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仙林副城总体规划(2010-2030)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0.15•【字号】宁政发[2013]285号•【施行日期】2013.10.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宁政发〔2013〕28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2013年10月15日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编制说明为进一步凸显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范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内容,南京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南京城市特色的把握。
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内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内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南京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南京市规划局。
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彰显南京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范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南京“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范各层次城市设计内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0)》摘要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0)》摘要【规划编制进展】鉴于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近期目标已经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2000年4月6日,市政府批准同意南京市规划局开展总体规划的调整工作。
6月14日,市政府成立总体规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15个区县和25个相关部门。
规划局成立了总体规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
本规划由南京市规划局和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联合编制。
2001年7月7日,南京总体规划调整成果通过国内专家组评审通过。
8月30日,建设部建规函[2001]259号认定同意了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
【规划内容介绍】一、指导思想: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
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主要规划调整内容:(一)城市性质:对国务院批准的现行总体规划明确南京城市的性质: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不做调整。
(二)城市发展目标:本次规划在对南京未来发展的宏观区域背景分析以及南京区域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长江下游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国际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滨城市(三)城市发展布局:本次规划调整延续现行总体规划把都市发展区作为南京城市化重点推进的地区和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的主要空间,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深化:1、都市发展区范围稍作调整。
南京市总体规划说明

南京市总体规划说明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 1310022班 131002217 唐劼南京是我国具有优秀规划传统的城市,六朝古都建康城、明代都城均有严格的城市建设规制。
近代,南京曾普编制过七轮总体规划。
建国至07版总规南京编制过七轮规划,尤其是80年版、90年版总体规划,01年总体规划调整,对城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了科学的引领作用。
一、规划期限、范围及总目标规划期限据《城乡规划法》要求,本着与国家层面规划和省里有关规划要求相衔接的原则,本次规划修编的期限近至2015年,远期至2020年,对2030年和远景进行规划展望。
规划区范围南京市行政区作为南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6582平方千米。
规划层次市域:南京市全部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6582平方千米。
都市区:包括六城区、雨花台区、栖霞区、江宁区、浦口区和六合区大部,及溧水柘塘地区,总面积约4388平方千米,是南京高度城市化地区、高层次产业承载区,也是南京城乡空间一体化高品质地区。
中心城区:由主城和东山、仙林、江北三个副城共同组成,建设用地规模约693平方千米。
