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郡县制与分封制(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郡县制与分封制(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郡县制与分封制(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2、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归纳: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基础、官员产生方式、影响等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C 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D项错误。

2.(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

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故C、D项错误。

3.(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4.(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结合分封制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

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故选C项

5.(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

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答案】C

【解析】熟悉西周封国,知道各省简称,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5.(2013·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C.汉 D.唐

【答案】B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依据石碑《九域守令图》中的“守令”和“并四海、为□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反映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置郡县的史实。可知□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答案选B。

6.(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C

【解析】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7.(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答案】D

【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

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7.(2016·上海单科·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材料“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后来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出现在汉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C 项错误;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D项错误。

模拟突破

1.(2019·海门调研)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材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

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D.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

【答案】A

【解析】“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意思是说要遵从旧典,管束商臣民,拥戴周王室。“保民”说明要从民本思想出发,体现出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统治,故A项正确;分封制促进了西周疆域发展,故B项错误;诸侯独立,王权衰弱是分封制后期的影响,故C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认同,故D项错误。

2.(2019·海安中学月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地的大小,故C项正确。

3.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 D

【解析】“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

4.(2019·安徽宣城模拟)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 )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答案】 D

【解析】商周时期尚未出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主要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使用,故C 项错误;据材料“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可以得出,这种“分封”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故D项正确。

5.(2018·湖北荆州高三模拟)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

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项正确。

6.(2018·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唐代杜佑《通典》云:“天生丞民(百姓),树君司牧(统治),人既庶焉,牧之理得;人既寡焉,牧之理失……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可知。”可见他主张( )

A.贵族政治B.分封制

C.郡国并行D.郡县制

【答案】D

【解析】“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可知”表明他反对分封制,赞成郡县制,故D项正确。

7.(2018·南京调研)《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

A.由秦王嬴政创立 B.春秋战国已出现

C.全面取代分封制 D.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8.(2018·南通一模)《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故C项正确。

9.(2017·重庆诊断)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答案】C

【解析】“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都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秦朝时期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这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正确;西周时代并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故D项错误。

10.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刺史制的建立

C.郡县制的推行

D.科举制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不能体现“封建势力崩溃”,故A项错误;刺史制是监察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封建势力崩溃”即分封制崩溃,贵族政治走向崩溃,平民政权创立是指官吏任免不再依据血缘,而是由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因此“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即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科举制起源于隋朝,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定,故D项错误。11.(2018·福建龙岩月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答案】A

【解析】“罢侯置守”指的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A项正确。

12.《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答案】B

【解析】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1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答案】C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从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目的方面考虑,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而实行的,不可能是强化地方的独立性。

14.(2017·广东广州一模)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

A.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土地制度变革

C.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缓和

D.郡县制度确立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春秋时期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变,说明当时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政治变革,与土地制度变革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与周天子无关,故C项排除;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不等于确立郡县制度,故D项排除。

高中地理100易考、易错点汇总

高中地理易错、易考点考前总结100总汇 等值线: 1.相邻的等值线差值为等值差或0. 2.等值线的特殊判断方法:大于大值、小于小值。注:两条相邻的等 值线之间的等值线取值只能是这两条相邻的等值线的数值。 等高线: 3.高差计算。对角线相减法。开区间不能取两头数值。注:陡崖高度取值可取小值 4.地形的判断:山脊、山谷、陡崖、陡坡、缓坡、凸坡、凹坡、鞍部、火山口等 5.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地形的标准:等深线判断:五大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海盆和海岭。注:地势平坦与地势低平不同。湖和海的区别,是不是0米。海滨浴场(稀疏)和港口(密集) 6.地形特征分析:地形、地势。 7.等高线影响视觉:山脊的两侧、凸坡和陡崖看不见;山谷和凹坡看见。 8.水库的选址;在山间盆地的出口位置修大坝。既布袋口处。注:坝高和坝长。河流和等高线相交,流向和等高线突出的方向相反。 9.等高线疏密反应出坡度、进而影响流速。影响航运(地势平坦)和水能(落差大)。 10.地形的影响:气候的降水和温度。注:海拔低的低山丘陵形不成迎风坡。 11.影响农业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和草地等。 12.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注:山区和高原一般少。但热带地区的高原较多,海拔高、天气凉爽。墨西哥城、巴西利亚等大城市在热带地区的高原。13.影响交通的选线和疏密。在山区交通线大致与河谷平行或重合。盘山公

