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在拉祜族社会里,由于长期的游猎生活,使他们不畏艰险,不畏强暴,同时又形成了团结互助、尊敬老人的道德风尚。
他们对待真诚相处的人是那样热情,对那些奸诈、不守信义的人非常痛恨。
这些风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独特的礼仪。
猎肉分食与尊敬老人狩猎,是拉祜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是副业生产,也是打猎护庄稼。
狩猎,有一人一户的活动,也有一村一寨的集体活动。
集体狩猎是在旧历的正月、二月间,出猎时几乎整个寨子的男子都出动,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一路,一去就是几天或十几天才回来。
所得猎物不管大小,参加围猎的人不论大人小孩,每人都分得一份猎肉。
假如猎物太小,就是煮成稀饭也要一人一碗分食。
假如猎得马鹿等大野兽,头由猎得者或放头一枪打中者拿去,有两条里脊肉,猎得者可以分得一条,作为奖励,另一条送给寨子里年纪最大的老人,那也是不得享受的。
除里脊肉外,其余猎肉平均分配。
在分配肉时,凡是过路人,只要遇上,同样可以分得一份猎肉。
拉祜族对老人的尊敬,有这样一句话:“把享受让给比自己老的人,因为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先看见的,最老的人是寨子里懂道理最多的人。
”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拉祜族尊敬老人的美德。
平时家里有老人来了,青年就自觉地让座,请老人坐在火塘靠太阳出的方向,然后敬烟,接着烤茶,第一碗茶自己吃,第二碗敬给老人,意思是请老人放心。
向老人敬烟、敬茶时,都要双手举过头,接的人也要双手去接,单手接就很不礼貌了。
敬烟敬酒时,第一个敬给的烟酒,不转给在场比自己年纪更大的人,以后这个人是不会受到大家尊敬的。
老人坐着时,青年人不得从老人前面走过,要从背后走过。
盛饭时要先盛给老人。
老人吩咐事情时,要等老人吩咐完了才能回话。
拉祜族的服饰拉祜族人民穿的衣服,解放前还处于各家各户自己种棉,自己用简单的纺车纺纱,用极简陋的织布机织布,布织成后染成蓝色、青色,做成衣服。
拉祜族最喜欢黑色,认为黑色最好看。
解放后,国家每年由内地调入各色的棉布和化纤织品供给。
拉祜族服饰——以黑为美

拉祜族服饰——以黑为美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人口约434000人。
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195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以农业为主,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
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有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
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
拉祜年除夕晚上舂粑粑,大粑粑象征太阳和月亮,小粑粑象征星星和五谷丰登,在农具上要放上一些粑粑,表示让它们和主人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
初一凌晨,全寨的年轻人都要背葫芦或抬竹筒,到山泉去抢新水,然后便开始正式过年,喝酒唱歌。
一般过年都由初一到初五;初九到十一为小年。
小年的活动内容基本与大年相同。
尝新节男女分别在稻田和包谷地里选一些颗粒饱满、成熟较早的稻穗和包谷做新米饭,并以鲜菜瓜果、杀猪煮酒,邀舅舅、叔伯和亲友共同聚餐。
拉祜族中的苦聪人在狩猎时,习惯将猎获的兽头奖给第一枪射中者,前腿奖给发现猎物的人,剩下的肉,人均一份。
拉祜族青年男女婚恋和社交比较自由。
婚嫁的当天,男女双方都要杀猪,男方要把猪头送到女方家,然后破成两半,一半仍要带回;女方家的猪头也是如此,以表示骨肉至亲、“新婚和合”。
拉祜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有到妻方居住3年的习俗。
夫妇不睦,可请人出证,烧断丝线,即可离异。
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特点。
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以黑为主色。
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至今,拉祜族仍然非常喜爱穿传统服饰,透过拉祜族服饰,仍可窥见古代氐羌系统民族衣着形象。
唐代文献中记载,古代乌蛮“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
拉祜族介绍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41万(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
