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羌族传统音乐艺术表现形式

合集下载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羌族民歌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情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是指羌族民歌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特性和艺术风格,本文将从音乐元素和表演特点两个方面来探析羌族民歌的演唱风格。

一、音乐元素1、旋律特点羌族民歌的旋律具有高亢激昂、优美流畅的特点,易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形成较强的情感共鸣。

羌族民歌大多采用自然曲调,缺少明显的调式变化和转调现象,节奏感较弱,音高不规则,一般不使用化音和半音。

2、节奏特点羌族民歌的节奏较为简单,旋律流畅,节奏感较弱。

一般采用自由节奏模式,不使用固定的节拍,演唱者常常根据歌词的情感表达自由调整演唱速度和力度。

3、音色特点羌族民歌的音色清澈明朗,极富吸引力。

演唱者一般采用哭腔音色,有时会使用颤音、滑音等技巧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语言特点羌族民歌所使用的语言是羌族语言,其特点是音节多音,重音不固定,音量大小不一。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注意处理好羌族语言的发音和语调,使歌曲旋律与歌词完美结合,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表演特点1、情感表达羌族文化蕴含丰富的情感表达,羌族民歌作为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将内心的情感和情绪融入到演唱中,以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2、舞蹈动作羌族民歌往往伴随着舞蹈动作,演唱者需要熟练掌握舞蹈动作的技巧和规律,以使歌曲旋律与舞蹈动作完美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表演魅力。

羌族民歌演唱者的服饰也是表演风格的重要方面之一,一般采用传统的羌族服饰,以突显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总之,羌族民歌演唱风格具有独特的音乐元素和表演特点,展现出浓郁的草原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羌族民间打击乐的艺术特色

羌族民间打击乐的艺术特色

羌族民间打击乐的艺术特色羌族民间打击乐的艺术特色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悠久而丰富多彩,构成了共同的民族文明。

如果说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有多长,民族文化的渊源就有多远。

在华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就成了各民族的一种品性、一种文化、一种气质。

关键词:羌族民间打击乐;艺术特色21世纪是各国民族文化大融合,大交流的时期。

中国打击乐除了在继承传统演奏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也开始吸收具有异国情调的音乐风格,形成一种全新的中国打击乐。

中国打击乐拥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世界打击乐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打击乐凭借丰富多彩的演奏风格和技巧,开始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发挥作用。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尽管中国打击乐吸收了具有异国情调的音乐,但是还必须具备民族性,能够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特点。

一、中国打击乐民族性的体现中国是一个拥有非常悠久历史,民族众多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打击乐是具有民族性的。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种类很多,例如,手板,排鼓,编钟,木鱼,手锣,堂鼓,铙镲等等。

钟是比较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之一,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所发现的编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音域最广,件数最多的古代民族乐器,这也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编钟在打击乐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当然,打击乐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发展民族艺术方面。

戏曲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能体现我国民族性的民族艺术,打击乐在戏曲演奏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戏曲演奏中,打击乐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故事的起始,故事情节的推进和发展,还表现在戏曲的表演和唱腔等方面。

打击乐特有的韵律对渲染戏曲环境非常重要。

中国戏曲种类众多,受各地方言,民俗风情等现实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是不尽相同的。

然而,打击乐在众多戏曲种类中的作用是大同小异的,打击乐在戏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配合身段,伴奏演唱,调节舞台,渲染气氛等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戏曲的表现形式。

二、羌族民间打击乐的艺术特色羌族,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尓瑪”,依山而居,住房为石雕房和碉楼,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羌族民歌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展现出羌族优美的风土人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羌族民歌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演唱风格。

本文将从羌族民歌的演唱风格出发,对其进行深入探析。

一、羌族民歌的特点羌族民歌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了羌族历史、地理、宗教、社会制度、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

在歌词内容上,羌族民歌主要以生活情感、劳动生活、爱情婚姻、历史传说、神话传说等为主题,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而在音乐形式上,羌族民歌多以单旋律为主,伴奏简单,没有固定的音域和音色,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并表现出羌族人民的天然美和朴实情感。