路与等高线大至平行。注:隧道(交通设施)和索道(旅游设施)不同。等压面和等压线: 14.不同高度气压相等的面;低压向下凹;高压向上凸。 15.热力环流中,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相反。温度低或高——气流下沉或上升——近地面气压高压或低压——晴朗或阴雨 16.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和郊区风等:白天:海风、谷风。晚上:陆风、山风 17.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的气压相同的点的连线。 温差越大、气压差就越大、水平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18.风向的判定:(南或北)半球、(高或低)气压、近地面或高空三个信息就能确定。注:高空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注:知道风向也可判断南北半球。 19.气压的判断:高压脊和低压槽。 20.等压线的应用:风向和风力(等压线的疏密)的判断。天气系统的分析: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等。注:锋面只能和气旋结合到一块。台风是气旋。 21.掌握南、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旋转方向。左右手定则。南左北右 天气特征的描述。(温度、晴雨、风力) 22.根据海洋和陆地的气压状况,判断季节。 等温线: 23.影响等温线的因素:地形、海陆分布、纬度和洋流等。注:海陆位置:点北陆北、点南陆南。直射点在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反之。 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 24.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城市热岛效应。注:同一座山的山顶日较差比山麓的小。城市和郊区的温差越大,热岛效应越明显。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

(完整版)高考英语易混易错对比选择题100例

高考易混易错对比选择题100例分类整理 I. 冠词 ①Three years later he turned _______doctor. ②Three years later he became______doctor. A. an B. a C. 不填 D. the ①My brother often plays _____football after school. ②My brother often plays ______ piano after school. A. 不填 B. a C. the D. an II. 名词及主谓一致 ①Many students find ______ difficult to learn. ②Many students find ______ language difficult to learn. A. English B. an English C. the English D. England ①The writer and scientist _______present at the meeting. ②The writer and the scientist ________ present at the meeting. A. were B. was C. has D. had ①He as well as his brother _____ football now. ②He and his brother ______ football now. A. is playing B. is played C. are playing D. are played ①All of the apples ______rotten. ②All of the apple ______ rotten. A. are B. is C. have been D. has been ①More than 70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of this country _______ peasants. ②The population of this country ________ about 13,000,000. A. has B. have C. is D. are ①Mary used to have______ with her husband before they aparted. ②Mary is asking for you. Maybe she will have _____ with you. A. some words B. words C. the word D. a word ①Mr Brown with his friends _____ of collecting stamps. ②Mr Brown and his friends ____ of collecting stamps. A. is fond B. are fond C. fond D. fonds III. 代词 ①New York is much larger than _______in America. ②New York is much larger than _______ in India. A. other city B. any city C. all cities D. any other city ①He has two watches, but ______of them works well. ②He has two watches, and _____of them work well. A. both B. none C. neither D. either ①— Who did you see in the room — _______ . ②— How many people did you see in the room — _____ . A. No one B. None C. Anyone D. Any one ①—Do you need a pen —Yes, I need _____. ②I bought a pen yesterday. I like _____ very muck. A. this B. it C. that D. one IV. 动词及时态,语态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历史全册易错易混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历史全册易错易混知识点 1、人类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 A、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社会平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平等关系)。 B、奴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是两大对立的阶级(占有关系) C、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大主要的阶级(租佃关系) D、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雇佣关系) E、共产主义社会:无对立阶级(平等关系) 2、历史上曾在伊拉克这一地区创造高度文明的国家是古巴比伦王国,它是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立的,在两河流域还诞生了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 3、印度的种姓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对刹帝利最有利 4、与古印度有关的文明: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 5、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实质一样:都是奴隶制文明 6、为后世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础的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欧洲字母文字的渊源是腓尼基字母。 7、我们今天使用的纪年方式是从耶稣出生这年算起的。

