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 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

合集下载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大局,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为顺利开展《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编制工作,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如下:一、工作背景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担负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现行《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于1990开始编制、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并于2001年依法进行了调整。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有效地指导了我市近二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

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市域城镇体系、都市发展区内新区建设、老城保护、综合交通等规划目标均已达到或超过规划预期。

由于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将于2010年到期,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更高水平上谋划城市发展,市政府决定并经建设部同意,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纳入我市2008年城市建设和管理奋斗目标责任书,成为我市今明年重点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构建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十二次党代会的精神,围绕“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谋划新一轮发展,形成南京2020及2030年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目标和空间格局。

(二)基本原则。

依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一是本次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各职能部门、各区县政府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积极参与。

二是充分发挥专家领衔咨询、政府科学决策制度,借助专家的力量,提供咨询意见和方案,就总报告、专题研究、专项(专业)规划编制的各阶段的主要技术问题以及成果进行研究、审定。

南京总体规划

南京总体规划

南京总体规划
南京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江苏省的首府,位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市。

南京市总面积为6587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
900万。

为了保护和发展南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南京制定了
总体规划,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南京的总体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有许多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迹,如夫子庙、明孝陵、中山陵等。

总体规划要求对这些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保持其原始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同时,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手段,提供更好的参观和保护方式,提高遗产的价值和知名度。

二、改善交通设施。

南京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但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总体规划要求加大投入,改善城市交通设施,包括扩建地铁线路、完善公交和停车设施等,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便利性。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南京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措施,用于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

这包括加强城市公园的建设,提供更多的绿地和休闲设施,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南京还将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南京市总体规划要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包括改善住房条件、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加强
社会福利等。

南京还计划加强环境保护,降低空气和水污染,提供更好的环境质量。

总体来说,南京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城市交通设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序的发展,南京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既保留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又符合现代城市的要求。

南京总体城市设计

南京总体城市设计

在引领南京城市建设20年后,经国务院批准的现行《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即将到期,为此2008年7月南京市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工作力求“突出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南京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定位和要求,统筹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城市建设与郊县发展,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彰显等方面的关系,广泛吸收各方意见和兄弟城市好的经验做法,严格按照程序推进,确保规划修编的高质量、高水平”(蒋宏坤,2008)。

本次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用地建设的范围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等,具体将围绕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两大部分开展18个专题研究和18个专项规划,总体城市设计隶属其中专题研究之一——意图从构筑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形象和加强城市土地利用调控角度出发,通过对南京自然山水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把握,以及对南京现有相关城市设计研究成果的整合与优化,明确南京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框架与发展思路,为南京总体规划相关内容的修编提供依据,并为下一步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南。

第一章空间特色与面临问题1一、空间特色与发展趋势1二、面临问题2第二章城市设计3一、总体格局3二、特定意图区4三、空间景观5四、高度分区7第三章空间优化意向与优化策略9一、优化意向9二、优化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相关规划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南京总体空间形态格局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南京总体规划用地总平面图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南京控规高度控制整合图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研究12•南京总体城市设计专题空间特色山已有 特’丈空山体 图1.1城市特色变迁示意第一章空间特色与面临问题一、空间特色与发展趋势“山、水、城、林”长期以来一直是南京城市空间的鲜明特色,但随着时代变迁产生了进一步的内涵扩展。

基于整合策略的城市高铁枢纽地区规划探析-以南京南站地区为例

基于整合策略的城市高铁枢纽地区规划探析-以南京南站地区为例

基于整合策略的城市高铁枢纽地区规划探析:以南京南站地区为例摘要:本文以对高铁枢纽地区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提出应用整合策略来开展枢纽地区的规划建设,以解决在多层次空间利用、功能定位、交通组织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具体对策包括tod 模式,多元功能的综合组织、混合集约用地与弹性开发、交通网络一体化发展、门户景观与形态塑造等。

以京沪高铁沿线的南京南站地区为例。

从功能整合、空间整合、交通整合和景观整合等方面探讨了整合策略在高铁枢纽地区的实际应用可能。

关键词:高速铁路枢纽地区整合策略南京南站绪言自20世纪下半叶诞生以来,高速铁路以其高效率、大运量、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等优点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得以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并成为我国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低碳交通和绿色经济的必然选择。

依据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拟建设“四横四纵”高速铁路骨架网,以及覆盖十多个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的城际铁路,总里程将达到1.6万km以上。

伴随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兴起,高速铁路站点枢纽(以下简称“高铁枢纽”)地区受到高铁沿线各城市的极大重视。

而高铁枢纽地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已被证明具有推动城市发展的“触媒”和“催化”作用,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跨越式发展等重任成为各城市对高铁枢纽的一致期待。

但并非所有高铁枢纽的建设都能成为所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催化剂”,正如法国tgv铁路东南沿线虽有le creusot、macon和里昂三个新建站点,但只有里昂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增长。

