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作文之竹编工艺品作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手艺作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手艺作文
竹编手艺,听起来好像很古老很遥远?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是那些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手艺活。
竹林里,随便找根竹子,削削编编,就能变成篮子、簸箕,甚至是小动物。
你说神奇不神奇?
每次看到那些竹编作品,我都觉得它们有生命。
你看那篮子的纹路,好像是竹子在笑,在跟你打招呼。
而且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有它自己的故事和灵魂。
这就是竹编的魅力所在,让人一看就爱上。
说到竹编手艺,其实挺复杂的。
选材、削竹、编织、打磨,哪一步都不能马虎。
我还记得小时候看爷爷编篮子,那手法熟练得让人眼花缭乱。
每一根竹子在他手里都好像有了生命,编出来的篮子既结实又好看。
现在的社会变化快,很多东西都被淘汰了。
但竹编手艺还是有一席之地。
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传承。
竹编手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也在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创新。
比如现在有很多竹编艺术家,他们把传统手艺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创作出很多既实用又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这就是竹编手艺的魅力所在,它永远不会过时。
总的来说,竹编手艺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一个宝藏。
它让我们看
到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让我们感受到了手艺人的匠心和智慧。
所以,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份宝藏,传承这份手艺,让它在现代社会中
继续发扬光大吧!。
竹编制作过程作文

竹编制作过程作文
《神奇的竹编制作》
嘿,你们知道竹编吗?那可真是个神奇的手艺呀!
我记得有一次去拜访一位竹编老师傅,那场景,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到了他的小作坊,满眼都是各种各样的竹子和竹制品。
老师傅先挑出了几根翠绿翠绿的竹子,就像是在挑宝贝似的,左看看右瞧瞧,然后拿起一把大砍刀,“咔嚓咔嚓”就把竹子砍成了一段段合适的长度。
这声音可真带劲,感觉特别豪爽。
接下来就是处理这些竹段啦。
老师傅拿出一个像小锄头一样的工具,开始把竹段外面那层绿色的皮削掉,嘿呀,他的动作那叫一个熟练,就跟玩儿似的,不一会儿,竹段就变得白白净净的啦。
然后,他又把这些竹段劈开,分成细细的竹条。
这可不容易,需要很大的力气和技巧,老师傅累得满头大汗,但还是笑嘻嘻的,一边干活一边还跟我讲着竹编的故事呢。
开始编织啦!只见老师傅手指灵活地穿梭在那些竹条之间,一会儿挑起来,一会儿压下去,那些竹条就像是听话的小兵,乖乖地按照老师傅的指挥
排列着。
我在旁边看着,眼睛都快跟不上他的动作了。
慢慢地,一个竹编的小物件就初见雏形啦,哇,真的好神奇呀!
我在旁边待了一整天,看着老师傅把一根根普通的竹子变成了精美的竹编作品。
看着那些作品,我就像是看到了一个个会说话的小精灵,它们在诉说着竹编这门古老手艺的魅力。
等我离开的时候,我手里还拿着一个老师傅送我的小竹篮,我宝贝似的捧着它,心里想着,这就是竹编的魔力呀,太让人着迷啦!竹编,真的是太有趣啦,我还会再来体验的呢!。
竹子编的工艺品编制过程作文

竹子编的工艺品编制过程作文《竹子编的工艺品编制过程》篇⼀《初见竹编》我一直对那些竹子编的工艺品很感兴趣。
有一次在乡下的集市上,我看到⼀个老师傅在摆弄着竹子,旁边摆着⼀些已经编好的小篮子和小扇子,精致极了。
这就开启了我对竹子编工艺品的好奇之旅。
那老师傅的面前,放着一堆粗细不同的⼀子,竹子表面还带着点淡淡的青色,像是刚刚从竹林里砍来没多久的样子。
他先是拿起⼀根比较粗的竹子,抽出⼀把看起来有点锈迹但特别锋利的小刀子,就像电影⼀的大侠抽出宝剑⼀样。
然后,他顺着⼀子的一端开始削,那动作特别熟练,⼀下⼀下的,竹屑就像雪花⼀样纷纷飘落下来。
我忍不住凑上前去,想看个仔细,结果被⼀屑扑了一脸,老师傅打趣说,这⼀屑可是⼀⼀的⼀礼物呢。
他一边削一边说,这竹子得先处理好,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去掉,让⼀⼀变得光滑,这样编起来⼀感才好,而且不会扎手。
