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的库扎节修订稿
少数民族节日拉祜族三月三

少数民族节日拉祜族三月三拉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在三月三这一天举办的节日活动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拉祜族三月三节日是拉祜族人民传统的节庆活动,也是他们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介绍拉祜族三月三的来历、庆祝活动和意义。
拉祜族三月三是拉祜族人民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此时正值春季,大自然万物复苏,百花争艳,正是丰收的前夕。
拉祜族人民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庆祝这一节日,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恩之情。
拉祜族三月三的起源与拉祜族的神话传说有关。
相传在很久以前,拉祜族的祖先在一场大火中逃生后,为了纪念这个奇迹般的事件,便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拉祜族的节日。
从那时起,拉祜族的后代们就以庆祝这一天为乐。
拉祜族三月三节日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祭祖、拜神、表演歌舞等。
在这一天,拉祜族人民会集中在一起,穿上传统的民族服饰,进行隆重而庄严的祭祀仪式。
他们会说出自己的祝福和祈愿,用酒、食品等物品供奉祖先和神灵,以祈求平安和丰收。
在拉祜族三月三期间,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拉祜族人民会进行民俗歌舞表演,以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展示拉祜族的文化特色。
表演者身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歌声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
拉祜族的三月三节日不仅是拉祜族人民的重要节庆活动,也是展示拉祜族文化的窗口。
通过庆祝这一节日,拉祜族人民传承并弘扬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族群凝聚力和自豪感。
拉祜族三月三节日在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庆祝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看,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同时,节日也促进了社会团结和谐,拉祜族人民通过庆祝节日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拉祜族的三月三节日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富有庄重的宗教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情,也是拉祜族人民的欢聚时刻和展示自身文化的机会。
相信通过庆祝三月三,拉祜族人民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拉祜族的优秀传统。
拉祜族主题活动方案策划

一、活动背景拉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普洱市、临沧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
拉祜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为了弘扬和传承拉祜族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了解,特举办本次拉祜族主题活动。
二、活动目标1. 弘扬拉祜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 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团结。
3. 增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4. 为拉祜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搭建平台。
三、活动主题“民族团结一家亲,拉祜文化共传承”四、活动时间2022年9月15日至9月20日五、活动地点云南省普洱市拉祜族自治县六、活动内容1. 开幕式(1)时间:9月15日上午9:00-11:00(2)地点:拉祜族自治县文化活动中心广场(3)内容:领导致辞、嘉宾讲话、文艺表演、民族服饰展示、放飞和平鸽等。
2. 拉祜族民俗文化展示(1)时间:9月15日-9月17日(2)地点:拉祜族自治县文化活动中心广场、民族文化村(3)内容:展示拉祜族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风情等,包括:a. 拉祜族民间舞蹈表演;b. 拉祜族传统音乐演奏;c. 拉祜族服饰展览;d. 拉祜族手工艺品制作展示;e. 拉祜族传统节日习俗介绍。
3. 民族文化交流活动(1)时间:9月18日-9月19日(2)地点:拉祜族自治县文化活动中心广场、民族文化村(3)内容:组织各民族群众开展民族歌舞比赛、民族体育竞技、民族美食展示等活动,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
4. 拉祜族文化旅游节(1)时间:9月20日(2)地点:拉祜族自治县文化活动中心广场、民族文化村(3)内容:举办拉祜族文化旅游产品展销、民族特色美食节、民族风情旅游线路推介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拉祜族文化。
七、活动组织1.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 承办单位:普洱市人民政府、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3. 协办单位:各相关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八、活动宣传1. 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册等,发放至各大媒体、社区、学校等。
拉祜族民族风俗的作文

