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成长综述
创伤后成长总结

创伤后成长总结
创伤后成长是指在经历创伤、困难或逆境后,个人能够从中学习、成长和变得更加强大。
以下是我对创伤后成长的总结:
1. 接受现实:首先要接受创伤或困难的现实,并承认自己所面对的痛苦和伤害。
只有当我们真正接受现实并面对它时,我们才能开始寻找解决方案并向前迈进。
2. 找到支持:在创伤后成长的过程中,寻找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是家人、朋友、心理咨询师或支持团体等。
他们能够给予我们力量、理解和鼓励,并帮助我们处理所面对的情绪和挑战。
3. 建立积极的心态:培养积极的心态对于克服创伤十分重要。
尽管我们可能经历了痛苦和挫折,但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并重新恢复健康。
4. 学习和成长:从创伤中学习并成长是重要的一步。
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经历来发现我们自己的内在力量、坚韧性和适应能力。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未来目标。
5. 开拓新的可能性:创伤后成长也意味着我们能够看到新的可能性和机会。
有时候,逆境可以激发我们内在的创造力和激情,推动我们追求更有意义的目标和生活方式。
6. 培养自我关怀:在创伤后成长的过程中,要记得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
这意味着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休息和恢复,培养健康
的生活习惯,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和愉悦方式。
总之,创伤后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人的经历和方式都有所不同。
通过接受现实、寻求支持、积极思考、学习成长和寻找新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变得更强大、更有适应能力,也更能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和美好。
创伤后成长体验

创伤后成长体验创伤后的成长是一种深刻的体验,它带给我们很多反思和启示。
无论是失去亲人、经历重大挫折还是面对生活的巨大变故,这些创伤都会在我们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
然而,正是这些创伤,让我们更加强大和成熟。
创伤后的成长源于对生活的重新审视。
当我们经历了一次创伤后,我们会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我们会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创伤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脆弱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我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更加注重与家人朋友的沟通和相处。
创伤后的成长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有决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创伤后的成长源于对自身的磨砺和成长。
创伤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学会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们经历了痛苦和苦难,但也学会了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
我们变得更加有韧性和适应力,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创伤后的成长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更加明白幸福的真谛。
创伤后的成长源于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创伤让我们更加懂得去关心和照顾他人。
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和苦痛,并且希望能够帮助那些同样经历过创伤的人。
我们会主动伸出援手,关心他人的需求,并尽力提供帮助和支持。
创伤后的成长让我们变得更加善解人意,更加愿意为他人付出。
创伤后的成长源于对未来的积极展望。
创伤让我们更加明白人生的无常和短暂性。
我们会更加珍惜当下,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我们不再为小事困扰,而是将目光放在更大的目标上。
我们会更加积极地规划和追求自己的人生,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创伤后的成长让我们拥有了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
创伤后的成长是一种宝贵的体验。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磨砺自己,关爱他人,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无论我们经历了怎样的创伤,我们都应该学会从中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成熟。
生活中的创伤并不可怕,它们是我们成长的机会,让我们变得更好的契机。
让我们在创伤后的成长中,不断超越自己,追寻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逆境中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逆境中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逆境中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遭遇各种创伤和逆境,如失去亲人、工作压力过大、患上严重的疾病等等。
然而,有一些人能够在这些逆境中逐渐恢复并经历个人成长与发展,这引发了心理学家的兴趣。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如何解释创伤后成长的概念以及逆境中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可能路径。
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简称PTG)最初由心理学家理查德·泰德斯基提出。
泰德斯基认为,创伤并非仅仅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而是可能激发人们经历一种积极的心理变化,使人们在许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例如,创伤后,个人可能会体验到对生活的重新评估,重新树立目标并重新定义价值观等。
