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一座有着丰富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的城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
此风格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下面将从其历史背景、外观特点、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兴起与哈尔滨早期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早在19世纪末期,哈尔滨就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枢纽。
但直到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后,哈尔滨才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上的城市。
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移民来到哈尔滨居住和工作,这股移民浪潮与哈尔滨的建筑风格也息息相关。
二、外观特点“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外观特点表现为:1.华丽富丽:表现在建筑整体风格上,运用复杂的立面设计和花纹装饰等手法,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豪华感。
2.建筑比例对称:在建筑中的各个部分尺寸大小变化均匀和谐,使得整栋建筑呈现给人一种对称和平衡的美感。
3.使用花岗石材:花岗石是“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代表材料,其白色的质感能够表现出建筑的尊贵和跨越历史的存在感。
4.高耸而精美的山花状屋顶和装饰立面:山花状屋顶和立面装饰是建筑中最显眼的地方,一般这些花纹都象征着建筑中某些事物和意义。
三、艺术风格“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艺术风格制约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1.多元文化的碰撞:哈尔滨是中俄文化的交汇点,中国传统文化、俄罗斯文化、欧美文化等诸多文化在这里融合交错,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2.强调实用性:相对于欧洲巴洛克风格,中国“中华巴洛克”更加注重实用性。
建筑在功能之前,从建筑结构和使用功能等方面考虑实用性。
3.折衷主义:“中华巴洛克”风格虽起源于西方欧洲,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它在营造和形象上更多体现了中国的气韵风情,这种各取所长,折衷取舍的艺术思想是“中华巴洛克”在设计上最具特点和魅力的原因之一。
在现今哈尔滨的街头巷尾,已经难以寻找到经典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了。
但是,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却一直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其中以“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最为突出。
在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中国的重要城市,并吸引了大量来自俄罗斯、欧洲和其他国家的移民。
这些移民们带来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巴洛克”。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外观的布局和装饰上。
它借鉴了巴洛克艺术的特点,注重建筑的表面效果和宏伟繁复的外观。
建筑的立面通常采用了对称的形式,通过线条的绘制和浮雕的加工,增加了建筑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在建筑的立面上,常常可以看到浮雕的花纹、装饰的雕塑和细节的雕刻,展现了巴洛克艺术的奢华和装饰性。
建筑的细节装饰也是“中华巴洛克”的标志之一。
建筑常常使用石头、砖块和瓷砖等材料,通过雕刻、彩绘等工艺,创造出精美的装饰效果。
建筑的门窗、锁眼、窗台等部分经常加以装饰,常采用欧洲风格中的圆弧形和曲线形,更加突出了建筑的雕塑感和艺术感。
“中华巴洛克”建筑在空间布局上也有着特别的设计。
大多数建筑都遵循了欧洲规划的布局方式,通常包括中央大厅、楼梯和庭院等。
建筑的中央大厅常常是建筑的核心部分,具有宏伟的气势和豪华的装饰。
楼梯则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被设计成华丽的装饰物,往往成为建筑的一大亮点。
庭院则常常被设计成花园或公园,为建筑增添了一丝自然与宁静。
“中华巴洛克”的建筑风格还体现在一些细节和元素上。
建筑常常使用拱形门、圆顶以及带有花纹和颜色的彩绘玻璃窗等。
这些细节和元素来源于欧洲的建筑风格,通过巧妙的结合,打造出了独特而精美的建筑。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汲取了欧洲巴洛克艺术的精华,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装饰繁复、对称匀称、形式多样等方面。