其中,高铁枢纽所在城市是否具有区域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但能否对高铁枢纽地区进行科学定位和功能开发,并合理协调“区”与“城”的发展,也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下将结合当前国内外高铁枢纽地区的特征研究和发展趋势分析,提出以整合策略实现高铁枢纽地区与所在城市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并以京沪高铁沿线的南京南站地区规划为例,探讨这一理念在高铁枢纽地区规划建设中的实践应用。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相关思考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相关思考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相关思考Evaluating Nanjing Urban Master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Related Reflections程茂吉 王波CHENG Mao-ji WANG Bo文章编号:1009-6000(2011)04-0088-09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程茂吉,南京师范大学地学院博士研究生,高级规划师,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院长;王波,规划师,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是定期总结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及时调整规划或提出规划实施建议,实现城市规划滚动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确定城市总体规划是否需要修编的重要依据。

本文结合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系统总结了南京现行总体规划实施的成效,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相应的原因,对如何进行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南京;总体规划;评估Abstract: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master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rrying out the rolling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It can regularly summarize the implementing situation of existing plans,and make timely adjustment or put forward some implemental suggestions about the urban planning. Andit is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urban planning needs to be revised. Based on theworks of Nanjing urban master planning revision,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summarization of the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isting master plan, and makes a serious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causes of existing problems, then proposes some recommendations and opinions on how to evaluate theimplementation of urban master planning.Key words: Nanjing; urban master planning; evaluation1 前言规划评估是建立规划动态实施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大家好
12
地下空间布局结构图
本次新的规划方案中,提 出将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 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发 展,完善城市功能。 地下空间的使用中,坚持
以城市中心地下空间利用 为核心,在市级、市级副 中心及地区(新城)中心 和多条轨道交通线网交汇 地区必须设置地下公共空 间,进行规模化综合化发 展。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 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 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 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 块
大家好
6
大家好
7
都市区规划道路示意图
都市区跨江通道规划图
大家好
远景都市区轨道交通系统 规划图
8
大家好
9
与南京组团布局城市和“山水 城林”地域特色相协调,形成 “一带两廊三环六楔十四射”
大家好
13
火车南站地区地下空间 布局引导图
奥体中心地区地下空间布
局引导图
大家好
新街口地区地下空间布局引 导图
14
大家好
本次规划充分发挥 长江岸线资源优势, 加强港口岸线整合, 优化沿江胜利布局, 提升滨江生活休闲 景观功能;支撑国 家综合交通枢纽和 滨江生态宜居城市 的城市职能。这次 规划中利用的岸线 总长307.6公里,其 中城市生活与旅游 景观岸线达52.3公 里。
都市区绿地结构。 一带:由长江及其洲岛、湿 地和两侧带状绿地构成。 两廊:由滁河、秦淮河及其 两侧湿地和带状绿地构成。 三环:由沿明城墙、绕城公
路、公路二环两侧的环形绿地 构成。
六楔:城镇发展轴之间外围
区域绿地向城镇内部楔入的楔 形绿地。
十四射:由沿主城向外辐射 的高速公路两侧绿地构成

分析历史建筑概念界定及价值

分析历史建筑概念界定及价值

分析历史建筑概念界定及价值/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分析历史建筑概念界定及价值孰料无独有偶,在2009年,南京因老城南拆迁改造爆出了上书国务院总理的新闻,与发生在北京的“梁林故居”保拆之争可谓同出一辙。

老城南是南京历史最悠久的传统旧城区,也是南京城的发源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南京市”推平式”的旧城改造步子不断加快,一片片历史街区濒临消失,于是老城南成了守护古城的最后“领地”。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曾将老城南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即后来被《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所称的历史文化街区。

依据《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2年《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2003年《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都重申了对老城南的保护。

然而南京市政府确定2009年全市十大项目工程时,竟将危旧房改造规模最大的项目———南捕厅四期工程选定在这里。

于是居住在这里的4200户居民被告知:必须在6月底前完成动迁。

顿时引起了当地居民强烈不满。

老城南该不该列为危旧房改造项目?南捕厅该不该大量拆迁改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江苏省和南京市学术界本来就有两种迥然不同的声音。

此时的动迁通知无疑提供了一个引爆燃点。

当地居民、志愿者、新闻媒体、学术界纷纷加入,瞬间掀起轩然大波。

以致29名专家学者集体上书国务院总理,呼吁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

根据温家宝总理批示,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很快组成联合调查组前往南京。

南京仙林大学城规划实施检讨与建议_胡宏

南京仙林大学城规划实施检讨与建议_胡宏

南京仙林大学城规划实施检讨与建议胡 宏 张 翔 徐建刚摘要:2000年以来,中国大学城规划与建设如火如荼,大学城被称为“教育地产”与“知识经济时代”的黄金组合,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兴建或拟建集教育、商贸、房地产、娱乐等于一体的大学城项目。

