规划人口3.6-4.4万人。
四、空间结构起步区规划形成“124”共7个组团:1个居住组团、2个综合服务组团、4个工业组团。
分别是:西部居住组团、沈巷综合服务组团、姥桥综合服务组团、西部工业组团、东部工业组团、南部工业组团、北部工业组团。
姥桥片区规划区形成“两轴、两组团”的功能结构。
沈巷片区以产业功能为核心,以河道水系为纽带,以和州大道和皖江大道为城市发展生长主轴线,构筑互动发展的组团式框架,空间布局结构形成“轴带交会,组团互动”。
规划结构形成:两轴、两廊、六组团的空间结构五、土地利用规划起步区用地主要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地,辅以适量仓储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部分综合用地。
1、工业用地布局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新型战略型产业为主要产业支撑,工业用地面积902.86公顷。
工业用地集中4个组团布置,依托206省道和规划的和美路、皖江大道布置的西部工业组团,依托皖兴路、长河南路及和州大道布置南部工业组团,依托和平路、和悦路布置东部工业组团,依托和盛路、和州大道布置北部工业组团。
2、仓储用地布局仓储物流用地临江,依托淮南铁路和裕溪口码头对外交通便捷,紧依加工制造业区域,重点建设生产资料市场,满足工业企业对原辅材料的需要。
仓储用地面积约为46.22公顷。
3、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呈3个组团布置,一是依托沈巷镇区的居住及相关配套,主要用于拆迁安置;二是围绕十里长河纵一沟两侧,集中形成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包括商业、办公楼、二类商住综合用地及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三是沿206省道于姥桥片区集中形成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总面积约471.93公顷。
关于新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新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使用范围很广。
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
以下是分享的关于新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关于新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为更好地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建设茂名滨海新区,由副主席罗明带领工交组部分委员和经济委有关人员,于2012年8月22日至28日赴天津作滨海新区建设与工业发展的专题调研。
工交组重点察看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同滨海新区党政领导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实地感受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发展,深受启发,情况如下:一、建设发展情况天津滨海新区地处天津市中心区的东面,渤海湾顶端,濒临渤海,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下辖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和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等九个经济功能区,包括27个街镇,常住人口248万人。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天津滨海新区正是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支持新区在涉外经济体制、金融创新、土地管理体制等十个方面先行试验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更好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009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规划,撤销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成立滨海新区行政区。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将天津滨海新区写进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更好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2011年,天津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6209.9亿元,增长2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732亿元,增长29.4%,工业总产值达1.3万亿元;财政总收入1379.3亿元,增长37.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17.3亿元,增长4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02亿元,增长32%;节能减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皖政秘[2011]213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皖政秘[2011]213号](https://img.taocdn.com/s3/m/a2d09de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7.png)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皖政秘〔2011〕213号)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请求批准安庆市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宜政报〔2011〕13号)悉。
经研究,现就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利用,强化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三、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开发未利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切实保障国家和省重点项目、民生工程、重要基础设施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建设用地。
到2020年,你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67973.3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314905.10公顷。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8779.38公顷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不少于8779.38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8392.97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1.74平方米以内。