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
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居住。
拉祜族主要分为两大支系,即拉祜纳支系和拉祜西支系,两个支系均有着共同信仰和习俗、共同的文化传统,大体同步的社会发展进程,只是在方言、服饰等方面有一些差异。
云南省是拉祜族的故乡,省内拉祜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县(市)共计22个,分别隶属云南省思茅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地区。
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是与彝语、僳僳语、纳西语、哈尼语并列的一种独立语言,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种方言。
民族简介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以农业为主,1950年以前,拉祜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有的地区已发展到地方经济;有的保存着土司制度的残余;澜沧西南部,孟连、沧源,耿马和西双版纳等地的拉祜族都是被傣族封建领主所统治,保留原始公社制的残余。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195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
历史拉祜族——历史拉祜族源于原分于甘、青地区的古羌人,后不断向南迁徒。
至迟到战国时代已活动在云南境内。
根据考古发现分析,战国时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脱离原始时代,他们男女均头梳双辫、身着及膝长袍,从事迁徙农业和畜牧业。
【传统文化】拉祜族衣服有何特点拉祜族穿衣有何习俗

【传统文化】拉祜族衣服有何特点拉祜族穿衣有何习俗【传统文化】拉祜族衣服有何特点?拉祜族穿衣有何习俗解放前,拉祜族的服饰仍处于每户种植棉花的时期。
他们在一个简单的纺车上纺纱,在一个非常简单的织布机上编织。
织好后,布料被染成蓝色和青色来做衣服。
拉祜族最喜欢黑色,认为黑色是最好的。
解放后,国家每年从大陆转移各种颜色的棉和化纤面料。
由于拉祜族人民喜欢自己的布料,国家每年都会向拉祜族转移大量的棉花和棉纱,供拉祜族人民纺织自己的布料。
如今,拉祜族的年轻男女不仅喜欢自己的民族服装,还喜欢各种布料和化纤制品制成的新衣服。
拉祜族妇女的服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右开襟,两边开齐腰部高的岔口,衣长齐脚面的长衫。
在长衫岔口及衣边、袖口,镶缀红、白等各色几何图纹的花边,沿衣领及开襟上还嵌上数十个雪亮的银泡或佩带大银牌(拉祜族“普巴”)。
有的下穿统裙,有的下穿黑色长裤。
另一种是开襟很大,几乎像对襟,衣边缀有花布条纹,无领,小袖口,衣长只齐腰节骨的短衫。
短衫里面,穿一件白色汗衫,露在统裙上面。
穿着这两种服饰的妇女,都头包四公尺长的黑色包头,在包头两端缀以线穗,有的则是包大毛巾。
穿长裤的妇女,冬季多数小腿都套腿套,小腿套两端都用色线绣上花纹。
拉祜族的男人和女人都剃光头,但女人应该在头上留一绺头发,称为灵魂发,以显示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异。
如今,大多数年轻女孩都留着长发和辫子。
但在农村地区,女性在婚后会剃光头。
一方面,这是为了健康。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说你已经结婚了。
拉祜族女性通常戴较大的银耳环、银项圈和手镯,而男性也戴手镯和项圈。
拉祜族男子头戴帽子,也有全包头者。
帽子是用六至八片正三角的蓝黑布拼制成的,下边镶一条较宽的蓝布做边,顶端缀有一撮约十五公分长的各种颜色的线穗垂下。
现在,有不少人戴便帽。
但到节日,妇女都穿花边衣服,头裹黑色包头或大毛巾,男子戴帽或裹黑色包头。
节日和赶集,男女都要背一个长方形背袋(拉祜语叫“面搓”)。
背包是用自编的绿色布料制成的。
拉祜族节日文化

• 拉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 约41万(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澜沧 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中78%分布 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 沧孟连。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 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 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 居住。