这些建筑不仅是哈尔滨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建筑风格多样性的一个典范。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在20世纪初期,哈尔滨曾经是中国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建筑便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迎来了全国甚至全球的关注,成为了哈尔滨建筑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呢?有着哪些独特的特征?本文将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中华巴洛克”的由来和发展“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指在哈尔滨和周边地区修建的具有欧洲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
其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哈尔滨地区兴起的一种西式建筑风格。
20世纪初期,沙俄通过修建东清铁路与哈尔滨相连通,哈尔滨由此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枢纽交通站点。
此时,哈尔滨开始涌现出一些具有欧洲特色的建筑,而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开始逐渐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建筑风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兴建了很多代表作。
1. 建筑的宏伟奢华,视觉冲击力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建筑规模宏伟,常常在建筑造型上大胆运用各种建筑装饰元素,特别是在建筑的顶部,常常有着复杂而又华丽的建筑形象,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2. 建筑的色彩丰富,讲究在户外光线下独特的呈现效果中华巴洛克建筑的颜色常常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常常运用到一些经过处理过的灰色调。
另外,这种建筑的色彩还讲究在户外的光线下呈现一种独特的效果,这个特点在中华巴洛克建筑中是相当重要的。
3. 细节处理精致,突出装饰的复杂度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细节处理相当的精致,整个建筑中塑有各种装饰元素,这些元素表现出了精深的复杂度,这种特点是中华巴洛克建筑最引人关注的一点。
例如,三角架、扶手栏杆、浮雕版画、壁画、天花板以及石雕等,每个细节处理得非常精细。
4. 对称感强,表现出一定的统一性中华巴洛克建筑对称的感觉非常的强烈,各种装饰元素往往都会在建筑的不同部位得到一定的借鉴,因此表现出了一定的统一性。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独特文化特色的城市。
在哈尔滨的建筑景观中,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了哈尔滨建筑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从外观特征、装饰风格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进行简要分析。
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观特征非常明显。
它的建筑立面非常宏伟,采用了雄伟的弧线和走线,给人一种庄严厚重感。
建筑常常采用大面积的石材装饰,墙面光滑平整,线条流畅,使建筑更加立体感和层次感。
建筑的立面常常有醒目的正面装饰,如古典的柱子、锥形尖塔等,使建筑更具视觉冲击力。
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风格非常讲究细节,给人以华丽奢华的感觉。
建筑常常采用浮雕、石雕、铁艺等装饰手法。
浮雕常常出现在建筑的门廊、柱子上,让建筑更加生动有趣。
石雕则常常出现在建筑的墙面、屋顶等位置,以神话故事、人物形象等为主题,给人以壮丽的震撼。
铁艺则常常出现在建筑的栏杆、窗户等位置,以曲线和卷曲的线条为主,增添了建筑的柔美和浪漫。
中华巴洛克建筑不仅在外观和装饰上独具特色,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华巴洛克建筑常常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建筑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和风水理念,如龙、凤、麒麟等。
建筑的门廊、拱门等结构也常常采用中式元素,显得独具特色。
在建筑的装饰中,常常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图案和花纹,如云纹、莲花纹等。
这些文化内涵的加入,使中华巴洛克建筑更加具有民族特色,也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建筑中的一大亮点,它的外观特征、装饰风格和文化内涵都独具特色。
它不仅富有艺术价值,更表达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中华巴洛克建筑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体现。
作为哈尔滨的代表性建筑风格,中华巴洛克建筑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欣赏哈尔滨这座美丽的城市。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哈尔滨是中国近代很有建筑特色的北方大城市。