8、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他们较早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9、、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朝)、指南针(北宋) 10、从发源地来看,古代希腊文明不同于亚非文明,它是以海洋为中心的。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曾经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奴隶制共和国的国家有雅典和古罗马。 11、《汉谟拉比法典》地位、目的、影响: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制定者:汉谟拉比; 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权利; 影响:留给人类宝贵遗产,表明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12、雅典奴隶制发展顶峰的时间、执政者、最高权力机构、可以参政议政的人: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人物: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 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成年男性公民,才有参加政治的权力。(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13、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地位: 《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万

必修一《经济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整理

《经济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整理 1.商品与货币同时产生,是一对孪生兄弟。(×)(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 物。) 2.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 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货币的本质是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其根本原因在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 等价物。(√) 5.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6.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流通手段。(×)(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 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流通手段。) 7.生产者要为消费者着想,生产质量上乘的商品是因为质量越好,价格越高。(×)(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 值决定价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影响价值的实现。) 8.纸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不具备价值尺 度职能,可以行使流通手段职能。) 9.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发行量,国家可以规定每种面值纸币代表多少价值(纸币的购买力)(×)(国家只可 以规定纸币的面值,无法规定之比的购买力) 10.金银纪念币的本质是商品(×)(金银纪念币是商品,是货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11.Q币是商品,它可以充当支付手段。(×)(Q币是特殊商品,是虚拟货币,代表一种服务,不是货币,没有 货币的职能。) 12.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下跌就是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紧缩)的主要原因是纸币发行量超过 (小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全面持续上涨(下跌),本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小于)社会总供给造成的。所以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物价下跌不等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时国家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如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经济建设)支出,减少国债的发行量。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减少纸币发行量,缩减银行信贷规模。通货紧缩时相反。 13.外汇是两种货币的兑换比例。外币就是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14.一种商品的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时涨时落,但是不会无限上涨,也不会无限下跌。这是因为价格变动受 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是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的。(√) 15.“物以稀为贵”、“货多不值钱”说明价值决定价格。(×)(“物以稀为贵”、“货多不值钱”说明供求影响 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 16.商品需求量的增加,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还要结合供应量,如果供不应求,才会引起价格上涨。) 17.生产者努力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8.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 19.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供过于求)。(×)(价格虽然受供求关系影响,但是价值 决定价格,所以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20.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 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2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受供求关 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2.价值规律要求实行等价交换,所以每一次商品交换商品的价格和价值都相符合。(×)(由于供求关系不断 变化,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所以,并不是每一次交换价格与价值都相符合,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 23.粮食、蔬菜、食用油价格上涨,需求量会大幅下跌。(×)(粮食、蔬菜、食用油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量 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小,不会大幅下跌.汽车、珠宝首饰等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大,价格上涨,需求量会大幅下跌。) 24.随着高速铁路的通车运行,航空公司的反应是提高票价,吸引客源。因为飞机和火车是互补商品。(×)(高 速铁路的通车运行,航空公司的反应是降低票价,吸引客源。因为飞机和火车是互为替代商品。) 25.如果某商品价格持续上升,该商品的需求量将会减少(价格变动影响需求量),而该商品的替代商品的需求 量将会有所上升,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将会减少,生产者将会扩大生产,增加该商品的供给(价格变动能够调节生产规模)。(√)

