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

合集下载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拉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

拉祜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传统命名礼仪是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进行调查。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是拉祜族人民通过给孩子起名来表达对孩子的祝福和期望。

在拉祜族传统文化中,命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

拉祜族父母会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组织亲属和朋友们举办一个命名仪式。

命名仪式通常在家中进行,由拉祜族长辈或者村干部主持。

仪式开始前,家人会在家里摆放许多食品和带有祈福意义的物品,如鸡蛋、果子、大米等。

随后,主持人会按照拉祜族的命名习俗为孩子起名。

拉祜族的命名通常有两种方式:取名和改名。

取名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为孩子正式起名,而改名是在孩子成年后为其改名。

在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中,命名的方式和命名的含义对于拉祜族人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命名的方式可以分为家族命名和天然命名。

家族命名是指根据拉祜族家族的传统和习俗来为孩子起名。

家族命名通常是有祖先名字或者祖辈名字的变形,以示对祖辈的纪念和尊重。

天然命名是指根据孩子出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情况来为孩子起名。

如果孩子在早晨出生,他的名字可能会与早晨的自然景象相关,如“旭日”、“晓霞”等。

命名的含义也是拉祜族人民非常重视的。

拉祜族人民相信名字有神灵的加持,命名时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祖先的荣誉和家族意愿来选择一个寓意吉利的名字。

拉祜族的命名一般都是由两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特定的意义。

一般来说,第一个字是显示孩子性别和出生顺序的,第二个字则是根据家族的愿望和希望来选择的。

作为拉祜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命名礼仪在当代拉祜族人民中仍然被广泛遵循和尊重。

通过传统命名礼仪,拉祜族人民弘扬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了自己的族群记忆,并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拉祜族的传统命名礼仪是其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是拉祜族与其他民族保持差异和个性的一种表达方式。

拉祜族有哪些传统民俗节日

拉祜族有哪些传统民俗节日

拉祜族有哪些传统民俗节日拉祜族是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山区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

拉祜族散居在西盟、耿马、景东、景谷、镇流、墨江等地。

那么你知道拉祜族有哪些传统民俗节日吗?下面小编来为你介绍拉祜族的传统节日。

拉祜族哈巴节拉祜语,意为“月亮节”。

又称“月圆节”。

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拉祜族认为:月亮神为人们分出了每年的耕种节令。

因此,每逢八月十五月圆之时,人们则举行祭月仪式。

届时,要以新谷新米鲜瓜祭月亮。

意思是让月亮也尝尝人间生活的美好。

当月亮升起时,全寨的男女老少集中到广场上,由头人和寨中有威望的老人向月亮行鞠躬礼。

礼毕,人们在广场进行各种活动。

持芦笙的人吹响导乐,全寨所有芦笙一齐吹奏,人群随着乐曲节奏拉手围成圆圈,跳起欢快的芦笙舞,一直到天亮。

其间,老年人可在某家楼中聚会欢饮,青年男女可以借此机会到树丛中谈情说爱。

而结婚的青年男子和少妇,却必须自始至终在舞场上充当主力,不能因休息而冷场,更不能半途悄悄离去,一直坚持到天亮。

拉祜族火把节拉祜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关于这个拉祜族节日,有两个传说。

一个说是很久以前,在拉祜族居住的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门吃人的眼睛,善人专门帮助人。

后来善人在一只没有角的山羊头上安了一对蜂蜡做的角。

晚上善人点燃了两支蜡烛,山羊跑到山上,到处乱跑,像无数的火把,就这样把恶人吓跑了,人们终于得到了安宁。

这天正好是六月二十四日,于是,每年这一天人们都过火把节。

还有一个传说是天神厄萨要拉祜族人每年向它上供,机智勇敢的拉祜族人扎努扎别领导人民进行反抗,因此触怒了天神,天神把天变黑,把太阳、月亮和星星和其他能发光的东西都藏起来。

天地黑暗人们不能耕种土地,扎努扎别就教人们用松明和蜂蜡绑在牛角上照明耕地,庄稼照样长得很好。

为了纪念扎努扎别,人们举行这个拉祜族节日。

节日当天,拉祜族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准备丰盛的晚餐。

家家户户还要点蜂蜡或蜂蜡做的蜡烛。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在拉祜族社会里,由于长期的游猎生活,使他们不畏艰险,不畏强暴,同时又形成了团结互助、尊敬老人的道德风尚。

他们对待真诚相处的人是那样热情,对那些奸诈、不守信义的人非常痛恨。

这些风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独特的礼仪。

猎肉分食与尊敬老人狩猎,是拉祜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是副业生产,也是打猎护庄稼。