• 拉祜族渊源于古代号“东方大族”的 氐羌后裔,古代拉祜族最早生活在甘 肃青海地区。历史上,曾有古羌人的 部分支系向南迁徙,进入今云南境内, 分布在金沙江南岸地带,秦汉时期, 活动于洱海地区的彝语支各族体被泛 称为“昆明夷”,其中便含有拉祜族 的先民。
•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信仰、大乘 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拉祜族的原 始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多神拜物, 对拉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影响最为广 泛。清朝初年,大乘佛教传入澜沧江 拉祜族居住区后,佛教逐渐取代了原 始宗教的位置,成为与政治结合的宗 教思想。
• 1922年,美国基督教会教徒在糯福, 即今天的澜沧县盖了第一座基督教堂, 开始在我国的澜沧、双江等县拉祜族 地区传播基督教。天主教大约是在 1939年有法国人传入云南省澜沧县拉 祜族居住的地区,但由于天主教的许 多教规和拉祜族人原有的宗教意识相 互冲突,所以天主教在拉祜族中未产 生太大的影响。
• 拉祜族在历史上原本没有文字,曾以 木刻记事,结绳记数。在二十世纪初, 外国的传教士来到了拉祜族居住的地 区,他们为了便于传教,曾用拉丁字 母创制了一套拉祜文。这套拉祜文很 不科学,因而也未能广泛传播。
• 解放后,对原有的拉丁文字进行了改 革,制定了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 以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的勐朗坝、东 回一带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新拉祜文。 现在,拉祜语和汉语,拉祜文和汉文, 是澜沧县的通行语言和文字。
• 关于过两次新年习俗的形成,也有的 传说,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 侵扰。为了狠狠打击敌人,保卫自己 的家园,有一次男人们离乡远征作战。 当他们凯旋归来时,年已过完。但为 了庆祝胜利和万家团圆,人们载歌载 舞,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而且从此相 沿成习,传承至今。
五___拉祜族

9.饮食习俗
拉祜族是个十分热情好客的民族。
逢年过节,都要邀请周围傣、哈尼、
布朗等族人民一道来饮酒会餐,吃团
结饭。拉祜族地区是著名的茶叶之乡。
拉祜人擅长种茶,喜欢饮茶。饮茶、
品茶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更是一大乐 趣。
BEA Confidential. | 10
也称“女人的年” 。
拉祜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
年” 。 (2 )尝新节
(3)火把节
BEA Confidential. | 7
7.礼仪及禁忌 拉祜族人民勤劳善良、崇尚礼仪。在长 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很多为 人处事、规范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 为准则。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人与人之间互 尊、友爱、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生性关系,也不许婚外发生性关系,违反者 将遭到很重的惩罚——被赶出寨子。有“从 妻居” 习俗,3年后方可自立门户。
BEA Confidential. | 6
6
(1)春节和扩塔节
春节,也叫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
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
基本相同,但拉祜分过大年和过小年。
拉祜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又称扩塔节,拉祜”,有“拉祜纳”(黑拉祜)、 “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 等支系。史称、他称有“史宗”、“野古宗”、 “苦聪”、“倮黑”、“磨察”、“木察”、
“目舍”等。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
立时,统一定族名为“拉祜族”。“拉”意为 “虎”,“祜”意为在火旁把肉类烤到发香的程
镶绣各种花纹图案。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
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BEA Confidential. | 4
【传统文化】拉祜族民俗 拉祜族特殊日子的特殊习俗

