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特征]羌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研究
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

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1.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羌族人们在火堆旁手拉着手跳萨朗舞的风俗已经传承了很久,通常是男子在前女子在后手拉手围成一个圈,逆时针方向行进,人们在舞蹈过程中,火光招到每一个人的脸上,在舞蹈速度之间加快的过程中将气氛烘托的越来越热烈。
萨朗舞最初是两人相对而立拉手进行舞蹈,在长时间的演变中,结合外部环境,将他们生活态度与期望融入到舞蹈中,最终形成了朴实的萨朗舞特征。
上文中提到萨朗舞还会出现在各种规模的祭祀活动中,不管是为了祈福还是怀念亲人,更或者驱逐鬼怪,都会伴随着萨朗舞。
无论是什么活动羌族人们都将自己对生活的期望融入到舞蹈中,这就使萨朗舞产生一种神秘的感觉,让观众感受到萨朗舞中的虚幻之美。
羌族人们为了向大自然表达崇敬,会定期的举行祭山大典,运用舞蹈来向神明和大自然表示感谢,从遥远的古代一直到现代,羌族人们都是沿用这种方式来将内心真是的情感表达出来。
2.羌族萨朗舞的文化内涵在长久的发展中,羌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藏族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习俗。
文化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受到藏族文化的影响,部分羌族人们在祭典活动中会加入以下藏族特色的元素,但是并没有大范围的沿用;而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羌族人们在敬畏大自然的同时,也会对汉族的一些神明表示敬畏,在特殊的日子里很多羌族的人也会到当地的寺庙里祭拜,并且羌族中的女性也会祭拜观音,祈求子嗣。
羌族人们既注重农业,没有也荒废牧业,羌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起源地之一,当前羌族的生活方式受到了牧业转变为农业的一影响,逐渐发展成极具本民族特点的高原农牧文化。
并且四川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人们还会敬畏“释比”,“释比”是一种称呼,是属于一种讲师,而“释比”与正常人无异,只不过比其他人更博学多识,能够为羌族人们提供季节气候、医学等方面的指导,因此在萨朗舞中也会将对“释比”的敬仰融入到舞蹈中。
萨朗舞是由羌族人民一代一代传承和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萨朗舞与羌族人们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是羌族文化和传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形式。
论羌族舞蹈的美学特征

论羌族舞蹈的美学特征
羌族舞蹈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支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
在羌族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立、热情、豪放的个性风貌,以及内敛、含蓄的文化积淀。
本文将会从音乐、舞蹈姿势、服饰、舞步节奏等层面,来探讨羌族舞蹈的美学特征。
音乐
羌族舞蹈的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
在音乐方面,羌族舞蹈多为以乐器
为主的伴奏配合,其中主要乐器包括唢呐、笛子、二胡等传统民族乐器。
由于羌族的生活
经历和祖先信仰的影响,羌族舞蹈的音乐节奏鲜明,节奏感强,具有很强的魅力和感染力。
其音乐表现形式多以心灵的呼唤为主题,极富情感力量。
舞蹈姿势
羌族舞蹈的舞蹈姿势具有独特的韵律性和形态美感,舞姿大多简洁、自然、灵动,偶
尔融入柔美的舞蹈元素,让身体与空间形成对话,表达出独有的民族气息。
此外,羌族舞
蹈的舞者在扭腰摆臀、卷曲手腕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手法和技巧,体现出舞蹈的协调感和美感。
服饰
在羌族舞蹈中,服饰也是表达其美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舞蹈的服饰主体颜色
多为红色、白色、黑色、蓝色等鲜明的明亮色调,服装采用紧身、宽松的设计,多以花鸟、格子、绣花等特色纹饰为主,使舞蹈形象更具有传统的民族韵味。
舞步节奏
羌族舞蹈的舞步节奏明快,跳跃、起伏、旋转非常明显。
舞步的跳跃和轻盈旋转带着
狂放、野性的力量;而舞姿的起伏则是展现出内敛、含蓄、深思熟虑的一面,呈现出羌族
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间舞蹈文化特色及教学研究论文

民间舞蹈文化特色及教学研究论文民间舞蹈文化特色及教学研究论文摘要:羌族民间舞蹈文化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浓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对羌族民间舞蹈的传授,把握民间舞蹈的文化艺术内涵和民族特色,积极推动羌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主要分析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色以及教学措施。
关键词:羌族;民间舞蹈;文化特色;教学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舞蹈文化能够为人的情感、行为和态度等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人们更好的发展。
①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能歌善舞,每逢收获、耕种和大型活动都举行歌舞盛会。