四、加强土地利用统筹和管控。
加大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合理开发利用长江岸线资源,优化产业用地、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
积极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和方法,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居住集中、城乡协调的建设用地空间格局。
鸠江区政府工作报告

鸠江区政府工作报告鸠江区是安徽省芜湖市市辖区,由原裕溪口区、四褐山区、郊区3个区合并而成,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鸠江区政府工作报告,希望你喜欢!鸠江区政府工作报告篇120xx年,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在中共鸠江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开发江北、提升江南”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大局,稳步推进跨江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3亿元,增长11.8%;财政收入30.58亿元,增长24.3%;固定资产投资302.9亿元,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9亿元,增长14.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36元,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16039元,增长11.4%。
节能减排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跨江发展战略强力推进江北新区建设拉开帷幕。
顺利完成白茆镇划入交接工作。
编制了《芜湖市江北新区(鸠江)发展战略研究》、大龙湾片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高新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以及鸠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江北区域防洪排涝规划等。
江北规划馆建成开放。
大龙湾片区起步区经一路、纬一路等一期道路全面建成。
启动建设高新产业集聚区,新引进项目16个,盛世龙庭家居、鼎晖新能源等10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
沈巷镇启动鸠江经济开发区北区路网建设。
新增流转土地1.38万亩。
新开工亿元农业项目4个。
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
沈巷都市农业生态园建设初显成效。
白茆现代农业示范区获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江北各项工作同步推进。
征收江北区域房屋21.1万。
完成两个市场化安置项目土地出让。
全力做好长江二桥、通江大道等市重点工程和江北产业集中区服务保障工作。
长江路、汤马路、玉带河路完工。
建设农村道路40公里。
建成美好乡村点8个。
改造农村供电台区108个、泵站6座。
治理二坝、白茆境内3公里长江崩岸。
牛屯河治理、裕溪河整治等工程有序推进。
仓储物流环评

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本项目
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芜湖义海物流有限公司于 2016 年 2 月 20 日委托安徽
显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我公司组织
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收集资料,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文件和环境影响评价技
2、地形、地貌 芜湖市地貌属 长江中下游冲 积平原,主要 由河温滩和阶 地构成,还有 台 地和丘陵。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带 状,平均海拨 6~10m(黄海 高程,下 同),市区土地面积平原占 95.5%,丘陵占 4.5%。区域内地貌单元为长江Ⅰ级阶 地和高温滩地,阶地中沟渠纵横,池塘广布,沿江有防洪大堤,零星分布有侵蚀残 丘和孤山,其中四褐山为区域内的最高点,海拨高度 133.93m,其次是小马鞍山。 芜湖市属长江沿岸地层区。区域地层自震旦纪以来发育 较为齐全,但市区范 围内地层出露较为简单,为中生代沉积岩层及火山岩组成,自老到新顺序为:三叠 纪、白垩系、第四系。区内由于浮土覆盖,大部分地区无地层出露。本区在大地构 造上分属淮阳山字型构造东翼下扬子准地台宁芜凹陷南缘。芜湖市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矿种有铁、锰、钒、煤、有色金属、粘土等。 3、气候、气象 芜湖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具有明显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冬季多为东北风,寒冷干燥,夏季深受东南季风影响,暖热湿润,春秋 季为过渡性季节。芜湖雨水丰沛,但季节分配不均,约 40%集中于夏季,梅雨典型。 其主要的气象特征如下:年平均气温约 16.9℃,夏季最高气温 41℃,7~8 月气温 最高,平均 34.5℃,1~2 月气温最低,平均 2℃;年平均相对湿度 78%,常年无霜 期 210~240 天(4~10 月份),全年日照 2000h,年平均降雨量 1195.9mm;年平均 大气压 1014.2hpa。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的通知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芜湖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9.02•【字号】芜政〔2016〕87号•【施行日期】2016.09.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的通知芜政〔2016〕8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已经2016年6月17日市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2016年9月2日1 总则1.1 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开发区总体规划等顺利实施,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为国有土地使用和建设开发提供规划管理依据,根据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芜湖市城乡规划管理实际,特制定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以下简称控规通则)。
1.2 编制依据控规通则以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开发区总体规划等为编制依据,衔接各专业规划中的设施配建要求。