二、总体发展目标总目标迈向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新都会城市性质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职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城市发展目标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城市发展规模三、市域布局现状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乡发展现状1.城乡总体发展速度加快,但城乡之间仍存较大差距全市居民生活已达到小康,但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仍存较大差距。
2.国家加快城乡统筹进程,基本公共服务趋向城乡均等化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南京已进入了城乡发展新阶段07年南京市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76.8%,南京未来城市化重点将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城市发展由“以城为重点”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型。
南京市板桥新城总体规划(2010-2030)

过江通道:南京长江三桥、大胜关大桥。
设人才公寓。
>>板桥新城土地利用规划图
>>综合交通规划图
>>近期规划图
景观体系规划
城镇景观轴线:绿洲东路发展轴、工农河路发展轴、六 号路发展轴。
绿化景观轴线:秦淮新城百里长廊景观轴线、滨江景观 轴、板桥河景观轴线。
城市景观节点:莲花湖节点、三山矶公园节点、工农河 公地公园。
>>景观体系规划图 >>公共设施规划图
社会事业与公共设施规划
中小学用地:规划共安排小学15所,其中新建11所;安排 中学13所,其中新建10所。
产业布局规划
产业发展目标:南京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 基地,先进制造业和钢铁产业集中区。
重点发展产业:软件产业,商贸商务业. 产业空间布局: 以中国软件谷升级跨越区为主体的软件业集聚区; 以梅山钢铁为中心的钢铁产业集聚区; 以莲花湖地区为中心的商务商贸业集聚区; 以板桥南部工业园为载体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行政办公用地:板桥新城地区级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分布 于国际关系学院周边。
商业金融用地:在莲花湖北侧建立新城商业中心。 文化娱乐用地:在莲花湖东侧结合莲花湖设置板桥地区 级文化中心。 体育用地:结合莲花湖设置地区级体育中心。 医疗卫生用地:保留原有梅山医院,结合新城中心规划 建设一所二级综合医院。 教育科研用地:保留现状国际关系学院。新建软件大学。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结合莲花湖南社区中心规划新建一 是为方便公众了解、城市规划而制作的参考性文件,不作 为法律文件使用。
2、本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控制与引导性文件,不代表具体的项目实施 计划和实施方案。一旦有建设行为,应依据规划实施。
3、城市规划是个不断优化更新的过程,规划内容以南京市规划管理 局存档备查的最新版本为准,同一地区同内容深度规划若有更新,南京市 规划局将尽量即时在规划局网站上公布,本材料自动作废。
仙林副城仙鹤片区中心区城市设计

南京市规划局二O一三年四月“仙林副城仙鹤片区中心区”城市设计修编概况“仙林副城仙鹤片区中心区”位于仙林副城仙鹤片区中心部位,是仙林副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南京市仙林副城仙鹤片区中心区城市修编(2011)》在职能定位和特色展现等方面难以适应新的需求,为展现中心区“三湖一体”的城市空间特色、充分挖掘中心区建设潜力,调整部分地块功能业态以更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南京市规划局城东直属分局委托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院及南京中合元创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开展了“仙林副城仙鹤片区中心区城市设计修编”。
规划经多次咨询论证,经市规划局审核后,于2012年11月1日由市政府批复实施。
说明1、本材料是为方便公众了解、城市规划而制作的参考性文件,不作为法律文件使用。
2、本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控制与引导性文件,不代表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
一旦有建设行为,应依据规划实施。
3、城市规划是个不断优化更新的过程,规划内容以南京市规划管理局存档备查的最新版本为准,同一地区同内容深度规划若有更新,南京市规划局将尽量即时在规划局网站上公布,本材料自动作废。
4、本材料版权归南京市规划局所有,未取得版权人的书面授权,谢绝改变、分发、发布或使用本材料图文资料。
5、本材料最终解释权属南京市规划局。
空间形态设计城市设计目标:仙鹤片区中心区不仅服务于本片区组团的居民,而且将承担仙林副城中心的部分服务职能。
基于其基本定位,该中心将规划建设成以商业服务、商务金融和文化休闲为主体功能,以自然湖面开放空间为特色,交通便捷、设施齐备、形态独特、环境宜人、低碳节能且充满活力的新型公共服务中心。
城市设计导则顺应沿仙林大道方向城市空间轴线,设置超高层建筑,东西呼应,通廊连续,形成仙林大道的标志形象。
D1地块是视线通廊的一部分,也是“三湖一体”中心位置的标杆,引领仙鹤片区中心城市形象。