【传统文化】拉祜族民俗拉祜族特殊日子的特殊习俗【传统文化】拉祜族民俗拉祜族特殊日子的特殊习俗节日:过年拉祜语叫“扣扎”或“扣木扎”,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
腊月二十四全村打扫室内外环境,净身沐俗,据说不干净年神不来,年成也就不吉利。
大年三十以前,家家户户忙着宰牛杀猪,舂粑粑。
大年三十晚上,大摆酒筵献“卧待”和诸神,然后吃年饭、唱年歌、跳芦笙舞。
初一鸡鸣,每家都要派人背着竹筒到水沟去背新水(据说是天神赐给人们的“吉祥水”)。
有火药枪的要鸣枪。
同时,用新水、米和酒敬献“火神”和祖宗。
献毕,按男女姓别分开坐在火塘边,听家长致词庆祝和告诫青少年怎样做人。
之后,全家人边吃边喝边唱歌,彻夜不眠。
初二清晨,杀1只公鸡献祭秋千架,祭时还要用荆条、野姜点燃绕秋千二圈以示驱鬼,然后青少年男女荡秋千娱乐。
秋千架过37天后,由无儿无女的人家砍倒。
已成婚的青年男女、婚后3年,每年都要在过年时背4块饼(两大两小,约重30公斤)身向父母兄嫂拜年。
新谷成熟时过“吃新米节”,欢庆丰收。
火葬:人死后车门口于正屋右侧的火塘旁,头朝里脚朝外,灵前可供米饭一碗、筷一双、甜鸡一只。
妇女在旁痛哭守灵,并由1个领哭者领唱颂歌,歌颂死者一生的功德。
车门口1日或数日,至选取的吉日良辰设灵,并鸣枪知会亲友前来悼念。
去悼念的人都必须拎猪、鸡、酒来,做为葬礼。
出殡前将丧礼中的猪、鸡用木棍打死,人葬后在坟前供祭。
供品除老人外,任何人都不能吃。
棺材有两种:一是用篾席卷裹,一是普通的木棺。
坟地就在家的附近,只要滚1个鸡蛋于地,在蛋破处或停止处下葬。
人葬时棺材的大头朝向西方,坟垒高堆但不立墓碑。
墓前置放一两件死者生前用过的弓箭、背箩等物,成年人死后连续3年定期扫祭。
若死者系成年男子,人葬后全家原住的房屋要烧毁,另迁新扯重建。
不洁:日常生活中的不洁存有:儿媳无法同公公、弟媳无法同夫兄同桌喝茶,接递东西也无法轻易过手,无法随便步入公公和夫兄的“阿泡”。
无论未婚或已婚的女子,在长辈前无法挑下头巾,更无法披头散发。
简论拉祜族的哲学思想

简论拉祜族的哲学思想
拉祜族是现今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等地的少数民族,具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思
想传统。
在拉祜族文化中,哲学思想尤为重要,它不仅塑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而且
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
拉祜族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一种积极的未来投资思想,认为“今朝有酒今朝醉”。
他们
相信今天的努力将对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他们注重实际行动,鼓励大家积极勤劳。
他们
认为,实践才是改善生活条件的有效方法,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
拉祜族的哲学思想还注重社会互助,强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认为每个
人都是家庭的一部分,应该彼此关爱。
他们认为要拥有一个和谐、富裕的家庭,必须承认
分享的重要性,并发挥彼此之间的创造力和智慧。
拉祜族的哲学思想尊重祖先的遗产,认为祖先为后代们指明了方向,是他们健康成长
的基石。
此外,他们也相信家乡是一种挚爱,要守护一个地方就一定要关爱它,不要伤害它。
在拉祜族哲学思想中,灵性信仰也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把自然、神灵和家人等三方看
作是一个整体,认为他们之间是相互支持和联系的,必须相互尊重并和谐共处。
总之,拉祜族有着独特的哲学思想,强调积极的未来投资、社会互助、祖先的遗产、
遵守互惠原则和灵性信仰等方面,是一个充满了朴实真诚的民族,正是他们的正直和勤劳,博得了两个世纪以来的持久和平及富饶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祜族
文章点击数:1263 创建时间:2013年01月29日来源:云南民族网【打印文章】
拉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截止2011年底,拉祜族有47.86万人,占云南省人口总数的1.03%(摘自《云南统计年鉴2012》),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
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
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居住。
拉祜族渊源于古代号“东方大族”的氐羌后裔,古代拉祜族最早生活在甘肃青海地区。
历史上,曾有古羌人的部分支系向南迁徙,进入今云南境内,分布在金沙江南岸地带,秦汉时期,活动于洱海地区的彝语支各族体被泛称为“昆明夷”,其中便含有拉祜族的先民。