那么,逆境中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可能路径是什么呢?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可以对创伤后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是积极的情感调节。
逆境中的个人成长与发展需要积极的情感调节能力,这包括积极面对并处理负面情绪,如悲伤、愤怒和恐惧。
通过积极应对情绪,个人可以更好地适应创伤并从中学习。
其次是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逆境中的个人成长与发展需要他人的支持和理解。
亲友、社会组织以及专业机构的关怀和支持将有助于个人在逆境中建立起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更好地应对创伤并发展个人资源。
此外,认知重建也是逆境中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逆境中的人们常常陷入负面思维的泥沼中,产生希望丧失、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
因此,通过认知重建,个人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更加积极和理性地面对逆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一种被称为"寻找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创伤后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逆境中的人们常常会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尝试从创伤中寻找新的目标和意义。
例如,一位失去亲人的人可能会开始关注更多的家庭关系并更加珍惜与家人的时光。
总之,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关注个人在逆境中的成长与发展。
创伤后成长英文作文

创伤后成长英文作文After experiencing a traumatic event, I found myself struggling to cope with the aftermath. It felt like my whole world had been turned upside down, and I didn't know how to move forward.I started to seek out therapy as a way to process my emotions and work through the trauma. It was a difficult and painful process, but it ultimately helped me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yself and my experiences.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 learned during this time was the importance of self-care. I started to prioritize my physical and mental well-being, and I found that taking care of myself helped me to heal in ways I never thought possible.Through the support of friends and family, I began to rebuild my sense of community and connection. Having a strong support system was crucial in helping me to feelless alone and isolated in my struggles.As time passed, I started to find meaning and purpose in my experiences. I began to see how my trauma had shaped me in positive ways, and I was able to use my experiences to help others who were going through similar struggles.Ultimately, I came to realize that while the trauma had caused me immense pain, it had also given me the opportunity to grow and become a stronger, more resilient person. I am grateful for the growth that has come from my experiences, and I am hopeful for the future.。
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探索心理创伤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探索心理创伤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探索心理创伤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在人类的一生中,经历创伤是难以避免的。
而当个体遭遇重大创伤后,除了面对痛苦和困惑,也可能会经历一种被称为“创伤后成长”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通过对创伤后成长的研究,试图理解个体在面对创伤时,如何通过自身的力量和适应机制来实现心理的成长与发展。
一、创伤后成长的定义与特征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简称PTG)是由知名心理学家理查德·泰德斯基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经历创伤或重大逆境后,不仅能够恢复到原有的状态,还能够超越原有的状态,达到一种更加积极和成熟的心理状态。
创伤后成长不同于简单的适应或恢复,它更加强调个体在创伤之后经历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创伤后成长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新的生活意义和目标:创伤后的个体常常会对原有的生活价值观和目标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重新寻找到新的生活意义和目标。
2. 深化人际关系:经历创伤后,个体往往更加重视亲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情感交流,从而加强和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3. 提升自我形象和自尊心:创伤的经历让个体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提升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4. 开展新的可能性:创伤不仅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也是一个改变和成长的契机。