另外,羌族舞蹈自然纯朴、欢快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部分高校舞蹈专业对民间舞蹈的教学比较重视,其中羌族民间舞蹈的教授也是我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从民间舞蹈文化特色方面分析羌族民间舞蹈教学措施。
②一、羌族民间舞蹈概述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这个民族善歌舞,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其舞风热情奔放、古朴典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羌族民间舞蹈功能比较多,包含娱乐健身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感召功能等等,这些功能给羌族民间舞蹈带来更多的艺术价值。
分析羌族舞蹈种类的过程中,从地区分布来看,杂谷脑河流域舞蹈动作多以长线条舞姿为主。
这类舞姿的舞步可以划分为:情胯-顶胯-顶脚-跟动胯-踏步胯-悬空甩胯等等,③一系列动态胯动作中对舞蹈类型的影响很大。
④羌族主要生活在高山深谷中,山地地形比较突出,人们上下山时需要用膝部发力,而这种动作体现在舞蹈中就表现为人们跳舞的过程中喜欢用膝盖颤动来打拍。
羌族舞蹈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使羌族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
二、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色分析(一)与民族民俗历史的结合羌族的民族民间习俗较多,比如一年一度的塔子会、祭祀会、羌历年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特色的祭祀仪式和庆典,民间风俗活动中舞蹈是主要形式。
浅析羌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

浅析羌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摘要】:正源自"氐羌族群"的羌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
今日的羌族是在战国末年至秦汉年间,由甘肃南部迁入岷江上游地区的。
从地势上看,这一地区正好处于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接处,地形上恰好是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岷江谷地正是将两者衔接【关键词】:氐羌族群羌族舞蹈羌族文化游牧文化地域特色民族文化中国地理古羌人农耕文化青藏高原源自“氐羌族群”的羌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
今日的羌族是在战国末年至秦汉年间,由甘肃南部迁入岷江上游地区的。
从地势上看,这一地区正好处于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接处,地形上恰好是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岷江谷地正是将两者衔接起来的通道。
这样的地理位置促使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成为游牧文化南下,农耕文化北进的文化交汇之所,也是多民族的交汇之处,为该地区文化间的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
该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由来已久,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冉陇夷者武帝所开…其中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的记载即可见一斑。
今天,四川羌族地区(主要集中在阿坝州)依然保持羌、藏、汉、回等多民族杂居。
根据州志记载,截至2003年底,阿坝州总人口85万,其中藏族约占51.8%,汉族约占27%,羌族约占18%,回族约占3%,其它民族约占0.2%。
多民族杂居促使他们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交融适应,在受到非本民族文化影响的同时,也相互包容影响着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同中有异、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且多种民族文化和谐共存。
其中,羌族歌舞艺术较好的保留着羌族先民的文化习俗与乐舞技艺。
从今日岷江上游的羌族传统民间舞蹈中,依然能发现诸多古羌人所创造的农牧文化、民风民俗以及不同时期文化的遗存,故这些传统歌舞形态对传承抑或认识羌族文化均弥足珍贵。
羌族文化中包含着若干融而未化的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在长期交锋中逐渐适应并沉淀下来,成就了今天羌族文化的多元化特征。
羌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研究

羌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研究羌族至今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其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时代的变迁中得以保留。
羌族舞蹈是民间的动态艺术,也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羌族舞蹈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内容形式的不断丰富,对民族发展和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传承意义。
羌族舞蹈具有神秘、远古、多元的独特魅力,是羌族人民利用舞蹈走向世界的形式。