狩猎,有一人一户的活动,也有一村一寨的集体活动。

集体狩猎是在旧历的正月、二月间,出猎时几乎整个寨子的男子都出动,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一路,一去就是几天或十几天才回来。

所得猎物不管大小,参加围猎的人不论大人小孩,每人都分得一份猎肉。

假如猎物太小,就是煮成稀饭也要一人一碗分食。

假如猎得马鹿等大野兽,头由猎得者或放头一枪打中者拿去,有两条里脊肉,猎得者可以分得一条,作为奖励,另一条送给寨子里年纪最大的老人,那也是不得享受的。

除里脊肉外,其余猎肉平均分配。

在分配肉时,凡是过路人,只要遇上,同样可以分得一份猎肉。

拉祜族对老人的尊敬,有这样一句话:“把享受让给比自己老的人,因为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先看见的,最老的人是寨子里懂道理最多的人。

”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拉祜族尊敬老人的美德。

平时家里有老人来了,青年就自觉地让座,请老人坐在火塘靠太阳出的方向,然后敬烟,接着烤茶,第一碗茶自己吃,第二碗敬给老人,意思是请老人放心。

向老人敬烟、敬茶时,都要双手举过头,接的人也要双手去接,单手接就很不礼貌了。

敬烟敬酒时,第一个敬给的烟酒,不转给在场比自己年纪更大的人,以后这个人是不会受到大家尊敬的。

老人坐着时,青年人不得从老人前面走过,要从背后走过。

盛饭时要先盛给老人。

老人吩咐事情时,要等老人吩咐完了才能回话。

拉祜族的服饰拉祜族人民穿的衣服,解放前还处于各家各户自己种棉,自己用简单的纺车纺纱,用极简陋的织布机织布,布织成后染成蓝色、青色,做成衣服。

拉祜族最喜欢黑色,认为黑色最好看。

解放后,国家每年由内地调入各色的棉布和化纤织品供给。

拉祜族

拉祜族

拉祜族简介拉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41万(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

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

拉祜(hu)族与彝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基诺族等属于同一族源。

文化歌舞是拉祜族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婚丧嫁娶、喜庆寿诞、宗教祭祀、农事活动乃至客人相访,都以歌舞表达感情。

歌曲有祖祖辈辈相传下来的古歌,也有见景生情、随口编吟的新歌。

舞蹈除芦笙舞外,还有反映生产、生活或摹拟各种动物动作的三步舞、六步舞,男女老少人人会跳。

常见的乐器有芦笙、巴乌和口弦。

拉祜族至今没有专业匠人,竹、木用具每个成年人都能制作,尤其擅长藤、竹编织。

节庆过年拉祜语叫“扣扎”或“扣木扎”,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

腊月二十四全村打扫室内外环境,净身沐俗,据说不干净年神不来,年成也就不吉利。

大年三十以前,家家户户忙着宰牛杀猪,舂粑粑。

大年三十晚上,大摆酒筵献“卧待”和诸神,然后吃年饭、唱年歌、跳芦笙舞。

初一鸡鸣,每家都要派人背着竹筒到水沟去背新水(据说是天神赐给人们的“吉祥水”)。

服饰饮食拉祜族会纺织的人很少,在老林生活时,常用猎物向哈尼族换破旧衣服穿。

出林定居后,向哈尼族、傣族学习纺线织布,缝制衣服、现时,男子穿哈尼族武蓝色或青色对襟短衫,下穿宽筒长裤。

妇女衣饰有别,拉祜西是黑色右襟长袍,袖口、衣边均镶有各色布条花边,有的在衣襟上再镶饰贝壳;拉祜纳穿黑蓝色右襟短衫,裤脚镶二、三条色布花边。

无论何支,均普遍将长发编成辫子后盘束于顶。

食物分生食和熟食两种。

熟食主要是烤和煮。

过去和现在均有吃烤肉的习惯,用两根竹棍把涂有盐和香料的肉夹在中间,放在火塘边慢慢烤黄、烤香、烤脆后吃。

玉米和旱谷都用木杵臼舂捣。

介绍拉祜族的演讲稿

介绍拉祜族的演讲稿

介绍拉祜族的演讲稿
尊敬的听众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我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拉祜族。

拉祜族,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地区,相邻的缅甸、老挝、泰国等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拉祜族总人口数为485966人。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拉祜族人已经改用汉语为交流语言。

在文字方面,拉祜族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但因种种原因,现在一般使用汉字。

拉祜族的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魅力。

他们的传统乐器有芦笙、三弦、二胡、笛子等,其中最为常见的芦笙舞在各种节日和庆典中都会表演,它轻盈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音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服饰方面,拉祜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男性传统服装包括白色的长袍、坎肩、斗篷等,而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紧身小棉袄、大围裙等。