规划管理单元城市设计导则土地利用规划本次对中心区地块进行调整,其中A区取消在学海路以西、杉湖西路以北的建设用地,C区取消杉湖西路以北,学海路以东的建设用地,适当增加A、B、C区的湖面,在杉湖西路与学海路交汇处形成“三湖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同时注重沿湖岸绿化环境的打造,通过建设多处绿化小游园、亲水平台、绿化广场等,形成具有魅力、尺度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解读南京副城(定稿)

副城理念和要素分析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的描述和表达,提供了较为清晰的南京副城蓝图。我们理解,所谓南京副城,主要体现在功能性、新兴型、规模化上,就是位于主城外围,接受主城功能扩散,与主城共同承担区域中心职能的副中心城市;是新发展的集商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居住于一体的新兴城市;是具有独特城市功能和很强独立性的大城市。人口规模、产业集聚、住宅匹配、区位优势、交通配套、商贸中心、教育资源、医疗设施、文娱场所、体育场馆等十项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
副城之旅的途径抉择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规划到2020年,并对2030年及远景城市发展布局进行原则性安排。未来一、二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充满变数、机遇和挑战。应对水平有高低之分,抢抓能力有强弱之别;机遇惠顾准备之人,挑战赢在智勇之士。句容打造南京副城,要顺应《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时限设置线路图,按照副城职能确定主攻方向,借鉴副城发展的经验教训创新发展模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目标始终如一地奉献出一座彰显天然禀赋、具有独特魅力的南京副城。
人口规模。副城主要功能之一,是分散主城人口压力。居住人口数量是副城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一定规模的常住人口,副城发展将受到很大制约,甚至不能成为副城。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决定副城的人口数量,所提供的财力决定副城的经济自主,所提供的需求决定副城的功能相对独立。住宅匹配。吸纳主城人口入住,是扩张副城人口规模的渠道之一。副城的住宅匹配要大于自身人口居住的需求,住宅价格相对于主城必须具有较大优势,保持富裕的供应体量。区位优势。副城应该无天然障碍地临近主城,具有更加自然的生态和优美的环境,“飞地副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难以成立的。交通设施。副城和主城的交通直接影响副城的发展速度,主副城综合交通一体化,以及畅达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的通道,是副城发展的生命线。商贸中心。高标准、大体量、服务多样化的商贸区,是副城成熟的标志之一。只有完善了商贸配套,形成商贸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副城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主城的副中心。教育资源。具有和副城规模相应的教育资源,包括从小学到高中多个级别的中幼级教育体系,能够为居民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居民选择副城的重要因素。医疗设施。具有中等城市的医疗卫生设施,有相对齐全的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可以借助主城优势的医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8.01•【字号】宁政办发〔2017〕143号•【施行日期】2017.08.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建筑市场监管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宁政办发〔2017〕143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8月1日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和《关于在新建建筑工程中推广预制内外墙板预制楼梯板预制楼板的通知》(苏建科〔2017〕43号)精神,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宁政发〔2015〕246号)确定的工作任务和我市实际,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本意见所称装配式建筑是指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
装配式建筑包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木结构建筑及各类装配式组合结构建筑等。
本意见推进重点为本市所有新建保障性住房、商品住房、公寓等住宅建筑(以下简称“住宅建筑”)和学校、医院、商业、办公用房等公共建筑(以下简称“公共建筑”)。
全市目标任务为:2017年新开工建设装配式建筑项目总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住宅建筑成品住房交付比例达到30%以上,后续逐年提高,到2020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住宅建筑成品住房交付比例达到50%以上。
二、依据经国务院批复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国函〔2016〕119号),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全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划定为重点推进区域、积极推进区域和鼓励推进区域(详见附件),各区域边界范围如下:重点推进区域:总体规划界定的中心城区,溧水区永阳新城和高淳区淳溪新城两个规划新城,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