羌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体系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文通过对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冀以期待羌族民间舞蹈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扬。
一、羌族民间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羌族主要居住在阿坝州的汶理茂三县,位于岷江峡谷一带。
此地是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区,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地。
由于多民族聚集,使得各民族文化间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交融,形成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和谐共生、独具特色的羌族多元文化特征。
羌族的多元文化中还包含着许多融而未化的其他民族文化,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沉淀下来,成就了今天独特的羌族文化。
羌族的民间舞蹈非常完整的保留了羌族祖先的文化习俗、歌舞技艺,在许多的羌族舞蹈中能看到古羌人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祈福驱灾的文化遗存。
羌族舞蹈极具丰富的历史底蕴,它在古朴典雅的艺术形式之中释放出典雅端庄、古朴神秘的艺术风格。
由于羌族舞蹈与羌族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自娱性和宗教色彩十分浓厚,所以舞蹈所体现出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风趣诙谐、气势磅礴、震撼夺目。
(一)羌族民间舞蹈的宗教性特征羌族因其自身悠久的历史性,受汉、藏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舞蹈保留了对原始的崇拜并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了解羌族舞蹈,首先要了解羌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才能准确把握羌族舞蹈中独具特色的舞蹈韵律和风格,理解其民族信仰与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羌族是一个信奉万事万物有灵的民族,到今天仍然保留着万物有灵的多神宗教信仰及对原始自然的高度膜拜,这种宗教信仰在羌族人民生活观念及生活细节中被得到完全的渗透。
羌族舞蹈简介 羌族舞蹈有啥形式和特点

羌族舞蹈简介羌族舞蹈有啥形式和特点>形式:羌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祭祀性、礼俗性三种类型;但从活动的目的性看,许多形式都带有祭祀神灵,祈福攘灾的含义。
主要形式有:“萨朗”“席步蹴”“羊皮鼓舞”“跳盔甲”“忍木那.耸瓦”等。
舞蹈多是围着火塘和相互牵手进行的,形式上又近似藏族的“锅庄”,所以人们就把欢快的“萨朗”作“喜事锅庄”;把在丧事活动中进行的“席步蹴”等形式,称作“忧事锅庄”。
特点:羌族民间舞蹈多和民俗活动相结合,一般无乐器伴奏,舞者边歌边舞,或以呼喊声、踏地声协调表演。
动作没有严格地规范,变化比较自由,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
羌族民间舞蹈基本上是集体表演的形式,参加者人数不限,围着火塘或在院内围成圆圈进行。
羌族长年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环境,人们为适应山地环境所进行的劳动方式和行动往来的体态,逐渐升华为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在不同节日或礼俗活动中,有相应的舞蹈和歌曲,歌曲的名称即该段舞蹈的名称。
舞蹈组合虽因曲而异,但基本动作多相同,一曲一舞,不断反复,舞毕又换新曲,直至尽兴。
所用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简明通俗,易于演唱和记忆。
每段舞蹈的起步和结束步,有严谨的规范要求;中间部分,舞者可自由变化,使所有参加者都能尽情发挥。
羌族舞蹈中手臂动作较少,腿部的动作较多,小腿灵活、敏捷,并形成:“胴体的轴向后转动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
这种舞蹈动律是随舞者移动重心,胯向两侧斜前方顶出中形成的,重心在出胯一侧的腿上,膝部微屈、相*、腰胯以上至肩部(胴体)作轴向的环动,上身微拧倾,从而形成“S”型的优美体态。
这种别致的动态和韵律,即前述羌族特有的“一顺边”之美。
它贯串于所有的舞蹈形式之中,尤以“萨朗”表现得最为突出。
羌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

羌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一、羌族舞蹈的分类羌族居住区域主要位于川西北的高原、半山以及河谷等独特的区域,在逐步适应该类地理环境的过程中,行动的特点、体态的构成和生产劳作形态,都融入到民族舞蹈里,并成为独特风格的重要来源。
羌族的舞蹈一共有六大类型。
(P88-8)9其中,前面的两个类型主要具有自娱性的基本属性。
其中的“萨朗”是北部羌族对“歌舞”的爱称,其范围处于岷江上游和黑水河谷等地。
舞动过程中,参与人员一个接一个围成圈,手牵手跳动,表现出了欢快的氛围,该类舞蹈主要的风格在于,腿部要轻盈跳跃,小腿的运动特别要灵活快速,胯部转动以及顶胯、甩胯等动作共同实现了“S”形姿态的表现形式。
在该舞蹈中的“小腿画圈”、“前后悠腿”以及“对衣角”等都是该舞蹈特有的动作。
“哟粗布”,是南部羌人使用的方言,意义就是“酒席中跳的舞”,一般也会被叫做“席步蹉”或“索达席”,主要出现在杂谷脑河河谷和岷江上游区域,跳动时,参与人员手臂相连,围着火堆,以弧形的队伍舞动,主要的动作是含胸屈膝,小臂有节奏地摆动,通过胯部、上身倾斜的转动,加上两肩朝着后方的绕圆运动共同形成了特有的舞动韵律。
(P180-18)7这一舞蹈的主要特点表现为舞步踏动时非常有力,传递了沉稳的情感,其中以“蹲梭步”、“拧倾侧推”等舞蹈动作最具魅力,“顺摆步”也独具一格。