他就这么专注地削着,直到那根粗⼀⼀变得粗细均匀,圆润光滑。
我在旁边站着看,腿都有点酸了,可老师傅就像是⼀个不知疲倦的机器⼀,手不停地动着。
篇⼀《编织开始》等竹子处理好之后,老师傅开始挑选几根细⼀点的竹子,准备编织。
他把这些细竹子用⼀个小布条捆扎起来,然后解开,又重新捆扎,我特别好奇这是为啥。
老师傅说,这是为了让⼀⼀有⼀个弯曲的弧度,这样在编篮⼀的边的时候就更容易造型。
接着,他开始动手编织了。
他的手指特别灵巧,就像是⼀只小蜘蛛在⼀⼀间穿梭。
只见他拿起⼀根⼀⼀,从几根横着的竹子下面穿过去,再从另外几根上面绕过来,⼀上⼀下的,那速度,我眼睛都快跟不上了。
他编了⼀圈⼀⼀圈,不一会儿,⼀个篮⼀的底部就初见雏形了。
我蹲在旁边,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个步骤。
这时候,来了⼀只⼀土狗,在老师傅的脚边嗅来嗅去,老师傅还得时不时地赶⼀下狗,⼀边赶⼀边笑骂道,你这小捣蛋,可别把我的竹子弄乱了。
篇三《成品诞⼀》随着老师傅的不停编织,篮⼀的形状越来越明显了。
他开始慢慢往上编,把篮⼀的壁⼀点⼀点地加高。
这时候,老师傅开始把⼀些彩色的塑料绳编进⼀⼀⼀,原来是为了让篮⼀看起来更美观。
写竹编作文

写竹编作文在我记忆的深处,有一门古老而神奇的手艺——竹编,它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童年的岁月。
说起竹编,那得先讲讲我们村的老篾匠李爷爷。
李爷爷的双手粗糙却灵巧,仿佛被赋予了魔力,能让竹子在他手中变幻出各种奇妙的物件。
记得有一次,我路过李爷爷家的小院,被里面传来的“唰唰”声吸引住了。
好奇的我忍不住探头进去瞧,只见李爷爷正坐在一张小板凳上,面前放着一堆粗细不一的竹子。
他戴着一副老花镜,神情专注,手中握着一把锋利的篾刀,熟练地将一根竹子破成细细的竹篾。
那竹子在他手中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乖乖地任由他摆布。
李爷爷的动作行云流水,先是把竹子的一端放在地上,用脚踩住,然后手起刀落,“啪”的一声,竹子就被劈开了一道口子。
接着,他顺着竹子的纹理,一下又一下,不一会儿,一根完整的竹子就变成了一捆宽窄均匀的竹篾。
这些竹篾被李爷爷拿到一旁的水盆里浸泡了一会儿,他说这样能让竹篾更加柔韧,编起来不容易折断。
接下来,真正的编织开始了。
李爷爷先选取了几根较粗的竹篾,作为骨架,然后用细竹篾一圈一圈地缠绕上去。
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篾之间,时而拉紧,时而放松,那节奏就像是在演奏一首无声的乐曲。
我在一旁看得入了迷,忍不住问李爷爷:“爷爷,您这是在编什么呀?”李爷爷抬起头,笑了笑说:“丫头,爷爷在给你编个小篮子呢,等编好了,你就可以拿去装野花啦。
”我一听,心里乐开了花,满心期待着小篮子的诞生。
在李爷爷的巧手下,小篮子的形状渐渐显现出来。
他还在篮子的边缘编上了一圈精美的花纹,让原本普通的小篮子瞬间变得生动起来。
最后,李爷爷用剪刀把多余的竹篾剪掉,一个小巧玲珑的竹篮就完成了。
我接过竹篮,左看右看,喜欢得不得了。
那竹篮编得细密紧实,摸起来光滑细腻,还散发着竹子的清香。
我拿着它跑到田野里,采了满满一篮子的野花,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花仙子。
从那以后,我经常跑去李爷爷家,看他编各种各样的东西,有竹席、竹篓、竹椅……每一件都那么精致,那么实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竹编这门手艺渐渐被人们遗忘,村里也很少有人再从事这一行了。
我的爷爷的竹编手艺:手工艺的魅力作文

我的爷爷的竹编手艺:手工艺的魅力作文当我第一次看到爷爷手中那根普普通通的竹子时,我简直不敢相信他竟然能把它变成神奇的竹编作品!你知道吗,那根竹子像一根睡着的蛇一样,又细又长,表面光滑得像是被抛光过。
爷爷拿着它,眼睛里闪烁着一种特别的光芒,好像他手中握着一把能创造奇迹的魔杖一样。
爷爷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工具和材料,有的我连名字都叫不出来。
他告诉我,要做出一个漂亮的竹篮子,首先要把竹子切成一段段细细的条。
然后他拿着一把剪刀,一会儿剪这里,一会儿剪那里,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这里要剪短一点,那里要留长一点。
”看着他那么熟练地操作,我简直觉得他的手就像是一台精密的机器,每一步都不会出错。
当他把那些竹条一个个交叉编织起来的时候,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魔法表演!他的手指灵活地动来动去,竹条仿佛有了生命一般,迅速地交错在一起,最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篮子。