创伤后的个体能够发展出新的能力、兴趣和可能性。
5. 提高生命品质:创伤后成长让个体对生命的价值和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和认识,从而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
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创伤后成长的程度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个体抵抗创伤和逆境的能力,对创伤后成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具有较高心理韧性的个体更容易在创伤后实现成长。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创伤后个体重建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得到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支持和理解,能够增加个体处理创伤后的积极心理变化。
心理学创伤后成长收获

心理学创伤后成长收获
心理学创伤后成长(PTG)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探讨了在经历灾难之后的成长,恢复,变化和转化的过程。
它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及其他意识形态以及宗教传播的观点,例如拉丁美洲传统哲学中的“转化”。
近年来,伊坎·斯科特利(Ickan Scotti)等心理学家将PTG作为一种建立于复原理论的理论架构,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PTG的概念承认,经历灾难所带来的精神受损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可以为经历创伤的人带来持久的成长和改变。
它基于心理和行为的观点,认为当人们在经历灾难时,他们会面临新的心理挑战,仏体验他们内心最深处的负面情绪,并从中得出新的知识。
在注意内心感受后,他们进入一个新的转化阶段,并进一步探索自己,了解自己以及实现自我成长方面的新机会。
PTG提倡自我关爱和反思方法,以支持经历过灾难的人给予自身心理护理,持续实践自我照顾,慢慢构建新的精神健康,重建自我的社会地位,成长新的能力和力量。
这种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那些经历过灾难的人之间建立新的锗关系,共同面对挑战,学习有关把握生活的方法,以及在新状况下如何做出更负责任的决定。
此外,PTG还可以帮助大家认识到灾难不仅是一种负面、令人伤心、郁闷和恐惧的体验,还可以是一个有利的、能够帮助全新心理发展的变革过程。
心理学创伤后成长收获的最大优势是,它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到其自身的弱点,还能将它们转化为力量,帮助人们对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和未来发展有更准确的把握,从而拥有更多的信心,动力和知识,使自己变得品质更好。
经历灾难并走出来,个人会认识到他们真正的潜力,并且更能欣赏他们珍贵的生命,负责地找出自己更美好的未来。
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研究综述

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研究综述作者:甘小荣来源:《企业文化》2019年第18期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是指在与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改变。
大学生在生活中遭遇各种创伤性的事件在所难免,创伤性事件可能引发经历者抑郁、焦虑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负性心理结果,但也会带来某些积极的改变。
Tedeschi和Calhoum(2004)首先对PTG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口統计学变量、创伤事件的特征、人格特征、社会支持、感恩以及认知加工等都会影响PTG,其中这个认知加工过程即反刍思维。
反刍思维(rumination)是指当个体遇到负性压力性事件时,自发性的重复思考的倾向。
针对反刍思维与PTG的关系,前人进行了大量研究。
涂阳军(2010)针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踪研究后指出,反刍思维可以促进创伤后成长,其机制在于创伤事件的心理应激能够激发人们的认知加工,当这种思考转向建设性的加工时,个体会对创伤后的自我、他人和世界进行积极思考,促进PTG的形成,郭素然(2011)针对大学生创伤事件后的反刍思维研究也支持了涂阳军的观点,认为大学生经历创伤事件或是负性生活事件后,采用反刍思维的方式不断体验感受,探索其可能的原因以及分析事件带来的影响,对心理健康有所帮助。
而Whitmer AJ(2013)却认为反刍思维是一种跨诊断的病理过程(Transdiagnostic Pathological Process),这种病理过程是造成药物滥用、饮食障碍以及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利于PTG的产生,陈骁(2015)也指出当个体遇到创伤性事件时,反刍思维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多种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个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由此而见,反刍思维是把双刃剑,创伤事件或是负性生活事件后,个体既有可能因为反刍思维引发焦虑、抑郁甚至PTSD等障碍,也有可能因为反刍思维对创伤后的自我及世界形成积极认知进而产生PTG。
护士创伤后成长研究的范围综述

护士创伤后成长研究的范围综述护士作为一个关键的社会职业,拥有非常多的责任。
他们被赋予了照料患者的任务,致力于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幸福。
但是,在充满挑战和改变的医疗环境中,护士也会受到极大的压力。
当护士遭受到创伤时,他们受到的压力就会更加明显。
因此,针对护士受到创伤后成长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帮助护士从创伤中重新走向成长,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创伤后成长是指一种强烈的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可能会影响到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和恢复。