“布兹拉”由羌族巫师主持,“羊皮鼓舞”是它的另一个称谓,用于祭祀,巫师念念有词,辅之以舞蹈,也被称作“尔波毕毕喜”.当前这一舞蹈已从最初专门为释比所实施的巫术动作演变为羌族民众自娱性的舞蹈,并且在表演形式上包括了单人、双人、群体等多种类型,表现出来的既有沉稳,也有敏捷,还透露出粗犷和虔诚的动感。
在跳动时,胯部表现为轴向转动,上身同步形成了拧倾的状态,并且同时屈膝颤动,在这种姿态下,手执羊皮鼓边击边舞,舞蹈动作形式多样,积累了“蹲步跳推击鼓”、“商羊腿跳击鼓”等非常有民族特色的优美舞姿。
“巴绒”是北部羌人的语言,意为“古老”,“巴绒”是羌族妇女节专用的舞蹈,也被称为“瓦尔俄足”,流传范围极小,只限于茂县的西湖寨、河曲寨。
羌族舞蹈知识点总结

羌族舞蹈知识点总结一、羌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羌族舞蹈起源于古代的娱乐活动,主要是在民间的一些庆典节日、农耕祭祀、婚俗等民间仪式中才有舞蹈的表现。
在羌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影响和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
二、羌族舞蹈的表现形式1. 舞蹈音乐羌族舞蹈的音乐以锣鼓和竹笛为主要的伴奏乐器,锣鼓有强烈的节奏感,竹笛则有清脆悠扬的音色。
在羌族舞蹈表演中,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和基础,通过节奏和旋律的起伏变化来引导舞者完成各种舞蹈动作。
2. 舞蹈动作羌族舞蹈的动作舞者主要以手部和腰部的动作为主,比较灵活婉转,起伏多变;同时还有跳跃、转身和整体的队形变化等舞蹈动作,丰富的动作变化和舞姿表现可以展现出羌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3. 舞蹈服饰羌族舞蹈的服饰主要是以民族特色的服装为主,服饰多为彩色的刺绣布料为主,搭配着饰以银质吊坠的头饰、项链、手链等,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4. 舞蹈题材羌族舞蹈的题材多样,有农耕劳作、生活民俗、英雄传说、神话故事等。
不同的舞蹈题材也体现了羌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三、羌族舞蹈的民族特色羌族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动作和舞蹈音乐的融合,以及服饰、道具等的整体呈现,能够充分展现出羌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情感。
2. 舞蹈动作细腻婉转,独具特色,能够充分展现出羌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3. 舞蹈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羌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能够充分展现出羌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文化传承。
四、羌族舞蹈的文化价值羌族舞蹈作为羌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羌族舞蹈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羌族文化传统的载体之一,有利于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
2. 文化交流:羌族舞蹈能够在与其它民族舞蹈的交流中,促进羌族文化和其它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3. 文化交融:羌族舞蹈能够在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中,促进羌族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融,有利于羌族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研究羌族至今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其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时代的变迁中得以保留。
羌族舞蹈是民间的动态艺术,也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羌族舞蹈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内容形式的不断丰富,对民族发展和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传承意义。
羌族舞蹈具有神秘、远古、多元的独特魅力,是羌族人民利用舞蹈走向世界的形式。
羌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体系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文通过对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冀以期待羌族民间舞蹈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扬。
一、羌族民间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羌族主要居住在阿坝州的汶理茂三县,位于岷江峡谷一带。
此地是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区,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地。
由于多民族聚集,使得各民族文化间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交融,形成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和谐共生、独具特色的羌族多元文化特征。
羌族的多元文化中还包含着许多融而未化的其他民族文化,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沉淀下来,成就了今天独特的羌族文化。