宋代时拉祜族聚居在洱海南部的巍山、弥渡之间,宋末时拉祜族分两路迁至临沧和景东以南一带。
明清时一部分迁到了今天的云南省澜沧江两岸以及元江沿岸。
迁徙中,走得最远的,已越过边境,到达中南半岛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地的山区。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是与彝语、僳僳语、纳西语、哈尼语并列的一种独立语言,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种方言。
两大方言在语言、词汇上虽有差异,但两种方言可以互相通话。
拉祜族在历史上原本没有文字,曾以木刻记事,结绳记数。
在二十世纪初,外国的传教士来到了拉祜族居住的地区,他们为了便于传教,曾用拉丁字母创制了一套拉祜文。
这套拉祜文很不科学,因而也未能广泛传播。
到解放前夕,懂得这种拉祜文的人很少。
解放后,对原有的拉丁文字进行了改革,制定了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的勐朗坝、东回一带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新拉祜文。
现在,拉祜语和汉语,拉祜文和汉文,是澜沧县的通行语言和文字。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信仰、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多神拜物,对拉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影响最为广泛。
清朝初年,大乘佛教传入澜沧江拉祜族居住区后,佛教逐渐取代了原始宗教的位置,成为与政治结合的宗教思想。
1922年,美国基督教会教徒在糯福,即今天的澜沧县盖了第一座基督教堂,开始在我国的澜沧、双江等县拉祜族地区传播基督教。
天主教大约是在1939年有法国人传入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居住的地区,但由于天主教的许多教规和拉祜族人原有的宗教意识相互冲突,所以天主教在拉祜族中未产生太大的影响。
拉祜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文学,又叫口碑文学。
主要是民间诗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等。
这些作品主要记载了拉祜族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程,以及他们的先祖在改造自然、改造自身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思想意识。
拉祜族的乐曲旋律悠扬,调子丰富。
景谷县的拉祜族人喜欢听唢呐,有《过山调》、《隔娘调》、《采花调》、《出门调》30多种。
镇沅县的拉祜族曲调,按形式和乐器分为三弦曲、芦笙曲、唢呐曲,还有独唱曲和对唱曲等。
拉祜族的乐器种类也很多,大都是竹制的,可分为吹奏乐器、弹拔乐器和打击乐器三大类。
常见的吹奏乐器有葫芦笙、列嘎嘟、闭闲等,葫芦笙是拉祜族主要的传统传统吹奏乐器,大小及规格不同,发出的音乐高低也不同。
口弦、小三弦、牛腿琴是拉祜族地区常见的弹拔乐器,打击乐器则主要有木鼓、波罗谷、快列玛或切、排等。
拉祜族能歌善舞,特别是逢年过节,歌舞是他们必备的节目。
他们的舞蹈动作往往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芦笙舞、摆舞、跳歌等。
芦笙舞是拉祜族人民欢度节日时跳的一种大型的集体舞,据统计有136个民间组合套路,主要分布在澜沧、
西盟、孟连、勐海、双江、临沧、沧源等县的拉祜族聚居区。
摆舞共81个套路,主要是澜沧和孟连两县拉祜族跳的一种舞蹈。
从舞蹈内容看,既有反映生产、生活的,也有模拟动物动作的,还有不少是反映祭祀礼仪的,如《祈祷舞》、《扫地出门》、《拜年》、《讨福》等。
拉祜族村寨大都坐落在澜沧江两岸群山环抱的肥沃坝子中或靠近水源的地方。
每个村寨小至3—5家,大至100—200户。
住房富有湿热地带建筑特色。
传统的住房有木桩竹楼和落地式茅屋两类。
木桩竹楼按建筑规模的大小分为两种,一种是供个体家庭居住的小型竹楼,楼下关养牲畜及堆放柴火,楼上用木板或竹笆隔成两间,前间设火塘,火塘上方挂一“炕笆”,供烘烤粮食及防火之用,后间为卧室。
另一种是供大家庭居住的大型竹楼,即“长屋”。
澜沧县坎卡乃、南段一带的长屋最大面积达300平方米左右,一般在100平方米左右。
楼上正面设有走廊,但无窗子,从正中或两侧开门。
室内按小家庭的多少隔成若干间,每间住一个小家庭。
在正对住房的过道上设有火塘及大锅,供小家庭开伙之用。
长屋旁建有粮仓,粮仓内亦分为若干格,每个小家庭使用一格。
大型竹楼和小型竹楼的楼上均设有一晒台。
落地式茅屋也用木头做梁柱,竹蔑或木板做围墙,屋顶呈双斜面,覆以茅草。
门开于正中,但不能对着丫口、山箐,否则不吉利。
有的隔成两间,一间为内室,一间用于煮饭和招待客人。
房屋面积较小的就不再隔开。
不少地区的拉祜族,因轮歇耕地离村子较远,即在耕地附近建盖临时住房“班考”(即窝棚),农忙时就住在班考里,农闲及节庆时才返回村寨。
住班考的时间
长的可达半年之久。