新出台的《城乡规划法》特别强调“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

本文分析南京仙林大学城规划背景,比较规划方案与实施效果,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用地形态分形分析等方法以及ArcGIS 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从用地功能布局、用地结构与强度、用地拓展及动态变化、房地产发展等方面,评价仙林大学城规划实施的进展,检讨其不足。

发现至2007年4月,仙林大学城存在商业用地比例失调,商业中心未成形,商品房入住率低,大学城和周边社区缺乏交流,生态环境建设落后等问题,并对规划实施提出调整建议。

关键词:大学城 城市规划 实施检讨 南京1 仙林大学城规划背景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在2001年调整时确定了南京城市发展的五个等级,即“主城——新市区——新城——重点镇——一般镇”的发展结构[1]。

由此南京城市发展拉开框架,城市用地跳出主城,向新市区和新城发展成为趋势(见图1)。

规划的仙林大学城是南京以发展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市区的一部分。

《仙林新市区总体规划》2002年开始编制,2003年批准实施。

规划时仙林大学城所在地区开发建设强度不高,土地可开发潜力颇大。

南京市对于仙林大学城的开发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以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主要指道路设施;二是通过大学城建设,吸引房地产以及相关行业的入驻,带动仙西新市区的发展。

仙林大学城主要规划四种公共设施用地,分别是文化用地、体育用地、大学城用地、医院用地。

2002年1月14日仙林大学城正式揭牌。

至2007年,南京大学(在建)、南京师范大学(含中北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10所高校都已入驻仙林大学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初稿)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课题组2 0 0 0 年 10月目录第一部分概述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 (1)二、总体规划回顾与评价的主要结论 (2)第二部分回顾与评价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4)二、人口与城市化 (8)三、城镇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向 (9)四、产业空间布局 (14)五、交通设施 (16)六、市政设施 (18)七、城市生态环境 (22)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6)九、城市公共设施 (29)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 (34)第三部分问题分析一、规划不足部分 (36)二、相关影响因素 (39)第四部分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建议一、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的调整建议 (43)二、关于总体规划方法论方面的调整建议 (51)第一部分概述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是1990年编制,1992年编制完成,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之际,正好迎来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三年面貌大变”和新三年的城市建设,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圈空间格局已基本拉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等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对南京的城市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现行总体规划编制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在当时是难以预料得到的。

从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由适应——不适应——重新适应的动态平衡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根据需要不断的滚动调整、完善、提高,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的。

根据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一定时间、或者社会经济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时,都要定期或在需要时进行回顾与反思(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称之为检讨),如新加坡在“规划法令1985”中明确规定,“总体规划图每五年必须至少检讨一次”;深圳市也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至少每隔五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检讨;广州市也正在计划以年报的形式,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定期评估。

其共同的目的就要使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地适应和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南京开展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回顾与评价,了解城市动态发展的状况,分析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距离,还希望达到以下目的:1.确定对现行总体规划调整的重点2.为今后五—十年政府决策城市建设重点提供依据3.为规划管理部门制定规划编制计划提供依据4.为使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更具有效性二.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主要结论通过对南京城市规划实施情况回顾,以及与现行总体规划提出的总体规划构想、近期发展目标、各项指标等的对比分析,认为:1.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是正确的,是符合南京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的,总体规划实施以来,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总体上得到了强化,但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现行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近期发展目标,受社会经济宏观背景变化情况影响较大,现状实际完成情况与规划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2.现行总体规划对总人口和城镇人口的预计不足,城市化水平同类口径比较低于预期规划目标,城镇人口的空间分布与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3.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远景城镇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是合理的,但在近十年内各个发展方向上的空间发展速度不够平衡。

现行总体规划提出的市域城镇“干”字型空间布局得到了相应发展,以对外交通干道为轴线的城镇建设进展显著,相对而言次发展轴近十年发展的速度更快些。

都市圈远景城镇空间布局框架和发展方向,适应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空间布局需求,以都市圈为主要发展空间的大南京空间格局已基本拉开。

外围城镇近十年的建设相对缓慢,城镇空间布局、阶段性发展目标、城镇职能分工需进一步明确和优化。

主城(五个)片区功能结构总体来说是合理的,近十年来主城加快了用地结构的优化速度,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城用地结构比例与实际实施情况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适时调整。

4.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三次产业的空间布局是基本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要求得到了相应地落实。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主城金融、贸易、信息职能得到加强;第二产业特别是主城退二进三企业的实际空间落实,与规划空间布局要求有较大距离;第一产业空间分布得到基本落实,但建设情况与规划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5.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交通骨架是合理的,部分交通设施的建设超出了规划预期目标要求,但现行交通规划缺乏交通发展战略和交通政策的研究,与城镇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结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6.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是相适应的。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市政基础设施的实施情况不完全平衡,市场化、经济效益明显的基础设施发展较快,规划确定的部分指标与实施情况有一定差距。