羌族的民间舞蹈非常完整的保留了羌族祖先的文化习俗、歌舞技艺,在许多的羌族舞蹈中能看到古羌人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祈福驱灾的文化遗存。
羌族舞蹈极具丰富的历史底蕴,它在古朴典雅的艺术形式之中释放出典雅端庄、古朴神秘的艺术风格。
由于羌族舞蹈与羌族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自娱性和宗教色彩十分浓厚,所以舞蹈所体现出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风趣诙谐、气势磅礴、震撼夺目。
(一)羌族民间舞蹈的宗教性特征羌族因其自身悠久的历史性,受汉、藏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舞蹈保留了对原始的崇拜并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了解羌族舞蹈,首先要了解羌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才能准确把握羌族舞蹈中独具特色的舞蹈韵律和风格,理解其民族信仰与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羌族是一个信奉万事万物有灵的民族,到今天仍然保留着万物有灵的多神宗教信仰及对原始自然的高度膜拜,这种宗教信仰在羌族人民生活观念及生活细节中被得到完全的渗透。
在根深蒂固的虔诚心理下,羌族人民无论是在乔迁、生育、婚嫁、丧葬上,还是在丰收节令等大型集体活动上,都要举行隆重的庆典及祭祀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跳起有特色的羌族民间舞蹈。
羌族的主要传承人为释比,释比在羌族中即为巫婆的称呼,被羌族人民尊称为阿爸许,具有较高的威望和丰富的生活经历,是羌族人民精神及思想的象征,一般在举行祭奠、还愿、合婚、治病、丧事上主持活动。
例如:在祭祀山神的还愿会上,以释比为主持跳起羊皮鼓舞,羊皮鼓舞是羌族祭祀中的代表性舞蹈,期间还可穿插群体萨朗舞。
在舞蹈中人民展示对祭奠的虔诚,并向山神祈祷万物勃发、人畜安宁、风调雨顺。
这种拜神、敬神的祭祀活动是羌族人民寄托希望、传达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将舞蹈艺术升级为具有娱乐、祭祀等多种功能的艺术表现形式。
羌族舞蹈表现出了一定的神秘性、祭祀实用性,将古朴、优美的旋律在代代传承中得到发展。
(二)羌族民间舞蹈的民俗性羌族的发展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是在先民的生存发展和斗争中,展现出一种该民族特有的风格,是民族集体思想和集体行为的集中体现。
羌族舞蹈凝聚了羌族民间的各种习俗,是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升华,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
羌族历来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民族兴起的时候,舞蹈就伴其左右,每逢节日庆典都必有歌舞相伴,在一片热闹非凡的舞蹈中,尽显节气的隆重。
羌族舞蹈承载着羌族发展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与羌族人民日常生活生生相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俗气息。
在四月初一的塔子会、六月的歌仙会、十月的羌历年,以及婚嫁、丧事、生子等活动中,羌族都会举行不同类别的祭祀或是庆典,并以舞相配,表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
例如:作为最普遍的民族舞蹈,娱乐性舞蹈流行于整个羌族并广受欢迎,其中,席不蹴、沙朗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跳舞时不限人数,男女老幼都可手拉着手围城一个大圈,或是围着火塘逆时针方向边舞边唱,旋律和速度逐渐加快,舞蹈高潮时,领舞男子带领民众加快舞蹈步伐并转换动作,男女相互竞争,在歌唱声中伴以喝彩,气氛异常热烈。
羌族舞蹈历来有唱什么歌,跳什么舞的说法,舞蹈节奏明快、动作强健有力,将民族的豪放、热情、坚定、勇敢的特性融于舞蹈,是羌族人民长期发展过程中艺术的结晶。
(三)羌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性据史书记载,中国远古时期就出现了古老羌族人的足迹。
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羌族所在地仍然保留着历史积淀下来的悠久文化,使得羌族舞蹈具有古朴的民族元素。
例如:当前流行于岷江上游的《铠甲舞》,就充分体现了古代羌族的战争艺术。
《铠甲舞》《铠甲舞》主要是以男性舞者为勇士,将激烈战争下的悲壮情绪在舞蹈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旨在为战争中悲壮死去的将士进行祭奠和超度,以激发民族情感,凝聚民族力量。
此外,还有一类舞蹈是在战士出征之前展开的集体舞蹈,舞蹈中配置了兵器道具,以各种阵型表现出演兵操练的内容,从而显现出战士的雄厚实力,并以此鼓舞士气、激励士兵。
还有羌族萨朗舞蹈,是羌族独有代表性的文化,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族萨朗舞蹈是典型的集歌舞一体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在阿坝州流传广泛,较为盛行。
无论是悲喜之事,无论是田问地头、院坝堂屋,羌民都会随兴而起,翩翩而舞。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推移,羌族萨朗在羌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是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也发展成为现代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民间舞蹈。