无论男女,他们都会佩戴银饰和珠宝,这些饰物既是装饰,也是身份的象征。

拉祜族的建筑风格也很有特色,传统的竹楼是他们的居住形式之一,这种建筑以竹子为原料,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用来饲养家禽或存放杂物。

在饮食习惯方面,拉祜族喜欢吃糯米饭和苞谷酒。

他们还喜欢吸烟斗和嚼烟草。

总的来说,拉祜族是一个富有独特魅力的民族,他们的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欣赏。

希望我的介绍能让大家对拉祜族有更深入的了解。

谢谢大家!。

拉祜族介绍

拉祜族介绍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41万(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

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

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居住。

拉祜族主要分为两大支系,即拉祜纳支系和拉祜西支系,两个支系均有着共同信仰和习俗、共同的文化传统,大体同步的社会发展进程,只是在方言、服饰等方面有一些差异。

云南省是拉祜族的故乡,省内拉祜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县(市)共计22个,分别隶属云南省思茅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地区。

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是与彝语、僳僳语、纳西语、哈尼语并列的一种独立语言,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种方言。

民族简介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以农业为主,1950年以前,拉祜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有的地区已发展到地方经济;有的保存着土司制度的残余;澜沧西南部,孟连、沧源,耿马和西双版纳等地的拉祜族都是被傣族封建领主所统治,保留原始公社制的残余。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195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

历史拉祜族——历史拉祜族源于原分于甘、青地区的古羌人,后不断向南迁徒。

至迟到战国时代已活动在云南境内。

根据考古发现分析,战国时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脱离原始时代,他们男女均头梳双辫、身着及膝长袍,从事迁徙农业和畜牧业。

拉祜族节日文化

拉祜族节日文化
拉祜族概况
• 拉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 约41万(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澜沧 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中78%分布 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 沧孟连。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 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 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 居住。
• 拉祜族渊源于古代号“东方大族”的 氐羌后裔,古代拉祜族最早生活在甘 肃青海地区。历史上,曾有古羌人的 部分支系向南迁徙,进入今云南境内, 分布在金沙江南岸地带,秦汉时期, 活动于洱海地区的彝语支各族体被泛 称为“昆明夷”,其中便含有拉祜族 的先民。
•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信仰、大乘 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拉祜族的原 始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多神拜物, 对拉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影响最为广 泛。清朝初年,大乘佛教传入澜沧江 拉祜族居住区后,佛教逐渐取代了原 始宗教的位置,成为与政治结合的宗 教思想。
• 1922年,美国基督教会教徒在糯福, 即今天的澜沧县盖了第一座基督教堂, 开始在我国的澜沧、双江等县拉祜族 地区传播基督教。天主教大约是在 1939年有法国人传入云南省澜沧县拉 祜族居住的地区,但由于天主教的许 多教规和拉祜族人原有的宗教意识相 互冲突,所以天主教在拉祜族中未产 生太大的影响。
• 拉祜族在历史上原本没有文字,曾以 木刻记事,结绳记数。在二十世纪初, 外国的传教士来到了拉祜族居住的地 区,他们为了便于传教,曾用拉丁字 母创制了一套拉祜文。这套拉祜文很 不科学,因而也未能广泛传播。
• 解放后,对原有的拉丁文字进行了改 革,制定了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 以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的勐朗坝、东 回一带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新拉祜文。 现在,拉祜语和汉语,拉祜文和汉文, 是澜沧县的通行语言和文字。
• 关于过两次新年习俗的形成,也有的 传说,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 侵扰。为了狠狠打击敌人,保卫自己 的家园,有一次男人们离乡远征作战。 当他们凯旋归来时,年已过完。但为 了庆祝胜利和万家团圆,人们载歌载 舞,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而且从此相 沿成习,传承至今。

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及传承保护思考

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及传承保护思考

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及传承保护思考拉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和四川等地。

拉祜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其音乐舞蹈文化是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面临着重大挑战。

本文将就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及传承保护进行深入探讨。

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的特点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多个方面。

拉祜族的音乐舞蹈多以宗教信仰为主题,如信奉佛教的拉祜族会在节日或庆典之际举行各种音乐舞蹈表演,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拉祜族的音乐舞蹈表演形式多样,包括拉祜舞、竹竿舞、串串舞等,这些舞蹈节奏明快、舒展优美,体现出拉祜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拉祜族音乐舞蹈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各地区的拉祜族音乐舞蹈在表演形式、服饰、音乐乐器等方面各具特色,反映出拉祜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拉祜族音乐舞蹈传承历史悠久,代代相传,拉祜族人民对音乐舞蹈的热爱和保护也是有目共睹的。