二、羌族民歌的演唱技巧羌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在传统歌手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演唱风格。

首先是“扯沙子”唱法,这是羌族民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唱法,歌手用深沉低沉的嗓音演唱,发出类似于哭泣声的音色,表达出对家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其次是“咕噜咕噜”唱法,这是羌族民歌中另一种独特的唱法,歌手用细腻的嗓音演唱,像是细小的水珠滴落在大地上,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期许。

最后是“色拉”唱法,这是羌族民歌中一种充满活力和情感的唱法,歌手用高亢激越的嗓音演唱,富有激情和力量,表达出对家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三、羌族民歌的音乐表现风格羌族民歌的演唱艺术在传统歌手中得到了悉心的传承和发展,在演唱中加入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使得演唱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在演唱技巧上,歌手通过用音乐的力度和音调来表达情感,表现出羌族人民的淳朴和真挚;在表演形式上,歌手通过动作和神态来配合音乐的表现,使演唱更具感染力和观赏性;在意境营造上,歌手通过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和氛围,使歌曲更加动人和感人。

五、羌族民歌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羌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演唱风格也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与艺术价值研究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与艺术价值研究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与艺术价值研究羌族多声部民歌是中国西南地区羌族传统音乐的瑰宝,其特点和艺术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多声部合唱和复杂的声部编排上。

羌族多声部民歌通常由三个或更多个声部组成,每个声部都有独立的旋律和节奏,相互交织、呼应、融合,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音乐纹理。

这种多声部的编排方式展示了羌族民歌独特的音乐表现力和技巧。

羌族多声部民歌在艺术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独到之处。

音乐中蕴含了丰富的羌族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其活泼、欢快、豪放的节奏和旋律,表达出羌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真挚表达。

它充分展示了羌族的独特艺术气质和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羌族多声部民歌不仅具有音乐上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文化传承和社会功能。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它承载了羌族人民历史、传统、精神与情感,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演唱、传承和传播,羌族多声部民歌不仅使羌族人民的文化记忆得以保存,还激发了人们的共鸣和自豪感,促进了羌族人民的团结和自我认同。

羌族多声部民歌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作为中国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之一,羌族多声部民歌不仅为世界音乐界带来了新的音乐体验,也富有艺术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它在丰富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传播中华文化的内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羌族多声部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独有的风格,展现了羌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实力。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文化传承和社会功能,对于丰富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羌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论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及保护策略

论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及保护策略

论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及保护策略【摘要】羌族民歌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美妙的旋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保护策略两方面进行探讨。

羌族民歌以悠扬动听的旋律为特点,歌词凝练含蓄,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为了保护羌族民歌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比如记录整理民歌资源、加强传承培训、开展宣传推广等。

结合羌族民歌的文化价值和重要性,我们应当重视其传承工作,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羌族民歌的保护工作,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希望通过相关机构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羌族民歌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羌族民歌、音乐特点、文化价值、保护策略、传承、社会关注、保护工作1. 引言1.1 羌族民歌的美妙旋律羌族民歌以其美妙的旋律而闻名于世。

这些旋律清澈悠扬,表达着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在这些歌曲中,旋律跌宕起伏,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让人陶醉其中。

羌族民歌的旋律常常带有一种特有的悲壮感,让人在聆听中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共鸣。

这些歌曲通过旋律传递着羌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将他们的生活体验融入其中。

羌族民歌的美妙旋律不仅展现了羌族人民的音乐才华,更是传承和弘扬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这些旋律中,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更可以领略到羌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羌族民歌的美妙旋律不仅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通过欣赏和传播羌族民歌的美妙旋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1.2 羌族民歌的文化价值羌族民歌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羌族民歌是羌族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感、信仰和价值观念。

通过民歌,我们可以了解羌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习俗和历史传统,感受到他们对自然、家庭和社会的热爱与敬畏。

羌族民歌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和弘扬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北川地区的羌族民歌