南京市东山新市区总体规划调整(2003—2010)文本

前言第一章现状概况及分析 (12)1. 上一版规划实施情况回顾 (12)1.1. 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布局结构逐步完善 (12)1.2. 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区位优势进一步增强 (12)1.3. 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12)1.4. 下层次规划陆续编制,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有序推进 (12)2. 现状概况 (13)2.1. 区位与交通 (13)2.2. 自然环境 (13)2.3. 经济发展 (13)2.4. 人口与城市化水平 (14)2.5. 城市建设 (16)3. 发展背景 (19)3.1. 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浪潮 (19)3.2. 南京市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强化与东山的地位上升 (19)3.3. 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 (20)3.4. 可持续发展战略 (20)4. 发展优势 (20)4.1. 不断优化的区位优势 (20)4.2. 富于特色的环境优势 (20)4.3. 相对充裕的土地资源优势 (20)4.4. 逐渐增强的产业优势 (21)5. 主要问题 (21)5.1. 产业结构脆弱,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后劲 (21)5.2. 各片区分力建设,中心培育比较缓慢 (21)5.3. 秦淮河被“边缘化”,城市特色不够鲜明 (21)5.4. 快速扩张形势下,用地布局不尽合理 (21)5.5. 土地扩张迅猛,部分土地未尽其用 (21)5.6. 公共活动空间缺乏,存在着规划绿地被占用的现象 (22)第二章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23)2. 规划期限 (23)第三章规划依据与规划原则 (24)1. 规划依据 (24)2. 规划原则 (24)3. 规划调整重点 (25)第四章区域空间协调发展 (26)1. 南京市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26)1.1. 城市发展目标 (26)1.2.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26)1.3. 城市化战略 (26)2. 江宁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26)2.1. 功能定位 (26)2.2. 发展目标 (26)3. 南京市域空间结构 (27)3.1. 空间层次 (27)3.2. 城乡协调发展 (27)3.3. 城镇发展轴线 (27)3.4. 城镇等级结构 (27)4. 城镇规划指引 (27)4.1. 建设策略 (27)4.2. 城镇规划指引 (28)5. 生态绿地 (28)第五章东山新市区定位、目标与规模 (30)1. 功能定位 (30)2. 发展目标 (30)3. 人口规模 (30)3.1. 相关规划 (30)3.2. 现状概况 (30)3.3. 总人口规模预测 (31)3.4. 分类人口规模预测 (31)4.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33)第六章城市布局结构 (35)1. 空间布局结构 (35)2. 公共中心体系 (36)3. 片区发展策略 (37)3.1. 岔路片区 (37)3.2. 百家湖片区 (37)3.3. 九龙湖片区 (37)3.4. 机场片区 (38)3.5. 老城片区 (38)3.6. 科学园片区 (38)第七章建设用地布局与规划 (39)1. 居住用地(R) (39)2. 公共设施用地(C) (40)3. 工业用地(M) (40)4. 仓储用地(W) (41)5. 绿地(G) (41)6. 道路广场用地(S) (42)7. 对外交通用地(T) (42)8.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42)9. 水域和其他用地(E) (42)第八章公共设施规划 (46)1. 现状主要问题 (46)2. 规划目标 (46)3. 分项设施布局 (46)3.1. 行政办公设施 (46)3.2. 商业金融设施 (46)3.3. 文化娱乐设施 (47)3.4. 体育设施 (48)3.5. 医疗卫生设施 (49)第九章城市设计导引 (52)1. 规划目标 (52)2. 规划原则 (52)3. 控制要素 (52)3.1. 景观背景 (52)3.2. 景观轴线 (52)3.3. 空间节点 (53)3.4. 对景标志与视线通廊 (53)3.5. 重点界面 (54)4. 园林绿地系统 (54)4.1. 绿色空间控制区 (54)4.2. 防护绿地 (54)4.3. 公园绿地 (54)4.4. 附属绿地 (55)5.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55)5.1. 环境风貌保护 (55)5.2. 历史内涵发掘 (55)第十章环境保护规划 (56)1. 现状环境质量综述 (56)1.1. 大气环境质量 (56)1.2. 水环境质量 (56)1.3. 声环境质量 (57)2. 环境保护目标 (57)2.1. 总目标 (57)2.2. 分项目标 (57)3. 综合防治目标 (58)4. 环境保护措施 (58)4.1. 污染治理 (58)4.2. 工业布局调整和引导 (58)5. 生态防护 (58)第十一章综合交通规划 (60)1.1. 铁路 (60)1.2. 公路 (60)1.3. 航运 (61)1.4. 管道运输 (61)1.5. 机场 (61)2. 