拉祜族民族风俗的作文拉祜族民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独特而丰富的一部分。
拉祜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饮食习惯和节日庆典。
英文回答:The ethnic customs of the Lahu people are a unique and rich part of China's ethnic minority groups. The Lahu people are a minority group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 They have their own unique language, clothing, dietary habits, and festival celebrations.The Lahu people have a distinct and colorfultraditional attire. The women usually wear long skirts with embroidered patterns and silver accessories, while the men wear loose-fitting jackets and trousers. The traditional clothing reflects the Lahu people's pride in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ir strong sense of identity.In terms of food, the Lahu people have a diverse and delicious cuisine. They have a preference for spicy andsour flavors, and their dishes often include ingredients such as wild vegetables, mushrooms, and bamboo shoots. Lahu people are also known for their skill in making rice wine,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social gatherings and festivals.The Lahu people have a rich and vibrant festival cultu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s is the Lahu New Year, which is celebrated in November. During this festival, the Lahu people wear their traditional costumes, sing and dance, and participate in various cultural activities. It is a time for the Lahu people to expresstheir joy and gratitude, and to pray for a good harvest and a prosperous year ahead.中文回答:拉祜族民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独特而丰富的一部分。
拉祜族的“库扎节”为何是其最隆重的节日

拉祜族的“库扎节”为何是其最隆重的节日
>拉祜族的年节,分为过大年、过小年两次。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过大年,正月十五是过小年。
大年一般要过5天,从大年三十开始至正月初四结束。
年三十以前,除夕这天,家家蒸糯米饭、舂糍耙,寨子里碓声此起彼伏热闹异常。
糍耙舂好以后,要先揉成几块小的,分别摆在刀、斧、锄、犁钟等农具上,感激这些生产工具为人们砍树开地,使粮食获得了丰收。
村内住户,到寨边的树林里祭祀山神,祈求山神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护佑,使谷物丰收,狩猎顺利。
太阳快落山时,全家男女老少站在家门口,面向西方祷告,迎接祖先亡灵回家过年。
大年初一凌晨,每个家庭都要有一名或两名少女去抢接“新水”。
当寨内传来第一声雄鸡啼鸣时,抢水人抬着竹筒争先恐后地奔向泉边抢接新水。
拉祜族群众把新春之水作为纯洁、吉祥的象征,据说,首先接到新水之家,会万事如意,灾难全消。
抢接来的新水,首先要给长者洗脸,表示对长者的祝福。
初一这天,人们一般不外出串门,初二日起才开始带着礼物拜会亲友,相互贺年。
在过拉祜扩期间,寨内男子要举行一次狩猎活动。
这次狩猎,如果猎获到大的野兽,即视为大吉大利;如果空手而归即视为不吉利。
因此,男人进山以后,一定要猪获到野兽才欢呼雀跃而归。
拉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拉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人口41.1476万。
你了解一下拉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拉祜族的节日习俗、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和婚礼风俗。
拉祜族的节日习俗拉祜族的节日有春节、扩塔节、端午节、尝新节,火把节、新米节、祭祖节、卡腊节、搭桥节、葫芦节等。
另外拉祜族还有别有趣味的风情,它们是拉祜族文化延续,传播的主要载体,凝聚着拉祜族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
春节,也叫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
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
不过,拉祜族过年分过大年和过小年。
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年”。
传说过去只有大年,没有小年。
年前男人们总是集体远行围猎,回来时常常误了年期。
女人们为了慰劳远途而归的男人们,也总是一次次重新备办酒肉食品,给他们补过新年,后来竟逐渐沿袭成习。
因为这是为男人而补过的年,因此,就被称为“小年”、“男人的年”。
原来的年则称为“大年”、“女人的年”。
关于过两次新年习俗的形成,也有的传说,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侵扰。
为了狠狠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有一次男人们离乡远征作战。
当他们凯旋归来时,年已过完。
但为了庆祝胜利和万家团圆,人们载歌载舞,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而且从此相沿成习,传承至今。
“抢新水”和“芦笙舞会”,是拉祜族春节期间重要而独特的节日活动。
“抢新水”是指新年第一天,即正月初一清晨抢先到山泉边去接取“新水”。
这是拉祜人极为重视的新年头等大事。
他们认为,新水是最圣洁的,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谁先接到新水,谁家的谷物、瓜果就会先熟,谁家就更有福气。
因此,每年正月初一凌晨,听到雄鸡的报晓声,各家的代表便背起盛水的竹筒和葫芦,迅速奔向泉边,抢接新水。
接回来的新水要先敬献祖先,然后给老人洗脸。
扩塔节,是拉祜族人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欢乐的传统年节。
又称为拉祜大年,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共九天。
拉祜族扩塔节“三部曲”