北川地区的羌族民歌

北川地区的羌族民歌具有独特的特点,包括歌词结构、劳动生活气息、鲜明的劳动人民形象和创作手法等。

歌词结构:北川羌族民歌的歌词多以七言四句为主,整齐的七言民歌中几乎每首歌都加有衬词,如“今天天气不新鲜”、“白铜烟袋(是)一根葱(喔喔喂阴山是杨柳叶)”等,这是羌族民歌的鲜明特色。

劳动生活气息:羌族民歌中浓烈地表现出了劳动生活气息,比如大量运用衬词“哦、嘞、咳、哟”等,几乎每首歌都有。

鲜明的劳动人民形象:羌族民歌通过歌词和旋律塑造了鲜明的劳动人民形象,他们用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工作的热情。

创作手法:羌族民歌运用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如情歌中善用比喻,纯真动人,常常是对男女对答而唱,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歌唱的韵味:羌族民歌中的语言生动活泼、歌唱性极强,其韵律和韵味十分独特,让人听后难以忘怀。

总的来说,北川地区的羌族民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论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及保护策略

论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及保护策略

论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及保护策略【摘要】羌族民歌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

在保护现状方面,羌族民歌面临着失传和忽视的危机,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保护。

保护羌族民歌不仅是为了保护羌族文化遗产,更是为了传承和发展羌族音乐文化。

加强羌族民歌的保护工作,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对于维护民族音乐多样性,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认识到羌族民歌的珍贵,并积极参与到其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去,共同努力,为羌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羌族民歌, 音乐特点, 保护现状, 保护策略, 传承与发展, 意义, 加强保护工作, 促进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羌族民歌的重要性羌族民歌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羌族人民的情感、历史和生活。

它不仅是羌族人民的精神纽带,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羌族民歌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情感,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羌族民歌在传统的婚嫁、丧葬、祭祀等民俗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羌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可以表达羌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还可以传承羌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保护和传承羌族民歌不仅是对羌族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是对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和传承。

羌族民歌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上,更体现在它对羌族人民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通过对羌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促进羌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增强羌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2. 正文2.1 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羌族民歌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

在音乐形式上,羌族民歌通常采用单调旋律,简单朴实,没有复杂的和声和曲式,更具有原生态的风格。

在音乐结构上,羌族民歌多以调子的方式进行表达,调子在一定的音域内变化,表现出清晰的音程和音调。

羌族民歌在节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常使用简单明快的节拍,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韵律感。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
羌族民歌是指流传于羌族地区的民间歌曲,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民歌以
其独特的演唱风格而闻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节奏、调式、歌词
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探析羌族民歌的演唱风格。

首先是羌族民歌的节奏特点。

羌族民歌以其独特的节奏感而特别引人注目。

一般来说,羌族民歌的节奏稳定,欢快活泼,能够充分表达出羌族人民的豪放乐观的性格特点。

羌族
民歌通常由三拍节奏构成,其节奏明快而有力,给人以奔放、激情澎湃的感觉。

其次是羌族民歌的调式特点。

羌族民歌的调式多样,常见的调式有羌调、中调、大调、小调等等。

不同的调式赋予了羌族民歌不同的情感色彩和表现力。

羌调通常给人一种悠扬
宽广的感觉,能够表达出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中调则更多地强调羌族人
民的豪情壮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再次是羌族民歌的歌词特点。

羌族民歌的歌词内容广泛而丰富,涉及到生活、爱情、
自然等各个方面。

羌族民歌的歌词通常采用羌语演唱,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真实地
描绘出了羌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羌族民歌的歌词还常常以寓意和象征性的方式
呈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是羌族民歌的表演形式特点。