二、羌族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羌族民间舞蹈有着一种特殊的社会功能,羌族民间舞蹈体现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能够使羌民们团聚在一起,为着自身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功能羌族舞蹈是羌族人民情感表达、审美趣味、道德风尚的精神载体,舞蹈充分展现出羌族人民的文明进程。
另外,羌族人民通过舞蹈来表达对图腾文化的崇拜,以此诠释羌族特有的民族文化。
羌族中的忍木纳、莎朗舞等都能够体现出羌族耕牧文化的进程,并反映勤劳勇敢的羌族人民面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顽强拼搏的生存意志,是一种属于民族的积极乐观主义精神。
羌族舞蹈可谓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及浓郁的地方特性,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史中的一块古老瑰宝,也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人民精神生活、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羌族民间舞蹈的娱乐健身功能羌族舞蹈在羌族人民生活中的每一层面及每一领域都得到充分渗透,是羌族人民日常表达情感、寄托希望、交流思想的重要形式。
羌族舞蹈中,传承已久的莎朗舞,便是从舞者的情、声、形等各方面共同反映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及在劳动中收获的愉悦情感。
羌族舞蹈之所以具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就是因为舞蹈能够被羌族民众用于日常生活,且舞蹈形式多样,在舞蹈中能够提升羌民的健康水平并从中获得自信和喜悦。
羌族舞在羌族人民生活中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三)羌族民间舞蹈的教育功能羌族无论在何种场合,都用舞蹈表达感情。
舞蹈作为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完成着代际之间传承的同时,使民族内部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在以前,羌族先民往往通过节日庆典、民风民俗、宗教祭祀等活动来将多方面的知识利用舞蹈形式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在浓烈的气氛中受渲染、受教育,进而达到传承的目的。
另外,舞蹈形成之初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是其民族对精神寄托的结果。
由于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迁徙和历程发展进程中,遭遇了不同阶级的统治,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各村寨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共同抵抗这些灾害。
而释比就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并且带有一定的宗教性和权威性,羌族在舞蹈形式中推动了民族特征和特色文化的不断延续和传递,实现民族凝聚力。
另外,在反映生产生活的歌舞中,民族内部特有的各类技能和生产知识得以代代传承,因此羌族舞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四)羌族民间舞蹈的审美功能舞蹈是一种美的创造和美的追求,能够给人类带来灵感,并深受舞蹈文化的熏陶。
羌族中舞蹈、音乐、文字是一种相互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体现出羌族人民的审美价值观念。
舞蹈是羌族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情绪和寄托希望的重要手段,有歌必有舞,同时配以相关的文字介绍,能够使歌舞的内容更加生动,并使其中蕴含的内在艺术在文字说明中被了解、被认可、被传承。
羌舞舞蹈必有乐器相伴,舞者的舞姿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而变化,在酣畅淋漓的舞蹈中将气氛推向高潮。
羌舞中突出特点是以腿部动作作为审美追求,且手脚并用,舞蹈中依赖于腿脚的变化动作,以增强舞蹈的观赏性。
在舞蹈动作中,腿部动作或拉或曲、或踢或蹬,上身随腿部动作呈倾斜姿势。
其中,女性的舞蹈中,突出特点是以跨步动作来带动全身,通过侧面的顶跨和转动来稳定身体重心,形成优美的女性胯部动作。
羌舞不仅是地域环境的产物,也具备羌族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特征,例如:左腿跪蹲轴向转动的动作,是羌民处理玉米的劳动方式的体现;舞者拉住长衫衣角,屈膝胯部摇摆的舞姿,是羌民筛簸谷物劳动方式的体现;而摸摆律的形态舞姿,是模仿农作物在风中摇弋生姿而展现的优美动作。
三、结束语在羌族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歌舞艺术一直是羌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羌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历史与羌族的发展历史一样悠久,可以说所有的羌民们个个能歌善舞,舞蹈渗透于羌族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对该民族有着精神支撑的重要意义。
羌族舞蹈是羌族优秀的文化,同样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和一定的社会功能。
因此,要充分了解这些民间艺术和民间舞蹈,将优秀的民族精神及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随着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羌族民间舞蹈文化一定会以更加创新的姿态展露在世界艺坛。
为中国精神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