从1898年起,作为中东铁路的交汇枢纽和路局驻在地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
1905年开放为商埠起,各国移民纷纷涌入,先后有俄、日、法、美、德、英、意、比等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
在半个世纪中,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近代城市。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洋风十分浓厚的建筑。
它包括一整套的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欧美的建筑创作中流行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思潮。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新艺术运动,开始于比利时,进而传遍欧洲,甚至影响到美洲。
哈尔滨的近代欧式建筑也开始于19世纪末,而大规模的兴建则是进入20世纪以后,大约经过50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哈尔滨位于松花江畔的一隅,这里恰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所以沙俄殖民主义者选择在这里建城,抓住了地理环境的优势。
由于哈尔滨始终处于单一帝国主义控制之下,先是沙皇俄国,后是日本,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内没有相互之间的激烈争夺和势力冲突,所以城市发展比较有秩序,有统一的规划。
在沙俄侵入之初——1906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就在其势力范围内进行较为科学的初期规划。
当时中东铁路的势力范围不包括道外区,道外区的建设规划比道里区、南岗区要晚一些,也粗糙一些。
哈尔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远比欧美为迟,在建筑创作思潮上,也不完全同步,有的流行风格在欧美已经过时,或正在衰退,而在哈尔滨不仅在流行,甚至方兴未艾。
哈尔滨是从20世纪开始突发兴建的城市,这个时期西方正流行着折衷主义建筑思潮,许多欧洲移民建筑师很自然地就把这种形式带进哈尔滨。
在移民队伍中虽然俄国移民居绝对多数,但是其他国家移民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1. 引言1.1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源于20世纪初期,哈尔滨作为东北亚的重要商港城市,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移民,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哈尔滨开始兴建许多新的建筑,其中包括了“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一种结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独特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融合了西方的尖顶、壁柱和拱门等元素,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翘角和琉璃等特点。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哈尔滨的建筑在当时的东北亚地区独具特色,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2. 正文2.1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历史背景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的东北地区兴起了一股强烈的西化浪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移民。
在这种背景下,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开始呈现出浓厚的西方特色。
由于哈尔滨位于较为北方,气候寒冷,建筑设计中也融入了适应寒冷气候的考量,这使得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凝聚了西方建筑美学的又与当地气候和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随着哈尔滨的发展壮大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得到了更多的展现和传承,成为哈尔滨城市风貌的一大特色。
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在不断吸收西方建筑元素的也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展现出历史和现代、中西文化的融合之美。
2.2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特征一、异国风情的外观设计。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外观常常呈现出欧洲巴洛克风格的特征,如复杂多变的线条、华丽的装饰和雕刻等,给人以奢华、精致的感觉。
二、尖顶和圆顶的搭配。
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尖顶和圆顶的结合,这种设计既展现了欧式建筑的尖锐和立体感,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圆润和神秘感。