羌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合唱、对唱等等。

羌族民歌演唱时通常伴随着一些特定的舞蹈动作和乐器伴奏,增加了表演的艺术性和
观赏性。

羌族民歌的演唱者往往会配合着动作和面部表情,以表达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使得演唱更加生动有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音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简析羌族传统音乐艺术的特色系别:----专业:------专业方向:-----姓名:----学号:710061指导教师:---(讲师)完稿日期:2011年4月22日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正文 (2)一、绪论 (2)二、本论 (2)(一)羌族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民俗风情简介 (2)(二)羌族传统音乐艺术及其重要性(着装、歌曲、舞蹈的风格包括动作特点、曲风) (4)1 歌曲 (4)(1)歌曲的种类 (4)(2)多声部民歌特征 (5)2 歌舞 (5)3 戏剧 (6)4 乐器 (6)(三)对羌族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建议及意义 (7)三、参考文献 (8)简析羌族传统音乐艺术的特色内容摘要从羌族部落的历史文化成长的渊源和传统民族艺术特点之中,进而对羌族了解更多且理解羌族的音乐艺术发挥的重要性。

这个民族代代相传了几千年的音乐和舞蹈让一幅幅历史画卷慢慢展开;我们要代代将其传承并顺应时代的特征而将其发展!关键词羌族传统音乐艺术一绪论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这个民族用三千年积淀了无比灿烂、无比美妙的羌族音乐艺术,这是不可复制的。

但是,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羌族音乐艺术备受冷落。

“5.12大地震”更残酷地摧毁了羌寨,夺走了许多羌族的民族珍宝,让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在逐渐丢失。

通过各种途径把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并适时代的特点而将其发展,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祈盼。

二本论(一)羌族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民俗风情简介羌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我国56个民族之中当数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距今已有3000多年。

羌族现人口有32万左右,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理县、汶川等地区。

由于该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较偏僻,羌族仍然对我们现今很多人保持着一份神秘。

羌族有自己独特的节日风俗,羌历年、转山会、领歌节是羌族最重要的三大节日。

羌历年,即羌族的新年,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

羌族人民既要过自己传统的新年,又要过汉族的新年,因此,他们也称自己的传统的新年为过小年。

转山会又称祭山会,祭祀活动一般在农历的正月、五月、十月举行。

参加活动的多为男性。

北川也在这两天祭祀大禹。

农历五月初五的领歌节,又称歌仙节或是瓦尔俄足节,四川茂县政府已经成功地将其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领歌节原为纪念羌族民间传说中能歌善舞的仙女萨朗姐,参加庆祝活动的也都以妇女为主,因而,瓦尔俄足也称为羌族的妇女节。