7.现行总体规划提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目标和控制要求是合理的,规划因缺乏有效的保护控制措施和相应的政策引导,城市生态防护网架和环保设施的建设总体上滞后于其他城市建设活动,实施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

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城市的功能定位是相适应的,提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原则和要求是正确的,实施过程中因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作保障,保护、控制、与开发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与著名古都的功能定位、与同类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9.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体系和空间布局结构是基本合理的。

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区域性影响的市一级公共活动中心和市级以上的大型公共设施规划落实较好,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尚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公共设施在建设时序上的引导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方面还有待完善和加强。

10.现行总体规划提出的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原则是正确的,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对相应政策和措施的研究不够,现状实施情况与规划要求以及同类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二部分回顾与评价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一九九五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确定的南京城市性质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近期主要发展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居国内同类城市领先地位,其中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1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次序实现由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的战略转变。

(一)关于城市性质1.南京作为著名古都是由南京的历史文化条件所决定的,南京有2400余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四大古都。

南京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58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1处、省级70处、市级281处,其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处于前列。

依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近十年来政府加大了历史文化地段的保护规划和管理力度,先后编制了《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南京近代优秀建筑保护规划》和《颐和路公馆区保护规划》等,并出台了相应保护管理规定;完成了夫子庙、中华路、明城墙风光带等历史文化经典地段的开发利用,为了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地段的保护,政府相继出台了《南京夫子庙地区管理规定》、《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历史文化作为旅游资源,成为我市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

“九五”期间全市旅游年均递增25.8%,2000年旅游收入将达到167亿元。

“著名古都”作为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要素,在南京今后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潜在作用将越来越显现。

实施过程中的主要不足是:在著名古都的保护力度,文化内涵的显现,总体风貌(特色)的塑造以及潜在效益的发挥上,与同类城市比较,距规划要求、市民期望仍有一定差距。

一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和保护不够,对一些历史文物造成了直接或间接并难以挽回的建设性破坏,如太平花园对山水城林结合部的破坏,希尔顿酒店对中山东路近代建筑和明城墙视觉景观的破坏等。

二是作为著名古都的文化内涵的显现不够,如历史上有六个朝代在南京建都,而目前展现的大都为明文化,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现还不够。

三是古都总体风貌的塑造不够,反映在总体格调、历史文化氛围、建筑特色、历史标识物等方面,与四大著名古都的北京、西安、洛阳等有一定距离。

四是作为著名古都的潜在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南京规划有十三片环境风貌保护区,主城内规划有十二片历史文化保护地段,对游客有吸引力的拳头产品,至今仍只有钟山风景区、秦淮风光带的夫子庙等少数景点。

在96年国内旅游目的地抽样调查中,南京市只有1.2%的比例,位居城市中的28位,在全国17个重点旅游城市综合排名中由第6位降至第10位,这说明南京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并不相称。

■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这是既定地位,南京过去是(除部分时间江苏省省会在镇江外)、现在是、今后也仍将是江苏省的省会,这是一个事实,无需作更多的论述。

■南京作为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这是由南京所处的区域地位所决定的。

首先南京在全国城镇体系网络中,是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性中心城市的二级城市,是区域性中心城市。

其次,从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来看,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是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龙头城市,南京与杭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江、沿海两翼,一方面受上海的辐射,一方面又有各自的影响幅地,南京作为长江流域经济带上的重要增长极,越来越显示其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1986年由南京市发起成立的由苏、皖、赣19个地市参加的“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至1997年,已实现经济协作项目4500多项,交流科技成果6000余项,各地、市间商品流通营销额达300亿元,物资协作金额达86亿元,融通资金207亿元。

由此可以看出,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城市性质是正确的,是符合南京的区域地位和发展条件的。

2.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城市性质总体有所强化,但某些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在著名古都的保护利用方面,■作为江苏省的省会,近十年,南京逐步明确了作为省会城市应发挥的服务作用,把“功能齐全、服务一流”作为建设省会城市的目标。

省委省政府四年五次召开常委会,听取南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的汇报,给予南京城市建设全力的支持。

通过十年的建设,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在文化、教育、金融、贸易、信息、科技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分别位于省内、国内领先地位。

公共图书馆标准居省内首位,百人藏书居全国第三位;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是位居省内第二位的无锡的近4倍;金融保险从业人员2.45万人,居全省首位;从事批发零售业的职工(34.51万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9亿元,97年)均居全省首位;南京作为全国六大通讯枢纽之一,信息化发展迅速,至1999年中,注册网名4.2万户,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广州第一);南京高等学校数量居全国第四位(北京、上海、天津);各项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