那篮子有点像蜂巢,但比蜂巢更加整齐漂亮,每一个小格子都刚刚好,竹篮的边缘还用竹条绕成了一个精致的花边。
爷爷不仅会做竹篮子,还会做各种各样的竹编艺术品。
有一次,他做了一个竹编的小船,不但可以漂浮在水上,还能载着小玩具。
我跟着爷爷去公园放小船,一群小朋友看见了,都围过来说:“哇!这个船太厉害了!”他们都想要一个一样的,我马上变成了公园里最酷的小孩。
有一次,我偷偷看见爷爷做了一个超级大的竹编花篮,比我还高!我问他:“爷爷,这个篮子是要装多少鸡蛋啊?”爷爷笑了笑说:“这个篮子是要装满爷爷对你的爱。
”我听了心里好温暖,觉得爷爷是世界上最棒的人。
爷爷的竹编手艺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魔力。
他用那些看起来普通的竹条,编织出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作品,每一个作品都充满了他的智慧和爱心。
我常常想,长大后我也要学会爷爷的竹编手艺,然后做出一些属于自己的神奇作品,像爷爷一样成为别人眼中的魔术师。
所以,爷爷的竹编手艺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魔力和魅力。
它让我看到了普通事物背后的不平凡,让我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
传统文化竹编作文

传统文化竹编作文你知道竹编吗?这可真是个超有趣的玩意儿,就像是竹子玩的一场魔法变身秀。
我第一次见到竹编,是在老家的集市上。
一个老爷爷坐在那儿,面前摆着一堆竹编的小物件,什么竹编的小篮子啦,精致得像能装下星星似的;还有竹编的小扇子,扇面上的花纹就像会跳舞的精灵。
当时我就被吸引住了,感觉那些竹编就像有魔力一样,把我的魂儿都勾走了。
竹编的原料嘛,那当然就是竹子啦。
竹子在咱中国可多了去了,漫山遍野都是。
可不是随便砍根竹子就能编的哦。
得精心挑选那些粗细合适、质地坚韧的竹子。
就像挑演员一样,得符合要求才行。
选好竹子后,把它砍下来,然后就开始各种加工。
要把竹子劈成细细的篾条,这可全靠手上的功夫。
篾匠师傅们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拿着刀在竹子上比划几下,那竹子就听话地变成了一根根细长的篾条。
这篾条摸起来滑溜溜的,还带着竹子的清香呢。
我看那些篾匠师傅编竹编的时候,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只见他们手指灵活得像在跳一场奇妙的舞蹈。
篾条在他们手里就像听话的小蛇,绕来绕去的。
比如说编个小篮子吧,师傅先把几根篾条交叉着摆好,这就像是给小篮子打地基呢。
然后就开始一圈一圈地往上编,一会儿把篾条从这边穿过去,一会儿又从那边绕过来。
看着简单,我自己上手一试,那篾条就像故意跟我作对似的,不是这儿歪了,就是那儿散了。
我这才知道,这竹编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是一门需要多年修炼的手艺。
竹编的花样可多了。
有那种简单朴素的平编,编出来的东西平平整整的,就像一块平整的竹板,但是又透着一种精致的美。
还有斜纹编,编出来的花纹就像波浪一样,一层一层的,可好看了。
更厉害的是那些复杂的立体竹编,能编出各种形状的小动物,像活灵活现的小竹编青蛙,眼睛鼓鼓的,好像随时都会跳起来似的;还有竹编的小鸟,那小爪子都栩栩如生的,感觉都能抓住树枝展翅高飞了。
竹编可不仅仅是好看,它还特别实用呢。
以前在农村,哪家哪户没有几个竹编的东西啊。
大的竹编筐子可以用来装粮食,又透气又结实,粮食放在里面不会发霉。
关于竹编艺术的作文500字左右

关于竹编艺术的作文500字左右
竹编艺术,真的超酷的!你知道吗,竹子这种看似普通的植物,在能工巧匠的手里,能变成各种超有型的东西。
想象一下,你手里拿着一根竹子,然后咔嚓咔嚓几下,就变成
了个篮子或者一个杯垫,多神奇啊!这些艺术家们,简直就是魔术师,用竹子演绎出了一场场精彩的魔术表演。
竹编艺术,也不只是好看而已。
它背后还藏着好多故事和文化呢。
你知道吗,古时候的人们就用竹子来编各种实用的东西,像篮子、簸箕之类的。
这种技艺传承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艺术,真
的是很了不起。
每次看到竹编艺术品,我都觉得它们有种特别的魅力。
那种自
然和人工的完美结合,让人看了就心生欢喜。
你说,这竹子怎么能
这么神奇呢?不仅长得好看,还有这么多种用途。
总之,竹编艺术真的超有趣的!它不仅展示了人们的智慧,也
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珍惜这种传统的技艺。
下次你看到竹编艺术品,
一定要好好欣赏一下哦!。
竹编非遗传承作文

竹编非遗传承作文在我生活的小镇上,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竹编艺人——李大爷。