大家着鲜艳的服装,佩戴银饰,参加祭祀、饮歌、跳萨朗、传歌等庆祝活动,节日持续三天,气氛异常热烈。

羌族人民对牛羊角和白石有着古老而传统的信仰。

在《白石神》的传说中,讲述了天神命白石神下凡化作大雪山启示羌人以白石作武器痛击敌人而大获全胜的故事。

后来羌族就以白色为吉祥,奉白石为神。

在《羊皮鼓的出处》中,讲了两个相互衔接的传说。

相传羌族早期有本民族的文字经书,写在白桦树皮上。

在一次大迁徙中,一只白山羊偷吃了桦皮经书。

首领一气之下,杀死了白山羊,用它的皮绷成鼓。

从此羌人便没有了文字,单凭师传和记忆来传承经书的内容。

端公作法事时,只要一敲羊皮鼓,便能清楚地记忆和流畅地演唱古奥的经文。

羌族的婚嫁风俗也十分有趣。

倘若某家男孩看上哪家女子,则必须要找媒人说亲。

在迎娶之日,最隆重的要数“坐歌堂”了,新娘坐在桌子的象征醉尊贵的上方,盖上盖头唱歌,身旁坐着其他陪唱的姑娘。

这种仪式要连续持续三天。

另一方面,这也是最考验男方礼节的时候。

他们必须以最高的礼节迎接女方的正客,即新娘的长辈。

而且新人必须在根据双方的生辰算出的良辰吉日成婚,否则,就会认为会有大的灾难或是生女不生男。

所以,女反可以抓住机会好好地“刁难”男方,而这也成为嫁娶中最有意思的环节之一。

羌族也俗称羌寨,它们的建筑大多依山傍水, 踞于险要之处, 而且每个寨子都高耸着几座原始古朴的石砌碉楼。

这些碉楼经受了数百年风雨沧桑, 楼顶虽有些风化残缺, 却依然坚毅地固守着村寨。

寨中明路、暗道错杂, 还有隐蔽的水源和藏粮之所, 是一套完备的防御体系。

由于交通不便,羌族人便逐渐爱上了食用腊肉。

羌族女性具有与生俱来的手工缝纫天赋。

凭借这种天赋,在缝制羌服的过程中,基本上全凭手工,所耗费的精力相当大。

羌族人民喜欢穿著以长裙为主的服装。

该服装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群袍、围裙、褂子,辅以绣鞋、头巾、绣帽。

虽同为羌族,但它们在服饰上同样存在区域差异。

以松潘和北川县青片地区为例。

由于松潘位于西南藏民族聚集地,羌族与藏族的混居生活使他们的服饰趋于相同。

羌族人民喜欢以银饰、古玉、金纹、珊瑚装饰自己。

装饰的品质、规格等内容能反映出其经济条件,装饰越豪华越能显示其富贵程度。

羌人的服饰也是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羌族的很多民俗风情都和音乐相融相通。

可以说,音乐艺术是羌族民俗风情的血液,而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必须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二)羌族传统音乐艺术及其重要性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羌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及歌舞音乐。

1 民间歌曲。

羌族的民间歌曲种类繁多,民间歌曲的曲目和曲子风格也很丰富。

羌族的孩子就是唱着自己民族一首首动听的民间歌曲中成长。

(1)歌曲的种类主要有山歌、劳动歌、风俗歌及巫师歌,它们基本都属于多声部民歌。

山歌羌语称“拉那”或“拉索”,多在劳动场合或山间田野中唱,节拍比较自由。

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组成,有的带有曲头或曲尾衬句,从而形成三乐句或五乐句。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

传统歌词中苦歌很多,反映了旧社会羌族人民的苦难生活。

1949年以后,羌族人民编了不少歌唱新生活的新山歌。

劳动歌有犁地歌、收割歌、薅草歌、撕玉米皮歌、打场歌、搂柴歌、打房背歌等。

有的节拍自由,近似山歌;有的节拍规整,接近歌舞曲。

劳动歌有独唱、齐唱和词曲相同的重句对唱等形式。

劳动歌中数量最多的是撕玉米皮歌,有的节奏明快,衔接紧凑,气氛热烈;有的节奏舒缓,曲调悠扬。

风俗歌专用于传统风俗仪式活动,包括婚嫁歌、酒歌及耍山调。

婚嫁歌包括嫁歌及喜庆歌。

嫁歌又称姊妹歌,姑娘出嫁前夕,由陪伴新娘的妇女们和新娘唱。

喜庆歌则是新郎家为庆祝喜事而唱的歌曲。

内容有赞颂新娘的美貌和服饰以及祝贺之辞等。

婚嫁歌的演唱形式多为两人对唱及重句对唱,也有齐唱和集体重句对唱。

酒歌是婚丧节日宴客时唱的歌。

一般由4~6个乐句为一首,节奏徐缓,曲调悠扬,风格古朴。

唱词为多段体,内容有客主间互相祝贺、应酬之辞;有的叙述家史或赞颂古代英雄人物。

耍山调是一种体裁自由的抒情歌曲。

按羌族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五,青年男女上山游玩,俗称耍寨子。

耍山调是在这种场合所唱的歌曲。

巫师歌是巫师在请神送鬼时唱的歌。

其中保存着一些古老的民间故事传说。

如《泽祺格布》、《木姐珠》、《大战戈几人》等。

说唱相间,并有敲击羊皮鼓的间奏。

(2)多声部民歌的特征羌族的多声部民歌表演形式主要分布在松潘县的小姓羌族乡,黑水及茂县部分地区。

羌族“多声部”演唱在村寨里十分盛行,这便形成了今天让我们无比欣喜的羌族多声部文化。

“多声部”唱法以二声部为主,有四声部、多声部、男女混合唱法,演唱形式主要为合唱。

它的节奏、节拍有自由与规整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与多声部民歌的体裁有相应的联系。