城市道路系统 (61)2.1. 快速路 (62)2.2. 主干道 (62)2.3. 次干道 (62)2.4. 支路 (62)3. 轨道交通 (65)3.1. 1号线南延线 (65)3.2. 3号线 (65)3.3. 5号线 (65)3.4. 机场线 (65)4. 交通设施 (65)4.1. 长途客运站 (65)4.2. 公交站场 (66)4.3. 公共停车场 (66)第十二章给水工程规划 (67)1. 给水系统现状 (67)1.1. 水资源现状 (67)1.2. 给水厂站 (67)1.3. 近年供水情况 (67)1.4. 存在问题 (68)2. 用水量预测 (68)2.1. 用水量计算依据 (68)2.2. 规划用水指标及用水量计算 (68)2.3. 规划用水量 (70)3. 给水工程规划 (70)3.1. 水源规划 (71)3.3. 管网规划 (71)第十三章污水工程规划 (72)1. 污水系统现状 (72)1.1. 污水厂站 (72)1.2. 污水管网 (72)1.3. 存在问题 (72)2. 污水量预测 (72)2.1. 污水量计算依据 (72)2.2. 污水量 (72)3. 排水体制 (74)4. 污水系统 (74)4.1. 开发区一期污水系统 (74)4.2. 城北污水系统 (74)4.3. 科学园污水系统 (74)4.4. 开发区二期污水系统 (74)5.水体保护 (75)第十四章雨水工程规划 (76)1. 雨水系统现状 (76)1.1. 雨水泵站 (76)1.2. 雨水管道 (76)1.3. 存在问题 (76)2. 暴雨量计算标准 (76)2.1. 城市雨水量 (76)2.2. 排涝标准 (76)2.3. 雨水管道 (76)2.4. 雨水泵站 (76)第十五章电力工程规划 (79)1. 现状及存在问题 (79)1.1. 现状 (79)1.2. 存在问题 (79)3. 负荷预测 (80)3.1. 负荷预测指标 (80)3.2. 近期(2007年)及中期(2010年)负荷预测 (80)3.3. 远景负荷预测 (81)4. 电源规划 (82)5. 220kV电力系统 (82)6. 110kV电力系统 (82)7. 高压走廊及电缆通道规划 (83)7.1. 220kV走廊 (83)7.2. 110kV走廊 (83)8. 市政电缆管沟 (83)第十六章电信工程规划 (84)1. 现状及存在问题 (84)1.1. 邮政 (84)1.2. 电信 (84)1.3. 移动通信 (84)1.4. 广播电视 (84)1.5. 电信线路和通信管道 (85)2. 规划 (85)2.1. 规划原则 (85)2.2. 邮政 (85)2.3. 电信 (86)2.4. 移动通信 (86)2.5. 广播电视 (86)2.6. 备用通信局址用地 (87)2.7. 通信管道 (87)第十七章燃气工程规划 (88)1. 现状及问题 (88)1.1. 管道燃气 (88)1.2. 液化石油气 (88)1.3. 工业用户 (88)2. 燃气工程规划 (88)2.1. 规划依据 (88)2.2. 规划原则 (88)2.3. 气源 (89)2.4. 燃气供应 (89)2.5. 燃气压力级制 (91)2.6. 供气方式 (91)2.7. 调峰设施 (91)2.8. 主干管布置 (91)2.9. 燃气供应场站设置 (91)第十八章热力工程规划 (92)1. 热力现状 (92)2. 热力规划 (92)2.1. 规划依据 (92)2.2. 规划原则 (92)2.3. 集中热源 (92)2.4. 热网布置 (92)第十九章环境卫生设施工程规划 (94)1. 环境卫生设施工程现状 (94)2. 存在问题 (94)3. 规划目标 (94)3.1. 近期目标 (95)3.2. 远景目标 (95)4. 生活垃圾量预测及成分分析 (95)4.1. 预测指标 (95)4.2. 垃圾量预测 (95)4.3. 垃圾成分预测分析 (96)5. 环卫设施规划 (96)5.1. 环卫工程设施 (96)5.2. 环卫公共设施 (96)5.3. 基层环卫机构和工作场所 (96)第二十章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98)1. 抗震减灾工程规划 (98)1.1. 地质概况 (98)1.2. 抗震减灾工程现状 (98)1.3. 规划依据和目标 (98)1.4. 抗震减灾规划 (98)2. 人防工程规划 (100)2.1. 人防工程现状 (100)2.2. 规划原则与目标 (100)2.3. 总体防护规划 (100)2.4. 人防工程建设规划 (101)2.5. 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 (101)3. 消防规划 (101)3.1. 消防设施现状 (101)3.2. 存在问题 (102)3.3. 规划指导思想 (102)3.4. 规划原则 (102)3.5. 消防规划 (102)4. 防洪排涝规划 (103)4.1. 自然地理概况 (103)4.2. 现状防洪排涝工程设施 (103)4.3. 存在问题 (104)4.4. 防洪排涝规划 (105)第二十一章规划实施建议 (107)1. 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107)2. 深化规划,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 (107)3.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和政府其它部门的沟通协调 (107)4. 实施积极的产业和人口政策 (107)5. 逐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 (107)第二十二章2007年近期建设 (108)1. 2007年建设目标 (108)2. 城市用地 (108)2.1. 居住 (109)2.2. 公共设施 (109)2.3. 工业 (110)2.4. 绿地 (110)3. 综合交通 (110)3.1. 对外交通 (111)3.2. 城市道路 (111)3.3. 公共交通 (111)4. 给水工程 (111)5. 污水工程 (112)6. 雨水及排涝工程 (112)7. 电力工程 (112)8. 通信工程 (112)9. 燃气热力工程 (113)10. 环境卫生设施建设 (113)11. 城市防灾建设 (113)前言在2000年以前,江宁是南京市南部的一个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