他的双手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能将普普通通的竹子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李大爷的家就在小镇的边缘,一座简单的小院,四周种满了竹子。
第一次走进那个小院,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郁郁葱葱的竹子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走进李大爷的工作间,一股竹子的清香扑鼻而来。
屋内的墙上挂满了各种竹编作品,有精致的竹篮、巧妙的竹篓,还有栩栩如生的竹雕。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这些作品上,光影交错,美不胜收。
李大爷坐在一张小板凳上,面前放着一堆竹子和工具。
只见他拿起一根竹子,先用砍刀将竹子砍成合适的长度,然后用篾刀熟练地将竹子劈成细细的竹篾。
他的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
“孩子,竹编这手艺啊,可讲究耐心和细心。
”李大爷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跟我说道,“这每一根竹篾的宽窄、厚薄都得均匀,不然编出来的东西就不规整。
”我在一旁听得入神,眼睛紧紧盯着李大爷的双手。
李大爷开始编织了,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篾之间,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左,一会儿右。
那些竹篾在他的手中就像是听话的孩子,乖乖地排列组合成各种形状。
不一会儿,一个小巧的竹篮底部就初见雏形。
“这编竹篮啊,底部是关键。
”李大爷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笑着说,“底部编得结实,整个篮子才能耐用。
”说着,他又低下头,更加专注地编织起来。
我好奇地凑过去,仔细观察着李大爷的手法。
只见他将竹篾一根一根地交织在一起,每一个交叉点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没有一丝缝隙。
“李大爷,您这手艺是怎么练出来的呀?”我忍不住问道。
李大爷停下手中的活,陷入了回忆:“我从小就跟着师傅学竹编,那时候啊,天天练,手上不知道磨出了多少水泡。
但是只要想到能把这门手艺学好,就什么苦都能吃。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自豪。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篮的形状越来越清晰。
李大爷开始编织篮子的侧面,他的手法依然那么熟练,那么精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编工艺品作文【篇一:竹编文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竹施艺的国家,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有千年的岁月是铭刻在竹简上,编织在竹篮里,中国的竹编与竹雕艺术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创造,也记述了中华民族利用竹子、开发竹子的高度智慧。
中国竹编与竹雕艺术是一项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积淀深厚的文化遗产。
竹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初期。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栗和猎物,比起过去已稍有剩余。
为了不时之需,人们就把食物及饮水等保存下来,为储存这些食物和饮水,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刀、石斧等工具砍下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
在编织实践中,由于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因此,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织的主要材料。
我国竹藤编织始于原始社会。
殷商时期,竹藤的编织纹样开始丰富起来,在陶器的纹印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浪纹等纹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向工艺方向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渐精细。