由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以及城市化进程使得拉祜族年轻人逐渐丧失对传统音乐舞蹈的兴趣,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

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外来文化对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的影响日益增强,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和侵蚀。

由于拉祜族音乐舞蹈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头传授和实践,缺乏系统性的传承方法和机构,导致传承工作的困难和不稳定。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传媒的影响,拉祜族音乐舞蹈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承和保护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积极思考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之策,以保护和传承拉祜族的丰富文化遗产。

应该加强对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的研究和挖掘,通过记录和整理拉祜族音乐舞蹈的历史和特点,为传承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支持。

应该建立专门的拉祜族音乐舞蹈传承中心和学校,为拉祜族青少年提供专业的音乐舞蹈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音乐舞蹈传承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祜族
目录
一、民族的简介(P3) 二、民族的服饰(P5) 三、民族的饮食(P7) 四、民族的节日(P11) 五、民族的居住(P17)
民族的简介
拉祜族 拉祜(hu)族与彝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基诺族等属于同一族。 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 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其服饰也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 的变迁,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也体现了近现代南方农耕 文化的风格和特点。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
民 族 的 服 饰
民族的饮食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云南省南部。"拉祜" 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 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 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的饮食有着自己民族的特色、饮食方式独 特。拉祜族以稻米为主食,次为玉米、薯类、豆类、 荞子等。一日三餐,粮荒季节减为两餐。每天早上起 来舂米,现舂现煮。煮饭用土锅或木甑。蔬菜有萝卜、 青菜、瓜类、豆类、喜吃辣椒。喜用鸡肉或其他配料 加大米或包谷做成稀饭,有瓜菜、菌子、血、肉等各 种稀饭,其中鸡肉稀饭为上品。无论大人小孩,都习 惯喝山泉水。
特别的是
拉祜族人喜欢用辣椒待客。有句俗语:"拉祜人的辣子,汉 人的油",意思为待客没有辣椒,就像汉人做菜不放油一样。 吃饭时,家长先盛饭,接着是客人,其他家人按年龄大小 拿取,妇女盛饭时,背着或抱着孩子不能拿取,对尊贵的 客人,主人要杀鸡、煮鸡肉稀饭招待。但是,如果主人家 用白鸡肉煮稀饭招待客人,那就是绝交的表示。
民族的服饰
拉祜族会纺织的人很少,在老林生活时,常用猎物向哈尼 族换破旧衣服穿。出林定居后,向哈尼族、傣族学习纺线 织布,缝制衣服、现时,男子穿哈尼族武蓝色或青色对襟 短衫,下穿宽筒长裤。妇女衣饰有别,拉祜西是黑色右襟 长袍,袖口、衣边均镶有各色布条花边,有的在衣襟上再 镶饰贝壳;拉祜纳穿黑蓝色右襟短衫,裤脚镶二、三条色 布花边。无论何支,均普遍将长发编成辫子后盘束于顶。 已婚妇女用色布或染色编藤作发箍,箍上钉有银泡。未婚 姑娘用各色毛线编成发箍勒在头上。比较富裕者也有戴耳 环、项因、戒指、手镯等银器和彩色料珠的。男子留短发, 中老年包黑布包头,年轻的普遍戴有沿的圆形帽。进人 80年代以后,青壮年的穿着大多向市场购买成衣,因此 逐渐趋向现有春节、扩塔节、端午节、 尝新节,火把节、新米节、祭祖节、卡腊 节、搭桥节、葫芦节等。
春节
即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时间为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 本相同不过,
“抢新水”和“芦笙舞会 ”
是拉祜族春节期间重要而独特的节日活动。“抢 新水”是指新年第一天,即正月初一清晨抢先到 山泉边去接取“新水”。这是拉祜人极为重视的 新年头等大事。他们认为,新水是最圣洁的,是 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谁先接到新水,谁家的谷物、 瓜果就会先熟,谁家就更有福气。因此,每年正 月初一凌晨,听到雄鸡的报晓声,各家的代表便 背起盛水的竹筒和葫芦,迅速奔向泉边,抢接新 水。接回来的新水要先敬献祖先,然后给老人洗 脸。
节日图片
五、民族的居住
拉祜族的房屋建筑结构简单,低矮狭窄, 阴暗潮湿。顺山坡开挖地基,以土筑墙, 以茅草盖顶,4~6棵木头就盖1间房子。房 子两边的屋檐,一面迎着土坡,一面向着 坡脚.
拉祜族的房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