羌族多声部民歌以五声性六声音阶为主,其次为五声音阶和四声音阶。

在调式类型上,主要为单一调式:以徵调式和羽调式为主。

音乐古朴典雅,激情奔放,抑扬顿挫。

羌族多声部民歌又称古声部民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唱腔,是羌族民间音乐中独具代表的音乐形式,千百年来,始终与羌族历史、羌族礼俗、羌族文化以及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紧紧相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映衬着羌族先民艺术创造的历史光辉。

羌族多声部也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共同来将它保护传承。

2 歌舞。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

《汶川县志》说,羌民“丧葬有丧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欢,盖古风尚存也。

”羌族歌舞音乐主要包括丧事歌舞、喜庆歌舞两种。

歌舞类型则有锅庄(沙朗)、许家湾花灯、马马灯、皮鼓舞、丧舞、盔甲舞等种类,或刚劲粗犷,或沉稳缓慢,或飘逸典雅,形式不同,风格各异。

许家湾花灯起源并流行于墩上羌族乡许家湾一带。

传说系由牧童在山坡玩“草把把”的游戏演变而成。

由九人或十二人参舞,其中女性不少于七人。

动作以碎步为主,给人以飘逸、秀美之感。

表演时配以小调或山歌曲子。

因表演者均手持彩灯,故名“花灯”。

花灯起初为单纯娱乐性舞蹈,后演变成祭祀舞。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月初,各家各户争相请去家中表演。

在当地人眼里,花灯是神象征,能驱邪除恶,保人畜安康。

羊皮鼓舞旧时羌族巫师作法时手持羊皮鼓而舞,动用激烈、敏捷有力,造就出与魔鬼拼搏的紧张气氛。

今人则以多人列队而舞,气势不凡。

此外,旧时尚有盔甲舞和丧舞等。

盔甲舞是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多在本民族英雄的葬礼上表演,故又名.“大葬舞”,参舞者八-十二人,着头盔、铠甲,执兵器,表演者边舞边呐喊;丧舞节奏缓慢,伴以凄切的音乐和舞者的哭声,是悼念死者的舞蹈。

今俱已失传。

锅庄又称沙朗由一善歌者领头,男女各列一行或手拉手围成圈,边舞边唱。

下肢动作灵活多样,双臂仅前后摆动而已.所配歌曲多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民歌,用羌语演唱。

每逢佳节良辰、丧葬祭典乃至平常聚会,男女老少均要围聚表演以自娱。

马马灯主要流行于青片、白什等地。

四人参舞,扮为三男一女,腰下缚一蔑扎纸糊的马头马尾,倾仰蹲立,模仿马的动作沿“8”字形或双“8”字形舞蹈前进;由一两人帮唱,多为民间小调;以锣鼓唢呐伴奏,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是羌民族自娱性舞蹈,多在节日表演。

3 戏剧。

羌族还有羌戏、端公戏、武士戏、花灯戏、释比戏、马马灯、打围鼓等民间戏剧。

这里我们主要来谈谈羌民最喜爱的花灯戏和释比戏。

花灯戏是羌族民间戏剧之一。

是羌族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

北川墩上羌族乡许家湾的花灯很有特色。

原为农民庆贺丰收及春节时围灯边唱边舞的“跳灯”,后民间艺人在此基础上将动作改编,配以山歌曲子表演,逐渐发展成为有故事情节的“灯戏”。

由于表演者均手持五彩灯笼,故名“花灯”。

花灯在当地羌族人民心中是神的象征。

能驱邪逐鬼。

在演出前,演员们要到庙里去祈祷神灵保佑。

演出时间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月初,由九-十二人参加舞蹈,另有配合演出的乐队等人员。

演出的节目有《白花山》、《龙凤配》、《白花公主》、《审土地》等。

主要动作是碎步,仰制上身,给人以飘逸、轻快、优美的感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释比”是羌族宗教及日常事物中权力至高无上之人,释比戏形成年代无从考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