三、对称和平衡的布局。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而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更是其独特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历史渊源、主要特征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建筑艺术。
一、历史渊源“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最早出现在哈尔滨,其产生与哈尔滨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哈尔滨作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东北亚地区的城市,经历了俄国扩张和建设的过程,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受到了俄罗斯建筑的影响。
而在中国国内,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则与当时国内外建筑风格的交流和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主要特征1. 建筑外观独特“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观通常具有浓厚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建筑造型上大量运用了巴洛克建筑艺术的元素,比如拱门、立柱、雕花等。
这些元素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使得建筑外观既典雅古朴,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2. 装饰雕刻讲究细节“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雕刻十分讲究细节,从建筑门窗、立柱到墙面装饰等各个部分都精心雕琢。
这些雕刻不仅美观,更让建筑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一种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感觉。
3. 建筑结构科学合理在“中华巴洛克”建筑中,结构科学合理是其得以保持长久的重要原因。
这些建筑虽然外观华丽,但在结构上也十分严谨,能够经受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考验。
4. 现代化元素的融合随着现代化建筑技术的发展,如何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化元素成为了“中华巴洛克”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一些新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外观上保留了传统的经典元素,而在结构、材料和功能等方面则有了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这样的设计使得“中华巴洛克”建筑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
三、影响1. 文化影响“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也是哈尔滨独特文化的象征之一。
这种建筑风格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文化多元和开放包容的象征。
中国近代建筑史-哈尔滨的民俗建筑

近 代 哈 尔 滨 的 民 俗 建 筑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周立军提要:在哈尔滨这个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城市里,存在着具有中国民间承传特点的建筑。
其根源植于道外区的市井文化之中,具有四合院式布局、中西合壁的外貌、丰富有趣的空间。
这是以民间渠道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的探索:用户参与、结合市民心理和民间艺术、融合中外建筑文化等。
十九世纪末“暴发”的新兴城市——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之称。
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外国殖民者从本国移植过来的洋式建筑,占据着哈尔滨城市的重点地段,构成了近代哈尔滨建筑风格的主要部分。
然而,在哈尔滨这个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充满着异国情调的城市里,中国的建筑文化是如何延续和发展的呢?为此,我注意到了一类具有中国的民间传承特点的、所谓“不登大雅之堂”的建筑,即本文所称的“民俗建筑”。
一 近代哈尔滨民俗建筑的“根”最初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中,南岗区为行政办公和高级住宅区,道里区主要是外国商人云集的商业区。
这两个区人口密度低、建筑华丽、环境优雅。
而处于低洼地带,多次被松花江洪水淹设的道外区,则是由中国居民的聚集而自发形成的。
在这里,由于人口高度集中,其阶级构成又大多是中下层市民,因此,建筑密度高(40~50%),街道狭窄,绿化少,供水、防火、通风、采光等都很差。
这里阴暗、破烂、拥挤的景象和南岗、道里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时有个民谣:“南岗是天堂,道里是人间,道外是地狱。