这种反应可能是临时的,也可能是永久的,可能会有不同的形式,如情绪的波动、精神的压抑、精神的脆弱和循环思维,以及行为的改变等。
护士创伤后成长研究旨在探索护士在受到创伤后的心理变化,以及他们如何从此状态中走出来,重新走向成长。
护士创伤后成长研究范围涵盖了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以及临床实践等方面。
在理论方面,监管理论、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等都可以用来研究护士受到创伤后的心理变化。
同时,研究方法可以由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以及综合研究方法等方面考虑。
定性研究方法可以从护士口述的自述故事或者访谈录中获得细节,以此来理解护士在受创伤后的心理变化。
而定量研究方法则可以为护士提供一份心理测量调查,以衡量他们在创伤后的心理状态情况,从而研究他们创伤后的情感变化。
此外,临床实践也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组成部分。
实践中的领域专家可以结合理论研究,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行为干预措施,帮助护士从创伤中成长。
一些有效的策略包括支持性谈话、认知行为治疗、艺术创作和情绪调节技巧等。
例如,在支持性谈话中,护士可以倾听并促进他们受到创伤后感受到的情感,同时促进他们分析他们受到创伤时的情绪反应。
这种方式可以减轻护士受到创伤后的精神压力,并帮助他们从创伤中成长。
因此,护士创伤后成长研究包括多种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临床实践。
这些研究都帮助护士从受到创伤中走向成长,为护士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从而减轻他们的压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照料患者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后成长综述创伤后成长研究进展罗贞贞【摘要】: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在与具有创伤性的负性生活事件和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
本文总结了对此概念的认识及其存在的争议,对它的解释模型包括经历困难的力量、心理准备和存在的再评价,对它的测量主要是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应用最为广泛。
而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仍存在争议。
建议此领域的研究应从澄清概念入手,开展过程研究和纵向研究,建立行为指标,关注其临床应用,进行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创伤后成长创伤事件心理机制心理健康生命从创伤开始,与成长伴随的心理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的命运。
但是,在创伤面前,有些人持续体验到痛苦,有些人却通过创伤带来了成长。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个体历经压力或创伤事件后能感知到获益或成长的研究也日渐增多。
目前, 已经有3项关于性格优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人们的某些性格优点反而得到了增强[1]。
这表明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个体也能够积极应对并创造积极的心理成长和变化。
对创伤后成长或获益的积极关注,将对心理病理领域一直以来以心理缺陷和无能为基础的研究导向提供新的视角,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对深入探究创伤后的心理机制大有裨益。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的概念、心理机制及相关测量工具,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1 PTG(posttraumatic growth)的概念PTG是由Tedeschi与Calhounn[2]等学者提出的全新观点。
又被称为应激相关性成长、积极成长等。
创伤事件,主要指各类事件导致当事人的病残及其精神创伤。
PTG指创伤事件并非全是负面的,有时反而促使个体的心灵成长、改善其自我意识、提升个体与他人和社会关系、促使其正确看待生命价值、重新设定新的人生发展目标等积极正向改变。
国外研究者对许多可能造成个体负性心理反应的事件展开探索研究.例如天灾、儿童受虐、车祸、强暴、慢性病、骨髓移植和癌症等。
相关研究结果发现[2],PTG共包含个体5个方面的成长: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新生活的可能性、生活的哲学观、自我成长(自信、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和获得新的应对方式)及精神方面的发展。
如相关研究发现[3],丧偶的老年妇女自我效能感增强:有高风险性婴儿的父母呈现家庭成员关系增强、对生活有较好的视角等;遭强暴的个案中有自我信任和自我价值的增强:乳腺癌患者与其配偶对未来有较好的控制感、社会关系改善、更珍惜生活和精神方面等。
上述成长均可反应个体遭遇创伤性事件后精神心理、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向的改变。
但是,系统的对与PTG现象进行科学研究还是Tedeschi与Calhoun在1996年提出的PTG定义,并且提出了创伤后成长模型(model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Tedeschi 和Calhoun(2004)以修改后的PTG模型(Calhoun & Tedeschi,1998;见图1)对成长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创伤事件震撼或毁坏了个体原有的重要的目的和世界观,个体面临着形成更高级的目的与信念,新的生活叙事及管理痛苦情绪的挑战。
创伤事件所导致的情绪痛苦引发反复的沉思与试图减轻痛苦的行为尝试。
最初,沉思多是自动发生的,表现为常常回到创伤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最初的应对成功(如,痛苦情绪的减轻)之后,沉思转变为更有意的对创伤及其生活影响的思考。
随着有意沉思的进行,个体的认知图式有了改变,生活叙事得到发展,最终产生PTG。
在此过程中,进行新情况分析、意义发现和再评估的沉思被认为在个体成长中起了关键作用。
而创伤前个体变量、社会支持和持续的痛苦则会影响应对过程和PTG的出现。
可见,Tedeschii 和Calhoun 的模型中,PTG是对创伤事件进行斗争、应对的结果,对个体发展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功能,其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成分具有关键作用。
相关研究显示,PTG的内涵至今还是是存在争议的。
PTG作为应对结果与应对策略、PTG的建设功能与幻想功能、PTG的认知成分与行为成分存在争论[4]。