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广阔,经济发达。
以浪漫主义为特征的楚文化造就了楚国织造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湖南长沙、湘乡、常德;湖北江陵、当阳、松滋、随州、鄂城、大治以及河南信阳出土了大量的竹编用具。
从这些编织精美的竹编用具来看,战国时期楚国的竹编编织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短柄竹编扇】(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楚墓出土、战国)当时楚国的冶铁手工业已相当发达,青铜工具已被锋利的铁工具所取代,这对于促进竹丝篾片的加工和竹编织物的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所能看到的楚国竹编织物,大部分是战国时期的。
这些竹编织物品种繁多,用途广泛,主要有竹席、竹帘、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出土数量达百件之多。
在编织技法上也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竹席主要用人字编织法,竹篓主要用六角眼编织法,竹箱主要用矩纹编织法(俗称锁壳编),竹篮主要用圆形盘旋编。
楚文化哺育出来的竹编编织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用染色的竹篾来编织器皿开创了竹编染色的先河。
独具一格的竹箱和竹扇,在当时是实用和欣赏兼备的生活用品,就在2000余年后的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赞赏,其编织方法,也仍为我们所沿用。
战国时期楚国地区的竹编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后来,又相继流传到我国南方和东南沿海的产竹区。
唐宋时期,湖北蕲春的竹编艺人在当地的特产蕲竹上施艺,编成称为“蕲簟”的席子,这种席子做工精细,编织光洁,质软似锦,折叠如布,堪称一绝。
据《新唐书》记载,蕲簟是唐代向皇宫呈送的必不可少的贡品。
在《广志绎》中,对蕲席有“蕲竹为器,抽削如丝,织巧甲于天下”的记载。
以名贵的蕲席送人,是唐宋时的一种时尚。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贬官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买的蕲席一床,寄给他的莫逆好友——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元稹,还附去这样一首诗:笛竹出蕲春,霜刀劈翠筠。
织成双人簟,寄与独眠人。
卷作筒中信,舒为席上珍。
滑如铺薤叶,冷似卧冰鳞。
清润宜乘露,鲜华不受尘。
通州炎瘴地,此物最关身。
南宋时期的福建古城漳州,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到漳州任知府,对竹子的编织颇感兴趣,把它列入“提倡中兴”的建城规划之中。
据《漳州府志》记载,南宋漳州的竹篮编织工艺已相当精细,并出现了竹碗、竹床、竹筷等竹子工艺制品,这门手艺在漳州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使漳州成了竹编、竹制工艺兴旺发达之地。
明代初叶,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他们游乡穿街,上门加工,使一些生活日常用品也披上极致的竹编服饰。
竹席、竹篮、竹箱及竹编的轿蓬等,都是编织相当讲究的竹编工艺品,其中尤以竹席最为著名。
湖南益阳素有“竹器城”之称,据《益阳县志》特产篇记载,益阳的水竹凉席始创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柔软精致,全国珍用,较任何篾席为佳”。
明代中期以后,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不仅编织越来越精巧,而且还和漆器工艺相结合,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
如珍藏书画的画盒、存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圆盒等。
【褐漆竹编圆盒】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时期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
江浙一带出现了编织精致的传统民间工艺竹篮,成为江南一道醒目的民俗风情,如走亲戚担的托篮、盛糖果用的盘罐、赴京赶考时考生用的考篮、富家妇女用的针线圆盒,其他还有香篮、食篮、花篮。
都是编织相当讲究的工艺品。