”正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殖民地城市的畸形发展。
然而,道外却是哈尔滨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基地,同时也是中国民俗、民风、民间艺术杂陈的舞台。
这里既表现了接触外来文化比较开放的特征,又具有回归传统的潜力。
市面上到处是茶馆、饭店、澡堂、药铺、客栈等传统商号,民间绘画、工艺及传统戏、地方戏、民间说唱、杂耍等民间文艺也非常繁荣。
从《远东报》里可以摘到一些侧面描述:“道外市面近年来日盛一日”(1916年8月8日);“傅家甸(即道外)各戏园有发达之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哈尔滨是中国近代很有建筑特色的北方大城市。
从1898年起,作为中东铁路的交汇枢纽和路局驻在地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
1905年开放为商埠起,各国移民纷纷涌入,先后有俄、日、法、美、德、英、意、比等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
在半个世纪中,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近代城市。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洋风十分浓厚的建筑。
它包括一整套的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欧美的建筑创作中流行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思潮。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新艺术运动,开始于比利时,进而传遍欧洲,甚至影响到美洲。
哈尔滨的近代欧式建筑也开始于19世纪末,而大规模的兴建则是进入20世纪以后,大约经过50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哈尔滨位于松花江畔的一隅,这里恰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所以沙俄殖民主义者选择在这里建城,抓住了地理环境的优势。
由于哈尔滨始终处于单一帝国主义控制之下,先是沙皇俄国,后是日本,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内没有相互之间的激烈争夺和势力冲突,所以城市发展比较有秩序,有统一的规划。
在沙俄侵入之初——1906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就在其势力范围内进行较为科学的初期规划。
当时中东铁路的势力范围不包括道外区,道外区的建设规划比道里区、南岗区要晚一些,也粗糙一些。
哈尔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远比欧美为迟,在建筑创作思潮上,也不完全同步,有的流行风格在欧美已经过时,或正在衰退,而在哈尔滨不仅在流行,甚至方兴未艾。
哈尔滨是从20世纪开始突发兴建的城市,这个时期西方正流行着折衷主义建筑思潮,许多欧洲移民建筑师很自然地就把这种形式带进哈尔滨。
在移民队伍中虽然俄国移民居绝对多数,但是其他国家移民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沙皇俄国当时在文化上只处于二流地位,历史上一直崇拜比较先进的法国文化。
俄国有许多建筑师到法国留学,或者请法国建筑师去俄国设计,因而俄罗斯建筑一直受到法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哈尔滨的移民建筑师中也莫不如此,况且还有许多外籍建筑师在哈尔滨工作,这就形成了哈尔滨建筑艺术的丰富内容。
在同一历史时期内,巴洛克、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建筑、中国古典、伊斯兰建筑等东西方各种建筑艺术流派,五花八门地相继出现,在哈尔滨琳琅满目,争奇斗艳,形成一个同台汇演的大联欢局面。
1898年沙俄殖民主义者怀着眷恋故土的心情,确定仿照俄国古都莫斯科的面貌建设哈尔滨。
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教堂。
1899年在全市最高点——南岗中心建成了东正教圣尼古拉大教堂。
从此在哈尔滨开始树立了“东方莫斯科”的形象,而教堂长期曾为“东方莫斯科”的象征。
折衷主义19世纪盛行于欧美,当然也流传到哈尔滨。
我们甚至可以说哈尔滨建筑就是折衷主义的产物。
折衷主义建筑是博取众家之长汇集于一身而形成的建筑风格。
但是,折衷主义并不是按比例的数学综合,它随着某种成分的多少仍然形成各具倾向性的特点,这就是哈尔滨建筑的特征,它既是折衷主义,又非千篇一律,构成了丰富而优美的城市风貌。
尤其是新艺术运动,几乎是与欧洲同步传入哈尔滨,无论其建设规模还是建筑艺术形式,都不逊于法国。
一些俄国建筑师是以法国最新流行的艺术形式作为新建筑的设计楷模,试图以此摆脱“二流文化”的不光彩地位,同时也作为“俄国实力”的自然炫耀。
所以新艺术运动又席卷哈尔滨,故哈尔滨又被称“东方小巴黎”,成为建筑的艺术楷模,因此哈尔滨的城市建筑有较高的起点,因此很快地步入了现代城市的行列,一直受到国内外的瞩目。
从建筑形式来看,哈尔滨近代建筑大体上可分为四支:一是俄罗斯式;二是新艺术运动;三是折衷主义;四是日本30年代流行的近代式。
前三种建筑构成了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风格基调。
日本近代式建筑则给哈尔滨近代风貌点染了微弱的现代色彩。
俄罗斯式。
俄式建筑有木构和砖构两种。
哈尔滨的俄式木构建筑主要是早期建造的木构教堂、住宅和小商店,以南岗圣尼古拉教堂为最突出。
后期也有少量建造,如建于30年代的江畔餐厅等。
木构建筑的墙体有的用粗犷的原木水平重叠成井干式,有的用质朴的内填锯末的板夹墙。