□文·图 /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娜妥在拉祜语里,“扩”是“年”的意思,而“扩塔”即是拉祜族的新年。
对所有拉祜族来说,“扩塔”是一年中最为热闹和隆重的节日,因为它是拉祜族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祈盼来年平安的重要日子。
当前国内的“扩塔”普遍遵循汉族农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四为“扩路”,即大年,又叫“女人年”,为期四天;初八到初十为“扩捏”,即小年,又叫“男人年”,为期三天。
然而,正如谚语“桃李花开,拉祜过年”,进入腊月,当桃花和李花开始绽放,辛勤的拉祜族就已经围绕“扩哈”(迎新年)——“扩过”(过新年)——“扩北”(送新年)奏起了拉祜族扩塔节“三部曲”。
“扩哈”——迎新年作为生长在云南南部的拉祜族女孩,在儿时的冬日记忆里,比起北方的漫天雪花,我所拥有的是满山遍野的冬樱花、桃花、李花随风飘下,我也知道,这意味着距离扩塔节不远了。
村子里并没有因为收割完田里的庄稼而空闲、沉寂下来,相反,村头村尾都能看到大家哼着小调儿,忙前忙后;此时,邻里见面,最常说的一句就是“扩哈哒,扩过萨”,即只有新年迎得好,才能过好新年。
为迎接新年,拉祜族人家要做一些准备。
必不可下种;一样高;一样长,盖住了整个田埂;灿灿;拉祜族扩塔节“三部曲”田野FIELDWORK少的有砍薪柴。
薪柴是拉祜族重要的燃料,日常生火做饭都离不了它。
但过新年的薪柴,拉祜族有自己形而上的解释:砍薪柴是为了“厄莎”(拉祜族原始宗教信仰里的至上神或“天神”)、“扩协帕”(年神)做椅子。
薪柴拉祜语称“阔四”,必须是大树砍开成块的,而不能是小树砍断成节的,据说这是因为“厄莎”和“扩协帕”要坐在薪柴上面看拉祜族过年,给拉祜族降福。
天神和年神的“椅子”,必须砍得又漂亮又好坐。
清扫屋子,也是必不可少的。
拉祜族除尘,一般都要去山上砍尖栗树枝,即使房屋已经被打扫得很干净了,也必须要用尖栗枝再清扫一遍房屋内外,据说这是因为尖栗不仅花开得茂盛而且果实结得繁多,用它清扫房屋寓意着来年多产多福。
拉祜族节日文化