1.3 适用范围芜湖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和建设开发的规划管理和各项工程设计和建设,除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的各项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外,同时应符合控规通则。
1.4 控规体系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由控规通则和地块图则两部分组成。
控规通则是国有土地使用和建设开发的一般性通用管理规定;地块图则是明确各地块的使用性质、控制指标、配套设施等具体规划建设要求的管理规定。
控规通则和地块图则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文件,经依法审批并公示后,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
对于已组织编制地块图则的,地块相关控制指标以地块图则中确定的指标为准,未编制地块图则的地块,按本通则规定合理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发表时间:2014-09-18责任编辑:江北产业集中区一、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1、总体定位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现代服务业集聚,功能合理、幸福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2、核心功能1.安徽省融入长三角区域的门户和桥头堡2.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服务中心、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3.芜湖市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基地4.芜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5.以田园风光和滨江水网为特征的生态城区6.幸福宜居的现代化新城3、发展目标与规模总体发展目标:再造一个新芜湖,联手江南共同打造长江第五城。
产业集中区发展分“起步培育、建设成长”两个阶段。
1.起步培育期:近期2020年,园区建设用地规模约45平方公里,GDP达到700亿元。
2.建设成长期:远期2030年,园区建设用地规模约148平方公里,GDP达到2800亿元。
4、专项发展目标与策略1.经济发展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社会发展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人口集聚与城镇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利益。
3.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加强对生态本底、皖江水系与田园风光的保护,建设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区。
4.文化发展目标以皖江文化和科技创新构筑江北产业集中区未来核心竞争力,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现代文化,提升人口文化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5.资源利用与保护目标把资源节约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调整资源利用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5、发展路径起步培育期实行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通过城镇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和产业集中区功能完善,保证近期启动效率的同时强调集中区建设的品质。
建设成长期强调创新要素集聚,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打造“四化同步,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田园城市。
6、发展战略1.融入区域战略对接上海,构建上海-合肥南通道,成为安徽省全面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枢纽。
2.大江大港战略紧密围绕港口和岸线组织集中区功能,布局集中区产业,实现城市功能转型和升级。
3.两岸联动战略借助江南的基础设施、交通走廊发展江北,利用江北建设促进江南城区的功能完善。
4.低碳生态战略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依托良好生态基础,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空间结构与总体布局1、空间布局策略1.交通(TOD):公交主导,快慢相宜2.功能(SOD):产城融合,多元社区3.环境(EOD):生态高效,特色鲜明4.支撑(POD): 集约高效、低碳智能2、与江南城区关系以江北产业集中区为主体的芜湖市江北新区与芜湖江南主城、龙湖新城共同形成:“龙湖为心、两江三城”的整体结构。
“龙湖为心”:以龙湖生态环境敏感区为自然本底,构筑城市生态绿核,并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储备区域;“两江三城”:以长江、青弋江-漳河为轴线,形成“江南城区、龙湖新城和江北新城”三大主城区,跨江联动、拥江发展,实现两岸共同繁荣。
3、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形成“两带两廊、三心四区”的空间结构。
1.两带:南北向沿江和东西向沿商合杭客专形成两条城市功能发展带,沿线布局金融商务、科技研发、行政文化等高端服务功能。
2.两廊:结合水系、农田等自然生态资源形成大龙湾片区与沈巷、白茆片区之间的两大生态绿廊。
3.三心:沈巷服务中心、大龙湾服务中心和白茆服务中心。
大龙湾服务中心位于大龙湾片区和谐大道与江北大道之间,包括商务金融、行政管理、商贸会展、文化体育、咨询、培训、研发等现代服务业职能;沈巷片区结合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建设沈巷服务中心,白茆片区结合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白茆服务中心,支撑江北产业集中区产业发展,也为江北物流提供信息支撑。
4.四区:依据主导产业和生态隔离划定的四个产城综合功能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配套完善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
包括沈巷片区、大龙湾片区、白茆片区和都市农业示范区。
(1)沈巷片区整合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沈巷工业园,依托长江沿线港口及铁路货运资源优势,形成以保税物流、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产业集聚区和物流园;同时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优化用地布局,强化城市功能复合,结合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建设沈巷服务中心,配置生活、公共服务和生产服务等现代服务功能。