通常在檐口、山花、门窗、栏杆、门斗等部位做粗拙的或精致的木雕花饰。
这些木构建筑,不论是淳厚拙稚的圣阿列克谢耶夫木构小教堂,高耸精美的圣尼古拉大教堂,纯朴优雅的成片木住宅,还是松花江边带童话色彩的小餐厅,都极具地道的、浓郁的俄罗斯民间传统特色。
哈尔滨的俄式砖构建筑,早期建造数量较多的是成片的铁路职工住宅,多是砖墙承重、人字木屋架的单层两坡顶,质朴的清水墙上凸起统一的隅石、窗券额,涂刷统一的乳黄间白的色彩,配上太阳间、门斗的俄罗斯传统木雕饰,形成整体协调、纯朴清新、略具俄罗斯民间格调的住宅群体。
早期的公共建筑也有少量采用带城垛式女儿墙的俄式砖石建筑,如建于1904年的沙俄外阿穆尔军司令部大楼(现哈尔滨铁路卫生学校)等。
后期的俄式砖构建筑则集中体现在东正教的大小教堂上,如透笼街的圣.索菲亚教堂、东大直街的圣母守护教堂、士课街的圣拜占廷式的穹顶,墙身和鼓座上装点着各种圆券、尖券、花瓣券和复杂精美的砖饰,从宏观体量到细部装饰都很地道地遵循俄罗斯东正教堂的严格型制。
哈尔滨的这些俄式木构、砖构建筑,有的形成大片的群体,有的散布在街道、广场的显要地段,以浓郁的俄罗斯风格,成为哈尔滨近代建筑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标志。
新艺术运动。
19世纪80年代产生于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到19世纪末已通过法国传播到俄国,成为20世纪初俄国建筑界的一种新潮设计。
中东铁路早期在哈尔滨建造的一批建筑适逢其时,因而大部分都选用了这种摩登的新艺术运动形式。
如道里秋林商店、原哈尔滨摄影社、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哈尔滨铁路局及原哈尔滨火车站和市游泳馆,都是很纯的新艺术运动风格。
这批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二三层楼房,外观形体较简洁,摒弃了陈旧的古典柱式,多用优美的曲线形体;门窗常常呈半圆、椭圆、扁圆、方额圆角、三心拱券等形式,周边绕以柔和优美的曲线贴脸;墙墩、女儿墙、垂带常用流畅的抛物线形曲面,墙面饰以环线、竖线、曲线等富于流动感的线脚;檐部多以窗间墙垛通天,点缀间断的挑檐;阳台栏杆、檐口栏杆、楼梯栏杆、门窗棂条和室内装饰,大多采用铁质植物卷曲花饰,建筑形象活泼生动,新颖亲切。
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如昙花一现,流行到1906年左右就逐渐衰落,而在哈尔滨却形成一股不小的热潮,并渗透到折衷主义等其他风格之中,为哈尔滨建筑风貌添增了生气盎然的韵味。
折衷主义。
折衷主义在哈尔滨近代公共建筑中占很大比重,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以模仿古典式为主的折衷主义,如中国工商银行田地支行(原满洲中央银行哈尔滨支行)、道里区文化馆(原俄国第一借贷金融银行)、东北烈士纪念馆(原东省特区区立图书馆)、兆麟小学(原东本愿寺附属小学)等;以模仿文艺复兴式为主的折衷主义,如省工商联合会(原华俄道胜银行)、省外事办(原日本领事官邸)等;以模仿巴洛克式为主的折衷主义,如教育书店(原松浦洋行)、铁路公安处(原南满铁路驻哈办事处)等;以模仿中世纪风格为主的折衷主义,如和平村邨宾馆(原中东铁路督办公馆)、哈铁路医院门诊(原南满铁路驻哈办事处)等;集仿多种风格的折衷主义,如原秋林公司中山商场、哈尔滨铁路文化宫等。
哈尔滨很多建筑的风格形态很模糊,兼容多种风格要素,很难判定它以哪一种风格为主,如南岗秋林公司、道里马迭尔宾馆等,也可以归到这一类。
因此,这种多风格融合的折衷主义建筑数量很多。
哈尔滨建造折衷主义风格建筑的时间,已是西方折衷主义活动的晚期,除个别建筑外,设计手法都很成熟,普遍达到体型协调、比例和谐、型制规范的良好艺术水平。
多样丰富的折衷主义形态,给哈尔滨近代建筑带来缤纷多彩的面貌,整体上又具有古典风格的共性,与俄罗斯式建筑一起,构成了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古典基调。
日本近代式。
30年代在日本占领下的哈尔滨,陆续建造了一批当时流行于日本的近代式建筑。
如老哈一百、哈尔滨电信局、黑龙江日报社、原哈尔滨有线电视台等。
这批建筑多为3—5层砖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楼房,空间布局适合现代功能,外观呈现简单几何形体,墙面普遍贴小块面砖,多数立面简洁、光素,基本上不带装饰,具有现代建筑的格调。
总之,哈尔滨的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和俄罗斯式建筑都属于近代古典风格之列,它们构成了哈尔滨古典风貌的基调,新艺术运动建筑则向创新迈出了一大步,蕴含着新颖活泼、生气盎然的韵味。
这三种建筑形式,虽然风格各异,由于技术体系大体相同,体量尺度比较接近,色彩质地相当统一,整体风貌呈现了十分和谐的有机协调。
而日本近代式建筑在风格上与前三者差异很大。
它的出现,为哈尔滨近代建筑风貌注入了微弱的现代气息,给和谐统一的建筑风姿增添了多元色彩。
除这四种主要建筑形式外,哈尔滨也建有少量的中国传统式建筑,如文庙、极乐寺、哈三中等,由于数量很少,对城市面貌影响不大。
道外区的建筑,大体上也是折衷主义的基本格局,因受中国居民的文化渗透,融合了一些传统建筑的庭院布局和细部装饰,成为点染着民俗色彩的中西合璧建筑,即“中华巴洛克”建筑,它同新艺术运动、拜占廷样式一样成为哈尔滨近代建筑的重要特色。
哈尔滨的建筑文化在近代中国是很有特色的,它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摆脱了传统建筑文化根基的近代新城市文化,它是在被动开放的状况下传入和吸收了西方、俄罗斯和日本的先进建筑文化,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在扭曲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达到城市建设较高的近代化水平,形成哈尔滨建筑的美丽风格和独特文脉。