高中地理45个常考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地理45个常考易错易混知识点,助力高考 1.光照与热量 光照侧重于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一般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地势高低等因素有关。热量侧重于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纬度位置,一般纬度越低,热量越丰富;纬度越高,热量越少。光照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多,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是热量不足,是我国夏季气温较低的地方,因为该地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也弱。光照弱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少,如四川盆地光照弱,但受盆地地形的影响,热量充足。 2.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 二者都是太阳能量的释放方式,但表现形式不同;太阳辐射是源源不断进行的,而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太阳主要通过这两种方式对地球产生影响,其中,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促进地表环境的形成;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正常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干扰、破坏。 3.区时与地方时 区时是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如北京时间不是北京所在的东经116°的地方时,而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是东经120°的地方时。 4.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有无数个。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12时),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只有一个。 5.气候要素与气候因素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等(若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主要从光照、热量、降水、气温等方面去考虑);气候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 6.积温与气温 积温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 ℃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它反映一地气候生长期内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而气温是一地大气温度的反映。 7.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是指一年内最热月均温与最冷月均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越大,表明气候的大陆性越强。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一般白天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储存。 8.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引起的,常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导致海陆之间气压中心发生季节变化,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相反的现象。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会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会形成季风气候。

高中历史的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分析

高中历史的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分析 高中历史的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易错点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点,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个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6.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当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7.对秦朝书同文来说,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8.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9.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但仅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 10.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 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 方的是近代科技。 1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 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合 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易混点 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

高考易混易错对比选择题100例

高考易混易错对比选择题100例分类整理 易混句型 ①The writer and scientist _______present at the meeting. ②The writer and the scientist ________ present at the meeting. A. were B. was C. has D. had 1.①He has two watches, but ______of them works well. ②He has two watches, and _____of them work well. A. both B. none C. neither D. either 2.①Jenny ______ have kept her word. I wonder why she changed her mind. ②Jenny ______ have kept her word, I wonde r why she didn’t change her mind. A. must B. should C. need D. would 3.①______many times, so he could understand it. ②_____ many times, he couldn’t understand it. ③______many times, he still couldn’t u nderstand it. A.Having been told B. Having told C. He had been told D. Though he had been told 57.①The question______ at the meeting yesterday is very important. ②The question______now at the meeting is very important. ③The question_____ tomorrow is very important. A. discussing B. discussed C. being discussed D. to be discussed 58.①I can’t help _____ the work for her because she’s too young to do it. ②I can’t help but _____ the work for her because she’s too young to do it. A. do B. did C. doing D. to doing 59.①_____ many times, but she still didn’t know how to do it. ②_____ many times, she still didn’t know how to do it. A. She was taught B. Having taught C. Having been taught D. She has taught 60.①The old man entered the room, ______ by his son. ②The old man entered the room, ______ his son. A. follow B. to follow C. followed D. following 57.①Is this bike _____ she lost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②Is this the bike _____ she lost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A. that B. what C. the one D. it 58.①Is this park_____he visited the other day? ②Is this the park _____ he visited the other day? A. in which B. the one C. 不填 D. where 59.①There ______ no buses, we had to walk home. ②There _____ no buses, so we had to walk home. A. is B. were C. are D. being 第 1 页共10 页