另有国内进行的PTG研究,认为PTG 包括真正的成长、潜在的成长与自我增强错觉三种成分,并据此用Talor的双面模型、基于整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心理社会进化观(christopher,2004)对PTG进行了整合性解释[5]。
但是,双面模型只从结果上描述了PTG的不同成分,未能从机制上解释PTG的形成,也没能将几种成分真正区分开来。
生物心理社会进化模型则从机制上对PTG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分析,但对PTG的成分却难以给出具体分析。
因此,更为全面的解释PTG的内涵及本质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挑战情绪困扰的管理基本图式、信念、目标生活叙事创伤前个创伤性事图1 Tedeschii 和Calhoun 提出的PTG 模型(采自Calhoun&Tedeschii ,1988)2 PTG 的心理机制2.1 PTG 的解释模型虽然Tedeschi 等描述了PTG 的产生过程及其核心环节,但对于为何通过此过程与环节会产生PTG ,Janoff-Bulman(2004)认为他们并未做出解释,为此,她提出了三个PTG 产生的解释模型,用以联系过程与PTG 结果[4]:一是“经历困难的力量”(strength throughsuffering)。
意指任何未能毁灭个人的事物将使个人变得更强大。
此意蕴涵于西方宗教文化中苦难的救赎价值中。
Janoff-Bulman 认为,正如躯体通过锻炼会变得更强壮一样,当个人挑战自己的心灵时,心理力量也会得到增强。
个人在创伤后适应时,通过极大的努力和决心,会更多地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能力、才能以及新的可能性。
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之末,个人会看见不同的自己。
二是“心理准备”(psychologicalpreparedness)。
指通过积极地应对创伤事件,个人不仅更好地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不幸做出准备,而且作为应对的结果,个人将不再容易被不幸所伤,即获得了一种心理抗体。
Janoff-Bulman 认为创伤的深度与强度是由于缺乏心理准备而造成的。
曾经带给个人稳定和一致的认知假设在面对创伤后的世界时变得毫无解释能力,个人内心沉思 更多是有意的 图式改变PTG (5持续的智世界陷入颠覆和解体。
而重建可以解释创伤的假设体系将能使个人继续自己的生活。
在重建过程中,个人会吸收进创伤信息,但不会被它所掩埋。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个人将重新建立起一种积极的但又非绝对的假设,这使得个人知道未来出现不幸的真实可能性,同时也为此做好了抵御的准备,成为个人的一种存在状态。
三是存在的再评价。
人类是意义寻求的生物,为了更清楚地表明个人在创伤后的挣扎历程,Janoff-Bulman 和Frantz(1997)区分了两种意义:作为理解性的意义(meaning as comprehensibility)和作为重要性的意义(meaning as significance)。
Janoff-Bulman(2004)认为在对理解性问题深思之后,个人将转到价值性问题上来。
当个人进行意义重建之后,也就具有了存在性知识,这迫使个人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问题进行重新评估,即存在的再(existential reevaluation)。
在面对丧失,并且有可能是持续的丧失时,个人将认识到生活的珍贵性。
在面对极有可能的“非存在”时,个人会对自己存在的事实感到惊奇。
生活呈现出新的价值。
在认识到生活价值的同时,个人也通过新的选择和诺言变得积极起来,而这创造了生活的新意义。
2.2 认知过程积极的再评价与意义寻求(Sense making) 。
研究表明,积极的再评价十分显著地与创伤经历者报告的个人成长正相关,积极的意义寻求也与报告的个人成长正相关,这两者被认为是个体获得PTG的最重要途径( Zoellner &Maercker ,2006) 。
其实应激理论中的多重评价学说即是对这一指标的最佳阐释。
沉思( Rumination) 。
沉思是指创伤经历者创伤后自动或故意进行建设性的思考。
沉思是PTG发展的核心过程(Tedeschi &Calhoun,2004)。
现有研究也表明(Calhoun et al. ,2000) ,经历多项重大创伤的大学生,其早期的沉思显著地与后来的PTG 正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与PTG 相关的沉思主要是指那些有意进行的建设性思考,不包括那些与创伤事件相关的自动性思维。
接受应对(Acceptance coping) 。
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被认为对适应不可控或无法改变的生活事件来说是关键的。
因而,接受已经发生的创伤事件是导向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Calhoun et al., 2000)。
这在一些研究中已得到证实。
Park 等人(1996)的研究表明接受是个人成长的一个显著预测因素。
Armeli 等人(2001)的研究也显示,那些使用包括接受在内的适应性应对策略的大学生的PTG 是最高的。
2.3 人格因素人格的内外控(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 。
研究表明,知觉到的PTG 与内外控之间显著相关,内控性特质与PTG 自我增强错觉显著关联(Zoellner & Maercker ,2006) 。
这与我们的日常感觉是一致的,即那些内控者(相信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相信事情的成败是自己能够控制的人) ,看起来或表现出来像是已经从创伤中获得了成长(经验或成熟) ,但实际上这种成长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增强的错觉。
经验开放度(Openness to new experience)。
经验开放度高的人对待新刺激时更能主动积极地去适应,是富有想象力的、易情感反应的、好奇的。
相比于PTG,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就意味着超越已有的应对方式或能力,实现心理上的真正成长。
经验开放度与PTG 之间的关联也已经得到相关研究的支持( Tedeschi & Calhoun ,1996) 。
乐观气质(Dispositional optimism) 。
研究表明,乐观者更灵活,更多采用问题集中的应对,在不可控情境中更多利用重构或接受应对。
乐观气质与PTG 之间呈中度正相关( Tedeschi &Calhoun ,1996) ,能较好地预测PTG(Davis et al. ,1998) 。
乐观者对灾难的应对比悲观者积极。
坚韧性与一致感( Hardiness and sense of coherence) 。
坚韧性是指许诺、挑战、控制,一致感是指世界是可理解的、可管理的、有意义的。
研究表明(Waysman et al. ,2001) ,创伤经历者所具有的坚韧性与创伤后出现较高的正性改变相关联,一致感也与PTG 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