这些工艺竹编品的形态多种多样,所用篾丝也日趋精细,最细的每厘米内可排列40多根篾丝。
编织技法也千姿百态,还能编出各种花样和字画。
【竹编经贩图.清.孙兰荪】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勃勃兴起。
历经几千年的传统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基本上得到完善,汇集起来已达150余种编织法。
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能运用这些编织法,得心应手的编织出各种编织物。
当时主要流行的编织技法有:十字编、人字编、六角编、螺旋编、圆面编、绞丝编、穿篾编、穿丝编、弹花编、插筋编及各种硬板花图案。
创制的品种有:篮、盘、箱、盒、屏风、灯笼、窗帘、罐、轿蓬、扇子等10余个大类。
这些品种大多盛行于民间,有的是当时馈赠亲友的礼品,更多的则是姑娘出嫁的陪嫁品。
【传统民间工艺蓝(掣篮)】1937年后,在侵华日寇的铁蹄下,竹编工艺受到沉重打击,生产和销售遭到破坏,竹编生产处于停顿状态,大部分竹编艺人放下手中的篾刀改行从事它业,只有少数竹编艺人流落在破庙旧庵继续这门竹编手艺。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竹编工艺逐渐复苏。
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艺术开始名正言顺地回归到工艺美术行业,并毫无愧色的进入艺术的殿堂。
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大量涌现,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提高,有的还评上了“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技术职务,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
长期僵冷的竹编艺苑里泛出了暖人的新绿,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出灿烂的青春。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海外客商需求量的增加,再加上竹编工艺和科学技术的结合,许多传统的工艺得到更新,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新品种、新花色日益丰富,竹编的地方特色更为多姿多彩。
一根根普通的竹丝篾片发出了神奇的光彩,它为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加强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为国家换取外汇,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进入了21世纪后,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冲击传统的手工艺品,再加上大量廉价商品的进口及员工工资的增长,使竹编企业相继转制走向个体。
显现竹编工艺实力的大型工艺竹编精品难以维持,竹编工艺渐渐失去竞争力而开始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也有不少竹编艺术家们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艺术、新的精品在缓缓冒尖。
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想法设法在积极扶持,“中国竹子博物馆”和“中国竹艺博物馆”相继建立,馆内陈列了大量的竹编艺术品,向人们展示中国竹编艺术品的风采。
竹雕中华名族在竹子上进行雕刻远在纸、墨、砚发明之前,那时,先民们已经学会用原始的工具在竹子上刻划符号用来记事。
这种原始的竹刻应早于甲骨文,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特征,而最早在竹子上刻划的符号与原始的岩石刻划有类似之处,与出土的甲骨文相比要古拙得多。
远古时期,我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不生长竹子,先民们记事一般刻写在兽骨上,后发展为甲骨文。
我国南方盛产竹子,先民们就将符号刻在竹子上,这种符号后来就慢慢地形成古拙的文字,成片成片地刻划在竹片上,串缀起来便形成“书”,这就是“竹简”。
【竹简】据古代文献记载,竹刻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
汉代戴圣在《礼记。
玉藻》上记述,西周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笏(又称手板)就有用竹片制成的。