该片区是江北产业集中区近期发展的重点区域。
(2)大龙湾片区集聚发展行政管理、总部办公、商业金融、文化体育等高端服务功能,建设成区域的生产组织和生活服务的主区域。
重点强化大龙湾服务中心,形成集聚商务金融、行政服务、创新、文化体育、商贸服务等高端服务功能、具有鲜明芜湖特色、全面展示产业集中区形象的标志性区域;片区东北部近期限制华谊化工园区的建设,远期搬迁华谊化工园区并建设生态居住组团及教育研发基地;片区西部建设大龙湾产业集聚区、高新产业集聚区和商贸物流中心,形成集科技研发与孵化、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电子信息等功能为主的产业组团,同时结合现状汤沟镇区,建设生活配套组团。
(3)白茆片区提升永定大圩子堤标准,依托巢黄高速和良好的港口岸线资源,重点发展电子商务配套的物资集散、仓储、分拨、结算和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及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科技研发等功能,形成电子商务物流园;同时结合现状白茆镇区,配置公共服务和生活、生产服务功能,建设白茆服务中心。
(4)都市农业示范区在产业集中区内陆腹地结合现状村庄布局,依托良好的田园、水系自然资源,布局设施农业和农业生产用地,形成芜湖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基地,重点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科技农业等高效的都市城郊农业。
4、用地布局规划规划园区建设用地总面积148平方公里。
规划工业用地面积47.8平方公里,占园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2.3%;规划物流仓储用地面积13.7平方公里,占园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9.3%;规划居住用地面积30.3平方公里,占园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0.5%;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9.4平方公里,占园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3;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11.5平方公里,占园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8%;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12.5平方公里,占园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4%,其中公园绿地面积10.9平方公里,占园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4%;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21.2平方公里,占园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4.3%。
三、分期建设规划1、近期(2013-2020):快速起步、重点突破以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沈巷工业园、裕溪口作业区和商合杭客专为依托,基础设施先行,汽车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技术产业及高端服务业快速推进。
重点推进沈巷片区核心区、大龙湾片区江北站的建设。
规划近期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比现状增加26平方公里。
2、远期(2021-2030):全面铺开、优化提升充分利用裕溪口作业区、商合杭客专、巢黄高速公路等区域性交通枢纽和交通设施的接入,围绕枢纽强化集中区高端产业和高端服务职能,拉开江北产业集中区发展框架。
重点打造沈巷片区的裕溪口物流园;大龙湾片区的大龙湾服务中心,形成完善的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带;白茆片区的白茆公共港区及物流园。
推动产业升级和品质提升,全面完成区内各项建设。
强化高端消费、科技创新和文化交往功能,增加高端服务业在产业贡献和城市建设中的比重,通过引入重大国际文化体育活动项目等形式树立集中区文化品牌,提升国内外影响力。
在区域范围内考虑产业的升级和转移,优化皖江经济带和安徽省的发展格局。
执行更高的生态标准,加强基础设施集成和循环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全面建成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规划远期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148平方公里,比近期增加103平方公里。
3、近期实施重点1.集聚高端服务功能主要为沈巷片区的集中区次中心建设,加快完善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商务金融等服务功能。
2.落实重大产业项目以沈巷片区的沈巷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快速启动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汽车研发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项目。
3.构建现代高效的支撑网络(1)综合交通设施项目分离对外及过境交通系统,推进芜合高速优化线、巢黄高速及干线公路改线工程(国道G347、国道G329),新建两条区域性公路过江通道(芜湖长江公路二桥、泰山路大桥);积极推进商合杭客专及江北站建设,完成商合杭公铁大桥建设项目;大力推进芜湖-无为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提升芜湖交通区位;结合裕溪河航道提升工程,并充分协调与产业园区建设的关系,推进裕溪口作业区、裕溪河作业区和黄山寺作业区建设。
与江北产业集中区开发建设相协调,推进沈巷-二坝江北轨道交通线路B建设,实施TOD开发模式;推进芜合快速路、通江大道、和沈路等快速路建设,强化江北各片区以及江北与江南的交通联系;与园区建设用地布局相协调,新建滨江大道沈巷段、和谐大道、江北大道、江北二路、江北四路、江北五路等城市主干路,并依托骨干路网建设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
(2)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给水:新建江北产业集中区水厂,规模达到10万吨/日,近期江北产业集中区水厂向大龙湾片区供水。
排水:扩建沈巷污水处理厂,规模10万吨/日;新建二坝污水厂,规模3万吨/日。
电力:新建500kV福渡变,新建2座220kV变电站。
电信:新建沈巷和大龙湾2座电信综合枢纽局。
燃气:新建沈巷天然气门站和大龙湾片区的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敷设高压燃气管线。
环卫:启动江北垃圾资源化处理厂一期工程,处理规模400吨/日。
4.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依托站前公园和沈巷公园完善生态保育和高端服务功能;保护和优化沿和谐大道、江北大道、江北中路和通江大道两侧绿廊,构建游憩绿道。
规划园区建设用地平衡表(20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