班考虽为临时住房,但由此形成的双重住地居住制,在历史上曾经对拉祜族个体经济的发展和个体家庭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拉祜族修建房屋多在秋后、年前进行。
“一家盖房,全寨相帮”,是拉祜族的传统美德。
新房建成后,还要举行“贺新房”仪式,主客饮酒唱歌庆贺。
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
拉祜族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头戴蓝、白两色的瓜形帽或裹黑色头巾,身穿对襟短衫,也有穿无领右襟大衫的,下着宽大长裤。
外出喜挎背包、佩长刀。
妇女服饰因支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拉祜纳妇女的服饰较完整地保留了古羌人的传统服饰特点:头裹一丈多长的黑色头巾,末端垂及腰间;身穿高领,高开衩的右襟长袍,长袍多为黑色,衣领周围及开衩口边镶有彩色几何纹布块,衣领及开襟处还嵌有雪亮的银泡。
拉祜西妇女的服饰则带有南方民族的特点,头裹黑色或白色头巾,身穿无领对襟短衫,下着长统裙,上衣的前胸及袖口饰有彩色布条,裙子则多间以红、黑、白三色。
妇女佩带的银饰有项圈、手镯、耳环等。
拉祜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流传在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主要有摔跤、踢架、射弩、火枪射击、打陀螺、荡秋千、标杆、爬杆、武术、拳术、拔腰力、拔河、拉猪、双人三脚跑、仿牛斗角、搬手、丢包、丢石、穿针、甩标签、跳芦笙等,还有一些体育游戏项目,如老鹰捉鸡、老虎抱蛋、骑马传物、打马桩等,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和民间娱乐活动相结合,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
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严禁与外族通婚,近代以来这一限制逐渐放宽。
部分地区允许姑舅表及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
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恋爱自由。
一般在16岁左右即可参加“串姑娘”活动。
拉祜族又婚姻自由的传统和以离婚为耻辱的观念,由于喜新厌旧而提出离婚者,会遭到人们的指责。
如果一方提出离婚,则必须付给对方一定数目的款项,男子提出离婚者,其所支付的款项要比女子提出离婚者多。
离婚后双方可以再嫁娶。
拉祜族还实行转房制度,即夫死后妻可以转房,但仅可以转房给夫之弟,不能转给夫之兄。
寡妇再嫁不受歧视。
古代拉祜族盛行火葬,明、清以来大部分地区改为土葬。
拉祜族人死后首先要在家门口鸣放火药枪报丧,死者放入棺材后,家人必须捉一头二三十斤重的猪,把一根白线的一端拴在猪的脖子上,另一端放在死者的手掌上,然后用一盆清水把猪活活溺死。
被溺死的猪的肉家人不能吃,只有亲属才能吃。
墓地的选择是用鸡蛋卜地法,即当灵柩抬到坟山后,由女婿将米碗里的鸡蛋从自己的胸前向背后抛去,鸡蛋落地处,就是挖坑下葬处。
全寨人都参加葬礼。
葬礼完后,寨内参加葬礼的人均各自带一碗米,去死者家一起做饭吃。
不论是火葬还是土葬,下葬当天,全村停止生产,各家不舂米,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对被杀、自杀、摔死、淹死及被野兽咬死等非正常死亡,一般在其死亡处就地火化或埋葬,不举行葬礼。
拉祜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中秋节,其中春节最隆重。
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
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十二天,一月三十天,一年十二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
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拉祜族禁忌很多,最有民族特色的禁忌是不得吃狗肉,吃狗肉者不得进家门,七天后要洗澡换衣才能进家门。
拉祜族人常用鸡肉稀饭待客,但忌用白鸡肉,他们认为用白鸡肉熬稀饭待客,表示主人要与客人绝交。
主人杀鸡招待客人时,客人不能自已拿鸡头吃,如主人拿给你吃,则必须接受,不能拒绝或转送给他人吃,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拉祜族在日常生活中还特别尊重老人,吃饭要先给老人盛,给老人敬烟酒要举过老人的头,禁止在老人面前随便走动,老人来了得给老人让座,请他坐在火塘靠近太阳的地方。
(来源:“云南民族网网站”2013年9月2日)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培训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