• 拉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 约41万(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澜沧 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中78%分布 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 沧孟连。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 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 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 居住。
• 拉祜族渊源于古代号“东方大族”的 氐羌后裔,古代拉祜族最早生活在甘 肃青海地区。历史上,曾有古羌人的 部分支系向南迁徙,进入今云南境内, 分布在金沙江南岸地带,秦汉时期, 活动于洱海地区的彝语支各族体被泛 称为“昆明夷”,其中便含有拉祜族 的先民。
•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信仰、大乘 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拉祜族的原 始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多神拜物, 对拉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影响最为广 泛。清朝初年,大乘佛教传入澜沧江 拉祜族居住区后,佛教逐渐取代了原 始宗教的位置,成为与政治结合的宗 教思想。
• 1922年,美国基督教会教徒在糯福, 即今天的澜沧县盖了第一座基督教堂, 开始在我国的澜沧、双江等县拉祜族 地区传播基督教。天主教大约是在 1939年有法国人传入云南省澜沧县拉 祜族居住的地区,但由于天主教的许 多教规和拉祜族人原有的宗教意识相 互冲突,所以天主教在拉祜族中未产 生太大的影响。
• 拉祜族在历史上原本没有文字,曾以 木刻记事,结绳记数。在二十世纪初, 外国的传教士来到了拉祜族居住的地 区,他们为了便于传教,曾用拉丁字 母创制了一套拉祜文。这套拉祜文很 不科学,因而也未能广泛传播。
• 解放后,对原有的拉丁文字进行了改 革,制定了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 以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的勐朗坝、东 回一带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新拉祜文。 现在,拉祜语和汉语,拉祜文和汉文, 是澜沧县的通行语言和文字。
• 关于过两次新年习俗的形成,也有的 传说,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 侵扰。为了狠狠打击敌人,保卫自己 的家园,有一次男人们离乡远征作战。 当他们凯旋归来时,年已过完。但为 了庆祝胜利和万家团圆,人们载歌载 舞,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而且从此相 沿成习,传承至今。
「拉祜族迁徙史诗《根古》」

拉祜族迁徙史诗《根古》巴莫曲布嫫拉祜族史诗《根古》主要流传于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其他拉祜族聚居地区,是一部描述拉祜族先民繁衍迁徙的叙事性史诗。
迁徙是拉祜族社会发展中一段重要而又漫长的历史,在拉祜族心目中就是祖先和历史的象征。
这部叙事长诗主要叙述从秦汉时期开始,拉祜族先民告别了他们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从传说中遥远的北方密尼都库、诸海厄波等地起步,历经千辛万苦,跨越几个世纪,跋涉数万里,一直迁徙到“勐缅密缅”(今临沧一带),最后大量移居到今天的澜沧地区定居生活下来的历史。
同时,也记载了迁徙到每个地方的原因、迁徙的地名、环境、地形、地貌和居住情况。
长诗除迁徙章节外,还存留着许多记叙拉祜族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完整章节。
经历代拉祜老人的传唱,已成为一部无文字的拉祜族史。
1989年,当地民族工作者李扎约收集整理了《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未公开发行),将史诗《根古》收录其中。
同年,云南省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根古》拉祜文、汉文对照书一套,在拉祜族民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已成为拉祜族重要的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是研究拉祜族历史、文化、经济的有用资料。
目前,拉祜族艺人已少有能完整演唱者,仅少数老人掌握全本,濒临失传的危险。
千百年来,拉祜族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璀璨的精神财富。
长期的父系氏族社会和原始游猎生活,使口头文学风丰富多彩美丽神奇,世代相传有口皆碑,深深地存活于民间文化生活之中,构成了本民族的历史、宗教、政治、社会道德的知识宝库,成为研究和认识拉祜族的百科全书。
拉祜族民间文学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一是远古文学。
从公元前的旧石器时期开始直至公元世纪,是史前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已元世祖群鹤氏族社会,狩猎采集经济为主,处于游动和迁徙之中。
大自然的威力使人们有对自然力的恐惧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反映在文学上便是古代神话,其中包括了厄莎的产生、造天造地、造日造月、物种的起源,人种的由来等等;二是中古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祜族的库扎节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拉祜族的库扎节
拉祜族的库扎节
库扎节,是云南省西南边陲崇山区拉祜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三月或四月初举行,为期四五天。
“库扎”是拉祜语的音译,意思是年节。
节日这天,全村寨的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当村寨外传来火枪的响声时,大家聚集一起,在铓锣、象脚鼓声中,唱歌起舞并奔向寨门,迎接亲人回家过节。
当提着酒肉、糯米粑粑、白薯等食品的亲人快到寨门的时候,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向他们身上拔苗助长撒米、敬酒,表示吉祥如意、新年快乐。
然后大家唱歌跳舞。
狂欢过后,各自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