初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历史易错易混: 1、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而不是1842年。 2、《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而不是香港。 3、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且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5、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这是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就其相比而言主要“新”的表现。 6、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是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7、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革命中心的地区转移,即由江西瑞金转移到陕西延安。 8、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会师,而不是吴起镇会师。 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正式形成是在七七事变后。 10、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11、国共不同时期的谈判: (1)抗战时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七七事变后,正式合作抗日。 (2)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但没有实现合作。 两次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 12、三大战役指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不包括渡江战役。 13、1949、4、23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大陆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并不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也还没有结束。 14、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的区别: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是“三大战役”,最终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的是“渡江战役”。 15、三个标志:解放战争(全面内战)开始的标志是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标志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1949年4 月23日南京解放。 1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于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客观上带动了民族资本开办工厂生产,民族资本主义由此产生了。 1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18、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20、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归农民所有。 21、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是辛亥革命;结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的是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1952年土地改造的完成。 22、“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片面发展重工业。 2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24、1949年召开的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通过虽然用“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但这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所以王位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了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2.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周代有“同姓不婚”的约束,姬姓(周王室的姓氏)贵族与异姓互为姻亲的密切关系,是宗法制的重要补充。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专制主义起的作用主要是消极的,中央集权起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 4.郡县制不是秦始皇的首创。郡县制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只是在全国推行。 5.秦朝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全面废除分封制,而是秦朝统治者的暴政激化阶级矛盾的结果。 6.“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7.元朝并非在全国范围实行行省制度。山东、山西、河北直辖中书省;西藏由宣政院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8.古代地方势力并非一直呈削弱态势。西汉初年的封国制和唐朝中期设置节度使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和地方割据,地方一度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9.“内阁大臣和军机大臣实际上是宰相”的说法没有看到其本质区别。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的传达机构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备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帝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10.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又会造成皇权过于集中,或者出现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权的局面。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文明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它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城邦不是一个城市,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 3.民主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而言是实行专政。 4.《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不等同《查士丁尼法典》。实际上《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四部分:《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5.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自由民,奴隶作为财产得不到法律保护。 6.罗马法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时代性。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大宪章》的实质:它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不具有民主性质。 2.君主立宪制下君主不可缺少:虽然君主“统而不治”,但是,君主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3.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通过一系列法案确立的,1689年的《权利法案》是其中的关键一个。 4.美国建立之初的政体是邦联。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联邦制、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5.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分权原则不非美国独有,而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性特征,只是美国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尤显突出。

【高三高考备考复习】高中地理易错知识点典例解析,复习必备!

高中地理易错知识点典例解析,复习必备! 易错点1等值线的弯曲情况判读不清 【典型例题】读某等值线图,图中数值a

D.③处山坡比①处山坡马尾松长势好 (3)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图,则 A.①处吹偏南风 B.②处易出现锋面 C.③处降水较多 D.该地区天气晴朗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审题不清,思维转换较慢,不能根据题干的要求思考问题;二是对影响不同等值线发生弯曲的因素没有理解或掌 握;三是粗心大意,没有认真分析选项。 第(1)题,如果是等温线图,在沿岸暖流或夏季风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向温度低的地方凸出,在纬度因素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与纬线平行,图中等温线发生弯曲应该是受地形的影响,此处地形应较高。 第(2)题,若为等高线图,①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应最大,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为山谷;图示地区位于我国东南地区,①处山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马尾松长势更好。

第(3)题,如果为等压线图,图示气压系统为低压,②处于低压槽中易出现锋面,在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因位于我国,①处吹偏北风;③位于冷锋锋前降水较少。 【纠错心得】各类等值线图是高考青睐的图形之一,在学习中要注意总结各类等值线图的判断方法,并加以对比,总结其共同的规律,注意等值线图中的弯曲方向、闭合、疏密、数值(极大值、极小值)、走向等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等值线的弯曲凸起部分一般都符合“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高低变化规律,一般在等高线图中弯曲部分为山脊(等高线向低值凸起)或山谷(等高线向高值凸起),在等压线图中弯曲部分为高压脊(等压线向低值凸起)或低压槽(等压线向低值凸起),在海水等温线图中弯曲的部分一般表示洋流经过(等温线向高值凸起为寒流,等温线向低值凸起为暖流)。 【纠错体验】读下图,回答l一2题。(双选) 1.若图示曲线为近地面等压面,则此时 A.气压最高的是d地 B.d地盛行上升气流 C.a地气流流向d地 D.c地气流流向b地

高中历史知识易错易混知识点

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 1、? 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 并无血缘关系。 2、? 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 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 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 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 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 “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 益变化。

3、? 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 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 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 行政机构。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1、? 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 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2、? 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 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 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5、? 学生容易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6、?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 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7、?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 合作是党外合作。 8、? 中共三大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但不等于中共没有参与领导国民革命 运动。 9、? 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10、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11、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2、?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3、?“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 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 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高中历史备战高考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备战高考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 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 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 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 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 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 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 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 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 加强。 5.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军机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 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 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 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 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