随着竹简文化的发展,在竹器上篆刻图纹和文字的竹刻工艺也应运而生,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便出土了一件在柄上刻有走龙图纹的竹勺,刻纹细致,走龙样式和当时西汉时期的龙纹一致,这是至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竹刻艺术品。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汉漆竹勺】秦汉以来,竹又被刻制成“符”和“节”。
在竹筒或竹节上施以刀刻图案纹样,然后一分为二,便成了权力或信物的象征,一方交君王,一方交臣子,这便是“符”和“节”。
“符”是代表君主权威的凭信物,两半“符”合在一起,刻纹一致时,则可行驶君主的权力。
“节”是君主授予出使国外大臣的凭信物。
《汉史》中注释说:“节以毛为主,上下相得,取像竹节,因为名。
”竹雕刻在宋代得到较大的发展,这是因为宋代的文化较为发达,涌现了一支庞大而又有文化素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艺术审美思想和要求带动了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
被人们视为纯洁、正直象征的竹子雕刻工艺备受重视,发展更快,一批批既实用又有欣赏价值的竹刻工艺品应运而生。
宋代的巧匠詹成,曾用透雕手法制作鸟笼,“四面皆花板,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具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足见其雕艺之精巧。
中国竹刻艺术的繁荣期在明代。
明代中期以后,竹刻艺术在江南一带蓬勃兴起,竹刻品种不断增多,雕刻手法日趋丰富,名工巧匠各显身手,加上许多文人墨客也乐于此道,他们不仅参与竹刻制品和图案纹饰的设计,还直接操刀雕刻,从而使传统文化更多更深地渗入到竹刻艺术中去,工匠气日益减弱,书卷气日益增强。
据不完全统计,名载典籍的竹刻艺术家至少有180余人。
他们创作了一大批匠心独运、技术精湛的竹刻艺术品,使当时的竹刻艺术繁花纷呈,蔚为大观。
竹刻自明代中叶形成了以深刻技法作浮雕或圆雕的朱氏嘉定竹刻;以浅刻技法或略试刀凿即形成作品的濮氏金陵竹刻;以及以留青为阳文花纹的张氏竹刻等。
【野渡横舟图臂搁(留青).明.张希黄】【仕女笔筒(竹雕).明.朱三松】明代中叶是竹雕艺术的繁荣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屡受冲击,竹刻艺术亦每况愈下。
中华民国时期,竹刻又趋向兴旺,特别是扇文化的兴起,扇面的书画、扇骨的雕刻成了持扇者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象征。
鸟笼、臂搁、笔筒等竹刻品种也紧紧跟上,竹刻的艺术品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金西厓、徐素白、潘行庸、白士风、支慈庵、张契之等一批竹刻名家。
【青梅竹马.郑宝根】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动荡,经济衰败,竹刻艺术一落千丈。
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操刀者才逐渐增多,又显示出振兴之象。
太平盛世为竹刻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基础,艺人们继承传统技法中的精华,根据竹材的自然形态来选择所要表现的题材,既表达了作品主题的意境,又保持了材质的美感。
艺人们慕东坡气韵,倾板桥风骨,把竹刻推向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
中国竹器艺术期待着新的辉煌。
竹编工艺散布在中国大地的众多角落,不能笼统的说某一地区的优胜于其他地区,仅仅只是偏重不同,有的走的是实用器具,这类竹编在编织和破蔑方面相对粗糙,主要面向较为偏远的农村或者农场,起价格较低!有的侧重于竹编的纯艺术(比如四川的青神竹编),仅仅起到观赏和收藏的价值,这类产品往往价格较高,喜欢的,钱不是问题,不喜欢的,一分钱也是问题!而剩下的就是集实用和艺术结合的竹编器具,这类产品除了实用性外,还很是注重搭配的协调和外观的美化,这类产品价格适中,属于中端偏高端的产品!真正的竹器是不会掺杂任何其他杂质的,这也是体现编织工艺技术和竹器价值的关键!在编织过程中不掺杂杂质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在竹器的锁边和一些转角细小部分,由于竹子的易脆性,很多竹器采用了其他物质代替!而在竹器有色部分,有的地区更是采用了有害的化工染料,这类杂质的出现也是大大的降低了竹器本身的价值!三穗竹编的特色,比如编字簸箕,字为黑色,且编织而成,黑色为当地植物蒸煮炮制而成,颜色黝黑,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